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人民志


  標題:第三章 住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14    閱讀人次:520 )  

第三章 住

 本縣為福建沿海居民捕魚泊憩之處,去留不定,為求遮風避雨,早年構築快速容易的「草寮」成為民居主流,後由於攜家帶眷長期定居,房舍不能因陋就簡,於是構築傳統石厝蔚為風潮。國軍進駐後,大量興建鋼筋水泥式建築連棟式街屋,民國七十年代末期,鐵皮屋興起,一度席捲各島。

 基本上,本縣各鄉住宅多呈現新舊雜陳景象,所幸北竿芹壁、南竿津沙、東莒福正與大埔等村落仍保存相當數量傳統古厝聚落,成為可貴的建築資產。

 一、草寮

 本縣既為漁民泊憩之地,由於臨時休憩,對居家要求僅求避風擋雨,都搭建草寮棲居。通常外牆以泥土、木材、竹片等混合構築,內部用簡單的竹筒或綁或穿鑿組立,屋頂以10公分厚乾草覆蓋,再以粗繩2、3條,每條兩端各繫大石垂壓屋頂,使其牢固,以預防颱風。此種住屋形式構築快速容易,其屋身面寬多在12尺左右。早年在南竿四維、津沙、仁愛、介壽、福沃;北竿芹壁、橋仔、塘岐、白沙、后沃等各村落隨處可見,目前都已消失殆盡。

 二、傳統石厝

 傳統石厝民宅為本縣各村落極普遍的建築樣式,流行於清末至民國年間。傳統古厝民居建築充分顯現時代背景及居民生活型態,並和自然環境充分融合。本縣保存較完整的傳統石厝聚落包括北竿芹壁、南竿津沙、東莒福正與大埔等四處,民國90年都被縣府劃為聚落保存區。目前南竿復興、仁愛、四維、青檀澳;北竿坂里、白沙、后沃、橋仔等村落仍有相當數量的古厝。

 三、洋灰厝(鋼筋水泥建築)

 洋灰為本縣居民對水泥的稱呼,洋灰厝即以洋灰興建之建築。民國五十年代起,為構築防禦工事、營舍、國宅及政府機構,軍方代為引進鋼筋、混凝土與施工技術,再以政策鼓勵居民修建房舍改用鋼筋水泥材料,並給予金融貸款,全面推廣新建材,使得洋灰厝成為現代化住屋之象徵。

 從民國53年至67年15年間,鋼筋水泥普遍使用在住宅上,水泥住屋達全縣總量約四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南竿介壽、馬祖、福沃;北竿塘岐、坂里;莒光青帆、大坪等村落以及東引南澳一帶。

 因砂石與水泥費用高昂,本縣洋灰厝多屬加強磚造構造體。除結構樑柱以鋼筋混凝土施作,圍蔽用的外牆以自行澆置的水泥空心磚疊砌,表面則貼上磁磚或丁卦磚。大體而言,加強磚造現代平房可分成單間框架體、雙間框架體、連棟框架體、曲尺型框架體等四種。

 大量構建的鋼筋混凝土連棟街屋,一樓多半做為店鋪,二樓做為居家臥室,室內裝璜與家具佈置和臺灣並無二致。多數住家都在二樓屋頂,或往後延伸加蓋鐵皮屋,做為臥室或第二個起居室。

 本縣自民國50年起陸續興建鋼筋混凝土建築,其中南竿鄉於民國60年左右,馬祖政委會陸續在介壽、福沃、馬祖等村落興建店舖式國宅。64年1月,山隴社區8 棟店寓國宅完工;66年7月,介壽村、福沃村新建國宅10 餘棟完工,10月,馬祖村47棟國宅完工。67年6月,介壽獅子市場店鋪式國宅18間動工,68年9月完工。

 北竿則自民國50年起,陸續在塘岐村興建大同一村、中山路國宅、中正路國宅、並於坂里興建大同二村國宅,其中大同一村、大同二村均為住宅使用(後大同一村全部拆除),大同二村於75年1月改建成22戶國宅。而中山路、中正路連棟國宅則是住商共用。

 東引鄉自民國58年起至69年,陸續完成十二棟、四棟、七棟、九棟、二十棟(三義村)獅子村等連棟式國宅,78年9月最後完成最大型的民生國宅等,均為鋼筋混凝土建築。

 莒光鄉最早於民國57年11月興建完成東莒大坪國宅9棟,西莒青帆村則於58年11月興建完成火災重建戶樓房19戶、平房15戶;67年又於青帆村興建國宅17戶、大坪10戶;77年12月在青帆完成國宅20戶。

 民國81年戰地政務解除後,民間興起自地自建風潮,並對外販售,其中以南竿介壽、清水、福沃等村落為數較多。92年完工的清水集合式住宅,開創縣府協助民間取得用地,民間自建完成首例,10餘棟共60戶5層樓公寓式住宅,成為本縣最龐大最密集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群。102年底清水三槍堡完成一棟12層樓鋼筋水泥住宅大樓,是本縣最高民宅建物。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