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竿鄉志


  標題:三、馬祖漁產加工合作社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5-04-18    閱讀人次:592 )  

 地區漁產加工,過去曾向國際市場進軍的加工品即為白力魚。馬祖漁產加工合作社於民國五十九年成立後,即以白力魚加工為主,初期並不理想,及至六十五年,馬祖園經理李宗瑞,帶來了一套白力魚加工技術,這才揚眉吐氣,加工產品極受港澳市場歡迎,甚至完全抵制了匪貨,這項輝煌的成就可以說空前的。

 馬祖漁產加工合作社於民國五十九年成立時,均以加工業者及漁民為主要成員,約為二萬股,每股一百元,個人最高股額為一千六百股,初期資金總額為新臺幣三百萬元,因為資金充足,而設備亦相當完善,惟獨加工技術未能改進,以致營業狀況並不理想。

 白力魚統一加工運銷情形,應該從民國五十九年說起,該社成立之初,即聘請澳門專門技術人員二人來馬指導,雖然初步有了加工技術。但遭退貨,相繼虧損,處境極為困難,好在該社全體社員通力合作,如吳木肯、黃星華等人,均竭盡智慮,來挽救危機,終因眾志成城,漸入佳境,同時也逐漸提高了白力魚價格,從五十九年至六十六年,白力魚價格提高了五倍,無形中增加了漁民的收益,這不能不說是馬祖漁產加工合作社的功勞。

 除了六十四年因上年產量劇增,價格下降外,餘均逐年增高,價格的提高,固然可以刺激生產,但加工技術欠佳,亦難望暢銷,漁業發展的成敗,生產、加工、運銷三者,必須緊緊的扣在一起。

 該社經營多年,白力魚成品未能一貫作業,全程加工,仰賴臺灣再製,不符初旨。一直到馬祖園經理李宗瑞所帶來的技術,採取一貫作業方式就地加工,並且利用機器加工,直接提高了品質,當然也就廣為國際市場所爭購。

 主要從事白力魚加工,廠房設施包括醃魚池、烘乾池、各式烘乾機、自動包裝機等,人員大約七至十人。

 白力魚加工製成「霉香魚」過程極為繁複,從原料、選魚、取出內臟、加料、鹽漬、加工、包裝至成品,總計二十多道手續。通常選擇魚體肥大,脂肪含量高,無青肉色、無傷痕的白力魚,先充分洗淨滴乾,再用魚耙除去魚鰓及內臟、卵等,然後用清水洗淨,接著將高粱酒、食鹽、五香粉、味素等調和後由鰓部塞入;再將魚置入醃魚池中,將魚平放擺好,一層鹽、一層鹽封起來,池面加壓,使配料滲入魚肉中,經醃漬五天後,取出置入明礬水中,迅速洗滌撈起,置放於木板上日曬或陰乾,同時須每日翻轉兩次,促其乾燥,曬乾後用烘乾機烘乾,再利用真空包裝機包裝成品,即成美味的「霉香魚」。

 由於白力魚產季在每年農曆三月至七月,加工期只有五個月,但極盛時,每月加工達2、3千斤,產值可觀,自六十五年開工生產,六十八年達到產量高峰,後來漁獲逐年降低,收購魚價卻呈倍數增加,至七十二年,已不敷成本,遂黯然關廠。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