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兵事志


  標題:第一章 明代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29    閱讀人次:551 )  

第一篇 第一章 明代

 明初海禁遷民於內陸,據《福建.海防史》記載:官府逼遷島民,船隻不足,又遭風暴,淹亡過半,釀成大慘案。久居島嶼的人民,普遍不願離島,稍為富庶的海島居民更是如此。但朝廷有令,官吏率兵強行驅趕,拒絕不遷者,以殺頭論處。

 海島漁戶「遺其器物,撇其畜養、糧食不能盡隨、貨財多致失落、兼風濤大作,人力莫及,覆沒之餘,死亡過半」。而內陸沿海漁家,有船不能下海,有貨不能外運,於是走私風氣更甚,非真商而有武裝的外國商人,從南洋轉販或掠來的貨物,在縣境海域或交換貨物或一些奸商勾結海盜,引來了倭患頻仍。

 第一節、海防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倭寇,命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東南沿海軍務,為閩省海防設衛置所,於本縣上竿塘設「垾寨」《大陸連江縣志 軍事設施 P.965》。明洪武至嘉靖間,在上、下竿塘沿海山巔設置多處示警墩台或瞭望台《大陸連江縣志 軍事設施 P.966》,嚴密海防佈置,從府民戶中每戶凡三丁者抽取一人,為沿海衛所戍兵,以防禦倭寇。

 洪武20 年(1387 年),實施「墟地遷民」的海禁政策。將本縣列島住民強遷內地,進行海防設施的擘建,福建都指揮使司設鎮東衛和梅花千戶所,分配哨船,貼駕出洋,前哨汛北茭、西洋山,後哨汛竿塘、白犬山,左哨汛竿塘、下目山,右哨汛上下竿塘山,遠哨汛東湧山,北與福寧烽火寨,南與興化、南日寨會《嘉慶 連江縣志 兵制第3 頁 福建師大館藏方志叢刊 第8 冊 P.422》,管轄本
區沿岸及各列島。

 而明代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為籌劃海防,獻計獻策,奏疏皇上,有的著書立說,陳述海防之道,獻策謀士多認為:海防宜防之於海,實行「哨賊於遠洋,擊賊於近洋」的方針。

 謀士方鳴謙進言:「倭海上來,則海上禦之,請量地遠近置衛所;陸聚步兵,海聚戰艦,近海民四丁籍一,以為軍戍守之」。再根據軍需在海口險要處設水寨、巡檢司、營堡、烽堠、要塞,以弓兵駐守,派戰艦到海洋巡邏,殲敵於海岸和海洋中,才能保障「門戶固,堂室安」。

 明代時期,縣境已在軍事與防禦的建置中,其禦倭於海的具體方略:沿海普遍進行巡哨,並有效地組織「協謀會捕」。正統年間(1436-1449 年),焦宏兼管福建,提出於連江定海所前設置「小埕水寨」,統以指揮一員。寨兵數千名,置船巡緝海上盜賊,為福建五大水寨之一。水寨信地,南則哨至白犬山,北則哨至西洋山,上、下竿塘皆屬其汛地。明海島養兵,其糧餉靠軍屯制度,且耕且戰。沿海汛哨分為三班,春汛和秋汛派出兵船分頭哨守自已所轄海域,輪流到水寨值勤。但成化年(1465-1487 年) 後,宦官專權、海防凋敝、軍備廢弛、衛所士卒缺額嚴重,削弱了防禦力量,孤島無援,甚至水寨內遷。放棄海島不守,不僅減縮防禦縱深,也縱容倭寇以這些島嶼為基地,取得了進攻大陸的主動權。倭寇常停留於沿海島嶼取水候風,然後分頭侵犯沿海各地。

 閩省各志書中對縣境海防的記述:

 「以守外海為上,守內海次之;水戰為上,陸戰次之;以賊不登岸為上,登岸戰勝者次之。」《張萱 西圓聞見錄 卷58 兵部七.海防》

 「羅湖屬霞浦縣,南接東沖,北至大金,洋中有鹿耳、東湧(今東引) 等島,西洋、芙蓉(浮鷹) 二山俱外洋孤島緊要海汛,海中之馬砌、魁山,四礵俱屬閩安水汛巡防。」「北與烽火門會哨,南與南日會哨,西洋、下目(高登)、下竿塘、白犬(莒光島) 皆其汛地。」

 「閩有海防以禦倭也,國初設衛……東湧設遠哨……瀚海無波,則晝方以守……。」《萬曆府志海防篇 卷八十六》

 「梅花為省門右臂……省城門戶從閩安鎮南出琅琦門,東出雙龜門以定海為左臂……又置寨小埕與定海犄角,其汛地乃遠至東湧,拒賊於外海。」《明朝 董應舉 浮海紀實》

 「東湧有南風澳、布袋澳、萬曆乙卯丙辰間(1615-1616 年),董伯起(董應舉宗孫)應中丞黃公(黃承玄)命招倭明石道友歸服處。」《明朝 董應舉 崇相集》

 「芙蓉山(浮鷹)係外洋孤島緊要海汛,設煙墩瞭望,屬霞浦洋中島嶼,有馬砌、魁山、四礵山、明萬曆二十四年設遊於此。」《弘治八閩通志 明 黃仲昭撰 卷一山川篇》

 《海防篇云》:「小埕水寨在連江縣定海所前,今定額船四十六隻,官軍一千六十四名,北與烽火門會哨,南與南日會哨,西洋、下目、下竿塘、白犬皆其汛地,省會之門戶,海壇遊在福清海壇山……。」

 「小埕兵船二艘,一艘屯西洋,一艘屯竿塘……礵山、白山屯東湧……。」

 「福州要地曰牛頭門、羅漢洋、萬安所、牛頭、觀音澳、近福清縣、白犬山、松下、梅花所、磁澳、南茭、東沙、近長樂縣。五虎門、閩安鎮、下竿塘、小埕近閩縣連江、上竿塘、定海所、馬鼻、下目嶼、北茭、濂澳門近連江羅源縣;東湧、西洋、崳山、七星、臺山俱近福寧州,設有小埕把總,海壇遊兵、名色把總、烽火把總各守之。」《明 謝傑 虔台倭纂 萬里海圖》

 萬曆末年,曾在本區大埔石刻題字的董應舉侍郎進言海防之策:「董伯起奉軍令偵探東湧,苦於無船,某恐誤軍機,不得不就琯頭處置以速飛渡。不意竿塘、橫山、東湧信地,兵船絕無一隻;倭船巧藏以伺,伯起遂為所挾。」《董應舉 崇相集選錄 P.17》

 對福州沿海軍事海防部署,董應舉以為:「省城門戶,以閩安鎮南出之琅岐門,東出之五虎雙龜門為兩喙,以梅花、定海為兩臂,以松下之東、西洛、礵山之西洋為兩關,以平潭、臺山為兩遊,近之東沙、竿塘,遠之東湧皆我汛地,汛地有船,故賊不敢泊,而福海無事,近乃西洋,竿塘,東沙備多,故船多也。」《董應舉 崇相集選錄 與朱未孩書 P.73》

 「初,賊以十餘隻嘗北茭不利,即去招船,不半日,從東沙,白犬,東、西洛飛到者二百餘隻,賊所散處,皆小埕,五虎汛地。」《董應舉 崇相集選錄 謾言 P.52》

 福建巡撫金學曾保陳:「閩海諸島恐為倭據,議增遊兵待守」《萬曆實錄》,遊兵專司遊弋海上,防備倭賊於海中各島,長官為名色把總,東湧由台山遊兵負責,南、北竿塘由五虎遊負責。

 明朝 為防倭寇騷擾,在沿海建立了以衛所為骨幹的防禦制度和海防體系,在長樂縣梅花設衛所,莒光列島屬該衛所防禦範圍,閩安鎮設巡檢司,大陸連江設小埕水寨,南、北竿塘、東湧皆為其防禦範圍。

 第二節、兵紀

 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本縣島嶼居民全部迫遷內地,大陸連江定海千戶所增兵至1520 名,春、夏出哨,秋、冬回守。

 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在上竿塘(今北竿島) 設埠寨,派兵把守,盤詰往來商旅,防備賊外患,後廢。《大陸連江縣志 軍事設施 P.965》

 永樂元年(1403 年)5 月 命福建都司造海船137 艘,本縣海島派有衛所制的部隊屯兵戍守。

 永樂四年(1406 年)為沿海捕倭,招島人蜑戶漁丁為兵。《福建通志 卷八十六 歷代守禦》

 永樂十九年(1421 年)居於閩海島上不屬「編戶齊民」的人群,又被稱為「海島逃民」。常被沿海衛所官兵指為「海寇」,島嶼被描述為「賊巢」,朝廷和來自外地的官吏,對島嶼居民是否已經歸附,仍以「海寇」、「海盜」、「倭寇」相稱。

 嘉靖二十七年(1548 年)3 月 都御史朱紈指揮福建、浙江水軍搗毀設在雙嶼島的海寇據點,收復雙嶼,但仍有千餘艘「賊船」漂流海上。但大部分逃到福建海域(含本縣各列島),其中一部分為王直所收合,繼續其武裝走私活動。

 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5 月初三日 福州兵備道使汪道昆呈稱:「水寨官兵船瞭見倭賊船,舉火為號,二枝齊起,四更時分,追至東湧外洋,捕盜黃怡等4 船。首挫賊鋒,衝沉賊船4 艘,生擒真倭27 名,斬獲首級20 顆,奪獲被掠人口11 名。」《明 譚綸 譚襄敏奏議 卷一 < 飛報捷音疏> P.9》

 9 月至10 月 侵掠福建的兩萬餘倭寇,在閩海全境發起新攻勢。北起烽火門,南至福全所,多點登陸襲擾。鎮守閩疆的戚家軍在各處應戰,取得水戰六捷、陸戰六捷的戰果,擊退倭寇進攻。《海濱大事記 福州倭患始末》

 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4 月 倭船犯小埕,把總蔣伯清等擊敗之。同時官兵赴沿海島嶼搜山剿捕。《邱景雍 連江縣志 1933》

 嘉靖一朝 倭寇橫行,官府在北竿芹山、南竿烟台山設瞭望台,佈哨防犯,建煙墩報警。《連江縣志 軍事 P.966》

 隆慶四年(1570 年)東湧、大小竿山設遠哨,互為應援。《明 曹學佺 海防志》

 萬曆八年(1580 年)9 月 倭寇犯東湧(東引)。《萬曆實錄》

 萬曆九年(1581 年)有沿海居民移居列島東南隅,從事捕魚與農耕。

 萬曆十年(1582 年)倭寇夥船出沒東湧,欲圖聯勢劫掠。《萬曆實錄》

 8 月23 日 倭寇又出沒東湧。《明神宗實錄 卷一二七》

 萬曆四十四年(1616 年)5 月16 日夜 董應舉族孫董伯起和其他三人出航偵探東湧。

 萬曆四十五年(1617 年)5 月6 日 浙海倭船來到白犬澳打劫漁船,隔二日在東沙島觸礁,乃上岸搭寮招船修船。

 5 月15 日 參將沈有容率兵船攻本縣東莒島倭巢,生擒67 名倭人,另斬首級2 名。

 天啟五年(1625 年)6 月27 日 「海賊猖獗,賊船三十餘隻侵突小埕寨,欽依把總李應龍管領哨捕目兵弋島船隻備禦,應龍明知賊擁大眾入寇,官軍卒遇交鋒……,帶隨行兵六船前去禦寇。此天時昏黑,不能交鋒,賊船隨戰隨走。應龍追至竿塘大洋,被賊眾三十餘船,將應龍等船圍住,放火燒毀六船,並軍器一百五十餘件。火藥旗幟悉被燒毀無存,哨捕目兵劉應等一百二十一名被焚溺死,並將應龍擄去,時游擊張夢征聞知應龍陷陣……,賊知應龍系欽依把總,不敢殺害,用別船送去竿塘山上。至七月初一日,應龍見海上有林一進等漁船,召號伊等渡歸至定海所登岸……,被門軍探知稟報張游擊。」《錄自明清史料辛編第一本P.1-3,兵部題「福建小埕寨把總李應龍允宜遣戍,殘稿。」》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