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歷史志


  標題:註釋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07    閱讀人次:1502 )  

第二篇 註釋

1.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頁2,收於氏校注,《西洋番國志、鄭和航海圖、兩種海道針經》(北京:中華書局,2000);方豪,《方豪六十自訂稿》,上冊(臺北市:作者自印,民58),頁87-90;有關〈鄭和航海圖〉繪製年代,各家說法不一,可參閱周鈺森,《鄭和航路考》(台北縣:中國航運學術研究會,民48),頁52-53;高榮盛,〈鄭和航海圖三議〉,收於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580 周年備委員會編,《鄭和下西洋論集》,第二集(北京市: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頁254-293。
2.「用乙辰針平官塘二礁外過」之「二礁」應為「三礁」,周鈺森謂三礁應即當代海圖上之雷氏礁(Ress Rock,北緯26度4分,東經119度50分)和海狗礁(Sea Dog,北緯26度5分,東經119度18分,今瀏泉礁),其中又以閩江外礁(Outer Min Reef,北緯26 度4 分東經119 度50 分)最恰當,詳見周鈺森,《鄭和航路考》,頁291;「丹巳針」即「單巳針」。
3. 五虎山位於閩江口,又名五虎門,五峰排列如虎,明代設有官母嶼巡檢司,參閱周鈺森,《鄭和航路考》,頁212。
4 本節敘述之文字針路之詳見向達整理,《鄭和航海圖》,頁36-37,收於《西洋番國志、鄭和航海圖、兩種海道針經》。
5 周鈺森,《鄭和航路考》,頁104-105;徐玉虎,《明代鄭和海圖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65),頁61-62。
6 方豪,《臺灣早期史綱》(台北:學生書局,民83),頁55-56;迪志文化出版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東西洋考.舟師考》,張燮著;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頁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5 種:《清初海疆圖說》,軼名(臺北:臺灣銀行,民51),頁6-7;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四》: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小琉球漫誌》,朱筠園著,頁10。
7 周鈺森,《鄭和航路考》,頁211;《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亦有此種說法,參閱英國海軍海圖官局編,陳壽彭譯,《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China Sea Directory),(台北:廣文書局,民58),頁717。
8 Richard Collinson, “Navigation of the Min”, The Chinese Repository,15:2(1846), pp.239-240.
9 周鈺森,《鄭和航路考》頁211;陳壽彭譯,《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頁211、741。
10.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東西洋考.凡例》,張?著。
11.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頁23。
12. 同前註,頁4-5。
13. 曹剛等纂修,《福建省連江縣志》(臺北市:成文書局,民56),頁36。
14. 陳壽彭譯,《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頁715。
15.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頁31;參閱鄭鈺森,《鄭和航路考》,頁220。
16. 陳壽彭譯,《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頁716。
17.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頁31。
18. 周鈺森,《鄭和航路考》,頁211;陳壽彭譯,《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頁219;《鄭開陽雜著》〈萬里海防圖第.五幅東南向〉在東沙、海壇附近畫有有牛嶼,詳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84 冊:《鄭開陽雜著》,鄭若曾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頁623。
19.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頁115。
20.「敲東山形水勢」之「敲」原書寫為「高戈」,因《指南正法》另有〈敲東更數〉條,為方便打字,本文皆寫成為「敲」。從書中文意看,「敲東」指今閩浙海域,「敲東」似即「靠東」之意,參閱《兩種海道針經》,頁141、176。
21.「鴨屎甲卯」應係沉水礁石之名稱,參見《兩種海道針經》,頁144「東甲」條;「隴」為靠近之意,此處之「不可貪隴」意即不要太靠近之意,參閱周鈺森,《鄭和航路考》,頁144。
22.「在犬處有一塊白可寄北風」,「白」應即礁石。
23.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頁144;「名曰半塘」之「半塘」當係「竿塘」之誤,「上有塘下有塘境」語意不甚明晰。
24. 同前註,頁146。
25. 同前註,頁52。
26. 同前註,頁134。
27.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九五》,《廈門志》,周凱著,頁149;《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一0五》,《重修臺灣府志》,周元文著,頁54。
28.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九五》,《廈門志》,周凱著,頁145-146。
29.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頁49。
30. 同前註;廈門海灣附近的太武山有二,一是金門島上的太武山,又稱北太武,一是鎮海的太武山,又稱南太武,本節所稱太武山指南太武,南北太武山均是進入廈門港的重要指標。
31.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頁51-52。
32. 同前註。
33. 同前註,頁95-96。
34. 同前註,頁98。
35. 同前註,頁168;「圭籠長」之「長」字應係「頭」字簡寫之誤,《指南正法》其他地方均稱圭籠頭、雞籠頭;花矸嶼即花瓶嶼之閩南方言;黃尾嶼為釣魚臺列嶼中之一島,日人稱久場島。
36.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頁168。
37. 參閱方豪,《臺灣早期史綱》,頁60-61。
38.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頁177-178。
39. 同前註,頁188、281;北港大山即臺灣。
40. 同前註,頁180。
4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七四》《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劉良璧等修,頁500。
42. 釣魚臺島群有八個嶼礁,黃尾嶼(今日人稱久場島)、赤尾嶼(日人稱大正島)均為釣魚臺島群之一。
4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84 冊:《鄭開陽雜著》卷四〈使倭針經圖說〉,鄭若曾撰,頁549-550。
44. 參閱陳小法〈明代鄭若曾的日本研究〉http://www.ch.zju.edu.cn/rbs/shuoshilunwenjiCHENXIAOFA.htm。
45.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八七》,《使琉球錄三種》,《使琉球錄》,蕭崇業撰,頁56-60;與蕭崇業一起使琉的謝杰在其所著《虔臺倭纂》亦載有福建往日本針路:「梅花東外山開舡,單用辰針乙辰針或用辰巽針,十更舡取小琉球套北過,舡見雞籠嶼及梅花瓶、彭嘉山,由彭嘉北邊過,舡遇正南風用乙卯針或單卯針,或用單乙針。西南風用單卯針;東南風用乙卯針,十更舡取釣魚嶼北邊過....。」謝杰,《虔臺倭纂》(玄覽堂叢書續集.虔臺倭纂)(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 正中發行 ,民74),頁2-5-048。
46 .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八七》,《使琉球錄三種》,《使琉球錄》,夏子陽撰,頁179-194。
47. 同前註,頁222-223;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九三》,《琉球國志略》,周煌輯,頁141。
48.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九三》,《琉球國志略》,周煌輯,頁140。
49.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八七》,《使琉球錄三種》,《使琉球錄》,蕭崇業撰,頁157。
5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五六》,《閩海贈言》,沈有容輯,頁71-75。
5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八七》,《使琉球錄三種》,《使琉球錄》蕭崇業撰,頁157。
52.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九三》,《琉球國志略》,周煌輯,頁333-334。
53. 轉引自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年),頁314-318。
54.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八七》,《使琉球錄三種》,《使琉球錄》,夏子陽撰,頁266。
55. 參閱陳仲玉,〈古代福州與琉球的海上交通〉,《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2(民國87 年12 月),頁93-10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八七》,《使琉球錄三種》,《使琉球錄》,蕭崇業撰,頁74。
56. 楊國楨,《閩在海中》,《閩在海中》(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頁80-91。
57. 同前註。
58. 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占城國第一〉(台北:藝文印書館,民54),頁1;占城即占婆(Chamapa),明代以前又稱林邑、占波、贍波,位在今越南中南部,新洲港為今越南歸仁港,參見謝方校注,《西洋朝貢典錄》(北京:中華書籍,1932),頁1-2 之注釋;蘇繼廎校釋,《島夷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頁56 注釋1 及頁58注釋2
59.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臺北縣:文海書局,民72),頁43;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96 云「上竿塘山在連江縣東北餘里大海中,?巒屈曲,有竹扈湖尾等六澳,又有下竿塘山,突出海岸,山形峭拔,與上竿塘並峙,中有白沙鏡港等七澳,洪武初徒其民於內地。」轉引自周鈺森,《鄭和航路考》,頁218。
60. 黃仲昭等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1988),頁163。
61. 林金炎《馬祖列島記續篇》以竿塘係因五代時王審知在黃崎地方開闢甘棠港,因而甘棠外洋的島嶼稱為甘棠島,後演進為竿塘島。另參見張書才,〈馬祖列島開發史述略〉,收於邱金寶主編,《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民89),頁271;《新五代史.閩世家第八》謂「海上黃崎,波濤為阻,一夕風雨雷電震擊,開以為港,閩人以為審知德政所致,號為甘棠港。」唯王審知開闢之甘棠港所在位置爭議頗多,有謂今連江縣黃歧半島的定海村即甘棠港,歷史學者韓振華則考證甘棠港在今福州閩縣(陳國棟,書評《航海交通貿易研究.韓振華選集之三》,《漢學研究》,21 卷1 期(92 年6 月):449。)
62.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淳熙三山志》,梁克家著。
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鄭開陽雜著.論海塘之設》,鄭開陽著,頁584-512;徐景熹等撰修,〔乾隆〕《福建省福州府志》(台北市:成文,民56),頁291。
64. 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四集》,《淳熙三山志》,梁克家著(臺北市:臺灣商務,民65),頁7。
65. 曹剛等纂修,《福建省連江縣志》,頁33;徐景熹等撰修,〔乾隆〕《省福州府志》,頁89、121、173;黃仲昭等纂修,《〔弘治〕八閩通志》,頁68;《〔萬曆〕福州府志》則以桑嶼、東路、關嶺、蛤沙、上下竿塘為連江永福鄉二十六都,參見林材等撰修,《〔萬曆〕福州府志》(北京市:書目文獻社,1990),頁31。
66. 徐景熹等撰修,〔乾隆〕《福建省福州府志》,頁120;曹剛等纂修,《福建省連江縣志》,頁63。
67. 五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四集》,《淳熙三山志》,梁克家著,頁9。
68. 黃仲昭等纂修,《〔弘治〕八閩通志》,頁195;徐景熹等撰修,〔乾隆〕《福建省福州府志》,頁200。
69. 轉引自張書才,〈馬祖列島開發史述略〉,收於邱金寶主編,《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4 冊:《籌海圖編》,胡宗憲撰(台北市:臺灣商務,民72),頁108。
7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八七》,《使琉球錄三種》,《使琉球錄》,夏子陽撰,頁222。
7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四四》,《裨海紀遊》,郁永河著,頁29。
72.「馬鞍澳」按《粵閩巡視紀略》行文語氣似在南北竿塘,《指南正法》「官唐」條之下接著謂「下塘:馬鞍拋北風,灣內爛泥時多走椗,內去遠有礁名七星沉水,夜間行舡仔細」,與杜瑧所述相類,下塘、馬鞍或馬鞍澳是否在今南北竿有待查考。
73. 康熙十七年明鄭乘三藩之亂屯船黃崎半島定海灣,時清朝援剿水師總兵官黃鎬帶領兵船「俱由橋仔澳、竿塘水洋而進」,參閱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九八》,《平閩紀卷一.奏疏》,楊捷撰,頁20。
74.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六五》,《臺灣府志》,高拱乾撰,頁8。
75.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四》,《臺海使槎錄》,黃淑璥撰,頁3;《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六》,《海國見聞錄》,陳倫炯撰,頁4。
76. 乾隆十一年任彰化教諭的董天工謂:「臺山自福省五虎門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有二山,曰關潼、白畎,是臺地諸山之太祖也。隱伏波濤,穿海渡洋,至臺之雞籠山,始結一頂。」詳見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一二九》,《臺海見聞錄》,董天工著,頁1;俞正夔〈臺灣府屬渡口考〉亦謂「臺灣在福建辰巽方,東北自雞籠山、西南至沙馬碕,凡千九十四里;與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四府相直。自澎湖往,水程四更;自廈門往,十一更。其山脈發福州之鼓山,自閩安越白畎洋關潼山至雞籠山。」詳見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一五五》,《清初海疆圖說》附錄,頁117;乾隆二十二年台灣諸羅籍進士王克捷〈臺灣賦〉亦謂:『蓋茲邦之廣衍,兼四省而延袤;作南服之藩籬,挺一方之奇秀。其山則祖龍省會,五虎門東,沿江入海,徑渡關潼,突起雞嶼,峻嶒巃嵷。』《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一二八》,《臺灣通史》,連橫撰,頁971。
77.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十九》,《海東札記》,朱景英著,頁5。
78.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頁43。
79.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九五》,《廈門志》,周凱著,頁146-147。
8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一九五》,《福建通志列傳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245;《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0 五》,《臺案彙錄辛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294。
81. 陳壽彭譯,《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頁725。
82.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八四》,《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356。
83.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八七》,《使琉球錄三種》,《使琉球錄》,蕭崇業撰,頁157。
84.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頁36。
85.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八九》,《明經世文編選錄》〈附錄.擒倭報捷疏〉,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260。
86.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頁50-51;萬明,〈顯應宮“巡海大臣”為鄭和考〉謂1992 年修建福建長樂國際機場時,在長樂漳港鎮仙岐村從泥土中挖掘出一座應是建於宋代的顯應宮,顯應宮又稱大王宮,裡頭供奉著大王及夫人、臨水夫人、馬將軍、天妃和巡海大臣等神明,錄之以備參考,詳見中國社會科學院網頁: http://www.cass.net.cn/webnew/file/200306066869.html;又〈福州之窗〉亦稱因顯應宮偏殿祀媽祖神像,故又稱天后宮,詳見〈福州之窗〉:http://www.fuzhou.org.cn/xqfc/cl.htm
87.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九五》,《廈門志》,周凱著,頁146-147。
88. 陳壽彭譯,《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頁743。
89.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九五》,《廈門志》,周凱著,頁146-147。
9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三七》,《崇相集選錄》附錄二,朱國禎《湧幢小品.東湧偵倭》,頁121。
91. 東引鄉誌編纂委員會,《東引鄉誌》(連江縣:連江縣東引鄉公所,民91 年),頁97。
92 .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八九》.《明經世文編選錄)》,〈初報紅毛番疏〉,徐學聚,頁191。
93.《新華網》在2003 年8 月12 日電引《福州晚報》報導,謂日前福州枕峰村林氏村民重修大王宮時,在宮內發現閩王王審知手跡,按是則報導,枕峰大王宮始建於唐昭宗丁亥年(902),為佐王審知之陶江林氏始祖林穆創建,詳見http://news.fj.sina.com.cn/culture/2003-08-12/41241.html,東引島上的「大王宮」是否與此大王宮有所關聯則不得而知。
94.“Sailing directions to accompany seven charts of the Coast of China, between Amoy Bay and the Yangtsz’ kiang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2:8 (1844), p.401.
95. 林金水主編,《福建對外文化交流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頁137。該書以鱷魚島為今之白犬島。
96. 陳壽彭譯,《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頁716-718。
97.“Sailing directions to accompany seven charts of the coast of China, between Amoy bay, and the Yangtsz’ kian”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2:8 (1844), p.408; Richard Collison; ”Sailing of the Min”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5:5(1846),pp.231-232.
98. 陳壽彭譯,《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頁719-720。
99. 同前註,頁720-724。
100. 麻克璧石及Magpie rock 誤植為麻克「璧」及「Magphie」,感謝劉家國的指正。
101.“Sailing Directions to Accompany seven charts of the coast of China, between Amoy bay, and the Yangtsz’ kiang”, The Chinese Repository,12:8(18440, p.411; Richard Collison, “Sailing of the Min”,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5:5(1846), p.232.
102. 陳壽彭譯,《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頁741-743。
103.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二十五史》,《明史》,張廷玉等撰修,頁2443-2244。
104. 同前註,頁2193。
105. 曹學佺,《海防志》,轉引自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三三》,《泉州府志選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9。
106. 駐閩海軍軍事編纂室編,《福建海防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頁55-56;張鐵牛、高曉星著,《中國古代海軍史》(北京:八一出反社,1993),頁195。
107.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三七,《崇相集選錄》,董應舉著,頁138。
108. 藝文印書館編,《百部叢書集成18.寶顏堂秘笈》,163 冊:《備倭圖記》,卜大同撰(臺北:藝文印書館,民54),頁4。
109. 謝杰,《虔臺倭纂》,頁2-5-139。
110. 曹學佺,《大明一統名勝志》(臺南縣:莊嚴文化,民85),頁史169-255。
11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二十五史》,《明史》,張廷玉等撰修,頁2246。
112. 金鋐等纂,《〔康熙〕福建通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頁1536。
113. 卜大同,《備倭圖記》,頁9。
114.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頁35;徐景熹等撰修,〔乾隆〕《福建省福州府志》,頁313。
115.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三七》,《崇相集選錄》,董應舉著,頁52。
116. 同前註,頁26-27、39。
117.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九五》,《廈門志》,周凱著,頁123;清朝綠營長官自總督、巡撫以下為提督-總兵官-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綠營由總督、巡撫和提督、總兵官親自統領的謂「標」,副將所屬謂「協」;參將、遊擊、都司和守備所屬謂「營」。標居中鎮守,並備派遣之用;協的任務為協守本鎮要害,營則分守本鎮扼要關隘。本鎮中較偏僻的縣邑則建「汛」分防,汛兵由協、營派出,由千總和把總帶領。
118.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八四》,《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351-352。
119.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六》,《海國聞見錄》,陳倫炯著,頁3。
12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八十》,《金門志》,林焜熿撰,頁90-91。
12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一九九》,《福建省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700-701。這裡的南、北洋僅指福建沿海而言,與自強運動後的北洋(東海、渤海)和南洋(江浙洋面)指稱範圍不同。
122.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八十》,《金門志》,林焜熿撰,頁90-91。
123.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九五》,《廈門志》,周凱著,頁123;《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287。
124.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八四》,《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356;《福建通志臺灣府》〈康熙二十三年工部尚書杜臻巡視粵閩復命疏〉,頁314;明清時期煙墩形制不一,清末煙墩依據挑瑩《東溟奏稿卷之二.會商臺灣夷務奏》:「至所築?墩,厚皆一丈,長自十丈至三、五十丈不等,高皆一丈,仿照督臣袋貯沙之法,先以竹簍盛沙作墩,上堆麻袋為垛,墩外圍以粗大竹筒,筒長一丈,埋地三尺。其上五尺,竹節打通,貯水,編練排插,夷砲雖猛,穿沙洞竹較難。見水亦可減力,更多備牛皮、網紗、棉被,隨時以避鎗砲。臣達洪阿等,於砲臺、?墩要隘之處,挖寬一丈二尺、深一丈濠溝百數十丈,製備釘筩、釘板、鉤運鎗、棍六千四百餘件,鐵蒺藜十萬三千餘個,竹籤十三萬二千餘枝,以防夷人登岸之用。至於火器,除大小炮位、抬炮、抬鎗、鳥鎗外,並多製火箭、火罐,教令兵丁操演嫺熟。」《臺灣文獻叢刊四九》《東溟奏稿卷之二.會商臺灣夷務奏》,姚瑩著,頁31。
125. 徐景熹等撰修,〔乾隆〕《福建省福州府志》頁293;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八四》,《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351-352。
126.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八七》,《使琉球錄三種》,《使琉球錄》,夏子陽撰,頁245。
127.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卷一百七十六。
128. 同前註。
129.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二十五史》,《清史稿》卷138;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三九》,《甲戌公牘鈔存》〈五月二十七日上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93。
13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一九八》,《清季外交史料選輯》〈光緒十年(上).全權大臣曾國荃致樞垣派船往閩必被法搶去電〉,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43。
131. 同前註,頁60。
132.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一九八》,《法軍侵臺檔》〈英使巴夏禮照會中國未宣戰天祥洋行煤斤濟法自不能視為違犯局外之例照錄駐上海總領事先後與蘇松太道來往文件〉、〈南洋大臣曾國荃咨呈吳安康統帶兵輪五船已定期出洋乘隙赴閩摺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156、319;又文中之「邵道」應指蘇松太道邵友濂。
133. 駐閩海軍軍事編纂室編,《福建海防史》,頁71-72。
13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4 冊:《籌海圖編》,胡宗憲撰,頁111。
135. 轉引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頁85;包樂史(Leonard Blusse),《中荷交往史,1601-1989》,莊國土、程紹剛譯(出版地不詳:路口店出版社,約1989),頁82-83。
136.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二八九》《明經世文編選錄(上).條處海防事宜仰祈速賜施行疏》,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64。
137.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譚襄敏奏議》,譚綸著,卷一。
138.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二十五史》,《明史》,張廷玉等撰修,頁8356。
139.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八九》,《明經世文編選錄》〈擒倭報捷疏〉,黃承玄撰,頁260。
14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三七》,《崇相集選錄》,董應舉著,頁123。
141. 同前註,頁39。
142.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一七四》,《清代官書記明臺灣鄭氏亡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42。
143.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三二》,《漳州府志選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10。
144.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一八三》,《聖安本紀》,顧炎武著,頁206。
145.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一三》,《海濱大事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9-12。
146.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一五七》,《鄭氏史料初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126-127。
147. 同前註。
148.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一三》,《海濱大事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12。
149.《歷代寶案》第一集,卷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影印本,民61。)
15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九八》,《平閩紀》,楊捷,頁18-19。
151. 駐閩海軍軍事編纂室編,《福建海防史》,頁162-164;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二十五史》,《清史稿》,趙爾巽等修,頁213。
152. 張書才,〈馬祖列島開發史述略〉,收於邱金寶主編,《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5。
153.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二0》,《碑傳選集》(四)〈吳中丞士功傳〉,董邦達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520。
154. 張書才,〈馬祖列島開發史述略〉,收於邱金寶主編,《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5。
155.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欽定八旗通志》,卷180;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三0》,《清耆獻類徵選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809。
156.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一九九》,《福建省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706-707。
157. 同前註。
158. 張書才,〈馬祖列島開發史述略〉,收於邱金寶主編,《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6。
159. 同前註,頁275;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0五》,《臺案彙錄辛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122。
16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二十五史》,《清史稿》,趙爾選等修,頁11254;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二三》,《續碑傳選集》〈海壇鎮總兵孫公家傳〉,俞樾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22-23;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 二二0》,《碑傳選集》〈浙江提督總統閩浙水師追封三等壯烈伯諡忠毅李公行狀〉,王芑孫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592。
16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八四》,《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 460-461。
162.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一八七》,《清仁宗實錄選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96;《臺案彙錄辛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200。
163. 同前註。
164.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二十五史》,《清史稿》,趙爾巽等撰,頁11260-11261。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