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志 觀光志


  標題:前言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6-06-13    閱讀人次:356 )  

前言

 本縣所轄各島自宋朝以來,即有大陸沿海居民遷居島上,搭寮掛網,耕地屯田。明清以後,由於內地戰亂頻乃,倭寇猖獗,復因本縣海域漁產豐富,內地居民或因逃避戰亂,或因謀生賺食,移居者日眾,逐漸於港灣澳口落戶定居,形成聚落。島上居民與大陸內地血脈相連,遇有婚喪喜慶,人情來往,時相走動;復因銷售魚貨,或購置衣食用品,閩東海域可謂帆艢連雲,絡繹不絕。

 民國38 年,兩岸分治,國軍進駐本縣,禁止民眾入出大陸,本縣民生需求端賴政府配售,以及與臺灣之間的商船運補。民國40 年代初期,國史館〈基隆港大安輪船難調查報告〉記載:「本省與金門馬祖聯絡,海上未有客船,空中亦無班機,平時旅客往來均搭乘貨船或軍差船」,可見當時除了軍方船隻往來臺馬兩地,一般民眾遇有急事或罹患重病,僅能搭乘貨輪穿越臺灣海峽,臺馬之間交通極為不便。

 民國44 年3 月,行政院規定:「金門馬祖現係作戰地帶,暫停一般外人遊歷與居住,惟外國官員或外國記者,經許可或應邀前往者,不在此限。」本縣各島為國共交戰區,地處前線,對於人員、物質進出管制嚴密,臺灣地區民眾除了服兵役,或因公前來本縣支援各項軍事建設、勞軍、參訪團體,一般民眾根本無由造訪。

 民國45 年,金馬實施戰地政務,本縣為前線戰地,一切以支援軍事,反攻大陸為目標;本縣各海岸線、軍營、據點均劃為禁區,民眾不得接近。47 年金門爆發八二三砲戰,國共對峙形勢更為嚴峻,隨時可能爆發戰爭。期間,國軍駐守本縣,每日例行戰備訓練之外,並在海岸線密佈據點、挖坑道、築碉堡、鑿戰壕、種瓊麻,進行各項軍事建設。與此同時,大陸與金馬之間「單打雙不打」之砲擊,延續20 年之久;海上、空中也時而發生零星戰役。

 民國60 年12 月,國防部頒布「戡亂時期臺灣與金馬地區往返申請處理辦法」,本縣民眾赴臺升學、就業、醫療、探親,皆須申請核准,方能成行。臺灣地區民眾礙於交通及法令規定,不能以旅遊名義入境本縣。但部分民眾仍可透過村里長參訪團、勞軍團、藝文團體名義,高中及大專院校學生則參加救國團於寒暑假辦理的青年戰鬥營,前來本縣參訪。

 民國80年5月13日,「動員戡亂時期往返金馬與臺灣地區辦法」廢止,臺馬兩地民眾入出本縣,與行走國內無異。81 年11 月7 日,金馬地區解除戰地政務,回歸地方自治。基於本縣獨特之自然資源、民俗文化與戰地景觀,歷任縣長皆以「觀光立縣」作為施政目標,以建立「海上珍珠」、「海上桃花源」自我期許,吸引臺、港、日本乃至於世界各地的遊客,以繁榮地方,帶動發展。

 民國88 年3 月15 日行政院核定本縣為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同年6 月成立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近年來,政府投入大量經費,結合地區特色,推行聚落保存,發揚民俗文化,改善島嶼交通,再加上「小三通」政策之施行,大量吸引臺灣及大陸人士前來本縣旅遊、探親或中轉大陸、臺灣。

 近年來,由於國寶級候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現蹤,建造媽祖巨神像,海上夜光藻聚集形成「藍眼淚」奇觀,閩東建築群聚落,雄奇險峻的島嶼地形,以及獨特的戰地景觀,吸引世界各地遊客,帶動了本縣餐飲、住宿、導遊等行業快速成長。

 雖然本縣觀光旅遊日漸增溫,旅客每年迭有成長,旅遊旺季甚至一票難求,一房難訂;然而,本縣畢竟屬海島型氣候,冬季嚴寒海象不穩,春夏霧季能見度不佳,再加上颱風侵襲,在在影響海陸交通,致使旅客經常因飛機停飛、客輪停航而困居島上,動彈不得,因此改善交通、提高食宿水平、增進人文素養、建立友善環境,在獨特的文化景觀之外,讓本縣真正成為「海上桃花源」,是縣府及縣民共同努力目標。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