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竿鄉志


  標題:馬祖鼓板大陸尋根探源/作者:陳崇順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5-04-14    閱讀人次:492 )  

好事多磨,心急如焚
 九十九年二月一日,整日開往馬尾的船又因濃霧封港而被迫取消,在福澳港耗了快一個早上,看著搭乘台馬輪的旅客一個個出關上船赴台,而我們卻只能枯坐碼頭等雲開霧散,徒嘆無奈!兩相對比,心情異常沉重!想到此行要做的事,一切都無法預料,心中一塊大石更壓的人喘不過氣!
 好久好久內心沒有這種使人坐立難安的焦慮,從許久之前出版馬祖鼓譜第一集以來,我已經很多年沒有深入探索鼓譜的發展源流,如果不是協會對我有一絲的期許,也重新喚醒我對於地方民間傳統打擊樂保存、生根的念頭,我想我也不會再燃起做尋根探源的工作,畢竟這是一條艱辛的路,坎坷難行!

尋根不易,再做一次傻事
 做文化傳承最需要的是時間,我們都在跟時間賽跑,唯恐一蹉跎,想保存的東西已經從手邊溜走,再也找不回,那就是永遠的失傳了,更何況是百年在列島上正在進行與流傳的聲音呢?
 民國八十五年做馬祖鼓譜花我約二年半時間做整理,除南竿本島外,來回北竿、莒光、東引各離島多次,訪談會打鼓板人物,安排時間,常常一波三折,時間不斷在變,個人很多事情都要停擺來配合受訪者。想起當年我因個人的一個念頭—我要為馬祖保留一些文化資產,所以我就一頭鑽了進去。後來整理好的部分鼓譜幸得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出版,馬祖才有《馬祖鼓譜(一)》。也正因為這個過程的體驗,我才會對這次馬祖鼓板大陸尋根的行程充滿害怕與恐懼,因為更多難以預料的事情正等著我,考驗著我的耐性與智慧。
 在本土做鼓譜困難度就已經很高,何況要到對岸蒐集整理可能都已經不存在的東西!雖說像這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又可譯為無形文化遺產)的保存、發展及永續性十分重要,心想如果這事要政府部門以行政方式來做或許容易上手,只由我們民間團體自己來做,那是千難萬難,難如登天啊!出發到大陸容易,但對於未來一星期將要面對的陌生環境和將要訪談的陌生人,我們手邊沒有任何現有的資料,想想這種事只有像我們這樣的傻子才會做吧!
 出發前我們協會新任總幹事李寶玉先生曾聯繫他福州舊識,請對方協助邀請可能會打鼓板的老人家,好讓我們一踏入福州就能有接洽的人,但因為受訪者時間的安排以及電話溝通有困難,諸多不能配合的因素,使得我們協會一行人在完全沒有頭緒的窘況下,仿如大海撈針般的出行,只能祈禱上蒼祝我們好運!

沒有目標,也處處是目標
 像無頭蒼蠅般亂闖亂撞,這種夢幻式的期待,在希望落空時也能稍微安慰一下自己,當然最好的結果就是能碰到好心人,像奇蹟式找到會打鼓板的人,希望每一個我們碰到的人都會打鼓板,這樣就到處逢源,每個人都是我們要訪的人,豈不美哉!否則真是自作孽,自做自受,自討苦吃!對於這樣沒有既定目標的訪談,完全超乎我的邏輯想像,行前個人內心更是七上八下,極具掙扎著要不要成行--去或不去?萬一沒有任何收穫豈不愧對馬祖鼓板協會!
 行前不能準備好具體受訪者名單,我們一行人又不能再拖延已排好的行程,因此在毫無準備,完全沒有任何期待的情況下出發了,坐在船艙裡,我的心情就跟著東北季風掀起的大浪搖擺起伏,什麼都不能做,只有盡人力,靠運氣。

鎖定村落,訪老人館
 透過初步的資料瀏覽,發現馬祖跟大陸關係最緊密的區域大多分布在潭頭附近,我們決定依次造訪與馬祖各大姓氏有關族群原鄉聚落,能跟村辦公處詢問的儘量聯繫,能提供支援的請求協助,要不就直接探訪老人館內打麻將、喝茶看報的老人,跟老人家們話當年、談鼓板、聊擺暝、說元宵。

處處驚喜,成果豐碩
 第一站先造訪文溪村,這是馬祖多數劉姓鄉親的祖籍地,透過村主任劉少明先生熱心幫我們安排四位老人家接受訪問,在午宴上我們相談甚歡,事後再回村委家在他門前由熟悉文溪劉氏鼓板的老先生唸口訣,然後實際拿起鑼、鼓、鈸、鈔等樂器敲打,我們忠實錄下這一切難得的畫面,帶回馬祖再整理資料。
 有了事前充分的溝通,我們一行三人分工合作,各盡其長,果然呈現完美且出乎意料的工作力。其中,由我負責鼓譜田調及錄影部份,廣義老師負責調查村莊的宗族脈絡及信仰發展相關資料,常光兄負責整趟行程安排與規劃。因分工妥當、按部就班,各自蒐集資料,或做筆記,或攝影拍片,或問路,過程順利,費時半天,終於完成第一站工作。文溪劉氏訪談是一個好采頭,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們滿心歡喜期待下一個行程—曹朱。
 第二站來到曹朱村,這是牛角曹朱鼓板的發源地。我們到辦公處敘明來意,當地村委一樣熱心找來了三位熟悉鼓板的老先生,其中一位四房84歲的曹常梅老先生又幫我們穿針引線,親自帶我們一一登門造訪七房及八房會打鼓板的老人家,邊走邊聊,饒富趣味。走在鄉間民舍的小路上,常常會看到一些當地出外經商成功後返鄉餽贈鄉里的著名人物題字,一股敬意自心中油然而生,覺得他們非常了不起。將近一天的採訪,我們又蒐集了曹朱僅存的四房、七房以及八房共三套鼓譜,雖殘缺不全,但畢竟還是記錄了一部份珍貴的歷史資料,我們非常感恩,真是蒼天不負苦心人啊!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沒做白工,而且非常順利。
 第三站在嶺南村辦公處。早年山隴、鐵板及青帆的陳姓族人便是由此渡海、外遷的。行程中更是機緣巧合,有緣跟第一書記陳碧仙女士會面,承蒙她鼎力相助、熱情邀約,集合了七位會打嶺南鼓板的長者,當中有幾位是她父親在她三、四歲時本身是戲班團員又會打鼓板的老人家,甚至連身體不適有氣喘的老人家,也在陳女士力勸下,撐著略微龐大的身軀吃力地趕到村辦公處,只為要成全我們渡海來做傳承文化使命的理念,讓嶺南村的鼓板得以延續其生命,好令人感動!
 當綱演出的主角陳祥樂老先生即為當年戲班的團員之一,以其八十三歲的高齡,中氣十足地唸完嶺南鼓板,中間雖有穿插一些其他人的提醒,但其驚人的記憶讓我著實嚇一跳!在斷了五、六十年沒打鼓板之後,他還能背完幾乎全套嶺南鼓譜,誠屬不易,尤其他爽朗的笑聲,充分顯露出樂天知命的性格,身體硬朗又幽默風趣,完全不像一位老人,令人佩服之至!誠心祝願他老人家福壽安康,也祝福碧仙女士早日完成她重新整建西湖、打造嶺南好山好水的宏願。
 第四站我們繼續隨車帶著樂器到沙堤林家聚落,這是山隴與東引林姓宗族的原鄉。天色陰霾、細雨綿綿,就在路邊一家紅磚屋舍屋簷下,我們開始展開不可能的任務。隨行的張麗鳳老師幫我們在另一邊街頭轉角的小店央請老闆幫我們找來共六位老人家,邊演練邊回憶,彼此還為口訣爭的面紅耳赤,你一句,我一句,沒有人的句子是完整的,當然中間共通的部份就是高潮所在,每個人都敲的盡興,看到能整合一致的打出某段落,大夥兒歡喜之情全寫在臉上,不禁愈打愈起勁,忘了衣服已經被雨水浸濕,眼鏡也蒙上一層霧。所有這些有趣的事情都在邊敲邊改的過程中被蒐錄在我們的攝影機裡,沙堤鼓板就在雨聲、鑼鼓聲、笑謔聲中劃下美麗的句點。在返回旅館的陸上,我想著原來路邊隨便坐下來聊聊也可以這麼有趣,收穫這麼多!雖是片片斷斷的鼓板聲,我也要盡力將它串在一起,才不負沙堤林家的父老們一片熱情!
 第五站抵文石村,此間是山隴文石社與東引陳姓的故鄉,也是馬祖信仰中心龍山寺五靈公廟的所在地。陳氏中厝房66歲的陳炳香先生對我們娓娓朗誦文石鼓譜口訣,從〈單蝴蝶〉、〈雙蝴蝶〉到〈三尾尺〉一口氣全部唸完,是目前受訪者中鼓板記憶最完整的一個,也是我們花最多時間停留的一站,訪問完文石已經下午三點,大夥已經顯得疲憊,三天下來沒有休息的訪談、討論,話題一直繞著鼓板、擺暝習俗,大家心情是喜悅的,體力卻略顯不支。
 第六站到達厚福,它是福澳與田澳林姓的祖居之地,這是我們唯一的遺憾。我們遇到難以溝通的村委,連拜訪村內老人舘他都推諉說要我們向上級請示後才准訪問,在官樣心態作梗情形下,我們只好作罷,無奈離去。
 第七站訪問鶴上,也是我的祖籍所在。馬祖鶴上人分布在芹壁者眾,在牛角也有若干戶。受訪的71歲陳孟秋老先生只記得鶴上行板打法,忘了轉鼓各段鼓譜,而能召集來打的人手只有四位,連我一起加入也只有五個人,我也只能就有限的資料作紀錄加以整理,比起我們現有的三套鼓板,鶴上老家的鼓板顯得孤單落寞又無助,可說是完全失傳了。
 第八站來到白眉村,坂里的王姓由此發展出去。此站甚是費時費力,我們等了很久只為了其中一位老先生堅持一定人手要到齊,他才能打的出來,而偏偏我們要等的那位老先生不能前來,等了近個把小時,大家都飢腸轆轆,我決定當下學起白眉鼓板的打法,現學現賣,可是會念鼓譜的老先生聲音又太小聲,邊唸又邊想著鼓譜,幾經折騰,好不容易我理出頭緒,徵得各位老先生的同意認可後,便上場代替那位缺席的老先生擔任打大鑼的角色,同時負責指揮發號施令,看到各位老先生滿意的笑容,打完全套白眉王氏鼓板,我也鬆了一口氣。這一站真具有挑戰性,若非我以往對馬祖鼓板稍有研究,今天可能就無法順利錄製白眉王氏鼓板的現場表演。
 探訪馬祖鼓板源流,一直是鼓板協會每一位成員心中所期待的心願。完成這一次任務的感覺真好,過去深藏在心中的懸念終於得以落實。這幾天訪談下來,身體真的很疲累,而真正累人的工作才正要開始,後續還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去整理、比對、分析、研究。正如我之前所說的,我們在跟時間賽跑,該做的事情馬上就要去做,不管花多少力氣,人有多累,我們一定要讓這些受訪的七、八十歲老先生們,在有生之年看到我們所整理出來的東西。
 鼓板在它的原鄉業已凋零、式微,僅僅殘存在零星老者的記憶之中,不易再起共鳴,馬祖無疑的已是閩東鼓板音樂的重鎮,衷心期盼往後在縣府與協會的共同努力,讓這一種在馬祖節慶時遍地開花的地方音樂資產,能向下生根、永續發展。

(作者為馬祖鼓板協會創會理事長,任教於馬祖高中)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