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竿鄉志


  標題:第一章 總論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5-04-15    閱讀人次:639 )  

 馬祖地區彈丸之地,教育向來落後,早期是福建省長樂、連江、羅源等縣漁民來此捕魚棲身之地,島上沒有一所學校,只有一、二位私塾先生收徒施教。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臺,國軍轉進島上,深感教育文化之重要,遂令政戰幹部自編教材、歌曲等,教導地區兒童,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馬祖行政官署成立,積極興辦國民學校,以普及國民教育,四十年度南竿地區設有山隴中心學校、牛角國民學校、福澳國民學校、珠螺國民學校、馬祖國民學校、西尾國民學校、津沙國民學校、鐵板國民學校、梅石國民學校等九所學校,學生五百多人;為提高教育水準,充實教學設備,四十二年八月將馬祖行政公署時期設立的中心國校等九所學校調整為介壽國校、福澳國校、珠螺國校、梅石國校、馬祖國校以及復興分班、仁愛分班、津沙分班、四維分班。當時沒有校舍,只好借用民房廟宇或民宅充當教室,利用長條竹子做椅子,可坐四、五人,戲臺板充當桌子。

 四十三年本鄉第一屆國校畢業生產生,人數二十多位,雖然福建省政府(設在金門)允許每年保送十名全公費學生就讀金門中學,但由於觀念閉塞,僅有五位家長答應子弟前往就讀,四十三年九月四日,曹金平、李趙東、曹常楷、曹常為、胡文光等五位同學乘水上飛機由馬祖到臺灣,準備轉赴金門。適逢金門「九三」砲戰,在臺灣足足等了一個月零四天,直到十月八日才乘飛機到金門報到。

 四十四年以後,家長觀念漸開,陸續有邱英鑣、陳譽先、駱增良、林其惠、陳子明、姜萬年、孫富貴、陳通武、陳金珠、陳淑娟等十位同學前往金門升學,其中二位女生。第三年有邱清水、李開炳、黃宜興、劉興福、林友仁等五名南竿籍同學;赴金門升學的情況前後維持三年,此期間另有四維張興國、張定國、福澳游新太等三位同學,因家長張奕伙、游炎利思想開通,家境較佳,自費前往基隆水產學校(海事學校前身)就讀,開啟地區學子日後紛紛前往就讀的風潮。

 四十五年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成立,有鑑於赴金門求學的艱辛,而且名額僅限十名,乃於四十六年四月成立馬祖初級中學籌備會,七月一日核准設立,由地區最高指揮官何俊將軍兼首任校長,首次招收新生四十八名,借用介壽國校教室上課。四十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完成鋁造校舍十四間,落成之日,適逢蔣中正總統華誕,故訂定每年十月三十一日為馬中校慶。

 五十七年全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地區各鄉先後成立國民中學,馬中也升格為福建省立馬祖高級中學,並附設國中部,規模漸漸擴大,最多時有高、國中十二班,學生六百四十多位。

 本鄉目前除馬祖高中外,另有介壽國民中小學、中正國民中小學、仁愛國小,都是迷你型態的小學校,其中介壽國中小最多時曾有學生一千多名,至今仍是馬祖最大的國中小。六十五年未併校之前,還有許多因遷就現實環境的分校及分班,像珠螺分校隸屬馬祖國校,成功分校還曾在清水設立分班,真可說達到「村村有小學,鄉鄉有中學」的目標。

 六十五年地區經費極端困難,只好採取併校措施,將國中小併在一校,藉以實施九年一貫教育。一月十八日將馬祖中學高中部遷到介壽國校(山隴濱海處現址),同時介壽國校、復興分校、福澳分校與馬中附設國中部合併為介壽國中小,留在馬中原址。七十一年,為培育馬祖漁農經建人才,馬中首創附設職業實驗班(魚撈、養殖兩科)。七十三年,再升格為「國立馬祖高級中學」,八十九年八月,正式轉型改制為「綜合高中」,分設自然學程、社會學程、商業經營與資訊應用學程以及水產與漁業學程;並於九十學年加入台灣桃園區擴大招生,學生來源廣及兩岸三地。

 地區學校最高僅及高中,地方人士屢有設置大學之呼聲,但受主客觀因素影響難以企及。於是設置研究所專班之議又起,八十八年六月淡江大學、八十九年七月南華大學先後規劃設置馬祖研究所專班,但都喊停。直到九十二年,銘傳大學幾度來馬勘察、積極籌備設置馬祖研究所專班,十一月向教育部申請設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連江班)」,九十三年二月教育部同意設立,核定招生名額二十名,開啟馬祖地區高等教育及學術研究之門,為連江縣的教育發展建立新的里程碑。五月辦理招生考試,六月碩士專班第一屆錄取新生報到。九十五年再設置教育研究所碩士專班,配合觀光立縣,九十七年成立觀光研究所碩士專班。

 繼銘傳大學研究所在職連江專班成立之後,推動大學或分部也是地方共同願望,民意強烈要求國立金門技術學院規劃設立馬祖分班,終於在九十七年獲教育部同意核准開辦,九十七年八月首度招收五十七人。

 近年來,南竿地區學子,或就讀馬祖高中,或赴台考進一流高中,畢業後升讀大學,再一路取得碩士、博士學位,成就學術界最高榮譽者已有十餘人,茲將獲得博士學位者列表於下:

第一章 總論  附加圖片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