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竿鄉志


  標題:中華民國棒球運動史外一章-馬中棒球隊憶往兼談其歷史意義/作者:曹常仁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5-04-14    閱讀人次:814 )  

 記得筆者服務台東大學初教系時,大約於2001年5月間,與我的碩士指導學生林崇堯及另一研究生台東鹿野鄉農會潘永豐總幹事,同遊台東山線縱谷風景區,因潘總幹事主管該區農會,導引我們遊覽魯凱、布農文化部落及紅葉溫泉區,特走訪享譽國際紅葉少棒紀念館,看到泛黃的為國爭光小國選手之照片,前程坎坷,且多人作古,內心有無比感觸。回想筆者1962年就讀母校馬祖初中曾參加過棒球隊情景,真想撰寫一篇「馬中棒球之軼事」,始終未能行筆,內中總有一事未了。至2007年1月8日間,筆者已退離台東大學教職,受同事何俊青教授之邀與體育系主任林大豐教授,共同口試兩位教育行政及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學生論文計畫,順便與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楊景堯教授和鹿鳴飯店主任之學生林崇堯等三人,再次走訪紅葉少棒紀念館,又掀起內心的感觸,拍影留念,並暢述筆者在45年前曾在馬中參加過棒球隊之事,他們皆以訝異的眼神回應,當時馬祖真的有棒球隊呀!此時腦海中更湧現出打球之情景,須寫篇文章以了心願。本年2月初,多年同窗好友陳令興兄於桃園電囑為母校50周年慶寫一文,卻促成動筆撰此文之動機與情感。

 筆者1961年(第5屆)入讀馬祖高中前身「馬祖初級中學」,創立於1957年,設於馬祖南竿鄉介壽村中隴山坡上,現為連江縣立介壽國民中小學校址,當時每年僅招收一班學生,全校約有140至160人左右,男女同校,享有清寒獎學金,學生來自南北竿、東西犬、東引等島,以及少數教師及軍籍子弟,師生同住宿,採軍事式管理,學生身份雖不似英國公學(public school)貴族子弟,但其共宿情感與學習,具公學之特色與精神,回憶起來還真愉悅與甜蜜的。馬祖自1956年實施戰地政務,海峽兩岸對峙,炮火連連、戰鬥意濃;軍政教三位一體,乃軍管戒嚴時代;民生物資多靠後方(台灣)補運支援;經濟生產,以漁為生,生活困苦,能有就讀國校以上學校者,算是有福報與慶幸。馬中之成立為地區培育不少人才,誠如,母校校史網站稱:「四十五年來,培育了3086位校友,有的升學、有的就業。……使馬祖從荒蕪落後的漁村,提昇到如今耀眼的地位。」(馬祖高中校史,2007)。

 因為馬祖係戰區,有美軍協防而設置顧問團駐馬,偶爾會看到美軍軍官在島上活動,說英語、抽雪茄煙、喝可口可樂,羨慕其神情。馬中棒球隊真實的成立動機為何,無從了解,我們只能猜測棒球是美國普遍的運動,在異地美軍,工作之餘,推展與當時馬祖蠻興盛的籃球運動不同,令人好奇的,蔚成打棒球另一種運動風氣。

 馬中棒球隊於1962年3月16日正式成軍,訓練時間一個多月,正式開賽則於是年5月13日(原訂5月6日因雨順延此日)。至今整整有45年頭,據當時馬祖日報頌稱:兒童棒球隊,開馬祖運動史上創舉。事實上,此一球隊應為現在的青少棒,初中學生,年齡在14歲以下,要經過篩選的,挑選標準為何不得知,但身高還不能太高,據同窗王榕樂回憶說:其因身高超過標準,未能參與球隊,深感遺憾(王榕樂,2007年2月14日簡函)。
 
 馬中校長首屆由馬祖戰地指揮官何俊兼任,之後轉為文人接掌,筆者入學時校長為董來燦,其離職之後,其間則由政委會組長邱德齡代理一段時間,畢業時校長為陳若淵。棒球隊之成立剛好是在董校長時期,其身材圓碩、個性開朗、談吐清晰,學識廣博,係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畢業,為王雲五得意之學生,且因我在台北逛台灣商務印書館時,曾看到其出版四本書:《運動會》(1966),《我們的國家》、《聯合國》(1975),《美國壓力團體之研究》(1977);是以,才如此稱其學養佳。因此,以其擅長美國研究及國際局勢分析,英文造詣亦佳,與當時美軍顧問團成員常有相互聯繫與交往。加之,對於運動興趣和學生課外活動極重視,促成棒球隊訓練,居功厥偉。當然棒球隊最大的支助及教練,乃美軍顧問團肯寧漢姆少校(據吳興華:〈馬祖少棒球隊瑣憶〉一文稱:肯氏離馬前以升為中校)、亞塞爾、威廉姆兩士官、以及該團連絡組長翻譯官張宗揚少校。肯寧漢姆中校全力投入棒球事業,應可稱為「馬祖棒球之父」,全部器材用具及服裝均由其親赴台灣向美軍棒球協會勸募的,或自費遠至琉球、香港等地購置球具,轉贈母校。肯氏曾有訓練過菲律賓、琉球、香港等地棒球隊,經驗豐富,其常講解棒球規則、訓練球技,兩位士官陪著示範訓練,張連絡官擔任翻譯,同時亦訓練我們擲、投球,在印象中張連絡官所投上飄球亦是很有威力的。當時我們還不知道什麼變化球,讓我們無法招架,那不用說美籍教練之球技,更是精湛的。剛開始一個月練的很勤,多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練球,偶而一二次在假日練球,因美國人重視自己假日休閒生活。

 棒球隊分為兩小隊,係馬中第5、4屆同學組成(某些文獻資料撰為第1、2屆是有誤的),各有15人,筆者當時為初一穿白色長格球衣稱「洋基隊」(YANKEES);就是與我國旅美職棒好手王建民所參加之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洋基隊」(New York YANKEES)隊名,另一隊為初二的穿黑色長格球衣稱「勇士隊」(Atlanta BRAVES),亦是與我國旅美職棒選手洪晨恩所參加之美國職棒大聯盟「亞特蘭大勇士隊」隊名。在當時此二隊為美國職棒大聯盟冠軍隊,作為我們學習的對象。各戴穿紅、綠運動帽,長筒毛襪,球鞋,每位隊員皆有其英文名字,一副神氣樣,羨煞諸多同學與人士。初一洋基隊隊員有:陳福官、劉春華、陳高燦、張龍光、陳杭明、曹常仁(王禮仁)、林鴻官、王木水、張正其、陳南生、邱吉松、林澄貴、曹土娣、陳傳華、游增樂。初二勇士隊隊員有:劉增熀、李揚光、林宜法、劉增梅、謝人優、吳興華、陳應財、鄭賴華、袁敏榮、陳佑民、林平官、吳元壽、陳建清、陳傳棟、陳儀宇(據吳興華:〈馬祖少棒球隊瑣憶〉一文稱:此名單是其與張龍光同學一起從當年合影照片一一辨認,經筆者查證大致是正確的)。

 兩隊正式比賽是在1962年5月13日下午(周日),開賽當日風日麗,冠蓋雲集,董校長特邀請戰地指揮官彭啟超將軍主持,劉副指揮官、謝副部隊長、徐祕書長等多人均參加觀禮。彭將軍除讚許肯寧漢姆中校顧問之義舉外,還期勉球員發揮「馬祖英勇戰鬥的精神」之語,猶記在心。當日下午15時20分,剛好台灣之政大新聞系同學,全體抵達參觀,十分驚訝戰地有棒球賽,紛紛採訪攝影,頻頻稱奇,我們被拍照亦感到無上的驕傲。經激烈纏鬥歷時一小時許,兩隊結果比數12比11,由初二黑隊(勇士隊)略勝一籌,乃開創馬祖棒球運動之始。據當時馬祖日報記者單聯順︿馬中棒球拾零〉一文報導:指揮官之高興,徐祕書長賽前垂詢,董校長的笑口常開,為地區一大喜事;開球所用之球上,簽著顧問及各指導人名字,由指揮官開球,球擲的很遠,即被黑隊劉增梅同學接到,形容其比中了獎券還快樂(不知該球有無還保存著,可捐出珍藏校史室)。此外,指揮官特將由臺灣運來的四個大西瓜送給球員,黑隊鄭賴華連嚷「指揮官真好」。同時,描述我隊(白隊)邱吉松同學,兩隊中最小,但人小鬼大,「偷(盜)壘」到了家,將來「球程」不可限量(馬祖日報,1962年5月14日)。據第4屆陳儀宇回憶稱:「其擔任三壘手,曾被入選赴台之選手,極稱讚擔任捕手的劉增熀同學,球打得真好,也因此學習英語進步很快,平時說話偶而用一兩句英語,非常詼諧幽默,令人印象深刻」。又據第5屆陳南生回憶稱:「其英文名字Duke,為我隊投手又兼游擊手,捕手則由陳福官擔任;又被入選為赴台比賽選手,皮箱由肯寧漢姆贈送,但遺憾未能成行。更想起常被邀請去梅石與鐵板之間美軍顧問團觀,觀看美國「洋基隊」與「勇士隊」棒球比賽錄影帶,並喝可樂、咬我們當時所稱的美國牌泡泡糖(即箭牌口香糖),係一種高級享受,真是光榮之事,令人回味無窮」。再據第5屆陳福官回憶稱:「當時我們常去美軍顧問團看電影,受黑人士兵款待,真稀奇;球隊因當時有空戰緣故,我們常要去挖防空壕,無法赴台比賽,亦不能去琉球比賽,十分的遺憾。球隊後來到陳若淵校長時,因學校經費有限,將硬式棒球改成壘球,一段時間也就沒有了…。」可見,當時打棒球是很花錢的,且不能赴台比賽,皆有所感,充滿甜美的回憶。

 當時筆者是初一,在白隊擔任游擊手,游走二三壘間,有時漏接失分,甚感歉意,平時練球受盡苦頭,常漏接打到頭破血流,輪到打擊,有時揮棒落空,三振出局,真不好意思,但我的守備優於打擊。教練給每位球員英文名字,我是Gas,後來才知是「汽油」、「加油」之意,爾後亦延用此英文名字,還學會少許英文棒球用語,例如,棒球(baseball)、好球(strike)、壞球(ball)、全壘打(home run)、投手(pitcher)、捕手(catcher)、游擊手(shortstop)、四壞球保送(walk)、三振出局(strike out)、安全(safe)、安打(hit)、打擊手(batter)等語(在當時矇矇懂懂只知其音,並不知字母為何),而接觸到美國棒球文化,同時產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因此使筆者爾後在觀看棒球賽,對棒球術語並不陌生。

 是年六月初,教練再從兩隊中挑出15位,準備於暑假期間赴台與美國學校及眷屬球隊比賽,因此學校暑假還提前放假,並每週加強集訓,出境證及手提箱等均已備妥,可惜兩岸關係緊張,未能成行(吳興華,2001)。筆者雖未被挑中,但心中亦蠻感失望,為彼等同學感到遺憾無發揮展顯球技之機會。到了1963年,在陳若淵校長時期,訂有課外活動辦法,曾加強棒球訓練,每週一、三為棒球練習或比賽,週五為英語會話,在下午四時至五時,均由另一位美軍顧問團首席顧問取中文姓名之張積德少校擔任,其離職時陳校長曾率同學林暖生、林貽樂、陳翠金等贈其由學生所親編繡的「一帆風順」字樣之布製帆船,以示紀念(馬祖日報,1963:3月2日、3月14日、7月19日)。在筆者腦海裡,馬中棒球運動大概於我下一二屆(第6、7屆)之後就不熱絡,無什麼印象,如有精彩趣聞,請學弟學妹們補述續集,共拾美好的回憶。

 其實,我們當時學習打棒球幸得美軍顧問團肯寧漢姆中校支助,有關棒球球具、球衣及場地皆是符合棒運標準的。惟在馬祖能找一塊地棒球場是不易,但乃克服各種困難將學校黃土操場整理,用八根細長鋼柱架起,並以軍中電話線,由孫道俊同學等幫忙編成網狀,放在本壘後面,以免捕手漏接棒球,落到山下;比賽時貴賓及觀眾皆可坐在網後觀賽,並擺許多錦旗及獎盃,而獎盃目前仍留在校史室,成了唯一的歷史紀念物。然而往往平時練球、打擊及正式比賽時,常常一不小心把球打到山下,棒球耗失不少,完全由肯寧漢姆中校贊助。吳興華稱:以當時一粒棒球須美金2元(但據陳儀宇回憶應為美金一元),折合新台幣80元,我們住校每月伙食費才180元。同時,棒球常常打破玻璃學校也不在意(據第6屆陳孝根同學回憶:其曾將球擲到禮堂樓上陳校長辦公室玻璃打破),不管美金一元或兩元,在當時皆算是一種奢侈的運動。如與之後1964年間,台東紅葉少棒隊崛起,並於1968年8月25日與世界冠軍的日本關西少棒聯盟和歌山鏊戰,擊敗勁敵,震驚全世界,掀起中華少棒的熱潮。此布農族孩子所組成少棒球隊,「以石為球,拾木為棒」,土法練鋼的方法,培養出紅葉少棒之尖兵。而我校棒球設施器材、場地、教練等,皆比紅葉隊來得齊全、堅強與幸運,但我校棒運之成就,卻遜色於紅葉;雖經董校長、陳校長努力,但主要乃因無出訪機會,校內亦無承續指導之教練;加之,戰地交通與局勢不定,之後就無跡而終,空留回憶,實為可惜。但話又說回來,當筆者參觀紅葉少棒紀念館時,那些輝煌光榮的小國手,為國爭之代價,犧牲可真大,後來之生涯,多無固定職業,生命早凋,亦不盡令人唏噓,如果當年打好棒球又怎樣呢!可能命運就大不同了。在此,真為他們感慨,政府對於棒球國手,是應好好的照顧與優待才是。

 2005年間,據馬祖日報載,很欣慰地居然在42年之後,馬祖亦出現一支青少棒隊,經電訪總領隊鄭新勇係由介壽、中正兩所國中部學生所組成「馬祖青少棒聯隊」,跨海至臺灣參加軟式棒球賽,頌讚:「馬祖青少棒球隊出征,跨出五十年來第一步」,在連江縣政府主任秘書林星寶代表縣長陳雪生親自授旗下,馬祖青少棒代表隊搭機起程前往台灣嘉義參加WBF(I.B.A-BOYS)第二屆世界青少棒軟式棒球錦標賽國手選拔賽,創造馬祖青少棒隊五十年來,第一次出去比賽紀錄,為馬祖棒球運動寫下歷史新頁(馬祖日報,2005年5月24日)。此青少棒代表隊總領隊鄭新勇、總教練陳學政、副總教練吳曉瑋、總管理林貽源、副總管理林建國。選手有:鄭家皓、陳則汎、陳雋、陳志豪、陳由維、林彥仲、陳冠憲、陳致遠、林琮浩、劉昕、林昆延、陳家慶、張呈彰、宋武憲等14人,大多是從國小六年級時就開始跟著鄭新勇總領隊學習的棒球,約有兩年的時間。總領隊等人都是在公餘時間義務指導學生練習,只為對棒球的一份執著,讓他們無怨無悔的付出心力及時間(大紀元報,2005年5月24日)。這與當年我校肯寧漢姆中校教練,同樣的熱忱,精神皆令人感佩。但該隊經費係由連江縣政府全力支持,且交通之改善,方有機會踏出多年來的第一步,這與我們當時是硬式棒球,且時空環境、國家局勢的大大不同,比我們幸運多,但不知他們是否瞭解馬祖過去曾有一支棒球隊之史實,或有其長輩與親戚曾為棒球選手,那該是多麼光榮之事。無論如何此後輩棒球隊的產生,又據鄭總領隊稱:2007年5月間將會另組一支少棒隊赴臺參加比賽,皆是極可喜之事,應該持續地走下去,為馬祖棒運增添更多的紀錄。
 
 回歸到母校之「馬中青少年棒球隊」,在中華民國青少棒球運動史中,是有其特別意義的。首先,讓吾人回顧一下大陸棒球發展情形,相傳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在美耶魯大學時,曾將留學生組成一支棒球隊。1881年,留美、日學生將棒球運動帶回中國,以及當時教會學校基督教青年會也產生一些影響。1895年,北京彙文書院成立中國運動史上第一支棒球隊。1903年,棒球傳到湖南,稱為「野球」,是日系的,不同於詹天佑的歐系或美系。湖南最早的「揚子江野球隊」還是黃興在明德中學任教所創的。

 惟中國第一場正式的球賽是在1907年,北京彙文書院對通州協和書院。到1914年棒球才列全國性比賽,第一次參加國際性棒球賽,則是1915年的第二屆上海遠東運動會。又據《中國棒球史》記載,旅日廣東華僑梁扶初,20年代將橫濱華僑組成一支中華棒球隊,在1922、1930年兩度奪得橫濱市社團業餘棒球錦標賽冠軍,轟動日本。1932年,梁氏回到中國,率領上海隊參加遠東運動會棒球錦標賽。1942年,前往香港南華體育會任棒球隊教練,參加香港國際杯棒球聯賽,是第一支贏得冠軍的華人球隊。梁氏被香港報紙譽為「神州(中國)棒球之父」( 瘦菊子之棒球夢,2005年12月27日網站)。

 其次,再回顧台灣的棒球運動發展歷史,其已超過一個世紀,棒球可說是台灣歷史最久、最廣泛的國民運動,自1895年日本將棒球的種籽灑下以後,就和台灣結下了不解之緣。至建國中學成立第一支棒球隊,再到嘉農棒球隊打進日本甲子園冠軍賽,台灣棒運逐漸響徹世界。從1960年代紅葉隊以木棒和石頭起家,一路打進世界盃,贏得三冠王。棒球不僅成為台灣步入現代社會的精神基礎,也是中華民國人民共同的記憶。

 從整個棒運發展歷史而言,不論大陸與台灣棒運的興起,皆從學校棒球運動開始,尤其是中學階段,例如明德中學、建國中學、嘉義高農等棒球隊,但多由日本引進的。我校棒球隊雖晚於他們三四十年,但意義非凡,在國民政府遷台後,1960年代棒運,相對於籃球運動,並不熱絡;而在交通不便之離島戰區,我校即有中學棒球隊存在,卻是一支美國式中學棒球隊(非所謂「野球」日式棒球系統),乃由美籍人士親自直接教授的,對於發展棒運極具意義的。於1960年代之初,在臺灣棒球發展活耀世界棒壇之前,以各離島縣份中,如與金門、澎湖等縣來比較,馬祖中學棒球隊之成立,算是先驅之球隊。以金門縣而言,於1969年金沙國小才成立了第一支少棒球隊,在1981年前後棒運方興盛起來,有二十幾支球隊,雖出了一位職棒投手翁豐堉,但在中學階段仍無正式棒球隊。再以澎湖縣而言,在日據時代末期與台灣光復初期的出了知名棒球選手洪太山,且於1946年第一屆全省運動會棒球奪標,之後於1961年代湖西國小成立棒球隊,但在1991年間才又積極振興棒運,接著2005年,講美國小才異軍突起,頗有特色;但在中學方面棒球一直是不很熱絡,後來僅有馬公國中一所才成立青少棒,不過其倒出了職棒球員:吳英偉、姚百川、洪正欽、林正豐等四名。總之,1960年代,在中華民國(含臺澎金馬地區)中學棒球隊不多,且棒球運動不熱絡之際,馬祖地處戰地離島,各種條件不好,而有一支相當標準精練之中學球隊,算是難能可貴的,可說是各離島縣份中第一支中學棒球隊,當時如能持續發展對成棒與職棒應有所貢獻。只可惜客觀環境關係,並未被察覺,實應為史冊作一記載的才對,這不僅是馬中人不可遺忘的記憶,更是中華民國棒球運動史不可漏失的一事,更盼能予以填補此一歷史史實。

(作者南竿鄉親,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教授,本文刊登於【國立馬祖高中五十週年校慶專刊】經作者同意轉載)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