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文化志


  標題:第五章 戰地文化景觀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27    閱讀人次:3347 )  

第四篇 第五章 戰地文化景觀

 馬祖列島位於閩江口外,自古以來即為福建沿海之藩籬,軍事地位險要。民國 38 年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金門與馬祖成為扼守台灣海峽的反共前線,開始長達近半世紀的國共對峙。基於作戰任務與戰略需要,「戰地政務」施行期間,島上遍佈軍事設施,包括坑道、戰壕、營房、據點、碉堡、防空洞、作戰標語等,使得原本以漁農為業的傳統聚落,轉而為軍事基地,島嶼地景隨之發生變化,居民生活也處處顯現戰備的痕跡。民國81年起,本縣宣布解嚴,停止實施「戰地政務」,駐軍顯著減少,碉堡、營房大量空置,坑道、據點也陸續釋出而成觀光景點。行政院於民國 98 年,將「馬祖戰地文化」列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連江縣政府隨之提出「馬祖戰地文化」申遺規劃,期望能將此冷戰時期遺留在馬祖列島大量的軍事設施、地景,以及戰地文化與閩東文化交織產生的文化特異性,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予以保留,讓後人能從嚴峻的軍事建築、戒嚴的社會規範、戰爭的觀念精神中,理解人類追求和平的價值與意義。

 第一節、地下戰備坑道

 地下戰備坑道是馬祖戰地文化景觀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種軍事設施類型。馬祖多山,花崗岩地質硬度強,不易脆裂且不易被環境侵蝕,足以支撐數百公尺長的坑道,以抵禦敵火砲擊。因此花崗岩山丘下佈滿密度極高的坑道,形成馬祖特有的戰地風貌。馬祖灘岸附近大型的坑道可供登陸小艇停泊、進出,較小型的坑道可以連結海防據點,作為通道或是儲藏戰備設施。

 一、南竿北海坑道

 民國 57 年,國防部通過國軍「北海專案」作戰計畫,同時在南竿、北竿、西莒及東引,開鑿可供登陸小艇靠泊之坑道碼頭,藉以保存戰力且適時出擊。北海專案諸坑道中以南竿「北海坑道」最具規模。南竿北海坑道位於鐵板海岸線,為一深入山腹,貫穿岩壁,完全由人力一鑿一斧,挖掘而成。當時動員了超過一萬人次的軍人參與構築,先由步兵 26 師三個步兵營、一個工兵營、一個傾卸車連混合編為三組,晝夜持續挖掘花崗岩壁。民國58年,26師輪調返台,工作由84師接續,歷時 820 個工作天,至民國 59 年始竣工完成,其工程之艱鉅、氣勢之壯闊,堪稱鬼斧神工。坑道內水道呈「井」字形交錯,高 18 公尺,寬 10 公尺,長 640 公尺,漲潮時水位 8 公尺,退潮時 4 公尺,可以停泊 120 艘小艇,又被稱為「地下碼頭」。

 民國 79 年(1990),兩岸局勢逐漸和緩,時空背景已不復當年肅殺之氣,為了教育軍民了解當年戰備之辛勞、構工之艱險,牢記施工官兵之血汗付出,激勵袍澤刻苦奮鬥之習性,開放坑道供軍民參觀緬懷,並由司令官葉競榮立碑為記。

 二、北竿午沙北海坑道

 北竿午沙北海坑道又稱午沙北海坑道,位於午沙與坂里之間的海岸邊,同屬與南竿北海坑道「北海專案」作戰計畫。民國 57 年開鑿,花崗岩壁坑道為線狀空間,綿延長約 550 公尺,寬 9 公尺至 15 公尺,工程雖不及南竿北海坑道壯觀,但一石一砂,逐日漸進,全憑人力挖掘打通,犧牲官兵超過百人,工程之浩大和艱辛,可見一斑。

 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後,也接管了午沙北海坑道,將坑道內部與附近據點進行整修,興建聯外道路與護欄,是體驗馬祖海岸防衛很好的場域。

 三、東引安東坑道

 東引安東坑道興建於民國 61 年,位於東引幹訓班旁,是一座下挖的坑道,從山腰開始,一直開鑿到接近海平面處,穿越整座東引指揮部所在地的二重山。

 長達 300 公尺的安東坑道,傾斜 30 度的斜坡,一路下探共有 400 多層步階,共有 8 個洞口,可架設防禦槍砲,也可引光照明,因而較其他坑道來得明亮。坑道內寢室、中山室、彈藥庫、廁所,一應俱全,可供百餘官兵生活。

 民國 91 年軍方釋出坑道,經過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興工整修,於民國 93 年對外開放,成 為東引島上重要的觀光景點。[註518]

 第二節、海防據點與防空洞

 馬祖的海防據點是戰備坑道之外,文化景觀中構造物最主要的元素,廣佈於馬祖各主要島嶼與沿岸區域。作為馬祖的第一道防線,南竿、北竿、東引、東莒及西莒五個大島更有環繞整島的軍事據點,以抵禦各方位可能的衝突與監控海域動靜。

 馬祖沿岸軍事據點在初期建立時皆以編號命名,號碼順時鐘環繞島嶼一周,如南竿島由 01 據點編制到 95 據點,而後部分據點才依據所處之地名或精神性的軍事目標為據點命名,如南竿 01 據點又稱「勝利堡」、東莒 47 據點為「威猛堡」等。

 戰地政務期間,每村都有一座或二座防空洞,一般建於村落內或邊緣,挖開山壁澆灌鋼筋水泥,民間躲避砲擊之避難處所。每逢單日對岸砲擊,村人都聚集防空洞避難,為戰地政務期間馬祖人民之共同記憶。

 一、南竿鐵堡

 南竿鐵堡位於仁愛村西側通往津沙之濱海道路下方,一座獨立的岩礁深入海中,地形險峻,自然形成一處最佳的防禦據點。鐵堡所在的岩礁內部被鑿空,上面覆以水泥掩體,粉刷迷彩漆料,並設置草綠色防護網架。鐵堡內部則有小型坑道、射口、廚房、廁所、床鋪一應俱全。昔日馬祖唯一授階的軍犬,即駐防於此。

 解嚴後駐軍逐漸撤回台灣,鐵堡是最早由軍方移交出來的戰地設施之一,經過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整頓環境,加設了通往鐵堡的階梯與棧道後,已成為重要的觀光據點。

 二、南竿大漢據點

 南竿大漢據點位於南竿南面的鐵板海岸線上,為南竿的 43 據點,與對面莒光島及南竿 33、46據點共同控制鐵板及梅石澳海域,戰略地位重要。大漢據點興建於民國 64 年,由當時陸軍登步部隊官兵日夜施工,完全人力施工挖掘而成,民國 65 年 3 月 29 日竣工。

 大漢據點結構精良,共分上、中、下三層,最上層為指揮中心連部辦公室,中間層為官兵生活圈及預備機槍陣地,最下層置有 4 座 90 高砲陣地及簡報室、中山室、庫房、儲藏室等空間。坑道寬約 1.5 公尺,高約 2 公尺,主坑道長 150 公尺,支坑道長為 80 公尺,合計 230 公尺。

 民國 92 年軍方釋出大漢據點,民國 95 年年底,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整修完成,民國 96 年2 月開放,與北海坑道連成一線,現已是南竿地區知名的戰地景觀。

 三、北竿 06 據點

 北海 06 據點位於大澳山,是一座利用天然地形為掩體,與地形巧妙結合的據點,居高臨下,監測閩江海域,是防衛北竿最有利的臨海據點。

 戒嚴時期,嚴禁外人涉足,民國 95 年,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於大澳山興建戰爭和平紀念公園,06 據點成為北竿第一座整修開放的據點。

 四、東引 33 據點

 東引 33 據點位於西引島最西端的岬角,是東引防區 33 座據點中,位置最西,也是最後一座據點。33 據點因為地勢高,視野廣,不但可以回望中柱港,還可遠眺亮島、南北竿,控制清水澳與南澳口,與 26 據點共同構成防禦火網,守護北疆海域。

 五、東引一線天

 東引一線天是一座隱身於礁岩中的海防據點,位於天王澳與大紫澳間突出的礁石上;據點兩側是兩塊垂直相鄰,上接天、下通海之巨大岩壁,岩壁上刻有民國61年,參謀總長賴名湯手書「天縫聆濤」四個大字。兩壁之間築有鋼筋水泥橋,橫跨據點兩側,橋底海浪衝擊,勢若萬馬奔騰, 餘音迴盪;人立其上,御風臨淵,頓生千古悠悠之嘆! [註519]

 六、東莒 45、47 據點

 東莒島營部連下方開始,一直到福正港之間一共有十來個海防據點,編號 39 至 51。其中東莒45 據點位於由大坪通往福正,坪西步道與海岸之間,與永留嶼隔海相望,並且可以遠眺犀牛嶼。45 據點以鋼筋水泥構築,迷彩偽裝,置有寢室、中山室等空間,坑道內配置 T74 機槍槍台。47 據點又名「威猛堡」,與45據點相鄰,興建年代亦相近,也是鋼筋混凝土建造,並有獨立之眺望碉堡,據點下方隱藏下挖之壕溝及坑道,成為隱蔽之機槍口掩體,並配置 90 高砲。

 七、北竿芹壁中美合作防空洞

 防空洞是戒嚴時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躲避砲擊的防禦工事,大者可以容納整村人,小者僅供一戶人家躲避。芹壁半山古厝 ( 人稱五家村 ) 群下方有一座興建於民國 47 年的防空洞,約可容納百人。防空洞大門可見中美合作字樣,由當時的安全分署救濟總會撥款興建。防空洞外牆有一面施工記錄表,詳細記載由連江縣民防總隊北竿大隊芹壁中隊構建,耗用水泥 350 包、鋼筋 2632 公斤,經費為 5500 元。防空洞分上下層,為罕見的雙層建築,洞內還有一座儲水大池,經過洞口猶聽見水流聲。此座防空洞不但為馬祖居民的戰時生活留下紀錄,也見證了冷戰時期與美國的軍事合作關係。

 第三節、指揮中心與訓練基地

 馬祖列島五大島嶼以海相隔,駐守國軍將島嶼各自劃分為守備區,島嶼最高點設立指揮部,為核心軍事設施,視野寬廣。指揮部設於坑道內,規模大小不一,但均順應地形建置碉堡,營舍,一律塗上迷彩掩護。靶場則是演練戰技之處,由於營區與據點分散,各島於隱蔽平坦處建有較大的靶場,以供平日操演訓練。

 一、南竿雲台山指揮部

 南竿雲台山海拔 248 公尺,古名煙墩山,明洪武 12 年已在山頂設煙墩台。雲台山為南竿島最高峰,為馬祖防衛司令部所在地。司令部附近因地勢之利有座軍方觀測所(022 觀測所),馬防部並於民國 85 年興建軍情館,以強化官兵敵情教育。民國 98 年軍情館內陳列資料依據國家機密保護法完成篩檢及遷移,並同意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辦理原軍情館整修開放。

 二、東莒營部連與坪西連營舍

 東莒營部連舍位於大坪村,緊鄰坪西連營舍,左方為東莒衛生所、前方則為蔣公銅像。營地中仍保有數棟寢室、長官室、哨所、集合場,及一座民國 61 年由 305 工兵營第二連隊所建之「自強坑道」。營舍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外漆迷彩,內繪青天白日徽。營部連營舍釋出後,目前由東莒社區發展協會借用。

 三、東莒大砲連

 東莒大砲連編號為 55 據點,位於東莒燈塔東方之平坦岩塊之上,現已無人駐守,但仍有一門八吋榴彈砲保存於現場。砲台隱藏於半地下室內,以斜坡連接地面,中間並隔有防爆牆;砲台開口面向東北方海面,外觀以迷彩偽裝;附屬建築物均為鋼筋混凝土建,也以迷彩偽裝,但因久未整修,部分建築物已有鋼筋外露之狀況。砲台北側則有一紀念碑,紀念民國 84 年下士班長邱大虎為營救溺水同袍而不幸殉身之事件。

 四、西莒山海一家(原西方公司)

 西莒山海一家,原係西方公司,為美國駐台灣機構之一。美國西方公司於民國 40 年 2 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正式註冊成立,同年韓戰爆發,美國介入韓戰,在台成立美軍顧問團,為了取得中共的國家情報,於西莒青帆村設立西方公司,作為美國情報局的偽裝,並支援駐守該地之東海部隊。

 山海一家,為二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整棟漆為白色,非常醒目。40 年代,馬祖物質極為匱乏,山海一家自備發電機、引山泉為自來水,鋪設地毯,設備周全,生活舒適。交通方面,則有水陸兩棲飛機與快速航艇往來台、莒之間。韓戰結束後,美國降低對中國大陸滲透與游擊行動的支持,西方公司撤出,房舍設施由海軍輔助通訊中心接管。民國 60 年山海一家曾經颱風毀損,後由時任行政院蔣經國視察後撥款修復。現已閒置多年,未再使用。

 五、東莒靶場

 東莒靶場位於連接福正村與大坪村之中央公路上,於福正聚落的南側,為島內實彈射擊訓練基地。靶場入口處設有一水泥立柱,柱頂有彈形裝飾,柱體題上警示標語,如「瞄不準不打、看不見不打、打不到不打」及「射擊是戰鬥之基礎」,靶場上方為 57 據點,現已將閒置之建物規劃 為景觀平台。[註520]

 第四節、戰時民生建築

 一、軍醫院

 南竿馬祖軍醫院成立於民國 43 年 7 月 21 日最先院址設在南竿牛角山麓,現「連江縣立醫院」舊址,背靠大山,面向大海,環島中央公路繞經門前,當時醫院先後搭建了十餘棟相連的美製鋁質建築物,直到民國 52 年 5 月守備區指揮部拆除舊建物,新建野戰醫院大樓,坑道外加鋼筋水泥房,由國軍同袍儲蓄會撥款與防區合資 100 萬元經費承建。戒嚴時期由於馬祖列島實施戰地政務,衛生醫療業務都由軍醫體系提供軍民門診及住院服務,也派「醫官」支援於民國 45 年成立,位於牛角村的馬祖衛生院。

 民國 72 年遷入仁愛村北邊的現址至今,成為馬祖國軍 821 醫院。軍醫院現址是挖鑿雲台山花崗岩而建成,醫院幾乎是建在坑道之中。軍醫院不但負責軍人醫療事務,還支持民眾醫療之需。民國 86 年由野戰型態的醫院茁壯成為目前的國軍本縣醫院,平日除監督實施各級部隊醫療衛生勤務執行各項體檢、巡迴醫療外,還必須負責本縣 (南竿、北竿、莒光、東引)各島國軍官兵之醫療保健診療服務。

 北竿也有一所「北高軍醫院」,莒光、東引也設有軍醫院,在戰地時代,馬祖陸軍醫院是全國野戰醫院五部中的一部,由於台馬交通不便,一些重大急症患者,必須「後送」台灣,救人如救火。莒光醫院為東莒與西莒最重要之醫療單位,國軍進駐後,部隊各軍種都有編制軍醫和基本醫護設施。初來海島,先是在村內設衛生所,醫護人員有軍官、士兵,百姓統稱他們為「醫官」。有時也會支援學校和村公所,做預防注射和防疫消毒等工作,定期為設立在兩島的「八三一軍中特約茶室」侍應生,做定期健康檢查。軍醫院後來改為野戰醫院,又稱莒光醫院,外觀為鋼筋混凝土建築,迷彩偽裝。

 二、水庫

 北竿有三座軍方水庫,分別是中興、午沙與橋仔水庫。中興水庫原稱長坡水壩,位於壁山下方,興建於民國 62 年,總蓄水量一萬六千多噸,分上下兩壩,主要供應軍方用水,坂里水庫完工後,由於人為汙染及優氧化嚴重,現已停用。午沙水庫興建於民國 78 年,位於午沙港左側山腰上,集水區涵蓋芹山及壁山的一部分,總蓄水量一萬三千多噸,亦以供應官兵用水為主,現亦廢棄。橋仔水庫興建於民國 62 年,原為軍方使用,坂里水庫完工後,因位於環島北路截流系統線上,遂成為坂里水庫重要水源。

 東引地質以花崗岩為主體,居民鑿井取水,供日常之用。後因地方重大建設陸續展開,民生用水漸增,井水不敷所需,經東湧指揮部謝久指揮官規劃於北澳興建水庫,兵工協建歷時三年,建成「東湧水庫」。自此一舉解決軍民缺水之苦,不但供應全島用水,也兼具觀光遊憩效益。

 三、南竿勝利山莊、東莒中正堂與英雄館

 南竿勝利山莊位於勝利水庫旁,為軍方所建,用來接待總統、貴賓參訪馬祖時之招待所,平時並不開放。勝利山莊為開鑿花崗岩壁而建成,坑道內除了客房以外,還有接待大廳、展示廳和餐廳,另外陳列一座廢棄大砲實品。餐廳寬敞氣派,入口出掛有黃啟龍、黃磊生、胡凱等名家字畫。每當貴賓蒞馬參訪,馬防部都會在此安排大型餐會,總統也曾在此接見官兵,發表談話。

 東莒大坪中正堂是民國 61 年,為激勵民心士氣,寓教於樂,所興建之育樂場所。早期以播放電影為主,盛極一時。使用權移交給縣政府後,規劃為社區活動中心。中正堂外之集合場另建莒光鄉國軍英雄館,作為來訪官兵招待所,提供住宿、理髮等服務。

 東莒九四九福利站最早名稱為中正台,其搭建的目的為戲台使用。但隨著中正堂的落成,戲台逐漸失去使用的初衷,因而將其改建成福利站使用。然而隨著需求改變,東莒居民遂將其改回 戲台的原貌。[註521]

 四、特約茶室

 特約茶室亦稱「軍中樂園」、「軍樂團」或「八三幺(831)」,馬祖民間稱「軍樂園」,是戰地政務期間設於馬祖列島,提供官兵性服務的場所。八三幺的稱呼,源自軍中通信單位使用的中文電報密碼,其中對女性生殖器官「屄」的電碼代號是 8311,因而成為軍中樂園的暗語。

 民國41年,第一間特約茶室設於南竿鄉復興村,村人稱之為「白面館」。民國49年6月12日,南竿梅石成立馬祖官兵文康中心,分為四大部門(體育部、服務部、飲食部、娛樂部)其中娛樂部即指特約茶室。民國 50 年 8 月復興村特約茶室遷至梅石村 ( 舊稱梅花澳 )。

 除了南竿之外,北竿、東引、高登、白犬等地,亦都設有特約茶室,並登報招徠官兵消費。特約茶室分軍官與士兵兩部,收費標準不同。特約茶室在台北設有辦事處,負責招攬服務生至外島(金門、馬祖)服務,按缺額統一分配至各島茶室,一定時間後輪調,期約屆滿可返台或續約。服務生多數是自願赴外島就業,少數是被取締的流鶯私娼,或因家庭因素,勉力為之,各有辛酸苦楚。

 服務生每人都有一編號,平日以號碼相稱而不呼其名,生活都在特約茶室內,極少外出或與當地居民往來。每間「特約茶室」由一名軍官負責,一名憲兵維持秩序,另有一位資深士官,負責賣票、驗票;營業期間,服務生須定期前往軍醫院接受體檢以維護自身與官兵健康。

 位於南竿梅石村的特約茶室最具規模,是一排 L 形水泥建築,軍官部與士官兵部分開 [註522]。軍人憑補給證消費,50 年代,軍官票價 15 元,士官兵 10 元;民國 64 年,國防部核定軍官票價調升為 55 元,士官兵 45 元,無眷公務員工亦可消費,票價為 90 元 。

 民國70年代,特約茶室逐漸轉為民營,軍方仍派員管理,以維秩序。民國80年後,解除戒嚴,立法委員也以特約茶室違反人權提出質詢,國防部轄下的特約茶室遂在尊重人權與人道呼籲下,走入歷史。

 第五節、紀念性建築

 國共對峙期間,本縣位處前線,發生無數零星戰役、砲擊轟炸、與構築戰備工事意外等事件,都有傷亡將士,為國捐軀,埋骨馬祖。為紀念其英勇事蹟與愛國情操,國防部設置紀念公園、軍人公墓、紀念碑塔等建築,以慰其英靈,永世緬懷。

 一、南竿軍人紀念園區

 南竿軍人紀念園區位於珠螺村,天馬基地側半山腰上,結合了軍人公墓、忠靈祠及周圍園林等建築群,整體氛圍肅穆莊嚴,是一令人駐足沈思、低徊不已的紀念性空間。

 南竿軍人紀念園區前身為「馬祖軍人公墓」,由馬祖防衛司令部於民國 49 年徵地籌建。從珠螺村口建一巍峨大門,門內建廣場可停泊軍車數十輛,廣場一路上修階梯 2、3 百層,兩邊種植樹木,直達靈堂,中途並有牌坊、圓環花園,氣勢雄偉,望之儼然。靈堂建築素淨簡約,堂前廣場有一對石獅,兩旁龍柏聳立,可遠眺北竿與神州大陸。

 民國60年代,國防部指示馬防部建置空飄站「天馬基地」,站址選在南竿珠螺村「軍人公墓」入口側山坡,隨即填高廣場,截斷階梯,在馬路邊突兀建起空飄基地,此舉不但使進出墓園必須繞道基地後之山坡,且破壞了原有肅然莊敬的建築設計。

 民國 87 年,軍人公墓年久失修,乃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與福建省政府共籌經費,於原址重新整建忠靈祠及懷恩亭,並在天馬基地前之台地重新修建台階。重建後的忠靈祠建築依循原有樣式,灰瓦白牆,大門兩側有門聯,書「珠螺在抱滄海瀾迴拓地建崇祠義魄吞七鯤雲氣;碧血常青軍人魂搖揮戈還舊物豪情聽萬馬濤聲。」神龕內立有「國軍忠烈將士之靈位」,兩側對聯為「一身肝膽生無敵、百戰靈威歿有神」,中央橫批寫著「英烈千秋」四字。園區車道旁,有「浩氣天地」碑碣一座,其旁為「懷恩亭」。

 忠靈祠之後,位於中央軸線三層台基之上,聳立著巍峨壯麗的「馬祖防衛部因公殉職作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紀念碑的北面書有「正氣千秋」題字,右側為俞大維手書「英毅長昭」,左側為彭孟緝所題「浩氣長存」,碑頂四面頂部均刻有青天白日徽。紀念碑再往上,則是民國 55 年遷建自成功山軍人公墓 92 師死難烈士墓塚。墓碑上有名字記載的官兵有 37 人,另有 9 名未留下名號烈士,青山埋骨,英靈永懷。

 二、北竿戰爭和平紀念公園

 民國 91 年 6 月,立法院通過於金馬地區建設「戰爭和平博物館」以保存兩岸對峙時期的歷史與文物。交通部觀光局乃於民國 92 年與軍方協調,同意將北竿大澳山閒置營區,包括 06、08、12等三個據點,規劃為「馬祖戰爭和平紀念公園」。「戰爭和平紀念公園」占地廣闊、規模壯觀,總面積約 38.8 公頃,是馬祖最新的紀念性建築空間。紀念公園包括戰爭與和平主題紀念館,以及據點、陣地。蒐羅陳列戰地政務期間各項軍事文物,武器、彈藥、軍服、傳單等,以及戒嚴時期民防、口令、入出境證、馬幣、號螺等民防用品。館外據點、陣地可眺望對岸大陸與南竿島嶼,並陳列大砲、坦克供人憑弔懷念。

 三、北竿殉難陣亡官兵紀念塔

 北竿殉難陣亡官兵紀念塔建於民國 48 年,位於北竿碧園,採豎碑形式,下有基座,碑體及基座都有青天白日徽,以憑弔用命捍衛國家的英勇壯士。馬祖指揮部指揮官田樹樟特於左右分別題「正氣長存」與「忠烈永昭」,並在紀念碑上刻下逝世官兵的名字、年紀、階級和殉職日期。民國 58 年,北竿指揮官在紀念塔附近增建涼亭和小橋,名為「靜心亭」與「明志亭」,三座小橋分別是:滌塵橋、慕真橋以及正氣橋。亭上對聯:「生的意義在於創造事業,死的價值在於報效國家」, 雖是怡情悅性、緬懷先烈之地,仍可感受到戰地政務施行期間軍令如山、軍紀如鐵的威嚴。[註523]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