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人民志


  標題:第四章 道教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14    閱讀人次:743 )  

第四章 道教

 道教信仰長期在本縣生根,常與民間信仰(廟宇)相互雜揉。縣內道教執事人員均屬於「俗家道士」;執事者的養成歷程,透過道教發展源流查考,發現仍不脫福州一帶「閭山派」的格局影響。

 閭山派,又稱閭山道、閭山教等,是一個華南道教重要流派,以福建為中心。相傳其發源於江西閭山(廬山),流行於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浙江、江西、江蘇、湖南等地,與海外的臺灣、東南亞。

 閭山派道教,本是福建流行的一種巫術,重祭典儀式與法術,吸收了道教淨明道、正一道等派與佛教禪宗、淨土宗、密宗瑜伽派、儒家忠君孝親等三教的理論與思想,廣納許多神佛,主要以各種法事,為人消災除厄,並傳播到華南與東南亞各地。

 閭山派奉晉代著名道士許旌陽真人為祖師,主要有兩種支系:三奶派(又稱紅頭派,奉臨水夫人等三位女神為宗師,多行廟會作醮、婚壽喜慶之儀式等)、烏頭派(奉法主真君為宗師,多行喪事、驅魔)。另一種為流行於華南的派別「普庵派」(奉臨濟宗的普庵禪師為宗師,號稱小法)。也祭祀董奉真人等神。

 閭山派在宋元間大量吸收了道教正一派的科儀、佛教瑜伽派的法術內容,而成為融合佛、道、巫於一爐的閭山派。因閭山派受佛教瑜伽派的影響,部分地區道壇吸收瑜伽法(或稱靈山法),形成了「靈山法」與「閭山法」並存於道壇科儀之現象。「三奶派」教法只做驅凶納吉的紅事科法之最大的差別是兼做紅白法事儀式。道師在喪事功德道場中穿海青衣、戴青巾,故有「烏頭師」之稱。

 閭山派的道師職位,一是根據道壇世襲師承,一是根據傳度(考法)儀式之傳度師確定。經特定「考法」的授職儀式之後方能主持社區道壇的重大醮儀活動。閭山派道壇為世襲傳承制度,在無子嗣情況下方可傳婿、傳外甥。但其壇號數代相沿不變,道派師承有著深厚的傳統。

 本縣自清末民初起,以南竿為例道士派別主要有陳聯潮(長樂鶴上人)、陳壽山(俗稱「回南先生」,平潭島人)兩大系統。

 陳聯潮早期自大陸學習道術,後將道法傳予其子陳高明,後陳高明全家遷臺,由其弟陳高照繼承。陳壽山則是自幼在平潭學法,徙入南竿之後,將道法傳予其弟子吳光國,吳光國遷往臺灣後,由其師弟劉治國操持其業;另一例則是山隴人陳應玉(祖籍長樂嶺南)原為導引神媒上乩的助理「符頭」,而後轉任道士。
民國八十年代前,陳聯潮、陳壽山替人從事法事範圍,各據南竿東、西兩方,成為當時坊間不成文的默契。

 本縣道士法事方面兼採道、佛兩大體系。例如收驚、過關等「做出幼」儀式,會場上執事者身著紅色道袍,奉王母娘娘、北斗聖母、臨水夫人之像,採道教科儀進行,道場特重藉臨水夫人及所屬婆官神之力,讓居民過關煞、破障礙,得到護佑與祝福。

 在渡亡喪葬法事 (俗稱「做藥師」、「做光」),則採佛教方式辦理。會場設光明法壇,高掛釋迦如來、藥師佛、阿彌陀佛等三界佛,及觀音、地藏王、文殊與普賢等四大菩薩畫像;道士頭戴黑色法帽及毘盧冠,身穿海青,持誦佛教經本,以儀式安慰亡者。

 近20 多年來,馬祖坊間每逢紅白之事,民家各聘劉治國、陳高照二人到府依禮操辦儀式;最近3、5 年,亦有部分喪家,自臺灣聘請道士團到府進行相關安魂渡亡法事。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