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地理志


  標題:第四章 珍貴稀有植物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09    閱讀人次:437 )  

第四章 珍貴稀有植物

 本縣包括36 個島嶼,總土地面積僅29.6 平方公里,卻因為特殊的地理及歷史因素,造就了許多不同植物生長的環境,也孕育了生物物種多樣性,這正是老天賜給馬祖最得天獨厚的禮物。因此,自然資源的保育顯得格外重要,連江縣政府繼「連江縣樹木花草管理自治條例」公告實施後,特別針對馬祖地區特有種類,數量稀少,樹型奇特或花姿優美可作為觀賞植物,具有藥用價值,有可能被濫採盜而致資源枯竭者,將共11 科14 種植物列為連江縣「珍稀保育植物」,以期保育本縣珍貴的植物資源。本文將馬祖石蒜分為馬祖捲葉石蒜與東引長葉石蒜二種。以下針對這15 種珍稀植物進行介紹:

 一、馬祖卷柏

 石松門,石松綱,卷柏目,卷柏科,卷柏屬。營養枝匍匐,寬約0.5 ㎝,具根支體。小葉二型,側葉闊卵形,寬約0.1 ㎝,中脈兩側不對稱,末端略尖,具緣毛;中葉窄卵形,寬約側葉之2/3-1/2或更小,末端銳,具緣毛。孢子枝直立,寬約0.3 ㎝;孢子葉中葉、側葉與營養葉中葉、側葉同型或較窄;孢子囊穗長3-5 ㎝或更長,具1-2 分叉,明顯具腹背性。大孢子囊與小孢子囊排列多型,上小下大、兩側並列、不規則排列等。孢子二型,大孢子黃褐色,小孢子紅色。

 目前主要分布於北竿、南竿、大坵、東引、高登,主要出現在林緣的土坡上。

 二、圓蓋陰石蕨

 骨碎補科,骨碎補屬,根莖橫長,徑約0.5 公分至1 公分,被覆銀白色鱗片。三回羽狀複葉,葉五角形,葉柄長10 至25 公分,葉片與葉約略等長,厚革質,游離脈,孢子囊群具扇形、基部著生之孢膜。

 北竿碧園公園、芹壁、成功坡及午沙等地區可見其蹤跡,著生在岩壁上,較大族群出現在碧園公園,是北竿最具代表性的植物,郭城孟教授建議可以考慮將其列為北竿鄉花。

 三、南嶺蕘花

 瑞香科,蕘花屬,灌木,高可達2m。枝條黑棕色,節間非常短。葉紙質至亞紙質,倒卵形或橢圓形至長橢圓形。花序頂生;花淡黃色,長10-12 ㎜,疏被毛。果闊橢圓球狀,紅色。在本縣各大島可見,多生於山坡路旁灌叢、曠野等地。在南竿津沙往馬港及北竿坂山、東引島燈塔等都有其蹤跡。

 四、朝鮮紫珠(馬祖紫珠)

 馬鞭草科,紫珠屬,灌木;枝條疏至密生星狀毛,幼時常為紅紫色。葉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長5-20 ㎝,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楔形、鈍形,偶近心形,鈍齒緣;側脈6-10 對;葉柄幼時密被分枝狀毛,之後變無毛。花序有(4-)5-7(-8)分枝;花萼杯狀至鐘狀,截狀或略齒狀;花冠長5-7㎜,花瓣覆瓦狀排列,外被星狀毛和黃色腺點,內面為淺紫色至淺粉紅色,外面為淺粉紅色至白色;子房全部被腺點,無毛。果球形,紫色,寬4-8 ㎜。

 在南竿、東西莒、東引和林頭嶼(林坳嶼)可見,多生長在林緣灌叢及路旁。

 五、郁李

 薔薇科,梅屬,落葉灌木,高約1.5m,嫩枝黃褐色,無毛,枝條灰褐色,散生突起小皮孔。

 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4-7 ㎝,寬2-3 ㎝,頂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近圓形,邊緣有重鋸齒,兩面無毛,或背面脈上有疏毛,側脈5-6 對;葉柄長2-3 ㎜,無毛;托葉邊緣具腺齒,早落。花葉同時開放,花2-3 朵,腋生;萼筒無毛,萼片卵形,花後反折;花瓣白色至粉紅色,倒卵形;雄蕊多數,離生,短於花瓣;心皮1 枚。核果近球形,無溝,暗紅色,無毛,可食。

 本縣主要分布於北竿、南竿、大坵、高登及鐵尖島的路旁及邊坡林緣。

 六、唐杜鵑

 杜鵑花科,杜鵑花屬,灌木,高1-3m,多分枝;幼枝密被灰或褐色伏刺毛。葉橢圓狀披針形至卵狀橢圓形,長2-5 ㎝,先端銳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疏被刺毛,下表面脈上被刺毛。花2-6 朵簇生在枝端;花萼密被刺毛和纖毛,裂片卵形至披針形;花冠紅至深紅色,有些裂瓣帶有深紅色點;雄蕊7-10 枚,花藥紫色。
在本縣分布於南竿和北竿,常生長在林緣路旁、邊坡或疏林下。

 七、凹葉柃木(濱柃木)

 茶科,柃木屬,常綠性灌木,性耐風、耐鹽,是島上的優勢植物。生長速度慢,直徑很少超過15 公分,材質堅硬又粗細適中,過去常被視為手杖及印章的上等材料,軍民挖掘者眾,植群將因此而恢復緩慢,嚴重者甚至無法自然恢復。濱柃木經過本縣強勁的東北季風洗禮,使其樹姿伸展優美,可做盆景使用。濱柃木又常被誤稱作紫檀,因紫檀和濱柃木均生長緩慢,且為雕刻的上等材料,目前已列為珍稀保護植物。

 八、野百合

 百合科,野百合屬,鱗莖直徑約3 ㎝,球狀;莖高70-200 ㎝,有時有紫色條紋。單葉,散生,由下向上漸小,長7-15 ㎝,線狀、狹披針狀或披針狀,全緣,兩面光滑;花單生或數朵繖形排列,花外部稍帶紫色,內部乳白色,有香氣,漏斗狀,花被6片;雄蕊6 枚。果實為蒴果,種子多數。

 在本縣產於南北竿、東西莒及大坵的山坡路旁灌叢或林下、溪旁等。

 九、豆梨

 薔薇科,梨屬,喬木,高達8m;嫩枝被柔毛,早落,枝條有稀疏皮孔。葉薄革質,闊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4-8 ㎝,寬3.5-6 ㎝,頂端短尖至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有細鈍鋸齒;托葉線狀披針形,長4-7 ㎝,無毛。繖形總狀花序有花6-12 朵;萼筒無毛,萼片披針狀,外面無毛,內被柔毛;花瓣卵形,長約13 ㎜,寬約10 ㎜,基部具短爪,白色;雄蕊20 枚;花柱2-3 枚,無毛。果球狀,直徑約1 ㎝,黑褐色,有斑點,萼片脫落,可食。

 在本縣南竿、北竿、大坵、高登及黃官嶼的路旁或林緣可見其蹤跡。

 十、東引長葉石蒜(暫名)

 東引地區特有生態型,屬石蒜科,為鱗莖植物,秋出葉型,葉片寬大,長約58 公分,寬約1.3公分,花型為杯狀十分優美,分球特性適中,花色紫粉色,瓣尖帶藍,在東引地區的分布範圍,集中在東引島的世尾山、恩愛山,西引島的后澳、清水澳、龍船砂等海岸山坡地。東引長葉石蒜多與紅花石蒜、長萼瞿麥、綿棗兒、細葉假黃鵪菜等海濱植群混生,開花期為7、8 月,花期略早於紅花石蒜,已列為珍稀保護植物。

 民國91 年出版的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石蒜種原遺傳歧異性及親緣性之RAPD 分析》,作者楊斯惟指出,民國89 年收集大陸、日本、臺灣之石蒜種原共12 個品種,以及未定位品種系馬祖捲葉石蒜、東引長葉石蒜進行RAPD(隨機擴增多態性DNA 技術)分析,結果發現東引長葉石蒜與東引地區原生紅花石蒜的相似性係數為0.67 至0.77,而與大陸的紅藍與紅花石蒜的相似性係數為0.60 至0.78。其與4 個A 核型群種比較,與大陸紅藍石蒜的相似性係數較高,東引單株與兩個參試紅藍石蒜之間的遺傳相似度為0.80 及0.84。群集分析東引長葉石蒜與大陸紅藍石蒜歸為一群,以紅花種內遺傳變異程度而言,東引長葉石蒜可視為大陸紅藍石蒜的地理亞種。

 十一、馬祖捲葉石蒜(暫名)

 東引地區特有生態型,屬石蒜科,春出葉型,葉片是由基部包圍莖軸進行螺旋生長,有2 次抽葉現象,秋天抽少數葉,隔年2 至3 月再抽多數葉,長約40 公分,寬約1 公分,花型為杯狀十分優美,花色為粉紅色,瓣尖帶藍,開花期8 至9 月,已列為珍稀保護植物。東引地區在恩愛山、燈塔前後方山崖、世尾山、小柴澳(小紫澳)、東澳、龍船砂等地呈叢狀分布。

 經由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RAPD 分析,結果發現馬祖捲葉石蒜與大陸換錦石蒜的相似性係數為0.79,而紅花石蒜的相似性係數為0.56 至0.61,所以應該與大陸換錦石蒜歸為一群,可視為大陸換錦石蒜的地理亞種。

 十二、紅花石蒜

 被子植物亞門,單子葉植物綱,石蒜科,石蒜屬。俗稱蟑螂花、烏蒜、一支箭、蒜頭草、老鴉蒜、紅花石蒜、獨蒜、鬼蒜等。本縣居民因其花形似螃蟹稱之為螃蟹花;在日本稱為彼岸花或稱蔓珠沙華,取梵語赤紅色之意,多用於喪禮上。石蒜是一種有毒的植物,雖是藥用植物,但如果誤食鱗莖或花朵,將引起頭暈、噁心、嘔吐、腹瀉、心跳減慢、手腳發冷、血壓下降、四肢無力等症狀。

 已列為連江縣珍稀保護植物的紅花石蒜,多年生草本,地下有橢圓形鱗莖,直徑約2-4 公分,外皮紫褐或黑褐色;葉片線形,厚肉質;秋季開花,花莖抽出時無葉,高約30 至40 公分;繖形花序有花4-7 朵,花被紅色6 片,每片長約4 公分,邊綠皺波狀,花絲與花柱細長;蒴果近球形,徑約1 公分餘,成熟時3 瓣裂;種子黑色,有光澤。

 紅花石蒜性喜開闊向陽環境,本縣各島的斜坡草生地都有它的蹤影,東引地區在恩愛山、燈塔前後方山崖、世尾山、小柴澳(小紫澳)、東澳、后澳、龍船砂等地成叢狀分布,大柴澳(大紫澳)、西門流沿岸則呈零星分布。7 月下旬至9 月上旬為開花期,一支支細長的花莖從土裡冒出,將山野間點綴得美不勝收。

 紅花石蒜的花色鮮豔,花型特殊,經過遮陰處理,花莖長約50 至60 公分,已達切花利用之價值,但儲藏時間不能太長,由於紅色為中國人偏好之顏色,故適合內銷或種球外銷(日本除外),亦可以盆栽方式銷售。

 十三、芫花

 瑞香科,瑞香屬,落葉灌木,枝條幼時被毛。葉互生或對生,紙質,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2-5㎝,寬0.5-1.5 ㎝,頂端尖,基部楔形,全緣。花3-7 朵簇生於葉腋;花淡紫色或淡紫紅色;花萼管狀,長約1.5 ㎝,頂端4 裂,裂片卵形,花瓣狀,長約5 ㎜;無花瓣;雄蕊8 枚,排成2 輪,著生於萼管上;花盤環狀;柱頭頭狀,紅色。核果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約7 ㎜,成熟時白色,肉質;種子1 枚。

 在本縣南北竿、東莒、大坵、高登島、鐵尖島、黃官嶼、林頭嶼(林坳嶼)上可見,多生於山坡林緣或灌木叢中。

 十四、流蘇樹

 木犀科,流蘇樹屬,落葉灌木或喬木;枝條近光滑。葉紙質或近革質,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長3.5-6 ㎝,全緣或有細齒緣,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灰綠色且中脈明顯被綿毛;葉柄被毛。花序為疏散的聚繖圓錐花序;花白色;花萼4 裂片,長三角形;花冠4 裂,線狀匙狀,長1.1-1.4 ㎝,鈍頭。果橢圓形,約8 ㎜。

 本縣產於南北竿、東莒、大坵和高登,常生長於風衝林、路邊及林緣。

 十五、馬祖黃檀

 豆科,黃檀屬,喬木,高8-12m。葉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7-11枚,長圓形或寬橢圓形,長2-5㎝,寬1.5-2.5 ㎝,頂端鈍,基部圓或寬楔形;托葉早落。圓錐花序頂生,花梗被鏽色短柔毛,花萼鐘狀,5 齒裂;花冠白或淡紫色。莢果長圓形,扁平,長2-6 ㎝,寬0.5-2 ㎝。

 在本縣南竿、北竿和東莒的山坡、小徑旁都可見。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