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觀光志


  標題:第二章 觀光景點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13    閱讀人次:1063 )  

第二章 觀光景點

 第一節、南竿鄉

 南竿島舊稱「下竿塘」、「上竿塘」與「南竿塘」,面積約10.64 平方公里,為馬祖列島中的第一大島,實際居住民眾約四、五千人,縣政府位在南竿鄉介壽村,南竿機場興建完成後,已成為本縣海空交通、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之中心,因此本地人皆稱南竿為「本島」。

 本島地形狀似一頭犀牛,頭在東邊的復興村(舊稱牛角村),尾在西邊的四維村(舊稱西尾村),以雲臺山為主脈,牛角嶺、牛背嶺等群嶺呈輻射狀四散深入海中,區隔出無數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澳口聚落,如介壽、復興、福澳、清水、珠螺、四維、馬祖、津沙、仁愛等村落。其中以介壽村人口最多,也是縣治所在;福澳村的福澳國內商港是臺馬輪與離島快輪的靠泊碼頭,是本縣的海運中心。

 南竿最高的雲臺山,標高246.4 公尺,為本縣第二高,並已列入臺灣小百岳,目前是南竿觀光景點之一,在此可以眺望北竿列島、莒光列島與大陸河山,常令遊客留連忘返。

 除了雲臺山以外,南竿最具知名度的景點是位在仁愛村的北海坑道,此一興建於冷戰時期的地下坑道碼頭,工程浩大,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此外,牛角聚落、津沙聚落、鐵堡、勝天公園、馬港天后宮、枕戈待旦、夫人村、馬祖民俗文物館,也都是南竿著名的觀光景點34 。

 一、自然景觀

 (一)馬祖宗教文化園區

 位於馬祖村後方門前山的媽祖宗教園區,是以媽祖巨神像為主題的新興景點,於民國98 年6月開工,同年10 月18 日完成神像主體。媽祖巨神像興建之倡議,始於民國73 年,在戰地政務時期,主導縣政事務的馬祖政委會首先進行籌建行動,並初步規畫藍圖及成立籌建委員會,結合地方民意代表並在四鄉五島成立籌募小組,但未竟全功。91 年曹原彰在擔任立委期間大力推動媽祖巨神像的興建,後在縣府及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努力之下,接續完成媽祖巨神像及媽祖宗教園區的興建。

 媽祖宗教園區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媽祖巨神像。這座巨神像參考大陸福建湄洲的模式興建,高29.6 公尺,與本縣四鄉五島總面積數字相同,有「守護四鄉五島」的意涵。整座神像共使用365 塊石頭堆砌雕刻而成,象徵「日日平安」。神像造型設計為媽祖手執提燈,底座並刻有浪花雕飾。

 園區內另設置12 座雕像,以媽祖出生到羽化成仙的神話故事為主題。

 媽祖宗教文化園區整體工程完成之後,與馬港天后宮媽祖靈穴結合為一體,塑造「媽祖在馬祖」之歷史意義,促進地方產業永續發展,吸引兩岸三地遊客,成為本縣觀光最重要的特色景點。

 宗教園區所在的門前山,原為軍方陣地,社區居民在某次勘查過程中,竟意外發現埋藏在荒草中的軍用地下坑道,其內部動線錯綜複雜,目前僅知是採「明開挖」方式興建,但何時動工、何時完成仍是謎團。此一發現,不但讓原本的道路拓寬工程因而暫停,更讓園區意外添加了一處風格迥異的地下坑道景點。

 (二)津仁步道

 從「津仁」二字可知,此步道連接津沙與仁愛兩地,本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車轍道」之一也在其間。

 由於戰備需求及地形限制,本縣僅適合鋪設水泥剛性路面,在民國40、50 年代間,基礎建材匱乏,為節省水泥用量,軍方開拓道路只於路面上鋪設兩條比車輪略寬的水泥道,供車輛行走,稱之為「車轍道」。

 津仁步道沿途上,可看見兩棲連、鐵堡等不少軍事據點,在戰地政務解除之前,這條通道為管制區,一般民眾少有機會進入,因此,儘管後期本縣各島開始全面舖設水泥路面,津仁步道仍維持車轍道原貌,完善保存至今,路邊尚有「雷區」的警示標誌,戰地氛圍濃厚。

 軍管解除後,津仁步道開放,地方政府在靠海的路邊建造木棧道,便利民眾休閒散步與賞景。步道綠樹成蔭,慢走其間,可飽覽本縣豐富植物生態,體驗森林浴的輕鬆愜意。

 (三)枕戈待旦紀念公園

 乘船造訪南竿的第一印象,必從海上遠眺開始。當船隻緩緩駛進福澳港區,前方山頂「枕戈待旦」四個大字,就聳立眼前,十分引人注目。

 枕戈待旦公園又名「福山照壁」,坐落於福澳與清水之間的山腰上,雄偉壯觀、氣勢磅礡。樓高五層的建築物,後方為烤肉區,前方設有觀景台,視野絕佳,每當日落時分,登臨俯瞰,船影在灑滿金光海面上輕輕搖曳,港灣美景盡收眼底。

 枕戈待旦主體建築是一棟巨大的扁長型牌樓,「枕戈待旦」四個大字是前總統蔣中正於民國47 年到南竿視察時,嘉勉當地軍民不忘復國之志而親筆所題,牌樓是軍方於77 年建造完成,白底紅字,在一片翠綠的山頭,更顯突出,成為本縣戰地的代表性景點之一。

 (四)勝天公園

 佔地10 餘公頃,位於雲台山西側坡、緊鄰儲水澳水庫的勝天公園,是本縣面積最廣大,兼具生態保育、休閒遊憩的多功能濱海公園。

 勝天公園是於民國79 年由駐軍興建完成,園內設有古色古香的「勝天亭」一座,設計師王玉堂參考臺北市外雙溪的「至善園」建築型式,依山勢地形造景,原木架構,灰陶瓦鋪頂,古樸精緻,工法講究,呈現宋代園林風格,為本縣著名建築。

 從馬港村往山線道路步行而來,數分鐘即可望見公園入口處的牌坊,順著步道進入,一側花木扶疏、綠意盎然,另一側則是視野開闊、湛藍海景,令人心曠神怡。沿石階小徑尋幽,四周老樹參天,可感受置身山林的清靜安逸。喜愛賞鳥的旅客,如果幸運,還能在此見到珍貴稀有的白斑紫嘯鶇。

 因此勝天公園目前仍是南竿居民散步休閒、郊遊踏青的熱門去處,政府機關也常於此舉辦活動。園區內還規劃有露營區、烤肉場、森林遊樂區及紅花石蒜保護區等。

 而公園遠離村莊,少有光害,勝天公園一帶也是賞月觀星的絕佳地點,夜晚時分,就在水庫壩橋上,或坐或躺,恣情享受皓月當空、滿天星斗的浪漫。

 二、聚落廟宇

 (一)牛角聚落

 牛角聚落是傳統本縣聚落保存的發源地。縣府為推動聚落保存,曾在該村設立城鄉工作室,藉由老屋修繕再利用與舉辦藝文活動,使得村落多了一份藝文氣息。村落的行政名稱是「復興村」,由於曾是縣政府所在地,最早軍方的特約茶室也設在村內。因此經濟活動熱絡,是當時本縣第一大村。

 當縣政府和特約茶室等先後搬遷,商業活動衰退,人口漸向外村遷移;60 年代本縣海域魚獲產量逐年銳減,人口大幅流向臺灣,牛角村的繁華歲月就劃下休止符。

 雖然人口外流,但村內許多傳統閩東建築也因此被保存了下來。近十年來,在該村關心社區營造的藝文人士大力奔走推動下,聚落保存的思潮在牛角社區萌芽、茁壯,一間間倒塌頹圮的老屋,在政府補助經費修繕後,漸漸恢復往日風華。其中,由豬舍改建的「漁寮書齋」,一度成為當地藝文人士的聚會場所,現已改為啤酒屋。由古厝改建的「依嬤的店」、「漁寮書齋」,供應本縣傳統美食與小吃,目前仍在營業之中。

 (二)津沙聚落

 津沙聚落位在南竿的西南隅,是本縣縣境極西點。津沙曾是南竿第三大村,早年漁業興盛,人口近千人。兩岸未分治前,該村因最靠近閩江口,還有「引船入港」行業,帶領大商船進入大陸福州谷灣式海域,避過暗礁,順利抵達港口。因居民收入頗豐,生活富裕,鄰近澳口的街上,各式商店煙館林立,繁華熱鬧。然好景不常,民國60 年代之後,本縣漁業漸趨沒落,津沙與其他村落面臨相同命運,居民大量外移,步向蕭條衰退。

 近幾年來,本縣聚落保存風潮興起,有感於北竿芹壁的成功範例,在津沙社區發展協會的倡導與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居民整修荒廢頹圮已久的古厝,在幽靜曲折的巷弄間,經營起民宿、咖啡屋與餐館,並打響當地遵循古法自釀的「津沙老酒」名號,將昔日漁村轉型為觀光勝地。

 (三)夫人村

 夫人村位在南竿西端的自然村,過去約有二十餘戶人家居住,人口超過一百人,民國60 年左右,夫人村和其他村莊一樣,人口大量外流,以致成為荒村。這座美麗的澳口,因此淹沒於荒煙漫草間長達二、三十年之久。

 民國92 年,一戶葉姓原住民回到夫人村,經過一年多的披荊斬棘、修建老屋,打造成為「夫人咖啡館」,並兼營民宿,漸漸藉著口碑、網路,並經由媒體報導下,現已成為南竿的景點之一。

 夫人村咖啡屋下方,有一座漂流木蓋的二樓房子,那原本一樓是軍方的哨所,一位旅台鄉親發現了這塊寶地,採用漂流木、鐵皮,一點一滴蓋起二樓,長期隱居在此,後來此村訪客漸多,夫人村咖啡館蓋起之前,他就搬走了,留下一則現代隱士的故事。

 夫人村擁有寧靜的私密空間與美麗的迷人海灣。古厝屋前擺了幾張桌椅,牆垣外就是平靜無波的海灣,還泊了幾艘舢板,時間在此像靜止般。到了夜裡,前方福澳港區閃爍的燈火、船影,置身其間,令人陶醉不已。

 (四)馬祖天后宮

 本縣各島依海為生,各鄉都有奉祀媽祖的廟宇,但以南竿馬祖村的天后宮,最負盛名。相傳宋代福建湄洲林默娘投海救父,不幸遇難,遺體漂至南竿島馬祖村澳口,被居民厚葬,現馬祖村天后宮正中央,即為當時墓穴所在。

 雖是民間傳說,無從科學考證,但天后宮仍為此地居民信仰中心,香火鼎盛,地位崇隆。每年農曆3 月23 日媽祖誕辰,都會舉辦盛大的遶境活動。近年來,地方政府結合宗教文化發展觀光,於農曆9 月9 日媽祖升天得道日,再推出「媽祖升天祭」慶典,以「媽祖在馬祖」為號召,吸引國內外廣大信眾前來參拜旅遊。

 馬港天后宮歷經多次修建,現今宮殿式巍峨華麗樣貌,為民國91 年新建而成,地基工程由本縣營造業者負責,主體建築聘請大陸工匠施工,廟頂則使用臺灣鶯歌的琉璃瓦,結合兩岸三地的力量共同完成,為當時之創舉與佳話。

 值得一提的是,縣籍登山家李小石於民國98 年5 月身揹媽祖金身,成功攀登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這座僅6.6 吋高的迷你媽祖金身,現亦供奉在馬港天后宮內。

 (五)金板境天后宮

 金板境天后宮位於南竿仁愛村鐵板澳口,興建的歷史,根據文史工作者調查,可追溯到清朝嘉慶年間,推斷由海盜蔡牽所建,就史料來看,這座廟宇至遲在清朝光緒年間即有紀錄,在《福建沿海圖說》一書中便提及在南竿的鐵板澳有媽祖廟一座,這座媽祖廟,指的就是今日仁愛村的金板境天后宮。這座廟宇有幾項代表性的特色,首先,就建築而言,這座廟宇帶有濃厚的閩東建築元素,廟中的木建築結構更是精華之所在;其次,廟中媽祖娘娘的塑像清秀雅緻,與其他天后宮莊嚴成熟的媽祖塑像風格迥異,符合民間傳說中媽祖得道升天時的少女形象;第三,天后宮中的陪祀神-陳將軍,每逢元宵節,全村信眾齊力參與迎神遶境,為當地村民的信仰中心。

 三、展館與紀念建築

 (一)馬祖民俗文物館

 馬祖民俗文物館最早興建於民國63 年,當時僅具草創規模。現址的新館是拆除舊館後,於93年完工啟用。今日的馬祖民俗文物館,以當地建築高低錯落的傳統聚落特色為設計概念,並包含小窗、美人靠、石砌、四落水屋頂等傳統建築元素,深具當地特色。

 民俗文物館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的建築,每層樓均以不同主題展示。一樓展示本縣的地理位置,以及考古出土文物。二樓從淵源、產業、建築等面向,介紹先民的生活型態。三樓主要展示本縣常民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歲時禮俗、戲曲民樂、工藝品等,描繪本縣居民生活、習俗、娛樂的種種樣貌。四樓則是特展館,常有藝文作品在此展出。

 由於本縣現今居民多為清朝時期移民之後代,所以民俗文物館展示的常民文物,其歷史並不久遠,無法與一般博物館比擬,但民俗文物館透過多媒體科技補足缺漏,在面積不大、館藏不多的現實情況下,仍給人收穫豐富的感受。

 (二)馬祖故事館

 馬祖故事館位於馬祖日報社的社址中,民國94 年馬祖日報社提出了興建報史館的構想,獲得文建會補助經費,將報史館的概念延伸成為「馬祖故事館」,豐富了展場的內涵。故事館陳列戰地政務時期本縣的文物、照片,讓遊客得以步入歷史時空,體會戰地時期本縣的生活情境,感受兩岸對峙下的前線氛圍。100 年更規劃成立軍史展區,展示馬祖防區成立一甲子之史料及過往半個世紀軍政合一時期之紀錄,成為了解馬祖軍史縮影的最佳去處。

 (三)馬祖酒廠

 馬祖酒廠成立於民國45 年,隸屬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最初廠址設於復興村,民國59 年擴建廠房於復興村入口處,現歸屬連江縣政府管轄,是本縣規模最大的生產事業,也是地方政府主要財政來源。馬祖酒廠以大麴、高粱和陳年老酒最受歡迎,所產酒類銷往臺灣各地,並已進軍大陸白酒市場,品牌響亮,聲名遠播。

 馬祖酒廠內部設有一座展示中心,其中展示從浸泡、蒸煮、攤飯、落罈、澄清、煎酒、裝醰等步驟的製酒器具與過程,簡報室定時播放影片,介紹本縣風景與馬祖酒廠製酒過程,不論團體或個人,都可以免費入內觀賞。展示中心也闢有一處供品酒之用,讓訪客能夠品嘗馬祖美酒的滋味。

 (四)經國先生紀念館

 民國77 年元月13 日蔣故總統經國先生逝世,隨後本縣軍政首長商議設立經國先生紀念館,最終選定於南竿勝利水庫西側山丘上興建,83 年6 月完工開幕。紀念園區前方牆上為經國先生視察軍民防務的浮雕,主建築色彩上參考南京中山陵及臺北中正紀念堂,採「藍瓦白牆」風格;結構參考國家戲劇院與國家音樂廳的形式,為仿古「歇山頂」宮殿建築;樓高二層,佔地約百坪,莊嚴中顯現出典雅。紀念館一樓為經國先生坐姿銅像與遺囑,二樓則為文物史料,展示經國先生歷年視察本縣防務的老照片,以及各類文書往來的手稿,值得一一回顧細覽,可說是本縣40 多年戰地歲月的精華呈現。

 (五)漁業展示館

 漁業展示館位於南竿四維村芙蓉澳,原為連江縣水產試驗所所在地,因組織修編,被併入建設局,但仍保留漁業展示館,供遊客參觀。這個展示館規模不大,但詳細介紹本縣漁業拓展的歷史、漁業資源及養殖技術。

 館內最引人注目的是數隻大黃魚標本,每隻身長均超過1.5 公尺。這些大黃魚的正式名稱為「黃唇魚」,近年來極為罕見,因具有醫療價值,身價不凡,過去如有漁民捕獲,大陸漁船立即以數百萬台幣收購,再轉售獲利。不過,黃唇魚現已列為保育類動物,禁止捕捉。

 漁業展示館前方的澳口,海流清澈,浮游生物豐富,是南竿養殖淡菜的主要地點之一,由於郵局和統一超商7-11 均提供冷凍物品的宅配服務,澳口養殖的淡菜更銷往臺灣,為本縣的養殖事業帶來蓬勃的生機。

 (六)雲臺山軍情館

 雲臺山標高246.4 公尺,是南竿第一高峰,為臺灣小百岳第98 座,是登高遠眺馬祖列島與大陸北茭半島的最佳景點。

 為瞭解馬祖戰略情勢與對面共軍動態,馬防部於民國85 年興建軍情館,藉以強化官兵敵情教育,98 年考量兼顧本縣觀光發展,軍情館內陳列資料依據國家機密保護法完成篩檢及遷移,並同意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辦理原軍情館整修,遂於99 年11 月7 日開放遊客參訪。

 四、軍事景觀

 (一)北海坑道

 本縣各島地下坑道之密集,聞名中外,其中有以南竿北海坑道名聞遐邇。北海坑道屬於地下坑道碼頭工程,坑道工程於南竿鄉、北竿鄉、莒光鄉、東引鄉皆有開挖,除莒光鄉的西莒島因為地質關係開鑿失敗之外,全縣共有三處北海坑道。其中工程之浩大,投注人力之最多,結構之壯觀,莫屬於南竿的北海坑道,稱得上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北海坑道的建設起因於國軍的「馬祖小艇坑道」專案,馬祖防衛司令部首任司令官雷開瑄中將,因曾於金門率先開鑿坑道發揮功能,民國54 年調任馬祖防衛司令部後,建議基於攻守一體及作戰需要,興建可供小艇靠泊的地下坑道。58 年1 月經蔣中正總統批准,於南竿、北竿、東引等地開鑿,藉以保持戰力於九地之下。該計劃又稱「北海計畫」。

 南竿北海坑道建造時,軍方動員步兵26 師、3 個步兵營、1 個工兵營和1 個傾卸車連,混合編成三組,晝夜不停趕工。民國58 年26 師輪調返台,由84 師接續,於60 年5 月完工。由於當時機具缺乏,整個坑道僅用炸藥、鐵鍬及空壓機開鑿,打通質地堅硬的花崗岩層,並在爆破過程中,犧牲了無數官兵的性命。爆破之後,工兵需戴著口罩勉強工作,只能做10 分鐘之後就要換班,十分艱辛。

 北海坑道內部呈「井」字型,旁有走道可供單人通行,水道全長640 公尺,走道長723 公尺,步行一圈約需30 分鐘。坑道內部高18 公尺,寬10 公尺。漲潮時水位為8 公尺,退潮時為4 公尺。

 坑道內可以停泊120 艘小艇。沿著步道行走約需30 分鐘,然而滿潮時,海水會將走道淹沒,此時無法進入參觀。

 但不幸的是,耗費無數心血建造的坑道,由於潮差太大、南風季節海浪洶湧,以及多次遭到颱風破壞,而不堪使用。

 直到民國79 年,考慮當時的時空背景,為了讓官兵了解戰備狀況,緬懷昔日參與工程的官兵辛勞,開放官兵參觀,並由司令官葉競榮立碑紀念。

 步道如今已經修復並且安裝燈光照明設備,在燈光照射水面又反射至石壁,使得坑道內產生絢爛又神秘的景象。遊客可搭乘小船,悠遊其間,享受片刻的戰地風情,水上風光。

 (二)八八坑道

 原本名不見經傳,只是一座部份塌陷的戰車坑道,後來因緣際會,在馬祖酒廠代理商世華公司創立「八八坑道」高粱酒品牌,以及投入大筆廣告行銷預算的推波助瀾下,自此聲名遠播,不僅成為高粱酒知名品牌,更是遊客必訪的景點。

 八八坑道原本是軍方戰備用途的戰車坑道,興建完成於蔣中正總統88 歲誕辰,因此得名。後來由於坑道中段塌陷,戰車撤走後,軍管時期曾經充當馬祖電信局的上班處所及電信機房。坑道內陰涼潮濕,終年保持適當且穩定的溫度,如今已成為馬祖酒廠窖藏老酒與高粱酒的最佳場所,一靠近坑道口,即可感受濃濃酒香撲鼻而來。

 坑道全長200 公尺,另一頭的出口是南竿機場,地方政府曾經多次修復中段塌陷部分,準備重新貫穿。但由於坑道中段地質破碎,雖經數次修復但又屢屢塌陷,現只開放前半段坑道,供遊客參訪,體驗濃郁酒香。

 (三)鐵堡

 鐵堡的位置原本是51 據點,從那裡沿著仁愛村澳口到46 據點,形成一道海岸防禦的銅牆鐵壁,51 據點是「鐵堡」,46 據點「銅門」。

 這一個鐵堡,位於突出於鐵板澳口附近的礁岩上,是一座小型坑道式碉堡。早年國軍因為戰略需要,挖掘礁岩使其中空後,上覆水泥並漆上迷彩,作為掩體。從遠處看,鐵堡孤獨突出於海中,頗有傲然屹立之感。

 鐵堡內部則為士兵的居住空間,機槍口、砲台、床鋪、廚廁等空間,井然羅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坑道旁的岩壁上,曾插滿以水泥固定的玻璃碎片,目的是為防對岸水鬼摸哨。

 過去,由於鐵堡位處偏僻,加上突出於海上,對岸水鬼常會趁半夜前來摸哨,因此,當年鐵堡是少數有一隻授與軍階的軍犬駐守,戒備森嚴的前哨據點。現在鐵堡屋頂,仍保有該軍犬的圈養住所。

 鐵堡也是適合欣賞落日的景點之一,黃昏時分,火紅的夕陽就在據點右前方緩緩沈落,將半邊海天染成金光,美得令人摒息。

 (四)大漢據點

 大漢據點位於南竿鐵板村,為南竿的43 據點,與莒光島及南竿33 與46 據點,控制著南竿與莒光之間的水道。

 基於作戰需要,該據點於民國64 年由陸軍登步部隊不分晝夜,以人力開挖,於次年3 月29 日開鑿完成,是一座少見的三層坑道。上層為軍方連部,中間層設有生活圈與預備機槍陣地,最下層有四座90 高砲陣地、簡報室、中山室、庫房、儲藏室等空間;坑道寬約1.5 公尺,高約2 公尺,主坑道長150 公尺,支坑道為80 公尺,合計230 公尺。

 戰地政務終止後,軍方棄守,於民國92 年將坑道撥給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經整理後,於95 年對外開放,並將廢棄的九零高砲裝設於坑道內,讓參訪的遊客感受前線作戰的氣氛。

 (五)么兩據點

 么兩據點(12 據點)位在牛角油庫下方,是一處有著迷彩外牆的兩層水泥營房,建構於突出的岬角上,視野開闊,景色怡人。民國94 年,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完成整修,在入口處設置「意象標示」、地燈與步道。沿著步道下行,軍方原先舖設的水泥階梯、陣地與營房,都完好如新。

 營房上方,增建了一座觀景平台,可佇立觀賞海景、眺望北竿島。

 造訪么兩據點有兩條步行路線,遊客可以從縣議會前方的水泥道路,經過牛角油庫抵達目的地,也可以沿著五靈公廟後方一條石砌步道,先參訪軍方廢棄的「么六據點」,再順著旁邊的階梯,向上步行到牛角油庫。這條沿著牛角澳口左側開闢的石砌步道,長約300 公尺,中間設有觀景平台,沿途可以近觀牛角灣澳,遠望海天景色,徜徉於自然之美。

 該據點產權已由軍方移撥給連江縣政府文化局,民國102 年委外經營民宿和餐飲。

 (六)雲臺山

 雲臺山原名煙台山,疑應於明洪武12 年前就設有煙墩臺。此山海拔246.4 公尺,為南竿第一高山,在馬祖列島僅次於北竿壁山,目前已被列入「臺灣小百岳」之一。天候晴朗時,立於山頂,不僅東、西莒躍然眼前,就連大陸福建沿海的北茭半島都清晰可見。因地利優勢,國軍進駐後,便在山頂設立觀測站(022 觀測所),擔負監測對岸動態的重責。民國85 年興建軍情館,藉以強化官兵敵情教育。98 年館內陳列資料已據國家機密保護法完成篩檢及遷移後,轉由馬祖國家風景區處進行整修,並開放觀光,展示中共在華南一帶的軍力佈署,以及過去兩岸對峙時期的空投宣傳品、解放軍制服、各式軍械等文物。

 此外,由於地處日間可登高望遠,黃昏能夠欣賞落日晚霞,夜晚則是滿天星斗,美不勝收。

 (七)勝利山莊

 隱藏在清水勝利水庫旁的勝利山莊,是一座將山壁開鑿後所建立的招待所,現為軍方所管轄,用來接待總統、高級軍政長官或貴賓作為招待所之用,因此有「總統套房」之稱,入口大廳內的牆上便懸掛歷年來入住的人員。除了客房以外,坑道內別有洞天,還設有寬敞氣派的接待大廳、展示廳、客房和餐廳,以及一座裝飾用的75 山砲。每當總統蒞臨巡視,軍方都會安排在此舉辦餐會,發表談話。以往僅有特殊活動時才有讓遊客進入參觀,民國99 年12 月1 日開始常態開放。

 戰地政務時期,僅軍方將領及高官顯要能夠進入的勝利山莊,隨著軍方配合縣府觀光政策,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一躍成為南竿的熱門觀光景點之一。

 第二節、北竿鄉

 北竿島舊稱「上竿塘」、「下竿塘」與「北竿塘」,為數座山岳與灣澳組合而成的島嶼,面積約9.3 平方公里,為本縣僅次於南竿的第二大島,早年為漁民捕魚的休息站,現在是本縣空中門戶與觀光勝地之一。

 北竿本島的地形狹長,由東北而西南之聚落依序為后澳、塘岐、橋仔、芹壁、坂里、白沙等村落。全鄉實際居住民眾近千人,塘岐是鄉公所的所在地,也是全鄉人口最多、最熱鬧的村落,北竿機場座落村內。

 本縣最高峰的壁山位在北竿,標高291.7 公尺,於壁山觀景台可一覽北竿全景。仿若細砂糖的塘后道沙灘,是連接塘岐與后澳的路連島沙灘,在北竿機場未擴建前原本漲潮時只露出一條小徑,退潮後小徑兩側沙灘便會慢慢露出來,現雖盛況不若往昔,但美麗的塘后沙灘仍是北竿居民黃昏時最常散步的地方。坂里沙灘是北竿另一個狹長沙灘,有步道可連結午沙的北海坑道。

 北竿芹壁村是本縣最負盛名的傳統聚落,昔日人口外流,幾成荒村,由於政府推動「聚落保存」政策,民宿如雨後春筍,現已成為遊客必訪的觀光景點。

 一、自然景觀

 (一)塘后道連島沙洲

 搭乘飛機造訪北竿鄉,走出機場,首先迎接旅客的是一道綿延數百公尺的連島沙灘,塘后沙灘位於塘岐村與后澳村之間,顧名思義,名稱的由來係因沙灘連結兩村而來。塘后沙灘面積廣闊,是本縣中最大的沙灘,沙灘連結兩村形成「連島沙洲」美景,其沙質細緻潔白,向來有「糖沙」之美譽。往年塘岐村到后澳村之間往來不便,每逢大潮,塘后沙灘便被潮水淹沒,軍民往來須涉水而過,甚為不便,後來興建了塘后道貫穿其間,解決了交通問題,卻也將沙灘一分為二。

 民國83 年,北竿機場跑道東移、延長,新建北竿機場正式啟用,建築於塘后沙洲上的機場跑道,為塘后沙灘的面貌帶來巨大的改變。然而機場的興建也為塘后沙灘帶來新的生機,每逢觀光旺季,旅客得以在此戲水拾貝、觀星踏浪,目前是遊客來到北竿戲水的最佳去處。

 (二)螺蚌山自然步道

 螺蚌山位於大沃山的東側,從后沃村向戰爭和平公園前行約百餘公尺就可看見螺蚌山自然步道的入口,對於有意體驗北竿地景與生態之美的旅客,這裡是最佳去處,步道全長約800 公尺,延著山勢興建的小徑,引領人們一探北竿鄉的地質之美,步道兩側垂直入海的花崗石岩脈,歷經歲月的風化,怪石嶙峋,尤為可觀。此外,根據生態專家調查,螺蚌山一帶海域,常有瀕危鯨豚「露脊鼠海豚」出沒,步道上的制高點成了觀賞鯨豚的最佳地點。

 (三)碧園

 從坂里村乘車駛向塘岐村,沿途會行經有北竿生態寶地之譽的碧園。碧園位於芹山山腰上,為一依山而建的休憩公園,園內遍植相思樹、苦楝樹等人工林種,同時也廣植本縣原生的植物,像是薜荔、海芙蓉、紅花石蒜等。此外,由於位處山陰適合蕨類植物生長,故蕨類資源格外豐富,其中有一種十分珍貴稀有的「圓蓋陰石蕨」,以較大族群出現在碧園公園,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數十年來,由於國軍大量植樹,造成原生物種與外來物種的交互競爭演替,對本縣的地貌與生態影響極大,碧園的植物即呈此狀況。在碧園裡可同時看到本縣原生植物與人工植林,觀察本縣林相的演變紀錄。近年來,碧園經地方政府斥資整建碧園園區,這裡儼然成為遊客探訪植物生態的最佳場所。

 (四)壁山

 壁山海拔291.7 公尺,是本縣最高山。由於位於制高點,軍事戒備森嚴,山上四處可見軍事崗哨,北竿防區的重要軍情單位皆位於此處,而整座山內部也開鑿了四通八達的坑道連結於各單位間,近年來馬祖防區雖面臨了兵力調整,軍人數量大不如前,但壁山仍是軍事重地之一。由於指揮部設於山頂,目前壁山營區仍屬管制區,遊客不得進入,並嚴禁向營區方向攝影。

 一般遊客要登上壁山,除了驅車前往外,最值得嘗試的方式,是由塘岐村的登山口入山,這條長達730 公尺的千階登山步道,對一般遊客而言,顯然挑戰性十足,然而登上山頂後的喜悅之情與眼前寬闊的視野,令人忘卻方才登山的辛苦。

 壁山頂設有一座觀景平台,視野開闊,山腳下熱鬧的塘岐村、大沃山下的后澳村、不時有飛機起降的北竿機場、停泊於塘后沙灘的漁舟,以及附近無人島礁、大陸山河,盡入眼簾,居高於此,憑欄想望,頗有一覽天下之感。

 (五)坂里沙灘

 坂里沙灘的規模僅次於塘后沙灘,海灣為東南向開口,由芹山、坂山及里山三座山峰環繞,受每年夏季東南季風吹襲,洋流挾帶閩江口的河沙於此淤積,日積月累,形成大片沙灘,面積廣達6 公頃。廣闊平坦的海岸線,晶瑩剔透的細緻沙質,以及潮間帶所引來的大量文蛤、沙蟹,再輔以綿延山脈以及蔚藍海域,相映成一片美景,讓人流連忘返。

 鑒於坂里沙灘發展觀光的潛力,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此設置北竿遊客服務中心,多媒體簡報室每天定時播放觀光影片,不只是旅遊團體,也是自助旅遊者必訪之處。

 夏季期間,廣闊平坦的坂里沙灘,正是觀海踏浪、沙灘排球、露營活動的最佳場所。此外,再沿著一座從坂里農地通往午沙的便道,步行不久,可達神秘的午沙北海坑道,鬼斧神功的地下軍事工程,雖然規模稍遜南竿北海坑道,但仍可讓您驚嘆不已!

 (六)大坵島

 大坵島位於北竿島的北方,與橋仔村隔海相望,面積僅0.53 平方公里,步行環島一周僅約2小時路程,早年有許多漁家定居於此,全盛時期戶口有45 戶,總人口近三百人,駐軍曾經多達四百餘人。隨著駐軍撤離、漁源枯竭,大坵的居民也日漸移居他處,而人去島空。

 民國81 年,縣府為大坵添入一股新生命,13 頭梅花鹿從南竿島被野放到島上,這一批新住民經過十餘年的繁衍,目前數量已經達到百餘頭。近幾年來,地方政府推動生態旅遊,一片荒涼的大坵,因原始生態、地質景觀以及島上成群的梅花鹿,躍身成為本縣生態之旅的要角。

 每年夏天,以大坵島生態之旅為主題的遊程,都會吸引許多遊客參加。登上大坵島,傳統閩東古厝多半倒塌,薜茘蔓藤爬上傾圮的老牆,屋後牆角留有幾罈佈滿灰塵的老酒缸,眼裡盡是綠意盎然與老屋的滄桑之美。穿越村莊,走在舖設平整的環島步道上,隨處可見梅花鹿留下的排泄物,接著,最令人期待的就是與梅花鹿在林間的美妙邂逅了。

 (七)鐵尖、中島、白廟、三連嶼

 北竿鄉周邊的數座無人島礁,棲息了數量可觀的燕鷗等海鳥族群,其中多種珍稀鳥種,成為生態環境的重要資產。搭乘專營生態旅遊的賞鷗船,從北竿白沙港啟航,約20 分鐘就接近這個海域,隨著船隻靠近這些無人島礁,成千上萬的燕鷗齊聲鳴叫,翱翔天際,景觀煞是壯麗。

 從地理位置來看,這幾座分佈在北竿海域附近的島礁之所以會成為鷗群的棲息地,原因不外乎島礁遠離人類干擾,以及海中食物充沛兩個因素,因此大批鷗鳥每年固定會到此繁殖下一代。

 在保育意識尚未抬頭之前,這些海中孤島被附近駐防的國軍部隊,做為火炮射擊的目標,漁民也常登島採拾貝類,影響了燕鷗的生態。民國85 年以後,縣府陸續引進學術團體,對當地的各種生態資源進行調查,並且透過教育宣導,讓習以為常的軍民,一改過去觀念,以全新的視野看待無人島礁,保護這些珍貴的生態寶庫。許多保育類的燕鷗,諸如白眉燕鷗、蒼燕鷗、紅燕鷗都在調查中被發現,這幾座島礁的命運也自此改觀,轉變為生態保育的重要基地。

 在生態資源調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有「神話之鳥」美譽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在北竿中島首次被發現,族群雖不大,但卻意義非凡,引起全球保育界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已陸續吸引許多國內外愛鳥人士前來參觀,也寫下本縣鳥類保育新的一頁。

 二、聚落廟宇

 (一)芹壁村

 走進芹壁傳統聚落,一棟棟依山勢而建的石頭屋,層次排列,錯落有致,漫步在曲折蜿蜒的巷弄間,隨處可見「光復大陸」、「解救大陸同胞」等年代久遠、色彩已逐漸脫落的反共標語,彷彿時光倒流,置身砲聲隆隆的戰地前線。

 芹壁是本縣典型的澳口集村,背後被芹山與壁山的稜線包覆,形成一座倚山傍海的完整聚落,從遠處觀看,猶如海上石頭城。由於人口嚴重外移,一度人煙稀少,成為一座被人們遺忘的山城。

 以階梯狀排列而建的芹壁石厝,層層堆疊,形成錯縱複雜的聚落樣貌。貼近觀看,可以發現芹壁房屋的屋頂、牆身、鋪面、石垣等外牆,都以花崗岩砌成,內部結構則採取穿斗與抬樑式的木造手法,打造出具備高度彈性變化功能的屋舍。穿梭在宛如迷宮的巷弄間,遠觀皆相似的聚落石厝,近觀時會發現,每一間都因需求不同,而蓋得不一樣。

 芹壁最負盛名,遊客最感興趣的,非芹壁村14 號這棟外觀華貴,俗稱「海盜屋」的建築莫屬。

 這棟兩層石厝的屋主陳忠平,抗戰期間依附在南竿鄉林義和的勢力之下,因而坐大。民國30 年,陳忠平在芹壁聚落稍高處向村民強買了一塊土地,興建西式洋樓,準備當作官邸。此處視野開闊,方便監控海上往來船舶,觀察澳口動態。陳忠平從大陸僱請了連江與福清兩組石匠,分成左右兩邊,趕工砌屋。房屋門面是大陸運來的青白石打造,大門兩邊各用一塊完整的青白石砌成,石材打磨平整、工法精細,屋簷與外牆收處飾有彩繪石雕,屋內的木材則是從福州運來上等福杉,地板還挖掘了一條秘道,通往大水溝,預留潛逃之用。次年,新居即將落成,陳忠平卻因失勢而潛逃大陸,一天都沒住過。國軍進駐後,這座北竿最豪華的洋樓,被充當村公所與學堂,秘道也被封閉。

 這棟屋齡超過一甲子的西式洋樓,屋外的風風雨雨似乎毫未影響它的泰然與寧靜。而今,遊客站在二樓窗邊向澳口看去,龜島伏臥海中,偶有船帆劃過水面,越過龜島向前眺望,大陸山脈層巒疊嶂,如煙似霧,隱約可見。

 (二)橋仔村

 橋仔地處北竿壁山山陰,由於山谷雨量多,匯流成許多小河,隨處可見小橋流水景象,因福州話「仔」有「小」之意,橋仔因而得名。橋仔北面有山岳阻擋凜冽的東北季風,而南風對港灣的影響也不大,形成一處天然良港,是早年北竿往返大陸的轉口港,商業活動頻繁,漁業鼎盛,曾經是北竿人口最多的村落。

 自古漁鹽不分家,漁獲豐滿的橋仔,也是販售公鹽的村莊。鹽帶來的龐大利益,牽動鹽幫之間糾紛,為禁止鹽幫迫害漁民,清同治8 年(西元1869 年)閩浙總督府在塘岐與橋仔各立一個刻有相同文字內容的石碑,碑文明示禁止鹽幫威逼漁民,如今塘岐鹽碑已被移至馬祖民俗文物館,橋仔鹽碑則仍保存在村內展示,碑文字跡模糊,顯示其年代久遠。

 北竿各村居民多數操福州話,但早年在橋仔村南邊卻有十幾戶人家講閩南話,是本縣少數的閩南族群,當地居民稱之為「南人」。

 橋仔村昔日人丁興旺,曾經是北竿第一大村,人口近千人。村內現有8 座廟宇,是本縣廟宇最多的村莊。曾幾何時,橋仔風光不再,現住人口不多,形成「神明比人多」的奇特現象,因此又有「廟村」之稱。

 (三)后沃村

 后沃村是位於大沃山下的濱海小漁村,和南竿的牛角村遙遙相對,村內有一座著名的楊公八使廟。楊公八使廟有別於一般以龍為裝飾的廟宇,相傳楊公八使與惡龍鬥法而遇害,因此廟宇均以麒麟及鳳為裝飾,絕對看不到龍相關的東西,任何遊行和活動只要和龍有關,絕不能進入村莊。

 民國92 年,北竿文協原準備在塘后沙灘舉辦龍舟賽,就因為活動中有龍,為了尊重地方風俗信仰,文協成員與村民幾經研商後,活動叫停。

 楊公八使廟後方有一口神泉井,水溫冬暖夏涼,天氣一轉壞,水變混濁,更可聽到海浪聲,天氣轉好神泉又不斷,水量還會隨著人口起落而增減,令人嘖嘖稱奇。

 長期推動聚落保存的北竿文協,將后澳村內一棟年久失修的古厝,整修成為「閩東閒情」社區工作坊,由於房門常開,不收門票,平日都有導覽人員駐守,遊客可以直接進入參觀與休憩。

 三、展館

 (一)馬祖戰爭紀念和平公園

 位在后澳村後方大沃山,全區佔地38.8 公頃的馬祖戰爭和平紀念公園,是縣籍立委曹原彰爭取,由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開發、管理,是全國唯一一座展示武器與據點坑道的戰地公園。

 公園佔地廣闊,包括大沃山06、08、12 等三個據點。面積相當於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的1.5 倍,是本縣轉型走向觀光後結合軍營及戰地風貌的代表作。在軍方同意撥出廢棄營區後,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接手規劃,整建戰爭和平紀念園區、戰爭文物展示館、園區入口導覽服務台等設施,於民國93 年投入數千萬元規劃第一期工程,93 年11 月6 日邀請副總統呂秀蓮親臨本縣,主持「馬祖戰爭和平紀念公園—08 據點展示館」開幕典禮。99 年3 月29 日再邀請交通部長毛治國主持「12展示館」落成典禮,全區建設已漸完備。

 這座公園結合了戰地景觀與歷史風貌的縮影,展示本縣的軍事歷史、模擬軍事陣地、冷戰時期東太平洋防線等角色等,作深入發揮,並運用本縣豐富的戰地特色與歷史背景,引領遊客體驗與感受「前線戰地」的肅殺氛圍。
今日在園區內,遊客可以見到道路兩旁放置的軍方各式除役武器,包括防空武器、機槍陣地、軍用大卡車、自走砲、戰車等,頗為壯觀,已成為遊客必訪的景點之一。

 (二)橋仔漁村展示館

 設在橋仔村廣場下方的漁村展示館,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各式傳統漁具、捕魚作業方式資料的陳列,匯集先人的智慧,也見證了本縣漁業的興衰起落。

 雖然名為漁村展示館,但是館中除了有早年當地各種漁具、漁船模型,及介紹捕撈作業方式之外,也展示本縣歷史、建築形式、常民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文物。如果遊客無法滿足於文字與照片對本縣漁業與歷史的說明,館內會有服務人員負責解說。

 四、軍事景觀

 (一)芹山播音站

 國共對峙期間,心戰喊話是兩岸批判對方、宣揚己方重要的利器。國防部早年在金馬前線共設立五個專責心戰喊話的播音站,其中設於北竿芹山的播音站,曾經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播音站,共有48 部五百瓦揚聲器對大陸播音。民國68 年9 月3 日開播的芹山播音站,是本縣唯一的心戰喊話單位。它的播音涵蓋範圍遠達2 萬9 千公尺(高登島距大陸北茭半島最近處不過9,250 公尺),因此福建沿海連江、黃岐一帶收聽極為清楚,當然本縣各島也在其涵蓋範圍內,橋仔、芹壁一帶居民對播音內容早已耳熟能詳,漁船經過播音站下方時,簡直是震耳欲聾。

 播音站播音分成國語和福州話兩種語言,國語部分由女青年工作大隊負責,福州話則由北竿一位女教師協助錄音,內容不外乎批判共產主義、打擊中共領導人、並宣揚三民主義在台澎金馬為人民帶來富足康樂的事實。

 播音站早期的功能以心戰喊話為主,包括呼籲反共義士踴躍投奔自由,臺灣方面將給予多少黃金等,另外就是即時新聞的播報,像十餘年前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共刻意封鎖消息,芹山播音站則不斷播放此一消息。播音站通常一天播放8 至9 小時節目,除了心戰內容,最常播的應屬鄧麗君的歌曲。隨著兩岸情勢日趨緩和,後期芹山播音站的播音內容已無心戰喊話,而代之以新聞、氣象、音樂節目等,後於90 年11 停播。

 92 年6 月間,北高指揮部計畫將播音站內閒置的播音設備運往臺灣報廢,後經北竿民代反映,放置於大沃山戰爭和平紀念公園作展示之用。100 年2 月,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進行內部整修,興建聯外道路,但仍未對外開放。

 (二)洞六據點與坑道

 洞六據點(06 據點)位於大沃山,全長不到百公尺的據點和坑道,規模雖不大,可觀之處甚多,過去在軍事管制時期,絕大多數民眾沒有機會進入一探究竟。直到民國95 年整修完成,對外開放後,遊客方得一窺堂奧,如今遊客可以安步其中,感受昔日軍人戍守前線的辛勞,以及體驗昔日「前線戰地」的神秘氛圍。

 洞六據點附近嶙峋陡峭的海岸地形,極為壯麗,順著步道拾階而下,一到達坑道入口,就有沁涼的海風迎面而來,接著就會看到隱於岩盤內的坑道,坑道內所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牆上留下許多過去在此服役青年的刻劃字跡,字字句句都是他們青春歲月的印記,遊客可由此想像當年軍人生活的景況,而坑道中的射口,景致隨光影變化,轉變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令人駐足良久。

 第三節、莒光鄉

 莒光鄉原名白犬鄉、白肯鄉,由坤坵對面之蛇島附近海面往裡看,整個西莒島狀似一隻「犬」,因此得名。居民稱東、西莒為東犬、西犬,又稱上沙、下沙。白犬鄉一度改名為白肯鄉,由於名字仍不雅,民國60 年再更名為莒光鄉,原「東、西犬」,更名為東、西莒,係寓意「毋忘在莒」之精神。東莒與西莒的總面積為5.26 平方公里,實際居住民眾約四、五百人,西莒為行政中心,人口略多於東莒。

 西莒在清末五口通商後,由於外國商船須靠泊青帆港,等候漲潮時駛入閩江,由於外國商船需要補充淡水、鮮魚、蔬菜,在與當地居民「以物易物」之下,洋貨充斥市面,一片榮景,素有「小香港」之美稱。西莒島上聚落計有青帆村、田沃村與西坵村等,鄉公所設在青帆村。

 東莒面積略大於西莒,位於本縣最南端,四面環海且多峽灣港澳,極富漁獲之利。目前東莒僅有兩個行政村(大坪村、福正村),實際居住人口約200 人,這裡不但是平服倭寇的古戰場,也是屹立於汪洋中不滅的明燈,除戰備工事外,古樸的福正與大埔兩座漁村、年代久遠的二級古蹟東莒島燈塔與三級古蹟大埔石刻等,均值得憑弔一番。

 一、自然景觀

 (一)菜埔澳

 菜埔澳位於西莒島的北面,與南竿島遙遙相望,雄偉瑰麗的地質景觀,是此地給人的第一印象。初到菜埔澳,眼前險峻的峭壁,花崗岩的節理及海蝕地形,最令遊客驚豔。片狀花崗岩形成的地貌,由深黑到土黃的岩壁色調,搭配裂岸而起的浪花,海天一色的背景,置身其中,如同欣賞一幅精心描繪的油畫。位於菜埔澳左前方,設有軍事據點一處,軍方利用一座花崗岩地質的陸連島,開挖成島礁據點,據點目前仍有駐軍,與南竿島的軍事據點共構交叉火網,控制南竿、莒光之間海域。

 菜埔澳據點的內部,各種軍事設備一應俱全,防禦堅實,但目前尚未開放遊客參觀,並禁止遊客向據點攝影。菜埔澳在青帆碼頭尚未興建之前,曾是西莒島夏季人貨進出的門戶,而此處海流湍急,是島上著名釣點,釣友在此下竿,多有不錯收穫。

 (二)普螺山觀景台

 普螺山觀景台位在田沃村上方,原為空軍防砲陣地,近年來西莒兵力大幅縮減,部分據點釋出,重新整建成觀光景點,並鋪設「14 哨景觀步道」,使荒涼的廢棄據點變成休閒空間。普螺山居高臨下,視野開闊,觀景台所見範圍極為廣闊,東能遠眺東莒沿岸風光,西可將田沃聚落盡收眼底,目前在社區發展協會的維護之下,周邊栽植花木,成為西莒近年來新開發的景點。

 (三)坤坵與蛇島

 坤坵位於西莒島的西南端,早年設有坤坵村,居住的民眾多為東海部隊及其眷屬,鼎盛時期曾多達數百人,而後隨著東海部隊的解編及人口外移,坤坵村的行政架構也隨之撤除,併入鄰近的西坵村。

 凋零的坤坵,保留了原始自然的風貌,得天獨厚的環境,使坤坵一帶生態豐富。位於坤坵潮間帶的蛇島,就以燕鷗聞名。每年5 月到9 月,大批燕鷗在此繁衍下一代,漫天飛舞的鷗群,在坤坵沿岸翱翔、覓食,景象十分壯觀。每年來到蛇島的燕鷗種類,有紅燕鷗、蒼燕鷗、白眉燕鷗、大鳳頭燕鷗,以及傳說中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

 蛇島又名蛇山,它的形貌宛如一尾巨蛇蟠踞於海,其中的島礁,早年為駐軍火砲射擊訓練的目標,劃為燕鷗保護區後,坤坵到蛇島一帶,在燕鷗繁殖季禁止漁民登島,駐軍的射擊訓練也改至他處,讓遊人得以欣賞成群燕鷗翱翔天際的生態之美。

 (四)猛澳沙灘

 閩江的河沙流至東莒猛澳,經年累月堆積成為一整片潔白沙灘,是旅人絕對不會錯過的海灣美景。

 如果得閒一整天待在猛澳沙灘,從早至晚可見不同景象。白天,由猛澳沙灘往大海望去,成群燕鷗在海上追逐覓食,不斷以俐落身手,擒食海中豐富的魚蝦;傍晚,沙灘夕陽下,漁村的幽靜與落日晚霞相呼應,極具詩意;到了夜晚,猛澳沙灘又是另一種美,沿岸邊隨著波浪閃閃發光的藍眼淚(夜光藻),將沙灘水域,妝點成星光雲河。即使看不到藍眼淚,夜晚也可來此踏沙,夜光藻在腳下發出點點螢光,稱為「踩星沙」。如果再搭配原有的峽灣、潮間帶等景色,只要天氣晴朗,夜晚的滿天星斗與猛澳沙灘閃閃發光的海岸線,猶如海天一線的星光世界,景色之美是其他港灣少見。猛澳沙灘夜晚仍可下水游泳,成為旅客夜遊的最佳去處。

 (五)魚路古道

 原本只是連接大埔與熾坪兩個村落的魚路古道,昔日是漁民從大埔運送漁獲到熾坪販賣的重要途徑。民國60 年代以後,東莒漁業沒落,魚路古道也就跟著荒廢,經年累月,整條道路幾乎被芒草覆蓋。

 眼看著原本人來人往的道路只剩雜草與矮木,東莒島民不捨,在社區發展協會的帶領下,開啟古道的恢復之旅。砍除雜草、種植果樹、建構設施……,所有工作都由社區夥伴協力完成,現已將魚路古道開發成一條休閒觀光步道。

 民國98 年,社區發展協會夥伴發揮巧思,利用漂流木打造一座涼亭,作為遊客漫步古道時的休憩站。過去所栽植的果樹,也生長茂盛並開花結果。

 走一趟古道,當可遙想昔日漁民挑著重擔,從大埔村運送漁貨到熾坪村販賣的情景,感受先人辛勞與刻苦毅力。

 (六)熾坪隴遺址

 證明早在史前時代,本縣文明就已經存在的熾坪隴遺址,位於東莒西側海邊大坪村的西南角,距離海岸線大約500 公尺。從民國90 至96 年,總共四次發掘,遺址共出土一萬餘片陶片、四百多件石器和數量甚多的貝殼,以及動物骨骼,足證距今六千年前,就已經有人住在東莒。

 熾坪隴遺址最下層文物有大量食用的貝殼,推估屬於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以往,認識本縣歷史總是從宋、元開始,由於東莒的考古發現,先後開挖的遺址告訴世人,本縣文明始於更久遠以前。

 (七)呂何崖

 呂何崖又名「神秘小海灣」,地處福正村南面。民間傳說,此海灣是呂洞賓與何仙姑得道之處。

 呂何崖之所以充滿神秘之氣,在於天然的海蝕柱、海蝕溝遍佈海灣,崎嶇難行的灣澳道路,彷彿通往仙人居所之途,予人無限想像空間。

 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海灣附近設置觀景台與石椅,舉目眺望,蔚藍海天與福正聚落盡收眼底。小海灣處,可尋一狀似獅子的石頭,巍巍立於海天之間,當地人稱其為「獅子岩」。

 進入神秘小海灣,兩岸岩石奇景令人讚嘆,一顆形似迎面飛來的岩石,被稱為「飛來石」。

 海灣東邊上頭,可見一坑洞,為昔日採蚵者通往海邊捷徑,同時也是鳥類聚集之處,當地居民稱之為「燕巢」。

 二、聚落廟宇

 (一)大埔聚落

 位於島境之南的大埔聚落,原名「大浦」,在福州話有小港灣之意。大埔澳口開口在南,是一天然漁港,造就大埔昔日成為東莒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漁村。澳口外不遠處,可見海上一座林坳嶼,其間植物生態豐富,然因無交通工具可達,所以遊客只能遠眺拍照。

 全盛時期,大埔聚落約有50 多戶人家、兩百多位居民。然而在戰地政務的體制下,聚落村民的生活不自由且多困頓,因此當臺灣本島經濟起飛之際,居民相繼移居臺灣,如今只剩一、兩戶偶而有人居住。

 儘管人去樓空,但是大埔聚落已被縣府列為聚落保存區,所以至今建築仍保持完整。一間間老房屋讓人感受到曾有的熙攘與繁華,畫面滿是繁華落盡後的滄桑之美。

 (二)福正聚落

 馬祖話中,船隻在灣澳防波石滬內避風的位置稱「滬裡」,又叫「福裡」,聚落位於澳口正面稱「澳正」,位於東莒東北端的福正村,則從「福裡」、「澳正」各取首字而命名。以往漁獲豐富,且大量國軍駐守於此,使福正曾是東莒島人口最多的繁華漁村。但後期漁源枯竭,國軍裁減,村民大量外移討生活,如今福正村只剩下十餘戶人家和兩、三家民宿。

 走訪福正村,石屋景象與曲折巷弄,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石屋建材為花崗岩,採用堆砌法蓋成。福正在居民外移、人去樓空後,獨留一間間花崗岩石屋,依山傍海,宛如一座靜默的石頭城,遺世而獨立。

 (三)陳元帥祖廟

 本縣居民的常民信仰,大多源於福建沿海,像是當地常見的白馬尊主、天后宮、五靈公等,早年多隨移民傳播到本縣。位於西莒青帆村的陳元帥廟,卻是唯一的特例,目前海內外的陳元帥廟皆分爐於此,享有祖廟的崇高地位。陳元帥廟的興建年代,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廟旁有立碑描述陳元帥得道歷程。相傳陳元帥為福建長樂鶴上人,本名陳大戈,為人急公好義,備受鄉里敬重,當時長樂縣令為官不正,荼毒地方,陳大戈登高起義,率眾攻入縣衙,殺死污吏,而後亡命於海。

 官兵趕至,陳大戈不願就俘,鑿舟自沈於海,屍首漂至白犬島,島民感佩其俠義,將之入土並立廟祭祀。

 陳元帥廟在西莒島當地居民心中地位極為重要,香火鼎盛,並由西莒青帆向外傳播,目前本縣的南竿鄉、北竿鄉,臺灣高雄、臺南,浙江岱山、大陳等地皆有分祀立廟,並由大陳子弟將香火帶到美國,堪稱馬祖之光。

 三、軍事景觀

 (一)山海一家

 山海一家位於莒光鄉青帆村,一間看似平凡無奇的建築物,卻承載了許多辛酸血淚。民國38年大陸易幟,閩海一帶健兒組成游擊隊戍守於此,當年四千二百多人的部隊,國防部僅撥予一千兩百五十七人糧餉,部隊在艱困的環境下自力更生,數度向大陸發起突擊,損失兩千多名官兵,犧牲慘烈。39 年,韓戰爆發,美軍情報單位化名西方公司進駐,訓練東海部隊對大陸進行敵後情報及游擊工作,西方公司當年的駐地與東海部隊的司令部就位於這棟建築中。山海一家依山建於青帆村上方,興建迄今已近一甲子的歲月,當年的健兒日漸凋零,獨留山海一家靜靜矗立於青帆,見證那一段血淚交織的動盪歲月。

 第四節、東引鄉

 東引列島由東、西引兩島組成,位處臺灣基隆西北方約100 海里,扼鎮馬尾港與上海之間出入咽喉,清光緒30 年(西元1904 年)就在島上興建完成東引島燈塔,至今,東引仍鎮守馬祖列島北疆,具重要戰略地位。目前,東、西兩島已築堤相連,總面積約4.4 平方公里。

 「東引」原名「東湧」,據民間傳說,很早以前,福州東北方海面,一夜之間湧現一座小島,無以為名,遂名之「東湧島」。其實,在馬祖列島中,東引海域最深,船帆從南竿駛向東引,過了亮島(亦稱浪島,民間稱橫山),湧浪便轉大,因此,古人才以「湧」來稱呼。東引「水深潮暢、群礁拱抱」,是國內最佳釣場之一,也是保育鳥類黑尾鷗的故鄉。

 本縣居民血緣與福建長樂一脈相傳,故時至今日,尚保留福州鄉音及閩東一帶風俗信仰。百姓以林、陳、劉為多,現實際居住人口約六、七百人,原多以捕魚為生,但由於魚源逐年枯竭,現居民多以經營商店為主。島上設有一所國中小及附設幼稚園,高中以上學子,必須出外就學。

 雖然島上有南澳、北澳、獅子村、西引三家村等四個自然村,但居民大多集中於南澳,為了方便分割行政區,因而從「中路」一分為二,成為中柳、樂華兩個行政村。本縣各島多為一澳一村,因此,東引南澳一分為二,成為比較特殊的例子。

 由於東引軍事地位重要,至今島上軍人仍稍多於百姓,是小島上的消費主力。近年來,發展觀光與釣遊,成為當地居民的另一選擇。

 一、自然景觀

 (一)中柱島

 中柱島原本是座陸連礁,退潮時和東引相連,前總統蔣經國多次來東引視察,指示東、西引兩島必須貫通,而且應該興建深水港,擴大戰略縱深,民國64 年,防區部隊興建介石橋連接中柱與東引,75 年在完成通往西引的道路,立有「中流砥柱」勒石。

 為了感念前總統蔣經國的德政,東引指揮部於中柱島上建亭紀念,於民國77 年6 月動工,80年完成,築有懷恩亭及蔣經國的坐姿塑像,由當時行政院長郝柏村立碑為記。現中柱島與懷恩亭,已成為東引重要地標。

 (二)一線天

 一線天是一處海蝕溝地形,位於東引天王澳的左側岬角,這裡目前仍是軍方的重要據點,曲折的戰備壕溝兩旁,標語林立,每個轉角,皆可見到像是「誓死固守據點」、「生死相與共存亡」等精神標語。對訪客而言,能如此貼近前線據點,感受其中的戰鬥氣息,是非常奇特的體驗。步行至壕溝的終點,一線天景致現於眼前,兩側垂直岩壁,相鄰至相接,向上延伸至天際,向下垂直入海,天空縮小如一線。岩壁上題有「天縫聆濤」四字,為民國61 年,時任參謀總長的賴名湯將軍所提,靜立於該處,頗有遠戍前線的孤絕之感。

 (三)太白天聲

 太白天聲位在東引島燈塔入口處,是一處聳立巍峨巨石之上視野極佳的觀景台。登臨於此,極目四望,沿岸岩石粼粼,地景險峻,遠眺汪洋一片,在春夏之交,雨霧迷離,風聲與海浪澎擊,沿岸之岩石,潮聲交錯,有若太虛幻境,因以得名。在此可鳥瞰半個東引島的層巒疊嶂,亦可飽覽斷崖峭壁的海天之險,令人目不暇給,流連低徊。

 (四)烈女義坑

 東引的地質屬花崗岩,地勢起伏頗大,由海平面陡升至百餘公尺,海蝕地形豐富,在往東引島燈塔的途中,會行經烈女義坑景點,步行而下,近百公尺深的海蝕崖,氣勢懾人,向崖底望去令人心生畏懼。東引當地居民流傳著一個淒美的傳說。在清朝光緒年間,閩海一帶盜匪猖獗,一名漁夫之妻遭盜匪強押至島上,義不受辱,而從盜匪處潛逃而出,到了這座海蝕崖邊,縱身而下,喪命於斯,島民感佩其舉,於是命名該處為烈女義坑。傳說中的故事,其真實性雖不得而知,但兩側高聳的懸崖,眼前海天一色的景致,令遊人駐足再三,難忘其氣勢。

 (五)擂鼓石

 順著往東引島燈塔方向的步道前行,過了停車場,遠遠就可看到一顆巨石立於步道左側,石上鐫有白底紅字的「擂鼓石」三字,遠遠看去,整顆石頭的外形,像似一圓鼓立於地面,隆冬時節,配合下方的海濤、怒潮,似乎如鼓聲咚咚入耳,頗富奇趣。

 (六)朝山觀音

 由東引乘船出海,繞島航行是瞭解東引地質景觀的最佳方式,大自然的奧妙,鬼斧神工的海蝕地景,處處可見。船行至恩愛山東北面,仰頭看去,一座人形巨石盤坐面向山壁,當地人命名為朝山觀音,根據當地傳說,早年普陀山的觀音大士,駕雲捉拿妖怪,追至東引島,見妖怪逃遁入山巖中,觀音大士降下雲端,降服妖魔,留下此形象,供人憑弔。從視覺上而言,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巧作,石像真宛如觀音大士端坐於山壁,予人無限想像。

 (七)國之北疆

 東引雖是一蕞爾小島,離臺灣本島距離遙遠,然而就地理及戰略雙重意義來看,東引是我國有效統治疆域的最北境,長年部署重兵,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從西引島的后澳往西走,穿過一條約200 公尺的水泥小徑,便來到我國疆域最北-國之北疆,此處原為軍事據點,一般民眾不得進入。民國95 年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此地開發成為景點,並豎立一塊「國之北疆」石碑,99 年又在石碑處的地上刻上北固礁的經緯度,藉由特別意義的數字呈現,加深遊客的旅遊體驗及不虛此行的價值感。

 立身於國之北疆的觀景平台上,向北望去是蒼茫無際的大海,平台西側則是著名地景「羅漢坪」,海蝕柱如18 羅漢而立,景色十分壯麗,夜晚在此觀星,繁星如鑽,鑲嵌在幽黑的天幕中,耀眼奪目,讓人駐足良久,不捨離去。

 (八)鱷魚島

 鱷魚島位於西引島清水澳的西側,以形如一隻靜臥的鱷魚得名。民間對此地有一傳說,據說有一兇猛的鱷魚長年於清水澳作怪,漁民深受其擾,玉帝特地施法收伏巨鱷,將牠化為石身,因而有今日所見的鱷魚島。鄉野傳說雖不具可信度,但為鱷魚島添上一段傳奇軼聞。來到西引島,觀賞鱷魚島最佳的位置位於清水澳東側的公路沿線,目前地方政府在路旁特地設立了一處觀景區,由此向西望去,不僅鱷魚島,連清水澳的海景也一收眼底。

 (九)東澳

 位於西引島東面,因地理位置而得名。東澳與東引島北澳遙遙相望,昔日東、西引間連堤尚未完成時,每逢南風季節,交通船都從北澳駛往東澳,因此,東澳與清水澳都是昔日西引交通樞紐,但今已沒落。

 東澳的海蝕地形相當多樣,遊客可以在巨石下躲避烈陽,澳口鵝卵石灘可以戲水。附近礁石上,常見燕鷗築巢,因此東澳也是東引觀賞燕鷗的最佳去處。

 (十)海現龍闕

 海現龍闕是一個典型的海蝕地形,海岸的玄武岩盤,在海浪經年累月的沖擊侵蝕,形成了一座海蝕門,由此可以想見東引、西引兩島,北面風浪之強勁。若乘船遊歷東、西引,一覽海岸風光,會發現許多教科書中所提到的海蝕地形,如海蝕門、海蝕柱、海蝕洞、海蝕溝等地型,在東引北面沿岸,都可輕易發現,短短數公里的海岸線,儼然是最佳的地質教室。

 海現龍闕的海蝕門地形,黝黑的玄武岩地質,在隆冬時節,巨浪滔天,岩體在湧浪中時而浮現、時而隱沒,宛如一尾黑龍在此嬉戲,因而被稱為海現龍闕,而在地人則另外賦予它一個「潛龍鬧海」的別名,把這個地景的特色,更生動描述。

 (十一)燕秀潮音

 燕秀潮音位於特種部隊海龍蛙兵的連隊舊址後方,燕秀一詞,本地方言讀音意指燕巢,國軍進駐後以國語讀音相近的「秀」取代了「巢」這個字,顧名思義,其原意是指燕子築巢之處。根據當地耆老轉述,東引海風強勁,燕子無法於屋簷下築巢,轉而選擇此處作為築巢孵卵之地,國軍進駐後,因時常在此舉行實彈射擊,燕子受驚離去,爾後不再於此築巢。

 從地質結構來看,燕秀潮音是一處典型的海蝕洞地型,潮水由外湧入洞中,沖擊岩壁引發聲響,迴旋於谷中,因而得到燕秀潮音之名,燕秀潮音景點週邊建有環谷步道及潮音亭一座,四周遍佈濱柃木等保育類原生植物,步行到最高點,視野開闊,海蝕地形「老鼠沙石林」的景致,盡收眼底。

 (十二)和尚看經

 「乘興登陸和尚山,看經無話水潺潺,綠岩衰草斜陽裡,懶向東流問去還」這是民國40 年代,戍守於東引的海上保安第一縱隊副司令林滄圃為和尚看經所題的詩作。和尚看經,位於西引的兩六據點上,從中柱港望去,這顆矗立於山坡上的巨石,看來像是一位僧人,靜心觀看經書,冷眼看待世間繁華,因而得名。當地先民也有人將它稱作「帳房先生」,終日看顧澳口,計算往來船隻及進出漁貨。

 和尚看經由於位於重要戰略位置,扼守東引的進出門戶中柱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