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地理志


  標題:第三章 莒光鄉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09    閱讀人次:497 )  

第九篇 第三章 莒光鄉

 莒光鄉的地景資源可分為東、西莒介紹,東莒的東岸海岸線彎曲度大,形成許多突出的岬角與小海灣。在這些海岸地區,海崖陡高,顯礁羅列海岸邊緣,顯示海蝕作用力強大。陡崖、海溝、海蝕洞等景觀是東莒的特色。

 西莒西側的蛇山與西莒本島之間相去不遠,因海水不深,使得波浪的能量在島與島之間大為減弱,許多礫石在此堆積。高潮時,島與島之間為海水所隔;若遇低潮,則礫灘出露,形成連島礫灘的景觀。西莒島海岸多無大範圍的沙灘出現,部分海灣有礫灘分布,顯示西莒島周圍的波浪較強。

 西莒菜浦澳岩石有別於本縣其他地區的花崗岩,且受季風及海浪作用下風化嚴重,岩石型態都很破碎,可以很清楚看到岩石的節理及堆積在海岸的石塊。

 莒光的調查景點中有12 處是屬於美質極佳的景觀,其中西莒3 處,東莒7 處,另有兩座小島。

 西莒因地形較陡,大多數景點不易接近,相對而言,東莒景點較容易接近。在就景點的「生動性」、「豐富性」與「稀有性」來看,西莒的「坤坵蛇島」、東莒的「東莒島燈塔」、「福正沙丘」、「西牛嶼」(犀牛嶼)、「艋澳海蝕門」、「呂何崖」與「酒罈浦」(神祕小海灣)都相當具有特色,是極佳的景觀。莒光鄉主要地景資源分布如圖9-3

第三章 莒光鄉   照片
圖9-3 莒光鄉地景資源分布圖 (資料來源:林俊全,20 00)

 莒光鄉主要地景資源敘述如下:

 一、坤坵(蛇山)

 坤坵(蛇山)的主要地形特徵為海灣、沙灘、大礫石及連島礫灘,位於西莒西邊的坤坵與西路合稱為西坵村,是各取一字得西坵之名。坤坵曾有東海游擊隊駐守,設「坤坵新村」。西莒外海的蛇山,蜿蜒曲折出沒於波濤間,宛若巨蛇盤據海上。

 此處潮差相當大,漲潮時只見蛇山蜿蜒於海上,退潮時蛇山的神祕外洩,大片沙灘、礫灘連結島礁與坤坵。踩踏淺淺浪花上蛇山,則可見許多新鮮的文蛤、花蛤。

 二、東莒島燈塔

 東莒島燈塔的主要地形特徵為岬角、山丘、海崖、台地、海溝與顯礁,東莒島燈塔位於東莒島東北角燈塔山山頭,塔高64 公尺,30 海里外仍可見燈光,塔身材質為花崗岩,圓柱形的高聳燈塔相當雄偉,為國家二級古蹟,是本縣最富盛名的古蹟之一,也是臺灣海峽北段的四大燈塔之一。

 燈塔所在地是平坦緩丘台地,上有許多軍營及三座霧砲,視野相當良好。而在燈塔下方海崖邊有許多顯礁,其中有一大規模崖面,平滑緩斜,深入海面,應是順節理面發育的。

 三、福正沙丘

 福正沙丘的主要地形特徵為海灣、沙灘、沙丘與沙紋,整個沙灘長約150 公尺,有三道平行海岸的沙堤,較靠路側的沙灘沙丘發育良好,沙丘有高至3、4 公尺者,因此處開口朝向東北方,主要由東北季風大的風力作用形成。除了較大型的沙丘之外,亦可在灘面上見到細小的橫沙丘等暫時景觀。
四、西牛嶼(犀牛嶼)

 西牛嶼(犀牛嶼)的主要地形特徵為山丘、海崖、礫灘,在退潮時分,在西牛嶼(犀牛嶼)與福正港之間會出露一大片的墨色礫石,漲潮時,又將礫灘淹沒,只能隱隱約約的見到其上有細碎的浪花,顯示其間有相當接近海面的礫石。

 當地的婦女常會在退潮時分,身穿雨鞋頭戴大布帽,提個水桶不急不徐地步入礫灘撿拾文蛤等螺貝類。

 五、艋澳(猛澳)海蝕門

 艋澳(猛澳)海蝕門的主要地形特徵為岬角、海崖、海蝕門,位於通往猛澳港馬路旁的岩岸海岬,有一順節理被沖蝕的海蝕門,若非特意走過,很難發現這個海蝕門。

 漲潮時底部會被海水淹沒,僅露出一個三角形的空洞,退潮時,整個底部會露出海面,可以經由碼頭的後方下到海蝕門中,其中藤壺、佛手、海膽等海岸生物豐富,加上若有陽光照射,海蝕門會呈現炫麗的顏色。

 六、呂何崖

 呂何崖的主要地形特徵為海崖、海蝕溝、風稜石,走在東莒東邊靠海的路上,可以看見海中矗立著一座海蝕溝,在海蝕溝的前方有一略小的海蝕柱,這只是海蝕作用所形成相當常見的海岸景觀,但在傳說故事的描寫之中,它們成了八仙故事在民間所留下的足跡。

 除此之外,近海的地方,常可看見許多造型奇特的顯礁,等待著海浪一次次的拍打、雕塑。

 而在崖頂為緩起伏的草坡,草坡上有風稜石,就像是伏臥在草地間的小羊,注視著海蝕溝。

 七、酒罈浦(神祕小海灣)

 酒罈浦(神祕小海灣)的主要地形特徵為岬角、海灣、海溝、海崖與礫灘,兩側的海崖矗立,海灣兩側崖壁風化程度相當高,可以明顯的發現到崖壁上的節理。一波又一波的海浪不斷的拍打著崖壁,這可能是間接造成海灣上有許多約拳頭大小的角礫岩的原因。

 面對海灣,在站立地點的後方是一個相當高的台地,在台面上長著稀疏的矮草。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