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人民志


  標題:第三章 人口遷徙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14    閱讀人次:1229 )  

第三章 人口遷徙

 第一節、人口外移

 本縣居民多以捕魚維生,務農為輔,漁汛季節出海捕魚,季節一過則下田事農。由於從事海洋漁撈者,一向有對外發展傳統習性,不若農民必須長期依附田地。

 早年先民從原鄉長樂、琅岐、連江徙居,極盛時期,本縣人口曾多達1 萬7 千餘人,後因漁業沒落,謀生困難,遷臺成為唯一出路。民國六十年代起興起大批移民潮,直至民國八十年代告一段落,此時本縣人口驟降至5 千多人,但遷臺鄉親經婚姻繁衍,多達數萬人。

 由於人口大幅外移,本縣各村落人口起落甚鉅,南竿鄉以津沙村最劇烈,鼎盛時期民國56年居民近千人,高達971人,民國82、83年連續兩年戶籍登記僅26人,全村居民數剩下不到3%,創下全縣行政村人口流失最多紀錄。無獨有偶,莒光鄉福正村也從鼎盛時期57年的580人,驟減至81年全村僅33人,居民數剩不到6%,比廢村前的北竿鄉大坵村35人(69 年)更少。

 早年全縣第一大村的南竿鄉復興村,鼎盛時期人口1,531人(60 年),68 年首度跌破千人,79年人口更降至487人,至101 年又回復至1,162人。

 北竿鄉塘岐村自民國45年的543人逐年成長,至58年首度突破千人,66年跌破千人,101年再度回升至1,001人。

 全縣唯一人口未減反增的是南竿鄉介壽村,民國45年即超過千人,49年首度超越復興村成為全縣第一大村,此後人口始終穩定成長,至94 年突破2,000人,101年達到2,297人空前高峰。

 至101年底為止,本縣超出千人的村落為南竿介壽村、復興村以及北竿塘岐村。
各村落人口變遷表,如下表:

 一、南竿鄉
第三章 人口遷徙  照片

 二、北竿鄉
第三章 人口遷徙  照片

 三、莒光鄉
第三章 人口遷徙  照片

 四、東引鄉
第三章 人口遷徙  照片

 第二節、旅臺鄉親分布

 民國六十年代中期,桃園、中壢一帶工廠眾多,謀生既易,房價也較便宜,於是,桃園市附近的八德、中壢、平鎮、大溪等地,成為縣民移居的重鎮。後期莒光鄉親集居土城中央路路四段土城工業區一帶,東引人則多群聚板橋、中永和。

 遷居八德的旅臺鄉親,早年做工維生,任職聯福、廣豐兩大紡織廠尤眾,數年前聯福關廠歇業,鄉親受創慘重。後來蔥油餅盛行一時,市場上盤商不少是南、北竿旅桃鄉親。

 大體說來,南竿人以八德更寮腳一路延伸至大溪僑愛一帶最多,八德霄裡忠貞市場、中壢大龍崗一帶,則是南北竿人都有。北竿人聚居於八德大湳一帶,從八德市介壽路東培電子一路往大溪方向沿線二十個里都有鄉親聚居,達數千人之眾,北竿居民多來自坂里、芹壁,其中坂里人居多,尤以王姓家族為主。而鄰近八德的新北市鶯歌區,也聚居數百名北竿鄉親。另北投、關渡、淡水一帶早年也吸引北竿人群聚,以芹壁人居多。

 一般來說,早年本縣移民大都定居眷村外圍,一則房價較便宜,二則本縣長年軍民共處,眷村語言、環境較易融入。民國七十年代末期,旅臺鄉親第二代紛紛出頭,從事公職、擔任教職者漸多,多在大臺北都會區上班,多數定居中和、永和、板橋、新店、新莊一帶,但都屬散居,並未像八德、中壢一帶形成聚落。另有部分鄉親遷居中臺灣臺中、彰化一帶,從事公職、教職或營商。

 本縣旅臺鄉親人數漸增後,從桃園縣八德鄉開始籌組同鄉會,各同鄉會概況簡述如下:

 一、桃園縣馬祖同鄉會

 (一)沿革

 本縣彈丸之地,列島既無礦產資源,又缺乏農田水利,加上民國六十年代後漁產資源日漸枯竭,升學、就業、醫療、交通及「戰地」的種種限制,居民生活日益艱困,只好向臺灣展開大規模遷徒,初期在基隆港附近紮根,進而擴張到桃園縣大湳、八德,再綿延大臺北地區及臺灣各縣市。

 民國六十年代桃園地區社會安定,工商發達,本縣旅桃鄉親已達萬餘人,平日散居各地,相逢不相識,尤於急難之時,求援無門。民國69年初,由旅臺鄉親朱俊孝、陳德官、吳依鑒、王金俤、曹木利、吳木雄、王禮順等七位鄉親共同發起,募款32萬5,700元,8月10成立桃園縣馬祖同鄉會,由曹木利出任第一任理事長。

 民國70年11月同鄉會成立「海豐業餘閩劇社」,並曾於72年2月由理事長吳木雄率團60人返馬巡迴各鄉(村)公演兩週。72年11月1 日發行「馬祖之光月刊」,由曹原彰主編,至81年7月共發行43期,對馬祖民主運動影響至鉅。

 (二)會館變遷及籌建

 同鄉會成之之初,並無辦公處所,僅於桃園縣八德鄉大同社區活動中心召開成立大會及第一屆會員大會。為健全會務,於民國71年8月25日設會館於桃園縣八德鄉忠勇街108號2 樓。72年底,以總金額約60萬元購買桃園縣八德鄉永福街5號5樓,充當會館,由理事長吳木雄及鄉親朱俊孝率會務人員向旅臺鄉親募款,不足金額由理監事共同捐攤。後劉天泉任理事長時,會址於83年5月29 日遷往八德市大湳福國北街78 號;87年1月1日林詩發任理事長時,再遷至八德市大湳福國北街79號。

 民國87年林詩發當選理事長後,會員人數持續增加,原會所已無法滿足服務鄉親之需求,故與縣長劉立群商議,希望在桃園為馬祖鄉親新建會館,經縣長劉立群首肯,並編入次年度預算,但由於未獲縣議會同意而作罷。俟陳雪生縣長上任後,再編列兩千萬元預算,經縣議會折衝,勉予同意編列一千萬元;由於經費不足,陳雪生縣長商請桃園縣長朱立倫支持,在縣議員鄭銀福推動下,桃園縣政府也編列一千萬元,補助興建會館。94年5月6日,會館大樓動工,由黃長美建築師設計及監造,同年11月8日竣工啟用,基地面積達3,284平方公尺,總樓地板面積為771平方公尺,館址位於桃園縣八德市介壽路二段973巷15 號。至101年12月止,會員415人。.

 (三)歷任理事長暨任期
第三章 人口遷徙  照片

 二、中華民國馬祖文教協會

 (一)沿革

 民國七十年代初期,本縣旅居大臺北地區鄉親生活逐漸改善,由於平時各自生活打拚,彼此鮮少來往與聯繫。為團結旅臺鄉親力量,發揮同鄉之愛,給予關懷及服務,旅臺鄉親曹原彰首先發起籌組聯誼會之議,邀請陳道茂、曹順官、卓至臻等鄉親,於民國73年3月成立「馬祖旅臺鄉親聯誼會」,由陳道茂出任第一任會長,當時成員多數旅居臺北縣市、基隆市及桃園縣等地區。

 會務草創之初,會址設於曹原彰與第二任會長張龍光自宅,因陋就簡。第三任會長陳傳華接掌會務後,會址遷至臺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9號3樓,首創「拍鑼食酒」,號召鄉親參與會員大會,每年舉辦一次,每次約300人參加。

 由於加入聯誼會的鄉親漸多,陳傳華理事長為使組織合法化並便於募款辦理鄉親子女獎助學金,於民國86年5月向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申請登記成立「中華民國馬祖文教協會」。會址仍設於臺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9號3樓,95年會址遷至臺北市和平西路二段72號(連江縣政府駐臺辦事處)5樓。

 (二)歷任理事長暨任期
第三章 人口遷徙  照片

 三、新北市連江縣(馬祖)同鄉會

 (一)沿革

 民國六十年代初期,東莒鄉親陸續遷至臺北縣土城鄉頂埔一帶,由於散居各里,無法形成有力共識,為凝聚鄉親力量,爭取鄉親權益,東莒旅臺鄉親林英佺、鄭天寶、曹以好、陳賢官、鄭文琪、林秋蓮、曹祥瑞、曹金煌等人共同發起,民國87年11月27日成立臺北縣土城市連江縣(馬祖)同鄉會,由林秋蓮出任第一屆理事長,臺北縣升格後,名稱修正為新北市連江縣(馬祖)同鄉會,會址設於新北市土城區民族街18號2樓。至101年12月31日止,會員326人。

 (二)歷任理事長暨任期
第三章 人口遷徙  照片

 四、臺中市馬祖同鄉會

 (一)沿革

 由於本縣旅居臺灣中部各縣市鄉親人數漸增,為增進相互之間的情誼,發揮互助合作精神,保存及推廣原鄉文化,增進鄉親情誼,協助政府舉辦公益活動等,由旅臺鄉親林火孟、王惠英、張永福、林法俤、林茗成、郭曾官、陳治明、張永瑞、王宗琳、陳玉華、王宜彰、林繼英、劉增雄、王興國、李家順、蕭木金等16人組成籌備會,民國88年12月7日召開籌備會,89年7月16日召開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由王惠英出任第一屆理事長,張永瑞任總幹事,至101年12月31日止,會員273人。會址:臺中市忠明七街15巷10-1 號。

 (二)歷任理事長暨任期
第三章 人口遷徙  照片

 五、桃園縣馬祖津沙同鄉會

 (一)沿革

 民國六十至七十年代,津沙村旅臺鄉親多旅居桃園縣中壢市與八德鄉,由於鄉親分居各里,平日雖保有連繫,互通訊息,但由於未成立民間社團組織,力量有限。民國99年3月13日在津沙旅臺鄉親葉金福號召下,於中壢市龍平里津沙二將軍廟召開第一次發起人籌備會議,參加鄉親有李木松、李雲經、李祥仁、李淑富、李德雄、李德平、李木興、李祖杰、林伯通、林天財、林朝喜、陳長源、陳善福、邱吉富、邱吉永、劉依平、徐孝良等人。99年5月23日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100年5月22日成立,並推舉邱吉富為第一任理事長,葉金福為名譽理事長。至101年12月31日止,會員168人。

 (二)歷任理事長暨任期

 邱吉富(100.05.22~)

 第三節、人口遷入

 民國77年,臺灣地區解除戒嚴,兩岸往來鬆綁,不少長樂、連江一帶居民以依親名義遷來本縣;81年戰地政務終止,解除入出境管制,本縣各項建設陸續展開,臺籍人士紛紛前來本縣工作,並定居設籍於此。小三通實施後,本縣居民娶大陸配偶或東南亞地區新娘為數不少,形成一個「新住民群」。二十多年間外來人口持續移入,對本縣的政治和經濟發展,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縣新移民遷入初期,由於人數較少,且散居各鄉村,較少連絡。近年來,由於新移民人數日增,陸續成立同鄉會等人民社團,簡介如下:

 一、臺灣旅馬同鄉會

 (一)沿革

 戰地政務終止之後,本縣民主政治邁向新的里程碑,各項重大經濟建設如雨後春筍,如闢建機場、擴建商港碼頭、及其他重大工程標案,得標廠商陸續引進臺籍工作人員及其眷屬,由於臺灣旅馬人數逐年增加,在語言、文化及生活習慣不同的新環境,即需一個整合性的社團來照顧旅馬鄉親,在臺灣旅馬鄉親許照鐘、邱垂旺、郭鎮輝、黃昭星、費新民、呂木發、張榮燦、黃亞益、謝淑芳、蔡國民、曾索豪、林榮佐、林奕宏、陳竑任、施嘉雄、林建鼐、蔡炎桂、吳德美、葉清榮、李謹等人發起下,於民國90年6月21日成立臺灣旅馬同鄉會,並推舉許照鐘為第一屆理事長。至101年12月底止,會員222人。

 (二)歷任理事長暨任期
第三章 人口遷徙  照片

 二、大陸旅馬同鄉會

 (一)沿革

 民國76 年政府宣布解嚴、開放探親,81年本縣終止戰地政務,兩岸民間三通交流互動日趨頻繁,由於兩岸分治而分居的鄉親,解嚴之後陸續申請將戶籍遷回本縣,或其第二代子女以依親方式遷回重新生活,鑒於來自彼岸鄉親的生活習慣、文化、語言及認知上的差距,需要成立一個民間社團,聯絡鄉親情感、生活互助、增進鄉親智能及協助政府推行政令等盼能成為政府或民意機關的橋樑與窗口,同鄉會提出建言,也提供與政府溝通的管道。在大陸旅馬鄉親曹心德、王學鈿、陳仁春、蔡明輝等人發起下,於民國91年11月10日成立,由曹心德出任第一任理事長。後因101年10月舉行理監事選舉引發爭議,由於紛爭不斷,102年5月22日已遭民政局撤銷。

 (二)歷任理事長暨任期
第三章 人口遷徙  照片


 三、福建旅引同鄉會

 (一)沿革

 民國80年至90年間,東引鄉陸續有來自大陸福建地區以依親方式定居的鄉親,由於人眾多,同時在生活習慣、文化及語言及認知上的差距,需要成立一個民間社團,聯絡同鄉感情連絡、生活互助、子女獎學金、困難救濟、就業輔導、風俗改進、福利籌辦及協助政府推行政令等,在福建旅引鄉親王元法、林國春、林啟棟、林宋、曹以芳、林天斌、林智勇、王擠水、林祥輝及周婕妤等人發起下,於民國100年3月1日成立,並由林國春出任第一任理事長。至101年12月底止,會員89人。

 (二)歷任理事長暨任期
第三章 人口遷徙  照片

 四、東引臺灣同鄉會

 (一)沿革

 東引鄉原本就有為數眾多的臺灣媳婦和臺灣女婿,戰地政務終止後,臺灣民眾遷居東引鄉的人數日增,為聯絡同鄉感情、生活互助,臺灣旅引鄉親廖信慈籌組同鄉會,於民國100年3 月底召開會員大會,參加會員60多人,出席45人,推選廖信慈出任首任理事長。至102年12月底止,會員53人。

 (二)歷任理事長暨任期

 廖信慈(100.06.17~)

 五、連江縣新移民女性關懷協會

 (一) 沿革

 為促進本縣新移民女性的自我成長、教育學習、培養生活技能等相關權益保障,並增進與國人之文化交流,以達成其家庭幸福及社會和諧之目的,包括多位新移民女性,及熱心公益的本地女性共35 位,發起成立連江縣新移民女性關懷協會,民國98年5月20日經縣府核准籌組,在通過組織章程及年度工作計畫後,於6月27日正式成立。

 (二) 歷任理事長暨任期

 鄭嬌英(98.06.27~)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