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文化志


  標題:第四章 視聽娛樂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27    閱讀人次:1563 )  

第三篇 第四章 視聽娛樂

 民國四、五十年代,電視並不普及,收訊效果亦差,除了零星演出的康樂隊及勞軍團之外,電影放映是地區軍民最主要的休閒娛樂。每當電影隊巡迴演出,村民更是引頸期盼,攜老偕幼拎著板凳觀賞露天電影。民國 50 年以後,各島陸續設立可容納數百人觀眾的電影院,每遇佳片,一票難求,民眾翻山越嶺只為爭睹凌波、樂蒂、李菁等名角,甚至有人以賣黃牛票維生。

 地區影片供應,由防衛部福利中心委外,最久的是維持十多年的榮安影片公司,會固定向本縣供應影片。公司每個月大概會從台灣運送 30 支片子到馬祖;一般而言、多為國片,洋片即使有、也多是老片、鮮有新片;相對地,國、港片則較新。電影票價最早每張2元5角,後來漲到4元、8元、16 元,至民國 73 年調至 20 元,賣座大片另加 2 元,後來最高曾達 30 元,而軍警則是半價優待。 賣座收入以三七比例分帳,影片公司三成,防區七成。[註456]影片在各離島電影院輪流放映,票房收入扣除影片租金、電費、雜支費用後,餘款繳交各防區指揮部,每月小兵可得到300元的工作獎金。

 民國 70 年以後,各電影院生意每下愈況,有時一場電影只有 30 到 50 個觀眾,多時也僅 200多人,平均 100 人左右,端視片子好壞而定。一般而言,除休假日加演早場外,平日上演 13:00 和 18:30 兩場,但 13:00 常因人數不足 30 人而退錢停演,因為演一場成本約 500 元開支。[註457]

 民國 70 年代,彩色電視逐漸普及,錄影帶及光碟錄製的電影,量多類廣,而電影院放映的多為台灣二、三輪影片,內容貧乏、品質不佳,再加上台灣經濟起飛,而地區農漁工商規模有限,謀生不易,民眾紛紛舉家遷台,造成馬祖人口銳減,電影院生意一落千丈。

 民國 80 年前後,帶給本縣軍民無數歡樂與美好時光的各島電影院,紛紛歇業;以當時而言可稱堂皇宏偉的建築也轉作它用,時至今日「看電影」已是歷史名詞了!

 第一節、電影放映隊

 軍中電影放映隊隸屬馬祖守備指揮部政戰部門,民國 46 年前後,先在南竿島成立「中興電影隊」,北竿及莒光則在民國 50 年 10 月 31 日蔣總統華誕時成立電影放映隊及影片供應站,巡迴島上各村落放映電影供民眾欣賞。

 電影放映隊由鄉公所負責安排協調場地,一般選在各村平坦操場或司令台前,放映隊攜帶發電機、放映機、布幕、影片,喇叭;村民們早早吃過晚飯,攜老扶幼帶著小板凳,在螢幕前坐定,望著鼓盪飄揚的螢幕,情緒也隨著跌宕起伏,度過一個難忘的夜晚。

 南竿中興電影放映隊設在山隴,配置士官、兵各一員,16厘米電影機及35厘米灰精體電影機,配置一千五百瓦特的光源燈泡。早期放映的皆為黑白影片,放映面積高、寬比為 1:1.33,視覺幅度僅 35 度左右。民國 46 年新藝綜合體及高 10 公尺寬 20 公尺的大螢幕,專機空運來馬,守備區指揮部並於舉行開幕剪綵典禮。

 中興電影放映隊放映的影片由陸總影片發行站定期供應,每月約三至五部,中興電影隊再分配至離島各分站,輪流巡迴放映各島村落放映。此外,派駐南竿的美國軍事顧問團,偶爾也會至較大的村落如山隴、仁愛放映影片,也提供西洋電影分借各單位放映。

 民國 50 年左右,南竿梅石中正堂電影院開幕,東引、北竿、莒光鄉也相繼開辦電影院,定期定點演出,座位、聲光、配備及影片品質也多有提升,中興電影放映隊的功能逐漸式微,終於在 民國 59 年前後撤銷編制,走入歷史。[註458]

 第二節、電影院

 一、梅石中正堂

 民國 50 年 6 月,座落在南竿梅石山腰上的介壽堂落成,依山面海,甚為壯麗。從梅石村上行,必須登上數十層階梯,才能仰望這棟當時可謂巍峨堂皇的建築。介壽堂平日放映電影,一般鄉人 多直稱電影院。遇到節日慶典,也充作大型集會的場地。[註469]

 民國 54 年更名為中正堂,由於鄰近文康中心、軍中樂園,吸引頗多軍民前往觀賞,也帶動梅石村撞球、冰果冷飲、小吃、洗燙與修改軍服等行業。初期放映黑白片,票價每張二元五角,不久即為「寬影幕彩色綜藝影片」取代。放映的影片每日都在馬祖日報刊登廣告,包括片名、主演的男女明星、影片類別(文藝愛情、古裝武俠或滑稽幽默片),吸引眾多軍民前往觀賞。特別是年節時分,又遇上放映古裝黃梅調,「梁山伯與祝英台」、「江山美人」、「王寶釧」、「七仙女」等影片,更是萬頭鑽動,盛況空前,有年長鄉親甚至夜宿梅石親友家,連看數日。黃牛票也應運而生,2 元 5 角的票賣到 5 元、7 元、10 元,甚至 20 元,視影片賣座狀況而定;因排隊買票而引起鬥毆紛爭時有所聞。

 二、山隴介壽堂

 民國 59 年,連江縣長施政報告提及,9 月起分別在馬祖及介壽村動工興建兩座電影院,預定59 年 10 月完工,後延至民國 60 年青年節開幕剪綵。開堂第一部大戲為「三笑」,萬頭鑽動,風靡軍民。介壽堂為馬祖最大電影院,有千個座位,銀幕 16 公尺寬,6 公尺高為綜合體弧形,35 米厘日本新響牌放映機,舞台用檜木佈設,造價 6 萬 3 千元。當時的票價為樓上特別座 10 元、一般 座 5 元、樓下 4 元,每張票另附娛樂捐 5 角。[註460]遇到大年初一、初二,每日加映三場,場場爆滿,門票收入每天可達 1 萬 1 千餘元,梅石中正堂的收入,亦相差無幾。黃牛更是趁機牟利,一張 4 元的樓下票,黃牛票價高達 20 元。[註461]

 由於介壽堂放映設備新穎、座位舒適,再加上山隴人口匯集,介壽堂附近商圈完備,小吃、書店、文具行、彈子房、浴室、洗衣、冰果店、禮品店,一應俱全,交通亦很便捷,吸引南竿島東半區軍民前往觀影消費。民國 67 年,西半區馬祖村的光武堂亦落成營業,於此同時馬祖人口外流,電視、錄影帶、光碟也進入馬祖家庭,軍民徒步、搭車,翻山越嶺呼朋引伴前往梅石看電影的盛況也日漸稀少,盛極一時的電影院,遂逐漸沒落,而終至蕭條停業。

 三、北竿中正堂

 北竿中正堂於位於中正路迎賓館上方,民國 58 年 10 月 31 日落成啟用,69 年由擎天部隊擴建完成,做為室內演藝場所。民國6、70年代電視尚未普及前,中正堂是全島軍民最重要的育樂場所,尤其黃梅調電影興盛期間,「看電影」是北竿鄉民眾最隆重的娛樂活動,每當新片上映,中正堂400 多個座位經常座無虛席,甚至連走道都擠滿人群,一票難求,盛況空前。近年來,由於家家戶戶購置彩色電視、錄影機,卡拉 OK 盛行,加上錄影帶出租等諸多因素,中正堂電影院日漸式微,人潮不再,盛況難尋,如今中正堂偶爾以 VCD 播放過時的電影,供防區官兵免費觀賞,但聲光效 果比起一般店家的 MTV 或 DVD 設備,遜色多多,觀賞者寥寥可數。[註462]

 中正堂雖不再放映電影,但社區政經、藝文活動,如重大集會、專題演講、學校畢業典禮、音樂演奏會、福州戲曲演出、舞蹈、曲藝表演等,仍在此舉行,使得中正堂成為本鄉社區演藝活動中心,提供不可或缺的社區育樂功能。近年來,塘岐老人活動中心啟用,逐漸取代中正堂部分功能,而年久失修的中正堂,內部設施舞台、燈光、座椅、空調、廁所無不簡陋陳舊,地方各界不斷提議改建中正堂,更新設備,發展成為標準演藝廳,以提升居民精神生活品質。

 四、莒光電影院

 莒光鄉最早放映電影始於美國西方公司人員進駐時期,約在民國 40 年代初,之後有南竿軍中中興電影放映部,巡迴本鄉兩島播映,該部配有 16 厘米電影機及 35 厘米灰晶體電影機及寬影幕。

 民國 50 年 10 月 31 日蔣中正總統華誕,莒光守備區也成立了電影放映隊及影片供應站,定期安排到各營區播放,偶而也在各村平坦地面,掛起布幕播映勞軍片,村民攜帶椅凳,圍在四周免 費觀賞,放映的多為黑白影片。[註463]

 民國 58 年 6 月 14 日,白犬島第一座現代化電影院落成,司令官親臨剪綵,由於尼龍大螢幕及新式放映機尚未運抵,延至該年 10 月 31 日蔣中正總統生日首映。

 電影院多放映和抗日題材相關的電影,以及黃梅調和武俠影片賣座較佳,每當好影片上演,電影院外總是人擠人排隊購票的人潮,電影院內更是人擠人觀看的盛況。

 民國60年代是電影生意最好的時候,也帶動附近商家的生意,撞球場(又稱彈子房)、桌球店、特產店、小吃店、澡堂等,生意最旺,電影海報更是駐軍每日必看的新聞,入夜場,也是男女相約的定情場所,此地的義務役男大都是 20 多歲的年輕小伙子,正是多情年紀,對本鄉正當荳蔻的 少女多所憧憬,愛情火花常因觀賞電影而產生。[註464]

 五、東引中正堂

 早年東引由於財政短缺,民生建設落後,臺灣勞軍團體蒞臨,多露天演出,電影播放亦僅供軍民於室外欣賞。民國 51 年,國防部撥款,由防區官兵協建,同年 10 月 31 日落成啟用,新廈美輪美奐,並獲前副總統陳誠親筆題字。

 中正堂原名介壽堂,後更名為中正堂,產權及管理均屬東引指揮部。民國 70 年代電視尚未普及前,中正堂是全島軍民最重要的育樂場所,尤其黃梅調電影興盛期間,「看電影」是本鄉民眾最流行的娛樂活動,每輪新片上映,或藝工隊勞軍演出,中正堂數百座位座無虛席,甚至連走道都擠滿人群,盛況空前。

 至民國 89 年間,中正堂仍週六、日放映電影,供防區官兵免費觀賞。但近年來,由於家家戶戶有彩色電視、卡拉 OK 盛行、影片出租等諸多因素,在社會急速變遷下,中正堂的育樂功能,日漸式微,人潮不再,盛況難尋。

 中正堂是東引唯一可容納數百名觀眾的大型空間,為充實各鄉休閒文化設施,連江縣文化局曾多次進行整建修繕,在軍民合作與資源共享的基礎下,提升展演空間的水準與品質。近年來,由於中正堂內部設施陳舊,另有漏水、外觀斑駁等問題,民國98年4月,文建會專案補助800萬元,改善內部展演設施,進行座椅、冷氣、音響燈光等更換工程,整修工程於民國 99 年 12 月完工,展演空間的水準與品質更趨完善。目前中正堂仍然擔負勞軍表演、社區藝文展演、劇團公演、音樂演奏會、學校畢業典禮與晚會等活動場所,使得中正堂儼然成為全島軍民的文化中心,繼續提供 不可或缺的藝文育樂功能。[註465]

 六、電影院地點與開幕時間
第四章 視聽娛樂  照片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