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竿鄉志


  標題:三、主要經濟魚類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5-04-18    閱讀人次:1422 )  

(一)帶魚

 帶魚又稱「白帶魚」,帶魚科,屬暖溫性集群迴游魚類。多棲息於近海中下層,喜弱光,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現象,白天沉至深處,清晨和黃昏上浮至表層。

 性兇猛,肉食性,貪食,主食各種魚類、毛蝦和烏賊等;幼魚則以浮游動物為食。

 每年三至五月為產卵期,十一月至次年一月,北方冷空氣南下,水溫下降,魚群從浙江海區南下,進行越冬迴游,春季則由南往北作生殖、索餌迴游,形成漁汛,一般說來以冬汛數量大,漁獲較豐。

 帶魚在南竿主產於鞋礁一路延伸至東莒燈塔一帶,漁民都於沿海佈定置網(兩樁翻網,福州話稱為「板繒」)。由於福州市場對鹹帶魚需求甚大,民國初年至三十八年以前,梅花人年年來打帶魚,銷售至福州,山隴就有不少梅花人搭建的漁寮;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間,山隴漁民撈捕帶魚甚盛,主要包括林星炎父親林木木、陳金桃父親、游炎利等三組人。每年冬至前後為盛產期,一季四個月可打獲十多萬斤帶魚,一個月平均有二、三萬斤,收入不惡,國軍進駐後,不准漁船出海,為興築碉堡工事更強制徵收民間大竹、紅柴等漁具,漁業因此蕭條多年,後漁業又告復甦,只是再也沒有人打撈帶魚。

(二)鯧魚

 鯧魚屬鯧科,體呈橢圓形,側扁近似菱形,棲息於近海的中層水域,喜在陰影中群集,晨昏時游至中上層,夜晚浮於水面側泳。主要有白鯧、銀鯧兩種。白鯧主食浮游甲殼動物,銀鯧主食水母、底棲動物和小魚。鯧魚季節性迴游,每年三月以後北上,八至十一月間南下,六月在閩江口沿海淺水海域產卵,馬祖列島海域全年都可捕獲,但以四至五月產量最多。

 南竿地區主產白鯧,產區在鞋礁一路延伸至東莒燈塔一帶,都以特殊流刺網捕撈,盛產於夏季,尤以農曆三至五月撈獲的白鯧最肥美,口感極佳,南竿山隴、復興、四維村漁民曾從事鯧魚撈捕,但為時不久且後繼無人。

(三)白力魚

 白力魚即白鱱魚,產期在每年四至八月,南竿地區各澳口五百公尺近海以及鞋礁一路延伸至東莒燈塔一帶為主要產區,年產數萬公斤,早年民眾都將白力魚醃曬至半乾後,運至台北迪化街銷售,價格始終無法提高。民國五十九年地區成立「馬祖漁產加工合作社」,當年即收購了十一萬三千餘公斤的白力魚,製成「霉香魚」外銷港澳、美加,白力魚售價因此稍揚。

 之後地區紛紛設置白力魚加工廠,其中以李宗瑞經營的「馬祖園」最具規模,後結合福澳、益民漁產加工廠成立馬祖漁產加工合作社製作「霉香魚」,大量銷往港澳及國際市場,地區白力魚價格因此大幅揚升。盛況一直延續至七十年間,後因大陸漁船大肆濫捕,漁獲日減,漁民、漁產加工社連年虧損,逐年沒落,如今已難見白力魚蹤影。

(四)蝦皮

 蝦皮可以說是地區最重要的魚產,與黃魚齊名。早年有人形容馬祖「魚蝦滿倉」,即指黃魚和蝦皮。黃魚盛產於東引海域,蝦皮則以南、北竿蘊量最豐。地區所產蝦皮細小、殼薄,味道鮮美,品質蜚聲國內外。因捕撈蝦皮一季收入七、八十萬元,甚至上百萬的漁民不在少數。蝦皮的豐收,也吸引人口回流。

 蝦皮汛季約從每年農曆十一月開始,一直持續到第二年四、五月才結束,通常春節過後進入盛產期。地區蝦皮盛產於牛角、福澳、津沙、鐵板等澳口近岸五百公尺,尤以黃官嶼至南北竿水道間產量最豐,此一海域是牛角、福澳漁民共同的漁場。

 四十九年,福澳人游炎利集資百萬元,購入十五噸級機動漁船,展開遠海蝦皮撈捕,五十年四維人吳木肯、劉金佃,五十一年鐵板陳傳水相繼投入,各自成立生產合作社,蝦皮撈捕進入一片榮景。另方面,四十九年起,馬祖區漁會採取蝦皮統銷制度,蝦皮撈捕空前鼎盛,據統計,自四十九年至五十五年七年之間,蝦皮總收成量八百九十萬公斤,僅五十三年一年產量就高達一百五十萬公斤,是歷年來最高紀錄。

 五十六年至六十年,撈獲量四百零六萬公斤,呈現衰退,六十一年至七十年銳減至僅有一百九十四萬公斤,福澳漁民早在六十五年即已收起蝦皮網,改行去做碼頭工,六十八年創下全年九萬公斤的空前低量,欠產加上售價低廉,地區漁民無利可圖,紛紛他遷或轉行。

 多年歉收後,七十年起漸入佳境,回升至二十八萬公斤,承包商並成功打入日本市場,漁民普遍獲利,因此吸引遷居台灣漁民趕回地區下網,造成七十一年全年產量高達四十八萬餘公斤,創下十五年罕見紀錄,收購價格更大幅揚升,超出前一年三分之一,漁民紛紛發大財。但承包商卻因承銷價格過高,銷日市場萎縮,出現大幅虧損。七十二年產量迅速滑落至二十萬公斤,收購價格也往下低盪,承包商虧損依舊,七十三年再持續下探,七十七年一度好轉,復興村民曹常發一人即撈獲七千公斤蝦皮,但終究是曇花一現,此後每下愈況,地區蕭條漁業中僅存的一點生機,最終也走入末路。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