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經濟財稅志


  標題:第二章 其他工業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7-04    閱讀人次:519 )  

第五篇 第二章 其他工業

 第一節、醬油及醬味製造業

 本縣最早之醬類加工業,為民國四十二年創立於白犬鄉之小型醬油廠。其後南竿鄉、東引鄉曾接連開設至五家,而以南竿醬油釀造最為興盛。

 民國四十五年,林公泰、黃星華創立協隆醬油廠於於南竿福沃,以「香大王」為商標。五十一年起,縣府為發展地方醬類加工產業,陸續提供貸款鼓勵投資,輔導合併經營,延聘專業技師,及購置加工設備。經此改革,醬油廠才見規模。

 後黃星華自立,與黃榮芳在中隴創設宏康醬油廠,改用「新大王」商標。[註1、2]另林柏漢亦在馬港開辦順利醬油廠,惟規模極小。協隆、宏康、順利三家醬油廠,負責人分別為林秀華、林好音、林伯漢。除醬油外,亦生產豆瓣醬、辣椒醬、紅蝦醬等醬類,產量足供全縣所需。

 未幾,順利醬油廠關廠,協隆醬油廠亦於六十七年停產。七十二年元月五日,復有曹典餘、陳本耕集資新臺幣二百餘萬元,設立永豐醬油廠於南竿福沃。員工五名,日產醬油約六十打,最多可達數百打。該廠設有蒸氣鍋爐,自動裝瓶設備,及高溫殺菌室等。此時期僅有宏康、永豐二家醬油廠。

 本縣醬油廠皆以古法醱酵釀造,品質香醇。產製規模雖小,作業仍臻標準。雖然所產醬油不含防腐劑,價格又較臺製低廉,唯因醱酵釀造不符經濟規模,生產成本過高,民眾又偏好臺製化學醬油,銷路自是難開。本地業者無法競爭,七十九年宏康醬油停業,八十年永豐醬油亦關門,本縣醬油業走入歷史。

 醬油製法有二種:一為醱酵法釀造傳統醬油,一為分解法製造化學醬油,亦有兼採二法製造者。醬油加工之設備,依不同製法而有差異,以宏康醬油廠醱酵釀造法為例,通常有蒸汽鍋爐、蒸汽單層煮鍋、蒸鍋、焙鍋、炒鍋、濾鍋、壓瓶機、醱酵槽、培菌室、化驗室、調配室等。

 醬油之加工生產過程如下:首先精選小麥,予以焙炒碾碎,混以蒸煮過之脫脂大王、所培養之麯種,冷卻備用。再摻合食鹽、乳酸菌、酵母菌進行醱酵,得到醬膠。經壓榨過濾,得到生醬油。最後經調煮、澄清、殺菌等步驟,即為成品。

 第二節、製醋業

 馬祖製醋由來已久,唯不及釀酒普遍。迨國軍進駐列島,人口激增,生活需求提高,各類商品應運而生,製醋業亦在地區產業中嶄露頭角。

 本縣製醋以東引米醋最負盛名,其中欽利、莒光、瑞記三廠尤其為人稱道。民國四十四年,自大陳島撤退之江浙反共救國軍,進駐東引。有熟知手工製醋之軍中製醋師傅,將米醋製法先後傳授鄉民林友欽及陳瑞傑。五十年,林友欽創立欽利醋廠。五十六年,陳瑞傑又創辦莒光醋廠。六十七年間,諸廠合計月產二百餘打,除供地區所需外,並運銷臺灣。

 隨後瑞記醋廠停產,東引指揮部為防地方特產失傳,即在七十三年七月協調林友欽提供釀醋秘方及經驗,由東引指揮部出資,於燕秀澳興建現代化大型廠房,改採企業經營。七十五年,曾榮獲「全國優良食品評鑑展售會金牌獎」。七十八年推出易開罐保健醋,有水蜜桃、百香果、奇異果等三種口味。惜飲料醋未見風行,轉型不成,而品質復不穩,只能於八十年間關廠歇業。

 七十八年,南竿宏康醬油廠林好音之子黃克文至大陸連江學習古法手工製醋。七十九年宏康醬油停業,八十年成立宏利釀醋廠,八十一年開始生產。月產陳年糯米醋二、三百打,旺季達六百打。另產製紅麴糯米醋,及健康醋蜜隨身包等。另一家海歷香糯米醋批發行,生產陳年糯米香醋,亦為純手工製造。

 至民國一百零一年,僅有東引莒光醋廠、及南竿宏利釀醋廠、海歷香糯米醋批發行持續製作。所產米醋、糯米醋,既能調味,亦能保健,與馬祖酒廠之酒類,同為饋贈親友之最佳特產。現在地區超市及特產店販售,並製作網站,以宅配銷往臺灣。

 醋之釀造方法不一,有以米、麥、高粱直接釀製者,有摻以酒糟使醋酸醱酵而成者。昔馬祖家庭用醋,以後者為主。今專業釀造以應市場銷售者,則與前者雷同。現馬祖釀製米醋方法為:首先將糯米浸泡三四日,加少許糙米蒸熟冷凝,以麯及淨水揉和,密封醞釀醱酵,夏季需時二月,冬季需時三月,過濾渣滓取得生醋,再煮沸而成醋品。全程歷時四個月,不添加防腐劑、醋精等化學原料。一般而言,釀醋醱酵需時長,產量有限,唯夏日溫高醱酵較快,量多且質佳。

 第三節、糕餅加工業

 糕餅屬地方風味特產,臺灣食品難以取代,故能歷久不衰。近年業者力圖提升品質,改進包裝,地區特產馬祖酥、芙蓉酥等,漸與金門貢糖齊名。唯因銷路有限,難以量產,大都維持家庭式加工形態。[註3]

 南竿之糕餅業,早期以福沃最為興盛。民國五十年代,陸續有萬豐有、由天軒、美味軒三家餅舖成立。其中萬豐有規模最大,所製月餅美味不輸臺灣,惜因後繼無人而在六十八年歇業。其後,由天軒、美味軒餅鋪亦相繼關門。

 現南竿糕餅業僅有五十年創立之天美軒、六十二年創立之介壽寶利軒、及六十七年創立之頂好三家,製作地方糕餅。主要在馬祖出售,外銷拓展不易。

 天美軒為馬祖歷史最悠久之糕餅店,最初製作麻花、油餅、繼光餅及中秋月餅,後專製馬祖酥、芙蓉酥、糯米酥等特產。民國六十年至七十年間生意最為鼎盛,每逢年節,經常寄出五六百件包裹,每件五至十盒,每盒十入。

 寶利軒則以產品多樣、包裝精緻著稱,曾獲九十年及九十一年全國食品消費金牌獎,有國內各大新聞媒體爭相報導。在多數餅店改用機器製作趨勢下,寶利軒是唯一堅持傳統木炭烘烤光餅,全部手工製作之餅店。其繼光餅每日限量二百個,手工麻花僅在冬季生產,皆是招牌商品。

 頂好餅業除傳統馬祖酥、芙蓉酥、地瓜糖、花生糖,及接受預訂之糯米糖、蘿蔔酥餅等,另自行開發八八口酥、八八香酥、八八島酥等序列產品,曾獲八十七年全國消費金牌獎,亦有各大新聞媒體加以報導。該公司為南竿目前最大之糕餅加工業。以馬祖特產店為主要通路,其產品廣受消費者喜愛。

 北竿糕餅業者,有民國六十年創立之鮮美廉,與六十四年創立之協和二家,馬祖酥、芙蓉酥,及糯米酥、蘿蔔餅、地瓜糖、繼光餅等地方特產皆有銷售。糯米酥又名五味炒米,為鮮美廉獨家特製,而蘿蔔餅則是協和糕餅特產。二者因不耐久藏,生產量少,常須訂製。至於莒光鄉,東、西莒亦各有糕餅店一家。

 早年糕餅皆以人工製作,八十三年北竿機場開放,協和糕餅斥資新臺幣千萬元興建廠房,引進全套自動化生產機、包裝機,首先推出真空小包裝,市場反應熱烈,其他業者紛紛跟進。此後數年糕餅生意興隆,月營業額可達新臺幣三、四十萬元。雖四鄉五島及臺北皆有銷售,唯受制通 路,業績仍屬有限。

 第四節、飲料工業

 民國五十九年十月三十一日,本縣鄭欽才等籌資新臺幣一百餘萬元,在南竿中隴創立第一高級飲料廠,為地區飲料業之發軔。[註4]

 該廠設立之初,曾報請政府採取保護政策,管制臺灣同類飲料進口,經核准獨家經營三年。即赴臺採購最新式之電動生產設備與英美高級原料,延聘臺灣專業調配師前來調配生產。該廠每小時可產各類飲料五十打,產品有汽水、蘇打、沙士、西打,及番石榴、芒果、橘子等。該廠年產十餘萬打,而馬祖地區年銷售量僅三萬餘打,故三個月產量即足供全縣軍民所需。

 生產設備有原料混合機、汽水機、自動果汁機、自動送瓶機、自動裝瓶器、冷卻機、脫水機、果汁打碎機、附設果汁過濾機、高溫鍋爐、發電機等,衛生設備則有濾水機、蒸氣鍋爐、高溫殺菌機、濾糖機、烘瓶器等,各種產品皆經五次殺菌處理,三次檢驗。唯民眾信心仍然不足,不喜消費。後雖經縣府將產品送臺省衛生機構化驗合格,銷路之拓展仍極有限。

 數年後,因解除臺灣產品進口,銷路劇減而虧損連連,股東相繼退出。該廠數易其主,僅餘曹典餘等人維持。民國六十六年,政府為保障其營業,扶植工業發展,乃核准由物資供應處代銷其產品。惜因所銷不敷成本,生產機器無力汰舊換新。遂於七十年停產,本縣唯一具規模之民營工廠自此隕落。

 第五節、漁產加工業

 馬祖列島地當冷暖海流交會之衝,受大陸洪水常年沖積,滋生大量浮游生物,為水產動植物棲息覓食之理想場所,遂成天然優良漁場。

 大陸未淪陷前,閩浙漁民網罟其境,窮年不絕。馬祖漁業,盛極一時,當時漁獲多輸往福州等地。民國三十八年之後,國軍進駐,鐵幕深垂,臺馬海運不便,漁獲銷售困難,漁業發展遂嚴重受限矣。政府為謀求改善,乃輔導創設漁產加工廠,建立鮮魚調節中心。近為外銷漁產,增加外匯,復創立漁產加工運銷合作社,研製漁產加工,以供外銷。其中白力魚產品曾飲譽香港市場,頗受國際重視。

 本縣歷來漁產加工組織,計有:馬祖漁產加工合作社、馬祖漁業生產合作社、馬祖漁產運銷合作社、馬祖漁產加工合作社北竿分廠等。漁產加工,可大分四類:乾製品如蝦皮、蝴蝶乾、鯷魚乾、墨魚乾,醃製品如鹹黃魚、鹹帶魚、鹹鰳魚,熟製品如魚丸,調味品如蝦醬、魚露。

 各鄉街道土產店舖,曾經陳列琳瑯滿目之海產乾品。地區重要漁產加工產品,概述如下:

 一、霉香魚:學名鰽白魚,為白力魚加工製品。民國六十三年以前,本地所產白力魚皆醃曬至半乾半溼狀態,運送臺北迪化街銷售,價格一直不高。時北竿有白沙白力魚加工廠,設備簡陋,產量有限。嗣經港澳商人大量採購,再加工製成霉香魚,售價稍昂。五十九年元月馬祖漁產加工合作社成立,即專注白力魚加工,廠房設施有醃魚池、烘乾池、烘乾機、自動包裝機等,員工七至十名。霉香魚之製作過程極為繁複,首先選魚洗淨,去魚鰓內臟,將高粱酒、食鹽、五香粉、味素等調和塞入魚腹,平置醃魚池以鹽層封,加壓醃漬五日。取出置於明礬水,迅速洗撈,置放木板日曬或陰乾。每日並須翻轉兩回,促其乾燥。再以烘乾機烘乾,真空包裝機包裝,即為成品。繼此之後,地區紛紛設廠,民間有益民、馬祖園等。六十五年馬祖漁產加工合作社設立北竿分廠,亦專事白力魚加工,設備員工相近。六十六年,李宗瑞經營之馬祖園加工廠,改採一貫作業就地機器加工,品質大為提高,始將霉香魚直接運銷港澳,帶動本地力魚價格上漲,漁撈規模乃漸擴大。後因馬祖漁業蕭條,漁獲逐年遞減,而收購魚價卻倍數增長,至七十二年,合作社不敷成本而黯然關廠。現已無業者生產。

 二、蝦油:又稱魚露,為本地歷史悠久之名產。最佳原料為鮮蝦及鯷魚,通常用微仔、三角等下雜魚,洗淨後以濃鹽醃於水槽,經六個月醱酵,取其液,置鍋爐蒸煮,殺菌過濾即成。該品不含化學防腐劑,色香味俱全,為烹飪調味之聖品。本縣歷史最久者應屬民國二十年前後,東引林以瑞與林欽利共同創立之瑞記蝦油廠。馬祖漁業鼎盛時期,魚源不絕,民間蝦油廠曾高達十多家,其中以南竿鄉最多。福沃有民國五十四年江祥斌創立之同康蝦油廠,規模最大。牛角有陳聯壁之合記蝦油廠、陳聯林之林記蝦油廠、及陳聯玉之振記蝦油廠。所產大都外銷臺北迪化街及南門市場,甚至轉銷新加坡,最盛時曾年銷臺灣逾二千打。北竿較著名者,為劉玉泉之合記蝦油廠。民國七十年林雨清繼承瑞記蝦油廠,後因地區漁產銳減,下雜魚貨短缺,原料青黃不接,而馬祖與臺灣蝦油市場需求日減,僅續經營一二年,瑞記蝦油廠即告停產。其他業者亦相繼歇業,只南竿同康蝦油廠勉力經營。民國九十年,後繼無人亦告休止。

 三、蝦醬:原料為大頭蝦、劍蝦、蝦皮等新鮮蝦類,和以食鹽及香料,磨碎攪拌,蘊藏旬日,分裝密封。本品歷久彌醇,為烹飪佐餐佳品。

 四、蝦皮:即長約一點五公分之幼蝦。本地加工製法多承祖傳,各有獨到秘訣。煮熟曬乾之蝦皮,品質口味絕佳,有別於日本、韓國及臺灣所產,甚受市場歡迎。主要產於南北竿,緣統銷政策及外銷日本成功,自民國四十九年至七十七年維持近三十年盛況,可謂地區漁民命脈所繫。

 五、海蜇皮:學名水母,本縣地理環境特殊,水母體大肉肥,質白而細,捕獲製成之海蜇皮,較臺灣所產及外國進口為佳。且製作精良,長期儲藏不變質,向為筵席珍品。有臺灣業者,曾重聘本縣漁民協助加工。近年因本縣漁業衰退,不再生產。

 六、蝴蝶乾:係將淡菜剖開取肉曬乾,因狀似蝴蝶而得名。淡菜又名殼菜,係採自二十餘公尺海底岩礁,貝齡俱在二年以上,為滋肝潤肺之補品。每百斤大淡菜,僅能取曬四斤蝴蝶乾,島民承襲祖傳,剝製為乾品,作湯佐菜,口味獨特。

 七、魚乾:以新鮮黃魚、鯧魚、命魚(鮸魚)、白力魚(白歷魚)等高級魚類,剖開製乾。漁產之乾製,有鹹乾、淡乾及熟乾三種。鹹乾者,係將漁產以粗鹽醃過,再進行乾製加工。淡乾又稱生乾,係將漁產處理洗滌,直接風乾。熟乾,則將新鮮漁產炊煮,再日曬風乾。本縣魚乾種類眾多,煮湯佐酒,自有獨特風味。民國四十至五十年代初期,雜魚曬乾稱鰃仔乾,曾由臺灣卜蜂公司收購製作雞鴨飼料。五十至七十年代,地區漁業興盛,鯷魚乾、墨魚乾、花枝乾、鯧魚乾、黃魚乾、帶魚乾、鰻魚乾、丁香魺、雜魚魺等,多由土產店收購,為駐軍官兵返臺饋贈親友之最愛。其產量過剩者,如墨魚乾,則多運往臺北迪化街銷售。九十年兩岸小三通。九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縣府輔導於北竿橋仔設立「馬祖漁產品企業社」,從事大陸漁產品加工及產銷。除經營大陸養殖黃魚加工外,並推出紫菜、淡菜、海蜇皮、蝦皮、小魚干等產品。其黃魚禮盒,市場反應頗佳。

 八、魚麵:採用新鮮鰻魚、命魚製作,將魚肉攪碎,拌以少許藷粉,陰發水分後切成麵條,煮湯熟炒,味皆鮮美。魚麵原為地區日常食物,民國六十九年,北竿李伙金女士首開風氣,將魚麵加工,以阿婆魚麵為名行銷,大獲好評。自地區漁業沒落,魚貨原料轉向大陸,近年則購自臺灣基隆。八十二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外貿協會、連江縣水產試驗所輔導業者機器加工,並設計精美包裝盒,阿婆魚麵生產邁向機械化。同年,塘岐陳八妹創立魚之鄉魚麵,鮮美廉餅店亦推出魚麵製品。翌年北竿機場啟用,觀光客出入頻繁。雖三家競爭,每家月營業額皆有新臺幣三、四十萬元。九十二年南竿機場開放,往來旅客分散,每家月銷售劇降至僅約新臺幣十萬元。

 九、魚丸:係選擇上等新鮮魚類,削取魚肉,以八二比摻入太白粉(藷粉)手工打漿。再進行配料,或包餡或不包餡,包餡者魚味、肉味兼有。製成魚糜魚丸,以口感脆韌有咬勁著稱,煮湯炒菜皆宜,為地區傳統道地小吃。

 十、魚粉:民國六十二年底,東莒鄉民集資新臺幣約三百萬元,成立馬祖雜魚加工合作社,由卓至臻任總經理。以謀利用低經濟價值雜魚,增進效用及漁民收益。經年餘努力,於六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建立東莒加工廠,準備生產魚粉銷售,供作禽畜飼料。不意訂製之烘乾機器,測試 效果不佳且無能修正,計畫遂告夭折。

 第六節、造船業

 漁業之興,以造船為首要。本縣造船始於清末,其時於海島就地取材,不足則由內陸運來,製作全憑勞力。民國五十年代,南竿鄉復興曹依乖、白犬鄉陳兆福、陳傳佺為人造船,所作多為舢舨及機動馬達船。其徒曹木花、陳香俤,亦繼師父之業。

 而最負盛名者,則非北竿午沙王家莫屬。王家創立萬勇造船廠,四代造船為業,極盛時馬祖多數船隻出自該廠,為名副其實造船世家。其兄弟因此專業,曾獲聘連江縣政府造船顧問。

 民國五十至六十年代,馬祖地區漁業空前繁盛,北竿芹壁、橋仔、后沃等村皆賴捕魚維生,漁船需求殷切。萬勇造船廠露天造船,遇風雨則停工。最鼎盛時十餘人動工,年可造船六艘。通常五噸級小船,需時二至五月,二十噸級則須年餘。早期以製作漁船為主,初為木殼船,後亦製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iberglass Reinforced Plastics, FRP)漁船。再後,亦承製貨船及運輸船。

 六十年代後,本縣人口外移,漁業不振,漁船需求驟減,萬勇造船廠漸趨沉寂。七十二年,逢日本進口檜木價格高漲,生產成本上揚,承造最後一艘新船忠誠號時,發生虧損。大陸開放之後,緣其造船成本低廉,交貨迅速,地區漁民趨之若鶩,該廠業務更加清淡。七十六年起,遂不再承造新船。

 唯時人力舢舨生產成本低且市場需求大,故王家仍繼續接單,以製作小船為主。淡季則攜帶工具,四鄉五島為人修船。八十五年,完全停業。王家兄弟改從事木工裝潢,僅保留少數傳統造 船圖譜,自此造船世家走入歷史。

 第七節、礦業

 馬祖列島地質,除東引屬介於花崗岩和玄武岩間之閃長岩外,皆以花崗岩為主。花崗岩脈,蘊藏量豐富,取之不竭,品質亦甚優良,是為最佳建材。

 本縣為開發地下資源,增加地區收益,歷年積極研擬開採計畫,先後邀請臺灣健行、黎明、六合等礦業公司來馬勘察。民國六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馬祖政委會曾召開協調會,協助健行公司開採北竿橋仔村花崗岩。惟事無成。

 六十七年十二月,馬祖政委會始與六合礦業公司達成協議,共同採石。六十八年六月十五日正式動工,計畫分四階段,在南竿儲水澳水庫下方礦區開採花崗岩。經半年採礦,獲得近千噸石材,唯運輸問題難以克服,是年十二月五日,始在海軍協助下將首批七十一噸花崗岩運往臺灣。翌年五月,續由海軍協助,將第二批石材一百八十三噸運臺,兩次輸出合計二百五十四噸。

 由於所採花崗岩石質不盡理想,而運輸工具難覓,該公司虧損新臺幣五百餘萬元,被迫於民國七十一年間停工。

 雖停頓三年,該公司董事長楊士豪興趣不減,仍數度派遣專家勘察採樣。在重新選定石質較佳之礦區,且福沃碼頭完工啟用,商船已能停靠裝載條件下,終於七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重新復工,其新礦區位在南竿四維村。其後,又因礦石品質及運輸成本問題,無利可圖而告失敗。

 八十一年解嚴,九十年元月實施金馬小三通,翌年兩岸貨運啟動。大陸砂石建材持續輸入,地區環保意識興起,於是本縣不復考慮採礦矣。

 九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召開「研商金門與連江縣建議『進口大陸花崗石製品等建材得比照砂石中轉金馬地區離島卸貨』」協調會。同意大陸花崗岩製品等十一項建材,得比照大陸砂石,在馬祖福澳港區海關完成查驗,原船中轉至馬祖各離島港口。現馬祖所需花崗岩,皆由大陸進口。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