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文化志


  標題: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28    閱讀人次:1019 )  

第一篇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總體營造(簡稱社造)一詞,首見於民國83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政策計畫說明書,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作為主要目標。民國 83 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規畫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以「文化產業」為號召,針對鄉村振興問 題提出一種「內發性的」發展策略,重視手工性、個性化、限量生產和地方魅力。[註244]

 本縣「社區總體營造」起步較晚,民國 87 年,民間藝文人士發起「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縣議員曹以雄倡導「長住馬祖」概念,畫家曹楷智、文史工作者賀廣義等人,在「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引發下,提出以文化、觀光、休閒導向的「牛角村再造」計畫,試圖重振牛角村往日作為馬祖漁業、商業與政治樞紐的風華。該計畫的執行重點如下:(一)、傳統民宅修繕補助:訂定傳統民居修繕改建辦法,培育閩東建築匠師。(二)、污水排放與電線地下化:增建污水排放系統,拆除老舊電線桿,電線地下化。(三)、裝置街燈、巷燈與投射燈:聚落面海,兩側依山而建,適當裝置照明燈除維護行人安全,也可增添聚落迷離之美。(四)、公共衛生及視覺環保:淨空海灘垃圾,美化社區環境。(五)、設置「馬祖藝術之家」,空置老屋整建活化,作為社區藝文活動、展示中心。(六)、石階整建:恢復往昔上下跌宕、曲折蜿蜒,聯絡巷弄之間以石材舖設 之小路與階梯。此外尚有:荒地公園化、廢棄碉堡活化運用、摩天嶺步道整建等。[註245]

 社區營造風潮逐漸受到社會認同與政府重視,編列及爭取經費加以輔導;民國90年12月,「牛角村再造」計畫榮獲行政院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頒發「全國最佳美化環境」大獎,縣議員曹以雄、 文化中心主任邱金寶赴台領獎。[註246]隔年,連江縣政府復以「海上公園、長住之島—牛角聚落保存再利用」角逐文建會第二屆全國優良城鄉風貌評選,從全國 309 個鄉鎮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一大獎「魅力城鄉大獎」。縣長陳雪生親率「牛角社區發展協會」、「城鄉工作室」成員,於 11 月 15 日赴台領獎。[註247]

 「牛角村再造」計畫,使得逐漸沒落的傳統村落,轉型為一個富有藝術、休閒與觀光潛能的社區,也激發出住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思考社區營造的意義與休戚與共的關係。因此,自 91 年 9月 7 日牛角社區發展協會首先成立之後,本縣其他社區效法牛角社區再造成功的範例,紛紛成立「社區發展協會」。

 第一節、社區總體營造行政

 一、社區總體營造組織架構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二、工作概況

 (一)行政社造化輔導

 1. 建置社區營造推動委員會協調機制

 (1)小組成員

 社區營造推動委員會設召集人一名;執行長一名,委員會九至十五名,除召集人、執行長為當然委員外,其中委員七席次為推動社區營造工作之相關局室代表;其餘由召集人遴選專家、學者、相關單位、民間團體聘兼之。

 (2)主要任務

 ‧ 社區總體營造相關工作計畫與預算之跨局室協調及整合等事項。

 ‧ 社區總體營造相關工作計畫執行成效之檢討及諮詢事項。

 ‧ 整合並推動社區人才培育課程,建立社區永續營造之機制。

 ‧ 其他有關社區總體營造創新方案之提出、推動、協調及整合等事項

 (3)工作小組會議召開

 由召集人定期召集之,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召集人得視實際需要,邀請專家學者、或其他相關人員列席指導或報告。

 (4)計畫列管:

 社區營造點甄選、社區營造人才培育。

 2. 社區營造整體發展計畫

 (1)強化社區營造中心整合、引導角色,作為整體發展介面與資源引介平台,以及社區協力網絡之促成與連結者。

 (2)強化社區組織之自主運作。

 (3)協助建立社區基礎特色。

 (4)建構社區永續學習平台。

 (5)執行社區營造成果之媒介宣傳。

 (6)推展社區經驗交流活動。

 (二)社區營造支持計畫

 1. 社區深耕計畫

 針對社區文化深耕範疇,除社區紀錄、藝術駐村、社區藝文傳承等項目之外,鼓勵社區朝發展生活美學、或提升社區生活與社區環境之文化提案。

 2. 社區圓夢計畫

 為使社區營造朝向縱向深化、橫向連結以及協力互助的目標,鼓勵已有相當社造經驗與基礎的社區,延續既有成果發展中長期提案,以進行累積與深化,並作為雁行之領航,帶動各社區前進。

 3. 永續社區徵選評估與先期調查規劃

 (1)徵選評估目標社區

 (2)以建立生態、生活、生產三面向的支持系統為目標,進行先期調查研究

 (3)規劃長期發展計畫整合相關推動資源

 (4)促成具旗艦效應的永續社區發展進而帶動雁行成長

 4. 社區分享擂台

 「社區分享擂台」做為社區成果的展現形式,是以創意活潑為基調,以「分享」取代「評鑑」,改變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的評鑑觀點,成為社區間既競爭又合作的交流動線。其目標為:一、了解各社區推動成果、發展現況與遠景。二、建立社區交流成長、協力互助的態度與機制。三、促成社區相互觀摩、學習與砥礪的平台。

 (三)創新實驗計畫

 預定以兩種方式同時推動,一方面邀請部落客寫手來馬生活,發展以馬祖為主題的部落格;另一方面開放徵集以馬祖為主題的部落格創作,鼓勵更多人來馬祖停留,經驗馬祖,進而書寫馬祖。

 第二節、連江縣南竿鄉社區發展協會

 一、牛角社區發展協會

 (一)社區概況

 民國 83 年,行政院文建會推行「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甫當選第一屆縣議員的牛角村子弟曹以雄,偕同賀廣義、林錦鴻等幾位認同「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理念,同時也對牛角社區再造、發展,懷抱熱情的地方人士,經常聚首、協商、交換意見,期望經由社區再造的推動,能夠讓環境凌亂、產業凋蔽的牛角聚落重振風華。民國 84 年 6 月,曹以雄規劃「長住馬祖」講座,邀請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教授夏鑄九主講:「地方發展與社區營造」。

 民國 86 年,留學西班牙的畫家曹楷智返鄉定居,次年,曹以雄、曹楷智、賀廣義、林錦鴻等人研議提出以文化、觀光、休閒導向的「牛角村再造」計畫,試圖重振牛角村往日作為馬祖漁業、 商業與政治樞紐的風華。[註248]民國 87 年起,以「牛角工作坊」為名,發行「牛角月報」,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談話會,並推動古屋整建、成立「藝文之家」、整修漁寮、設立「漁寮書齋」等空間,
87 年底在地區服役的成大建築研究所碩士鄭智仁加入。

 民國 88 年元宵節辦理「藝術家進駐」活動,邀請藝術工作者進駐牛角村,透過藝術創作、藝 文講座與研習,與地方藝文界進行交流,激發在地文化關懷。[註249]88年5月鄭智仁退役,8月至縣府服務,9月成立「城鄉工作室」,負責全縣各鄉傳統民居修繕;「馬祖藝文協會」則在牛角主力推動社造;民國 89 年辦理「牛角趕鮮.風華再現」牛角村歷史之旅活動。
 
 民國90年12月,「牛角村再造」計畫榮獲行政院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頒發「全國最佳美化環境」大獎;隔年,連江縣政府以「海上公園、長住之島—牛角聚落保存再利用」角逐文建會第二屆全 國優良城鄉風貌評選,榮獲全國「魅力城鄉」大獎。[註250]民國 91 年 9 月 8 日正式成立「牛角社區發展協會」。

 成立時間:民國 91 年 9 月 8 日。

 (二)資源特色

 1、為馬祖社造先驅社區,特別是傳統聚落空間之活化與經營。例如漁寮書齋(牛角酒館)、蝴蝶屋(依嬤的店)等,都是重要案例。

 2、聚落建築依山而建,形成一閩東聚落特色鮮明獨特的小山城,且輔以空間改造之成果,如星光舞台、課輔教室,都讓這個小村莊處處充滿驚喜。

 3、藝文人才薈萃,不管是具有傳統剪紙技藝的依嬤,或是受西方美術訓練的藝術家,都是社區重要資產。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二、山隴社區發展協會

 (一)社區概況

 從山隴夜話(頭頭脯)開始,年輕、熱心的社區活力團隊,經過兩年時間的籌備,山隴社區發展協會第一次會員大會,於 93 年 9 月 30 日晚間在村公所舉行,共有鄉親 30 餘人參加;期望能為看似繁榮、興盛,實際競爭力卻已年年削弱的山隴社區,組織一個團結、合作的社區發展團隊,凝聚共識,為山隴社區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在民政局長官的督導下,通過組織章程草案;接著進行理監事選舉,陳書建當選首屆理事長。

 陳書建表示,山隴社區發展協會起步雖晚,但在大家有志一同,群策群力之下,定能有很好的成效。將來的工作重點包括:廟會活動延伸至青檀澳、設計社區宣傳摺頁、充實文史資料、老電影播放活動、發行「山隴情報」社區報、整建蓮花岩、規劃遊村路線、修繕古厝作為社區公共空間等。協會下設行政組、活動組、文宣組及總務組。

 (二)資源特色

 1、馬祖政經中心與最大集村。民國六十年代在連江縣政府遷入辦公後,逐漸成為馬祖政經中心,不但是連江縣政府、國立馬祖高中、台灣電力公司、台銀馬祖分行、介壽郵局、農會信用合作社等機關單位所在地,南竿地區唯一的傳統市場—獅子市場,也座落於於此。南竿地區約一半人口居住於此,乃南竿第一大村,也是全縣第一大村。

 2、縣府前近一公頃的村民農園,為相當具特色的聚落地景。

 成立時間:民國 93 年 9 月 30 日。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三、鐵板社區發展協會

 (一)社區概況

 鐵板村早年為縣政府所在地,附近有馬祖日報、美軍顧問團等單位,政委會與馬防部也離此不遠;再加上澳口面南,冬日風浪平靜,漁產豐富,因此鐵板村工商繁盛、人口密集,菜市場更是人潮洶湧,生意興隆。社區內的大王廟建於元代,是本縣最古老的廟宇,天后宮是閩東廟宇建築的代表,另有中統古碑、林義和水井等古蹟,可謂人文深厚。民國 67 年,縣政府遷到山隴,馬祖政經中心東移,漁業也逐漸蕭條,鐵板逐漸沒落,街市門可羅雀,聚落居民大量移居台灣,空屋閒置,一片殘破。民國 90 年起,社區內婦女自動組成環境義工隊,定期集會,商討社區事務,凝聚共識。每週四、六、日,針對頹廢民舍進行清理,掃除髒亂。同時聯絡社區在台鄉親林日官、陳新民家屬,借用空地整理為社區公園,打通陳增金、陳學鑒舊居佈置成「協會之家」,因該二處地點社區空間編號分別為 1 及 6 號,故取名為「一加六」協會之家,並以此作為社區居民活動中心。民國 91 年,在原有婦女義工基礎下,結合社區熱心人士,成立「鐵板社區發展協會」。

 成立時間:民國 91 年 9 月 8 日。

 (二)資源特色

 1、社造經驗豐富,社區組織相對健全。社區居民自發性復育官帽山、將社區角落整理成 6+1口袋公園等經歷,是馬祖社造歷程中極富代表性的一頁。

 2、無論空間改造、環境整頓、生態設計以及藝文學習等面向都有相當基礎。長期與中原大學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目前進行生態社區的規劃。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四、津沙社區發展協會

 (一)社區概況

 津沙社區發展協會由李開炳先生為發起人代表,在社區規劃師協助下,擬定社區發展協會章程草案,47 名村民共同發起,91 年 11 月發函南竿鄉公所,由鄉公所轉呈連江縣政府申請設立,92年 1 月 1 日正式成立,首屆理事長為李開炳。
 
 成立時間:民國 92 年 1 月 1 日

 (二)資源特色

 1、村中保有豐富的閩東式建築聚落景觀,住屋櫛比鱗次,房舍隨山勢盤旋而築於東西兩側山邊,而居民大部分集居於澳中區域,其鄰里路網是呈現棋盤式街道規模發展,沿著巷弄兩旁,仍留存著相當具規模的傳統風貌古厝。山邊步道依地勢起伏縱橫交錯,忽起驟落,蜿蜒曲折。為南竿傳統聚落轉型經營民宿最成熟的社區。

 2、津沙老酒已逐漸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老酒文化節亦逐漸形成當地重要的文化節慶。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五、馬港社區發展協會

 (一)社區現況

 馬港社區發展協會的成立是希望透過社區發展協會的機制,建立與縣府及各單位間更正式的溝通聯繫管道,爭取社區民眾應有的權益,也讓各項社區活動有發揮平台,共同營造屬於馬港社區的未來願景。92 年 9 月 17 日正式成立,並選出第 1 屆理事長林中超。96 年 8 月 31 日選出第二屆理事長、常務理事、理事、常務監事、監事。

 成立時間:民國 92 年 9 月 17 日

 (二)資源特色

 1、馬祖最大天后宮所在位置,天后宮內並有媽祖的衣冠塚,由於相傳媽祖屍身是在馬祖港被發現,因此每年農曆九月九日的媽祖升天祭,成為當地特有的宗教盛會。

 2、海邊的天后宮及山上的天主堂,使馬港呈現更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生態。

 3、住戶多以經商與公教人員為主,並形成兩條主要商店街。從 2008 年開始辦理假日夜市,為馬祖唯一的夜間市場。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六、福澳社區發展協會
(一)社區現況

 福澳社區發展協會於民國 92 年 4 月 27 日揭牌成立,設址華光大帝廟內,隨即於 5 月 6 日選出第一屆理事長林建成。

 成立時間:92 年 4 月 27 日

 (二)資源特色

 1、馬祖最早的商業區,先民遷移來此,因其依山傍水,沙灘開闊,為海上交通便利的天然良港。目前亦為南竿主要港口門戶所在,並有枕戈待旦等戰地特色地景。

 2、沿海岸線闢建的福清步道(福澳至清水)提供新的休憩空間。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七、珠螺社區發展協會

 (一)社區現況

 珠螺社區發展協會由珠螺村民曹棠偉、吳健忠、劉宏祿、張芝華、陳常玉、吳元耀、陳新光、陳松財、黃福平等人邀集,於民國 92 年 11 月 7 日成立籌備處,由曹棠偉擔任籌備處主任委員,吳健忠負責成立相關事宜,12 月 1 日正式成立,並選出第一屆理事長曹棠偉。

 成立時間:民國 92 年 12 月 1 日。

 (二)資源特色

 1、住戶僅有十餘戶,人口普遍高齡,有長壽村之稱。鄰靠珠螺灣,為南竿最主要的戲水海灣。

 2、上村擁有豐富的文化地景如閩東建築聚落群、農田、豬寮、小學、防空洞;但閩東建築部分因為大多殘破,無法申請以聚落保存方式進行修復,目前馬管處支持先進行空間整理,未來希望能夠有更好的規劃運用。

 3、南竿軍人紀念園區位於珠螺村,天馬基地北面半山腰上,結合了軍人公墓、忠靈祠及周圍園林等建築群,整體氛圍肅穆莊嚴,是一令人駐足沉思、低迴不已的紀念性空間。由於依山面海,視野極佳,且園內古木參天、曲徑通幽,風景優美,未來期望規劃為戰地政務和平紀念公園,成為本縣居民以及外地遊客旅遊休憩與駐足緬懷之佳美園地。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八、清水社區發展協會

 (一)社區現況

 為了清水村的生活環境能夠永續發展,清水居民發起成立清水社區發展協會,民國 94 年 8 月28 日正式成立,並選出理事長陳治龍。(後陳治龍辭職由陳孟驎代理理事長)

 成立時間:民國 94 年 8 月 28 日。

 (二)資源特色

 1、清水村位居南竿島北面中心位置,處於海線交通要津,為一開口向北的灣澳、谷地。勝利水庫、民俗文物館、勝利山莊等,為旅客觀光熱門景點及美食風味菜餐廳,使得清水成為旅客必經之地。

 2、社區發展協會的成立是由一群熱愛環保、生態的志工所組成,志工們會利用閒暇及假日時,進行海灘環境清潔及環保教育宣導活動,一直秉持致力於打造環保社區、關心清水濕地保育及規劃,提升整體環境品質,永續保育清水溼地。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九、四維社區發展協會

 (一)社區概況

 為了凝聚村民感情,促進社區永續發展,南竿鄉人口最少的村落四維村,在村民劉治國、林文斌、陳昌蔚、劉立寶發起奔走下,四維社區發展協會在 96 年 8 月 3 日成立,並選出第一屆理事長劉治國。

 成立時間:民國 96 年 8 月 3 日。

 (二)資源特色

 1、「四維」舊村名「西尾」,得名於聚落在南竿島之西尾端,後因「西尾」諧音演繹為「四維」。據說昔日清末民初西尾港灣,此處沿「落日步道」到科蹄澳,均為林義和勢力範圍,有麻將館、煙館、雜貨舖,盛極一時,1937 年發動侵華戰爭後,日軍曾短暫佔領馬祖各重要澳口,獨林義和奮戰抵抗擊退日軍,在南竿西尾地區聲望如日中天。戰後,國民政府退守馬祖諸島,林義和遭構陷遇害。此後,西尾澳魚貨衰微,居民移居外地,聚落荒廢。

 2、四維曾是抗戰時期南竿和平救國軍林義和的根據地,曾設立造槍廠、碾米廠等,熱鬧非凡。如今除林義和古厝一棟,和馬祖西靖廬(大陸人民處理中心)外,包含芙蓉澳、五間排及夫人澳在內,全村僅剩下十幾戶人家,是南竿人口最少的行政村。

 3、四維村境內的夫人澳,由於民眾修建古昔,開設咖啡館及民宿,常被媒體報導,也已成為觀光客經常造訪的景點。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第三節、連江縣北竿鄉社區發展協會

 一、后澳社區

 (一)社區概況

 后澳社區位於北竿島的最東邊,與北竿的行政中心塘岐村,及進出門戶北竿機場,以塘后道相連。塘后道是在塘后沙灘上興闢的道路,沙灘將海面分成兩邊,潮起時前後港均呈現月彎形的海岸,中間留在兩弧相對的沙地,視野寬闊,更有月見草襯著夜晚的燦爛。面向后澳,後有大澳山為靠,前為沙灘,更遠處危機場,小小的村落,獨享了最美的海、天、山與沙灘的交錯,有著遺世獨立的特殊氛圍。
成立時間:民國 92 年 11 月 26 日。

 (二)資源特色

 后澳社區目前常住人口約有五、六十人,職業分布以公務人員為主,老年人口多呈現退休狀態,平常休閒為聊天泡茶。過去曾有台大城鄉基金會發展美化家戶計畫,亦曾自行引進藝術家以漂流木為素材進行創作,另有藍染教學等。社區主要通道兩側住戶仍有種植花草的習慣,也有居民會撿拾漂流木做些裝飾品,另社區還有鼓板、古箏等藝文研習活動。上一階段社區曾以「后澳地瓜村」為願景,嘗試以地瓜燒、地瓜糖等相關產品做為社區經營目標,97 年則透過藝術駐村,藉由藝術家的眼睛重新認識與看見社區習以為常的生活。后澳與塘岐村、北竿機場僅有步行五分鐘的路程,卻有截然不同的風貌,打造這裡成為馬祖活的博物館,一個體驗馬祖純樸生活的窗口,讓在地生活的智慧與人情味,成為馬祖的最佳代言。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二、橋仔社區

 (一)社區概況

 橋仔村昔日漁業興旺時期,是北竿鄉人口最多的一村。以「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該村在本縣設縣治以前,即有三保之多,人口超過千人。此地以前除了一條石板路通往山頂外,處處可見小橋流水,故名橋仔村。而通往大坵、高登,都得在此搭船前往,這兒也是早年對大陸商業的轉口港,商業鼎盛。

 成立時間:民國 93 年 1 月 1 日。

 (二)資源特色

 1、橋仔早期海上貿易蓬勃,是極為富裕的商港,有相當往海上發展的條件與機會。目前仍保留供舢舨停泊的港口,並為往返大坵島(野生梅花鹿棲息地)的門戶。

 2、漁村展示館目前館藏已相當豐富,但仍有充實空間。例如解說導覽以及與社區關係之連結。

 3、因六大聚落分佈所形成多樣的宗教信仰圈(共有八座廟宇、二百餘尊神明),以及閩東與閩南各異的聚落形態,形成豐富的文化地景資產。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三、塘岐社區

 (一)社區概況

 塘岐是北竿最繁華的村落,現在全鄉幾乎一半人口都聚集這裡,北竿重要機構也在此設立,鄉公所、鄉代會、戶政事務所、郵局、中華電信、警察所、消防分隊等,是北竿的政經中心,未來地區發展以觀光作主軸,塘岐具有良好的條件,盼能帶動地區觀光業,吸引更多觀光客。昔日塘岐黃沙遍地,塘岐的「風飛沙」遠近知名,夏天西南風,冬天東北季風,飛沙走石成為塘岐的特殊自然景觀。

 成立時間:94 年 5 月 10 日。

 (二)資源特色

 1、為北竿主要集村,並為商業活動、行政中心與交通門戶(機場)所在。塘岐位於壁山山腳下,由「攏裡」、「斜坪」、「芹角」及「長岐」等處合併而成。「攏裡」指的是體育場西方的堤塘一帶,舊日稱鯉魚塘,船舶可駛入。「斜坪」指大道機場附近,芹角是怡園一帶,長岐則為今日的塘岐街道。過去這四個地方皆被海水阻隔,蝦皮產期時,福建梅花鄉漁民上岸暫居,直到隔年五月漁汛結束時離去。隨著歲月流逝,牧居生活轉型成定居,各處村落規模成形,加上泥沙淤積,四個地點相連形成一自然村,合稱「塘岐」。

 2、外鄉移居北竿者多移居本社區,形成共同生活關係。北竿三分之二的人口聚居於塘岐,形成以老塘岐人與外村,甚至外島移民構成的人口組成社區。

 3、傳統魚麵、糕點的製作販售,皆在此傳承進行。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四、芹壁社區

 (一)社區概況

 民國 70 年代,漁業沒落後,芹壁居民大多遷台謀生,留下空屋,風雨侵襲,房屋腐朽倒塌,村落顯現荒涼衰敗。86 年開始,有心人士倡導聚落保存,再興芹壁,積極向縣府爭取經費,分批補助整建,近年來,多數房屋都已修復,聚落因而再生。縣府依據契約,委外經營餐飲民宿,遊客絡繹不絕,芹壁又恢復往日生機,成為觀光客必到之處。

 成立時間:92 年 4 月 16 日。

 (二)資源特色

 1、社區空間資源完整,並已透過畫定聚落保存維持傳統建築樣式,聚落景觀與海岸景觀為觀光客必遊景點之一。

 2、分有第一期第二期之聚落民宿經營,為外地人體驗馬祖民居的首選。

 3、芹壁擁有保存完整的閩東聚落,例如牆面砌法的差異,壁面圖騰、工法尺度、歷史來源等,這些豐富但靜默的文化資產,都值得仔細品味、閱讀與親近。

 4、鐵甲元帥信仰在地方生活中具有絕對的重要性,非常值得記錄整理並將之連結為認識地方、標示地方的路徑。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五、坂里社區

 (一)社區概況

 「坂」是山坡地。該村地勢平坦,斜而不陡,但早期住屋多建在山坡地上,故名坂里。從前坂里是地區唯一大面積種植水稻的村莊,現在不種水稻,改種其他農作物,依然是北竿農業發展最興盛的村落。此地開發較早,居民未遷台前,整村幾乎都是王姓,有多處四合院的建築,是本地大家族最風光的傳統住宅型式。坂里擁有極優質的海灘,沙質潔白細軟,海水清澈淡藍,澳口寬闊平直,沙灘上沙蛤產量豐富,是北竿地區發展海上休閒活動最具潛力的所在,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亦在此設立北竿站。村落北側的坂里水庫,是北竿最大的水庫,由對面的自來水廠負責經營管理,供應全島民生用水。

 成立時間:93 年 8 月 6 日。

 (二)資源特色

 1、農田佔地至少四公頃,為全縣地勢最平坦之地,早期居民多以種植地瓜、水稻為主,另有養豬為副業,國軍進駐後農復會輔導轉植蔬果,而成為北竿鄉最重要的蔬果生產區。

 2、目前約有十餘戶仍以種植蔬菜為業,種類繁多,以葉菜類為大宗,如高麗菜、大白菜等,另有蘿蔔、冬瓜、地瓜等。其中因為特殊的地形與氣候,使冬季盛產的蘿蔔、大白菜與高麗菜有坂里三寶之美稱。

 3、農業生產與行銷為社區主要關注議題,與社區產業脈絡具一致性,社區居民參與意願相對較高。

 4、坂里大房為社區重要的記憶場所,其修復對於社區情感的凝聚與延續具有意義,而未來空間經營亦對於社區產業有所關注。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六、白沙社區

 (一)社區現況

 昔日該村海灘岸邊有不少潔白的細沙,故名白沙。白沙古早是一個漁村,蝦皮業興盛一時,村莊依山面海,因地理最接近南竿福澳港,民國 56 年以後,南北竿交通船改停泊此地,當時沒有碼頭,需舢舨來回接駁,危險又費時。87 年白沙碼頭興建完成,白沙村容改觀,呈現新風貌,填海形成新生地,港口腹地向外拓展,並加建港務大樓,開闢西線濱海道路,連接坂里,港埠設施良好,水陸交通便利,是漁商兼備的港口。台灣進口北竿的貨物,有商船負責承運,抵達後停靠碼頭裝卸,兩岸小三通的物品也在此轉口,往來南北竿的旅客進進出出,白沙成為北竿對外水路交通門戶。

 成立時間:93 年 11 月 12 日。

 (二)資源特色

 1、白沙碼頭為北竿海運出入門戶,並擁有北竿唯一的燈塔矗立。鄰近的平水尊王廟為居民信仰中心。已運用鄉公所經費將廢棄漁寮整修,未來將做為社區兒童與老人休憩閱讀之用。

 2、透過資源調查過程,發掘社區年輕一代成為推動社區營造主力,以及擁有如航海、觀星等地方知識之人才。

 3、目前社區內常住人口僅有 20 多人,且以老人與小孩居多。因白沙位於碼頭,也有相當外來人口住在當地。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第四節、連江縣莒光鄉社區發展協會

 一、東莒社區

 (一)社區概況

 民國 89 年 12 月 30 日,縣議員劉榮華與王建華校長發起的東莒文化促進會,為東莒主要的地方社團,舉辦各類社區活動,啟動地方活力。民國 92 年 9 月 6 日,在東莒藝文廣場舉辦的社區營造補助說明會上,居民意識到藝文協會在推動活動事務上仍有諸多限制,因此以原藝文協會為基礎,聯合大坪、福正村成立東莒社區發展協會。民國 95 年 2 月改選新任理事長為謝春寶先生、持
續推動地方社造工作。

 東莒社區涵蓋大坪村與福正村,其中「大埔澳」、「猛澳」、「熾坪」三處自然聚落,屬大坪村管轄。大坪村位於東莒島中、南段,舊稱「熾坪」,是本縣難得不靠海的村落,熾坪隴古遺址就在本村的西北方向,昔日有古道直通海岸邊。大坪村村名緣自其轄地「大埔」、「熾坪」兩地,各取一字「大」、「坪」立名,其開發年代可溯及清道光年之前,在大埔港邊白馬尊王廟有一香爐鐫刻道光乙巳年(西元 1845 年)荔月吉日字樣,距今已有 170 餘年歷史。

 大坪村是村民聚集最多的村落,村中有東莒國民小學、電信局、郵局、自來水廠、消防隊、派出所、衛生所,早年更有電影院「中正堂」一座建於村之東洋面,與英雄館、村公所為鄰,其四周皆有駐軍戍守,有道路可通福正、大埔、猛澳,最筆直的一條大路更可通達大埔石刻勝地「懷古亭」。猛澳港位於東莒島西南方,朝西向開口的港灣,為一環境清幽的沙港,是各島進出東莒的門戶,猛澳住三、四戶人家,近幾年巨資分期擴建後,可停泊五十噸以上的客貨輪,對繁榮本島作出貢獻。

 福正村是「福裡」、「澳正」之總稱,福裡舊稱「滬里」,而澳正舊稱「澳井」。位在東莒島東北端,居民雖已大多遷居,但隨海崖而建的閩東聚落仍保存良好,山頂上有著名的東莒燈塔,為國家二級古蹟。在澳正邊有一「蔡園裡」,為一蔡氏家族耕耘之地,相傳早年厝裡(指大陸內地)人氏駕舟來此,斬盡蔡氏家族(可能與海盜蔡牽有關),而今此地僅為一虛有的地名。東莒風景管理處黑瓦斜頂,建築宏偉,在本村的入口處,將帶來此地的遊客人潮。

 成立時間:民國 92 年 9 月 19 日。

 (二)資源特色

 1、東莒大埔石刻為國家三級古蹟、東莒燈塔為國家二級古蹟,人文基礎深厚,吸引無數遊客造訪。

 2、大埔聚落為縣定保存區,聚落依山傍海,民居古樸天然,景致壯觀險峻。

 3、熾坪隴遺址掘出的石器、陶片,將馬祖列島先民的活動歷史,上推至6千年前,意義深遠。

 4、每年花蛤節為東莒帶來數千遊客,為本縣觀光特色之一。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二、青帆社區

 (一)社區概況

 青帆村古名「青蕃」,可能因有外國人聚居於此而得名。青帆村是商圈、聚落也是港口,國軍進駐前,是西莒最繁華的村落,也是馬祖唯一設「鎮」之地。青帆港是進出西莒島的門戶,共有新舊兩處港口,相距約百餘公尺。舊港邊有一座城門,豎立著紅柱黃瓦的城樓,古典優雅。青帆村商店林立,是島上最大的食宿中心,餐飲店、雜貨店、菜市場、鄉公所、郵局、學校皆聚集於此,亦是全鄉交通、商業樞紐。港口旁的陳將軍廟是本村信仰中心、香火極盛。

 成立時間:94 年 10 月 3 日。

 (二)資源特色

 1、過去曾為美軍駐紮基地,有山海一家、西方公司等歷史建物,一度繁華熱鬧,而有小香港之稱。

 2、有別於馬祖其他各鄉以磚石砌牆的傳統閩東聚落,村內多為夾雜西式風味的現代建物,大多清一色以白漆粉刷外觀,空間面貌呈現出在地特殊化的一致性。

 3、東海部隊曾駐居於此,為國共對峙不可或缺的一頁歷史。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三、西坵社區

 (一)社區概況

 西坵村位於西莒島西邊,係依其轄地「西路」、「坤坵」,各取一字名為「西坵村」。當年東海游擊隊曾在坤坵設立「康樂新村」。該村地勢較高,視野較佳,西望大陸長樂縣梅花鎮,南眺平潭島,動靜盡收眼簾。入西路境即西坵村聯合辦公中心,左方有石階步道,直通青帆村「山海一家」,大王廟旁也有步道直通「仙洞」,再通坤坵。附近海域有蛇山,是一列島礁,平時村人們會在此撿拾花蛤,春季的蛇山在雲雨縹緲間忽隱忽現,帶有傳奇之美。夏季時,蛇山就成為燕鷗及其他珍貴鳥類的聚集地,民國 88 年列為本縣燕鷗保護區,每年 5 至 9 月禁止漁民登岸。

 成立時間:94 年 10 月 3 日。

 (二)資源特色

 1、西坵山上軍事碉堡四處林立,林蔭茂密,兼可眺望海天美景,景緻頗佳,是觀賞海景的佳地。

 2、有「仙洞」勝蹟,是潛力無窮的觀光景點。

 3、西坵是不靠海的集村,因地理位置特殊,居高臨下,居民以務農為主,農作物主要為蔬菜、蕃薯,為島上主要產地。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四、田澳社區

 (一)社區概況

 位於西莒島倒三角形東邊的澳口,上方地勢斜坪,且多田地。」,有村落散布於澳口之東北面山坡,北倚田澳山,自然村分「上田澳」、「下田澳」、「東面山」、「西面山」、「五間排」、「檔樓」、並轄「菜埔澳」,土地面積一百零二公頃,約佔全鄉面積五分之一。本村於清末福建長樂縣后福林氏,嶺南陳氏等先民移入從事捕魚、墾作,至今為一個半農半漁型態的傳統聚落。

 田澳村於民國 58 年興建中正堂電影院,一度熱鬧繁華,人口達 600 餘人,民國 60 年後日趨沒落。近來政府大量投資建設,將直升機場,運動場,醫院、電力公司、派出所、消防隊都設置於此,為本村招來遊客。

 菜埔澳位於田澳村北邊澳口,行政區劃分屬田澳村,因其擁有絕佳的地理景觀而聞名,它更是礁石、紫菜、水庫、坑道、軍管的總匯,不僅具有觀光潛力,更有學術研究價值。入村右側蕭隍爺廟,廟旁由鄉親黃順榮等集資合建「懷鄉亭」一座,視野極佳。

 成立時間:94 年 10 月 4 日。

 (二)資源特色

 1、早年田澳聚落居民沿著四周山坡地,而將山坡地逐漸開墾成梯田,一層一層井然有序形成極為特殊的風貌。

 2、田澳聚落樸實寧靜,絕大多數社區居民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悠閒自在、純樸務實,宛若與世無爭的海上桃花源。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第五節、連江縣東引鄉社區發展協會

 (一)東湧社區發展協會概況

 東湧社區發展協會範圍涵蓋東引島與西引島,東引鄉轄下南澳的中柳村、樂華村,以及北澳村、獅子村、三義村與西引三家村。居民生活場域集中在島中央緊緊相連的中柳、樂華兩村。由忠誠門拾級而上,階梯左方是中柳村,右方是樂華村,兩村本來隔著一條大水溝為鄰,後來加蓋變成階梯。向晚踱行於階梯巷弄,點一碗芋圓湯,九份意象逐漸浮出。昔時,先民捕魚維生,屋舍緊挨海濱而建,後來駐軍漸多,民居向上發展,依山而建水泥屋,開食堂、雜貨鋪、澡堂、彈
子房等做軍人生意,鄉公所、國民住宅等都興建在高處。

 成立時間:民國 95 年 9 月 8 日。

 (二)資源特色

 1、為馬祖仍保有最強烈戰地氛圍的島嶼,亦為全國目前駐軍人數最密集之地。

 2、生態資源與自然人文景觀豐富。在馬祖列島中,東引海域最深,船帆從南竿駛向東引,過了亮島(俗稱浪島),湧浪便轉大,因此,古人才以「湧」來稱呼。

 3、所謂「水深潮暢、群礁拱抱」,東引是國內最佳釣場之一,也是保育鳥類黑尾鷗的故鄉。而沿著濱海公路逆時針繞行,沿途經過北海坑道、燕秀潮音、安東坑道、一線天、太白天聲、東湧燈塔、烈女義坑、海現龍闕等景觀,這些自然與歷史交織的地景,可說是社區最珍貴的寶藏。

 4、社區潛力人口多為婦女,除開店經商外,目前多參與多元就業,從事環境保育相關工作。

 (三)歷任理事長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 照片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