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經濟財稅志


  標題:第一章 農業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7-04    閱讀人次:1470 )  

第四篇 第一章 農業

 第一節、農業環境

 本縣位處海疆,列島面積狹小且零星分散。氣候雖屬亞熱帶海洋型,適合栽種作物甚夥,惟風多雨寡,夏暑冬寒,自然條件極差。

 氣溫受冬季東北季風及夏季之西南季風影響,一至三月極冷,平均攝氏十度,七八月甚熱,平均攝氏二十七點五度。雨量分佈不均,枯水長達半年,在十月至翌年三月間。年平均降雨量約一千二百公釐,不及臺灣之半。九月東北季風逐漸增強,至十一月達到高峰,四月下旬風力漸減。至於颱風,每年約一點六個侵襲馬祖附近。

 各島既孤立海中,四境無阻,臨海田地常受海水飛沫之苦,作物極易枯萎。諸鄉土壤本花崗岩風化而成,長期受風浪侵蝕,土質偏酸,有機質含量貧瘠。而終年雨量稀少,復集中於四至六月,七至九月視有無颱風而定,其餘季節極為乾旱,田焦井涸,灌溉困難。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強勁酷寒,草木為之蕭條,表土隨之飛揚。夏季若遭颱風,豪雨侵襲,土壤流失,作物亦遭沖毀。種種限制,皆不利農業發展。

 夏日蒸發量大,土地常處乾旱。可耕地之百分七十屬山坡旱田,只能耕種耐旱作物,如甘藷及臺灣引進之高粱、玉蜀黍、落花生等。冬時季風寒峻,作物抓地不易,僅向陽背風及水源較裕之澳口,尚能種植蘿蔔、白菜而已。

 自國軍轉進列島,實施戰地政務。初期因農作產量有限,蔬菜及農需品仍須仰賴臺灣輸入。迨中央銳意經營,農復會、農發會、農委會等相繼援助扶植。除開荒闢地,改良土壤,種植防風樹林,加強水土保持,實施品種改良,輔導耕作栽培,並協助人才培養,提昇農業技術,務農績 效始漸顯著。

 表1-1 連江縣農業氣象要素表(民國93年至101年)
第一章 農業  照片

 表1-1 連江縣農業氣象要素表(民國93年至101年)(續完)
第一章 農業  照片

 備註:
 
 一、馬祖氣象站,建站於民國92年12月24日。

 
 二、平均氣溫、絕對最高氣溫、絕對最低氣溫、降雨量、相對濕度、日照時數,據中央氣象局月資料。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A型蒸發量、有霧日數、平均風風速、最大平均風風速/風向,據馬祖氣象站提供月資料。民國93年至101年各月平均值,由本表自行計算。

 三、表列資料除絕對最高氣溫、絕對最低氣溫、最大平均風為極端值,其餘為民國93年至101年各月平均值。極端值出現不只一次者,取最近日期。

 四、A型蒸發量:當雨量過多,放晴後無法測量,則該月資料日數不足。

 第二節、農業機構

 馬祖列島受制自然環境,地隘而瘠,耕作面積有限。早期農民終年辛勞,依舊難獲溫飽。人數寥寥,不重農事。

 自國軍進駐以來,為提高農民知識技能,增加農民生產收益,以振興農村經濟。民國四十六年春,始輔導農民籌組農會,圖謀地區農業發展。是年五月十一日,正式設立連江縣農會於南竿鄉介壽村。[註1]緣人力有限及財源拮据,初期僅辦理少數綜合性業務。

 五十四年農會遷至清水村,設農需品供應部,供應農民化學肥料、種籽、農具及農藥等。六十五年十月成立毛豬共同運銷部,六十七年九月接管原物資供應處經營之飼料加工廠及養雞場,業務粗具規模。

 六十八年行政院成立農業發展委員會,復承農發會補助興建辦公大樓與十公噸級飼料庫房。七十二年設果菜雞蛋調節供應中心,統籌地區果菜運銷工作。七十六年設立農會信用部,辦理農民貸款業務,以提昇農業生產意願。

 八十一年十一月戰地政務終止,全面開放蔬菜及禽畜等農產品進口。禽畜業者難敵競爭而倒閉,蔬果產量漸減,農民紛紛轉業,農會業務日益萎縮。

 本會歷年來持續實施農業推廣教育,辦理農業技術講習,推動農村環境改善,闢建農路、排水溝及灌溉水池等,以提高農民生產效率。輔導農村婦女改進家事,辦理衛生常識、膳食營養及飲食衛生等講習。並於學校設立四健會,培養學生務農興趣,宣導鼓勵青年留鄉創業,以減少人口外流。

 除在南竿、北竿設有農需品供應部,平價供應種籽、農畜藥品、農器具、化學肥料、飼料等。為協助農民解決面臨之困境,並輔導農民轉種高附加價值農作,實施保證價格收購,以減少自臺進口數量,增加農民收益。目前全力配合縣府政策,帶動農業轉型,發展地區觀光產業,以期永續經營。

 組織編制:初期農會置理事長一名,主持會務。總幹事一名,綜理全會業務,下設業務股、推廣股,各置幹事一名,另會計一名。農會基層組織,係於各行政村設農事組,全縣共計二十組。民國六十七年九月一日擴大編組,增設農業服務股。是年會員南竿二五九名,北竿一○七名,莒光四十一名,合計四七○名。

 民國七十五年,農會置理事長一名,總幹事一名,下設業務、推廣、供銷、會計四股,各置幹事一名,及助理會計、出納、技術員、業務員等二十五名。農會基層組織,仍於每一行政村設農事組一組。是年會員南竿一五九名,北竿九十九名,莒光六十五名,合計三二三名。

 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一日,東引鄉農會併入連江縣農會。[註2]本縣農會維持一級制,僅於北竿、東引設置辦事處,進行農業推廣教育及農產品產銷等業務。農會基層組織,在各鄉行政村設農事小組。是年會員南竿一三六名,北竿五十五名,莒光二十五名,東引三十六名,贊助會員八八二名,合計一一三四名。

 民國一百年本縣農會仍為一級制。[註3]全縣正會員計一百八十八名,贊助會員八二四名,合計一○一二名。由會員選舉會員代表三○名,再由會員代表選舉理事九名、監事三名,繼由理事互選理事長、監事互選常務監事各一名。並遴聘總幹事一名,負責總理業務。下設會務、推廣、會計三課,各設課長一名,另設信用部,置主任一名,及會計、存放款、出納等工作人員。

 連江縣農會歷任理事長:第一屆陳金祿(民國四十六年五月十一日首任)、第二屆陳金祿(四十八年八月十四日連任)、第三屆陳金祿(五十年八月一日連任)、第四屆劉金利(五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任)、第五屆周嫩馨(五十四年七月三日任)、第六屆周嫩馨(五十六年七月連任)、第七屆周嫩馨(五十八年七月二日連任)、第八屆周嫩馨(六十年六月二十二日連任)、第九屆曹遲遲(六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任)、第十屆陳善清(六十四年六月三十日任)、第十一屆曹遲遲(六十六年八月再任)、第十二屆官銓福(六十八年七月十四日任)、第十三屆劉金煥(七十年七月十八日任)、第十四屆劉金煥(七十二年七月連任)、第十五屆陳昌蔚(七十四年七月三十一日任)、第十六屆林正康(七十六年八月十五日任)、第十七屆林正康(八十年九月五日連任)、第十八屆陳依和(八十四年十一月七日任)、第十九屆陳其灶(八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任)、第二十屆陳其灶(九十三年四月八日連任)、第二十一屆陳書康(九十七年四月十六日任,至一百零二年元月十五日卸任)。[註4]

 連江縣農會歷任總幹事:陳寬義(民國四十七年七月任)、陳壽維(五十二年七月任)、薛繼廉(五十六年七月任)、林菁(五十八年七月核派兼任)[註5]、陳善發(六十七年十月任,至一百零二年元月十五日屆齡退休)。[註6]

 表1-2 連江縣農會團體
第一章 農業  照片

 民國四十三年元月,在南竿復興村牛角嶺創立連江縣苗圃。四十九年,創立東引苗圃於燕秀山。[註7]五十年十月十日,成立「連江縣農業試驗場」於南竿鄉清水村。下設作物試驗場、水土保持工作站、豬隻人工授精站,從事作物試驗推廣,建造水土保持設施,輔導推展農林畜牧工作等。是年,繼於北竿設置苗圃。五十一年,成立連江縣林務管理所。逐年自臺引進新品種,試驗種苗,並供給農具與肥料,培育樹種,建造防風林,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本地農業始漸成長。

 嗣為加強組織功能,積極開發農業資源,乃於六十五年將上述機構合併成立農林試驗所。六十六年七月奉行政院核定,「連江縣農林試驗所」改制為「連江縣農業改良場」,是年十一月一日正式成立。農業改良場為本縣實際推動農業發展之機構,場址位南竿鄉清水村,設作物、畜產、林務三股,及北竿、莒光工作站。

 八十一年五月三十日,為加速地區農業機械化,提供農機推廣及維修服務,增設農改場農機中心。八十五年十一月,舉辦農業觀摩研討會,以解決地區農業生產面臨之問題。八十八年十月五日配合南竿機場興建,農改場林務股所管南竿苗圃由牛角嶺遷至津沙農場。

 九十年六月,農改場成立流浪犬收容中心,收容本縣各地誘捕之野犬。九十一年八月,縣議會通過裁撤農業改良場、物資供銷處、水產試驗所。自翌年元旦起,農業改良場各項業務,併歸建設局農林管理課。

 農改場組織編制:本場設場本部,置場長一名,綜理本縣農事業務;初設作物、畜產、林務三股,及北竿、莒光工作站。置技士、技佐、技術員等二十名,並有農復會及林務局補助聘任臨時技術人員十八名,合計三十八名。民國六十九年二月一日,成立東引分場。

 六十九年二月編制,場本部置場長一名,技正二名,技士與技佐各六名,辦事員一名,技工一名,工友二名,合計十九名;內含東引分場技正、技士、技佐及工友各一名。另農委會補助約聘人員數名。七十年二月二日,增設漁業股;七十一年,改編漁業股為水產試驗所臨時編組。七十七年,撤北竿、莒光工作站。

 南竿苗圃歷任主任:田世杰(民國四十七年首任,初名連江縣苗圃,四十九年改稱南竿苗圃 )[註8]、沈巧官、陳仁官、董清緩、崔功玉。

 農試場歷任主任:張鏗笙(民國五十年十月十日首任,名稱農業試驗場)、薛嘉佑(五十一年五月任)[註9]、林守基、王志任(五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任)[註10]、姚醒吾(六十二年五月一日任)[註11]、王道銘(六十三年十月一日任,六十五年改農林試驗所,六十六年七月改制農業改良場)。

 農改場歷任場長:王道銘(民國六十六年七月首任,由農林試驗所改制農業改良場)、劉立群(七十年四月任,七十五年元旦調任建設科長,由股長代理)、邱吉鶴(七十五年四月任)[註12]、曹爾元(七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以股長代理) [註13]、柯木順(七十九年七月一日任)、張壽華(九十年元月一日以技正代理,九十一年元月一日真除,至是年底裁撤)。[註14]

 農改場東引分場組織編制:民國四十九年,創設東引苗圃。六十九年二月一日,東引農改分場成立。置分場主任一名,設作物、造林、畜產三股,兼管種豬繁殖場、養雞場、養牛場、飼料廠及苗圃。東引苗圃併入造林股。八十一年十月,裁撤畜產股。八十五年十二月後,因業務萎縮而精簡組織,再裁作物股。除分場本部外,僅留造林股,負責苗圃管理、花卉栽培及造林等業務。八十九年時,全場置員工五名,含編制四名,計劃補助一名。農忙增聘臨時工數名。[註15]

 九十二年元旦裁撤農改場,東引分場縮編為東引苗圃,改隸縣府建設局。[註16]置技士一名、技工一名、約僱人員一名。

 東引苗圃歷任主任:翁雄飛(民國四十九年首任)、林英、陳本勤、張偉。

 農改場東引分場歷任主任:林景齊(民國六十九年二月一日首任,九十二年元月一日縮編為 東引苗圃,不設主任;改職技士,至九十九年七月十六日退休)。

 第三節、農業設施與推廣

 民國四十五年,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開始援助本縣,積極發展農村經濟。於是地區農民耕技精進,農作品種改良。六十八年農復會結束,本地農業建設由新成立之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接辦推動。七十三年,農發會與經濟部農業局合併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再轉農委會接辦。

 自農復會輔導本縣成立專司機構,厲行農業生產,逐年增加及更新農業設施,以期改善農民生活。農會及農業改良場除執行農委會、農發會、農委會等補助計畫,並配合縣府農業施政計畫,推廣供銷農具,改善作物栽培技術,推廣農業知識等。歷年增闢農業設施及推廣工作概況,臚列如下:

 一、開墾荒地:民國五十三年以前,僅有耕地面積一六六一市畝。五十四年爭取美援四八○公法及世界糧食組織方案補助,乃獎勵農民墾荒,耕地面積增至五十八年之二四七一市畝,再遞增至七十五年之四五九二市畝,高達近三倍。惟自戰地政務解除,農業蕭條,且大量興建公共設施,農地遭受排擠。一百年,可耕面積減為一三○公頃,即一九五○市畝;實際耕作面積僅八公頃,即一二○市畝。

 二、興修水利:馬祖列島山多而峻,天然水源不易涵蓄,每屆旱季,飲用灌溉皆以缺水為苦。民國五、六十年,乃設塘築壩,鑿井開渠,水利設施漸備。勝利、津沙二水庫竣工啟用,對本地農業發展更具助益。

 三、維護水土:本縣農地除少部分為平地外,多屬山地丘陵。而山坡平臺又係外斜式,易受雨水沖蝕,水土難以保持。民國五十二年十月成立水土保持工作站,並承農復會援助於清水村興建二層樓房一棟,作為水保研究發展處所,積極推展水土保持。另農地長年種植,肥力漸失,為鼓勵農民改良土壤,並在農委會補助計劃內逐年申購土壤改良劑,分發農民使用,以提高農作產量,促進土地合理利用。

 四、調查環境:瞭解土壤特性及環境品質,乃發展農業之首要課題。民國七十一年農改場著手進行地區土壤分析、氣象資料建立、及農業環境調查,期能尋覓農業有利條件,促進並改善作物栽培。

 五、供銷農具:自民國四十六年縣農會成立,即以發展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為鵠的,創設農需品供應部,適時平價供應農民農具、農藥、化學肥料、種籽等。

 六、充實農機:本縣農村勞力漸趨老化,耕地狹小且多坡地梯田,早年多靠人力耕作。民國六十八年起,開始推廣適宜山坡使用之高效率小型農機。歷年陸續購置有小型耕耘機、無輪式中耕機、動力噴霧器、高粱脫粒機、甘藷製簽機、伍氏搬運車、抽水機、割草機等設備,以機器取代勞力,彌補農村人力不足,使地區逐漸邁向農業機械化。同時設立農機維修站,提供農民機修服務,提高機具使用效率。民國九十九年,本縣農民擁有動力中耕管理機二十四臺,動力割草機四十七臺,農地動力搬運機一臺,抽水機六十六臺。

 七、建立倉庫:每逢雜糧收穫,常儲存無地,時生腐蝕。遂承中央補助興建雜糧倉庫八棟,南竿鄉介壽、仁愛、馬祖農場,北竿鄉塘岐、坂里農場,莒光鄉青蕃、大坪及津沙農場各一。民國七十二年農會承辦果菜共同運銷業務,再獲農發會補助興建冷藏庫一座,供儲存農友收購盛產之蔬菜,以調節市場,保障農友收益。

 八、設立農場:地區農地受地勢影響,狹隘星散,不易從事大規模集體耕作。乃輔導各鄉設立小型農場十二處,實施雜糧、蔬菜等計畫生產;並就原有農地實施精耕,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近年農業衰退,則嘗試轉變用途,以有效利用農地。如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完成北竿塘岐農地公園化重劃。

 九、推廣農作:本縣農改場除積極試驗種苗,引進優良農作品種,向農民推廣種植外,亦鼓勵輔導種植高經濟價值作物。如選擇適合本鄉種植之白露白菜、大梅花蘿蔔、甘藍菜等十餘種農作物,推廣種植,提高農民收益,供應地區所需蔬菜。補助農民設立養菇場,引進烏龍及武夷茶苗試闢茶園;並配合發展觀光及綠美化環境,持續進行育苗造林,推廣花卉種植。

 十、辦理農教:為傳授農民新知,促進農業發展,自民國四十九年起,陸續爭取農復會補助,辦理農業推廣教育工作。是年至六十一年,由本縣文教科主辦,六十二年以後,由本縣民政科與建設科合辦。成立農事班、四健作業組、家事改進班,舉辦各種訓練觀摩講習。推廣教育之內容包含農業知識、作物栽培改良、作物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設立綜合示範圃、新耕作技術指 導、家政推廣、農戶衛生改善等,對地區農業推展及農村環境改善,皆有深遠之影響。

 表1-3 連江縣雜糧蔬菜曆
第一章 農業  照片

 表1-4 連江縣農會化學肥料施用量概況
第一章 農業  照片

 第四節、農業試驗與改良

 本縣早期作物僅限甘藷等少數雜糧,無論種苗選擇、栽培、管理皆未考量,對投資報酬亦未評估,致生產低落。歷年來經農業工作幹部之試驗研究,指導推廣,及農民胼手胝足辛勤經營。本地農作物種類已由雜糧作物,轉為園藝作物之蔬菜,產量亦能逐年遞增。茲記其農業試驗與改良概況如下:

 一、增闢試驗用地:民國四十九年僅有試驗用地零點四六公頃,實不敷作物試驗之需,遂於津沙增闢一公頃。六十五年復於復興村牛角嶺開闢二點五公頃,並裝置給水灌溉設施,以供作物試驗之用。

 二、興建試驗房舍:興建復興示範農場房舍二棟,農改場北竿、莒光工作站房舍各一棟,以安定員工生活,加強農業推廣工作。

 三、改良作物品種:往昔馬祖農民所栽種之作物,多為在來種,品種混雜,部分未能適應生長環境,致影響產量及品質。農改場乃由臺灣引進新品種,迭經試驗,選取適宜地區栽種之優良品種,推廣農民種植,現自行留種方式已不多見。

 四、改進耕作技術:為促使農業長期發展,裨益新品種之推廣繁殖,自民國五十二年起,逐年展開栽培技術改進。對諸項農作物之採種、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進行廣泛試驗、研究與推廣,並輔導農民改善經營方式,以提高農地之單位面積產量,獲得顯著之成果。

 五、改善栽培制度:本地區受季風、土質、水源等影響,致使農地曠耕,生產降低。於是配合地勢,選取適當作物,改進經營方式,實施輪作栽培,使四季皆能耕作。不惟增加土地利用,亦且提高產量。近年為調節產期及穩定產量,更引進簡易設施栽培,以突破不良環境之限制。

 六、試驗果樹栽培:馬祖地區向無果樹種植,故水果全賴臺灣進口。民國六十年,為求自產自給,乃自臺引進果樹一萬二千株,輔導成立小型果園十五處,試驗果樹對本地區之適應性。經試種成功,推廣種植者,計有番石榴、葡萄、檸檬、柚子、枇杷,並繼續試種龍眼、荔枝、芒果、梨、棗等,其中部分水果種類曾供銷市場。

 七、開發本地特產:民國八十三年,農改場並研究本縣原生花卉如紅花石蒜、百合等,利用組織培養、鱗片繁殖等方法,進行育種改良及種球增殖技術。另對藥用作物如父子草、金銀花等,運用人工栽培繁殖及加工技術,期能開發地區特有品種。八十七年八月,農改場開發紅花石蒜小品型觀賞禮盒,評估推廣商品化。

 第五節、農業生產

 馬祖列島所種農作物,大別為食用作物與園藝作物二類。惟產量有限,農民終年辛勞難獲溫飽。雜糧尚能自給,蔬菜瓜果需賴進口。

 食用作物早期以甘藷為主,豆類次之。民國四十四年左右,曾試種水稻,嗣因天候影響,水源不濟,遂輟。[註17]五十三年後,復自臺灣引進高粱、玉米、花生、馬鈴薯等作物,皆試種成功,乃推廣種植,產量頗為可觀。高粱俗呼蔗米,為釀造高粱酒、大麴酒之主要原料,過去皆由酒廠收購。豆類能改良土質,為冬季坡地重要作物。園藝作物則以蔬菜為主,其中以春夏之白菜、瓜類,及冬季之蘿蔔為大宗。

 自民國四十五年農復會援助本區發展農業,農民耕技改進,農地擴大,農作品種改良,致產量大增。時政委會及縣府為提高產量,逐年訂頒作物生產實施計畫。民國四十五年年產甘藷僅廿一萬公斤,蔬菜十二萬公斤,其他雜糧四千五百公斤,甘藷為最大宗。至六十七年,二十餘年間遞增為甘藷年產一百八十萬公斤,蔬菜五百萬公斤,其他雜糧五十萬公斤。昔蔬菜常嘆不足,現非僅自足,甚且供過於求。七十一年七月十三日,為鼓勵農業發展,以達地盡其利,縣府頒布實施〈廢耕荒地處理要點〉。

 八十一年十一月戰地政務終止,全面開放農產品進口,駐軍部隊直接進口副食,本縣農作物產量迅即大跌。八十八年甘藷僅逾三萬七千公斤,蔬菜八十三萬公斤,玉米、芋頭、花生等雜糧二萬八千餘公斤。[註18]至民國一百年,更劇降為甘藷一千六百公斤,蔬菜九萬五千公斤,其餘雜糧不足二百公斤。蔬菜雖為目前主要作物,其衰退無力之甚,顯示農業不振已久。

 南北竿:本區自然環境利漁傷農,早年僅能種植甘藷、豆類及少量蔬菜,農民生活困苦。民國二十六年九月十日南北竿淪於日寇,二十八年曾種植罌粟,為農民重要收入來源;迨三十八年國軍進駐,嚴禁煙毒,罌粟遂不能種。

 四十五年農復會協助地區發展農業,農地漸增,品種改良,耕種技術不斷精進。鄉民開始種植蔬菜,並飼養豬隻,農業漸具雛型。

 六十五年連江縣農業改良場成立於南竿,並設置北竿工作站(在連江縣農會北竿辦事處現址)。除造林防風,實施水土保持外,亦興修水利,改善農業環境。引進優良品種,補助興建畜禽舍,加強疫病診治,提升飼養技術。經積極推廣農耕畜牧,乃使原屬漁鄉之南北竿二島,逐漸轉為農牧為主、漁業為輔之產業型態。本區農作產量逐年成長,致能自給自足。

 其中北竿鄉以蔬果生產最為著名,農地集中於坂里蔬菜專業區,另芹壁、塘岐亦有少許。板里地區除蔬菜外,並曾種植水稻,以小牛犁耕。蓋坂里為全縣地勢最平之處,極適農作。民國三十八年至七十年,坂里蔬菜專業區常年豐收,除供應北竿軍民外,尚能外銷南竿與東引。

 戰地政務解除初期,軍民實施分治。部隊直接進口副食品,兼以大陸走私氾濫,菜價大跌,農民遂無種植意願。後經協調,並獲北高指揮部支持。自八十四年起,軍隊之蔬菜、雞蛋均向本地農民採購,由菜農將蔬菜送至坂里集貨場,連江縣農會北竿辦事處負責共同運銷。此後北竿蔬菜種植,始見起色。

 至於南竿之蔬菜生產,主要分布於介壽村縣府前之廣場蔬菜公園、馬祖高中右側山凹、復興村六間排之農地,及清水村畜牧中心一帶。另四維、仁愛亦有少許農地,早年珠螺亦為蔬菜重要產地,現已罕見。以種菜不符經濟效益,南竿鄉農民並未組織共同運銷,菜農日益老邁,菜園逐年萎縮,本鄉之蔬菜生產皆供自給。至於瓜果之類,本縣產量極少,大都仰賴臺灣進口。

 南北竿蔬菜,冬季以大白菜(山東白)、高麗菜(包菜)、白蘿蔔(菜頭)、紅蘿蔔、小白菜、青江菜、菠菜、A菜、青蔥、花椰菜等葉菜及根莖類為主。其中大白菜、高麗菜、白蘿蔔量多質佳,往年馬防部常訂購運至臺灣進行公關。夏季則以小黃瓜、苦瓜、絲瓜、冬瓜、地瓜(甘藷)、哈密瓜、西瓜、香瓜、青江菜、小白菜、空心菜、芥菜、地瓜葉等瓜果類為主。其中地瓜屬原生種,味極甘美,惟產量有限。

 九十二年初,北竿芹壁王安民受連江縣農改場技術輔導,於上村廣植馬祖原生植物金銀花。採收運往臺灣專業烘培,開發金銀花茶,以防潮茶包盒裝量產上市,方便民眾及觀光客選購。是年四月SARS肆虐,大陸流傳金銀花清熱解毒具防治功效,市場瘋狂搶購,價格曾飆至每斤新臺幣一千元。

 南竿鄉民早年亦曾積極養菇種茶,或失敗,或停頓。民國六十八年曹常斌、林平鑒、陳德玉三人在清水村創設三友養菇廠。初期產量有限,經縣府及馬防部補助興建菇寮十二座,並購置一貫生產機具,培植香菇、鮑魚菇、白菇、木耳等。經營原稱順利,未料不久拆夥。養菇廠於七十年底停產,新興事業曇花一現。九十年,縣府再輔導民間開設三通、欣園兩座養菇場。前者位在珠螺,由吳木雄、吳健清兄弟投資,因菌種進口及成品外銷問題無解,遂於九十二年底歇業。後者在四維,由劉增用投資,雖慘淡經營兩年,亦告關場。

 民國七十年三月,縣府循合作造產方式邀臺灣南投謝博銘、謝正、陳文可三位茶農來馬祖種茶,陸續引進烏龍及武夷茶苗一萬株,試植津沙農場。翌年三月另在福沃水壩上方闢建福沃茶場,惟收穫甚微僅二市斤。七十二年福沃村民林宜寶、林宜春兄弟接續種茶,茶園在福沃後方成功山,約三、四公頃。所種武夷茶廣受歡迎,每市斤批發價曾逾新臺幣一千元;七十七年春茶收穫約一百公斤。業者並於青潭澳創設製茶廠,年產量曾達千餘公斤。緣價格與品質無法兼顧,外銷市場難拓,繼之陸茶開放進口,僅歷經四年,馬祖唯一茶廠即告歇業,僅茶園偶有採收。

 民國八十六年,有臺灣營造商人邱垂旺來南竿工作,久而購屋定居。九十六年當選臺灣旅馬同鄉會第三屆理事長,是年春,邱氏夫婦在津沙靶場下方山凹處,租用二公頃民田,栽種二萬餘株阿里山清心烏龍茶。經二年半,存活萬餘株。九十八年採製得茶三十八斤,翌年採收茶青六七百斤,茶葉產量增為一百八十斤,遂選送臺中參加全臺首場頂級茶宴「四季茶會」。與會專家認定馬祖茶為全臺絕無僅有,低海拔高緯度栽種之有機茶,品質與大禹嶺相近。因迎海風生長,兼具高山茶果香及港口茶微鹹特徵,展現獨有之馬祖風味。

 津沙茶園所產清心烏龍,可按季年採四回。民國一百年五月春茶,產量再增為兩倍,邱氏乃命名雲津茶。七月一日,與行政院農委會茶改場簽約,進行紅茶技術移轉。將蟲害較多之夏茶及秋茶製為紅茶,深具蜜香,取馬祖紅茶簡稱名為「馬紅」。即在馬港自家開設雲津茶坊,自產自銷。九月十日,雲津茶坊與臺北市木柵區農會合作行銷,在臺北舉辦馬祖紅茶新品發表會暨行銷記者會。十月十二日,雲津茶園通過茶葉及種植環境無毒檢測,由環球國際驗證機構發給證書。

 民國一百零一年八月,將烏龍茶與馬祖野生植物之特產金銀花及枸杞葉搭配,設計兩款「馬祖平安茶」。十一月,受邀參加臺北世貿舉辦之「2012臺灣國際茶業博覽會」,大受青睞。十二月五日,正式獲農委會茶改場核發生產履歷標籤條碼,成為馬祖首家且唯一具有生產履歷之農產,亦是馬祖精緻農業之代表。

 莒光:本鄉地狹零星,風多雨寡,岩盤裸露,表土瘠薄。實際耕地有限,雖終歲辛勞,收穫僅足數月之需,務農者多為兼營。

 民國四十年代之經濟作物,以甘藷最多,約佔種植面積百分之四十。時居民以甘藷為主食,或切簽晒乾,製作甘藷籤,又稱薯米,可儲供一年之糧。或釀製為酒,稱之蕃薯燒或地瓜燒。甘藷之種,係清末自大陸引進本地。春作四月栽種,九、十月採摘,每株生塊根一二,多肉味甘。早年甘藷藤葉皆用於飼養牛羊,近時已將甘藷葉納入葉菜類,供作主食。昔雖種有玉米、高粱等雜糧,終因不敷成本,現幾無生產矣。

 近二十年來隨農作市場變動,蔬菜及西瓜已佔本鄉種植面積之最。有關菠菜、結球白菜、小白菜、青江菜、大白菜、高麗菜、空心菜、甕菜、甘藍菜、莧菜、芹菜、韭菜、芥菜、油菜、萵苣、蔥、大蒜、小黃瓜、胡瓜、冬瓜、絲瓜、南瓜、苦瓜、茄子、蘿蔔、辣椒、豌豆、四季豆等蔬菜,島中產量足供自給,以應四時之需。

 至於瓜果,則首推東莒西瓜。蓋東莒島沙地甚廣,最宜種植西瓜,西莒田沃村農亦有。果實形圓而大,水多味甘,最為著稱。

 民國四十、五十年代,本島駐軍多居碉堡,野外潮溼,易得風濕。而生於海邊石巖壁中之海芙蓉,則能袪風、勝濕,經高登戰士發現,採摘海芙蓉極為盛行。因其生長懸崖絕壁,擷取不易,於是本鄉民眾將小顆海芙蓉種於田梗,施以少量海水及淡水,逐日增加淡水比例及數量。數月後產量大增,即拔除曬乾以供銷售。或配以精選中藥材,以高粱酒或米酒浸泡數月,釀成海芙蓉酒再出售,實為本鄉之特產。

 東引:本鄉氣候與本縣他島相同,夏則酷熱,冬則嚴寒,終年雨量稀少。土壤既屬花崗岩風化,土質貧瘠偏酸,加以耕地狹小,水源不豐,農業發展嚴重受限。往昔滿山遍野雜草叢生,極為荒涼,僅適宜牧羊。

 農作物惟有耐旱之甘藷、豆類及少許蔬菜。農民常年辛勞,難獲溫飽。民國二十六年列島淪於日寇,二十七年十月設土膏店,公賣鴉片,勒煙民登記,收煙民證費。二十八年本鄉開始種植罌粟,遂成重要經濟來源。據耆老傳述,東引土壤最宜罌粟,其品質冠於浮鷹、西洋兩島,故有「一東二浮三西」美譽。三十九年國軍駐守,積極禁煙,始停止耕種。

 四十五年實施戰地政務,本鄉農民開始種植蔬菜,大量飼養豬隻,以供駐軍副食需求,農產漸具規模。六十九年,農發會協助成立東引農改分場,於是積極造林防風,改善作物種植環境,辦理農業資材供應,乃奠定本鄉農業發展之基礎。

 本鄉農地多集中於隴后菜地與燕秀澳,少數散落南澳村。緣地區青年多屬從事公教,或移往臺灣發展,農業人口明顯老化,已呈無以為繼之態勢。

 本島農作生產,冬季以種植大白菜、高麗菜、青江菜、小白菜、芹菜、白蘿蔔、菠菜、大蒜、青蔥等葉菜與根莖類為主。本區位馬祖列島之最北端,緯度高懸,氣候寒冷,所產白蘿蔔,甘脆甜美,頗負盛名。夏季則種植小白菜、青江菜、小黃瓜、胡瓜、絲瓜、茄子、西瓜、及哈密瓜等瓜果類。

 民國八十四年,本鄉蔬菜總產量十五萬公斤。夏季量少,祇供應市場需求百分之三十五,冬季產量較高,亦僅供應市場需求百分之五十五,其餘需靠臺灣進口。近年因東引與南竿間交通大 幅改善,南竿鄉蔬菜生產過剩時,偶有銷入本鄉。

 表1-5 連江縣農戶及面積
第一章 農業  照片

 表1-6 連江縣雜糧種植概況
第一章 農業  照片

 備註:
 
 一、歷年《農業統計年報》有關連江縣之農產統計完全缺略,鄭樑生(2003)《續修連江縣志》卷六經濟志第一章農業有民國76至84年各項農產品統計表,惟月資料或有或缺,無法總計年資料,兩者皆難提供歷年農產變動之參考價值。僅《連江縣統計年報》列有〈普通作物種植產量〉及〈農作物產量估算表〉二表,前者數量用馬斤(500公克),後者用公斤(1000公克)。兩表皆註明:96年以前資料由承辦人員以預估方式統計,97年起由各鄉提供資料彙總。仔細審視,兩表之統計實甚粗糙。其一,兩表皆列有雜糧作物甘藷一種,前表91年產量6445馬斤,後表3226公斤,大致符合。但前表92年、93年、94年產量分別為5156馬斤、5100馬斤、6000馬斤,後表92年、93年、94年產量分別為5156公斤、5010公斤、6000公斤,數字幾乎一樣,類似情形多處,顯未查明衡量單位而直接轉抄。其二,前表列有白蘿蔔及紅蘿蔔二種,後表僅列秋作蘿蔔一種,而前表99年白蘿蔔產量40866馬斤,後表99年秋作蘿蔔產量40866公斤;前表高麗菜即後表秋作之甘藍菜,而前表99年高麗菜產量17395馬斤,竟轉抄為後表甘藍菜左邊之99年大白菜產量17395公斤。此二表統計資料之精確性,極為可疑。

 二、本縣農作產量統計實為欠缺,姑取《連江縣統計年報》〈普通作物種植產量〉及〈農作物產量估算表〉資料,分別雜糧與蔬菜種植概況製表。其中前表〈普通作物種植產量〉雖列有雜糧作物甘藷一種,惟後表〈農作物產量估算表〉同時陳列春作玉米、甘藷、芋頭、花生等雜糧四種,為求統計一致性,本縣雜糧種植概況取自〈農作物產量估算表〉。至於本縣蔬菜種植概況,則按〈普通作物種植產量〉資料,剔除屬於雜糧作物之甘藷一種,並增補〈農作物產量估算表〉中秋
作蔬菜之蕃茄一種。

 三、民國96年以前資料由承辦人員以預估方式統計,尤其是93年至96年;97年起則由各鄉提供資料彙總。
 
 四、民國84年至92年詳細種植面積,據各年《連江縣統計年報》所載;93年至96年種植面積為四捨五入數字。

 表1-7 連江縣蔬菜種植概況
第一章 農業  照片

 表1-7 連江縣蔬菜種植概況(續2)
第一章 農業  照片

 表1-7 連江縣蔬菜種植概況(續3完)
第一章 農業  照片

 備註:
 
 一、見前表註一及註二說明。

 二、民國96年以前資料由承辦人員以預估方式統計,尤其是93年至96年;97年起則由各鄉提供資料彙總。

 三、民國89年《連江縣統計年報》各項蔬菜產量統計方式更動,同時對88年進行調整,其數字差異頗大。茲將88年調整前後數字並列,以供參考。

 四、民國89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誤86年小白菜產量30536為11,茲據88年統計年報改正。
 
 五、蕃茄產量取自《連江縣統計年報》〈農作物產量估算表〉一表,以公斤數乘二為馬斤數。

 表1-8 連江縣水果花卉種植概況
第一章 農業  照片

 備註:
 
 一、資料取自《連江縣統計年報》〈農作物產量估算表〉。
 二、民國84年至92年詳細種植面積,據各年《連江縣統計年報》所載;93年至96年種植面積為四捨五入數字。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