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經濟財稅志


  標題:第二章 海上交通(一)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7-04    閱讀人次:1270 )  

第三篇 第二章 海上交通

 馬祖列島矗立閩海,礁岸曲折,海產豐富。宋元之季,大陸漁民偶登列島,或捕撈,或憩息汲水。明時為倭寇互爭之基地,清末民初,海賊據島為巢,海上交通無何保障。抗日軍興,商販往來,風氣漸開。本區漁獲銷往福州等處,內地商旅載來民生物資。船隻川走馬祖與大陸,自是絡繹不絕。

 迨鐵幕低垂,交通遽斷。國軍駐戌之後,始戮力本縣交通建設。臺馬之間每月有交通船定期 行駛;民間貨輪往返,亦極頻繁。海上交通,堪稱便利。

 第一節、港灣

 馬祖列島地形曲折,礁岸林立,天然港灣眾多。謹按各鄉羅列其大者如下。

 南竿鄉:據明弘治《八閩通志》載:「上竿塘山,在大海中。峰巒屈曲,上有竹扈、湖尾等六澳。下竿塘山,突出海洋中,與上竿塘山並峙。山形峭拔,中有白沙、鏡塍等七澳。」[註1]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杜臻《粵閩巡視紀略》載:「竿塘,兩山相連在海中。以多茅竿,故名。先有居民,洪武間内徙。上竿塘,峯巒層曲,周三十餘里,有竹扈、湖尾等七澳。鏡澳,泊南北風船十餘。竹扈澳,泊南風船三十餘。長箕澳,泊北風船三十餘。下竿塘,周二十餘里。有白沙、鏡港等七澳。馬鞍澳,泊北風船四十餘,但苦泥滑,下椗易移。」上竿塘即南竿,明有六澳,清有七澳。下竿塘即北竿,明有七澳,清亦有七澳。今則開闢擴建,港灣已不止此數。

 福澳港:位南竿島北,坐東南朝西北。明清之時,稱為竹扈澳、竹戶澳、扈澳,後扈澳轉音為福澳。[註2]民國六十七年,國防部勘選福澳,計畫興建深水淺水登陸碼頭各一座。翌年秋動工,七十三年冬竣工啟用。馬祖南竿對外門戶原在馬祖港,此後福澳港躍居臺馬及島際交通主要港口。九十年元月實施小三通,開闢馬祖福澳至馬尾航線,福澳港之海運地位更為屹立。

 九十年三月,縣府進行〈馬祖港福澳國內商港擴建計畫〉,耗資新臺幣二十二億一千萬元。第一期工程經費新臺幣十六億元,包括防波堤長七百六十公尺,碼頭九百五十五公尺,填築新生地十一公頃,船席六座,可供萬噸級船舶停靠。是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開工。第二期工程包含聯外道路、登陸碼頭、行政及旅運大樓、倉儲設施、植栽美化等。一百零一年二月,因承包廠商發生 財務危機及地質變異,福澳港擴建一期工程延宕多年,遲未完工,審計部將案移送監察院調查。

 馬祖南竿福澳港落成記:馬祖為反攻復國戰略要鎮,南竿島為其重心所寄,民國六十七年,蔣總統經國先生蒞島巡視時,揆覽海疆形勢,闓示於南竿闢建碼頭,以改善海運交通,強化戰備,繁榮民生,國防部遵示勘選福澳為港址,建深水淺水登陸碼頭各一座,應各型船艦之需。自民國六十八年秋興工,迄七十三年冬竣工,海軍總部負責工程之策劃與監造,馬防部督策駐島官兵施工,歷時五載,全部告成,恭擇於七十三年先總統蔣公九八誕辰,呈奉獻禮,從此正式啟用。觀乎斯港之興建,仰遵元首關懷前防諄切之提示,造端謀始、移山填海、克難創造,蔚底於成。凡我軍人,念玆工程經過,當知上秉明訓,增強海防,本人定勝天之精神,地利人和,切取配合,必能為中興復國卓立殊勳,益弘建樹,願共勉之,是為記。參謀總長一級上將郝柏村謹識,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三十一日立。

 清水港:位南竿島北,坐南朝北。因澳口甚深,原名深水澳,後轉為清水澳。

 珠螺港:位南竿島北,坐南朝北。因海邊密佈各色礫石,狀似圓珠及海螺,故名珠螺。漁船歸來之處,稱歸澳,又名貴澳。

 后澳:又作后沃[註3],亦稱后澳裡。位南竿島西,坐西南朝東北。

 芙蓉澳:位南竿島西,坐東朝西。因此處建有芙蓉奶宮,故名。此澳位居南竿島極西,澳前二岬環峙,能泊南北風船,為早年往來大陸之重要港口。

 科蹄澳:位南竿島西,坐東南朝西北。澳口後方山麓緩坡,昔有科蹄仔聚居,故名。科蹄仔,亦作曲蹄、科題,即蜑民,水上人家也。夏季逢南風,鐵板、津沙一帶漁船來此避風。

 馬祖港:位南竿島西,坐東朝西。清乾隆二年(1783)《福建通志》圖,南竿塘島上畫有媽祖廟,島之西南載有媽祖澳。光緒二十八年(1902)《福建沿海圖說》則載:「南竿塘,一名鐵板山,又名媽祖澳山,譯名媽祖島。」下註:「媽祖澳,因有媽祖廟得名。」光緒二十五年(18 99)《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已稱南竿島為馬祖島,並稱附近諸島為馬祖群島。[註4]福澳港未建前,此為馬祖最重要港口,既是軍港,亦是漁港、商港。

 津沙港:位南竿島西,坐北朝南。 原名金沙,澳口海灘滿布石英細沙,因陽光下閃爍發光而得名。國軍進駐後,更名津沙。

 仁愛港:位南竿島南,坐北朝南。澳口退潮時,最低處海床有黑色岩石平鋪,掘出堅硬如鐵板,可供築屋,故名鐵板。民國四十四年,改稱仁愛。

 美瑞澳:位南竿島南,坐北朝南。據耆老言,最早開墾者張姓以種稻養羊維生,因羊隻多夭,認係對面山形凶險所致,改名美瑞山,並稱所居之處為美瑞澳。相沿成習,有美瑞上澳及下澳之分。國軍進駐後,改名梅石。

 介壽澳:位南竿島東,坐北朝南。為長樂孫姓最早開基,舊名孫隴,後孫姓遷居大陸,遂轉音為山隴。或謂隴即碼頭,為船舶靠攏之處。民國四十四年,山隴改稱介壽村;其前澳口,稱介壽澳。今獅子市場附近,往昔靠海,名為大澳。

 牛角港:位南竿島東,坐南朝北。往昔漁船停靠之最大澳口處,名為大澳。

 北竿鄉:據《粵閩巡視紀略》所載,清初有灣澳七處。今者數目已有變動,高登島、亮島亦所管轄。

 白沙港:位北竿島南,坐東朝西。古為漁村,以昔日海灘細沙潔白得名。因與南竿福澳港距離最近,民國五十六年之後,南北竿交通船改泊此處。時無碼頭,人貨需賴舢舨接駁,危險費時。八十六年,白沙碼頭興建完成。港口腹地擴大,並加蓋港務大樓,開闢濱海道路連接坂里,遂為漁商兼用港口,變成北竿對外海運門戶。

 午沙港:位北竿島南,坐北朝南。民國六、七十年代,原為北竿唯一大港,軍艦商船經常停泊此處,帶動本地繁榮。其後北竿人口外移,國軍實施精實方案。八十年代白沙港興起,午沙港遂沒落。

 后澳:又名後港,位北竿島東,坐南朝北。清初舊名八使澳,以村中有楊公八使廟而得名。因在北竿島之後,亦名後澳,俗作后沃。

 橋仔港:位北竿島北,坐東南朝西北。往昔漁業興旺,本村人口為北竿島最多。因處處可見小橋,故名橋仔村。為通往大坵、高登之要地,亦是早年對大陸商業轉口港,商業極其鼎盛。

 芹壁港:位北竿島西,坐南朝北。芹壁,舊名鏡港、鏡澳。以澳口海水清澈見底如鏡,故名鏡港。復因澳口突起礁島,狀似海龜,俗謂芹囝。自海望陸,村落有如鑲嵌於芹囝後方之山壁,故名芹壁。

 大坵港:位大坵島西,坐東朝西。大坵島在北竿橋仔村之西北,與北竿島隔海相望,有大小二坵。坵即丘,指海中高起山丘。大坵島原有駐軍及居民,經大坵港往來北竿。後居民遷出,駐軍裁撤,現已是無人島。

 青澳:位大坵島東,坐西朝東。無所利用。

 南澳港:位高登島西,坐東朝西。高登島,舊名下目,在大小坵島西北,為馬祖距離大陸最近之島嶼。昔日有民在此養羊,國軍進駐之後,島上已無百姓蹤跡。南澳港又名鐵尖港,以西南有鐵尖島而得名,為高登島目前對外交通港口。

 大維港:位高登島南,坐北朝南。國軍進駐高登島後所建,原名英雄港。為紀念前國防部長俞大維,改名大維港,現已廢棄。

 百勝港:位亮島西南,坐東朝西。亮島,舊名橫山,又名浪島,在北竿與東引之間,岸多峭壁,地形險要。惟因補給不易,昔日僅有短暫防守。民國五十四年三月,國軍實施北極演習,始 長期進駐,改稱亮島,並開闢港口。現僅有少數駐軍。

 百勝港碑記:陸軍工兵上士錢百勝,湖南澧縣人,五十四年春參加進佔浪島,同年四月十五日受命開闢港口,於執行岩石爆破任務成仁,因以百勝命名斯港。五十五年夏,國防部長蔣公經國蒞島視師,為悼念賢勞示囑勒石用彰事蹟。馬祖防衛部司令官、陸軍中將雷開瑄撰書。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十月立。

 莒光鄉:據清康熙二十三年(1864)杜臻《粵閩巡視紀略》載:「東沙、白犬二山相連,在磁嶼正東。北望竿塘,南望東庠。東沙澳,水深九托,可泊南風船百餘。白犬,以形似蹲犬得名。繞島石稜如鋒,椗索遇之輒斷。泊時倘遇颶風,即有不測之危。惟犬目一處,可寄北風船二十餘。」東沙,今東莒島;白犬,今西莒島。[註5]現莒光二島天然港灣可觀者有五:青帆、田澳、猛澳、福正、大埔,人力舢舨、動力漁船皆可停泊。各港口因潮差較大,平時動力漁船下錨泊於港口稍深處,進出港及卸載漁貨,多賴人力舢舨駁運。遇暴風雨,須集合人力將舢舨擡上沙灘或岩岸,較大漁船則駛往福正防波堤內以避風浪。

 青帆港:位西莒島南,坐東朝西,北側有山擋風,低丘環抱。港口寬二百公尺,外港縱深十五公尺。大潮水深三至五公尺,小潮一公尺半至三公尺。岸線曲折,長約一公里,有舊港口和新碼頭二座。昔時,舊港口為本島通往長樂縣潭頭、嶺南、梅花、福州等地之主要通道。新港口則為澳口屏障,既是商港亦是漁港,可泊漁船逾三十艘。外有環島路及建國路,直達港口碼頭,現商旅皆由此進出。

 田澳港:位西莒島東,坐西北朝東南,地勢斜平,三面陸地環抱。港口寬二十五公尺,縱深十二公尺。岸線呈凵形向東敝開,長約一公里,可泊漁船三十艘。屬於礫石及沙岸,北多暗礁。早年亦供大型運補艦搶攤登陸。

 菜埔澳:位西莒島東北端,坐南朝北,為南竿船隻進入本島之門戶,與東莒犀牛嶼隔白犬水道對望。港口岩岸曲折,有暗礁分布,退潮時露出。水深二至五公尺,無航標號誌。昔日亦供客輪停靠,惟需接駁靠岸。船隻宜泊憩,不宜卸貨,現為觀光景點。自青帆新碼頭啟用,本澳功能已漸趨式微。

 樂道澳:舊稱嘮叨澳,位西莒島北,坐南朝北,西北風為患。澳淺域小,海岸陡峻,海邊礫灘,僅適漁船泊憩。

 坤坵澳:位西莒島西,坐東朝西,與蛇山相對。水域淺,波浪為淺攤地形破壞減弱,故堆積沙礫,不適泊舟。

 猛澳港:位東莒島西南,坐東朝西,澳口向西,與西莒島相對。港內底質泥沙灘,坡度落差大,錨地佳,可泊百噸級以上船隻。近年擴建碼頭及週邊設施,四季風向皆宜漁商船停靠避風,為東莒對外客貨運出入港口。

 大埔港:位東莒島南,坐北朝南,成V形基岩岸。西南有林坳嶼,東有佬頭山峽灣,西有配級 頭為屏障。海水清澈,屬天然良港,可泊漁船,為北風最佳避風港。

 大埔漁村亭記:大埔漁村,天然港灣,昔日海商薄舟灘頭,燈火如晝,人聲鼎沸,固一時繁華;近年社會變遷急速,村人多外移謀生,但聚落建築,古風可人,尤沿岸峭岩,奇構異形,仰矚俯映,彌習彌佳,踐躋此境,不覺忘返,特建亭誌述。縣長陳雪生敬題,民國九十二年元月二十一日立。

 酒隻埔澳:位東莒島東,坐北朝南之小澳口。水深約二公尺,適漁船泊憩。澳之兩側岩質受風化解體及波浪侵蝕作用,多成崩岩、險礁及海蝕柱、海蝕洞。

 福正港:位東莒島北,坐南朝北,水深零點三至十公尺,甚寬闊。雖為沙灘,惟海底有岩盤,不宜補給艦搶灘。東面環山,山巔有燈塔;西北為犀牛嶼,退潮時露出連島礫灘。民國四十年代初期,港右建有避風防坡堤一座,長二百零五公尺,高五公尺。有防波堤,可泊漁船一百零五艘,為本鄉二島漁船躲避颱風之優良處所。

 東引鄉:據清康熙二十三年(1864)杜臻《粵閩巡視紀略》卷五載:「東湧,在東大海中。兩山東西對峙,中一門相去里許。四面峭壁,澳内水深五十餘托。東山有大王宮澳,前多拳石,泊北風船五十餘。西山一澳,泊北風船百餘,後一澳,泊南風船二十餘。」東湧,即今東引。山者,海中山,即海島也。兩山東西對峙,即相望之東引島與西引島。[註6]馬祖諸島雖岬角與灣澳廣布,其中東引礁岸更勝,為唯一無沙灘之島嶼。港灣或增或擴,數量已有改變。

 中柱港:位東引島西南,坐東朝西。原名南澳,與北澳相隔中流,南北對望,故名。民國七十八年,在南澳之南興建現代化港口,命名中柱港。本港為馬祖地區兩大深水港之一,現為東引主要對外門戶,有深水碼頭、軍用碼頭及小型碼頭三區。港口寬三百五十公尺,水深七公尺。南防坡堤長二百五十公尺,防波堤前段內側碼頭長一百十六公尺,可供五千噸級大型客貨輪靠離。港區設施齊備,有候船室、港口大樓、浮動棧橋及停車場等。升降棧橋長三十公尺,便利車輛人貨上下船舶。民國九十五年底,另於港區北側興建完成突堤一座,長一百二十公尺,圍出小型船渠。小型碼頭長一百九十三公尺,水深三公尺,可供漁船及娛樂漁船避風。

 中柱堤誌:東、西引屹立台海北端,扼閩北海空要域,其具有延伸復興基地戰略縱深及先基地承受匪對我第一擊,以便基地得以爭取作戰時間之戰略地位。故東、西引屏障台海安全之戰略價值與日俱增。總統經國先生歷次蒞島巡視時,迭作指示:東西兩島應予連接,並建深水港。國防部即遵指策劃東西引之連堤及建港事宜,自民國七十四年七月開始興工,迄七十八年八月止東西引連堤及建港工程同時完工,其間我官兵移山填海,胼手胝足,克服萬難之精神,足為模範。東西引之連堤使兩個孤島終於血脈相連,連堤蒙總長郝一級上將命名「中柱堤」,乃寓中流砥柱之意,我官兵袍澤當秉遵故總統經國先生「事在人為,人定勝天」之明訓,效命前疆,報效國家,願共勉之,是為誌。指揮官陸軍中將馬雲昇謹誌,中華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吉日。

 東引中柱港落成記:東引各島,扼閩北海空要域,為臺澎復興基地北端戰略樞紐,故總統經國先生歷次蒞島巡視,迭作指示:東西兩島應予連結並浚深水港,俾擴大復興基地戰略縱深,迨馬祖港修築完成,國防部即遵示策劃東引築堤建港事宜。自民國七十四年七月開始籌備,迄七十八年八月竣工,其間海軍總部負工程設計督導監造之責,駐島工兵及榮民工程處共同施工,聯合建港指揮部則統合其事,團結協力,移山填海,克服萬難,歷時四載,終底於成。新港既成,我復興基地戰略縱深前推百浬,乃命名「中柱港」,所以寓復國建國中流砥柱之意。港成,經國先生卻未及親見,惟遺訓終能實現,亦稍可告慰經國先生在天之靈。唯我袍澤於馬深體「事在人為,人定勝天」之遺訓,意志精一,團結一致,則無事不可成,「中柱港」必將成為中興大業建立殊勳,是為記。參謀總長、陸軍一級上將郝柏村謹識,中華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卅日。

 燕秀澳:位東引島南,坐北朝南。原名燕岫澳,福州話岫即巢。東引海風強勁,昔日燕子棲息潮音洞內崖壁,稱燕岫窩。自國軍進駐,經常演習,燕子受火砲驚嚇而撞壁亡,今已不見燕蹤。港口寬二百五十公尺,水深五公尺。

 老鼠沙澳:位東引島南,在燕秀澳之東,坐北朝南。

 天王澳:原名六十二王澳,位東引島東,坐北朝南。往昔民眾稱一線天為六十二王鼻,此澳口在一線天之東,故名。後國軍改名天王澳。

 大紫澳:原名大澳,位東引島東,坐北朝南。可泊東北風船百餘艘。

 小紫澳:原名柴澳,位東引島北,坐西南朝東北,在恩愛山東南,小紫澳水庫之北。冬季盛行東北風,此澳口常見木頭、竹子等漂流物,可撿拾供作燃柴,故名。

 柴澳:原名柴澳囝,位東引島東,坐南朝北,與大紫澳南北相對。澳口較小,昔日民眾亦常在此撿拾飄流木柴。

 北澳港:位東引島北,坐南朝北。與南澳隔中柱島南北相對,西北為恩愛山。港寬二百五十公尺,水深四公尺。可泊南風船,東西引連堤未建前,北澳為南風季節往返西引、東澳之要港。

 圓圓澳:位東引島西,坐南朝北。因澳口呈半圓形,故名。

 清水澳:位西引島南,坐北朝南,與后澳南北相對。港口寬四百公尺,水深五公尺。明末董應舉《偵倭史料》載,東引島有南風澳與布袋澳。南風澳即南澳,布袋澳即清水澳。布袋澳因海域頗深,可泊船數百艘,清朝民初亦名深水澳。據東湧耆老言,民國初年每逢漁汛,大陸漁民相率來此捕魚,南澳與深水澳千帆相連,行走船上可直達西引。國軍進駐後,訛為清水澳。

 東澳:位西引島東,坐西朝東。東西引連堤未建前,每逢南風季節,船舶自北澳駛往東澳。與清水澳皆為西引交通樞紐,今已沒落。

 后澳:原名土塘裡,位西引島北,坐南朝北。因在清水澳後方,故名。昔日民眾稱后澳東北突出之岬角為土塘,稱后澳為土塘裡。

 連江縣港務處: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行政院公告,自八十七年元月一日起,指定南竿福澳、北竿白沙、西莒青帆、東莒猛澳、東引中柱等五座碼頭為馬祖國內商港。八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福建省政府核准以臨時編組方式設立連江縣港務處。八十九年元旦,本縣正式成立港務處,負責港務航政等相關管理事務。並於五座碼頭分別設置港務管理站,每站設站長一名,由原物質供應處分處負責人兼任。

 歷任處長:王詩乾(民國九十一年元月一日兼任,以物資供銷處長兼,九十二年元旦真除)、林長青(九十六年元月二十三日任)。

 第二節、碼頭與燈塔

 本縣四面環海,處處天然港灣,自古皆賴漁船,往返諸島與內地之間。新式碼頭未興建前,人貨均靠舢舨接駁卸載,費時費力,極為不便。民國七十四年底福澳漁港綜合碼頭完成前,僅在各鄉主要港口築有簡易突堤碼頭,免除涉水上下船。

 南竿福澳碼頭:昔日福澳港並無碼頭,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為振興商業,發展漁業,及配合國防需要,本縣邀請國防部、海軍總部、海洋學院、基隆港務局等專家十二名來馬勘察,擇福澳漁港興建綜合碼頭。翌年,先興建候船棚一座,既免候船人員風吹日曬雨淋,亦可充貨物臨時堆放。六十九年二月綜合碼頭開始動工,七十四年十二月完成啟用,總工程經費新臺幣四億餘元。[註7]工程項目包括新候船室,濱海運輸道路,防坡堤長三百五十公尺,海底整平,吊放扭石塊及塊石,安裝防舷材,並修築現代化漁港設施,以供大型漁船停泊、避風、補給,及漁貨、商品運銷裝卸之用。七十八年十一月,興建長三十公尺寬十公尺碼頭貨棧。八十四年五月三十一日,增購福澳碼頭搬運設施,包括鏟裝車、堆高機及吊桿車各一輛。九十年十一月,福澳國內商港擴建一期工程開工,計畫興建碼頭九百五十五公尺,增設船席供萬噸級船舶停靠。唯因廠商財務問題及地質變異,延宕至今尚未完工。

 北竿白沙碼頭:民國七十九年六月三十日,規劃北竿長一百公尺寬六公尺小型碼頭一座。八十一年,因白沙灣具天然遮蔽條件,且與南竿島最近,乃委託財團法人臺灣漁業技術顧問社規劃設計白沙碼頭。八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興建完成碼頭聯外道路,為長一千公尺寬八公尺之混凝土路面。七月十九日,白沙碼頭第一期工程動工,總經費新臺幣四億七千萬元,包括碼頭及護岸、防波堤、泊地竣挖、導航設施、港區照明等工程,為配合土方取得,並開挖中澳口至白沙碼頭之
聯外道路。此後北竿船運無須候潮靠泊,吃水五公尺船艦皆可隨時靠離及卸載。八十六年,白沙碼頭興建完成。八十七年,白沙碼頭進行擴建一期工程,改建港務大樓前方為淺水碼頭,供小型客船靠泊,經費新臺幣三千五百萬元。

 九十年實施小三通中轉,白沙港成為重要貨物集散中心,吞吐量直追南竿福澳碼頭。九十二年八月,配合馬祖國內商港計畫,再進行第二期擴建工程,總經費約新臺幣三億零八百萬元。主要項目有南深水碼頭長二百四十公尺、南防波堤長一百八十公尺、斜坡曳船道,新增海埔新生地一萬二千平方公尺,並增設五個船席。九十四年十月二十八日,擴建二期工程完工。

 北竿橋仔碼頭:民國八十三年十月十六日,完成延伸北竿橋仔簡易碼頭八公尺。

 西莒青帆碼頭:民國七十九年六月三十日,規劃莒光長一百公尺寬六公尺小型碼頭一座。八十三年六月二十日,興建完成莒光簡易碼頭及搬運設施。為解決西莒對外海運不便之問題,復爭取交通部補助新臺幣四億三千萬元,興建西莒青帆深水碼頭。八十四年七月三十一日,由中華工程公司以新臺幣三億三千九百萬元得標,九月二十日開工。八十八年元月四日,行政院再編列預算,補助興建港埠大樓候船室、聯外道路,改善延長深水碼頭。該二期工程以新臺幣一億八千二百萬元發包,翌年初完工。

 東莒猛澳碼頭:民國八十六年,由交通部補助新臺幣五千五百萬元,地方自籌一千萬元,興建完成東莒負三米深突堤碼頭一座。碼頭位猛澳港右側久岬頭,呈東西走向,長四十公尺,寬二十公尺。一期工程完工後,因水深不足致港域穩定度不佳,漁船繫泊不便,八十八年行政院再補助擴建為負五米突堤碼頭。二期工程由財團法人臺灣漁業及海洋技術顧問社設計,大豐工程顧問公司監造,大棟營造承作,總經費新臺幣一億四千二百餘萬元,九十年十一月十三日開工。延伸防波堤兼碼頭一百四十公尺,前段堤寬十公尺,後段堤二十五公尺,水深九點五公尺,南北兩側皆為碼頭,並設置照明鋼塔及浮標燈各二座。施工期間曾遇辛克樂颱風過境,海象不佳,工程推動困難。九十四年元月二十五日,猛澳碼頭擴建工程完工。

 東引中柱碼頭:中柱港位在南澳,舊有碼頭,稱萬壽碼頭。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興建完成介石橋至南澳碼頭濱海道路,工程經費新臺幣五百三十萬元。七十四年七月七日,動工興建中柱港碼頭與東西引間連堤。七十五年元月十二日,中柱港碼頭濱海道路通車。七十七年六月七日,中柱港碼頭啟用,由參謀總長郝柏村主持典禮。七十八年八月中柱港完工,總計耗資新臺幣十億餘元。八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縣府再斥資新臺幣三百萬元,興建漁船專用浮動碼頭一座,長三十公尺寬五公尺,六月完工。八十五年,增設搬運等相關設備。八十九年三月三十一日,中柱港升降棧橋開工;翌年八月十五日,升降棧橋完工。九十四年二月一日,候船室增建完工。同年四月三十日,馬祖國內商港中柱碼頭區擴建工程動工。九十六年元旦,中柱碼頭擴建完工。

 西引清水澳碼頭:昔日清水澳碼頭未建前,在二六據點西北之蓮花潭小澳口,附近礁石上有民房,西引軍民稱小碼頭,為東西引交通船靠泊之處。民國七十年代初期,清水澳突堤碼頭完工,小碼頭廢棄。時駐軍提供小艇數艘,每日往返東西引。七十五年五月,東西引連堤完工通車,東西引交通船正式停航。

 馬祖列島四周環海,船隻行駛海上,最懼濃霧掩目迷向。本島春有霧季,燈塔之光按時放射,恆久不斷,供小型船隻夜航辨識,其功甚偉。

 東犬燈塔:位東莒島東北角。清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為閩江口航運安全而創立,由英籍工程師韓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規劃,英國伯明罕強斯兄弟燈塔工程公司承建。時以五百工人施工,歷三年完竣。[註8]

 塔身圓形白色,以花崗岩造,分為塔頂與塔身二部,塔高十九點五公尺。光緒元年(1875)發光,時採雙蕊多孔石油燈,配有二尊鑄鐵霧砲。初建時名為東犬山燈塔,英人謂中犬燈塔(Middle Dog Lighthouse)。清末民初,名曰東沙島燈塔。抗戰末期,稱東犬島燈塔。民國四十年更名白肯燈塔。四十五年元月,復更名東犬島燈塔。六十年十一月,再更名東莒島燈塔。

 民國元年,改用八十五公釐白熱石油汽燈,以煤油為燃料。每二十秒連閃白光三次,燈號一長兩短,強度二千九百燭光。公稱光程十六點七浬。[註9]二年、十七年、二十二年、四十三年,曾分別進行整修。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本塔停燈。燈塔北方舊有霧砲二尊,七十一年十一月為軍方飭令拆除,其中一尊移置南竿歷史博物館外。七十四年八月尼爾森颱風過境,燈塔、房舍、倉庫受損,海關總稅務司署海務處委請馬防部修補。七十七年十一月,內政部評定為臺閩地區二級古蹟,為馬祖地區唯一二級古蹟。八十二年三月五日復燈,改二百五十燭光鎢絲電燈。九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內政部提撥新臺幣三千四百餘萬元動工修復及再利用。

 燈塔臨岸而築,鄉人稱番仔塔。旁有洋房數棟,屬英式建築,鄉人稱白毛城;九十七年六月,開放為燈塔文物展示館。燈塔與辦公室間,為防強風吹熄看守員手中煤油燈,建有三十公尺長白色防風矮牆。

 東犬燈塔管理:清咸豐四年(1854)七月,設海關總稅務司署,籌建沿海燈塔。民國成立後,沿用既有組織。民國十九年以前,本塔由海軍部海岸巡防處管理。三十四年後,海關總稅務司署海務處接管。三十八年十二月,東海游擊隊成立白肯鄉,因地處前線,委由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司令部代管。八十年二月,海關總稅務司署改組為財政部關稅總局。八十一年底金馬地區解除戒嚴,翌年,燈塔歸財政部關稅總局管理。一百零二年元旦起,復改隸交通部航港局。

 燈塔建竣,初期由外籍人士管理。計有英國人古灣,丹麥人沙利森(P. U. Sorensen),俄國人施德司格(I. O. Stetsky),荷蘭人鄔特(M. F. Van't Wout),俄國人愛生(A. A. Essen),荷蘭人葛哈芝(J. W. F. Gerharz)等人擔任主任管理員。

 民國十九年,東沙島燈塔臺長為黃琇魚。三十八年,東犬島燈塔由廈門關派員看守,看守員為史光聰。大陸淪陷之後,改由臺灣海關總稅務司署接管。主任管理員有施元壽、曹坤金。

 東湧燈塔:在東引島東北之世尾山,與東犬燈塔共扼閩江口,為北方進出福州馬尾之主要航標。東引島地處閩江口與三都澳之間,三都澳外海險礁密布,天候不良則山海難辨。光緒二十五年(1899),三都澳開放通商。二十七年(1901)三月,發生蘇布輪號船難。二十八年(1902)籌建燈塔,三十年(1904)五月十八日啟用。為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晚年所監造,總營造司哈爾定(John Reginald Harding)負責建造。

 塔身白色圓形,紅磚砌造,樓高三層,分塔身、塔燈及塔頂三部。塔身二層,高七點三公尺;地面至風標,總高十四點二公尺。為我國沿海首座採石油氣白熾紗罩燈頭之燈塔,配有二尊鑄鐵霧砲。舊名東湧島燈塔,又名東武島。外觀古典優雅,內部空間寬敞,當地人譽為東引別墅。

 民國二年,首度整修。三十三年間,日軍佔據,作為防空電臺基地。抗戰勝利,三十五年續修。四十三年,隸財政部臺北關,稱東引島燈塔。四十四年再修。五十五年九月艾麗絲颱風過境,燈塔嚴重損壞,無法發光。是年十一月,於塔頂平臺裝置五等電燈一具,每十五秒連閃白光三次,強度二千六百燭光,公稱光程十一點三浬。[註10]後因軍事需要停燈。七十七年增設霧號兩組,八月,內政部評為三級古蹟,更名東湧燈塔。七十八年六月復燈,七十九年整修房舍。九十年三月二十五日,東湧燈塔修護工程動工,十二月中實質施工,九十二年四月底竣工。

 本塔原隸財政部關稅總局,一百零二年元旦起改隸交通部航港局。建有宿舍,編制主任管理員一名,另管理員三名。

 東湧燈塔主任:陳高福(民國三十六年首任,卒於任內)、龍羽翔(五十二年任)、阮水蓮 (五十三年任)、吳浦華(六十一年十一月任)、陳寶銀(七十五年五月任)。

 第三節、海上交通工具及對臺航運

 馬祖列島位處福建外海,往昔與大陸福州、寧波、上海,乃至臺灣等地往來,皆賴麻纜貨船或漁船[註11],藉風航行,費時三至六個鐘頭。惟港口未建碼頭,人貨均賴舢舨接駁,艱苦異常。國軍進駐之後,始有機動船舶。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兩岸交通中斷。本縣一切物質,皆仰臺灣供給。唯本地漁舟無法橫渡海峽,故臺馬旅客及戰備物資,皆由國防部派遣軍用艦艇運補。一般民間商品,則由臺灣省內線基隆聯營所負責。時該所計有華隆、盈隆、建臺、安勝、福隆等五艘約三百噸之輪船,行駛臺馬之間。

 南竿貨運:民國三十年至三十八年間,四維村張奕伙經營貨輪,號為依伙麻纜,川行臺馬之間。其後本縣軍管,臺馬民間貨運中斷。此時期馬祖貨運,係由基金馬(基隆、金門、馬祖)聯營所三百噸級貨船負責。五、六十年代,主要泊靠馬祖港。七十四年底,福澳碼頭啟用,各型貨船轉靠福澳港。卸載以大宗物資為主,蔬果、鮮魚及日用百貨,則由地區農漁產品運銷合作社船隻載往各島。時有閩臺輪、東湧八號、臺福八號、錦陽輪、新華輪等五艘五百至一千五百噸級貨輪,往來基隆、南北竿,載運各項建材及民生物資,除週一、週二外,每日皆有貨船到岸。後基隆聯營所所屬祥興商船,亦參加營運。七十八年元月,因電機嚴重故障無法運輸。八月,縣民成立大有航運公司,所屬漁船改裝之三百噸級商船馬祖二號,開始往來臺馬,在南竿福澳及莒光青帆、猛澳等港卸貨。

 北竿貨運:昔日本鄉諸港並無碼頭,貨船近岸,由木殼小船接駁,費時費力且險象環生。白沙、橋仔、午沙、坂里等處靠泊不定,夏季則在芹壁停靠。民國八十七年,白沙碼頭完工,大型貨輪直接靠泊卸貨,甚為便利。北竿貨運航線頓增,陸續有閩臺輪、東湧八號、臺福八號、錦陽輪、新華輪等五艘貨輪,往來基隆、南北竿。

 莒光貨運:早期以海軍AP運補艦為主,每月自臺灣運來軍糧、武器彈藥等戰備物質。補給艦停靠西莒田澳港及東莒猛澳港,每逢搶攤,軍方派員漏夜運輸。民國六十年代後,為方便民間進口,改由臺灣商船直行本島。民營貨輪,以建華輪航行最為頻繁,其次為臺馬輪,每月二、三航次,後馬祖二號亦加入貨運。

 東引貨運:自國軍進駐後,本鄉貨物進口均賴東引物資供應處承辦,並由海軍運補艦自臺灣運抵。民國六十年,為鼓勵漁民從事遠洋拖網作業,陸續輔導購置東興號漁船數艘,惟漁獲不佳。六十四年,民眾集資購入東興六號,呈請東引指揮部轉基隆港務局特許漁船載運蔬菜、瓦斯及部分物資處未承購之貨物,以供應本鄉民生需求。此後陸續有東興號、聯興號數艘漁船,參與東引貨運。

 七十二至七十六年間,為促進地方商業繁榮,王易謙指揮官先後開放一百二十八種民生物資自由進口。於是民眾相繼增購臺引一號、新復國號、東湧二號及東湧八號等大型鐵殼漁船,充當菜船。此時載運物資包括南北雜貨,已不限於蔬菜。

 八十二年五月,臺引航運公司成立。本鄉以漁船替代貨輪之菜船貨運,歷時十八年告終。後臺引航運公司併入東湧航運公司,以外島實施裁軍,市場需求驟減,貨船需彎靠南、北竿以增加運量。臺灣、東引間貨運榮景,已然遠逝。

 對臺客運:民國四十年代,地區民眾赴臺極少。五十年代,為運送戰備物資,始派遣海軍忠字號運補艦,航行基隆、東引及馬祖之間。如遇民眾急需,必待申請入出境許可證,經核准後始得免費搭乘。時馬祖與臺灣間交通工具,另有海軍舊式LST中型戰車登陸艇,除運送戰備物資外,順便搭載民眾。

 自馬祖至基隆,海象平靜約需十二至十六小時,遇風浪則達二、三十個小時。因船艙臥舖有限,民眾坐臥甲板,飽受日曬雨淋及暈船之苦。又開航及到岸時間不定,且均靠泊南竿馬祖港。北竿、莒光(白犬)、東引等地民眾有事赴臺,常須半夜搭乘漁船前往南竿福澳,上下漁船復需小艇接駁,再驅車馬港,等候乘船。

 六十年國防部研擬〈安捷計劃〉,向日本廣島宇品造船廠訂造客貨輪船二艘。一艘太武艦,為三千噸級人員運輸艦,行駛金門;一艘雲臺艦,為一千噸級人員運輸艦,行駛馬祖。六十一年,海軍雲臺號AP-519首航。[註12]六十四年,海軍委託基隆臺灣造船公司仿太武艦建造凌雲艦AP522,七月十五日接收。六十六年,再向中國造船公司基隆廠(即原臺灣造船公司)訂造萬安艦AP- 523,六十八年元月二十六日接收。七十年訂造雲峰艦AP-524,翌年九月十日接收。七十二年訂造武岡艦AP-525,翌年十月九日接收。七十七年增訂新康艦AP-526,十一月接收。各型運輸艦陸續成軍,相繼加入臺馬航線,船上設備改善,航行時間縮短。每月開航四至五航次,如逢春、端、秋三節或寒暑假,則視需要加開,臺馬之間海運大幅改善。七十四年為節約能源,減為每月三航次。如遇天候惡劣,常須二十日始有船班。

 七十四年底,南竿福澳碼頭啟用,各型交通船改泊靠福澳港,自此不再小艇接駁。七十七年六月,東引中柱港碼頭啟用。翌年八月,中柱港竣工。五千噸級船舶皆可靠泊,東引對外海運大幅改善。

 七十九年,縣民陳振清等多人聯合臺籍人士集資新臺幣近一億元,自澳洲購進四百五十四噸連江快輪,載客量三百六十五名。八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縣首艘民營客輪首航淡水、南竿及東引。臺馬航程僅需四小時,大幅縮短航行時間。緣戰地政務尚未終止且開放觀光尚未實施,其船體較輕不耐臺海風浪,票價每張一千二百元負擔又重,民眾搭乘意願不高。經營未及一年,即遭拍賣。是年十一月四日,平均航速十六節,載客量三百六十三人之金門客輪,恢復臺中至南竿福澳航線。在海軍AP艦往返臺馬之空檔開航,每月往返二航次。

 八十二年,縣府研擬造船計畫送交通部爭取補助,並建請國防部同意海軍AP補給艦由三航次增為五航次,暫時疏解臺馬交通之不便。

 八十三年元月,馬祖地區首座民用機場在北竿啟用。北竿居民轉賴空中交通,往返臺馬。三月,海軍運輸艦每月船班減為三航次。八十四年七月,縣府與金門航運公司簽約,另由金門快輪每月開航二航次,往來基隆、馬祖及東引。

 八十三年七月,縣府委請臺灣航業公司代為經營臺馬客貨輪。八十四年報請行政院核定,補助新臺幣二億五千七百萬元。八十五年,委託中央信託局公告徵選。八十六年九月,自日本購置五千噸級中古客貨船一艘,可載客五百名,改名臺馬輪,首航基隆、馬祖及東引。八十九年七月起,再增加每週航班為六航次,幾為每日開航。其航報雙日先東(東引)後馬(南竿),單日先馬後東,每月約二十六航次,航行時間約九至十一小時,一舉解決臺馬海上交通長期之窘境。

 八十七年三月,東引直昇機場完工;七月,西莒直昇機場完工;十月,東莒直昇機場完工。其後東引、莒光鄉民往來北竿,再轉搭飛機赴臺,更為便利。九十二年元月南竿機場啟用,臺馬空中交通改善益多。除非天候不佳影響機場起降,地區民眾搭乘臺馬輪前往臺灣之意願已是大減。同年,址設基隆之新華航業公司,開始承接縣府所屬臺馬輪之航務與客服委外業務。[註13]九十三年三月一日起,設籍本縣民眾搭乘臺馬輪票價八折。九十七年四月十六日,臺馬輪網路訂位系統上線。

 一百年七月二十九日,縣府與最有利標廠商高雄高鼎遊艇公司簽約,建造新臺馬輪一艘,命名臺馬之星,設計載客六百四十六名。一百零一年七月十日開工,後因變更設計延長工期,改訂一百零三年三月三日在高鼎公司船廠舉行命名及下水典禮。一百零一年元旦,立法院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修正案,即日起設籍本縣民眾搭乘臺馬輪票價七折。五月十日,麗星郵輪寶瓶星號載客一千四百餘人首次抵馬,因海象欠佳取消登島旅遊。九月二十日,麗星郵輪寶瓶星號復載運一千四百九十三名遊客抵馬,其中一千四百四十四人由小船接駁至福澳港上岸遊覽。

 臺馬間客輪運送,除臺馬輪以服務馬祖鄉親及民眾之外,國防部為輸運馬祖休收假官兵,亦承租民間快輪,謂之軍租民輪。最早承租金航輪、金門快輪,後改租金門籍合富海運公司所屬之合富快輪。

 民國九十年,除臺馬輪每月開航二十六航班外,軍租航報船每月另開十二航班,主要為基隆經東引至馬祖,少數由基隆直開馬祖,每航班提供民眾五十個艙位。九十一年六月十日起,搭乘合富快輪民眾,其票價八百八十元與臺馬輪票價六百五十元之差額,由連江航業公司補貼。一百零一年二月,縣府與馬防部訂定〈馬防部軍租民輪提供民眾搭乘支援協定〉,每週二由合富輪軍租航報提供民眾往來各二十五個艙位。翌年二月,調整為基隆往馬祖十五個,馬祖往基隆三十五 個艙位。遇臺馬輪檢修保養及每年進塢歲修,則由合富輪替代航行。

 表2-1 馬祖客輪概況(民國102年底)
第二章 海上交通(一)  照片

 備註:
 
 一、基隆港務局網站所列閩珠六號總噸位128噸與載客人數118人,係誤植龍宏輪之資料。

 二、閩珠一號,為閩珠二號替代船。

 表2-2 馬祖港口旅客進出概況(國內航線)
第二章 海上交通(一)  照片

 備註:
 
 一、民國91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訂正90年資料,誤90年我國籍旅客合計195870為193370。

 二、民國93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誤92年我國籍艘次合計590為958,民國94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誤92年我國籍艘次合計590 為1046。

 表2-3 馬祖港口輪船進出概況(國內航線)
第二章 海上交通(一)  照片

 備註:
 
 一、民國91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訂正90年資料,誤90年艘次合計1382為1716,又誤90年載貨噸數合計509049為509050。

 二、民國93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誤92年艘次合計1702為3006。

 三、民國93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誤92年總噸位合計3393160為5662050,民國94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誤為6238934,民國95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誤為5927290。

 四、民國93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誤92年載貨噸數合計446810為796044,民國94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誤為733793,民國95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誤為440114。

 五、民國96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誤96年1月出港載貨噸數588為58,致誤該年出港載貨噸數3846為3316。

 六、民國99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誤99年1月載貨噸數合計18950為18590,致誤該年載貨噸數合計214203為213843。

 表2-4 馬祖港口裝卸貨物概況(國內航線)
第二章 海上交通(一)  照片

 備註:
 
 一、民國90年至95年卸貨合計、裝貨合計、裝卸貨總計與表2-3資料有不一致者,數量較少者或是源自未表列之項目,但數量較多則不知何因。

 二、民國96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誤96年裝貨合計3846為3316,見表2-3註五。
 
 三、民國99年《連江縣統計年報》表7-5及表7-8,誤99年卸貨合計為208040,並誤算裝卸貨總計214203為213843。

 表2-5 馬祖至臺灣客貨運概況
第二章 海上交通(一)  照片

 備註:
 
 一、本表資料取自歷年《臺灣地區運輸系統現況及能量》〈歷年環島及離島航線貨運量成長趨勢〉與〈歷年環島及離島航線客運量及其成長趨勢〉二表。

 二、民國92年出版90年《臺灣地區運輸系統現況及能量》後,至94年始復編印。惟新編《臺灣地區運輸系統現況及能量》已 無離島航線資料,故本表資料僅列至民國90年。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