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竿鄉志


  標題:(二)鳥類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5-04-19    閱讀人次:2326 )  

 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調查,南竿地區的鳥類約有四十二科一百八十三種,數量在四鄉五島中最多。

 由於本鄉面積最大、樹林覆蓋率也最高,有利鳥類棲息,因此不但種類居全縣之冠,鳥群也較其他島嶼龐大。保育類猛禽鷹、隼,包括灰面鵟鷹、普通鵟、日本松雀鷹、東方角梟、遊隼、燕隼、紅隼等鳥類,在本鄉背風面馬港、津沙、鐵板等處水庫附近一到秋末常成群出現,數量比北竿更多,其中紅隼在本鄉北海坑道附近曾有繁殖紀錄;另外,鵐科類的野鵐、冠鵐、赤胸鵐在台灣屬稀有鳥類,一年僅能見到二、三隻,甚至好幾年才能見到一次,野鵐更已被列入瀕危鳥種,但在南竿菜圃、短草坡等開闊地卻很常見,一出現多則達數十隻。民國八十五年十月在本鄉珠螺發現的白腹海鵰,在台灣至今沒有野外觀測紀錄彌足珍貴。至於鷗科類,馬祖燕鷗保護區本鄉只有瀏泉礁、進嶼兩處,種類及數量都不突出,除白眉燕鷗、鳳頭燕鷗數量較穩定外,蒼燕鷗數量較少,紅燕鷗則不穩定。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四–八十六年間在農改場作物股,也就是現今垃圾場附近所發現的兩隻紅腳苦惡鳥,觀察到交配紀錄但無繁殖紀錄,這也是分佈大陸華南地區,台灣沒有的稀有鳥種,令人惋惜的是南竿機場動工後,鳥類棲息環境改變,紅腳苦惡鳥就此消失無蹤。其他常見留鳥有麻雀、珠頸、斑鳩、白頭翁;候鳥有家燕、海燕、白鷺等。

 本鄉重要賞鳥路線包括津沙水庫、儲水澳水庫、清水村勝利水庫、梅石村、青潭澳等地。沿津沙水庫繞行一周可觀察鶯亞科、佛法僧、灰卷尾、日本松雀鷹、鶲亞科、蒼翡翠等鳥類;其鄰近的津沙一號壩則可觀賞到雁鴨科鳥種。儲水澳水庫可觀賞鳥種以鶲亞科、鶯亞科、鶇科、鴝科等;附近的中華水壩、勝天公園一帶鷺科、雁鴨、佛法僧、灰卷尾、髮冠卷尾、白斑紫嘯鶇、黃鸝、隼科、戴菊鳥、鴟鴞等常見。勝利水庫一帶紅喉潛鳥、雁鴨、鵟、鷺科、蒼翡翠、黑頭翡翠、鶯亞科鳥類最常見;清水村最易觀察到鶯亞科、猛禽、鷺科、鵐科等;海岸附近鶺鴒科、鷗科、鷸鴴科等鳥類常來覓食。梅石村常見數量不小的鵐科、鶇亞科、鶯亞科、鵟科、鶺鴒科、雀科、黃鸝、黑翅山椒鳥等鳥類。青潭澳一帶鵐科、鶇亞科、雀科、鶯亞科等鳥類是常客。

 經年定居馬祖當地的留鳥比例少,僅7%,而台灣留鳥比例高達39%。金門的留鳥是馬祖的一倍。但馬祖地區過境鳥種比例則高達76%,遠較台灣17%高出甚多,亦比澎湖、金門過境鳥多;迷鳥部分僅佔1%,遠較其它三地區少;夏候鳥部分差異不大,但馬祖地區的燕鷗是一大特色;冬候鳥比例則明顯少於其他三地區。

 馬祖的陸鳥占64%,主因馬祖地區林相覆蓋率超過70%,較缺乏湖泊、水庫、溪流、沼澤地、潮間帶等與水鳥有關之棲地所致。

 馬祖保育類鳥種列Cites名錄計19種,列台灣保育類名錄計有35種,列台灣紅皮書計有20種,列世界紅皮書2000年計有7種,合計45種,相當豐富,亦凸顯了馬祖地區分佈的鳥類重要性(紫嘯鶇)、稀有性(野鵐)及獨特性(黑嘴端鳳頭燕鷗)。

1.留鳥資源

 馬祖地區受限島嶼面積小,海拔不高,棲地種類多樣性較低。留鳥沒有台灣地區垂直遷徙現象,但有少數種類,因鄰近大陸福建省,在春夏繁殖季節具有漂泊或遊蕩習性,它們是留鳥和候鳥之間的過渡類型,隨食物狀況而四處漂泊遊蕩,常無固定的越冬地和遷徙路線,移動距離較短,如黑翅鳶、栗腹磯鶇等。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馬祖的留鳥種類不多,計有7目15科20種,佔全數鳥種7%,其棲地遍佈四鄉五島及其它31座無人島礁。留鳥族群中除岩鷺、紅腳苦惡鳥為水鳥外,其餘均為陸鳥類。其中,分佈全境的紫嘯鶇與華南為同一種,為白斑紫嘯鶇,分布台灣的則是台灣紫嘯鶇,為特有種,兩者截然不同。廣佈華南的紅腳苦惡鳥、蒼翡翠、紅隼、大山雀、金翅雀、褐翅鴉鵑、鵲鴝等,在馬祖地區同樣有分佈,且為留鳥屬性,但在台灣沒記錄,或是非留鳥。至於常見的白頭翁、珠頸斑鳩、褐頭鷦鶯、強腳樹鶯,均與華南同一亞種,與台灣的亞種不同。

 以台澎金馬地區而言,有些種類是比較不尋常且有獨特區域的分佈。紅腳苦惡鳥,僅在南竿復興農場水塘有一對,雖有交配行為,卻未見繁殖成功,後因棲地被破壞而離開;紅隼除秋季有大量遷移及普遍度冬的族群外,各島尚有零星數對繁殖群體;褐翅鴉鵑由於體型較大,生性機警不易見到,僅在夏季繁殖時,較容易聽見其特有求偶聲而發現其蹤跡,喜活動於濃密高大喬木的上層;鵲鴝在1997年間,初次記錄到有一對在馬祖村繁殖,1999年有一隻公鳥入網死亡,2000年後,不斷有少量(2-3隻)族群在大陸地區繁殖後逸出的個體來馬祖地區居留;台澎金馬地區原僅在馬祖西莒有分佈的白頰山雀,近年來在東莒及南竿鄉復興村農田,均有穩定紀錄;普遍過境的小桑鳲,於2005年首度發現有繁衍紀錄,並成為留鳥,至2007年已有5對以上;強腳樹鶯則遍佈各島不分海拔的灌叢環境。

2.過境鳥資源

 隨著季節變化而南來北返的鳥類稱之為「候鳥」,以馬祖為例,如果候鳥經過馬祖地區沒有留下來繁殖或度冬,僅停留作短暫休息或補足體力後繼續飛行,則稱為「過境鳥」。遷徙的候鳥中,不同的種類,遷徙的時間、路徑、距離各有差異,遷徙的路線也各有不同,不同的遷徙路線通向不同的越冬地。在北半球東亞地區移棲性鳥類的繁殖地,大都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及中國華北、東北一帶。它們秋季南下移棲至台灣、馬祖的主要路線就是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通道之上,馬祖地區遷徙過境的鳥類都經由勘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或庫頁島而至日本,再由日本經琉球群島而至台灣(此為太平洋路線),最後經菲律賓群島至澳大利西亞。在台灣出現之岸鳥、涉禽和其他水鳥及一些陸鳥如小椋鳥、藍磯鶇、赤翡翠及灰面鵟鷹等都經此路線抵達台灣,此路徑與馬祖遷徙過境之鳥類關係較小。另一條係由西伯利亞經我國東北飛越渤海、或自東北抵達韓國再越過黃海,或經韓國飛至日本,再由日本越過東海至我國。上述二條路線最後都沿中國沿岸抵達馬祖、台灣,此為中國沿岸線。由此路線南下者亦以岸鳥、涉禽和其他水鳥為主,陸鳥則以燕、鶇、鶯、雀等科之鳥類為主。在以此路線為主。造成馬祖與台灣鳥類種類、族群不同之原因,在於馬祖的過境族群受中國沿岸線影響較大,而台灣過境鳥以太平洋路線為主,受中國沿岸線影響較小。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馬祖的過境鳥(春過境鳥3-6月、秋過境鳥8-10月)計有18目50科209種,占所有鳥種76%,為馬祖地區主要鳥類族群。其中稀有過境鳥123種、不普遍過境鳥48種、普遍過境鳥38種。馬祖鳥類資源中,以春秋兩季,數量龐大,種類豐富的過境鳥最吸引鳥友,其中有不少種類在台灣本島是稀有少見的。

 馬祖的過境鳥豐富,主因是地處東亞鳥類遷移路線上。春秋遷移季節來臨時,許多候鳥移棲過境馬祖列島時,總會選擇這些島嶼當落腳休息處。即使島上缺乏良好的棲息環境,也會短暫停棲休息片刻(通常1-5天)。一旦環境適合,則會停留較長時間(大約10-15天),體力恢復後再繼續征途。若遇天候不良,鋒面逼近,大量候鳥降落島上休息,等待天氣好轉再出發。這些過境鳥類,有些是完全過境,如灰面鵟鷹、赤腹鷹、山鷸等;有些少部分停留在馬祖度冬,如烏鶇、黃尾鴝、黃眉柳鶯等;並非所有的過境鳥,春秋兩季都經過馬祖,有些僅秋季南下過境如短尾鶯,有些僅春季北返移棲過境,如白背鷚、唐白鷺;更有許多過境鳥,春秋兩季遷移數量有極大差異,如灰面鵟鷹、赤腹鷹等,秋季南下族群遠大於春季;鵐科鳥種中的野鵐、銹鵐、黑臉鵐、小鵐等春過境族群量遠大於秋過境。更有一些鳥類,其同種卻具有不同的居留狀態。

 馬祖列島多樣的植物林相,提供給春秋過境陸棲性鳥類棲息與覓食環境,其中有不少在台灣難得一見的種類,在馬祖地區穩定過境且數量豐富。特別是鶇科、鶯科、鶲科、鵐科、山椒鳥科、黃鸝科、卷尾科、燕科、鷲鷹科、佛法僧科、杜鵑科、百靈科等。馬祖地區的水鳥由於適合的棲息環境不多,不經意就出現在空曠草地、菜園、水泥地、海岸及堤防等地,數量多極易觀察。

 秋季過境鳥中最早遷移的是8月份的紫綬帶;9月中下旬的針尾雨燕、黃鸝、紅隼、燕隼、游準、佛法僧、黃腳三趾鶉、黑翅山椒、灰山椒、灰卷尾及髮冠卷尾等;10月的鴛鴦、日本松雀鷹、白腹海雕、山鷸、角鴞、褐鷹鴞、地啄木及多種葦鶯、蝗鶯、柳鶯,特別的有短尾鶯、茅斑蝗鶯及黑眉葦鶯等;11月則是成千上百的鶇、鴝、鵐、雀、燕科等更多種類的過境高峰期,特別的種類有毛腳燕、黃眉黃鶲、白眉黃鶲、烏灰鶇、赤頸鶇、灰背鶇、藍尾鴝、戴菊、普通朱雀、黑頭臘嘴雀、黑尾臘嘴雀、黃眉鵐及黃喉鵐等。

 春季過境鳥最早從2月中旬之雲雀、田鵐開始;3月池鷺、東方紅胸鴴、灰頭麥雞、鶺鴒、鶇、鶯、鵐、鶲、鷚科等陸續過境,特別的種類有黃頭鶺鴒、灰林鴝、雙眉柳鶯、紅尾鶲、赤胸鵐及冠鵐等;4月份是整個遷移季最精采的月份,除延續3月份部分鳥種繼續過境外,尚有更多的猛禽,包括灰面鵟鷹、赤腹鷹、日本松雀鷹、北雀鷹等在各處山頭盤旋通過。幾種少見的柳鶯、紅尾歌鴝及野鵐也是處處可見;5月唐白鷺、綠簑鷺、秋小鷺、黃頸黑鷺、黑枕黃鸝、黑頭翡翠、小杜鵑、灰沙燕、髮冠卷尾、多種葦鶯、蝗鶯、金鵐及銹鵐等陸續出現,也表示春季遷移季即將結束。
另外,長尾賊鷗、小軍艦鳥、三趾鷗、大水薙鳥、短尾水薙鳥及穴鳥等海洋性鳥類,則在春夏期間於馬祖地區外海遷移。

 有些在台灣為留鳥的種類,在馬祖則有北方的遷移族群經過,像白腹秧雞、水雉、綠鳩、翠鳥、棕沙燕、棕扇尾鶯及大卷尾等。

3.夏候鳥資源

 調查資料顯示,馬祖的夏候鳥(5-9月),計有5目5科11種。佔所有鳥種4%,比過境鳥(76%)及冬候鳥(12%)均少,為馬祖地區第四大鳥類族群,夏候鳥比例雖少,但對馬祖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6種燕鷗為海鳥,牠們都棲息於無人小島繁殖下一代。

 各類燕鷗約在5月上旬陸續到達各島,開始求偶配對,6月即可見到孵卵,7月間雛鳥陸續孵化,8月上旬幼鳥長成,便能飛翔各繁殖地周邊海域覓食,8月下旬才陸續離開繁殖島嶼,9月中旬整個繁殖季才結束。一般越早來之燕鷗(蒼燕鷗)亦越早離開,地理位置越北方之保護區(東引雙子礁),其燕鷗越晚到亦越晚離開;其他三種為燕科之家燕、金腰燕與雨燕科之叉尾雨燕;另外一種為涉禽水鳥蠣鴴,也在無人島礁有繁衍紀錄;黃頭鷺雖有部分族群在東引為夏候鳥,但卻未有繁殖紀錄,較為特殊。

 最特別的是黑嘴端鳳頭燕鷗,這種燕鷗被鳥類紅皮書列為瀕危鳥種,族群量極少,野外紀錄不多。2000年6月梁皆得與張壽華在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中島首次發現,並紀錄到至少12隻黑嘴端鳳頭燕鷗(8隻成鳥,4隻幼鳥)的繁殖紀錄,是目前世界上第一筆,也是唯一的繁殖確認紀錄,相當珍貴。在最近五年的調查紀錄中,每年在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內均有繁衍行為,唯數量較不穩定,其中2003年曾於本鄉瀏泉礁和進嶼各發現一隻,但是否繁殖狀況不明。

 夏候鳥黑尾鷗12月下旬至3月上旬,各島海岸、港口另有不少度冬族群出現;在沙洲繁殖的蠣鴴,有少數穩定的個體在無人島礁上繁衍下一代;叉尾雨燕則在無人島礁及不受干擾的周邊海域高聳峭壁天然洞穴繁殖;四鄉五島夏季尚有大量的家燕與少量的金腰燕,啣泥築巢於住家騎樓、屋頂下緣,直至8月底才與北方過境的族群會合後再往南方遷徙。

4.冬候鳥資源

 調查資料顯示,馬祖的冬候鳥(8-5月) 計有8目15科34種。佔所有鳥種 12%,為馬祖地區第二大族群。通常最早到達者為鷸、鴴科的鳥類,8月初便已到達馬祖(如磯鷸)。其次是鶺鴒(灰鶺鴒)和鷺科(蒼鷺)的鳥類,8月下旬和9月上旬抵達。鶯科(黃眉柳鶯)在9月下旬。鷲鷹科則於10月中旬,鶇科和雀科都於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最遲者為鸕鶿科、鷗科及潛鳥科,11月下旬至12月初以後才抵達。

 秋季移棲到馬祖的冬候鳥種類及其數量沒有過境鳥豐富,其生態分布亦隨種類而異,其中以鶺鴒科、鶇科、鴝科、鶯科、雀科、連雀科、鷲鷹科等林鳥為主,少數海鳥、水鳥為輔。由於馬祖列島缺乏良好的大型濕地環境,無法提供鷸鴴科鳥類適當的覓食條件,因此度冬的水鳥族群比較貧乏。南竿地區清水、梅石等沙灘有稍多的鷸鴴科鳥類棲息外,在各澳口、水庫及農耕地,另有少量鷺科、磯鷸、黑尾鷗及黑脊鷗越冬。

 冬候水鳥比較特殊的有紅喉潛鳥、黑頸鷿鵜、青背鸕鶿、海秋沙及扁嘴海雀等。數量極稀少,大半棲息於無人礁岩與周邊海域。冷高壓南下,東北季風強烈,海象惡劣時,才會飛進港澳或水庫棲息;度冬猛禽以紅隼、普通鵟較為普遍,日本松雀鷹較稀少,紅隼喜好海岸附近的開闊草坡地,其餘猛禽棲息在各島的樹林茂密處;林鳥度冬的數量,相對比其他種類豐富些,較特別的有烏鶇、虎斑地鶇、藍尾鴝、黃腰柳鶯、小鵐、黑臉鵐及紅喉歌鴝,數量上相對普遍;鄰近華南地區的降遷鳥類有些也會到達島上越冬,像紅頭長尾山雀、紅尾水鴝等,白頂溪鴝則是極稀有的降遷型冬候鳥類。

5.迷鳥、外來種鳥類

 調查資料顯示,馬祖迷鳥(含外來種)計有2目4科4種。佔所有鳥種1%,種類最少。馬祖島上目前有三種迷鳥紀錄,分別是繁殖於北方中亞草原荒漠的漠即鳥,與中南半島熱帶地區的厚嘴綠鳩、腓胸鸚鵡。這些鳥類出現在馬祖,與目前所知的常態分布範圍,均相差甚遠,此等紀錄印證了鳥類的遷移能力遠超過人類所能了解的範疇。

 目前在馬祖有一種外來種出現,家八哥是目前唯一發現有野外繁殖紀錄的,數量僅有五隻。除此之外,馬祖鄰近華南地區,有些繁殖的鳥類,春夏繁殖季節偶而會出現。這些不定時,無規律性的遊蕩鳥類被稱為漂鳥。多半出現在春夏季,少數發生在秋季,且紀錄不多。至目前為止計有九種,分別是黑翅鳶、鳳頭蒼鷹、斑翡翠、花翅山椒、栗背短腳鵯、栗腹磯鶇、棕臉鶲鶯、巴哥及班文鳥等,在本研究區這些鳥類較不易觀察到。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