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觀光志


  標題:第一章 自然生態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13    閱讀人次:652 )  

第一章 自然生態

 本縣由五個主要島嶼及附屬島礁所構成,全縣陸地總面積雖僅29.6 平方公里,但所轄海域面積廣達6520 平方公里,島嶼海岸線長,各島主要是峽灣相間的海岸形態。四面環海的環境加上風向、洋流等眾多因素造成本縣多樣的地形景觀,且孕育出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如鳥類、海洋生物、植物等生態系統,不僅是重要的觀光資產,亦是人們學習與認識大自然的寶庫。

 第一節、地質環境

 一、地質組成

 本縣各島之基岩主要為火成岩及變質岩。其中,南、北竿兩島岩石以花崗岩與花崗閃長岩為主體;東、西莒兩島則為以黑色凝灰角礫岩為主;東引島以中生代的花崗閃長岩、閃長岩、輝長岩等深成岩為主。由於不同時期火山生成岩脈,形成各處岩體顏色層次極為分明。

 二、地質景觀

 本縣四面環海,海岸歷經多年風化、侵蝕,造就出瑰麗的地質景觀,節理發達的火成岩地質,在海浪長年的拍打、沖擊下,海岸風貌壯麗多變,各島常見海蝕洞、海蝕柱、海蝕門、海蝕崖、海蝕溝等地質景觀,地質景觀中代表性的侵入岩,在馬祖列島中也極為常見,侵入岩係指岩漿沿著早期地殼內部火成岩岩體的裂隙侵入再冷卻而成的岩體。早期形成的淺色花崗岩基盤與後期貫入的深色基性侵入岩脈,結合成為黑白相間的紋路,構成極為美麗的景致。

 三、海岸景觀

 海岸景觀的形成,緣於波浪沖擊與沿岸流的交互作用之下所產生能量,影響海岸堆積或後退。

 若能量較小,隨著沿岸流搬運來的漂沙便流滯,堆積於沿海地區,這種地形稱為海積地形,如沙灘、潮間帶、沙丘、連島沙洲等。

 (一)沙灘

 北竿鄉的坂里沙灘、莒光鄉東莒島的猛澳沙灘,即是沿岸流帶來的漂沙,行經波浪能量較小的環境,導致沿岸流無法繼續攜帶移動而沉降堆積形成。

 (二)潮間帶

 潮間帶是高低潮間所露出的地帶。由於海潮按時漲退,帶來許多浮游生物,因此潮間帶是許多貝類等海生動物的棲地,如莒光鄉東莒島的福正澳口,南竿鄉清水澳口。

 (三)沙丘

 沙丘是指經由波浪、風力作用下堆積而成的沙阜,由於未固結,因此會隨風向產生外形的改變,如北竿鄉塘后道沙灘,北竿鄉坂里沙灘以及南竿鄉的仁愛、津沙沙灘。

 (四)連島沙洲

 連島沙洲則連接島嶼或海岬間的沙洲,北竿鄉塘后道沙灘最為著名。

 (五)海蝕地形

 如果能量大,海水不易平靜,漂沙很難堆積,甚至侵蝕並帶走當地的物質,這種地形則稱為海蝕地形,如海蝕崖、海蝕溝或是海蝕洞、海蝕平台、海蝕拱門、海蝕岩柱、海灣與岬角等。

 海岸受波浪侵蝕而成的陡崖,稱為海蝕崖,如東引島南側的燕秀澳;軟弱岩層或節理發達之處受海浪長年拍打後擴張或切穿造成海蝕溝或是海蝕洞,如東引鄉的后澳、北竿鄉里山東側等地;海蝕平台即指由海水侵蝕成的平台,因此當岩層內部的節理呈現水平狀態時,較易於生成海蝕平台,如東引鄉西引島的東澳。

 從陸地向海洋突出海岬,因為地形效應造成波浪拍打的力量加強,若海岬岩壁中較軟弱的節理被侵蝕切穿,會形成海蝕洞或海拱。如果海水持續侵蝕,將海拱擊碎脫離原本的海岬便會形成海蝕柱或顯礁,如東引鄉的海現龍闕、后澳、北固礁與中柱島等地。

 抗蝕程度不同的地層若平行排列於海岸,在海浪侵襲之下,抗蝕力差的地層易向內凹的地形,稱之為海灣。抗蝕力佳的地層易形成向外凸的地形,稱之岬角。這些花崗岩在海浪侵蝕下,會形成離岸岩礁。這樣的離岸岩礁非常適合作為軍事堡壘之用,只要鋪設橋樑連接即可,例如位於南竿鄉仁愛村的鐵堡。

 這些自然天成的海岸景觀,可供遊客欣賞自然造物之奇妙。此外,潔白的沙灘與充滿貝類等生物棲息的潮間帶,可讓遊客觀察生物、拾貝與踏浪嬉戲。

 第二節、生物資源

 一、動物

 (一)哺乳類

 生活於大坵島上的臺灣梅花鹿是本縣重要的觀光資源之一,每年吸引遊客乘船登島觀賞。

 梅花鹿是民國70 年由當時的臺北圓山動物園所贈送,數量為5 隻,由連江縣農業改良場安置。81 年野放至大坵島,野放時已從原本的5 隻繁殖成13 隻,其中公鹿5 隻,母鹿8 隻且已有3 隻懷孕。經過16 年自然的繁殖,據97 年的調查,數量約有120 隻。

 (二)蝴蝶

 南竿鄉的蝴蝶種類有87 種、北竿鄉有72 種、莒光鄉有35 種、東引鄉有30 種。總括來說本縣至少有6 科94 種,其中有無斑波眼蝶及密點玄灰蝶為特有亞種;另外,黃鉤粉蝶、藍點紫斑蝶、大豹蛺蝶、玉帶螫蛺蝶、花弄蝶則是未見分布於臺灣本島的蝶種。9

 (三)兩棲爬蟲類

 本縣兩棲爬蟲動物共有12 科20 屬共26 種。10由於本縣山多平地少,住民多居住在澳口及週邊山坡,因此爬蟲類所棲息的山地人為破壞少,因此適合蜥蜴與蛇類棲息繁衍,因此種屬數目眾多。

 其中,未見於臺灣的特殊品有中國光蜥、北草蜥;珍貴的有名列保育類野生動物第二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的貢德氏赤蛙、俗名中國雨蛙的中國樹蟾、中國光蜥與北草蜥蜴。

 (四)鳥類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於民國102 年統計,全國總鳥種數為86 科608 種,本縣鳥類有65 科349 種,比金門縣的62 科325 種稍多。11每年夏季本縣均有賞鷗船前往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的島嶼,欣賞夏季候鳥飛舞覓食的風采。

 本縣全年出現的留鳥33 種;過境鳥215 種;冬候鳥28 種;夏候鳥18 種;迷鳥41 種。其中過境鳥占所有鳥種61.6%,為本縣主要鳥類族群,其次為迷鳥約佔11.7%,留鳥約佔9.5%,冬候鳥約佔8%,夏候鳥約佔5.2%。

 正因為如此豐富的鳥類資源,本縣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十條及同法施行細則第十二條主動積極規劃,民國88 年12 月24 日由主管機關正式將東引鄉的雙子礁;北竿鄉的白廟、中島、鐵尖、三連嶼;南竿鄉的進嶼、瀏泉礁及莒光鄉的蛇山等8 個無人島嶼,公告為國家第12 處野生動物保護區「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12]

 (1)黑嘴端鳳頭燕鷗

 民國89 年6 月,被世界鳥類紅皮書列為瀕臨滅絕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在本縣北竿鄉中島發現4 對成鳥與4 隻雛鳥,這是全世界第一筆,也是唯一該鳥在世界上繁殖的紀錄,因而被譽為「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族群的發現,震驚國際鳥界,也使得本縣榮登國際舞台。

 (2)猛禽鷹、隼

 保育類且在臺灣屬於零星出現的猛禽鷹、隼,包括灰面鵟鷹、普通鵟、日本松雀鷹、遊隼、燕隼、紅隼等,在北竿鄉的數量極多。在臺灣屬於稀有鳥類鵐科類的野鵐、冠鵐、赤胸鵐在北竿鄉卻是極為常見,此外,列入瀕危鳥種的野鵐也不少,曾被觀察到上百隻的數量。

(3)鷗科鳥類

 根據民國86 年的調查,在本縣繁殖的燕鷗群數量約在9,000 隻左右。夏候鳥以鷗科為主,也是本縣主要旅遊旺季的主要觀賞鳥類。其中分布在東引的黑尾鷗是我國棲息數量最多的地區,而東引也是黑尾鷗在東亞地區繁殖的極南地。

 另有鳳頭燕鷗、蒼燕鷗、紅燕鷗、白眉燕鷗的族群也在礁島上棲息繁衍。鷗科鳥類中白眉燕鷗、蒼燕鷗、紅燕鷗都已列入保育類及瀕危鳥類,在北竿鄉附近的無人島礁中島、鐵尖、白廟、三連嶼、進嶼則發先有龐大族群。

 二、植物

 本縣地處於大陸華南與臺灣之間,在植物相上,兼具中國大陸和臺灣低海拔植物的特色。不過由於海風與颱風所攜帶之海水的吹襲,常使得已化育的土壤不易存留,因此土壤貧瘠,多裸露地,加上海水帶來鹽霧也不利植物生長。此外,早年本縣居民生火煮飯皆需要砍伐樹木作為燃料,使得童山濯濯,直到國軍進駐之後,植樹造林才有所改變。

 (一)植被類型

 本縣的植被類型可分為半人工半天然次生林、天然林、山坡原生灌叢、海崖峭壁灌叢、海岸山坡草生地,以及沙灘植被等六大類型。

 (二)半人工半天然次生林

 戰地政務時期軍民大力栽植相思樹、苦楝、黑松、木麻黃、銀合歡等樹種,且以南竿鄉種植面積最大。不過一些未受干擾或是少為經營的人工林地上仍有原生樹種生長,如沙楠子樹、山黃梔、牛乳榕、橢圓葉木薑子、灰木等,形成人工林與天然林混合的半人工半天然之次生林。

 (三)天然林

 本縣的天然林,受環境影響,呈現零星與面積小的現象,有黃檀林、朴樹林、柘樹林、榔榆林等。

 (四)山坡原生灌叢

 本縣的山坡原生灌叢因為受到東北季風及土壤的影響,使得木本植物不易發育,因此迎風坡面所呈現多為矮盤灌叢,內有車桑子、桃金孃、流蘇、野牡丹、豆梨……等。這些山坡原生灌叢最能代表本縣木本植物的特色,其中,高登島在軍方管制之下不但保有全縣最完整的灌叢植被,並有其它島未見的種類,如小葉赤楠、黃連木等。

 1. 海崖峭壁灌叢

 本縣的海崖峭壁灌叢上的植物有榔榆、濱柃木、厚葉石斑木、日本衛矛、雀梅藤、石斑木、海桐、日本女貞、魯花樹、紅梅消、柘樹、菝契等植物如盆景般點綴在海崖上,但是受到強勁的北風吹襲,植株都長得矮小、分枝多,有的甚至形成單側有枝葉的旗形樹生態現象。另在海崖峭壁上種植的瓊麻,葉寬闊帶尖刺,為軍方引進,有防空降之功效。

 2. 海岸山坡草生地

 而在海岸山坡草本植物多出現環境壓力大的裸岩等土壤貧瘠地區,不同的草本植物群落會呈現出不同的景觀。其中有芒草坡、石蒜草生地、野百合、海芙蓉、高麗芝及日本鼠麴草等。

 3. 沙灘植被

 本縣海岸環境多為峽灣相間的海岸特色或是礫灘、沙灘等,在高潮線之後的沙灘植被上可見小海米、濱防風、蔓荊、高麗芝、馬鞍藤等,而較安定的沙丘環境除了濱刺麥、馬鞍藤、蔓荊、濱防風外,還可見到海米、天蓬草舅、列當、茵蔯蒿、濱旋花。由於這些植物有些為具有匍匐性或是深根性,除有定沙的功用之外,亦可增加沙灘的色彩。

 (五)植物種類

 根據調查,本縣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西引、高登、鐵尖、中島、黃官嶼、林坳、南引、蛇山等13 座島,全縣維管束植物約有125 科396 屬600 種植物,其中原生種及歸化種至少有109 科333 屬515 種。包括蕨類19 科28 屬45 種,雙子葉植物77 科232 屬349 種,單子葉植物13 科73 屬121 種,以禾本科63 種為最大宗,其次是菊科58 種、豆科36 種、莎草科26 種、大戟科14 種、薔薇科13 種等,未見原生之裸子植物。

 (六)珍貴稀有植物

 本縣共規範11 科14 種植物為「珍稀保育植物」,其中包括:馬祖卷柏、圓蓋陰石蕨、南嶺蕘花、朝鮮紫珠(馬祖紫珠)、郁李、唐杜鵑、凹葉柃木(檳鈴木)、野百合、豆梨、東引長葉石蒜(暫名)、馬祖捲葉石蒜(暫名)、紅花石蒜、芫花、流蘇樹、馬祖黃檀等。[13]

 三、海洋生物

 (一)魚類

 本縣四面環海,海域寬廣,海洋生態複雜,魚類資源極為豐富,計有85 科214 種。[14]就其棲性可分為洄游性魚類,例如帶魚、黃魚、鯧魚、鳓魚、大眼鯛、海鰻、鰺、沙丁、金梭魚等;近岸性魚類,例如鯡、鯷、鰏;河口性魚類,如鯔、鮸、舌鰨、海鯰;岩礁性魚類,如鯛、鮋、笛鯛、隆頭魚、石斑類;底棲性魚類如鲆、鰈、鰕虎、魟、鰩等。

 由於本縣所轄四鄉五島,海岸曲折複雜,礁石嶙峋,近岸常見魚類有黑鯛、黃鯛、灰鯛等鯛科魚類,鱸科魚類,石狗公、海鰻、石斑、白鯧與白帶魚等,吸引眾多釣客。東引島更享有海釣界「臺灣磯釣天堂」的美譽。 

 (二)海濱潮間帶動物

 海濱動物棲息於潮間帶,每天被海水淹沒或暴露在空氣中交替兩次。由於水位高低與乾濕情況不同,潮間帶可劃分成高潮帶、中潮帶和低潮帶。在不同的高低潮帶會有不同的生物適應生存。

 由於馬祖列島潮差很大,潮間帶分區明顯,在大潮(農曆初一、十五)前後3、4 天的低潮時刻,非常容易觀察到生物的分布與高、中、低潮帶的關係。

 由於閩江以及大陸沿岸流帶來的豐富營養源和有機質,所以浮游植物和藻類生長旺盛,供養了以浮游植物為食的浮游動物,濾食浮游生物的海綿、海鞘、貝類、藤壺、龜爪,以及吃食藻類及螺類、蟹類等數量眾多的動物。如此也吸引魚類和鳥類等動物前來尋找食物,因此潮間帶與濕地就成為鳥類喜愛駐足覓食的地點。

 本縣海濱動物種類與福建省沿海一帶相似,因為地處溫熱帶交界,有幾種螺蛤為臺灣沿海少見的溫帶種類,如短玉黍螺、扭鐘螺、日本蜑螺、紫孔雀蛤、中華長文蛤等。沿海居民也多利用大潮前後,往潮間帶採集海濱潮間帶動物,包括:龜足貝(俗稱筆架或佛手)、藤壺、牡蠣、笠螺、中華棘蠑螺、海葵、紫孔雀蛤、毛貽貝,以及其他各種的海藻、螺貝類等。攜回煮食佐餐,因而潮間帶孕育的各類海產,有「海上冰箱」之暱稱。

 (三)露脊鼠海豚

 繼「神話之鳥-- 黑嘴端鳳頭燕鷗」在本縣被發現之後,常在本縣海域出沒的第一級保育類動物:露脊鼠海豚,成為另一個矚目焦點。

 全世界的鯨豚大約有八十種左右,鯨豚用肺呼吸,小時候身體有毛,屬於溫血的哺乳類動物。而露脊鼠海豚的生活領域,尤其靠近人類,經常會誤觸漁網,並受到棲息地污染等威脅,已經是面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

 本縣的鯨豚調查從民國93 年正式展開,調查顯示,本縣海域發現兼具保育與觀賞價值的鯨豚類,包括:露脊鼠海豚、偽虎鯨、印太洋瓶鼻海豚與侏儒抹香鯨等4 種。其中,露脊鼠海豚為本縣海域最常見的鯨豚,也是臺灣地區目前發現體型最小的海豚。此外,它也是國內鯨豚中與中華白海豚共列為華盛頓公約保育名錄瀕臨絕種的海豚,被國際保育聯盟IUCN保育紅皮書中列為一級保育類動物。本縣海域是露脊鼠海豚族群最穩定的棲息地,生態地位彌足珍貴。

 根據統計,從93 至95 年,兩年多期間,至少已發現三十多隻死亡的露脊鼠海豚,對於本縣海域鯨豚的生態保育而言,十分值得警惕。老一輩漁民表示,鯨豚在本縣海域生存出沒,年代久遠,由於鯨豚吃起來像豬肉,昔日漁民稱之為「海豬」,但近年來漁民偶而捕獲,都會通知相關保育單位,已經不會再帶回去食用。

 經過實地調查結果,本縣海域是臺閩地區少數在岸邊就能觀賞到露脊鼠海豚活動的地方。南竿津沙到鐵板之間的鐵堡、53 及55 據點;北竿的螺蚌山、37 據點、午沙澳口左側的28 據點,東引33 據點附近海域,也都有露脊鼠海豚活動的紀錄。

 由於露脊鼠海豚活動時間,多在入冬之後至次年的三、四月間,而且多在近岸,無須搭船出海,在岸邊就可觀測。因此,發展以海洋保育、生態為主的,露脊鼠海豚觀賞之旅,將會是本縣觀光旅遊的另一亮點。

 四、特有生物

 本縣特有生物4 種,分別是北竿雌光螢、黃緣雌光螢、東引南海溪蟹與俗稱藍眼淚的夜光藻。

 其中,在北竿島發現的北竿雌光螢成蟲,於4 至5 月間,在晴天的時候,從日落至晚間8 點之間發光求偶,活動時間約1 小時。而分佈在莒光鄉東莒島的黃緣雌光螢成蟲則是活動於2 至4月間。而東引南海溪蟹為東引鄉所獨有的特有種,為少見陸封型淡水蟹,十分珍貴。

 近年來在本縣各島海面大量出現的的「藍眼淚」十分引人注目,也吸引島上愛好攝影人士追逐拍攝,眾多的觀光客特為觀賞藍眼淚而來,已成為本縣夏天觀光的熱點之一。

 「藍眼淚」其實是大量渦鞭毛藻(或稱螢光藻)造成的赤潮(red tides)現象。渦鞭毛藻的葉綠體所呈現的水華(blooming),顏色十分豐富,紅、橙、黃、綠、藍、棕均有。所以赤潮不一定是紅色,藍色或綠色都有可能。

 當雨天過後,陸上的雨水將含鐵的腐質酸滲入海岸,提供渦鞭毛藻孢子萌發所需的營養,再加上陽光充足,渦鞭毛藻因趨光、以及潮水與湧昇海流,而大量浮上海面群集。隨著海浪拍打沙灘、礁岩,而發出點點藍光,數量眾多即形成耀眼的藍光,在黑暗的的海面顯得神秘又美麗。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