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竿鄉志


  標題:五、清代時期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5-04-19    閱讀人次:766 )  

 清朝初年,因為鄭成功以反清復明的口號,與清朝政府對抗,使福建沿海政經局勢又告緊張。

 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清廷發布遷界令,「離海三十里,村舍田宅皆焚棄」、「築短牆、立界碑,撥兵戍守,出界者歿」。將沿海及島嶼的居民遷徙內地,斷絕以物資接濟鄭氏的抗清勢力,於是「耕漁稠密」的竿塘,再度受到嚴重破壞,房屋焚毀,塘田廢棄,遂為荒島。

 康熙二年(西元1663年),總督李率泰復請放棄諸島,移民到界內守邊。

 康熙十一年(西元1672年),又調移海民於內地。這些舉動,都打擊了竿塘的開發。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平定台灣後,將邊界推至海岸,招原內遷人民歸里復業,次年九月再開放海禁,准許五百石以下的民間商漁船出海捕魚,但是海外的島嶼仍未解禁,竿塘諸島仍為「禁山」。

 康熙後期,隨著人口的增加,使得居民被迫前往各島開墾,甚至結黨作亂,下海為盜。「大小崳山、浮鷹、四礵、朱榮、竿塘等山,皆匪船潛藏之所。」此後地方官員逐漸體認到開墾外島的重要性,因此奏請朝廷募民開墾。如乾隆年間,福州巡撫周學健奏請開發上、下竿塘十四個澳口。「向慮有洋盜嘯聚,因加禁止,今海宇澄清,游巡絡繹,竿塘等島更屬逼近內地,應請一併弛禁,令殷實士民前往開辟。」提議後來因為地方大僚和乾隆帝的反對未能實現,然而開墾海島以興民利,已是大勢所趨,無法遏止。開墾的爭論到了乾隆後期,朝廷終於承認現實,聽任經營開發。

 乾隆五十四年(西元1790年),浙江布政使頤學潮,奏請乾隆「令各總督府查明海島情形,如有匪徒潛搭草寮房屋居住者,立即燒毀。」當年九月,閩浙總督伍拉納回覆「惟是煙戶稠密之處,若概行驅逐,使謀生之民一朝失業,轉致漂流為匪,請將編甲輸糧者免其驅逐,倘有匪徒篡入,立即擒縛解官辦理。」乾隆肯定這項作法,並進一步指出:「所有各省海島,陳例應封禁者久已遵行外,其餘均著仍舊居住,免其驅逐。」肯定了移民的合法性,也促使了移民潮的增加,自有助於竿塘的加速開發。

 然而緊接而來,卻是一段長達十四年不幸的劫難,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開始,蔡牽率領海盜在東南沿海打劫 (嘉慶十年自稱「鎮海威武王」),活動範圍於白犬、竿塘、東湧、漁山,為害閩、浙、粵三省海域。綜合各史料所載,嘉慶四、五年大海盜蔡牽船泊竿塘,往來擄掠;八年水師提督李長庚於白犬洋進擊蔡牽船隊,生擒三十人;九年廣東紅頭艚海盜投奔蔡牽,合會流竄於竿塘洋,總兵胡振聲領船出擊後敗亡;十年蔡牽在北竿塘芹角山內掛網搭寮,收取規錢文,製造火藥,辦理食米、篷索。

 嘉慶十一年蔡牽在南竿塘行劫鹽船,稍後總兵許松年赴竿塘與李長庚會剿蔡牽,閩浙總督阿林保派線民潛入芹角拘捕十九名黨羽。十二年李長庚與蔡牽在廣東黑水洋激戰,蔡牽僅剩三船,發炮擊斃李長庚後逃離,海盜朱濆從至竿塘與蔡牽會合。十四年,蔡牽遭提督王得祿、邱良功合擊於浙江漁山外洋,集團勢力覆滅。經過這場劫難,竿塘等地早被破壞殆盡,滿目荒涼,居民所剩無幾。

 嘉慶中期至清末這段時間,連江、長樂等縣沿海居民大舉移入竿塘。尤其鴉片戰爭後開港通商,福州成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竿塘等地隨之形成貿易集散之地。重要的貨品輸出有茶葉、竹材,而輸入布匹、石油、煙草、西藥、鴉片等。在這波浪潮中,吸引了大批移民來到南竿,南竿各村落廟宇興建年代,都在道光年間至清末可為明證。

 除貿易興盛外,漁業仍是竿塘地區最主要產業,清本《福建漁業誌》有云:「連江縣外島海嶼:黃岐、下塘、茭南、茭北、奇達、西洋、東湧、北竿、南竿、橋仔、山隴、牛角,業漁者370餘戶」,而各島醃魚配鹽,根據《福建鹽政誌》記載:寧福各島醃魚配鹽旺淡季銷量統計,西洋島旺九千餘擔,淡四千餘擔;北霜島旺七、八千擔,淡三、四千擔;東湧島旺三千餘擔、淡一千五、六百擔;南竿島旺六、七千擔,淡三、四千擔;北竿島旺一萬四、五千擔,淡六、七千擔。

 另外,南竿也因戰略位置優越,成為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基地。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海戰爆發,因馬祖戰略位置險要,便利補給物資,成為法軍基地。遠東艦隊司令孤拔(A. Courbet)七月率軍艦數艘佔據馬祖澳,以箝制清廷對台灣的援軍,隨即展開各項軍事測繪工作,並預備未來在此設關徵稅。不久,法軍在馬祖海域砲擊閩江口,威嚇清軍,航行馬祖與台灣之間,來去無常。八月馬尾海戰(又稱馬江之戰)爆發,戰況慘烈,福建水師被毀。九月初孤拔乘軍艦「凱旋號」進犯雞籠(今基隆),又返回馬祖澳;九月底孤拔乘旗艦「巴雅號」,副司令李士卑斯(A. Lespes)乘「拉加利桑尼亞號」再犯雞籠。

 十一年,二月初孤拔在馬祖澳整備巴雅號、凱旋號、「益士弼號」、「梭尼號」、「尼埃里號」等艦艇向北侵犯江、浙。六月,孤拔死於澎湖馬公,中法雙方簽訂條約休戰,法軍才全數撤出馬祖。

 綜觀清朝一代,初期因為對抗鄭氏而遷界,然而因人口壓力而逐漸朝外島發展。但是幾次的海盜肆虐,又破壞了竿塘的開發,然而先民屢仆屢起,從不氣餒,不斷開發這塊土地,終因漁業鼎盛,貿易發達,從而基業永固,安居斯土。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