南竿鄉志


  標題:西尾行腳/作者:林泉利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5-04-14    閱讀人次:585 )  

 西尾風華雖已不再,她的田園已經寥落。如果你肯費力,你可以清楚捕捉到古厝、古蹟的遺痕,雖然她已失落在偏遠的另一端……

 「西尾」這一個漸為世人所淡忘的淳樸、寧靜小城,永遠是那麼另人流漣再三、深顧忘返的「寶地」。雖然她的風華已不再,雖然她的田園已經寥落。在這裏我們仍可以聽取一段葉老先生詳細敘說林義和義士英勇事蹟;聆聽幾回芙蓉澳謝老先生的「西尾」滄桑史話;走訪一趟陳昌蔚先生的「四維雞場」;傾聞榮民老圃林大光先生的軍旅生涯、田稼志得之事;領略西尾「閩東建築」;憑弔澳底的「義和古宅」、「五間排」看排築結構;秋桂樓想樓景當年。累了滿山遍野的愛玉、桑椹亦是您擷取對像;水試所中的魚貝養殖更是「引你側目」。舉凡種種,只要你肯細心,相信你這一日的參觀行程將不虛此行,甚至時間不夠呢?因此值得向您推荐的一個假期好去處。

西尾禮讚

 如果「山隴」是台北的西門町,那麼「西尾」即是鹿港小鎮。如果「馬港」是 頂好商業區,四維即是板橋林家花園。

 如果塘歧是濃粧艷抹的貴妃,四維就是不施魯粉的西子。

 如果青帆是傲嘯江湖的勇士,西尾就是鮮少人知的大儒。

 如果你喜歡吟山、和水在這裏有景、有色,可大飽眼福。

 如果你肯淘神,相信這裏的史話不絕如縷,雖然她不如大埔石刻、東莒燈塔那麼引人注目、完整如故。

 如果你肯費力,你可以清楚捕捉到古厝、古蹟遺痕,雖然她已失落在偏遠的另一端。

 以上的「如果」都是真的。願下列的報導,能提供一些資料做為您的參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蹓擷一趟西尾鄉間吧!

 四維舊名西尾,以其在島之西尾故,自設置後,約略分五大部分:以五間排居中,秋桂樓、西尾分居左右,芙蓉澳、夫人村為山前後,各有其特色,各具風味,以下分別敘述之。

多少魚帆煙雨中 而今唯見舟自橫 夫人村

 自馬港交管哨向三民畜牧場、秋桂山水庫約行十分鐘的戰備道里程,可見一處前海後谷之聚落,處處崢嶸怪石、坡陡山峻,更與北竿、福澳、珠螺、清水成犄角相望。之所以名為「夫人村」,我猜想以其為紀念臨水三奶夫人陳靖姑得道升天而目之。昔為馬島第一漁村,興盛之時幾達百餘戶人家,居民多來自內地及沿海漳州、長樂、溫州等處,以曹姓、葉姓二氏居多,後以河山變色,魚貨交易受阻,昔日魚舟點點、燈火通明之景,如煙消、如霧散。迄今唯見殘垣敗瓦,只見二、三老婦孺而已,一切嚮海桑田,盡在銓釋中。

 繼在西尾途中,時值秋冬之交,西尾沿岸特顯蕭瑟空曠,頗「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淒涼,慨嘆。時值假日隱約可見三、五釣友,一竿在手自達即可聽及歡笑不絕於耳,想見其樂無窮矣!來到曾經當選全國十大傑出模範青人陳昌蔚先生所主持之|四維雞場,樸質憨厚的他,總會以熱忱招待來訪賓客,以頗有自得之情細數「轄屬」成上百之种雞文將陸續出籠供應全島,其成功經營之理念足堪為時下青年創業之楷模者。

山園西尾周遭在 雨打青城寂寞回 西尾

 別後昌蔚先生處,來訪充滿閩北建築風味之道地的「西尾」,以其在島之西,本地之西故名之,這裏為四維村辦公所在地,石砌成之房舍想當年之「私塾」乃至五十年代之「分校」,亦可見林義士往日辦公地方,或在劉林長家一購四合院景觀,至於劉科長的新式建築又是一種截然不同之風味。本處往日以侯姓,劉姓,曹姓三分天下,唯今只餘劉氏家族而已,或魚獲,或養殖…已不似往日之繁榮罷了。

芙蓉澳底聽潮聲 空憶豪傑林義和 芙蓉澳

 自西尾循百餘石階步行而下,乃見芙蓉澳,芙蓉澳本名夫人澳,推想亦為紀念臨水夫人而名之,自設置後始更此新名。聽謝老先生談起,「本地在民初之時從澳底向右至西尾,向左經「黑濃隴」迄科蹄澳沿線一公里左右,商埠林立,萬商雲集,不亞青帆,不輸塘岐,當年豪傑林義和鎮守西尾之時尤為風光,或鴉片館、或麻將館、或什貨站、或飲食料理站,樣樣俱全,每至夜偙時分,連台之福州戲曲更是繞樑不絕於耳,附近村莊亦常風聞,慕名而至。然自義和先生遭陷遇害後,逐漸拆除、遷徙」,而今所見兩旁石階、行道叢樹而已,故縣誌闕而未錄,佚而失傳,殊為可憾。自設治後魚寮結舍,以捕獲蝦米為大宗,惜今日風光不再,取而代之者,水試所之興建。經趙、林二所長及全體成員合力經營下,今已頗具規模。所養殖的魚、貝琳瑯滿目。更為地區居民提一條謀生出路,其可說是「居功厥偉」者。水試所之後院有「林義和」古宅之建築,雖已經修飾後之外觀,但也見美輪美奐,來此弔懷之情油然而生者追念豪傑英挺之姿,保家保鄉之精神將長存吾人之心矣。

人世幾回傷往事 五間舊坊送斜暉 五間排

 步行至五間排,與林大光老先生細談家常,從五間排歷史到他的軍旅生涯,乃至田家樂趣;據說「五間排」之名以當初移民到此多林氏宗族,彼此情誼深厚,所築之廳、堂五家相連、戶戶共通,或有佳餚、珍味,絕不吾享、獨品,故名之。本地除務農為業外,亦有以打漁為業,吳木順老先生以九十多高齡至今猶健康硬朗如壯年,吳芳英女士則是隨侍周遭三四十多年如一日,堪稱孝悌楷模,其所蒔之花木也見奪目,另人稱讚有加。

遠上秋桂山徑斜 荒湮蔓處少人家 秋桂樓

 揮別了五間排,穿過一條叢林蔓徑-這是一條童年熟悉道路,每次足蹈其中,無數往事總見擁上心頭,歷歷如繪。來到了秋桂樓,滿眼梨垣斷瓦,卒不忍細審。據鄉先輩言:遠在百年前有李氏名諱秋桂者,攜眷來此築居,後遂以之為名曰:「秋桂樓」;日後來自長樂的謝、林二姓相繼至此定居,蔚為兩大家族,曾幾何時,於今「林謝堂前物,都成古蹟觀」,所餘之一戶陳銀官先生所有,據說也將在子女高三畢業後舉家遷台,屆時情何以堪?唯有留予他年說夢痕者或告子弟這裏曾是汝先祖發源之地而矣,走出了秋桂樓,可以說已經結束了西尾之旅,如果你已經細心了,你會感覺充實,感到滿足,做了一天最好「知性之旅」。如果你還有沒來過,屆時,西尾的一切將因你的造訪,而更蓬壁生輝,親愛的鄉親們,關懷她一下吧!

寄語

 對於這一個充滿傳奇且似被遺忘的村里,政府雖然已開通這裡的道路,但仍做的不足。是故筆者由衷建議政府應可統籌給予各村落細加規劃、整建成「民俗村」,提供外來旅客遊賞停足,體會民情。

(本文收錄自雲台瞭望網,作者曾任教於中正國中小,南竿旅台鄉親)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