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竿鄉志


  標題:三、宗教信仰活動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5-04-15    閱讀人次:892 )  

(一)前言

 本鄉孤懸海隅,往昔衛生醫療條件落後,民眾強烈依賴廟宇,舉凡生老病死,生活中的種種疑難雜症,無不需要祈求神明,民間信仰文化中各種地方神祇,成了鄉民的有力精神支柱,而祭祀求神、擲筊問事,更成為常民文化中重要的一環。

 本鄉早期各村都有「神媒」,男性稱「僮身」,女人稱為「神嬤」,有的還需要一位稱為「符頭」的人員引導,讓神明「上僮」附身,解答民眾的各種疑問,替村民處理超各種自然性事務;當時山隴、牛角、福澳、津沙等各聚落皆有神媒,有的還曾在祭壇內剃舌為人做符,但此舉現今已經式微了。目前在本鄉,山隴白馬尊王廟的虎將軍、邱元帥廟的陳春蘭大姊、牛角六間排五顯公與半天陳夫人都還設有神媒,仍替村內民眾處理疑難靈異之事,由於信者認為其靈驗,有的還收了不少義子、義女。

 迎神賽會是本鄉宗教活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迎神賽會習俗都源於長樂一帶,集中於元宵節期間舉行迎神、擺暝及食社活動。其中以山隴境白馬尊王廟和馬港天后宮廟等年年舉行的繞境巡行及擺暝活動最為盛大,並且有多次環島或跨鄉之行,元宵節對鄉內民眾來說,並不限於一天,而是分屬多日,甚至一週,活動當天自上午一直到深夜,鑼鼓、鞭炮聲不絕於耳,全島陷入沸騰,可以說是全馬祖地區最盛大的廟會活動,歷久不衰。

 除此之外,信徒跨越台馬兩地的馬港天后宮,每年媽祖誕辰都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地區政軍大員均列名擔任主祭官與陪祭官,期間並舉行繞境祈福,由學生八佾舞表演,邀福州地方閩劇團公演為其暖壽。

(二)元宵擺暝

 當前流傳在馬祖元宵祭神禮俗,可分為三部曲,為擺暝、迎神和食福。

 馬祖各聚落內,由於不同的族群、姓氏等分成了若干的「社」,因祀神不同或兩間以上廟宇,產生不同的祭拜時間,也有各村最重點性的祭祀日,通常多以正月十五為主軸,但也有例外,如山隴廿二暝、牛角二十暝、鐵板十八暝等;從農曆正月初七到二月初二這段日子,同一天內各島上有多場不同的祭典,因此馬祖人可說都是在過元宵月。

 社友拜神的那一晚稱排夜,即是方言中的「擺暝」。社首(又稱做頭人)的職務是訂購牲禽、擺設供品、察望香燭、留廟守夜等,並商請熟悉廟宇祭務的長老指點。酬神費用許多聚落採戶長制繳納,不過也有如南竿珠螺境則採丁口數來收費;較多的村莊是社友集資購統一買供品,但也有為社友自家準備,其中以金板境居民供品的搭配花樣最為精緻,同時廟中還張貼各社夜祭的祈福賀詞。

 排夜當天,黃昏之前做頭人在廟中並排的長條桌上陳列各種豐盛祭品,大門入口正中間設置當夜主祀神的香爐,民間稱為「大爐」,由神龕方向來看常是首桌為茶、果、素菜,後若干桌是魚丸、炸魚、雞隻等葷酒菜。中國人以牛、豬、羊「三牲」齊備最高等級祭祀方式,因馬祖不產牛,居民便以全隻豬羊二牲表達崇敬。豬隻開膛剖腹於中央架上,背上置紅紙、小刀、油脂與食鹽,請祀神自行調味,下設一碗黃豆做豬隻的飼料,羊的四肢捆束,邊上擺放去年結婚或添子的信眾所敬贈的喜酒。家家戶戶傍晚時分依通知在廟堂上擺上書寫戶長之名的大紅燭,徹夜點燃直到天明,做頭人駐守廟內引點燭火或修剪燭蕊。

 這段期間的正月十三夜又稱上彩暝,傳統民家門上都懸掛燈籠;部份居民也會因求子或讓孩童多獲庇祐,也於各村專屬之夜舉行「擺嬭」,祭奉臨水陳夫人。

(三)迎神繞境

 各村境眾社友歷經無數小擺暝之後,邁入了大擺暝,當晚便是迎神,即神明遶境巡行之意。熟悉鄉俗掌故的長老邱英鑣、陳應城指出,遶境又可稱神明「出公館」,為仿君王或官府出巡的古禮陣仗。在此前一日上午由神偶保長公(為古代村里長)手持酒壺與青竹枝,帶領數名孩囝(即大頭神偶)、村丁,敲擊鼓板、扛著廟神銜頭(即祀神名號)旗、敲打開道鑼,沿路張貼「清潔道衢」紅紙或黃色遶境敕令符(較大規模遶境時使用),巡行路程事先必須進行清道任務,告知孤魂野鬼等迴避。
遶境基本上以所在的村境範圍為主,較大村莊若財力許可,間隔數年便有跨島、環島或跨村的「會香」之旅,這些都可稱之神明「出外境」,例如九十二年山隴境白馬尊王及九十三年馬港天后宮敬神隊伍,先後分別延伸至北竿全境訪晤。當外境的迎神陣隊到訪時,地主村莊的廟方將會派出隊伍在村界接駕,在寬敞場地禮貌性設香爐、神桌、供品等排場,以及出動神偶與人員接待,引導境內行進路線與最後的道別相送。

 迎神遶境因各村資源條件不同,致使陣仗規模不一,以山隴境為例,由各社多位長老擔任禮生,神轎的男女轎夫與持屏扇或涼傘等隨扈者,學生擔任「號班」、家將等文武護衛,以及開道樂手等均穿著古代服裝。薄暮時分,長老以火焚黃錢,在神轎上與頭頂盤旋潔淨,請神上坐鑾轎(或稱鑾駕),禮生中的「門旨」唸誦祝禱出巡文告,號班應答威武。

 前方探照燈導引,保長公擺動手中的酒壺與青竹枝,踏著醉步出巡了,樂手敲打開道鑼,銜頭旗御風飄動、「敬神如神在」與「肅靜」、「迴避」等高照牌緊隨於後;接著是七爺、八爺,負責前導,兼具探訪民情及驅除妖魔任務;後面跟著數尊嬉遊的孩囝,不時隨鼓板跳躍逗鬧;隨後的隊伍是號班與家將,表現威武與肅靜;鼓板隊與提燈隊分成若干組,穿插隊伍之間,有些村莊有時還有婦女的花藝隊;另有禮生端執旨令、香爐及香案各一尊,前後隨行,供信眾膜拜上香;最後則是神明鑾轎列隊,各由四名壯漢或婦女(搭配女性祀神鑾轎)扛抬,前有馬奴躍步前進,元帥(或太子爺)穩重行步,官架十足;鑾轎兩旁有遮扇屏護,一路浩浩蕩蕩,鑼鼓喧天,炮竹齊鳴,徐徐前行。

 行進隊伍沿途接受信眾祭拜觀禮,各家戶均燃放鞭炮、上香膜拜,在煙硝瀰漫、鑼鼓齊鳴聲中,隨坡勢走走停停,當抵達到一處寬闊空地時,許多村莊也將準備裝包子麵食的扁篩,孩囝搶包嬉鬧,向圍觀群眾拋撒,百姓紛紛躍起搶拿,冀望當年得到好運兆。

 當足跡踏遍每一個角落後,儀程宣告賦歸,神明打道「進公館」,經門旨人員宣布退堂後,神偶、令旗、鼓鈸、燈具等設施歸位,餘眾卸裝解散,領取福袋返家,信眾則再度絡繹於途,來廟補燒回門香。

(四)食社、食福

 本鄉各村民眾由於族群、姓氏不同,產生了若干的「社」,例如山隴有文石社、嶺南社與集興社,鐵板有嶺南社與琅岐社等。或因祭祀對象的不同,例如農曆正月十八日牛角大澳區膜拜五靈公,正月十二日六間排區祭祀五顯公。結束各場大小擺暝之後,信眾聚會分享祭祀後的供品,稱為食社或食福。

 各聚落進行大小擺暝的次日午間或傍晚,社友聽候通知,到廟裡或特定餐廳,參與名為食社或食福、食份的吃拜拜等餐會,社首自己或請廚師將祭罷的供品下鍋烹煮,大設宴席;食物全由大家出資購得的共同祭品煮成,菜餚多為炒白年糕、炒魚麵、排骨、炸紅糟鰻、三鮮什錦之類的鄉土菜,居民共聚一堂,彼此寒暄問暖,社首與民選首長或民代常穿梭其間逐桌敬酒,傳達謝意或問候今年安康。

 中國古代君王或官長祭拜天地諸神,分賞僚屬儀式後的肉品為常有的慣例,象徵同享禎祥。元宵遶境與用餐完畢後,參與民眾回家時在廟口再領一包「福品」或福袋,也是長久約定成俗的規矩,表示在祭禮中分潤到神明所賜的福氣。福袋內容多是祭祀後小肉塊、泡麵、太平(熟蛋)、包或海綿蛋糕之類裝配,不一而足。

 擺暝結束,現任做頭人已將今年祭祀的四個豬腳,分送給四位下屆輪值的社首,表達薪火相傳之意。

(五)補庫

 本鄉居民早年都以捕魚為生,面對詭譎多變的海象,人力往往無法克服自然環境的阻力,於是為了撫平心靈上的不安,並祈願豐收,常需透過村廟的護佑,為增加村廟的神力,祭拜時需不斷供以香火,持續焚燒紙箔,使廟庫不虞匱乏,地頭神有更多的「權與錢」,以充分進行消災賜福的功能,因而衍生出「補庫」的習俗。

 所謂「補庫」,也就是水路大法會,包括海祭和陸祭。意指燒庫寶給神明,以添補神明的財庫。地區流傳,每座廟神都有轄區,稱為「境」,境內村民皆受廟地頭神保護,當別的神入境作客時,村廟的地頭神需要款待他;當凶神惡煞入境時,地頭神也要用錢打發他離去,因此廟庫的錢總有用盡的時候。本鄉慣例,每年補庫一次,時間大都在端午節以後,各廟補庫時間不定,通常由廟方執事向神明請示,之所以大都在每年農曆五月以後,有一說是這個時期通常吹西南風,南面神鬼會在此時乘風北上,過境馬祖,居民為求神靈庇佑、村境平安,都要舉行大規模法會,也就是俗稱的「補庫」。

 除每年端午過後固定舉行的「補庫」外,遇特殊事故,偶爾有臨時特定的「補庫」。像九十三年暑期,山隴村民受虎將軍指示流年不利,恐有孤魂野鬼隨之作祟,山隴於是進行一場特殊的「補庫」活動,以驅鬼除魔、消災解厄。

 本鄉大小廟宇十餘座廟、壇,都有補庫。儀式大體與元宵擺暝相近,排場略小,雖無迎神等陣頭活動,一般說來供品相當豐盛。供品中「碗菜」與庫寶是供給神明,米齊囝、麵糊和包子是給鬼食用,大銀、黃錢、白錢與冥衣則是燒給鬼作貲財。通常自上午開始,不斷焚燒庫寶,讓神明的庫寶存量激增,一直燒到下午三、四時為止。結束後,各村路口懸掛廟神三角令旗,各家戶都帶回黃色的符咒貼於門上,以保安康。

(六)王船祭

 送神船出海應是源自福州禮俗,出海祭禮分成尚書公廟定例與五靈公廟定例兩種,兩者相異點在尚書公廟製作神船較豪華,又稱為「狀元船」,出海後鄰近地方可以迎回,祭祀後再送出海;五靈公廟依道教傳說是瘟神的化身,與流傳於台灣五府千歲廟近似,這類神船具有送瘟疫出海的意味,不便迎船入港。馬祖列島因近閩江口,神船常途經附近海面,以前在南竿鄉仁愛村、津沙村(民國七十五年底)、四維村(民國七十八年底)皆曾發生迎送神船,而全村居民出資舉行神船祭禮的盛況。

 這四場神船祭禮皆由道士操控整場醮典;祭祀前,先齋戒吃素兩週,並準備供品和紙箔,以及修補或製作全新神船;祭祀時,由道士登壇做法事,含驅邪消災,和送神出海等儀式的含意;祭祀結束時,道士將齋包四處扔,民眾紛紛搶取,據說取食後可享平安;最後,把祭物放入神船,然後再焚燒神船稱為遊天河,津沙與四維村的神船祭皆以此種方式收場。另一類將神船再度放入海中漂流,稱為遊地河,青帆村、仁愛村神船祭以此種方式收場,所以本地的神船祭不僅具有送瘟疫出海,可能亦有送狀元返鄉的民俗意義。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