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教育志


  標題:第二章 教育行政與政策(三)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29    閱讀人次:411 )  

第一篇 第二章 教育行政與政策

 第五節、鄉土教學教育政策

 民國 38 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國共對峙,兩岸情勢嚴峻,本縣由於地處戰地前線,自成立國民學校以來,除了遵照教育部頒訂的課程標準實施教學以外,在品德教育方面,特別注重愛國 與敬軍教育,諸如:小學生募集雞蛋勞軍、遇軍官或吉普車行舉手禮、年節慶典歌舞勞軍等;[註144]除此之外,在生活教育上,依隨社會發展的進程,約略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一)民國 40 年至民國 50 年:由於一般家庭所得不高,民眾普遍貧窮,教育資源缺乏,鼓勵學校施行「克難創造,勞動生產」教育,包括:教師自製教具、教導學生從事生產勞動, 利用空地種菜、養雞等,以養成學童勤儉美德。[註145]

 (二)民國 50 年至 60 年:倡導以整潔、禮貌、誠實運動為內涵的「馬祖精神」教育,編訂歌 曲,全面教唱,同時展開馬祖精神的宣導、研討,師生身體力行。[註146]

 (三)民國 60 年至 70 年:適逢我國退出聯合國,國家情勢險峻,救亡圖存氣氛瀰漫社會,本縣更是同仇敵愾,紛紛響應從軍報國運動,許多國中畢業學生投考陸軍士校或三軍幼 校,加入國軍行列,報效國家。[註147]

 民國 70 年以後,隨著政治、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學校教育開始省思鄉土教學的重要,喚醒學生對鄉土的「覺知」,培養對鄉土的「情意」,學習鄉土語言的「表達」,以鄉土文化為生命的根源,進而探索世界,豐富人生。

 民國 82 年,教育部公布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國民小學三至六年級增設「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在國中則開設「鄉土藝術活動」和「認識台灣」的課程,將「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的教育政策具體落實於課程的修訂上。

 一、戰地政務時期的鄉土教學

 民國 72 年,馬祖政委會為加強地區各校民族精神教育,激發學生愛鄉愛國情操,要求各級學校編製鄉土教材,包括:製作教具、錄影帶、影片,記錄本縣先民開疆闢土,農漁維生,冒險犯難之精神,教導學生認識地區風俗、信仰、語言等地方文化資產,以及縣籍義士參與黃花崗之役, 締造民國之英勇史蹟,以培育愛鄉愛國的高貴情操。[註148]鄉土教材共有 12 個單元,編輯要旨有以下 5 點:[註149]

 (一)教材暫編一冊 ( 初級 ),供國民小學五至六年級、國民中學、高中學生使用。

 (二)鄉土教材編制的目的,在弘揚中華文化,激發民族精神,並介紹先賢慘澹經營,烈士忠孝節義史蹟及優美民俗文物,藉此啟迪兒童與青年以自己家鄉為榮,承擔繼往開來之重任。

 (三)教材行文力求簡明扼要,活潑生動,並輔以圖片,以適合三年級學制學童及青年學習能力。

 (四)教材並配合具有鄉土色彩的幻燈片,以收教學效果。

 (五)教學採單元編輯,首次設計 12 單元,各具重心,其內容如下:

 1. 馬祖地理概述:

 (1)島嶼星羅棋佈扼守閩江口

 (2)四季分明冷暖適中

 (3)天然港灣漁產豐富

 2. 現行行政概況:

 (1)大有為的戰地政務

 (2)實施地方自治

 (3)民眾自衞保鄉衞國

 3. 安和樂利的社會:

 (1)民風淳樸知法守法

 (2)民生樂利生活富足

 (3)老有所終幼有所養

 (4)童稚老叟人人健康

 4. 邁入現代化的生活:

 (1)社區繁榮市場林立

 (2)交通便利水電齊全

 (3)休閒設施普及各地

 5. 馬祖文教邁向新的里程碑:

 (1)文教機構林立

 (2)創作與日俱增

 6. 教育普及作育英才:

 (1)國民小學普及設立

 (2)貫徹實施九年國教

 (3)高級中學設立多元化課程

 7. 百業俱興朝氣蓬勃:

 介紹農業、漁業、畜牧業、釀造業現況

 8. 鬼斧神工浩大工程:

 (1)福澳碼頭

 (2)勝利水庫;附帶介紹興建中的儲水沃及津沙水庫

 9. 民俗活動流傳久遠:

 (1)生活習慣

 (2)婚嫁禮俗

 (3)喪葬禮俗

 (4)民俗遊戲

 10. 鍾靈毓秀風光綺麗:

 介紹地區各項名勝、古蹟

 11. 鄉賢烈士流傳千古:

 (1)連江縣十烈士

 (2)林義和英勇愛國行為

 (3)劉金鶯守節

 (4)汪喜田活捉水鬼

 12. 胼手胝足開創未來:

 (1)肯定家鄉土地最芬芳

 (2)充分利用鄉土資源

 (3)今後努力方向

 二、地方自治時期的鄉土教學

 民國 84 年 2 月,因應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新課程標準納入鄉土教學活動,縣政府召開第一次鄉土教學研討會,除了地區中小學校長、教師、縣府相關單位代表之外,並邀請對地方文史素有研究的旅台鄉親台北縣國小校長林金炎,以及地方文史研究專長的教師林錦鴻、宋秋官、賀廣義、 翁玉峰等,與民間熟悉地方歷史掌故陳應城、王榕樂、林其達等仕紳,加入編輯工作。[註150]

 民國 84 年,國中教師林永欽發表〈鄉土教育與文化資產的維護〉,建議從以下方面編輯本縣國中、小學鄉土教育的教材:(一)、古蹟與文物:東犬燈塔與大埔石刻古蹟,歷史文物館蒐集典藏的傢俬、陶甕、飾物、衣裳、書房用具、寢具、煙具、廚具…等文物;(二)民間技藝:地方戲曲、古樂、說唱與雜技等民間藝術,以及漁網編織、竹器編製、女紅刺繡、木構斗拱、砌石築牆等技藝;(三)自然景觀:魚類海產、特殊地景、海灣岬角、礁岩平台、鷗鳥、稀有珍貴之動、 植物等富含島嶼特色之自然資源;(四)、地方文獻與檔案資料。[註151]

 民國 85 年,連江縣政府召開第二次鄉土教學會議,決議如下:(一)84 學年度教育部補助各級學校推行母語教學活動經費已完成分配,仁愛國校為「本土語言教材編輯」中心學校;(二)敬恆國中為「國中鄉土藝術編輯」中心學校,東莒國校為「國小鄉土藝術編輯」中心學校;(三) 85 年 9 月 30 前各中心學校完成任務編組,召開第一次編輯會議。[註152]

 民國 85 年 11 月 9 日,召開第三次鄉土教學會議,審定鄉土教材章節與內容,初步決定分成 9章31節,章節內容如下:(一)認識家鄉;(二)民俗節日;(三)民間禮俗;(四)平面造型;(五)立體造型;(六)說唱藝術;(七)民間器樂;(八)鄉土戲曲;(九)廟會儀慶舞蹈。教材共一冊, 提供國中一年級上、下學期使用。[註153]

 民國 86 年 5 月連江縣政府出版《連江縣立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教材全冊》,由敬恆國民中學負責編輯。依據教育部課程標準,將鄉土藝術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增進學生對鄉土藝術活動的認識、瞭解鄉土文化、關懷並參與鄉土藝術活動。在此目標引導之下,教材的編定區分概說、鄉土活動、鄉土造型與鄉土表演四個主題共九章一冊,目錄及編者如下:(一)「概說」第一章:認識家鄉(陳漢樹);(二)「鄉土活動」第二章:節日(陳曉苓),第三章:民間禮俗(王花俤);(三)「鄉土造型」第四章:平面造型藝術(林錦鴻),第五章:立體造形藝術(蕭建福);(四)「鄉土表演」第六章:說唱音樂(翁玉峰),第七章:民間器樂(陳崇順),第八章:鄉土戲曲(陳漢樹),第九章:廟會儀慶舞蹈(陳君武)。全部教學時數 35 小時,提供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上、 下兩學期使用。[註154]

 民國 86 年,縣政府教育局出版《連江縣國民小學鄉土教育》,作為縣內各國小學童認識鄉土之教材,唯因地方政經、文教,以及鄉土研究成果不斷累積,教育局成立「連江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編輯小組」,在總編輯陳書安及主編賀廣義召集之下,於民國 94 年 11 月,連江縣政府教育局出版《馬祖,我的家》國小社會科鄉土教材;編輯委員為蕭建福、王永順、姜復森、林錦鴻、賀廣義。[註155]

 民國 87 年 3 月 27 日,連江縣國民中學鄉土教材研習在敬恆國中舉辦,由各校教授鄉土課程的教師與教材編輯人員共同參與。研習會由教師王花俤、翁玉峰、陳崇順與文史工作者陳漢樹擔任講師,討論本冊鄉土教材的編輯要旨、教材內容,教學重點等事項,教師手冊於 87 年 10 月 1 日完 成。[註156]

 民國 88 年,教育部國民教育司撥款補助,「馬祖幼教鄉土教材」研發計畫,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教系翁麗芳教授主持,熊秉真教授為協同主持人。這是全國第一份專為幼兒教育而研發的 鄉土教材。[註157]

 民國 90 年,配合 90 學年度九年一貫課程實施鄉土語言教學,教育局主導完成鄉土語言推動小組。為培訓種子教師母語教學能力,由中正國中小校長何劍飛擔任率領推動小組各委員及各校種子教師一行 19 人,前往大陸福建省師範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展開為期六天的研習活動,通過培訓 者將頒以證書,並擔任各校母語教學種子老師。[註158]

 民國 91 年,新上任的教育部部長黃榮村首度來馬視察教育業務,針對縣府建議教育部訂定本縣師資人才培育法源依據,教育部表示,已在大學法第 22 條列入修正案,目前正待立法院通過,在母語教學教材方面,教育部也同意繼續補助經費來編列教材。教育局針對地區教育現況提出三 點建議案:[註159]

 (一)限於行政程序法,原訂人才培育保送計畫將要廢除,建請在離島建設條例或大學法內適時修正,以續計畫執行。

 (二)配合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本縣英語師資數次公告甄選台省檢定合格英語教師均無意願來馬,為日後長遠師資培訓,建請專案保送現今錄用之一般大學英語科系代理教師參加進修。

 (三)本縣配合九年一貫課程母語教學實施,目前國小已編有母語教學教材、光碟片等,為能持續推動本案配合九十一學年度國中九年一貫母語課程實施,請續補助經費編列教材。

 民國 94 年,連江縣政府繼出版母語教材《月光光》、《煙硝下的教化記憶》之後,於 11 月再發行連江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馬祖,我的家》,除了是國小三、四年級社會課程各單元的輔助教材,也可一般社會人士初步認識馬祖的管道與素材。《馬祖,我的家》共 6 大單元 156 頁,圖文並茂介紹馬祖鄉土之美,包括第一單元「家鄉的環境」、第二單元「家鄉的過去」、第三單元「馬祖的地方組織」、第四單元「家鄉的人民與產業」、第五單元「家園的人文風情」、第六單元「家鄉的展望」,希望藉由《馬祖,我的家》鄉土教材,讓學生深刻認識孕育自我成長的土地。《馬祖, 我的家》,編輯委員包括蕭建福、王永順、姜復森、林錦鴻、賀廣義等四位。[註160]

 民國 99 年,為傳承本土語言及文化,讓母語真正落實於生活中。教育部與縣市政府自 94 年開發《台灣生活用語快譯通》語言學習光碟以來,提供「華語」、「英語」、「閩南語」、「客家語-四縣腔」、「客家語-海陸腔」及「阿美族語」等5種語言,內容以學習主題區分為「飲食」、「衣著」、「家庭」、「交通」、「學校」、「活動」及「次序」等 7 類。為讓母語學習在國中階段得以持續,其中也有馬祖福州語,教導學生簡易日常用語。網站除了有生活文句導讀外,也加入一些簡單測驗,如「聽力」、「排序」、「看圖」、「配對」等遊戲。為福州話提供學習平台, 讓學習寓教於樂,不受時空限制,即使在家,也能親子共學,享受學習母語的樂趣。[註161]

 三、海洋教育資源中心計畫

 民國 97 年,在北竿中山國中校長王花俤倡導下,中山國中成立「海洋教育資源中心」,以深化地區學生海洋知識、提升海洋環境自覺,進而將海洋生態融入知識結構,以適應未來多元、快速、易變的社會型態。民國 99 年,繼續申請離島建設基金,辦理「來自海上的孩子:海洋學校特色教學推行計畫」,以海洋學校特色教學,引導學生深入認識馬祖海島的美麗與神秘,進而更珍愛家鄉, 認識家鄉,成為美麗家鄉的守護及推廣者。[註162]

 (一)計畫推行

 民國 97 年,王花俤向教育部和教育局提報海洋計畫,整合海洋教學資源,積極推動:「推廣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推廣計畫」(97 年 -99 年教育部專案補助 325 萬)、「來自海上的孩子 - 海洋學校特色教學推行計畫」(97-100年離島建設基金補助680萬)、「探索北竿-發現海上桃花源計畫」(97-100 年教育部「活化校園空間暨發展特色學校方案計畫」補助 185 萬)等三大海洋計畫,共計補助 1190 萬元。

 (二)社會資源應用:

 1、運用學校閒置空間成立海洋特色教室,以及善用數位機會中心設施。

 2、運用芹壁聚落體驗閩東漁村人文風情。

 3、開發海洋雙星水域活動。

 4、設計海洋生態學習步道。

 5、應用北竿鄉公所資源,98-99 年協力發展「北竿海洋文化季」活動。

 6、策劃北竿獨特的海洋祭典活動,發現海洋人文風情如:2007 年狀元船祭、2008 年蕭王府移香百年祭、2009 年馬祖論壇發表「探討北竿海神與海洋祭典現象」論文、 2010 年芹壁金媽祖祭、2011 年擺暝文化祭。

 7、協力全縣國中小進行海洋教學資源調查,逐步發展策略聯盟學校的關係。

 (三)97-100 年海洋計畫執行成果

 1、完成海洋教學資源調查報告和海洋教材的出版:

 海洋教學資源調查報告於 97 年底出版,彙編成五冊,包括:《大海雕塑家-北竿島地質與海岸地形景觀調查》,由董德輝教授負責調查;《海洋寶貝-北竿潮間帶軟體動物調查》,由邱郁文教授帶領林劭陽、顏易君、蔡政達、蘇俊育等研究生負責調查;《島嶼彩妝-北竿濱海植物調查》由生態學家李兩傳和吳佩怡負責調查;《海上明珠-芹壁漁村聚落調查》由王花俤負責調查;《海洋羽翼—北竿島礁燕鷗調查》由王惠萍負責調查。

 2、98-99 年出版在地化海洋教材,包括:王花俤著《芹壁遊記》、《遊學北竿 - 藍海課程》;李兩傳、王花俤著《北竿濱海植物學習手冊》。

 (四)數位化資料庫和數位教材的建構:

 1、建置馬祖海洋教育網頁和資料庫。

 2、馬祖海洋教育教學多媒體製作。

 (五)完成種子教師赴臺交流參訪海洋教育活動

 97 年 9 月由各校校長和推派種子教師組團,參訪具有海洋特色課程之學校或機構,以擴大交流機會,並鼓勵種子教師將海洋課程融入各領域教學。

 (六)逐步完成東引、東莒及其所屬島礁海洋教學資源調查

 調查內容,包括當地特殊海岸地質景觀、澳口潮間帶生物等馬祖海洋生態資源系統。97 年底出版《東引島地殊海岸地質景觀調查報告》、和《東莒島潮間帶生物調查報告》。

 (七)完成辦理游泳訓練營、獨木舟體驗營以及海洋雙星活動

 推展北竿海域為師生和社區操舟運動的基地,提倡海域休憩活動。目前擁有 25 艘獨木舟,97年 6 月舉辦過獨木舟體驗營、游泳訓練營、海上雙星競技等活動,深獲好評。

 (八)成立海洋教育資源中心和成立海洋教育工作坊

 97 年初選定中山國中做為連江縣海洋教育資源中心,初期先添購視聽器材等設備,提供工作坊和教師研習場所。

 (九)規劃「藍海遊程」套裝遊學課程

 已規劃北竿四季課程,列為中山國中特色課程。這套課程計畫在 100 年後推廣為遊學課程,以「遊學台灣美麗角落,學習在地文化特色」理念,開創系列北竿遊學行程,吸引本縣及台灣各級學校前來遊學,創造教育型觀光產業的發展。目前正推動「學生解說員」制度;從古蹟、聚落、自然步道到海濱生物,一連串以自然與人文為主的課程可以串連成遊學套餐,讓學生充當導覽員,從學生的角度去解說,讓在地學生及團體能深入瞭解本地文化及特色。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