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文化志


  標題:第一章 行政機構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28    閱讀人次:463 )  

第一篇 第一章 行政機構

 民國 38 年國府退守台灣,國軍駐防本縣,自民國 45 年起實施戰地政務,文化行政的內涵與執行機構,屢有遞嬗變革。行政公署時期,未有專責機構施行文化行政,直至縣政府成立之後,與文化相關業務隸屬文教科社教股。民國 56 年,成立社教館,始有專責機構推展社會教育業務,兼辦文化相關活動。民國 63 年,政委會籌建「馬祖歷史文物館」,收集地方民俗文物,及前線戰地對大陸心戰文宣資料,設置專區靜態展示。民國 81 年,解除戰地政務施行地方自治,文化活動蓬勃發展,先於民國 90 年成立「連江縣立文化中心」,專責辦理文化業務,復於民國 92 年縣府組織再造,成立「連江縣政府文化局」,兼併文化中心業務。

 第一節、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一、組織沿革

 民國55年8月,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簡稱政委會),為發展社會教育事業,促進國民之道德、智能與健康,完成三民主義社會建設,於南竿介壽村籌建「連江縣社會教育館(簡稱社教館)」, 同年 11 月 3 日開始整地施工;[註5]政委會並頒佈社教館組織規程,館長由縣政府文教科長兼任,置秘書、幹事、公役各一人,下設:公民教育組、語文教育組、生計教育組、健康教育組、科學教
育組、藝術教育組,各組設主任一人,幹事二人,由連江縣政府聘請地區黨政軍民各界人士擔任。社會教育館工作實施要點為:積極加強三民主義文化運動,展開反共抗俄宣傳,加強戰鬥文藝運動, 協助推行社會改造為中心的工作。[註6]

 
 民國 56 年 4 月 20 日,政委會頒佈「文教事業遠程發展計畫」在社會教育方面有:加強社教館各項設施;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籌設北竿、白犬、東引社教分館;加強民眾補習教育加強計畫。 同年8月12日連江縣社教館首任館長鍾志勤到職視事,9月18日,社教館落成典禮兼開幕。[註7]次年,8 月 25 日,社教館「漁民銅像」揭幕,以彰顯漁民對社會國家的偉大貢獻,啟發後代子孫本著「勤勞、創造、生產」的精神進取奮鬥。銅像為第 16 期預官陳進治所設計雕塑,另有韓勝孟、林振松、 游錦源、張宏肇、廖坤禎等戰士協助製作[註8]

 民國 59 年起,為響應復興中華文化政策,社教館辦理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座談會,一致認為蒐集與保存本縣歷史文物,是一件刻不容緩之事。開始蒐集民間婦女服飾、瓷器。包括:夏季婦女衣飾、新娘嫁衣、有銀鈴耳環、紋銀絲手鐲、翡翠鍍金銀簪、鍍金銀戒、獅頭銀牌項圈、紋銀扁形手鐲、嬰兒領巾、光身銀項圈、以及新年嫁妝鑰匙、香包、繡鳳花鞋等。瓷器方面有仿古松鶴 花瓶、仿明宣窯器、牡丹花瓶、清代瓷瓶等。[註9]

 民國 61 年 11 月 10 日,社教館榮獲教育部審定為年度社教績優單位,將在全國紀念國父誕辰 及慶祝第七屆中華文化復興節大會接受表揚。[註10]

 民國 65 年 8 月,社教館長鍾志勤退休卸任。鍾志勤館長上任以來,從覓地建館,到典章制度之修訂,無不竭智盡心、事必躬親。期間辦理藝術展覽、科學展覽,推動文康與社教活動,募集圖書,使得館務蒸蒸日上,對於地區風俗習慣之教化,藝文活動的推廣,以及文化素養的提升,貢獻厥偉。

 民國 69 年 1 月,社教館長秦卓雄退休,任期內除定期展覽外,並推廣體育、棋藝等活動,成 立地區婦女合唱團。[註11]同年 7 月 1 日,文教科長陳國春兼代社教館長,續任館長或代理館長職務者 還有林星寶、黃宜興、陳應城等人。[註12]

 建於民國 55 年的連江縣社教館,鋼筋水泥一層樓面積為 264 平方公尺,歷年來籌辦各式展覽活動、藝文研習等活動,提升地區藝文水平著有貢獻。然因經費及人員編制限制,78 年社教文宣活動費僅 50 餘萬元,為配合國家政策,擴大社教館功能,縣政府文教科計畫向中央爭取經費,提 議籌建「連江縣立文化中心」及增建離島各鄉圖書館,此為最早籌建縣立文化中心之議。[註13]

 民國 79 年 2 月,由於地區文教活動日趨頻繁,文教場地侷促狹窄,縣政府擬定「社教文化建 設方案」,擴建社教館,及籌建北竿、莒光及東引鄉立圖書館 [註14]。次年,「本縣加強社教文化建設方案」獲中央補助總經費 8 千萬元,於馬祖國小舊址籌建新館,離島北竿、莒光、東引鄉也開始籌建鄉立圖書館。[註15]

 民國 83 年 4 月,社教館新館落成,教育部社教司長何進財與縣長曹常順共同主持剪綵啟用。新館座落於馬祖村原馬祖國小舊址,樓高三層,分為「演藝廳」、「圖書廳」、「閱覽廳」及「展示館」。開館當日舉辦 83 年文藝季「我愛家鄉」美術展,由地方美術工作者與學生提供作品,共 展出國畫、水彩、油畫、素描等出 80 餘幅作品。[註16]

 民國 90 年元旦,連江縣社會教育館正式改制為縣立文化中心,縣長劉立群主持揭牌典禮,期許改制後的文化中心在文化建設上能更上一層樓;改制後的文化中心主任由社教館兼代館長邱金寶轉任。[註17]

 民國 92 年元月 1 日,縣政府組織再造,連江縣立文化中心改制為「連江縣政府文化局」,邱金寶代理文化局長。

 二、業務執掌

 改制後的文化局,除了延續社教館、文化中心時期的業務之外,主要工作重點為:掌理文化、藝術、文獻、文物、古蹟維護、城鄉聚落保存及其他相關文化等事項。文化局下設二課,分別為文化推廣課及圖書藝術課。

 (一) 文化推廣課

 主要業務:

 1. 縣內文化資產 ( 含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古物 ) 之審議、指定、登錄、列冊、修繕維護等相關業務。

 2. 社區營造輔導相關業務。

 3. 地方文化館輔導、管理事務。

 4. 文化法令相關業務。

 5. 文化叢書徵稿及出版業務。

 6. 公共藝術法令及審議等相關業務。

 7. 閩東建築修繕補助及相關法令業務。

 8. 專案修繕閒置空間委外管理業務。

 9. 綜合統籌業務。

 10. 文化局內部總務業務。

 (二) 圖書藝術課

 主要業務:

 1. 地方藝術人材培育、藝文團體扶植、文化人力資源整合等相關業務。

 2. 地方節慶文化傳承與活化等相關業務。

 3. 文化藝術交流等相關業務。

 4. 各項展演藝術活動之相關業務。

 5.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輔導、活化與行銷等相關業務。

 6. 輔導公共圖書館之利用、教育及推廣之相關業務。

 7. 文化志工之相關業務。

 第二節、馬祖民俗文物館

 一、沿革 民國 63 年 2 月,馬祖政委會決定籌設「馬祖歷史博物館」,[註18]於同年 3 月完成任務編組,主任委員由司令官兼任,委員:副司令官、防衛部參謀長、政戰部主任、東引、北竿及莒光指揮官、連江縣長張佐鵬。執行小組長政戰部主任兼任,副小組長孫竺,綜合協調官徐佐理。設計股長張尚吉,副股長潘輔,股員有張清國、宋秋官、潘兆禎、張炎輝。資料股長蔣榮森,股員盛大用、曾顯雄、張炳燃、林長瑞、林其進、劉增鎤、邱建嵐。綜合股長陳國訓,股員楊光隆、張冠宇、 張志灝、李永照。[註19]

 同年 7 月 1 日,由兵工部隊動工將陸軍清水澳口上方坡地之軍糧庫房及訓練基地營房,改建為歷史博物館。熊德銓中校負責美工設計與規劃展出內容;內部設計區分為二廳四室,規劃為史蹟館、心戰館、建設館與大陸漁民展覽館。中央大廳以總統暨行政院長蔣經國歷次蒞臨馬祖的訓勉為主題,繪製八到十二幅油畫懸掛大廳四周;樓梯間正上方懸掛大幅總統肖像油畫及對馬祖的訓示及戰地政務實施成效說明;大廳左方為簡報室,設置電影銀幕、16釐米電影放映機、幻燈機等,介紹地區歷史、特性、建設現況及確保馬祖之價值等;大廳右側為政治作戰資料展覽室,屏風正面為政戰圖案,背面摘錄總統有關心戰重要指示;另以圖表文字展出共匪心戰傳單、對我心戰伎倆與陰謀,以及大陸同胞受共產壓迫下之生活慘狀之圖片、照片,與千瘡百孔之破舊衣物、日常 用品,並與我方空飄贈送大陸同胞之各式贈品作對比。[註20] 7 月 31 日,正式定名為「馬祖歷史文物館」。政委會責成工兵部隊趕建之「馬祖歷史文物館」,由於是軍方規劃,因此以政治教育與反共宣傳做為博物館展示的主要內容,缺乏文物、器皿、風俗、文化等馬祖的歷史呈現。

 同年 9 月開始,縣政府文教科長蔣榮森偕同婦女會理事長林好音赴各村遊說,勸募文物,以充實館藏。縣府也對某些特別珍貴文物酌予報酬,並印製精美紀念冊致贈捐獻文物的民眾。文物館陳列的所有文物將標示文物名稱與捐獻者姓名以表尊重;期間南竿民眾共提供古文物 68 種,漁 會職員林培燊捐獻福建文獻 8 冊。[註21]

 民國 63 年 10 月 31 日,馬祖歷史文物館與介壽公園正式落成開放。主建築與前端忠義、介壽二亭成鼎足之勢。文物館內分一室二廳三館,兩側浮雕一為持槍戰士、另一為揚帆漁舟。兩個正廳分居樓上、下,分別展出總統、副總統及行政院長歷年巡視馬祖之圖片,以及管、教、養、衛的訓示。正廳總統肖像兩側是司令官手書的「確保馬祖十大勝利保證」與「建設馬祖十大目標」,另有簡報室及、心戰、史蹟、建設三館。地區民眾捐獻與募集的各類文物則安置於陳列櫃內在其他三館展出;歷史文物館牆面浮雕作者是畢業於國立藝專的王秀杞、李仁惠、彭錦陽。

 民國 71 年 5 月,由於文物館館藏不豐且缺乏專業規劃管理,建物與展品逐漸殘缺毀損,教化成效不彰。政委會決定整建,並成立整建籌備編組,納入地方人士、官員與地區藝術、社教領域 教師參與規劃。[註22]規劃設計組長廖學志,副組長曹原彰、顏軫,組員:張信義、宋秋官及防區工程設計人員3至5名。資料收集組長曹常順,副組長陳天國,組員:陳全英、吳依水,陳應城及游慶平。資料調查小組長:張祥壽、黃啟忠、陳建光、陳安國四位鄉長。同年6月起,持續動員鄉長、村長、村幹事挨家逐戶勸導民眾捐獻文物,包括:農具、瓶甕、碗盤、器皿、衣物、首飾,鳳冠等,較 珍貴的金銀髮簪、手鐲、項鍊、耳墜等首飾,則以寄存文物館的方式借展。[註23]

 民國 71 年,歷史文物館決定收藏聳立於塘岐老街的鹽政公告石碑,請駐軍工兵協助挖掘運至南竿文物館典藏;挖掘動作引來鄉民圍觀,要求鄉長黃啟忠「評理」。黃啟忠解釋,石碑屹立塘岐年代久遠,是鄉民的精神依托,為維護文化古蹟,免於風雨侵蝕,決定移至歷史文物館專人管理維護。黃啟忠並要求政府能請專家拓印碑文,一份留存北竿鄉公所,一份贈送國立歷史博物館 或故宮博物院,提供中外人士與學者專家研究、鑑賞。[註24]

 整建後的歷史文物館,大門前展列古砲、閩浙總督鹽政告示碑與石器,樓下右側為民俗廳,展示先民婚喪喜慶之各式祭祀禮器,及起居日常用品,包括釀酒器具、酒器,廚房烹煮之灶、鼎、風爐,結婚時新娘乘坐的紅轎,另有石磨、石臼,漁具與竹器。左側為景文廳,展示先民文物遺跡,包括陶瓷、瓶甕、銀飾、銀幣、契約、服飾、髮髻、耳飾、大埔石刻拓本等。樓上右側為振武廳,為感懷清末黃花崗革命七十二烈士中有連江籍十位烈士,獻身革命大業,為中華歷史增添悲壯史頁之剛毅勇武精神,以及 20 多年來,陸、海、空三軍及自衛隊在本縣之戰史、戰功;大陸居民悲慘生活之圖片,及先民與海搏鬥,對抗倭寇、海盜之艱辛歷史。左側為懷德廳,感懷先總統蔣公 及各級長官蒞臨馬祖巡視,展出照片、歷史文件,以及地區各項建設與進步之成果。[註25]

 民國 75 年,馬祖歷史文物館自成立以來因屬臨時編組,館長一職皆由社教館長兼任,另配置一名臨時雇員與一名工友負責執行日常業務,館務推行人力明顯不足。為強化館務,避免業務重 疊,社教館與歷史文物館予以合併,以收事權統一,順利推展館務之效。[註26]

 民國 76 年,歷史文物館因展品內容未見更新與增添,展示空間侷促,馬防部司令官丁之發決 定再次整建,由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的曹永平與吳靖文負責規劃、設計[註27],陳天國等人參與意見,經費約 80 萬元。整建後,重新規劃展示空間與動線,包括箱型冷氣裝配,各展示廳依功能重新配置,一、二樓客廳展示馬祖名酒。文物館樓下右側為「民俗廳」,分成四部分,分別展示酒器、禮器、竹器、石器;左側「景文廳」展示先民文稿、契約、信件、借據以及陶瓷與銀器;樓上右側為「振武廳」,展示先民胼手胝足與大海、荒山奮鬥拼搏之生活史,其中有「討海」為生之各式漁具,以及抗倭寇、伐海盜、剿日敵、滅漢奸之史蹟,以及黃花崗之役連江籍十烈士之義行、功績與生平簡介,戰地政務期間「民眾自衛隊」 反共戰鬥以保鄉衛國之各項訓練與戰鬥事蹟;右側為「懷德廳」,感念先總統蔣公及各級長官歷次蒞臨馬祖巡視之照片以及各對防區各項政經建設之訓詞 與指示[註28]

 民國 82 年,北竿塘岐國小主任鄭敏興將家藏文物包括飲器、算盤等一批,捐贈歷史文物館典 藏,以妥善保存文物,充實館藏內容。[註29]

 民國85年,首屆民選縣長曹常順深感本縣先民囤居、開墾、漁耕之歷史、文物、史料等蒐集、保存與研究工作刻不容緩,而地區現有之歷史文物館無論建築空間,館藏規模、文物研究,皆不足以承擔此繼往開來之重責大任,於民國 85 年 11 月,在縣議會施政報告中,宣告籌建「馬祖民俗文物館」,以蒐集、保存、研究地方歷史與文物。在地方歲入預算極為拮据下,先行編列「馬祖民俗文物館」工程規劃經費 150 萬元,委請黃長美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規劃工作,歷時半年於 86 年1 月完成規劃設計。「馬祖民俗文物館」之命名,係採納民俗學者劉還月之建議,認為地區蒐集、 研究之文物性質、種類,多屬民俗文物,少見歷經千百年歷史之器物,以求名實相符[註30]。民俗文物館經縣議會大會通過,選擇南竿清水村現有馬祖歷史文物館原址拆除重建,佔地約四百餘坪,緊鄰勝利水庫,與經國紀念館相接,地勢平坦,視野開闊。

 民國 86 年,曹常順縣長指示文教科積極向中央爭取經費,86 年 8 月奉行政院核准專案補助經費 1 億 8 千萬元,同年 9 月,經公開徵選仍由黃長美建築師事務所負責細部設計案,87 年 6 月底完成設計,隨即發包,由瑞山營造事業有限公司承造,88 年 1 月 19 日興工。

 次年劉立群接掌縣政,成立「馬祖民俗文物館籌備委員會」,策劃設計,評估商榷,反覆再三,遂成定案。民俗文物館於民國 91 年 3 月 21 日竣工,外觀融合閩東建築元素,屋頂錯落重疊,突顯地區聚落特質。隨即由吳依水召集規劃小組進行內部動線規劃、多媒體動態呈現、空間配置、行政編組、展示廳設計等細部調控;文物館除展示功能之外,兼具會議、多媒體視聽教學、研究 等功能。民國 93 年元旦,繼任縣長陳雪生主持開幕剪綵儀式,正式對外開放。[註31]

 民俗文物館共有四樓,第一層為多媒體展示區、植物展示區、生態展示區、紀念品展示區、印象館、服務台,其中印象館展示馬祖的空間、海洋、地質、動物、鳥類印象等。二樓包括有淵源館、建築館、生活館、產業館;淵源館展示馬祖歷史淵源、澳口聚落的發展、明清海防史略、祖先姓氏、遷移動線;建築館展示聚落風格、石頭厝;生活館展示時空寄情、庭院、家庭生活;產業館展示帆船、傳統漁具、傳統漁撈作業、魚貝資源、魚產加工、釀酒、農業。三樓有禮俗館、戲曲民樂館、閩東學館、宗教信仰館、工藝館、咖啡館;禮俗館展示生命禮俗、歲時禮俗;戲曲民樂館展示福州戲、古板樂;閩東學館展示人家齋,私塾;宗教信仰館展示宗教劇場;工藝館回憶百寶箱。四樓有特展室以及會議室。

 二、執掌

 (一)蒐集、典藏馬祖(閩東地區)常民生活文物、古物及文獻資料。

 (二)進行民俗、區域歷史及史前文化之發掘與研究工作。

 (三)配合辦理文化資產維護保存工作。

 (四)舉辦各項民俗文物、古物及藝文展覽。

 (五)辦理教育推廣、專題講座、知能研習、藝術欣賞及學術研討等活動。

 (六)提供導覽解說及文化資訊服務。

 (七)執行館務相關行政事務工作。

 第三節、連江縣政府文化局志工服務隊

 一、志工服務隊簡介

 有鑑於文化局業務發展之需要,並配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對於各縣市志工組訓計畫,於民國 85 年度招募第一批義務工作人員,由於是地區首次有計畫性之招募、訓練,期能為地方吸取對文化工作有志人士,共同推展本局業務。

 首次招募義工,礙於經費及經驗之缺乏,幸賴地方旅台青年陳漢樹提供寶貴意見,面授經驗、資訊交換,讓首度舉行之義工組訓亦能有組織有效率推展,以補其他之不足。之後依計畫作業,每年均增募新進志工,其從事之業務依現今環境分為活動組、文宣組、總務組三組,分別依個人性向測驗、服務興趣擔任服務工作。參與志工多為地區青年,其中又以公教人員居多數。

 近年來多蒙志工伙伴的參與,在親子共讀及說故事活動的推展成效卓著,另外在大型藝文活動的展演,或社區活動的推動,志工朋友無不發揮最大的服務熱忱與專業的協助,「志工」著實是一隊文化尖兵,最得力的好幫手。

 一位志工,等於一顆種苗,在加強宣導志願工作意義的同時,並積極著重於職前培訓與實務學習,希望大夥在學習中得到充實與提升,在服務中得到健康與快樂,讓種苗成長、茁壯,文化深耕、光大。

 目前這批快樂的文化志工投入地區各項藝文活動及局內各項服務工作,希望志工的熱忱能夠帶給地方新氣象,對日後推行各項活動能夠熱情參與,並吸引更多志工服務人員加入此一行列。

 二、志工服務隊活動紀要

 民國 90 年 3 月 12 日,連江縣立文化中心東引鄉文化志工隊舉辦剪紙藝術活動,邀請對馬祖傳統剪紙藝術有深入調查研究的地方青年陳治旭到東引介紹馬祖剪紙藝術的源流,並欣賞其所蒐集的剪紙作品。吸引 40 位鄉親到場參與。陳治旭利用投影機呈現他幾年來所蒐集整理的剪紙作品,同時述說他投入蒐集研究剪紙過程的點點滴滴。

 民國90年5月29日,東引鄉文化志工隊主辦的社區書法研習活動,在鄉代會館展開授課,六、七十位學員利用晚間時間共聚一堂揮毫,從筆鋒運行中體會中國書法藝術的樂趣和深奧。主辦單位聘請退休的林河銓老師擔任指導老師,傳授正確的筆法,以及落筆的輕重緩急,從按部就班的學習中再慢慢培養對書道的審美情趣。

 民國 90 年 6 月 10 日,為協助東引鄉文化志工隊推展讀書會,倡導社區讀書風氣,高雄市立圖書館知性書香會「書香」季刊主編林娟妃,在東引與志工朋友經驗分享,傳授如何組織讀書會及運作,培養東引鄉讀書會的領導人才。

 民國 90 年 9 月 15 日,配合「世界古蹟日」,連江縣立文化中心東引鄉文化志工隊承辦「古蹟踏勘巡禮」活動,共有一百餘名鄉親和學生以健行的方式走訪東湧燈塔、白馬尊王廟、天后宮及樂華村 36、37 號傳統民居,並透過導覽人員的講解,讓參加者更能了解先人走過的痕跡,深入對地方的認識,進而喚醒大眾對文化資產維護的重視。

 民國 94 年 9 月 22 日,縣府文化局辦理召募守護員志工「社區文化性資產守護員」,共同守護馬祖文化性資產,防止珍貴史料與歷史建物再遭受破壞。一方面建立全國文化性資產通報系統,妥善保全文化性資產,另一方面召募社群大眾以文化志工角色,成為社區文化性資產守護員,期以整合地方公私部門,共同守護家鄉文化性資產。守護員任務包括:(一)協助社區文化性資產之發現及通報。(二)協助社區文化性資產基礎調查及蒐集。(三)協助社區文化性資產再利用推廣事宜。(四)傳遞文化性資產儲存維護之訊息。(五)協助縣內社區文化性資產相關活動之導覽及宣導。

 民國 96 年 6 月 9 日,連江縣文化局發行 96 年度「文化護照」,凡國小(含)以上民眾均可提出申請,一律免費。持護照者只要參加文化局所舉辦之藝文展覽、表演、講座,即可獲得由工作人員加蓋紀念戳章,集滿五個戳章可換取摸彩券一張,有 20 吋電腦液晶銀幕、I-POD、數位相機等大獎。

 民國 96 年 12 月 11 日,文化局假清水民俗文物館一樓舉行年度志工聯誼活動,近五十名的新舊文化志工及眷屬齊聚一堂,交流分享服務心得,透過彼此互相經驗交流提昇志工服務品質與學習成長;文化局也特別安排電影欣賞及互動遊戲,讓志工們親子同歡,過了一個快樂的週末。

 民國 97 年 7 月 13 日,為鼓勵大家讀好書、看好書,縣府文化局配合全國好書交換日,同步辦理 2008 年「全國好書交換活動」,吸引不少軍民前往換書。而文化志工們除了到場支援活動外,也特別配合舉辦自發性的「假日親子電影院」活動。

 民國 97 年 11 月,文化局文化志工邀請小朋友進入「閱讀悅有趣」的國度,一起穿梭書海!也就是從當日開始到月底,每個週休二日都有活動。

 民國 98 年 4 月 4 日,持續辦理文化護照,凡年屆國小學齡以上之民眾,均可到各個圖書館申請文化護照,參加有關文化局所舉辦之藝文展覽、表演、講座、研習等活動;每蓋滿五個章換一張抽獎券,年底可參與文化局辦理的抽獎活動。

 民國 98 年 7 月 20 日,縣府文化局配合全國好書交換日,辦理 2009 年「全國好書交換活動」,除了民眾的捐書外,另外,也捐出各圖書館所整理出的書籍,超過 1500 冊以上的書籍,再加上過期的各類雜誌期刊,提供軍民交換。

 民國 98 年 11 月 18 日,文化局舉辦「圖書館與您有約」活動,邀請學校集體參訪,讓小朋友常來圖書館走動,還會針對不同年級,給予不同的內容介紹,去年以新生為主的認識圖書館活動,主要是協助辦理借書證、認識圖書館環境、圖書館禮儀等。由文化志工詳細解說圖書館的查詢系統及各類資料庫使用,讓大家成為聰明的圖書館使用者。

 民國 98 年 12 月 29 日,文化局頒發感謝狀,感謝縣內近五十名文化志工,在文化局各項活動中所給予的支持與協助。

 民國 99 年 9 月 15 日,文化局召開第一屆志工會議,通過「文化局志工服務隊組織章程」,並選出謝承秋為第一屆志工隊隊長、邱容華為副隊長、林蓓芸為總幹事、蔡誘玲為行政組組長、王姿韻為活動組組長。希望透過明文規定,讓組織運作更加順暢。

 民國 100 年 1 月 6 日,文化局辦理 99 年度績優文化志工表揚大會,由縣府秘書長劉羽茵及局長曹以雄頒發感謝狀,親自感謝這一群勞苦功高的文化志工們。

 民國 100 年 6 月 12 日,文化局召開志工聯誼會,由志工隊副隊長邱容華擔任主席,例行事項報告後,確認年度志工基礎訓練課程事宜,並徵求年度文化局各項大型活動的志工,讓地區活動能夠順利進行;文化局對於文化志工長年在文化活動的配合付出,表達衷心感謝之意。

 民國 100 年 6 月 20 日,桃園馬祖同鄉會舉辦「在八德看見馬祖 - 馬祖豐富和成就八德多元文化之美」文化志工培訓課程,邀請八德社區大學校長古梓龍、桃園縣馬祖同鄉會理事長王國棟、副理事長曹秋萍及秘書劉美珠做專題演講,當地志工與旅台鄉親數十人參加,並有耆老曹常財、劉全利到場關心。

 民國 101 年 3 月 22 日,因應馬港新圖書館的開幕,文化局邀請圖書館員為文化志工舉辦圖書館業務研習課程,未來文化志工將協助圖書館借還書及書籍整理等業務。研習課程的主要內容是有關圖書排架及上架方法,未來書庫的增加,整理圖書絕對就是一大負擔,要讓使用者能夠輕易方便找到自己需要的書籍,快速的把書籍整理上架,是必要的工作。文化局每年都會為志工舉辦系列研習課程,今年度第一堂課是認識圖書館,其實文化志工過去一直有協助圖書館的工作,包括說故事及假日排班等,讓人員一直不足的圖書館,能夠順利運轉,這一點志工確實功不可沒。

 民國 101 年 9 月 29 日,文化局辦理 101 年志工說故事研習,邀請講師張采珍來馬授課,兩天的充實內容,讓參與課程的志工都收穫豐富,從影片、從繪本及從遊戲中,找尋線索讓閱讀變得更有趣,也讓說故事更有吸引力。張采珍自 1994 年開始就在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帶領全國故事媽媽,在全國各地協助成立故事協會、閱讀團體,更推廣講師培訓,並受教育部委託執行閱讀 101專案計畫,長期致力推廣閱讀。

 民國 101 年 10 月,為因應地區近年來觀光人次逐年增加與成長,並提升地區解說人員素質及培養優良新進解說人才,地區持續辦理解說人員培訓及考試。文化局於 13、14、20、21 日四天舉辦 101 年度馬祖民俗文物館導覽訓練研習,上課時數可納入本縣導覽研習時數。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