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文化志


  標題:第一章 文化團體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28    閱讀人次:1105 )  

第二篇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第一節、馬祖文化工作隊

 一、成立經過

 戰地政務時期,本縣常有來自台灣的勞軍團、藝宣隊等康樂團體蒞馬演出,宣慰官兵;然因舟車勞頓,來馬時間、次數皆不固定,停駐時間亦短。民國69年4月,軍友社文化工作隊蒞馬演出,掌旗官為王德志,12 月再度來馬演出,同行言出者有華視歌星陳麗明、小亮哥等人。

 為了宣慰防區官兵平日訓練、構工之辛勞、鼓舞戰鬥士氣,提升馬祖文化水準,政委會決定籌設常設性文宣團體,指示政委會秘書長趙奠夏於民國72年8月18日,成立「馬祖文化工作隊(簡稱文工隊)」。文工隊預定招募男女隊員各 15 名,男性隊員全數招收有演藝與樂器演奏才能之部隊官兵,包括:演藝人員 4 名、樂隊 8 名,另燈光師、音控師及劇務各 1 名;女性隊員以政委會所屬之機關單位學校員工為主,一般民眾亦可報名甄選。文工會演出達一定水準後,除了在防區定 期公演,將由國防部安排赴台至各大都會、大專院校演出,宣揚馬祖精神與戰地政務施行成果。[註251]

 成立當日,政委會秘書長趙奠夏假社教館以茶會招待參加文工隊之所有女隊員,並說明文工隊成立意義與工作方向:(一)、台灣各界雖常組織勞軍團或康樂隊來地區巡演,然時間短暫,為了振奮軍民士氣,必須要有長期與完整的文藝演出。(二)、黃花崗七十二位烈士有十位連江籍,對中華民國締造建功厥偉,本縣特殊的歷史文化以及軍民三十多年來胼手胝足的建設成果,經由文工隊的演出,讓後方同胞更瞭解戰地馬祖。(三)、文工隊表現戰地進步、堅強、富裕、活潑的文化特色,在台巡迴公演,可激勵、改善台灣社會奢靡風氣;司令官也訓勉應將整體美、戰鬥美、 鄉土美融入表演節目。[註252]

 文工隊初期甄選之女隊員有陳愛雪、賀素珠、陳玉霞、林璧霞、劉婷芳、胡韶娟、李秀真、林玉娟、林賽英、念蘭玉、林賽娟、陳賽華、魏玉春、曹秀英、曹毓佩、林鳳鸞、張愛英、楊慧珍等地區女青年;男隊員皆為軍職,有葛讚益、丁世武、利慶添、林文健、羅學銘、黃銀清、黃嘉亮、陳國和、汪貞人、李信輝、洪福吉、莊焜達、歐志強、呂明煌、湯德良、滕鵬、林教廣、王順生、倪偉、阮錦明。並於該年 9 月 3 日軍人節,在山隴介壽堂舉行首場公演。[註253]

 民國 72 年 10 月,北竿地區成立迷你文工隊,結合軍中與地區女青年共二十餘人組成,其中 地方女青年 10 名,於 10 月 30 日晚首場公演。[註254]

 二、活動紀要

 文工隊成立一年,秘書長趙奠夏在檢討會中指出,文工隊屬臨時編組,無固定經費支援,也無固定隊址,隊員招募困難,食宿更是問題;先是借用山隴軍醫院舊址,後遷至介壽堂,三餐皆是在政府機關搭伙,包括縣政府、福利中心,最後固定在港口部隊搭伙。政委會向國防部總政戰部爭取經費100萬元,添購、更新服裝、道具、樂器、燈光、布景等演出設施。文工隊成軍後一年,已至四鄉五島巡迴公演六回,大小演出計 172 場次,幾乎每兩天就有 1 場演出,有時甚至 1 天連趕3 場;將「戰鬥的馬祖」、「團結的馬祖」、「富足的馬祖」、「整潔的馬祖」經由藝術演出,呈現給島上所有軍民及後方同胞觀賞。

 除了正式演出,文工隊員還須分散到各部隊據點帶動小型康樂活動,奔波趕場,隊員工作負擔甚為繁重。馬祖日報並以「以歌聲壓倒敵人的砲聲,以舞台摧毀敵人的砲台,以銀幕揭穿敵人 的鐵幕」概括文工隊年來辛苦的演出。[註255]從 73 年度起,文工隊將由防衛政二科督導與管理。[註256]

 民國74年6月13日,蔣經國總統蒞馬巡視,文工隊演出「風雨生信心」、「祝你幸福」、「甜蜜的煩惱」、「農村組曲」、「國樂演奏」及「馬祖之夜」等十二個節目,蔣經國總統觀後嘉勉 文工隊演出,並謂:國樂演奏的水準可媲美「中廣國樂隊」[註257]

 民國 75 年,地區首辦文藝季活動,文工隊受邀於元旦晚會演出,節目內容融入地方色彩,包括「馬祖之歌」、「歡迎到馬祖來」、「鄉土舞蹈」等,表現出馬祖人熱情好客的爽朗天性以及以海為田的漁家生活,令地區觀賞民眾一新耳目;佈景也一改之前一幕到底的單調,而是隨節目 內容變換背景,舞台呈現更為絢麗可觀。[註258]

 民國 75 年 7 月 25 日,馬祖文化工作隊 35 名隊員,由連江縣物質處處長黃傑生領隊,赴台灣、金門等地演出近三個月,共計 48 場;宣達本縣民生樂利、安定富足之生活以及枕戈待旦、奮發自 強之精神。[註259]次年10月11日,馬祖文化工作隊組成馬祖青年文化訪問團,由國大代表陳仁官率領,前往琉球石垣市訪問演出;演出節目重新編排,有描述馬祖居民從事農漁生產與節慶祭祀的「馬祖組曲」,表現地方特色的「杯底乾坤話老酒」、「廟會」,表達多民族文化的「民族舞曲」,突顯戰地精神的「戰地春雷」、「武藝千秋」,以及「鳳陽花鼓」、「苗女弄杯」、「牧野春回」 與「新疆舞曲」等節目。[註260]

 民國 79 年 3 月 25 日,馬祖文化工作隊在教育部、國民黨海工會、省教育廳、及各縣市文化中心協助安排下,由王永勛主任帶隊赴台演出 4 星期;此行共巡迴 13 縣市,演出 27 場,宣揚前線戰 地軍民刻苦戰鬥精神以及本縣儉樸淳厚的民情風俗。[註261]

 民國 81 年,縣政府規劃於 3 月至 6 月舉辦以音樂與戲曲為主的藝術季活動,責成馬祖文工隊企畫辦理,項目如下:(一)、中國古典音樂欣賞會:辦理傳統國樂欣賞,包括樂曲講解與欣賞。(二)、童話音樂劇:配合兒童節,馬祖文工隊於3月27日晚演出〈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女孩〉、〈鬧龍宮〉。(三)、舞展:將中國神話故事改編成舞劇,以現代舞與民族舞蹈形式呈現。(四)、地方戲曲:演出中國地方民謠、傳統戲曲。(五)、歌舞劇:改編普契尼的歌劇為舞劇,結合舞蹈、音樂與戲劇融合呈現。[註262]

 民國 82 年,第二屆藝術季訂於民國 82 年 12 月起至 83 年底,舉行系列藝文活動。本屆藝術季重頭戲「大漢天聲」音樂會由王玉瓊、郭啟祥作曲,4 月 27 日於介壽堂隆重開幕;演出者有:馬祖文工隊、孔憲華、曹玄、馬祖高中教師朱興國、翁玉峰、陳崇順、仁愛國小教師李文英、陳月琴,以及馬祖高中 60 餘位女學生與仁愛國小 8 位女學生聯合演出。節目內容有〈序曲禮讚〉、〈民俗舞曲〉、〈黃河大合唱〉與〈柳葉琴協奏曲〉等。[註263]

 民國83年3月23日晚,文藝季「馬祖心」大型舞劇〈馬祖豐年慶團圓〉,於介壽堂隆重開幕,由馬祖文工隊與馬祖高中學生共同擔綱演出。節目分成六個單元,分別為〈馬祖豐年慶團圓〉、〈馬祖船歌〉、〈廟會〉、〈媽祖傳〉、〈連江之春〉、〈馬祖少年意風揚〉。舞劇描述鄉人從晨曦初露,或荷鋤下田,或推舟出海;不分男女,不怨勞苦,與天爭地,以海為田,在艱困環境下為生活奔忙;直至一日將盡,鄰里相聚,閒話桑麻,家人和樂相聚,其樂融融。舞劇最後呈現地區年節廟會擺瞑, 煙硝瀰漫,鑼鼓喧天的場景;以及祈求眾神護佑年年豐收、四季平安,敬天祭祖的虔誠。[註264]

 民國 81 年,本縣解除戰地政務,藝文演出更加多元,民間傳播公司或文化團體也開始參與文藝季活動,復以文工隊不再肩負宣揚戰地政務之任務。因此,在參與民國82年文藝季《大漢天聲》 音樂會,[註265]及民國 83 年文藝季「馬祖心」大型舞劇〈馬祖豐年慶團圓〉的演出後,不再公演,終 至解散步入歷史。(註266)

 第二節、馬祖藝文協會

 一、成立經過

 民國 84 年,地區愛好藝文人士,曹以雄、謝春福、王花俤、游桂香、林錦鴻、賀廣義、王詩家等人籌組「馬祖藝文工作坊」。[註267]民國 86 年,離鄉 21 年的曹楷智由西班牙學成歸國,決定長居家鄉,並加入藝文工作坊;一方面繼續藝術創作,一方面在藝文創作相對貧瘠的馬祖,引介、深耕、推廣藝文活動。期間,與地區藝文工作者經常聚會,彼此相互切磋、談文論藝;咸認為籌設一個藝文常設性組織,有助於交流意見、凝聚力量,共同厚植在地藝文實力,宣揚馬祖藝術與文化。初期援用「書畫協會」、「美術協會」等名稱,最後決定與「馬祖藝文工作坊」合併,由曹楷智擔任召集人,王花俤擔任籌備總幹事,擴大招募會員,於民國87年3月29日,正式成立「馬祖藝文協會」,曹楷智當選第一屆理事長。理事會下設五個功能小組,分別為:美術組、攝影組、文學組、民俗組、以及表演組。曹楷智在當選感言中說明「馬祖藝文協會」的成立宗旨:(一)、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為社區打造優美的人文環境。(二)、經常舉辦藝文活動,提升本縣藝文氣息。(三)蒐集與研究民俗文化,認識馬祖鄉土文化內涵。(四)廣結藝文工作者,相互砥礪藝能與 文章,進而促成心靈交流。(五)、推廣藝文生活,並培育藝文人才。[註268]

 成立時間:民國 87 年 3 月 29 日

 第一任理事長:曹楷智

 二、歷屆理監事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三、活動紀要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第三節、馬祖雲台文化協會

 一、成立經過

 馬祖雲台文化協會成立於民國 88 年 6 月 30 日,協會前身為「雲台文化工作室」,是一群熱愛地方戲曲的地區青年自發性組織;以振興地方戲曲、提倡鄉土音樂為職志,平日糾集同好,研究曲譜、切磋琴藝、揣摩唱腔,竟也有模有樣。

 民國 86 年婦女節晚會,初試啼聲,演出戲曲〈賣蜆仔〉及小調〈打錢哨〉廣受歡迎,也興起組團念頭。核心人物潘建國、翁玉峰等人更自費前往福州取經,收集曲譜、請教唱腔、學習身段。民國87年6月應連江縣政府之邀,於全國城鄉風貌觀摩展「馬祖館」演出地方傳統樂曲,深獲好評。協會有時也以「雲台樂府」為名號,參與地方重要節日、慶典演出地方戲曲,傳統音樂。

 成立時間:民國 88 年 6 月 30 日

 第一任理事長:潘建國

 二、歷屆理監事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三、活動紀要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四、文武場配置

 文場:

 笛子:李寶玉、陳君儀、劉慧瑛、林淑芳、陳秀潔、陳慧雯。

 二胡:陳依富、李寶玉、陳蕙蓉、潘建國

 月琴:林淑芳;中阮:陳慧雯;大阮:劉潤南;三弦:潘建國;揚琴:劉玉金

 嗩吶:李寶玉、林克武。

 武場:

 鼓:劉潤南、李寶玉;大鑼:劉玉金;小鑼:陳其平。

 大鈸:林克武;小鈸:翁玉峰、陳曉苓;狼帳:潘建國。

 表演:

 演唱:鄭嬌英、游桂香、陳秀潔、陳慧雯、陳君儀、劉秀琴、林玉娟、黃如琴。

 舞蹈:劉玉金、陳木蘭、林璧霞、林秋香、劉秀琴、曹瑞芳、陳秀玲、李金梅、陳雪金、劉麗雲、陳瑞華、林惠蘭。

 第四節、連江縣雅韻合唱團

 一、成立經過

 民國 68 年 7 月,社教館長秦卓雄籌組婦女合唱團,獲婦女會理事長陳美蘭及總幹事陳玉珍支持,婦女合唱團 12 月成立,有三十多位團員,除地區婦女外,有多位馬祖高中女生參加,請馬祖 高中教師謝人優老師協助指導。[註269]

 民國 78 年 10 月 21 日,縣政府文教科成立連江縣合唱團,國立馬祖高中教師陳崇順擔任指揮, 介壽國小林翠玉老師負責伴奏。[註270]草創之初,由於團員們分別來自各機關單位,文教科長林星寶及國立馬中翁玉峰老師奔走協調,順利排出固定練習時間。同年 12 月 14 日,縣合唱團初試啼聲,參加防區首屆合唱觀摩比賽。參與觀摩演出的合唱團共有六支,分別來自民間及各部隊,有後指部合唱團、砲指部合唱團、連江縣合唱團、成功合唱團(東守備隊)、大牛合唱團(西守備隊)、雲台合唱團。連江縣合唱團以〈草原情歌〉、〈建設大中華〉、〈國家〉,三首曲子,獲最優獎。

 民國 78 年以後,縣政府陸續有雲台合唱團、連江縣合唱團等籌組,但持續時間短暫,公演機會不多,也未有常設性組織。

 民國 92 年 9 月,文化局長邱金寶主導成立「馬祖合唱團」,以宣揚地區文化,提升音樂水準為宗旨,成為台澎金馬地區唯一以馬祖話(福州語)演唱的合唱團體。「馬祖合唱團」延聘從事音樂教學工作超過三十年的陳秀敏老師擔任指揮兼伴奏,每週定期練唱、團員素質整齊,默契極佳,除了在地區四鄉五島慶典活動演出之外,並遠赴台灣、馬來西亞、大陸等地交流演出。

 民國 97 年 7 月 19 日,連江縣政府與台北縣政府合作辦理「連江雅韻—馬祖合唱團巡迴公演」活動,於臺北縣藝文中心演藝廳成功演出。

 民國 100 年 3 月,敦聘台北愛樂副指揮杜明遠老師、地區鋼琴指導陳怡婷老師共同指導。5 月21 日,在李寶玉及蘇惠蓉的聯繫下,成立「馬祖雅韻合唱協會」,邱金寶當選第一任理事長。

 成立時間:民國 100 年 5 月 21 日

 第一任理事長:邱金寶

 二、歷屆理監事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三、活動紀要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第五節、馬祖鼓板協會

 一、成立經過

 「鼓板」是馬祖民間喜慶、節日重要的敲擊器樂,特別是在農曆春節期間,擺瞑、迎神、繞境、廟會等慶典,各家戶的青少年、孩童,都爭先恐後加入村裡的鼓板隊,敲鑼打鼓,「恰拉拉蹄得」 的鼓板敲擊聲,響徹雲霄,充滿著歡樂熱鬧的年節氣氛。[註271]

 馬祖的鼓板樂有不同的傳承、打法,目前尚存有南竿鄉的「復興鼓板」與「山隴鼓板」;北竿鄉有「后沃鼓板」、「芹壁鼓板」、「塘岐鼓板」;莒光鄉有「西坵鼓板」、「青番鼓板」、「田沃鼓板」;東引鄉有「樂華鼓板」。鼓板隊大約 10 到 15 人組成,最少亦有 5 人左右,傳統上以男生為主,近年來亦有女性加入。

 任教於馬祖高中的陳崇順老師,教學之餘,對鼓板樂有深入的研究。基於過去鼓板樂的學習多以口授相傳,缺乏文獻的整理與記載,復以現今社會變遷,年輕一輩熱衷電子遊戲及影音娛樂,對鼓板學習已不復往日「在廟裡爭搶鑼鼓」的熱情;為恐此項傳統技藝凋敝衰微,開始著手錄音收集本縣鼓板樂,自創鼓板樂譜記錄法,出版了《馬祖鼓譜》,為鼓板樂的振興打下基礎,也為 馬祖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註272]

 民國90年11月16日,在陳崇順、曹常永、賀廣義等人熱心奔走下,正式成立「馬祖鼓板協會」, 陳崇順當選創會理事長。[註273]

 成立時間:民國 90 年 11 月 16 日

 第一任理事長:陳崇順

 二、歷屆理監事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三、活動紀要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第六節、連江縣攝影學會

 一、成立經過

 戰地政務時期,馬祖實施軍管,四鄉五島遍布軍事基地,為防軍機外洩,照相機為違禁品,除了學校與機關團體列管登記,一般民眾禁止持有。民國 81 年 11 月解除戰地政務,照相錄影也隨著解禁。由於本縣人文豐厚,佳景天成;再加上攝影器材變革,數位攝影便捷易控,攝影遂成為眾多地區民眾的業餘嗜好。

 本縣業餘攝影斐然有成的姜秀華、楊綏生、陳龍生等人,因感於地區愛好攝影者日眾,而且是全國唯一未組織縣級攝影團體者,乃召集同好,於民國 94 年 1 月 15 日於神農山莊,成立「連江縣攝影學會」,以期彼此交換心得、切磋技巧,共同將馬祖的美麗風華,透過鏡頭向世人展示。當選首屆理事長的姜秀華說明,取名「連江縣攝影學會」而不用「馬祖攝影學會」,是因為台灣攝影團體皆以縣市為名,層級對等,日後便於互訪交流。

 成立時間:民國 94 年 1 月 15 日

 第一任理事長:姜秀華

 二、歷屆理監事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三、活動紀要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第七節、北竿文化推展協會

 一、成立經過

 民國 84 年為規劃統籌北竿地區文化活動,培育文化種子,深耕文化園地,北竿縣議員陳貴忠 召集北竿地區藝文人士,籌備「北竿文化推展協會」。[註274]

 民國 85 年 5 月 4 日,在縣議員陳貴忠發起下,籌備多時的「北竿文化推展協會」於塘岐國小正式成立,陳貴忠當選第一屆理事長。北竿文協是本縣第一個民間成立的文化團體,旨在廣植文化種子,規劃地方藝文活動,培育文化人才,進而提升居民文化素養。北竿文協首任理監事名單如次:理事長陳貴忠;理事:陳貴忠、曹瑞芳、陳長柏、陳和欲、柯水旺、王禮旺、林克秉;候 補理事陳如敏、王花俤;監事三名,王安民、劉康俤、吳金平,候補監事陳玉鳳。[註275]

 成立時間:民國 85 年 5 月 4 日

 第一任理事長:陳貴忠

 二、北竿文協籌備過程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三、歷屆理監事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四、活動紀要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第八節、馬祖芙蓉海畫會

 一、成立經過

 民國 95 年 12 月 23 日,由地區愛好藝術的女性朋友組成的「芙蓉海」畫會,在地區藝術家李若梅的號召下正式成立。這個以「芙蓉海」命名的畫會,是以地區特產海芙蓉為象徵,取其美麗多姿,而又頑強不屈的意象;恰如馬祖女性在荒瘠偏遠的小島,不畏炎陽曝曬,不懼寒風侵襲,猶能兀自成長、開花,哺育一代又一代,長大成人,貢獻社會。

 馬祖芙蓉海畫會鼓勵地區婦女探討藝術新知,學習藝術創作,開發藝術潛能,也歡迎爸爸、叔叔、伯伯共襄盛舉,一起悠遊藝術世界。

 成立時間:民國 95 年 12 月 23 日

 首任理事長:李若梅

 二、歷屆理監事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三、活動紀要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第九節、東莒文化促進協會

 一、成立經過

 戰地政務實施時期,東莒地區交通極為不便,與南、北竿之間的往來,必須搭乘漁船經由西莒過渡,可謂舟車困頓,備極辛勞。是以,東莒的資源、建設相對落後,但也因此使得東莒的景觀、聚落與古蹟保持天然原貌,受到較少的人為破壞。

 地方自治以後,政府推展聚落保存與在地文化的探索研究,任教於東莒國小的地方青年王建華老師於民國86年起,透過個人經營的網路部落格「東旭個人工作室」,呼籲重視東莒史蹟文物、文化遺址與自然景觀。來自基層的縣議員劉榮華也持有相同理念,兩人合作申辦各項教育、文化活動,帶動社會大眾認識東莒,吸引觀光客參訪東莒,也為東莒帶來餐飲、民宿等商機。民國89年,結合社區熱心民眾,倡議成立「東莒文化促進協會」,二年後,熱心的社區居民謝春寶提供大坪村 12 號的民宅作為協會辦公和集會場所,協會遷入新址。

 成立時間:民國 89 年 1 月 31 日。

 首任理事長:劉榮華

 二、歷屆理監事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三、活動紀要
第一章 文化團體 照片

 第十節、城鄉工作室

 一、成立經過

 本縣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以及獨特的人文資產,傳統民居與聚落分佈更是國內僅有的閩東式建築;而隨著地區交通改善,以及都市化生活的引入,導致現代化建設急增,無論形式、材料都與傳統建築及島嶼景觀格格不入。有鑑於此,縣議員曹以雄於民國 84 年開始提倡「聚落保存」觀念,推動自然景觀資源保護與文化資產保存的文化政策,逐漸在民間與政府形成共識,成 為文化推展的主流觀念。[註276]

 民國 88 年,在地區服兵役的成大建築研究所碩士鄭智仁,基於對閩東建築的興趣與聚落保存理念的認同,退役後即加入聚落保存工作的行列。同年,縣政府決定推動聚落保存政策以建立「城鄉新風貌」,經縣長劉立群指示,在鄭智仁協助下,籌劃成立全國第一個附屬於縣政府建設局的 「城鄉工作室(Countryward Studio)」,專責規劃、執行馬祖四鄉五島的聚落保存業務。[註277]鄭智仁與其助手黃馨儀以及後來加入團隊的邱中治、陳建文、林幸宜,成為「城鄉工作室」的核心夥伴,提出「聚落保存政策白皮書」,訂定分期、分區傳統聚落再造計劃;在建築硬體的修繕與保存之外,更要兼顧人文生活發展與文化產業的再造,期能透過府內跨單位的執行編組、合作推動,在原貌重建之後與觀光產業配合,提昇整體觀光品質,進一步落實馬祖「閩東之珠、希望之鄉」的城鄉 再造理想。[註278]

 「城鄉工作室」規劃的傳統聚落保存及文化產業再造計畫,以及「連江縣維護閩東傳統建築風貌補助實施辦法」,成為「本縣傳統建築聚落保存計畫:修繕補助」及「連江縣社區營造補助 計畫」的依據,也為馬祖未來以「閩東風情,觀光立縣」作為發展基調,奠定堅實的基礎。[註279]

 成立時間:民國 88 年 9 月 1 日。

 地址:南竿復興村 113 號。

 二、團隊成員

 負責人:鄭智仁。
 團隊成員:黃馨儀、邱中治、陳建文、林幸宜。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