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文化志


  標題:第二章 藝文活動(一)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28    閱讀人次:867 )  

第二篇 第二章 藝文活動

 第一節、戰地政務前期之藝文活動(民國 45 年以前)

 民國 38 年之前,馬祖與大陸之間通航順暢,福州地區盛行福州戲,島上居民時有至內地販售魚貨,或添購衣、食日用,若有餘裕閒錢,都會結伴往福州府城「看戲」,視為勞苦工作之後,最為「透腳」之事。當時福州的戲班如「舊賽樂」、「新賽樂」、「新國風」等閩劇團,都曾多 次飄洋過海到臺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演出。[註280]

 赴福州看戲畢竟奢侈,馬祖先民多討海為生,村落鄉間多建有寺廟,祈求神明護祐,以保海事永靖,人馬平安。因此,每於年節慶典,鄉人集資延請福州戲班演出「酬神」戲碼,也藉此慰勞一年辛苦。

 津沙的天后宮,早期搭有戲臺,專供「酬神」演戲之用。福州的閩戲團要來演出,是島內大事,人人盛裝出席,婦女們更是在髮上抹油,別上紅豔豔的紙花,廣邀鄰村親友前來看戲。連演數場,親戚就住在東家,看戲兼敘舊,其樂融融。一村演畢,移至鄰村續演,賓主互換,甚至有戲班連 演數月才回福州。[註281]

 民國 39 年初,兩岸雖已斷航,但台閩間海域廣大,船隻仍有零星往來。鎮守西犬的海上保安部隊(海保部隊),閩籍者為數甚多,為了演出福州戲,仍冒險駕船進入陷區採購道具服裝,包括:前幕、天幕,製景片用的木材、龍頭布、頂條…………等等,滿載而回;從此,演話劇、閩劇,舞台布景、燈光、服裝一應俱全,演出效果增色不少。

 民國 39 年夏,東湧(民國 45 年改為東引)海上保安隊第一縱隊,第三支隊,支隊長王壬貴鼓勵隊員與鄉民 20 多人成立「海濤劇團」學習演出閩劇,並由地方仕紳陳瑞琛帶領前往東犬演出兩個月。海保部隊政工隊也演出話劇,大型多幕劇有:「春回大地」、「牛伯伯打游擊」等,獨幕劇有:「天亮前」、「花與刺」、「三隻鴨子」等。為加強與友軍聯繫,民國 41 年 11 月,東海政治部組團前往馬祖南竿訪問,在山隴演出「大地春回」兩場,贏得熱烈迴響,南竿駐軍 13 師政
工隊亦於第三天演出一場話劇回應。

 民國 40 年,東湧海保部隊第五支隊成立「海風劇團」,以表演福州戲為主、平劇、民間遊藝為輔,隊員大都來自福州、連江、長樂、林森、福清等縣市,多位為福州戲科班出身的藝人。該劇團並於民國 46 年 10 月 28 日赴白犬南竿勞軍,演出「斬駙馬」等戲目。民國41年夏,時任總政戰部主任的蔣經國蒞臨西犬視察,隨行帶來國防部康樂總隊的平劇隊、話劇隊宣慰官兵,在青蕃村司令台演出平劇「天霸拜山」等戲碼,並由東海部隊政治部副主任李緝熙客串黃天霸。

 民國 44 年,海保部隊因整編解散,「海風劇團」部分成員納入國軍行列成為正規部隊,部份成員退役後,憑其閩劇唱作技藝,加入臺灣的「三山閩劇團」,此劇團係由福州各閩劇戲班演員,隨國府退守台灣後自發組成,「三山閩劇團」在 70 年代因新血不足,無以為繼而解散。

 民國 46 年,津沙村的閩劇社公演,演員以津沙的林柏濟、林柏仁、林柏廣兄弟為主,同村的李開炳、李芝明及山隴的翁永祥、牛角的陳須明等 40 幾人共同參與。此為民間閩劇愛好者自組的劇社,讓閩劇得以在馬祖留得一柱香火。

 民國 4、50 年代,每年春節及特別慶典,都會在山隴廣場上舉行軍民同歡的遊藝會。節慶前一個月,馬祖防衛司令部會下達命令,各部隊以支隊為單位,準備民間藝術活動。軍方與村幹事協調演出的節目內容,部分節目由民眾負責,這種軍民同歡演出型態持續十數年,成為慣例,直到戰地政務時期結束,仍有零星演出。

 馬祖駐軍各省籍皆有,其中不乏對家鄉曲藝能演能唱者,因此遊藝會的表演節目多采多姿的,軍中戰士自製服裝、道具,粉墨登場,地區民眾也將迎神、擺瞑廟會活動帶入節慶表演,諸如:七爺、八爺、孩兒陣和鼓板樂,甚至有扮八仙。廣場上,每年必然上演的節目有:舞龍、舞獅、捕蝴蝶、賣蜆仔、跑旱船(陸地行舟)、漁翁戲蚌、龜精吃醋、國術表演,及高蹺陣上的伬唱、 拍錢套等民間遊藝;廣場上軍民圍觀,人潮湧動,鞭炮煙火,鑼鼓喧天甚為熱鬧。[註282]

 民國 40 年代,馬祖沒有電視、電影,報刊雜誌也極為缺乏,駐軍部隊各個守備隊陸續成立康樂隊,也聯合民眾加入演出。這期間的康樂隊有白犬守備隊隊長馬建武成立的「虎賁康樂隊」,演出叫好又叫座的《追韓信》、《慶頂珠》、《度鸞禧》等劇目,另有「尖兵康樂隊」、「春雨康樂隊」、「怒吼康樂隊」、「九三康樂隊」等在馬祖各島巡迴勞軍。

 第二節、戰地政務時期之藝文活動(民國 45 年至民國 80 年)

 戰地政務的中心工作之一即為民力配合軍力,「一切為反攻,一切為戰鬥」,一方面實施宵 禁戒嚴,加緊民防訓練,實施「仇匪恨匪」教育;[註283]另一方面響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提倡「人人康樂、處處康樂、時時康樂」的文藝宣傳表演。[註284]此一時期的藝文活動,不論是藝文出版、藝文展覽或文康活動,主題大多強調戰地政務的施行成果,提升戰鬥士氣;除了戰地守軍「兵演兵」「兵唱兵」的文康娛樂之外,戰地政務委員會並責成各部隊在其守備區內,輔導各鄉村成立康樂隊,於國慶日、蔣中正總統誕辰日、軍人節等慶典節日作大型演出,慰勞前線官兵。

 一、藝文活動

 民國 47 年,國防部長俞大維再次巡視高登,這是俞大維第 102 次登上高登島,由此可見高登島戰略地位之險要。俞大維並親自核定去年(民國46年)11月17日巡視高登時所出上聯:「九月九,登高登,登高」,結果入選的是紀良材上尉與覃秀中尉不約而同所對的下聯:「十又十,慶國慶,慶國」。

 民國 48 年,中國文藝協會訪問團一行抵達馬祖訪問三天,團員有:趙友培、朱介凡、王藍、吳裕民、張萬熙、張大廈、王鼎鈞、龔聲濤、鍾梅音、施魯生、謝吟雪、程其恒;趙友培擔任團長,團員兵分三路,分別至高登、北竿、南竿舉辦文藝座談會。最後由趙友培總結發言,指出文藝創作的三個條件:一要抒情,二要寫生,三要創新;最重要的是體驗生活,方能創作偉大的戰 鬥文藝。[註285]

 民國 48 年,為提供戍守前線官兵休閒娛樂活動,馬祖指揮部令頒「馬祖守備區馬祖文康中心構建委員會」組織辦法。在南竿梅石村右側山頭,闢建馬祖文康中心,包括:電影院、特約茶室、 餐廳、圖書閱覽室、球場等設施;並分設文化、體育、服務、康樂等部門,專為本區官兵服務。[註286]民國 50 年,復於文康中心附設馬祖文化館,訂定文藝作品競賽辦法,以培養、引導軍民文藝創作的風氣,同時對馬祖各界徵求藝文作品;作品內容必須宣揚反共抗俄意識,表揚軍中模範及地方優秀人士;描寫軍中風光、馬祖風情;介紹地方建設成果與實用美術。民國 50 年,首次於文康中心展出作品,作者皆為部隊官兵,包括:國畫、西畫、漫畫、圖案、雕刻、書法、金石、攝影等 共一百餘件。[註287]

 民國 54 年,由馬祖防衛部政戰處主辦的馬祖地區文藝聯誼會,雖名為馬祖地區,與會者皆為軍中藝文工作官兵及各部隊政戰主管共六十餘人。高司令官於會議中訓示:文藝創作必須遵守三民主義的文藝路線,以「仁愛」為中心,激發向上的、革命的、鼓舞戰志的人心;並指出對岸共 匪卻把文藝作為麻醉人類靈魂的公具,遂行欺騙、狡詐、暴戾、殘酷、為人類製造仇恨的伎倆。[註288]民國 63 年,軍中漫畫家牛哥訪問馬祖,漫畫作品 21 幅發表在馬祖日報副刊。[註289]

 民國 57 年 11 月 12 日,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馬祖大隊假社教館舉辦「青少年書畫展覽」共展出80餘件作品,以紀念國父一百晉三誕辰暨慶祝第三屆文化復興節。仁愛國小四年級學生劉愛金、 六年級林善俊、清疇國小林鳳鶯以及馬祖初中柳雨秋的作品都獲致佳評。[註290]

 次年,適逢社教館成立兩週年紀念,以及響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社教館再次辦理軍民美術聯展,參展作品計有社會組 25 件、中學組 41 件、軍中畫家藍始材 42 件、黃哲夫 2 件,並有名畫家梁中銘與鄧國清的鉛筆畫作品,總共 110 件作品參展,可謂地區年度藝文大事;學生組展出的作品中,國畫方面有曹常壁與王詩平、水彩畫有林玉珍、楊綏生、曹典慶、林志明、林國安、陳合成、謝賽玉、曹常俊、陳明金、曹金菊、陳妹珠等,其作品被當時的馬祖日報記者洗梅評為 極有潛力的畫壇小畫家。[註291]

 民國 65 年,陳合成自政戰學校美術系畢業返鄉省親,於 3 月 11 日起,假社教館舉行個展。[註292]

 民國 68 年 12 月,連江縣社教館在館長秦卓雄號召下成立婦女合唱團,包括婦女會理事長陳美蘭、教師、地區婦女及多位馬祖高中女生等,共有三十多位團員;該團每星期一次在馬祖高中 練唱,由馬祖高中教師謝人優指導。[註293]

 民國 69 年,南竿鄉福沃村青年林宜寶於社教館辦理集郵展覽,展出從民國 60 年開始集郵以 來的郵票,價值約十多萬元。[註294]

 民國 75 年,本縣籌辦首次文藝季,從 1 月起至 4 月底,政委會規劃多項藝文活動,內容有:(一)、名人書畫展(元月下旬)。(二)、巡迴勞軍敬軍演唱活動(元月下旬)。(三)、冬令營自強青年育樂活動(元月 26 日至 2 月 1 日)。(四)、美化環境比賽(元月中旬)。(五)、民俗遊藝活動(2 月上旬)。(六)、旅台文武青年座談與參觀活動(2 月上旬)。(七)、土風舞聯誼會(2 月中旬)。(八)、軍民燈謎及歌唱才藝表演會(2 月中旬)。(九)、地區特產品及花卉展覽會(2 月下旬)。(十)、軍民各類棋藝競賽(3 月下旬)。(十一)、藝文作品比賽及展示(4月上旬)。(十二)、國樂演奏及名片欣賞(4月上旬)。(十三)、水產試驗成品展(4 月下旬)。[註295]

 各機關團體、學校也舉辦才藝競賽,馬祖高中、仁愛國小、中正國中小、介壽國中小、會屬單位、縣政府、縣屬單位、人民團體等共八單位,共參加歌唱、樂器、戲劇、雜技、舞蹈等五大項目, 計 49 個節目參賽。[註296]

 民國 75 年 11 月 18 日,文建會「台閩古蹟資料展」於社教館交誼廳展出。此項展出是由專家、學者分別從歷史、文化、藝術、年代、工匠流派、現況與品質等角度,將台閩地區古蹟分等列級,再拍攝成巨幅之彩色與黑白照片,於社教館展出。展品包括十三大類,計有寺廟、宅第、陵墓、關寨、衛署、書院、城郭、園林、教堂、牌坊、碑碣、橋樑及其他建築等;古蹟來自台灣、澎湖 與金門,唯獨缺乏本縣之古蹟。[註297]

 民國 77 年 1 月,為培育地區國樂人才,拓展地區國樂演奏風氣,連江縣社會教育館成立兒童國樂團,聘請在地區服役的陳鄭港與任燕平兩位戰士指導。陳鄭港畢業於文化大學國樂系主修南胡,任燕平畢業於國立藝專主修管樂。兒童國樂訓練計畫甄選對象為介壽中心國小五、六年級小朋友,於寒假期間展開集訓,每星期三、六兩次,開學後改成每週六、日練習。連江縣社教館已 購妥拉弦、吹管、彈撥、打擊等樂器二十餘萬元。[註298]

 二、文康表演

 民國 46 年 10 月 4 日,為慶祝蔣中正總統七秩晉一華誕,馬祖指揮部辦理本縣康樂大賽,由四個守備隊結合各守備區婦女組成康樂隊參賽。北高守備隊取名春雷康樂隊,隊員有王美娘、王麗芬、李玉珠、陳木蘭、王木嬌、王壁珠等人;白犬守備隊取名虎賁康樂隊,隊員有林月琴、陳雙金、林水英、林全鵬、徐英、姜水仙、林水金、鮑佺妹等;南竿東守備隊取名怒吼康樂隊,隊員有吳珠鶯、曹玉金、曹淑貞、曹玉珠、曹嫩金等;南竿西守備隊取名尖兵康樂隊,隊員有珠螺之花吳鶯金與 吳興華姊弟、江益金、林春仙、張桂金、吳芳英等。[註299]

 康樂大賽期間,年僅八歲的吳興華,歌唱表現亮眼,音調清晰且動作幽默,有馬祖第一神童之譽。吳興華為珠螺村長吳書妹(吳元釵)幼子,馬祖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其姐吳鶯金也有歌唱才藝,為西守備隊的文康要角。比賽結果,輕音樂組第一名為南竿西守備隊,齊唱組第一名為白犬守備隊;地方婦女歌唱組,第一名為東守備隊吳珠鶯,第二名西守備隊吳鶯金,第三名北高守 備隊吳麗芬。[註300]

 比賽結束,另行選出 12 位地方婦女隊員與守備隊男隊員,合組馬祖各界祝壽團康樂隊,指揮官親任團長,除在本島演出,並至北竿、高登、大坵與東西犬勞軍演出,為期十天。[註301]

 除了指揮部政委會主導地方婦女加入康樂隊於重大慶典、節日的演出,中小學生也參與勞軍活動。民國 47 年 7 月 14 日,介壽國小學生組成勞軍團在梅石休假中心演出,慰勞休假官兵。在3331 部隊附屬的武威輕音樂隊伴奏下,林星寶獨唱〈祖國之歌〉、〈燕子〉、〈台灣好〉等歌曲, 另有曹嫩金表演海洋舞、採茶舞及短劇《私塾三斤肉》。[註302]馬祖中學在民國 48 年的祝壽晚會中,演出者有滕韻梅獨唱〈白雲故鄉〉,劉翠仙獨唱〈少年的我〉,鄧文琪表演《小傻子》,曹依菊 短劇《無稽之談》,以及陳瑞英表演《春秋配》等。[註303]

 民國 50 年前後,南竿山隴村愛好傳統戲曲者,組成民俗遊藝隊,每逢年節慶典均安排演出。民國 55 年 10 月 31 日蔣公八秩華誕,在山隴廣場舉辦盛大遊藝活動。參與演出者有:有陳豐年(村長),劉増錦、劉雁平、陳海官、陳金祿、陳亭廉、翁永祥(翁玉峰之父)、陳須明、李兆魁、陳依富、張林、潘輔、劉金煥、陳振清、陳福官、陳經發、吳璋(幹事)、邱英鑣、劉培芝(副村長)、陳長青、陳秋金、陳書義、江幼俤、曹玉金、劉福金、陳愛珠、陳善福、陳其良、陳書康、 陳依和、劉増寶、李國華、陳桃桃、曹玉仁等。[註304]

 民國 58 年 10 月 10 日國慶日,「南竿藝宣隊」在鄉長潘輔及隊長陳應城帶領下,於山隴介壽堂公演兩場,特地請閩劇名伶陳湘琴,及閩劇界輩份甚高、人稱「左手師」的陳亦志,由臺來馬指導藝宣隊演出,讓馬祖鄉親重溫道地的閩劇唱作。擔任此次演出的戲曲編導為介壽村幹事吳璋(原海保部隊「海風劇團」要角),文場有翁永祥(南胡)、林柏賡(南胡)、陳旭東(南胡)、李益豪(笛、蕭、嗩吶);武場有陳須明(司鼓)、李作舟(小鑼、鑼)、劉增銘(鈸);跑龍套的是陳依富、孫富貴;劇務姜長青,和檢場邱英鏕。劇目及演出人員如下:《彩樓配》:江小惠(反串小生),陳秋雲(旦角飾漁家女),陳愛珠(旦角飾官家小姐),翁月華(彩旦飾俏丫環)。《金耳環》:陳書義(反串),翁月華(青衣),江小惠(反串小生),陳應城(丑角),柯一枝(老生)。《三娘教子》:魏淑貞(飾三娘),翁月華(反串薜義),陳應城(飾老生管家薜寶)。《張 鳳戲秋娟》:曹玉仁(飾張鳳),陳紅玉(飾秋娟)。[註305]

 「南竿藝宣隊」活躍到民國59年,為地方戲曲表演留下一段佳話,也為後來雲台樂府的興起,埋下發展的種籽。民國 70 年以後,國慶與大年初一民俗遊藝表演活動,改由官兵擔網,演出節目也多為大陸各地民間戲曲,不見馬祖傳統民俗戲曲風格,也間接導致傳統曲藝式微消弱。

 民國 59 年,遵照司令官「大家唱、大家跳、大家哈哈笑」的指示,地區民防部隊組成三支藝宣隊(南竿、北竿、白犬),進行康樂交流,彼此觀摩示範。[註306]該年秋節過後,於 9 月 22 日集中南竿中正堂盛大公演;北竿藝宣隊由鄉長李貴立率領進駐南竿復興山莊,隊員有張玉燕、王好蓮、林木蓮、王燕秋、陳香妹、王玫珍等人;白犬藝宣隊由西犬的「白光」與東犬的「東旭」藝宣隊組成,由林柏仁率隊進駐,隊員有劉淑嬌、劉秀玉、謝春花等人。[註307]

 當年的民防複訓也將康樂訓練列為重點項目,為期十天民防複訓於結束後,於 9 月 7 日,南竿民防大隊東施教區的四個中隊(介壽、復興、福沃、梅石)所有男女隊員,表演康樂訓練的成果;介壽村民防女隊員陳秋雲指揮大合唱,向司令官兼主任委員獻演,以報答司令官的關注與愛護。[註308]

 同年 12 月 16 日,在南竿鄉成立「復興中華文化藝宣工作隊」,於山隴「逸園」展開集訓,這支藝宣隊只盡義務,沒有報酬;隊員中謝春花小姐在東犬經營錦旗禮品店,為了參與演出拋下店務, 搭船來南竿參演,純屬義務支援。[註309]

 康樂隊的演出內容多為時代歌曲、現代舞及民族舞蹈,伴奏樂器也多為爵士鼓、小喇叭、撒克斯風、大小提琴等西式樂器;而當時駐防西犬、東引的部隊官兵,人才濟濟,其中不乏傳統戲劇的愛好者、票友,自發組成京劇、閩劇及豫劇隊,利用公餘時間演練,並巡迴各島公演。

 民國46年,駐守東、西犬的東海部隊,總數約有四、五千人,就有兩個戲班子。其一為福州戲,另一為京戲,演員平日各自歸建部隊操練,公演前夕排演;演員全是男性,花旦、青衣都是反串, 偶有官兵女眷扮演坤旦參演。[註310

 民國46年10月,駐守東引的部隊官兵三十餘人組成海風劇團,以演出閩劇為主,京劇為輔, 並赴南竿、白犬勞軍多日。(註311)同年 12 月,西犬豫劇隊成立,主要演出梆子與曲子,[註312]東犬部隊也區成立平劇隊,演出戲碼有:《蘇三起解》、《法門寺》、《三堂會審》、《托兆》、《奇冤報》 等五齣。[註313]民國 47 年,東莒平劇隊公演四場,計六齣戲:《捉放曹》、《春秋配》、《追韓信》、《起解》、《紅鸞禧》、《打漁殺家》。所有文武場、場務、琴師,皆由部隊官兵擔綱;師傅為
張慶福,隊長亢永瑞,鬚生諶飈,小生李國宇,青衣李明森、李永如,服裝陳富山,琴師朱學章、 鄧再學等。[註314]

 民國 66 年,政委會頒佈「六十七年度藝術服務社會實施要點」,規定縣立各國民中小學就其學區內舉辦藝術服務社會,每校至少演出一場,必要時可聯合舉辦;馬祖高中應擇適當地點,至少演出二場;縣府文教科、社教館協同救國團馬祖大隊,邀請音樂、戲劇、舞蹈優良之學校及社會團隊,安排在重點鄉村,舉辦示範性之藝術服務,至少演出二至四場;另請防衛部安排軍中藝術團隊,利用勞軍演出之便,巡迴鄉村服務演出。演出項目:包括音樂、民族舞蹈、戲劇、綜合 藝術等項。[註315]

 民國 72 年 8 月,政委會為了提升馬祖文化水準、宣慰防區官兵、鼓舞戰鬥士氣、宣揚戰地政務,政委會成立「馬祖文化工作隊(簡稱文工隊)」,招收地方女青年及部隊具有演藝才能之官兵,予以專業表演訓練,在本縣及台灣、乃至於日本琉球,表演歌舞、戲劇,宣揚反共意識,戰鬥氣息以及馬祖之風俗民情。

 民國 74 年 6 月15日,蔣經國總統蒞馬巡視,文工隊演出「風雨生信心」、「祝你幸福」等十二 個節目,表演精彩,蔣經國總統觀後嘉勉文工隊,並謂:國樂演奏的水準可媲美「中廣國樂隊」。[註316]

 民國 75 年,地區首辦文藝季活動,文工隊受邀於元旦晚會演出,編導人員創作多首融入地方色彩的樂曲與歌舞節目,包括「馬祖之歌」、「歡迎到馬祖來」、「鄉土舞蹈」等,表現出馬祖 人熱情好客的爽朗天性以及以海為田的漁家生活,令地區觀賞民眾一新耳目。[註317]7 月 25 日,馬祖文化工作隊 35 名隊員,由連江縣物資處處長黃傑生領隊,赴台灣、金門等地演出近三個月,共計 48 場;宣達本縣民生樂利、安定富足之生活以及枕戈待旦、奮發自強之精神。[註318]

 民國 76 年 10 月 11 日,國大代表陳仁官率領馬祖文化工作隊組成「馬祖青年文化訪問團」,前往琉球石垣市訪問演出;演出節目重新編排,有描述馬祖居民從事農漁生產與節慶祭祀的〈馬祖組曲〉,表現地方特色的〈杯底乾坤話老酒〉、〈廟會〉,表達多民族文化的〈民族舞曲〉,突顯戰地精神的〈戰地春雷〉、〈武藝千秋〉,以及〈鳳陽花鼓〉、〈苗女弄杯〉、〈牧野春回〉 與〈新疆舞曲〉等節目。[註319]

 民國 79 年 3 月 25 日,馬祖文化工作隊在教育部、國民黨海工會、省教育廳、及各縣市文化中心協助安排下,由王永勛主任帶隊赴台演出 4 星期;此行共巡迴 13 縣市,演出 27 場,宣揚前線戰 地軍民刻苦戰鬥精神以及本縣儉樸淳厚的民情風俗。[註320]

 民國 81 年 11 月,本縣解除戰地政務,文工隊不再肩負宣揚戰地政務之任務,而本縣藝文活動更加多元,文工隊除了參加民國82年文藝季「大漢天聲」及民國83年文藝季「馬祖豐年慶團圓」大型舞劇的零星演出之外,不再公演,就此解散走入歷史。

 第三節、地方自治時期之藝文活動(民國 81 年至民國 101 年)

 民國 81 年,實施長達 36 年 5 個月又 6 天的戰地政務終止,縣長開放民選,成立各級議會,馬祖全面實施地方自治。在文化政策上,一方面配合文建會召開的全國文化會議決議,推動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藝文活動,另一方面也積極展開聚落保存、文化資產維護研究,以及執行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整體上,更加重視地方文化的深耕與闡揚,諸如:閩東建築的修葺、地方戲曲的再現、民間信仰的凝聚、文化產業的經營、風俗禮儀的提倡等等,使本縣呈現更多在地的、多元的、蓬勃的文化樣貌。

 一、藝文會議與研討會

 民國 83 年 8 月,連江縣政府召開「蒐集民俗、文物史料會議」由曹常順縣長主持。會中完成任務編組,由縣府主任秘書劉立群擔任綜合蒐集組組長,民政局陳傳立、建設局長陳益興、教育局長林星寶、主計室主任劉羽茵擔任副組長。社教館代理館長陳應城為執行秘書,組員有:李趙東、曹爾元、劉剛、馮金木、陳玉建。南竿鄉蒐集組長為鄉長陳書禮,副組長陳玉福;北竿鄉蒐集組長為鄉長王詩乾,副組長楊寶官;莒光鄉蒐集組長為鄉長王大捷,副組長陳順壽;東引鄉蒐集組長為鄉長林日福,副組長林美香。會議結論:由社教館指派專人分赴各鄉與各鄉負責人員聯繫,蒐集相關文物、史料。範圍包括:先民生活器皿、服飾、漁農工商生產用具、字畫古玩、先總統蔣公暨經國先生歷年蒞馬巡視影像與文字記錄等。各鄉蒐集時程排定:南竿鄉(9 月 16 日至 30日)、北竿鄉(10 月 16 日至 30 日)、莒光鄉(11 月 16 日至 30 日)、東引鄉(12 月 16 日至 30 日)。[註321]

 民國 84 年 6 月 21 日,縣議員曹以雄規劃「長住馬祖與聚落保存」講座,邀請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教授夏鑄九主講:「地方發展與社區營造」。夏鑄九從馬祖發展的困境開始,談到馬祖過去施行戰地政務,物質與精神建設皆受到壓抑;而在全球經濟與兩岸關係轉變下,馬祖的地域危機與可能的轉機;其次,討論地方自主與地方動員是地方發展的基礎,地方人士應共同建立「社區共同體」的意識,善加把握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機會,在全球競爭的獨特縫隙與角落中,以地域特色結合地方經濟,推動聚落保存,促使產業文化化以及文化產業化,從而推動社區參與、草根民主與地方政府改革,以改變社會結構,轉化地方文化。夏教授並強調社區營造不 是鄉愁複製,而是催生新社會與新人類,從傳統中重新創發生生不絕的源頭活水。[註322]

 同年 12 月 27 日,夏鑄九再度抵馬主持本縣綜合發展研究。夏鑄九演講指出,本縣的閩北(夏教授語)建築,是祖先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必須保存與發揚光大;並呼籲馬祖各界一起努力搶救馬祖,同時也要接納認同馬祖、喜歡馬祖的「新馬祖人」,把握時機,通盤規畫,共同思考,如何在建築、民俗、生態上保有地方特色;不要隨意拆除極富地方特色之傳統民居、破壞島嶼景觀, 不要淪為商業附庸,如此方能以文化資源作為觀光焦點,世世代代,永續經營。(註323)交通部觀光局 及縣政府有關部門擬將北竿芹壁村做為聚落保存的試行點。[註324]

 民國 85 年 6 月 15 日,馬祖文史工作室於縣農會辦理「馬祖地方文史人才工作研習營」,第一場邀請連江縣綜合開發計畫專案負責人鄧宗德,講授「從台灣社區總體營造談馬祖綜合發展」,鄧宗德畢業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以日本妻籠宿、小步施、古川及高山市的社區營造實例,說明溝通、整合、民主討論以及由下而上共同意識建立的過程,是社區營造的基礎,同時也建議地區應納入「新馬祖人」意識,包容與擴大形塑馬祖的社區文化。第二場演講人為輔仁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明德,講題為「民俗與生活」,說明民俗是先民生活的智慧結晶,是與時共進的文化積澱,與現代人的生活可以相互調適,應該多加研究、闡述,發揮其精神價值,可以豐富現代 人的生活。[註325]

 民國 86 年 10 月 31 日,「馬祖文史工作協會」負責人陳漢樹,為強化地區文史工作者研究與寫作知能,於仁愛國小辦理「民俗文化資產調查研習營」,邀請研究東犬燈塔的學者楊仁江、民俗專家莊伯和、與編纂連江縣志續篇的地區學者劉增泉,擔任講師,為學員講授研究方法、書寫 體例、參考資料引用等,以深化學員對文史調查的認識。[註326]

 民國 87 年 1 月,縣政府為配合內政部推動的「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實施計畫」,連江縣長劉立群召開「推動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會議,以建立具本土文化風格、綠意盎然、適意美質的新家園為目標,與會人士有民政、教育、建設等處室首長,地方民意代表以及關心城鄉發展的 民間人士。[註327]

 同年 5 月,社教館長邱金寶於文藝節發表感言,回顧了社教館興建的歷史、歷來辦理的各項社教與藝文活動、輔導成立藝文團體等,對地區藝文工作的落實與藝文水準的提升貢獻良多;文章也指出,社教館目前的場地與人員編制,無法滿足民眾對藝文活動的需求,期盼本縣回歸地方自治後,也能比照台省各縣市成立「文化中心」,讓地區藝文活動能夠紮根、成長,打造「新馬 祖文化」。[註328]

 民國 88 年 7 月 3 日、4 日,在台灣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其目的為探討、追溯馬祖的歷史,進而豐富馬祖的研究與論述;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更以即席創作的詩句「雲山蒼蒼,海水湛藍,連江風範,山高水長」祝賀研討會成功。本次研討會由淡江大學承辦,共有來自海峽兩岸、美國、法國的學者共發表 22 篇論文;地區學者劉增貴發表〈讀閩海贈言沈有容海史事考〉,林金炎校長發表〈馬祖歷史初探〉,王金利博士發表〈馬祖漁業的發展、限制與困頓〉,陳高志博士發表〈馬祖閩北方言與古籍訓讀〉,劉增泉博士發表〈馬祖的危機與轉機〉;分別從歷史、文物、產業、政治等角度追溯馬祖的歷史,探討馬祖的未來。[註329]

 民國90年5月28日,由台大城鄉研究所主辦的「第三屆環太平洋區參與式社區設計研討會」, 在芹璧社區召開;來自美國、日本、香港及台灣近五十位專家學者與會,展開三天的研討會。[註330](這是國際性研討會第一次在馬祖辦理,也是芹壁村的盛事,行政院政務委員陳錦煌及劉立群縣長皆應邀參加開幕式。大會特別安排與會嘉賓乘坐閩珠 1 號從芹壁沙灘接駁登陸,體驗先民以海為田的生活。國內、外嘉賓對於芹壁聚落樸實、純淨與天然美景皆讚不絕口,並致贈一尊從日本攜回的「社區保護神」,咸認為芹壁社區再造已踏出成功的一步,未來前景可期。
 
 民國 94 年,連江縣政府文化局於歷史文物館主辦「中國東南沿海島嶼考古學研討會」國際性會議,包括來自澳洲國立大學考古人類學院院長 Peter Bellwood、中研院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劉益昌,以及國內台灣大學、中研院等多位學者發表論文。縣長陳雪生在開幕式上強調,馬祖列島從歷史、文化角度而言與大陸東南沿海島嶼的血緣關係,而考古發現又將馬祖的歷史往史前推進至距今 6000 年,所以馬祖雖小,但在政治與文化上的地位非常獨特、重要,未來發展也有 無限的可能。配合此次研討會,文物館四樓也同步舉辦「東莒熾坪隴考古出土文物特展」。[註331]
 
 連江縣政府文化局自民國 95 年起,配合文建會「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修訂,即已進行地方文化資產統計與各項法規制定。翌年成立「連江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聘請國內知名學者專家為審議委員,期間多次邀請委員蒞馬會勘馬祖各地重要古蹟、歷史建築、文物等文化資產。

 民國95年7月,連江縣政府在台北與馬祖分別舉辦台北、馬祖論壇:「鯨燕馬祖.海上桃花源」座談會,討論第二期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四場研討會主題為「用負責任的心情守護島域的文化生態」、「用負責任的態度經營友善的生活與旅遊服務網絡」、「用負責任的方法發展永續的無毒產業」、「用負責任的獎助培育多元的優秀人才」。陳雪生縣長並提出未來四年施政五大方向:(一)、落實菁英培訓、完成世代交替。(二)、發展觀光為策略、藏富於民為目標。(三)、改善交通運輸瓶頸、實施多元化經營。(四)、配合中央政策、發展地方產業。(五)、建構第二期「96~99 年」離島實施方案、奠定永續發展基礎。特別是離島建設實施方案,請台大城鄉研究 所協助規劃,並廣納產官學界及旅台鄉親意見,規劃策略與實施方案,作為施政重要依據。[註332]

 為配合「媽祖昇天祭」系列活動,連江縣政府委託中研院民族所於民國96年10月17、18兩日,在民俗文物館舉辦「媽祖信仰與馬祖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40位學者參與,就以下主題「神聖與社群建構」、「媽祖信仰在馬祖」、「看見媽祖」、「歷史記憶與媽祖意象」、「當代媽祖的儀式展演」、「媽祖傳說與廟會」,共發表 15 篇論文。藉由研討會的舉辦,讓島內外更多人認 識媽祖信仰對以海為田的海島居民的意義,更為深化媽祖信仰與馬祖在地結合的文化意涵。[註333]

 繼民國 97 年在台北辦理馬祖論壇之後,連江縣政府復於民國 97 年於台北天母國際會議中心召開「2008 馬祖論壇」,此次會議的主題為「負責任島嶼.海上桃花源」,主要集中討論在如何運用馬祖位於大陸前沿,近在咫尺的優勢地位,在兩岸關係中創造更多生機與轉機;馬祖旅遊的前瞻規劃等。上午討論的議題為:「用負責任旅遊創造超越兩岸的馬祖魅力-行動策略研議」,邀請到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以「我所看見的未來」為題演講,指出馬祖應運用諸如海島、坑道、兵營等戰地風光,善加利用經營,吸引遊客體驗不一樣的旅遊經驗。下午的議題為「突破潛在邊緣化危機、強化馬祖立基優勢之政策創見激盪」,由熟悉兩岸議題之學者包括:淡江大學教授張五岳、中華技術學院教授張力及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簡旭伸三位,分別就「馬祖與兩岸大三通政經利基分析」、「金馬地區發展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馬祖與本島或中國發展區域或城市合作之可能性與策略」等主題簡報,為馬祖尋求具體策略及可行政策方向。會議中並就是否應興建巨型媽祖神像、莒光地區發展前景等議題進行熱烈討論。[註334]同年 7 月,文建會通過四鄉 五島展演空間改善補助經費 1 億 400 萬元,另媽祖宗教園區所需經費 3000 萬也獲得通過。[註335]

 民國 97 年 8 月 19 日,於行政院文建會召開本縣第一次「連江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委員包括傅朝卿、薛琴、洪孟啟、陳仲玉、李永展等共 12 名,另外,無形(非物質)文化資產審議委員 9 名,地區由縣政府秘書長王忠銘、文化局局長劉潤南及課長吳曉雲與會。會議決議,依據文資法 102 條規定,重新指定東犬燈塔、東湧燈塔及大埔石刻為古蹟,審議結果如下:東犬燈塔指定國定古蹟、東湧燈塔建議指定國定古蹟、大埔石刻指定縣定古蹟、津沙登錄聚落、熾坪隴指定遺跡、蔡園裡遺址列冊、鐵板元中統古碑登錄古物,以上文化資產未來也將依照文資法規定, 辦理保存及管理維護。[註336]

 民國 98 年,地區藝文團體相繼成立,藝文活動蓬勃發展,縣政府文化局思考應該加強對本縣文化、歷史、環境、經濟、產業……等議題的學術性研究,一方面讓島內外人士對馬祖列島更加認識,另一方面經由學術研究求證、分析、歸納等研究成果,作為馬祖未來於發展的重要依據。

 文化局於該年 3 月 7 日,召開「2009 馬祖研究兩岸交流座談會」邀集海峽兩岸學者專家發表17 篇論文。北市教育大學郭大玄提出「經濟性的文化觀點在馬祖」,探討「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在馬祖的適用性,建議以地方文化特色產品,打造文化經濟活動;彰化師範大學嚴勝雄提出,馬祖列島天然資源豐富、環境幽美,可把馬祖建設成適合文人墨客、藝術人士聚會場所,石厝建築出租、打造退休休閒養老村等;海洋大學黃麗生建議可善加運用本縣獨特的民情風俗,規劃新型態的體驗式旅遊;中央大學鄭政誠則以《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探討馬祖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與光緒十年(1884)清法戰爭,皆有參與記載,可資證明馬祖列島的樞紐地位。大陸學者所提論文多論及馬祖列島的風俗、語言、文化、宗教信仰,與大陸閩江流域系出同源,是楚越文化的一部份。地區藝文工作者也提出藝文觀察與展望,如翁玉峰提出〈連江縣表演藝術歷年之發展〉;林錦鴻的〈馬祖民間樂器(鼓板樂)的沿革與傳統形式意義〉;賀廣義的〈馬祖鐵板天后宮信仰及其文化的形成〉;陳高志強調馬祖方言在台澎金馬地區中是特殊的,也是唯一還在使用的閩東語言,但隨著強勢的國語運動,已有式微凋零之勢,地方乃至於中央應加以重視與保護。[註337]

 由於「馬祖研究」研討會的議題與地區切身相關,引起極大迴響,縣政府文化局續於同年 10月份辦理「2009 媽祖昇天祭─馬祖研究學術論文發表會」。邀請台、馬、大陸,兩岸三地學者發表十餘篇論文,討論馬祖聚落﹑風俗﹑信仰、產業等議題。地區學者提出的論文則有王花俤發表「探討北竿島海神信仰和海洋祭典的現象」,陳高志研究本縣婚俗的社會意義,王俊傑「馬祖白馬尊王崇拜信仰之研究」,陳良源研究本縣聚落發展,陳寶明探討「馬祖酒廠最佳化組織變革與人力資源管理」。[註338]

 民國 99 年 3 月 18 日,縣府召開「99 年度連江縣推動加入世界文化遺產首次會議」,積極推動馬祖軍事文化景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行政院文建會 98 年開始推動台灣列入世界遺產策略,被文建會選入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共有十七處,其中包括金門、馬祖併列的「金馬戰地文化」,而馬祖戰地文化景觀保存甚至比金門更完整。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傅朝卿身兼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及國內文資保護委員會成員,非常認同馬祖進行世界文化遺產的申請登錄工作,並接受文化局委託,協助馬祖進行「馬祖推動世界遺產計畫」;以五年為期,期望初步建立馬祖軍事文化成為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基礎資料,成立推動小組進行各項協調整合管考,協助民眾對於世界遺產的認 知與認同等工作。[註339]

 民國 100 年(2011 年)7 月,福建省政府 22 日、24 日分別在金門、台北舉辦金馬歷史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24 日上午在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的場次,以馬祖相關議題為主軸,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及縣長楊綏生上午開幕致詞。楊綏生縣長親自主持「高峰對話」、「戰地社會與歷史遺產」、「閩東文化研究等專題報告」等議程。

 民國 100 年 8 月 25、26 日,文化局舉辦「馬祖國際和平論壇」。金馬地區、德國柏林圍牆及南北韓板門店並列為世界三大冷戰遺區。柏林圍牆 1989 年 11 月 9 日倒下,馬祖如今也由兩岸戰地前線轉變為首開兩岸和平交流先例之地,於馬祖舉辦和平論壇,將可喚起全世界對和平之重視,並能促使人類省思和平之重要性。連江縣政府舉辦馬祖國際和平論壇,藉此闡揚和平意義並提昇我國民眾對於和平意涵的國際視野,同時建立相互溝通之平台。為達喚起國際重視及延伸和平意涵之理想,廣邀人權、公益及環境代表,與會貴賓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Frederik Willem de Klerk、國際人權專家 Mr. Steward、台灣人權促進會 - 廖福特副會長、佛光山開山宗師星雲大師、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陳長文會長、國際城市論壇主席 jurgen Rosemann、台灣大學夏鑄九教授、生態觀察家與作家劉克襄先生等,分別擔任會議主講人及與談人,共同探討和平價 值與真諦,並期許未來百年的和平願景。[註340]

 民國100年12月15日,縣府召開一百年度連江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主持人秘書長劉羽茵,五位審查委員出席。登錄建議項目共有五項,即燒塔、扛乩、媽祖傳說、飲食、馬祖語及補庫。最後補庫被審議通過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審查登錄後辦理公告,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燒塔、 扛乩及媽祖傳說等,則通過列冊追蹤。[註341]

 民國 101 年,為建構與豐富馬祖「軍事文化遺產」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論述,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與連江縣政府共同出版「馬祖戰地文化景觀-全球冷戰時期文化遺產瑰寶」一書,也是文建會「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系列叢書中的第二冊。除了介紹世界遺產文化景觀的觀念,也以軍事遺產與文化景觀架構來整理、詮釋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內容。馬祖戰地文化資產於 2009年被行政院文建會列入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2010 年脫離金馬戰地文化成為獨立項目的世界遺產潛力點,意謂著馬祖軍事文化資產已從國家風景層級,提升至世界脈絡中,具有世界遺產「顯 著的普世價值」之必要條件。[註342]

 民國 101 年 8 月,縣府召開縣級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將全縣軍事地景登錄為「馬祖戰地文化景觀」,在實際列冊後將進行公告,並送文化部備查,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之路跨出一大步。[註343]

 同年 5 月 3 日,縣府召開「101 年度連江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指定「亮島島尾遺址群」為縣定遺址;連江縣政府舊址(馬祖日報社)登錄歷史建築;東莒福正天后宮泥塑像登錄古物。亮島遺址部分,與會委員將原本亮島島尾 1 號遺址、亮島島尾 2 號遺址合併為「亮島島尾遺址群」,因其在考古研究的重大意義,通過指定為縣定遺址,並建議在後續挖掘工作完成後,再進行提列國定遺址作業。連江縣政府舊址,即現馬祖日報社所在,範圍包括入口牌樓、故事館及舊縣長室,以其在戰地政務時期作為政委會管轄下的地區政治中心,而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與價值,經討論後以「連江縣政府舊址(馬祖日報社)」登錄為歷史建築。東莒福正天后宮泥塑像年代約距今 130 年,總數約 45 尊,其中立姿神像計 15 尊,存立於神龕之前者 5 尊、左壁者 5 尊、右壁者 5 尊;立像姿態、神情、線條、服飾,皆精美考究,為地區少見,具民俗及藝術價值,登 錄為古物,並建議文化局儘速邀請專家進行泥塑神像的修復工作。[註344]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