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地理志


  標題:第一章 鳥類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09    閱讀人次:664 )  

第一章 鳥類

 第一節、鳥類概況

 本縣位處世界著名漁場-舟山群島西南端,暖寒海流相匯,漁產豐饒,並因花崗岩岩岸地形,海水全年清澈,形成優良之磯釣場,黃雞魚、黑鯛、黑毛、鱸魚、黃魚、黃鰭鯛、嘉納、紅甘等都是常見的經濟魚種,其他如鯷魚、鯡魚等小型魚類除可供漁獲外,更可充分供應海鳥所需之食物來源。由於地處東亞候鳥遷徙路線之中繼站,因此每年吸引了無數鳥類在此過境、渡冬或繁殖。

 此外,本縣地理位置接近大陸而離臺灣較遠,因此出現的鳥種和臺灣地區的差異度頗高,尤其是一些在臺灣地區被列為迷鳥或稀有的鳥種,在此地卻蹤跡常現,更增添本縣在鳥類資源保育上的重要性。其中,被國際鳥界稱為「神話之鳥」的黑嘴端鳳頭燕鷗於民國89 年6 月在北竿中島發現,震驚國際鳥界,使得本縣聲名大噪。

 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民國102 年的調查統計,全國總鳥種數為86 科608 種,本縣為65 科349 種,比金門縣的62 科325 種稍多。本縣野鳥349 種之中,留鳥33 種,占9.5%;冬候鳥28 種,占8.0%;夏候鳥18 種,占5.2%;過境鳥215 種,占61.6%;迷鳥41 種,占11.7%;外來種3 種,占0.9%;海鳥11 種,占3.1%,可見過境鳥為本縣主要鳥類族群,其次為迷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89 年1 月成立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將本縣東引鄉的雙子礁,北竿鄉的三連嶼、中島、鐵尖島、白廟、進嶼,南竿鄉的劉泉礁,莒光鄉的蛇山等8 座島礁及周圍海域,劃為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總面積共約72 公頃(陸域12 公頃、海域60 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以這些島嶼作繁殖地區的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鳳頭燕鷗、黑尾鷗、岩鷺、叉尾雨燕等七種鳥類。

 根據調查,近年來,在保護區預定地繁殖的燕鷗數量已達上萬隻,其數量與密度皆不亞於澎湖貓嶼海鳥保護區,其中白眉燕鷗、蒼燕鷗為保育類鳥類,鳳頭燕鷗數量則為全國之冠,黑尾鷗之繁殖紀錄更為全國唯一發現地區,彌足珍貴。此外,亦發現有紅喉潛鳥、大水雉鳥、穴鳥、短尾水雉鳥、丹氏鸕鶿、黑頭鷿鷈、海秋沙、唐白鷺等多種稀有或保育類鳥類在島礁上停留之紀錄。

 本縣的植被型可分為半人工半天然次生林、殘留的片狀天然林、山坡原生灌叢、海崖峭壁灌叢、海岸山坡草生地,以及沙灘植被等六大類型。這些植被除了提供雀形目候鳥過境時主要棲息環境外,亦是雀形目鳥類如鶺鴒科、鶇科、鶯科、鶲科、鵐科、雀科、椋鳥科等主要食物的供給來源,因此造就了雀形目鳥種成為連江縣最大宗的鳥類族群。

 陸棲性鳥類以林相佳、農耕地及較寬廣運動場草地為適宜駐足棲地,鳥類以鶺鴒科、鷺科、鶇科、鶯科、鵐科、卷尾科等較易常見。
在水源棲地及潮間帶濕地等,如東湧水庫、勝利水庫、清水濕地、福正沙灘及塘后沙灘等,
則可見鶺鴒科、鷺科、雁鴨科、鷸鴴科、翠鳥科、潛鳥科、秧雞科及鷗科等鳥類。

 第二節、燕鷗保護區鳥種介紹

 一、黑嘴端鳳頭燕鷗

 身長36 公分,稀有夏候鳥,嘴為橘黃色,嘴尖為黑色,是最重要辨識特徵。頭部黑色,具有羽冠,額、胸部白色,背部至尾上覆羽灰色,翼羽灰白色,冬羽頭頂部分白色。求偶期額頭會出現黑色,孵卵育雛後開始翻白;停棲時,尾羽、翼尖幾乎等長;尾羽灰色,分叉明顯。單獨或成對飛行,棲息於海岸島嶼、河口、港灣附近,每年於4 至9 月繁殖,食物以魚蝦為主。

 黑嘴端鳳頭燕鷗是40 多種鷗科鳥類中最稀少的一種,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其列為極危(CR)等級。根據2000 年國際鳥盟所出版的「THREATENED BIRDS OF THE WORLD」一書估計,全世界的黑嘴端鳳頭燕鷗數量少於50 隻;所以在鳥類紅皮書中被列為「有瀕臨絕種危險」的等級。

 (一)歷史上的觀察紀錄

 黑嘴端鳳頭燕鷗在1863 年被人類命名以來,曾經在中國的黃河三角洲、廣東省、泰國、馬來西亞的沙勞越、印尼摩鹿加群島的哈馬赫拉和菲律賓等地有採集或觀察的紀錄。確定被採集或觀察過的總隻數僅有37 隻,除了外觀外,各地學者對牠們了解有限,如分布範圍、生態習性、繁殖行為等幾乎都沒有資料。黑嘴端鳳頭燕鷗早期最沒有爭議的觀察紀錄是在1937 年,地點是中國山東省的青島,當時紀錄共有21 隻,其中2 隻被採集製成標本,目前存放於中國北京的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標本館中。其後有人宣稱曾看見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紀錄包括1978 年、1991 年在黃河三角洲,1980 年在泰國及馬來西亞沙勞越,但這些報告都無法被確定,因而大部份的文獻及學者專家都認為黑嘴端鳳頭燕鷗可能已經絕種。

 近期較確定的觀察紀錄是在民國89 年6 月,臺灣鳥類攝影家梁皆得在本縣意外發現4 對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繁殖個體和4 隻雛鳥。民國96 年閩江口濕地也發現4 隻黑嘴端鳳頭燕鷗,但數量依舊不多。黑嘴端鳳頭燕鷗自命名以來,累積的文獻描述也十分有限,神秘的程度不亞於神話中的鳳凰,於是黑嘴端鳳頭燕鷗被國際研究燕鷗的學者形容為「神話之鳥」。

 (二)本縣發現經過與後續發展

 生態攝影師梁皆得於民國89 年6 月初,接受本縣縣政府委託,由張壽華領隊,偕同助理林顯堂等三人到本縣無人島礁燕鷗保護區拍攝燕鷗生態,意外在中島成群的鳳頭燕鷗中拍攝到至少有8隻神秘之鳥,於是將此一訊息致電中央研究院劉小如博士。

 梁皆得返台後剪接拍攝影片,找出嘴部前端有一小黑塊、身形較小的燕鷗,對照「世界鳥類手冊」,猛然驚覺這可能是被全世界認為早已滅絕,即使有也剩下不到百隻的極度瀕絕的鳥種–「黑嘴端鳳頭燕鷗」。另一方面,劉小如博士到本縣實地觀察,同時致函國際鳥盟及燕鷗研究專家詢問,結果證實確實是有「神話之鳥」稱號的「黑嘴端鳳頭燕鷗」,立刻引起國際矚目。英國BBC 電視台作了獨家報導,成為臺灣繼黑面琵鷺後,又一躍身國際生態舞台的空前大事。

 國際鳥盟在2001 年秋季發表的「全球鳥瞰」季刊中,以頭題報導本縣燕鷗保護區發現瀕臨絕種的四對黑嘴端鳳頭燕鷗,同時也肯定臺灣各界在生態保育上所作的努力。「全球鳥瞰」季刊發行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擁有580 萬會員,是全球最重要的鳥類保育雜誌。報導中指出,自1937 年於地球消失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於2000 年6 月在臺灣的馬祖燕鷗保護區重新發現4 對,這個消息振奮了全球保育界,並成為2000 年保育界共同話題。

 國際鳥盟「全球鳥瞰」季刊主編理查. 湯瑪士於2001 年6 月,應中華鳥會之邀,與理事長廖世卿連袂來馬祖燕鷗保護區探勘,他們目睹了中國大陸非法漁民干擾燕鷗保護區的行為,並拜訪了前來本縣巡視的行政院長張俊雄,表達關切,也表示黑嘴端鳳頭燕鷗的出現是全世界賞鳥者最關心的議題。理查.湯瑪士回國後,即將此一報導做為當年秋季出刊的季刊頭題。

 在國內部份,交通部郵政總局於民國91 年5 月5 日發行「黑嘴端鳳頭燕鷗郵票專冊」,收錄多張「黑嘴端鳳頭燕鷗」成鳥、雛鳥飛行、覓食照片,內文採中英對照,並由劉小如博士親自審稿,供民眾收藏。

本縣歷年來燕鷗保護區發現黑嘴端鳳頭燕鷗概況:
第一章 鳥類  照片

 二、白眉燕鷗(褐翅燕鷗)

 身長35.5 公分,普遍夏候鳥。頸短翼長身形修長的大型海鳥,嘴尖而直,黑色。雌雄羽色相似。

 成鳥:體上,頭至後頸部黑色;額白色與白色眉線相連,下接黑色過眼線;肩背部至腰部與尾上覆羽均為黑褐色。體下,喉胸部至腹部與尾下覆羽均為純白色。腳黑褐色。飛行時,飛羽、翼上覆羽均為黑褐色;翼下覆羽白色;尾羽黑褐色外側白色,深凹狀呈燕尾形。亞成鳥:似成鳥的羽色,但較淡而不黑,且頭上至後頸部的黑色界線模糊,無白色眉線與黑色過眼線。

 在5 月中旬開始少量到達繁殖區,6 月上旬多數已到達並開始求偶配對,7 月幼雛陸續孵出,8月長成離巢,9 月初離境南下至9 月中旬。繁殖區在各大島周圍的無人島,如:中島、鐵尖嶼、白廟嶼、三連嶼、蛇島、劉泉礁、雙子礁…等。築巢於島上裸露岩面凹隙處或矮灌叢下,每窩一枚卵。

 白眉燕鷗為肉食性,以表層性小魚為食。覓食時,來回穿梭飛翔於海面上尋找魚群,發現後便直接撲入水中捕食。飛行時,拍翅慢而幅度深,飛行速度慢而優雅。鳴聲為柔細單音「咪---」,尾音稍拉長,似貓叫聲。

 白眉燕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是本縣燕鷗保護區中分布最廣、族群最龐大的一種鷗鳥,分布在四鄉五島的無人島礁,以北竿、西莒數量最多,活動地點以海岸與無人島礁為主。民國50 至70 年代曾高達數千隻,但因軍方長期砲擊及漁民濫拾鳥蛋,導致數量遽減(雙子礁曾有白眉燕鷗大量死亡之紀錄)。

 白眉燕鷗求偶季節除了跳求偶舞以外,雄鳥也提供雌鳥食物,不過和其他燕鷗不一樣的是,雄鳥並不會把食物以嘴叼回來給雌鳥,而是以反芻方式提供給雌鳥,而親鳥餵雛鳥時也採取同樣的方式。

 三、蒼燕鷗(黑枕燕鷗)

 身長30 公分,普遍夏候鳥。頸短翼長身形修長的中型海鳥,嘴尖而直,黑色。雌雄羽色相似。

 成鳥:全身體上、體下除背淡灰色之外,餘均為雪白色;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眼後連結到後頸的黑毛,看來像是綁了一條黑色頭巾,也因此別名為黑枕燕鷗。腳黑色。飛行時,除翼上覆羽淡灰色外,飛羽、尾羽、與翼下覆羽均為雪白色,尾羽深凹狀,呈燕尾形。亞成鳥:體上肩背部與翼上覆羽白色,且有黃褐色鱗紋,黑色過眼線與後頸部的界線模糊。

 在春季5 月上旬陸續抵達,6 月初便開始求偶配對,6 月底7 月初已有幼雛陸續孵出,7 月底幼鳥成熟開始離巢,8 月下旬便幾乎完全離開繁殖的島嶼南下。繁殖區在各大島周圍的無人島,如:進嶼、中島、鐵尖嶼、白廟嶼、三連嶼、蛇島及東引周邊的礁岩。築巢於島上裸岩區的岩面凹隙處,每窩1 至2 枚卵。蒼燕鷗為肉食性,以表層性小魚為食。覓食時,來回穿梭飛翔於海面上尋找魚群,發現後便直接入水捕食。飛行時,拍翅頻率適中而幅度深,飛行速度慢而優雅。鳴聲為單調而尖銳的單音「給---」。

 蒼燕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本縣燕鷗保護區每個島上都可見其蹤跡,但在數量上,是所有燕鷗中最少的一種,分布於四鄉五島周圍的無人島礁。

 四、紅燕鷗(粉紅燕鷗)

 身長31 公分,普遍夏候鳥。頸短翼長身形修長的中型海鳥,嘴尖而直,前半黑色而後半紅色,冬羽與亞成鳥為黑色。雌雄羽色相似。成鳥:全身體上體下除頭至後頸部黑色外,餘均為白色;翼上覆羽淡灰色。尾羽深凹狀,呈燕尾形。腳鮮紅色。亞成鳥:似成鳥,但額白色,肩背部與翼上覆羽白色且有褐色鱗紋。

 在春季5 月中旬陸續抵達,6 月初便開始求偶配對,6 月底7 月初已有幼雛陸續孵出,直至8月中旬亞成鳥多數已長大離巢,8 月底便完全離開繁殖的島嶼南下。繁殖區在各大島周圍的無人島:進嶼、中島、鐵尖嶼、白廟嶼、三連嶼。築巢於島上草岩混合區的地面上,每窩1 至2 枚卵。

 紅燕鷗為肉食性,以表層性小魚為食。覓食時,來回穿梭飛翔於海面上尋找魚群,發現後便直接入水捕食。飛行時,拍翅頻率適中而幅度深,飛行速度慢而優雅。鳴聲為尖銳單音「給啊---」尾音略拉長。

 紅燕鷗是世界一致公認為最易受威脅,瀕臨絕種的鳥類,本縣的無人島礁鐵尖,民國86 年間,曾有超過3000 隻聚集在此繁殖;第二年起不再有繁殖紀錄,88 年在中島海域發現兩隻;89 年又出現較多紀錄,但以莒光蛇山800 隻最多,北竿的白廟200 隻次之。分布於四鄉五島周圍的無人島礁,以北竿的數量最多。

 五、鳳頭燕鷗(大鳳頭燕鷗)

 身長45 公分,普遍夏候鳥。頸短翼長身形修長的大型海鳥,嘴厚壯,尖而直,亮黃色。雌雄羽色相似。成鳥夏羽:體上、額白色,頭頂黑色呈冠羽狀;頸部白色;肩背部至腰部與尾上覆羽均為暗灰色。體下,喉胸部至腹部與尾下覆羽均為白色。腳黑褐色。飛行時,飛羽灰褐色,翼上覆羽暗灰色;翼下覆羽白色;尾羽灰色,淺凹狀。冬羽:額部的黑色界線轉模糊。亞成鳥:整個體上與翼上均為灰褐色,密佈淡褐色鱗紋;無冠羽,額部的黑色界線模糊,且有白色縱斑。

 在春季4 月底便開始到達本縣,5 月底6 月初繁殖的族群多數已到達,並開始求偶配對,7 月後幼雛陸續孵出,8 月長成離巢,9 月初便開始離境南下直至9 月中旬。繁殖區在各大島周圍的無人島,主要的島嶼有中島、鐵尖嶼、白廟嶼;以北竿的數量最多。築巢於島上裸露泥土面及短草叢間,巢距緊密,每窩一枚卵。鳳頭燕鷗為肉食性,以表層性小魚為食。覓食時,來回穿梭飛翔於海面上尋找魚群,發現後便直接入水捕食。飛行時,拍翅慢而幅度深,飛行速度慢而優雅。鳴聲為拉長的粗啞單音「嘎---」。

 鳳頭燕鷗在本縣燕鷗保護區中數量僅次於白眉燕鷗,在全國則稱冠;本縣是鳳頭燕鷗繁殖的最北限;分布於四鄉五島周圍的無人島礁,以北竿的數量最多。

 六、黑尾鷗

 成鳥身長46.5 公分,不普遍冬候鳥及局部普遍夏候鳥。頭圓體壯的大型海鳥。嘴短而厚,尖端微鉤;成鳥黃色,嘴尖紅色後接黑色;亞成鳥粉紅色,嘴尖黑色。雌雄羽色相似。成鳥夏羽:全身體上、體下除肩背部、翼上覆羽、飛羽為黑灰色外,其餘各部位均為白色,但翼後緣白色,尾羽圓形末端尚有黑色寬邊帶。腳亮黃色。冬羽:近似夏羽,後頸部有不等程度的褐色斑點,腳色轉暗。亞成鳥:全身體上、體下除嘴基周圍、喉嚨、尾下覆羽、翼下覆羽為白色外,其餘各部位均為暗褐色;翼上覆羽有白色鱗紋。腳粉紅色。

 春季時,夏侯鳥的族群在3 月中旬開始到達繁殖區近海,秋季則在8 月中下旬開始離境南下,9 月上旬便已完全離開繁殖區。冬季時,另有少量族群在12 月下旬至3 月上旬於各島海岸越冬。夏侯鳥的繁殖區僅在東引的長長鼻與小柴澳(小紫澳)二處陡峭岩壁。大多成群棲息在海岸附近的礁岩、船舶、地面及人工建築物甚至海上。黑尾鷗為腐食性,以港灣或附近的死魚或漂浮的有機垃圾、廚餘為食,也能直接捕食魚蝦。覓食時,常群集飛翔於海面上,或尾隨船隻,掠過水面撿拾。飛行時,拍翅緩慢優雅而幅度深,飛行速度慢。在繁殖區的鳴聲為尾音拉長的單音「啊--」。

 第三節、保育鳥種

 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四條規定,保育類動物係指瀕臨絕種、珍貴稀有及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民國102 年調查統計,本縣共有50 種保育鳥種,表列如下。

本縣保育鳥類一覽表
第一章 鳥類  照片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野鳥協會官網 http://www.bird.org.tw/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