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文化志


  標題:第二章 藝文活動(二)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27    閱讀人次:767 )  

第二篇 第二章 藝文活動

 第三節 地方自治時期之藝文活動(民國81年至民國101年)

 二、藝文活動

 民國 81 年,公視在馬祖設轉播站,公視籌委會派員勘查,選擇牛背嶺 122 與 134 兩處高地,為考慮施工便捷及轉播成效,馬防部同意設在南竿牛背嶺 122 高地。公視籌備會將派工程師規劃 興建轉播塔與機台等設施。[註345]

 民國 81 年 9 月,連江縣政府成立「連江縣社教活動基金管理委員會」,教育部補助經費一千萬元,文建會補助一千五百萬元,縣政府自籌五百萬元,合計三千萬元,於台銀馬祖分行專戶儲存,孳息作為推展社教活動之經費。委員會設委員五人,縣長為主任委員,諮代會主席為副主任委員,縣府主任秘書、文教科長、主計室主任為委員,另設總幹事(文教科社教股長兼)、主計員(主計室科員兼)各一名。主要工作為管理基金與孳息運作,審核基金運用。[註346]民國 85 年,連江縣政府社教館召開「連江縣文化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就隔年縣政府辦理之各項藝文活動計畫、經費編列、與計畫執行等提出監督、審核與建言[註347]

 民國 83 年,社教館新館落成,教育部社教司長何進財與連江縣長曹常順共同主持剪綵啟用。新館座落於馬祖村,由教育部補助二千五百萬元興建,同時舉辦八十三年文藝季「我愛家鄉」美術展揭幕,該次展覽由地方美術工作者與學生提供作品,共展包括國畫、水彩、油畫、素描等出 八十餘幅作品。[註348]

 民國 84 年(西元 1995 年),曾任中國書法學會理事長的書法家陳其銓偕夫人張月華女士,及 弟子邱孟庸,畫家鄭正慶等人蒞馬訪問,並在勝利山莊現場揮毫贈字。[註349]

 同年,以發展本縣文化與藝術為目標的「文化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奉行政院文建會正式核定。隨即審查 85 年度藝文工作計畫,經修訂後共有 4 大部分及 14 項子計畫,總經費 397 萬元,由行政院文建會全數補助。計畫活動包括:「假日文化廣場基層藝文活動計畫」、「義工組織計畫」、「85 年度藝文系列活動」、「加強地方文化藝術發展計畫」等。[註350]

 民國 86 年,馬祖第一屆文化小尖兵於 10 日上午在社教館館長林星寶先生的授旗儀式下,開 始了三天兩夜的研習課程。[註351]同年 10 月 18 日,由地區藝文團體「雲台文化工作群」安排邀請台北普羅室內樂團來馬,在南竿介壽堂舉行「張龍雲返鄉音樂會:不同凡響」音樂會。普羅室內樂團團長張龍雲為馬祖東引籍的旅台音樂家,此次率領多位室內樂演奏家演出古典音樂作品;曲目有低音管「隨想曲」、小提琴獨奏「匈牙利舞曲」、鋼琴五重奏「原住民組曲」以及長笛獨奏等,約 500 人前往觀賞,這是地區首度有古典音樂團體演出古典音樂會。

 民國 86 年 12 月 2 日,劉立群於當選縣長後提出「閩東之珠希望之鄉」施政理念;教育文化方面提出:重視聚落保存、爭取籌建民俗文物館、訂定鄉土古蹟、文物維護及保存規章、積極籌辦 社教、藝文及體育活動等,作為施政藍圖。[註352]

 民國 86 年底(12 月 21 日至 12 月 27 日),執行芹壁村藝術家進駐活動。芹壁村藝術家進駐計畫是由縣議員曹以雄、陳貴忠、北竿文協和芹壁村歷史保存計畫主持人陳朝興共同策畫推動,是國內首宗文化歷史保存聚落邀請藝術家進駐的計畫。首屆進駐的藝術家有林銓居、羅葉、林保寶、史道華等四名藝術家,進駐 7 天;期望經由不同領域藝術工作者對聚落的體驗和觀察,創作、 記錄對聚落的思考與感悟,以累積聚落的歷史意義,進而開展聚落的再生與成長。[註353]

 民國 87 年,「馬祖藝文協會」理事長曹楷智結合本縣繪畫與雕塑界,於社教館共同舉辦「馬祖畫家聯展」。留學西班牙的曹楷智在學成歸國後偕同亦為畫家的夫人李若梅,返鄉定居,投入創作行列;於民國 87 年 2 月於家鄉舉辦「歸鄉情」油畫個展後,此次聯合地區知名藝術工作者:陳合成、張信義、翁玉峰、陳崇順、宋秋官、林錦鴻、陳益輝、王傳信、李德旺、郭淑媛、張瑞 平等人,再次舉辦展覽,為地區剛剛起步之藝文活動注入活力。[註354]

 民國 87 年 6 月,經建會主辦全國鄉城新風貌觀摩會,連江縣以閩東建築造型的「馬祖館」,贏得與會者一致讚揚,行政院長蕭萬長在縣長劉立群引導解說下,極為推崇馬祖館的特色。雲台文化工作群並應連江縣政府之邀,繼民國 85 年「三月的禮讚」成功演出後,跨海赴台,於觀摩會 場公演地方傳統戲曲。[註355]

 為了此次演出,擔任總策劃的潘建國特地請教熟稔戲曲的地區耆宿陳依富,並偕同翁玉峯前往大陸福州閩劇團取經,蒐集資料、唱詞、琴譜;回馬後積極邀集地方愛好戲曲人士,辦理馬祖傳統戲曲研習營,連續四個月於每周三夜晚聚集演練,從未間斷。觀摩展結束,連江縣在專家學者一致肯定下,榮獲「最佳勇氣獎」,主辦單位對地方政府近年來有關聚落保存和社區總體營造 成果均給予高度肯定。[註356]

 民國 87 年 9 月,社教館與馬祖藝文協會合作,在台灣辦理「馬祖畫家—台馬兩地聯展」,分別於 9 月 2 日起在桃園縣立文化中心中壢藝術館,9 月 17 日起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翠溪藝廊,以及10 月 8 日起在馬祖社教館,展出「揭開戰地神秘面紗—馬祖藝文展」。這次展出是本縣藝術工作者首度跨越台灣海峽,在台灣地區展出藝術作品;經由藝術創作形式,展現馬祖過往的歷史、生活、風俗與文化;共展出油畫、水墨、版畫、篆刻、紙雕、書法、攝影……等 47 件作品。[註357]

 民國 88 年 3 月 29 日,為服務更多讀者,馬祖日報附設電子報於夜間 12 點正式上網,讀者可透過網路閱讀馬祖日報最新新聞,也可透過電子報查閱最近國內外大事。[註358]

 民國 88 年,持續辦理第二屆「藝術家進駐」活動,邀請藝術工作者進駐牛角村,透過藝術創作、藝文講座與研習,與地方藝文界進行交流。受邀的藝術工作者有畫家:許用人、蘇旺伸、林銓居,詩人羅葉,小說家師璞瑜,攝影家何經秦、林保寶共七人。活動首日,在牛角村石屋舉辦小型展覽,展出七位藝術家的22件畫作、攝影、詩集、小說等出版品,並與地區藝術愛好者座談, 交換心得。[註359]

 同年 3 月,為歡慶元宵,雲台樂府在介壽堂盛大演出地方傳統音樂「唱儂家的歌」,內容包括地方戲曲、舞蹈等。此次演出由潘建國擔任總策劃,劉潤南企劃,藝術總監翁玉峰,音樂指導

李寶玉、陳蕙蓉,舞蹈指導劉玉金、陳秀玲,劇曲指導陳依富,主持人為翁玉峰及林玉娟。演出的曲目多數為本縣首演,包括:福州〈十番音樂〉,吉祥舞蹈〈跳加官〉,傳統音樂〈醉太平〉、〈玉芙蓉〉、〈萬年歡〉,地方戲曲〈喜洋洋〉、〈慶元宵看花燈〉,民間小調〈望春妍〉、〈四大景〉,民俗舞蹈〈歡樂連江〉,長樂板歌〈魚之歌〉,民間小調〈捕魚歌〉,馬祖童謠〈真鳥仔〉、〈月光光〉,民俗舞蹈〈討親〉,地方劇曲〈紗窗外〉、〈三杯酒〉,民間小調〈小放牛〉,民間舞蹈〈打錢哨〉,閩劇小調〈西湖春曉〉、〈牡丹亭〉等,曲目繁多,唱作俱佳,深獲鄉親好評。[註360]

 民國 89 年,連江縣社教館於 9 月 9 日至 10 月 1 日在國立國父紀念館翠溪藝廊辦理「邊城風情─馬祖鄉土藝文展」,向台灣民眾展示本縣獨特之地理環境與農漁特產,展出主題分成五大類:(一)藝術家彩筆寫原鄉:展出聚落、民居、海岸、岩石等在地藝術家描述故鄉風情的作品,呈現原鄉之美。(二)閩江口外候鳥群展:以大幅照片介紹馬祖列島候鳥的種類、生態習性,並呈現本縣 36 座無人島礁,鳥類成長棲息的生態環境。(三)讓黃魚風華再現:將水試所的黃魚復育成果介紹給台灣民眾,重振馬祖黃魚生產的盛況。(四)美麗的蝴蝶島:馬祖雖為海島,但植物林相多樣,蝴蝶種類多達 7 科 91 種,其中不乏未在台灣出現的大豹蝴蝶、藍點紫蝶、波紋蛇目蝶、花弄蝶、玉帶螯蛺蝶、密點玄灰蝶等。(五)糯米與老酒的故事:簡介馬祖老酒以糯米釀造的古 老釀酒技術,以及老酒在馬組人的生活、喜慶、祭典中不可或缺的親密關係。[註361]

 民國 89 年,旅台馬祖籍書法家暨福建省政府專員陳國春應社教館之邀,於台馬兩地舉辦書法個展;連江縣社教館展期:89 年 9 月 12 日至 24 日;台北市中正紀念堂懷恩藝廊展期:89 年 11 月 24 日至 30 日。[註362]

 民國 89 年,連江縣社教館主辦,馬祖藝文協會及牛角村社區發展協會承辦「牛角趕鮮.風華再現」歷史之旅活動;活動主題共分為「鑼聲若響」、「歷史隧道」、「園遊美饌」三部分,由牛角村民組成的鼓板隊以熱情的鑼鼓聲揭開活動序幕,中正國中醒獅團表演舞獅,連江縣長劉立 群與地方耆老代表共同敲鑼下,正式展開歷史尋根與地方美食鑑賞活動。[註363]

 民國 90 年 5 月,連江縣立文化中心辦理「傳統藝術剪紙紙雕精品聯展」,展出地區民間藝術家百件剪紙、紙雕精品;此次展出的百件作品,完全出自地區民眾劉英嬌、王賽嬌、陳水蓮及張瑞平的巧手創作。四位作者中,劉英嬌、王賽嬌、陳水蓮三位展出剪紙作品,已屬「阿嬤級」作者,憑著記憶、巧手,無師自通,創作出在喜慶、婚禮、祭奠儀式等用以表達歡喜、虔敬、紀念等剪紙作品;劉英嬌的作品有香爐花、喜花等;王賽嬌的作品多為花草、動物;陳水蓮的作品,大多是金銀山及風燈花。每件作品無不花樣繁複,構思精巧,令人嘆為觀止。張瑞平展出紙雕作品, 刀法細膩,費時費工,極具觀賞價值。[註364]

 民國93年4月,馬祖旅台書法家陳世瑾創作「馬祖之美」集印十六景,贈予連江縣文化局典藏。十六景包括:芹山映月、碧園攬勝、古厝悠境、龜島傳奇、板里沙灘、閩江舞曲、牛角酒香、山隴風華、雲台疊翠、西尾夕照、北海坑道、鐵堡雄姿、烈女義坑、燕秀潮音、東莒燈塔、大埔石刻, 並落有邊款導覽;皆為各島代表性景點。[註365]

 民國 93 年 5 月,中華粥會八十週年書畫典藏展,由名譽團長蔡鼎新、顧問林文睿、團長陸炳文領隊,組成 16 人連江開源團,於民俗文物館二樓展出國內外名家 145 件作品,包含馬祖畫友翁玉峰、陳國春、陳七春等人的作品。同日並成立「馬祖粥會」,成為中華粥會第六個「以粥會友、以文會友」的人文雅聚,共享清淡、簡約、雅緻的粥文化。馬祖粥會首任會長潘建國,粥會發起 成員有翁玉峰、楊綏生、王花俤、曹楷智等人。[註366]

 民國 93 年,幾位馬祖籍藝術家因感於出身與成長背景相似,語言相通,雖然創作風格不一,但對於島嶼、戰地與閩東文化都有共同的體認,也都不同程度地成為個人創作的泉源,因而有了「馬祖畫派」的說法。94 年 10 月,在文化局與北竿文協的主導下,舉辦「馬祖畫派紀元展」,以馬祖為主題,深刻描繪家鄉有形與無形的容顏。參展的畫家有:張信義、陳合成、翁玉峰、陳全英、陳玉嬌、曹楷智、李若梅、郭淑媛、林錦鴻、陳振輝、鄭愛華等;畫作先在南竿文物館展出,後移往芹壁續展。[註367]

 民國 94 年 11 月 10 日,長居台灣的馬祖籍攝影愛好者王詩民,協同台北市「天地人攝影聯誼協會」在文化局二樓藝廊舉辦「馬祖情 ‧ 台灣心」攝影展,展出協會 14 位會員走訪馬組四鄉五島一星期以來攝取的 24 幅作品。[註368]

 民國 95 年 4 月,總統府地方文化展系列「連江縣展演活動」,從 4 月 24 日起在總統府一樓迴廊及特展室展出。連江縣以「馬祖海上桃花源」為本次文化展主題,以下分成「史地」、「常民」、「前哨」、「景觀」、「藝文」五大類展出,期望台灣民眾經由本次展出,對離島馬祖能有更深 刻的認識。[註369]

 同年 10 月 5 日,馬祖畫家「馬祖畫派」成員張信義,受文化局邀請返回故鄉舉辦「濃墨重彩」畫展。張信義在馬祖出生、成長,學成後返鄉任教,後移居台灣,仍不斷精進藝事。此次展出的畫作包括風景、人物、靜物等共 80 幅彩墨、油畫作品,皆是近年來描繪家鄉,以及在台灣、歐洲各地旅遊寫生的作品。他的畫作筆觸粗獷,用色大膽,並不強調人物與風景的細節,不拘泥於描繪對象的形式外觀,而是以縱橫恣肆的筆墨,主觀呈現人事與景物的體驗與感悟;不論是歐洲大陸廣闊無垠的原野,或者是家鄉馬祖蒼茫古樸的濱海石屋,在濃厚的墨色渲染下,大塊的紅、綠、黃、藍,直逼眼前,令人印象鮮明深刻。[註370]

 民國 96 年 5 月 4 日,縣府文化局繼馬祖畫派成員張信義畫展之後,再度邀請馬祖旅台鄉親,知名水墨畫家馬祖畫派成員陳合成,假馬祖民俗文物館四樓舉辦「陳合成水墨畫展」。陳合成是南竿復興村人,馬祖高中畢業後就讀政戰學校藝術系,以第一名畢業,後又赴美國密蘇里州FONTBONNE學院取得藝術碩士,曾在多所大專院校任教。陳合成的水墨作品筆力蒼勁,構圖奇絕,而又不失傳統文人畫韻味;雖多年在台工作,他的畫乃至於他的人,始終透出濃濃的家鄉味,作品落款也直書「馬祖人」。此次展出 32 幅水墨畫,包括:牛角大澳、芹壁漁寮、石屋風情、津沙舊巷、市集、大船入港、珠弟哥的厝等;畫境古樸蒼茫,餘韻無窮,充滿著對往昔馬祖生活的眷戀, 也激起馬祖人許多共同的回憶。[註371]同年 4 月,文化局持續辦理芹壁村藝術家進駐活動,本屆邀請畫家趙璐嘉及攝影家魏靜怡進駐,以繪畫與攝影記錄馬祖聚落石屋、海岸岩石、與人情風俗之美。[註372]

 民國 96 年 10 月 17 日,為紀念農曆 9 月 9 日媽祖得道昇天,「媽祖昇天祭祀大典」隆重登場,由縣長陳雪生擔任主祭,陪祭者包括專程來馬祖出席盛典的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以及台灣17 座廟宇代表,立委曹爾忠、林惠官,廟管會主委曾林官,馬管處長朱孟晃,以及兩岸受邀來訪的貴賓與宮廟代表,來賓及觀眾數百人,場面盛大、莊嚴。祭祀大典完全仿古禮進行,天庭仙女引路,天兵天將護衛,七彩旗幟羅布,六佾舞起陣式;尤其在行九叩首大禮時,全場來賓下跪行禮,鑼鼓齊鳴,場面莊嚴肅穆。大典結束後進行表演節目,有仁愛國小「大鼓雄風」,天后宮霹靂孩仔團「電音三太子」,馬港女子鼓板隊,最後壓軸好戲是民俗表演「搶包」;典禮在來賓讚嘆與 歡笑聲中圓滿結束。[註373]

 民國96年12月8日,馬祖媳婦郭淑媛在民俗文物館四樓藝廊舉辦「歲月,戀戀馬祖」油畫展。郭淑媛幼年即有習畫經驗,擅長油畫、水彩;嫁來馬祖後在曹楷智指導下,色彩與構圖掌握均漸 入佳境,畫藝突飛猛進。[註374]

 民國 97 年馬祖文化節,邀請福建省實驗閩劇院來馬演出,自 4 月 28 日起至 4 月 30 日,一連演出三天。演出戲碼有閩劇:《賢義傳》、《馬驛一日君》、《鍾馗嫁妹》、《卓家莊》、《偷桃盜丹》、《訪鼠》、《廉錦楓》、《金鞭記》、《佳偶天成》,另外加演:《媽祖獻壽》、《豬八戒背媳婦》、《擂鼓戰金山》、《桐油煮粉乾》等四齣小品。福建閩劇團體每次來馬公演,皆造成轟動,是馬祖藝文界一大盛事,甚而有旅台鄉親專程回鄉聽戲者,顯現出文化根源深植人心 的力量。[註375]

 民國 98 年,縣政府文化局在地區首度辦理民謠與新詩結合的表演藝術「詩與歌.深情島嶼對唱」,3 月 28 日下午於民俗文物館演藝廳演出;包括原住民民謠歌手胡德夫夫婦、台馬兩地多位詩人都親自到場共襄盛舉。首先由胡德夫演唱〈最最遙遠的路〉與美國反戰歌曲〈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美麗的稻穗〉等多首膾炙人口的民歌,令在場數百位聽眾如癡如醉;隨即登場的是台馬兩地現代詩人吟誦詩作,包括歐陽柏燕的〈夫人村、邂逅佳人〉、〈黃昏的牛角村〉;白靈的〈芹壁〉、〈碉堡〉;夏婉雲的〈島嶼〉、〈艦上〉;翁國鈞(由劉碧雲校長代讀)的〈島嶼三帖〉、〈霧中滑行〉;蘇啟明的〈海之旅〉、〈海之鄉〉;謝春福的〈東引燈塔行〉、〈公路加油站〉;林錦鴻的〈書齋.魚寮.咖啡屋〉、〈航行.航行.海上祖先〉等,在音樂烘托與情緒醞釀下,台下聽眾的無限想像都隨著詩人朗讀的每一句詩行,飛翔滑行,迴盪在馬祖美麗的天空。最後,全體詩人大合誦胡德夫新歌〈太平洋的風〉,澎拜壯闊,全場情緒高昂激動,為這 場音樂與詩的對唱,劃下完美句點。[註376]

 同年 6 月,文化局召開「描繪馬祖百景藝術家」交流研討會,由此次描繪馬祖百景計畫來馬的 30 餘位畫家交流創作心得,並對馬祖未來藝文發展提出建議。畫家們咸認為馬祖天然風景是最大的資產,而石屋聚落也極具特色,應善加保護,勿使人為破壞;地區美術教育可加強教導學生認識自然環境與在地文化之美,培育學生對地區天然與人文資源的信心;在發展觀光、旅遊與文創產業之同時,尤應注意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會後特別舉辦「采風寫生團」畫作致贈馬祖文物 館典藏儀式,文物館一次獲得 10 多幅佳作;參與此次活動的地區畫家有張信義、翁玉峰等人。[註377]

 民國 98 年,北竿退休教師鄭敏興為紀念亡父生平事蹟,於橋仔自宅源生號舊址成立「鄭壽齡 古文物資產館」於 5 月 20 日開幕。[註378]民國 20 年前後,鄭壽齡於塘岐、橋仔開設「順椿號」及「源生號」商號,經營釀酒、醃製以及北竿與大陸間魚貨、什貨交易買賣,成立「橋仔漁業公司」等,事業龐大,鼎盛時期,擁有「麻纜」、漁船十數艘,富甲一方。鄭壽齡本身亦擔任塘岐保長等職務,平日律己甚嚴,樂善好施,鑿井鋪路,甚且支助部隊與公署辦事處糧餉。文物資產館內展示私塾教本、青花瓷器、書箱、衣物、首飾、日用器皿等數百件古文物,對瞭解本縣開發歷史,極有助益。同年 12 月 24 日,縣政府文化局基於鄭壽齡生平行誼以及「源生號」的興盛衰微與本縣漁業、貿易、常民生活息息相關,在鄭壽齡之子鄭敏興協助下,於民俗文物館舉辦「源生號與橋仔海洋時代」特展,並委託地區文史工作者賀廣義赴橋仔、塘岐走訪耆宿遺老,參考歷史文獻,撰成「源生號與橋仔海洋時代」一文,細訴鄭壽齡家族在海洋產業興盛的年代,從福建梅花到馬祖橋仔,創業致富、造福鄉里,最後安葬梅花的人生歷程。本次展覽結合鄭敏興家族保存的文獻古物,配合捐獻給歷史文物館的收藏,分門別類,琳瑯滿目,重現源生號與橋仔村在民國 20 年至 40 年間繁 華興盛的榮景,也為本縣留下珍貴的文物史料。[註379]

 民國 98 年 10 月 17 日,馬祖籍登山家李小石,於今年 5 月 22 日完成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壯舉後,榮歸故里,受邀舉辦「揹媽祖登聖母峰攝影展」。李小石原名李德旺,南竿津沙村人,於國中時遷居台灣,後就讀政戰學校投身軍旅,退役後寫字作畫、登山攝影,成就斐然。此次身揹媽祖神像攀登聖母峰,一則祈求聖母護佑、榮耀聖母慈光,一則宣揚故鄉馬祖,讓世界看到馬祖。在攝影展現場,除了展示登山途中拍攝的壯闊、孤絕、靜寂,絕美的山岳景象,也播放影片介紹登山路程的艱困、危險,以及個人的意志與堅持。此次成功登頂,創下世界首位身揹聖母神像登 頂的登山家,為媽祖聖母也為自己取得世界第一高峰登頂證明。[註380]

 民國99年青年節,北竿大澳山戰爭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揭幕,交通部長毛治國、縣長楊綏生、立委曹爾忠、議長陳貴忠、馬防部指揮官羅際琴、馬管處長谷永源、以及地方人士多人為新館揭幕。戰爭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為曹原彰立委任內向中央爭取經費籌建,展示本縣在戰地政務時期,兩岸對峙,戰地軍民戒嚴、備戰、訓練等艱苦生活的各個面向,藉此反省人類和平至高無上的價值。戰爭和平紀念公園依山面海,主展館設計融合閩東建築元素,線條靈動優美,也為本縣增添可貴 的觀光資源。[註381]

 民國 99 年 5 月,馬祖籍攝影家陳敬寶以「迴返計畫」、「天上人間」系列獲得今年日本東川獎「海外作家獎」殊榮,也是台灣攝影家獲得此獎項的第一人。陳敬寶北竿后澳村人,在馬祖擔任小學教師時,課餘時間即投入攝影創作,也曾在馬祖辦過黑白照片攝影展,令人印象深刻,遷居台灣以後,以「片刻濃妝:檳榔西施」系列照片,記錄台灣檳榔西施文化,引起攝影界注目。[註382]

 同年 7 月 10 日,地區畫家林錦鴻油畫個展〈韶光.記事〉於民俗文物館開幕,展期一個月。這次展出的作品有三大主題,第一是馬祖的人、事、物;第二是遊歐即景寫生;第三是戰地政務以來馬祖的文化層面。林錦鴻的畫作跨越時空,既有國內外場景,也有解嚴前後的馬祖,懷舊風 情與現代生活並列,都透出濃濃的人文關懷。[註383]

 民國 99 年 11 月 9 日,馬祖故事館開館揭牌,當天放映拍攝於民國 56 年之戰地馬祖紀錄片。民國 96 年馬祖日報社基於保存並重現馬祖人的共同記憶,並能夠帶給遊客新、舊馬祖的對比,向文建會提出計畫,籌建馬祖故事館,於民國 97 年動工興建。馬祖故事館一樓展示舊日馬祖日報撿 字、排版、印刷,二樓規劃五個時間區塊,分階段展示本縣從軍管到地方自治的歷史樣貌。[註384]

 民國 100 年 6 月,原規劃為「連江縣文建館」及「馬防部隊史館」的福山枕戈待旦照壁,重 新整理規劃,由地區藝術家曹楷智進駐。[註385]6 月 18 日開幕日舉辦「紅喜彩樂.琴飛藝合」總體藝 術展演,馬祖雅韻合唱團、芙蓉海畫會、616ARTS 劇團等參與演出與展示。[註386]

 民國 100 年 8 月 6 日,「藍海的故鄉:馬祖音樂會」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盛大演出,二千多個座位爆滿,這是有史以來國家音樂廳首次演出以馬祖為主題的音樂會。馬祖旅台桃園鄉親,在同鄉會王國棟理事長及工作人員的安排下,包了 11 部遊覽車前往聆聽音樂會;台北、基隆等地的鄉親也幾乎全家出動,甚至有遠從台中、高雄等地專程北上;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是第一次踏入國家音樂廳的依公、依嬤,還有來台後第二、三代,只為了一聽鄉音,以解鄉愁。

 「藍海的故鄉:馬祖音樂會」歷經三年籌畫,邀請國內多位首屈一指的詞曲大師,以馬祖為主題,融合馬祖歷史、文化、語言,結合人聲、西方古典音樂及傳統國樂,交織出富含馬祖特色的精彩樂曲。演出團隊包括國家國樂團、台北愛樂合唱團與來自馬祖的 26 位兒童合唱團成員,以及青年鋼琴家廖培鈞、馬祖籍低音管演奏家張龍雲、女高音林姿吟、男中音林政勳等知名音樂家。全場音樂會在螢幕「麻纜出航」、「聚落風燈」、「蒼茫石屋」等背景襯托下,海湧風動,氣勢磅礡。尤其張龍雲以低音管演奏馬祖鄉親耳熟能詳的〈冬節歌〉,在兒童合唱團的伴唱下,樂音揚起,全場聽眾無不動容,彷彿又回到海浪、石屋、砲彈與防空洞的年代。這場音樂會台北場演出之後, 於 8 月 25 日於南竿體育館演出,同樣造成轟動,令所有觀賞的鄉親內心澎湃激越,感動不已。[註387]

 民國 100 年,李小石成功攀登世界第八高峰,海拔 8163 公尺的馬納斯鹿峰後,9 月 1 日起於民俗文物館配合 2011 年第 37 屆全國登山社團大會師活動,再次展出 60 餘幅攀登歷程的實境攝影。馬納斯鹿峰地勢險峻,雪崩頻繁,在登山界有「死亡之旅」之稱,李小石以其堅定意志、克服天險,終於成功攀登絕域,是台灣登山界第一人。此次展出將尼泊爾高山景致、馬納斯鹿峰沿途山川小 徑、藏胞民情忠實呈現,並附上親自書寫的作品說明,引領觀眾體會世界第八高峰的絕美風景。[註388]

 民國 101 年 6 月,馬祖新銳小說家王雅佩小說創作《深海》,由商周文化出版。王雅佩以筆名「晨羽」在網路發表小說多年,去年獲得兩岸文學PK大賽台灣評審團特別獎。評審團評語為「文字渲染力強,細膩勾勒人物情緒與關係變化,字字句句觸動人心」;而決賽評審團的評語則為「文字流暢,感情真摯動人,描寫兩女一男之間的三角愛情,糾纏卻不複雜,行文最後更以生離的惆悵, 做為這場畢生戀情的結束,動人心弦。」[註389]

 民國 101 年 4 月,馬祖圖書館經擴大空間、內部裝修與增添資訊設備後重新啟用。一樓設置展覽空間;二樓為完整之兒童閱覽空間;三樓為閱覽空間、上網區、影音區。同時設置便捷周全 的資訊化空間,增設閱覽座位,建立圖書館志工制度,以加強服務讀者,建立書香社會。[註390]

 民國 101 年 11 月 7 日,連江縣政府文化局辦理「紀念馬祖戰地政務終止 20 週年」系列活動,以紀念 20 年前的今日(民國 81 年 11 月 7 日),馬祖防衛司令部發佈解除臨時戒嚴的命令,宣告實施長達 36 年 5 個月又 6 天的戰地政務正式終止,本縣開始實施地方自治。文化局規畫系列紀念活動活動包括:

 (一)馬祖戰地政務終止 20 週年論壇

 第一場邀請戰地政務實施期間,曾經擔任過本縣最高軍政首長的司令官程邦治、丁之發、葉競榮及梁世銳等四位將軍,參與論壇。該場論壇由中山國中校長王花俤主持。丁之發將軍謙虛表示,自己是以贖罪的心情回到馬祖,對於當年軍政時期的管束表示歉意。幾位司令官暢談曾經參與的建設、爭取的預算、不同程度的開放,以及面對兩岸對峙情勢的決心。

 第二場由二位前秘書長趙奠夏、黃偉嵩、二位軍職縣長李麒麟、賴宗煙及馬祖增額國代曹順官與談。馬祖日報社長宋志富主持。前秘書長、縣長就農、漁、文教建設,向中央爭取地方預算,以及啟用在地青年作回顧及概述,曹順官國代談及當年不為人知衝撞威權體制的事件。

 第三場邀請於民國 80 年 5 月 7 日參與「507 反金馬二度戒嚴」社會運動事件的金馬人士與談。包括:金門翁明志、楊樹清,馬祖王長明。翁明志認為,戰地政務終止20週年,是金馬重要的日子,遺憾金門並未重視。他指出,當年的軍管就是什麼都管,也是軍事集權。軍管政策與實施不能怪罪包括幾位來馬的將軍,而是反省實驗性質的戰地政務,居然實施長達 36 年,讓金馬與台灣變成兩個世界。楊樹清拿出當年製作的刊物金門報導及書籍,詳細敘述當年為金馬民主運動所記錄的點滴,也談到民國 78 年的 823 大遊行與「507 反金馬二度戒嚴」抗爭活動,馬祖的 12 位諮詢會代表後來僅有曹以雄、劉家國及陳貴忠順利搭船赴台,在立法院群賢樓門口拉起「行政院『立法局』背書戒嚴,金馬百姓無力回天」的布條,請願、靜坐、夜宿,參與長達 12 天的抗爭。李金梅議員表示,當時馬祖的所有諮詢代表都允諾出席台北的抗爭,後來受到軍方高度關切,搭船前夜受到看守及司令官召見,當天一早在福澳碼頭前被擋住。軍方甚至威脅若前往台北抗爭,將從隔日起管制軍方向民間消費採購,引發民間商販疑慮而向代表施壓,因而未能成行。

 第四場主要由馬祖實施地方自治後幾位地方重要政治人物與談,包括縣長楊綏生、立委陳雪生、議長陳貴忠、前立委曹爾忠,主持人為張龍光。縣長楊綏生透露當年擔任衛生院院長,赴台到 507 抗爭會場送茶水,回來自行請辭立即就被接受;而立委陳雪生則表示,當年馬祖在前線,與金門一起備戰,誰知道有沒有炸彈會打到,老百姓付出的犧牲是一樣的;議長陳貴忠則回憶當年軍管下,民眾生活的種種不便與自己參與抗爭的歷程等。曹爾忠表示,他個人的政治生命已進入尾聲,但他將來仍繼續為馬祖付出,他希望馬祖不要再有群體撕裂的情形生,大家團結合作,共同為馬祖努力打拚。引言人林平銀提及,論壇唯一遺憾的是,參加的人以中年人居多,年長一輩雖經歷戰地政務,至今仍是隱諱不談,年輕人到場聆聽的不多。馬祖曾經歷經如此艱難的歲月,軍人在馬祖建設、長輩在馬祖嚴苛管制下生活、部分人士不畏權勢爭取民主,所有前人的努力,
我們有責任保留這一段歷史,不斷反省,引為殷鑑。

 (二)戰地鐘聲-戰地文物與影像特展。

 此特展分為兩部份:

 1、地區民眾曹依俤先生收集的戰地文物。11 月 7 日起在民俗文物館四樓展出一個月。展出的文物包括:台馬出入境證、宵禁通行證、來歸安全證、茶室娛樂券、戰地教材、水上飛機的機票、戒嚴時期的宵禁通行證、戰地限定的軍用香菸、「單打雙不打」的砲彈彈頭、集合民防隊使用的海螺號角、限本縣使用的鈔票等,都是當年實施戰地政務時期留下的生活見證。不僅讓親身經歷過的人重新回憶,也能讓未能趕上那個年代的人想像戰地政務時期居民的生活場景。

 2、戰地終聲-馬祖民主運動回顧展。於馬港縣立圖書館開展出馬祖民眾抗議戒嚴,爭取民主的歷史照片。展出的相片雖然不多,但可以看出當年挺身而出的金馬人士,在軍方高度管制的年代,不畏權勢爭取解除戒嚴的勇氣,與付出的努力。議長陳貴忠看著照片回憶當年的日子,找到幾位熟悉的面孔,像是王長明、陳國禮。他並回憶民國 80 年 5 月 7 日參與 507 反戒嚴活動,多次被防衛部叫去溝通,搭補給艦的前一晚還被關切。最後在清晨五點多,跟曹以雄議員上了補給艦躲起來,聽說軍方一直追查,人是怎麼上船的。終於成功的與劉家國等人在立法院群賢樓前抗爭了 12 天。

 (三)逆風野菊黃-馬祖解除戰地政務 20 年音樂會

 縣府於 11 月 7 日晚 7 時 30 分在介壽堂舉辦音樂會,以紀念戰地政務時期的特殊歲月。音樂會由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承辦,邀請到當年創作〈馬防部隊歌〉的資深男高音白玉光老師,親自率領馬防部部隊弟兄共同演唱。演出團隊有馬祖兒童合唱團、馬祖雅韻合唱團、馬祖高中合唱團、馬祖防衛部部隊、台北大湖愛樂合唱團、台北愛樂的優秀演唱家等共同演出。音樂會內容豐富,包括:戰地政務實施之初的新生活運動歌曲、馬中校歌、部隊軍歌、校園民歌等。特別是馬祖文工隊時期創作的時代歌曲,包括:〈連江夜情曲〉、〈馬祖姑娘〉、〈馬祖之歌〉、〈歡迎你到馬祖來〉還有〈馬祖禮讚〉等多首,都是當時地區傳唱的樂章,反映出在軍管戒嚴下戰地民情與生活概況。

 第四節、文化慶典活動

 一、媽祖昇天祭

 民國 95 起,本縣於媽祖聖誕日農曆九月初九盛大辦理「媽祖昇天祭」活動,是地區重要的慶典活動。媽祖本名林默娘,宋代人,少賦異稟,能預知人禍福。歷代以來,每遇海難,「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救人無數。歷朝君主不斷加封,康熙年間,更由於助施琅攻台有成,受封為「護國庇民昭靈顯應天后」。馬祖港天后宮為地區最大廟宇,矗立於馬祖港邊,與對面山頂的巨大媽祖神像,遙相呼應,構成馬祖宗教園區。

 相傳林默娘父兄於暴風雨天出海捕魚未歸,林默娘投海救父,不幸罹難,屍身漂至馬祖澳口,村民將之安葬於現天后宮,後被莆田人迎回湄州,現只遺留一方墓石於神龕前方;馬祖居民感念媽祖聖德,建廟祭祀。另有一說認為,馬祖天后宮建於清嘉慶年間,與津沙、鐵板天后宮同時,均為大海盜蔡牽所建。

 「媽祖在馬祖昇天祭」場面盛大隆重,大典完全仿造古禮進行,天庭仙女引路、天兵天將護衛、七彩旗幟羅布、六佾舞起陣式;擊鼓、鳴炮、上香、獻果、獻酒、獻饌、獻箔、三跪九叩首禮等儀式,肅穆莊嚴,祈求媽祖護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繞境祈福的陣頭和排場相當浩大,媽祖出巡時,先緊閉宮門,閒雜等男眾不得入內,待媽祖鑾駕淨身著裝後,才由女信徒抬鑾轎出宮。先由「保長公」清道,繞境馬祖澳全境抵科蹄澳返程,每隔一段年歲,媽祖會指示舉辦全島繞境祈福活動,巡遊隊伍綿延約一公里長,相當壯觀。

 二、鐵板燒塔節

 燒塔屬於中秋節的一項傳統民間活動,寓有除舊佈新、驅邪辟毒的意義。團圓是華人社會最核心的親情倫理,月圓人圓的祝福與盼望,更是所有中國人的文化情懷。中秋佳節親人相聚,賞月飲茶,並將一年來家裡所有沈積廢物、垃圾髒物,悉數取出焚燬,以示消除邪祟鬼怪,趨吉避禍。

 燒塔的方式颇多,簡單的只是將家中廢棄物集中堆放,點火焚燒;或者,將廢棄物排列整齊,層層堆積,讓火燒的旺盛,熊熊火焰中除去百毒邪辟。較講究的以磚、泥塊、瓦片堆成塔型,留孔隙通風助燃,將廢棄衣飾用品、骯髒雜物,盡棄於內,引火燃燒,火勢凶猛,烈焰騰空,數公里外皆可見,氣勢十分壯觀。富貴人家更以此相競,使得中秋佳節,火光沖天,映照人臉,氣氛熱絡,熱鬧萬分。

 戰地政務施行期間,全島燈火管制,自不可能履行燒塔活動,因而停辦多年。解嚴後,地方耆宿深感此習俗雖係傳統遺風,然寓有掃除髒亂,清潔衛生之新意;在文化局支持之下,配合鐵板境天后宮為地方知名古蹟,每年舉辦燒塔節慶典,一則賡續傳統,也可匯聚人潮,以收觀光之益。

 三、莒光花蛤節

 馬祖東莒島是地區四鄉五島中海域潮間帶面積最廣,海洋生物最多樣的島嶼。海灘、礁岩蘊藏豐富的海產,包括紫菜、海垢、滕壺,海帶、海螺、耳瓣(九孔)、虷仔(貽貝)、螮(牡蠣)等,其中蛤類的產量更是本縣產量之冠。

 花蛤常棲息在潮間帶粗沙及小礫石灘以及潮下帶泥沙底。東莒島的猛澳、福正海灘正是典型的花蛤棲息地;昔時,婦女孩童於退潮時在潮間帶徒手挖掘便可大量撿獲,攜回自食或販賣,素有「海邊冰箱」之稱。

 東莒地區距馬祖政經中心南竿本島較遠,往昔來去一趟南竿,還需先搭船至西莒接駁,往返費時三、四小時,還不是每天都有船班,交通極為不便,建設相對落後,但也因而成為四鄉五島中,保存最為完整的閩東聚落建築。解嚴後,縣政府修建碼頭、航船升級,再加上大埔與福正相繼劃為聚落保存區,又擁有大埔石刻、東犬燈塔古蹟與熾坪隴遺址,以及絕佳的的天然美景,極具觀光潛力。

 民國91年,東莒文化促進協會結合地方人士,在鄉公所與縣政府支持下,規劃「莒光花蛤節」活動,期望在地居民重新認識地方資源,也吸引更多觀光客造訪,提振地區產業。近年來,花蛤節已成為莒光地區重要的觀光活動,每年吸引眾多人潮造訪東莒,活動形式也逐漸轉向生態保育、戰地體驗、文史之旅等知性活動。

 東莒的寧靜與樸素之美,也獲得背包客的普遍肯定,國內藝文界許多知名人士選擇東莒作為long stay 之地,在此停駐、思考、寫作、再出發;旅居台灣的部分居民,也相繼回鄉,創業定居。東莒也像馬祖其他島嶼一樣,面臨繁華榮盛與古樸簡約之間的抉擇,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是在地居民的最大關注。

 四、芹壁風燈藝術節

 本縣早年元宵擺暝,掛在門楣上的風燈,都會貼上繁複精美的剪紙裝飾,在燭光的映照下,顯得光耀炫麗又溫馨和煦。懸掛風燈的習俗,亦見於新屋落成,或是迎親花轎上,因燈在福州語中與丁為同音,有添丁之意,象徵吉祥。

 地方傳統風燈造型主要有二種,一是球型,一是酒罈型(又稱百子千孫燈);風燈的燈面以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幾何圖形構成;風燈骨架是條狀竹篾,折成四邊與八邊形框架,配合八隻竹條組合而成,糊紙後貼上紅或黑色風燈剪花,式樣古樸、色彩明麗。

 芹壁社區為地區閩東聚落保存區,村內紅瓦石牆,五脊四落水的傳統「番仔搭」石屋,依山面海,高低錯落、層層上升,極富韻律之美。在巷弄家戶間懸掛風燈,隨風微蕩,映著天光海色,使得聚落顯得幽靜而神秘。遊客在聚落的階梯、巷弄間遊走徘徊,彷彿身處明清時代,時光返回到以蠟燭、油燈照明的歲月。

 芹壁石屋與海景巧妙融合而成的絕美景色,因而被許多描述男女邂逅的現代浪漫電影,以及敘說海盜歌妓淒美愛情的古裝武俠電影,選為最佳場景。芹壁風燈節的舉辦,除了讓「風燈」文化發揚光大,也藉此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芹壁,認識馬祖結合閩東特色與戰地元素的獨特文化。

 五、津沙老酒節

 本縣地處閩江外海,居民多以漁農為業,冬日極冷,早年家家戶戶在冬至後、清明前的寒天,就以糯米釀製老酒,封罈月餘後濾過取出,置老薑數片隔水加溫,香氣四散,喝了可以禦寒健身;女性做月子也以老酒、老薑、鴨蛋燉雞食補,恢復體力元氣。是以馬祖人普遍善飲,而又獨鍾老酒。

 戰地政務施行期間,成立馬祖酒廠,酒類歸為公營事業,然民間仍保有釀酒習慣,唯數量不多,以應節日所需。酒廠量產後,馬祖老酒名聲遍及全國,自此與戰地風光齊名。老酒產製過程殘留的酒糟也是地區知名料理,「酒糟雞」、「紅糟鰻」、「酒糟麵線」更是遠近馳名。往昔,地區民眾赴宴稱「食酒」,敲著響鑼邊喊「拍鑼食酒菜凍(涼)唷!」通知村人參加酒宴,更是許多老一輩民眾溫馨的回憶。

 津沙村是傳統漁村,往昔釀酒風氣興盛,居民善飲,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邁。津沙老酒節的舉辦,配合詩文徵選、創意老酒料理、國宴料理秀、花式調酒秀、老酒品酒大賽、酒拳大賽、馬祖酒歌表演等,期望透過老酒節的舉辦,讓曾經入選國宴用酒的「馬祖老酒」推廣到全國乃至於世界各地,讓更多的人認識馬祖老酒的地道香醇,馬祖文化的獨特底蘊。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