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文化志


  標題:第二章 文化機構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28    閱讀人次:1362 )  

第一篇 第二章 文化機構

 第一節、連江縣立社會教育館

 一、成立

 民國 55 年 8 月,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簡稱政委會),於南竿介壽村籌建「連江縣社會教 育館(簡稱社教館)」。[註32]政委會並頒佈社教館組織規程,館長由縣政府文教科長兼任,下設:公民教育組、語文教育組、生計教育組、健康教育組、科學教育組、藝術教育組,各組設主任一人,幹事二人,由連江縣政府聘請地區黨政軍民各界人士擔任。社會教育館工作實施要點為:積極加強三民主義文化運動,展開反共抗俄宣傳,加強戰鬥文藝運動,協助推行社會改造為中心的 工作。[註33]

 社教館委由國軍虎賁部隊施工,歷時 10 個月,耗資 100 萬元以上。社教館入口之大門造型新穎獨特,為地區僅見。進入大門即可見一座漁人塑像,肌肉結實、眼神堅毅;左側另有一座古砲台。主館建築造型典雅,牆壁為磨石子水泥壁面,鑲多面大型玻璃窗戶,室內寬敞明亮,桌椅、書櫃、花草盆栽等擺設,亦舒適溫馨。館內功區分為康樂室、交誼廳、閱覽室及桌球室,辦理展覽,提供軍民閱讀、娛樂與休閒。常見民眾、學生、軍人借閱圖書或埋首書報雜誌,在當時而言,是地區汲取新知,涵養文化之重要場域。

 民國 56 年 4 月 20 日,政委會頒佈「文教事業遠程發展計畫」,在社會教育方面有:加強社教館各項設施;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籌設北竿、白犬、東引社教分館;加強民眾補習教育加強計畫。同年 8 月 12 日連江縣社教館首任館長鍾志勤到職視事。

 民國56年9月18日,社教館落成開幕,鍾志勤擔任首任館長。[註34]沿用民國45年台灣省訂定「省立社教館工作實施要點」,以積極加強三民主義文化運動,展開反共抗俄宣傳,加強戰鬥文藝運動,協助推行社會改造為中心的工作,加強公民教育、語文教育、生活教育、健康教育、科學教育、藝術教育為主要項目。

 民國 57 年 8 月 25 日,社教館「漁人銅像」揭幕,以彰顯漁民對社會國家的偉大貢獻,啟發後代子孫本著「勤勞、創造、生產」的精神進取奮鬥。銅像為第 16 期預官陳進治所設計雕塑,另有 韓勝孟、林振松、游錦源、張宏肇、廖坤禎等戰士協助製作。[註35]

 二、發展

 民國 57 年 6 月 12 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馬祖分會」在社教館正式成立,並舉行成立大會,司令官兼主任委員,共有十六位委員。宣示:(一)、加強教育:每三至六個月辦理講故事比賽,內容以先聖先賢盡忠報國事蹟為主,社教館配合紀念日及民間節日舉辦各種文化展覽與論文及演講比賽。(二)、宣揚倫理:中小學研讀「朱子家訓」「孝經-開宗明義章」「二十四孝」等文化教材。(三)、倡導新文藝:充實陽明圖書館、文康中心與社教館藏書內容,輔導成立福州戲團。(四)、推行新生活:切實推行「國民生活須知」運動,在村民大會擴大宣導。(五)、強化心戰:運用廣播、空飄、海漂深入敵後,報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實況,加強匪情分析,激勵軍民同仇敵愾,鼓勵大陸同胞反共討毛,共同復興中華文化。

 民國 57 年 11 月 12 日,舉辦馬祖青少年書畫展,展出八十餘件作品,其中仁愛國小劉愛金、林善俊,清疇國小林鳳鸞,及馬中柳雨秋的作品最受矚目。

 民國58年,為整理連江縣志,社教館策劃成立「文獻委員會」。文獻委員會設委員9至12人,由縣府延聘專家及有關機關學校首長充任。文獻會將分設編撰、採集、整理、總務四組,分別擔任:(一)、編撰縣志及各種文獻專刊事宜。(二)、設計調查,徵集訪問通訊等事宜。(三)、登記、編目、繪圖、鑑定、收藏。(四)、有關文書、會計、庶務等事宜。

 民國 59 年起,為響應復興中華文化政策,社教館辦理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座談會,一致認為蒐集與保存本縣歷史文物,是一件刻不容緩之事。開始蒐集民間婦女服飾、瓷器。包括:夏季婦女衣飾、新娘嫁衣、有銀鈴耳環、紋銀絲手鐲、翡翠鍍金銀簪、鍍金銀戒、獅頭銀牌項圈、紋銀扁形手鐲、嬰兒領巾、光身銀項圈、以及新娘嫁妝鑰匙、香包、繡鳳花鞋等。瓷器方面有仿古松鶴 花瓶、仿明宣窯器、牡丹花瓶、清代瓷瓶等。[註36]

 民國 59 年 3 月 26 日,社教館辦理中小學美展,馬中林金生鉛筆畫〈獅滅狼〉、林枝勳〈山水國畫〉、李德同蠟筆畫,以及敬恆國中陳喜官,中山國中陳瑞發的國畫,與陳世瑾的〈花卉〉,曹秀燕水彩畫,楊綏生〈山隴港寫生〉,都各具特色,博得好評。

 民國 60 年 9 月社教館從芹壁、津沙村收藏的兩尊古砲,移贈國立歷史博物館。[註37]

 民國 61 年 1 月成立平劇研究社,由清疇國小葛國治主任擔任指導老師。11 月 10 日,社教館榮獲教育部審定為年度社教績優單位,在全國紀念國父誕辰及慶祝第七屆中華文化復興節大會接 受表揚。[註38]

 民國62年1月1日,本縣為改善地區婚俗,勵行節約,辦理集團結婚,共有三對新人參加,皆為公教人員,分別為曹依黁與潘鶯金、曾玉中與蘇淑津、曹木佃與陳明金。

 民國 65 年 8 月,社教館辦理 9 週年資料成果展,展出內容有 9 個單元:(一)、新廈落成圖片展。(二)、建立規章制度。(三)、工作計畫實施辦法。(四)、九週年工作成果檢討。(五)、募贈圖書 8361 冊。(六)、新聞報導。(七)、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及重要工作紀錄與照片。 (八)、工作統計資料表。(九)、歷屆書畫比賽優勝作品。[註39]

 民國65年8月15日,社教館長鍾志勤卸任,由秦卓雄接任。[註40]鍾志勤館長自社教館草創之初,從覓地、整地、開工動土,直到華廈落成,篳路藍縷、披荊斬棘,鍾志勤皆躬身參與。新任館長,諸事無前例可循,從人事任用、典章制度之修訂與編纂,到展演活動規劃、執行與展出,鍾志勤無不竭智盡心、事必躬親。九年間舉辦藝術教育達 43 項次、科學教育達 14 項次、民族精神教育達99 項次、生計教育達 19 項次,總計辦理社教活動及文康展出多達 196 項次;另外鍾志勤也對外募集了圖書 8361 冊,供地區軍民借用。鍾志勤主持下的社教館,對於地區風俗習慣之教化,藝文活動的推廣,以及文化素養的提升,貢獻厥偉。

 民國 69 年 1 月,社教館長秦卓雄退休,任期內除定期展覽外,並籌辦國定假日、重大慶典特 展,體育、象棋競賽,及成立地區婦女合唱團。[註41]同年 7 月 1 日,文教科長陳國春兼代社教館長;

 民國 71 年 2 月黃宜興續任館長職務,其後有代理館長陳應城等人,持續推動地區社教活動,積極 蒐集古物、民俗藝品。[註42]並於 74 年辦理電腦訓練班,75 年成立英語會話研習班等。

 民國 79 年 2 月,第一屆民選諮詢代表產生,代表會借用社教館為會址;同年開始推展書香社會活動,文教場地嚴重不足。縣政府文教科長林星寶擬定「社教文化建設方案」,擬向中央爭取 7 千5百萬元經費,擴建社教館及籌建北竿、莒光及東引鄉立圖書館,計畫分三年完成。[註43]次年,「本縣加強社教文化建設方案」獲中央補助總經費 8 千萬元(教育部補助 6 千 5 百萬元,文建會 1 千 5百萬元)其中社教館擴建 2 千 5 百萬元,離島北竿、莒光、東引鄉立圖書館各 1 千萬元,餘下 2 千 5 百萬元作為社教發展基金。[註44]

 三、轉型

 民國 83 年 4 月,社教館新館落成,教育部社教司長何進財與連江縣長曹常順共同剪綵啟用。新館座落於馬祖村原馬祖國小舊址,樓高三層,分為「演藝廳」、「圖書廳」、「閱覽廳」及「展示館」。開館當日舉辦 83 年文藝季「我愛家鄉」美術展,由地方美術工作者與學生提供作品,共 展出國畫、水彩、油畫、素描等出 80 餘幅作品。[註45]

 民國87年邱金寶接任社教館長,加深加廣推動富含地方特色的年節慶典、各項藝文展覽活動, 包括連江新韻民歌競賽,曹楷智台馬雙地畫展、陳振輝雕塑展等活動。[註46]

 民國 90 年元旦,連江縣社會教育館正式改制為縣立文化中心。社教館自民國 56 年 9 月落成開 幕至民國 90 年元旦,歷經 33 年又 3 個月,從此走入歷史。[註47]

 第二節、連江縣立文化中心

 民國 66 年,行政院長蔣經國宣布在十大建設之後,推行 12 大建設,其中一項為:每一縣市設立文化中心。民國 77 年連江縣政府文教科長林星寶,為配合國家政策,擴大社教館功能,決定 向中央爭取經費,籌建「連江縣立文化中心」及增建離島各鄉圖書館。[註48]

 民國 79 年,「本縣加強社教文化建設方案」獲中央補助總經費 8 千萬元(教育部補助 6 千 5百萬元,文建會 1 千 5 百萬元)其中社教館擴建 2 千 5 百萬元,離島北竿、莒光、東引鄉立圖書館 各 1 千萬元,餘下 2 千 5 百萬元作為社教發展基金。[註49]

 民國 83 年 4 月,社教館新館落成,教育部社教司長何進財與連江縣長曹常順共同主持剪綵啟用。新館座落於馬祖村原馬祖國小舊址,樓高三層,分為「演藝廳」、「圖書廳」、「閱覽廳」及「展示館」。

 民國 90 年元旦,連江縣社會教育館正式改制為縣立文化中心,縣長劉立群主持揭牌典禮,期許改制後的文化中心在文化建設上能更上一層樓;改制後的文化中心主任由社教館兼代館長邱金寶轉任。[註50]

 第三節、連江縣立馬祖圖書館

 一、中正圖書館時期

 民國 66 年 12 月,連江縣政府因社教館閱覽室藏書與座位容量有限,軍民閱覽圖書者日多,開始籌設「中正圖書館」。圖書館建坪 42 坪,雙層建築,一樓為圖書室,二樓為閱覽室。經費由國際獅子會中華民國總會捐贈 100 萬元協建。山隴村民陳和和為了響應政府推行地方文教工作,特捐獻圖書館建地。另有台北唐朝選先生及地區旅台青年寄回向台灣各界募集的圖書以充實圖書 館的藏書。[註51]

 民國 70 年 1 月 10 日,位於山隴村 256 號,社教館旁的中正圖書館正式啟用。藏書 13,500 冊, 其中 7,500 冊係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上將購贈 [註52]。地區教師曹原彰以諤之為筆名在馬祖日報發表「為將誕生的圖書館祝福」一文,說明圖書館不應只是靜態的文化倉庫,而應以動態的管理活用圖書館,以充分達到社會教育之目的;因此,從購書、典藏、編碼、讀者服務等,每一個
環節皆須專業人才規劃與執行。該文呼籲,由於軍職換防調動頻繁,工作與政策推行缺乏延續性,盡量避免從軍中借調軍職人員擔任館員,而地區也不乏畢業自圖書館相關科系的專業人才,應加 以延攬,借重其長才,以充分揮圖書館功能,提升地區公教、軍民、學生之文化素養。[註53]

 二、連江縣文化局附設圖書館時期

 民國79年縣政府文教科長林星寶擬定「社教文化建設方案」,擬向中央爭取7千5百萬元經費, 擴建社教館及籌建北竿、莒光及東引鄉立圖書館[註54]。民國 83 年 4 月 1 日,座落於馬祖村的社教館新館落成,中正圖書館也隨之遷移到新的社教館。民國 90 年元旦,連江縣社會教育館正式改制為縣立文化中心,民國 92 年元旦升格為文化局,社教館圖書館也隨之成為「連江縣文化局附設圖書 館」。[註55]

 文化局圖書館開放時間每週三至週日上午八時至十二時、下午一時四十分至五時三十分。截至 97 年 12 月止,館藏一般書籍 18583 冊、兒童書 4075 冊、政府出版品 2160 冊、各文化中心(局)出版品45冊、地方性資料261冊、影音光碟(VCD,DVD) 151件、影碟片298件、光碟片312件、雷射唱片 14 件、錄音帶 219 件等。

 連江縣文化局附屬圖書館,僅有一層樓為圖書館,其他還包括文化局辦公室及展覽廳,相較於台灣省各縣市新穎的圖書館設施,館舍顯有不足。文化局遂於民國 98 年爭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0 萬元硬體設施工程經費,又在 99 年爭取教育部補助 497 萬 5 千元內部裝修及資訊設備等工程經費,擴建圖書館,並增加軟硬體設備,於民國 101 年 3 月正式完工。

 三、連江縣立馬祖圖書館時期

 民國 101 年 4 月 1 日,連江縣立馬祖圖書館開幕,福建省主席薛承泰、縣長楊綏生、馬祖防衛部指揮官任季男應邀剪綵,當日並有圖書展覽與兒童劇展演出。新完成的圖書館,外牆「馬祖圖書館」由地區書法名家陳國春題字,館舍內部將原一層樓擴展為三層樓,空間擴大,並以讀者導向規劃服務功能及動線。一樓設文化書店及展覽室,大面窗視角可遠眺,採光充足利於閱讀。規劃二樓為兒童閱覽空間,閱覽區設置樹屋書櫃、鋪設閱讀坐臥軟墊及符合兒童安全之桌椅。三樓 則規劃為書庫與上網及影音區。[註56]

 第四節、鄉立圖書館

 一、北竿鄉圖書館

 民國 68 年 9 月,北竿國軍英雄館設置莊敬圖書館,藏書 8 千餘冊。報紙、雜誌、畫刊亦達百 餘種,軍民可前往閱覽及借閱圖書。[註57]民國 79 年縣政府文教科擬定「社教文化建設方案」,向中央爭取7千5百萬元經費,擴建社教館及籌建北竿、莒光及東引鄉立圖書館,以達「鄉鄉有圖書館」 之目標。[註58]

 民國 82 年,北竿鄉立圖書館由韓興興建築師規劃設計,結合傳統閩東式建築與歐式玻璃帷幕 天窗,於 81 年 11 月動工,並於 84 年元月 19 日落成啟用,王翠花擔任管理員。[註59]北竿圖書館館藏不豐,興建白沙碼頭的承包商陳川棟贈金 3 萬元,另北高醫院劉興亞醫官贈書 30 冊,電信局員工 陳世鑽贈書 69 冊,以充實館藏。[註60]

 北竿鄉圖書館為兩層樓建築,位於塘岐復興路上,緊鄰塘岐國民小學,自開放以來,除平日提供圖書、期刊、視聽設備供民眾閱讀使用外,近兩年更在教育部及連江縣立文化中心經費補助下舉辦愛鄉讀鄉計畫、名人作家演講會、天使說故事、閱讀植根推廣之讀書會人才輔訓及各項成果展等,並長期與學校社區合作,推廣各項社教活動。

 開館以來,包括教育部、高雄市立圖書館、北竿熱心民眾陳世鑽、謝如君,軍中長官弟兄等各界捐書踴躍;而承建北竿機場跑道東移工程業者志友營造公司,更捐款新台幣三十萬元充實購書經費,嘉惠軍民,熱忱可感。

 目前全館藏書達 12288 冊,雜誌 30 餘種,並收集 84 年迄今的馬祖日報,均採開架陳列,供民眾閱覽,藏書多以適應時代潮流及社會需要為主。

 北竿鄉圖書館開放時間為周三至周日,每天上午 8 時至 12 時,下午 1 時半至 5 時半,周一、 週二休館。[註61]

 二、莒光鄉圖書館

 戰地政務期間,南竿鄉為本縣政經中心,早於民國56年,南竿鄉即已設置社教館附設圖書館,供軍民借閱圖書雜誌,以充實新知、增廣見聞。莒光離南竿鄉較遠,船程要 2 小時,且經常停航,交通不便,公共設施也相對落後。遲至民國 84 年 9 月,政府推動「社教文化建設方案」,教育部 補助經費,才開始興建圖書館。民國 87 年,圖書館落成啟用,鄉長姜繼興主持開幕典禮。[註62]

 圖書館緊鄰聯合辦公大樓,一樓規劃服務台、兒童區小朋友可自由取閱各類童書、繪本,另有電腦區及圖書區,典藏各類人文、社會科學等圖書;二樓則有期刊區、視聽區及閱讀區,提供錄影(音)帶及社教藝文片等讓民眾欣賞參考。

 圖書館藏書含哲學、宗教、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社會科學、史地、語文、美術、休閒及其他各類書籍,採開架方式供民眾自由閱覽。目前約有 6000 多冊藏書,報紙、期刊 20 餘種,圖書館也提供讀者網路查詢及視聽播放等多項服務。針對本鄉 2 島 5 村,未來將規劃巡迴圖書車,將館藏圖書輪送至各村服務站供民眾閱覽及借閱,同時招募義工,擴展服務範圍,並定期舉辦專題講 座及辦理各項藝文活動和展覽,發揮最大社教功能。[註63]

 三、東引鄉圖書館

 民國 74 年 12 月 8 日,東引指揮部斥資 5 百萬元,動土興建「志清圖書館」,次年 10 月 31 日落成啟用,為地區精神文化的提升,邁出歷史性的一大步。
 
 志清圖書館位於中正堂旁,二層樓建築,內部設有書報閱覽室 2 間、視聽室 3 間、會議室兼展覽室一間、書庫一間、貴賓室及管理室各一間。民國 89 年間,館內藏書達萬餘冊,以政治、思想、文藝、勵志文學等書籍為主,並訂閱 19 種雜誌,以及青年日報、民生報、忠誠報及東湧日報等 4 份報紙,採開放式供全島軍民閱讀。由於該館土地屬民眾所有,民眾取得所有權狀並價購地上物之後,於民國 93 年 12 月向軍方要求歸還土地,現已關閉。

 民國 80 年起,連江縣政府為推動「社教建設方案」,落實「鄉鄉有圖書館」目標,教育部專案補助 1 千萬元,於民國 83 年底興建「東引鄉圖書館」。民國 86 年 9 月 11 日落成啟用,聘約僱人員 1 名,負責管理工作與採購書籍等相關業務,由東引鄉公所民政課管轄。

 東引鄉圖書館為兩層樓建築,位於東引國中小校園內,提供居民和學校師生就近使用,充分發揮社區結合學校之功能。原開放時間為上午 8 時至下午 5 時,民國 88 年 9 月 1 日,為配合居民作息,發揮最大功效,經東引鄉民代表會決議,更改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六下午 1 時 30 分至 5 時,晚間 6 至 9 時,週日、週一休館。民國 99 年 11 月,配合島上軍人需求,開放及休館時間更改為週三至週六下午及晚間開放、週日上午及下午開放;週一、週二全日休館;國定假日休館。

 圖書館啟用後,曾經在館內舉辦「雅石展」、「魚拓展」、「大家來聽故事」等藝文活動;一樓附設「東引數位資訊中心」,提供電腦教學及免費上網。平日館內提供輕鬆自在的閱讀環境,一改圖書館「嚴肅」風貌,成為鄉民樂於親近的場所,充分發揮社區服務功能。東引鄉圖書館由於善用學校與社區資源、採取夜間彈性開放等便民措施,獲得臺灣地區 92 年度公共圖書館營運績優第一名,獲頒 10 萬元獎金。

 為充實圖書館購書經費,民國 87 年 7 月,臺北縣同慶國際獅子會致贈一萬元購書經費。民國88 年 9 月,連江縣中正國民中小學校長何劍飛(曾任東引國中小校長 14 年)捐贈先慈喪禮奠儀 20萬元;民國 89 年 5 月,鄉長林日福捐出先慈喪禮奠儀 30 萬元;民國 94 年 9 月張寶英女士捐贈 10萬元;民國 95 年 11 月劉佃俤先生捐贈 10 萬元,悉數供圖書館購書,嘉惠地區軍民,另鄉公所於民國 95 年爭取離島建設基金補助 50 萬元,添購圖書。據民國 99 年 12 月統計,全館藏書計 1 萬 5 千多冊,其中以兒童圖書、暢銷書為主;並訂閱雜誌 33 種,均開架陳列,供地區軍民閱覽。[註64]

 第五節、馬祖故事館

 一、緣起

 本縣自民國45年實施戰地政務以來,歷經「解除戒嚴」、「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臨時戒嚴」,再到「實施地方自治」,《馬祖日報》見證了從昔日「反攻跳板」到今日「海上桃花源」的各個歷史階段。《馬祖日報》自民國 81 年改隸地方政府後,即陸續推動資料、檔案的典藏與歸納整編。包括:整理檔案報紙、圖像,發行馬祖新聞故事選集,出版馬祖老照片故事專刊,成立馬祖電子報,完成檔案報紙的數位化,設立馬祖日報智庫等,供各界閱覽及查尋之用,成為馬祖歷史資料取得的重要媒介。從戰地政務的實施,到施行地方自治,期間,駐軍部隊與在地居民也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動人心弦的故事。為了段妥善保存、紀錄這段不凡的歷史,原有《馬祖日報》廠房、資料館已不敷所需,「馬祖故事館」的建立,正可以保存軍民共同的記憶,緬懷歷史, 策勵將來,為戰地軍民,乃至於全人類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註65]

 二、建館

 民國 97 年,獲文建會補助第一期計畫第一階段工程款 445 萬元(含舊辦公室遷移 44 萬元)。

 (一)民國 98 年年初,以 407 萬元發包施工,工程內容僅為《馬祖日報》編輯部及經理部辦公室遷移挪出,整建為園區故事主題館 2 樓展館,民國 98 年 8 月完工。

 (二)民國 98 年,再獲文建會補助第一期計畫第二階段工程 300 萬元,持續興建故事主題館一樓展館,民國 99 年 9 月完工,並對外開放展示初步成果。

 (三)民國 100 年,規劃成立軍史展館,展示馬祖防區成立一甲子以來之史料,及軍政合一時期之各種文獻,成為具體而微之馬祖軍史文化館。同時設置遊客服務中心,展售馬祖故事館周邊紀念產品,並提供遊客諮詢服務。

 (四)民國 101 年,規劃成立縣史館,展示戰地政務時期,歷任軍派縣長及地方自治時期民選縣長之各項政策與施政成果。

 (五)民國 102 年,規劃「馬祖故事廣場」、「防空洞電影院」、「懷舊餐廳」、「咖啡館」及「戰地主題民宿」等設施,更為多元的展現「馬祖故事館」作為馬祖文化園區的特色。

 三、揭幕

 (一)民國 99 年 11 月 9 日,馬祖故事館開館揭牌,放映民國 56 年拍攝之《今日馬祖》紀錄片,完整呈現 50 年代戰地馬祖之真實風貌。

 (二)一樓主題館展館陳列《馬祖日報》傳統鉛印廠房設備、器材以展示舊時新聞排版印製之過程,歷史檔案重大事件故事單元,多媒體影音呈現馬祖舊時景象以見證新聞歷史場景。

 (三)二樓主題館以「閩海烽火歲月」及戰地政務時期「軍政一體」為主題。展示動線為:閩海烽煙(1949-1955 年)、反攻跳板(1956-1972 年)、拱衛台海(1973-1978 年)、建設馬祖(1979-1987 年)、邁向民主(1988-1992 年),前後 43 年共五個單元,具體呈現馬祖歷史演進的軌跡。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