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竿 鄉 志


  標題:第三章:芹壁聚落保存與空間再利用 
  作者:北竿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6-01-08    閱讀人次:7992 )  

一、前言
 芹壁聚落不但在建築形成上可以作為閩東建築最具典型的代表之一,其聚落的完整性保存了非常重要的(可能是最完整的)閩東聚落之實證材料。
 芹壁聚落的配置及傳統建築具有強烈的地方風格,其成長歷程和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連;其建築工匠技法非常出色,特別是石砌的部分:石砌外牆和木造內構的結合非常突出,木構造中穿斗和抬樑式的構造因著機能需求的彈性變化而彼此結合顯得格外獨特;同樣的石材從屋頂、牆身、舖面、石桓、駁崁,整個聚落整合在十分和諧的地景中,卻又能呈現每一棟建築的特色(幾乎沒有一棟是一樣的)。在台灣地區,大體上以閩南建築為主,芹壁的閩東建築特色,特別顯得突出而珍貴。
 芹壁聚落的形成應在清末至民初,清咸豐年間長樂鶴上鄉陳氏(第二十世後嗣分仁、義、禮、智、信等五房祖)智、義房祖後嗣陳于象等人,從事沿岸海上捕魚作業,因天候因素開始在島上泊憩,初期以草寮作為臨時休息及避難住所;由於內陸戰亂、民生困苦,漸漸開始定居島上。此時芹壁山泉旁各房里祖厝建築逐漸形成,歷經民國初年、抗戰時期、金馬戰地政務至民國六十年間整個建築聚落成形,尤以金馬戰地政務時期快速自然成長,迄六十年間達一百多戶。六十年代之後,漁業蕭條,芹壁村人口大量外流,近乎空城狀態,卻因此使得芹壁村成為馬祖地區快速現代化的過程中,唯一完整保存,尚未被現代建築入侵的傳統聚落。
 由於保存完整,前些年聚落保存觀念在馬祖萌芽後,各界認為極具修復價值。隨著藝術家一波波進駐,商業廣告來此取景,芹壁特有的閩東風情漸漸為國人熟悉,而造訪過的人無不讚嘆其美,但也對坍塌的老屋感到惋惜不已,於是連江縣政府在民國八十九年八月底展開芹壁聚落古厝修復工程。九十年六月第一、二批古厝修復完成,並開放民間經營民宿村、咖啡館等;第三、四期修復工程陸續展開,未來芹壁聚落保存將朝「觀光博物館」定位,仿效歐美、義大利等國家將芹壁聚落予以「原貌修復」,成立國際級的聚落保存博物館,成為全國唯一,且具國際水平的計畫。

第三章:芹壁聚落保存與空間再利用 照片
▲芹壁聚落

二、芹壁傳統聚落之形成
 清咸豐年間福建沿岸鶴上鄉陳氏(第二十世後嗣分仁、義、禮、智、信等五房祖)智、義房祖後嗣陳于象等人,從事沿岸海上捕魚作業,當時因天候因素開始在島上泊憩,初期以草寮為主之臨時休息及避難住所;直到清末民初時期,沿岸居民有感內陸戰亂、民生困苦,漸漸開始定居島上,從事海上捕魚作業。此時芹壁山泉旁漸有各房里祖厝散佈建築雛形形成,歷經民國初年、抗戰時期、金馬戰地政務至民國六十年間整個建築聚落成形,尤以金馬戰地政務時期快速自然成長,迄民國六十年間達一百多戶,後經八十一年實施地方自治,列為保存聚落至今。
 芹壁聚落建築依山傍水而建,外牆以當地花崗石為主,遠遠望去猶如海上石城,內部以木作分隔可歸納為「四扇三間」、「三扇二間」、「二扇一大間」等規模,隨規模大小可分「中間」、「左間」及「右間」等間,其中左右間又各分為「前堵」及「後堵」;內部空間使用,「中間」為家族空間,供儀典、起居、服務、生產等使用,「堵」為各房空間,供各房居住使用為主,兄弟間分房亦存有「左尊右卑、前尊後卑」傳統尊卑觀念。居民為考量家族成長需求,於各「堵」的外牆上設有開口,為將來增建預為準備。隨家族成員的繁衍,漸漸形成以「中間」為核心的各房里建築簇群(智三、四、五房里及義三之一、三之二、尾房、溪房等房里建築簇群),又少數因姻親關係而散佈在所屬房里簇群周圍的零星建築,形成血緣濃厚、生活密切,以及有機成長的空間特質,呈現出一種核與蔓的層次變化和向心關係,成為馬祖地區特有的聚落建築型態。

三、芹壁聚落的空間形式
 芹壁村聚落的空間形式是為馬祖島嶼典型的澳口集村,由芹山(標高229公尺)及壁山(標高298公尺)形成的稜線包被成完整地景,芹壁聚落不但在建築形成上可以作為閩東建築最具典型的代表之一,其聚落的完整性保存了非常重要的(可能是最完整的)閩東聚落之實證材料。
 從龜島上返眺整個聚落座落在低山腰的位置,它宛若一個可以固守的山城,由東西兩端的隘口控守著主要的入口和村中往來的主要平行於海灣的東西向步道,是為聚落日常往來的主要通道(高程十至二十公尺),而海灘地區則從高程八、九公尺左右至高潮線五至六公尺至低潮線口,形成一個非常有機的聚落場域。
 整個聚落的「中路」由天后宮及龜島形成中心軸線,通道沿著等高線蜿蜒而下至船屋及海灘地區,聚落的軸心由天后宮、中央通道(兩旁數間房舍及漁具室、漁獲處空間)、海灘、至龜島;它同時將芹壁聚落區劃為兩個次集的領域;由建造年代的考察及地籍資料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發現芹壁村的發展,是由東村而漸往西村;在東村的居民配置上,建築沿著地形錯落配置,是一個較為早期自然發展的區域,西村則為較有計劃地配置在各個地權分割較為整齊的方塊建地上,由一個丁字型的步道作為骨架,順著坡度如梯田般地座落在西側坡地上。
 當聚落集村逐漸穩定後,村民除了主要的漁獲產業外,也逐步向後山開墾旱田種植蔬菜,因此在東村的後方形成了一條登山步道,沿線民宅逐漸向上伸展,西村亦有一條步道通往後山,大抵亦做為農作之用。

四、芹壁傳統建築的保存價值
 芹壁村聚落及其傳統建築的保存價值主要包括:第一、芹壁聚落的配置及傳統建築具有強烈的地方風格,其成長歷史和環境有著極為有機的關連性;第二、芹壁建築的工匠技法非常出色,特別是石砌的部分;第三、石砌外牆和木造內構的結合非常突出,木構造中穿斗和抬樑式的構造因著機能需求的彈性變化而彼此結合顯得格外的獨特;第四、同樣的石材從屋頂、牆身、舖面、乃至石桓、駁崁,整個聚落整合在十分和諧的地景,卻又能呈現每一棟建築的特色(幾乎沒有一棟是一樣的),它證實了一個穩定營建系統和有機成長的共生卻豐富的和諧關係;第五、在台灣地區,大抵以閩南建築為主,芹壁的閩東建築特色,顯得特別突出而珍貴。

第三章:芹壁聚落保存與空間再利用 照片
▲石牆上的精神標語

五、芹壁傳統建築的特徵與工法
 芹壁村建築的特色包括:一、三開間無天井的方形平面;二、封火山牆、壓瓦石、封簷壓條、山牆正面的屋頂;在披水形式上,則因應著平面及防風壓簷的特性而作成二坡水、五脊四坡頂;三、因應承重及開口門窗的構造,巧妙地運用豐富的石砌牆身及馬蹄腳的牆身基座;四、內部木構架獨立於石造牆身,將方形平面六等分去呼應五脊四披水,或二披水的屋頂形成,同時巧妙地結合了穿斗式及抬樑式的結構,使得屋頂能夠利用減柱增大室內空間的彈性使用;五、舖面、駁崁巧妙地使用砌石和建築物結合成為一體,在排水系統上亦使用砌石承接屋頂面、牆面、乃至於駁崁的營建系統,使得臨沃口傍山而居的山城十分穩固。
(一)平面格局的特色
 芹壁建築大抵以矩形5:6至5:8的比例自成一個單元,然後隨著地形往兩側增長(有時會使用共同壁,但內部單元是獨立的);這樣的平面格局也出現在長樂、福清一帶的民居,甚至連封火山牆,正立面也十分近似。
 從機能上來分析這樣的建築格局,大抵可以防風的作用來解釋;大部分的正門雖然面海,但平常不用,而是使用側面(主要的入口通常會有插滿香的泥塑花瓶浮雕),而一樓的空間基本上是作為前庭如抱廈的使用,有二至四個房間如四合院第一進的廂房,二樓則如四合院中的第二進。這樣的平面格局除了防風,整個建築也宛若一個城堡,從窗台的設計上看來,也是有射口的形式,因此推斷這些建築的設計考慮了天災人禍的安全需求。
 神龕通常設置於正門軸向的後牆方形凹穴內,大約是50公分×70公分左右大小;而由於建築隨石砌坡崁而築,因此有時入口在二樓,二樓設置四間臥房,一樓則作為起居、作業、儲藏的空間;特別的是這些二樓的建築在面海的牆面中央仍設有一門望向海面(在芹壁則幾乎每戶皆可由此門望見龜島),推斷可能和早期漁作產業及風水的影響(神龕可以望向海面龜島等)。
 廚房通常設於獨立的外室,或連接於側面或於室前一側,灶以磚、土砌築而成,煙囪則砌成可置物的階梯狀,和福清、長樂一帶相似;另有些大型建築獨於側面或前院駁崁下設漁獲處理的大型炊事房,有些屋頂還作成平頂,做為居家前埕的空間。不過,即便是狹小的屋前空地(亦為通道的一部分)亦常是村民聚會、聊天、甚至夏日晚餐的地點;在芹壁村裡,我們看到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結合,從土地權屬及建物測繪的比對中,我們發現一些通道基本上是私人的建地範圍,是透過一種社區共識所開放的半公共、半私密的領域。另外有一個極特別的格局,是在側面常常會設置如屋牆高的砌石牆,並且亦設有牆門、牆窗,形成一個介於室內(從牆高及門、窗的設置上來看)及天井(沒有屋頂)的私有內圍空間,有若玄關的功能,日後又可成為居室空間伸展增加的地方(加上屋頂即可);這又可以解釋為何外牆和內部木結構是完全獨立系統的原因,它保持了一個很大的彈性,讓空間能非常有機而有效的增長繁殖,從短牆或駁崁,到宅牆天井,到建構木結構支撐屋頂和分割室內空間成宅室,期間可以交互為用,非常有利。
總體來說,芹壁的建築是由一個無天井,及以接近5:8矩形的石造空間單元所構成,內部的木構造將平面分為三開間,二側通常作為臥房,分成前後二室,附屬性空間通常置於側面或前伸手的位置,增長空間則先以天井方式圍於側面或前庭一側,日後木構架設立於圍牆內,加屋頂即另成一完整的單元空間,只是尺度較小。
(二)材料構造及造型
1.屋頂
 芹壁大部分民居屋頂為五脊四披水的形式,或為前後雙披頂;這種五脊四披水的形式接近制式的廡殿頂,但屋簷不出挑,五脊形式也無華麗的廡殿頂垂脊作法,而純粹只是順著內部之開間的結構和外部防風功能所形成的造型。
 為了防強風,無論是兩披水或四披水(五脊),其屋頂披面皆較為緩,約三分水(即1尺升3寸),另外「壓瓦石」及「壓簷條」(或砌「簷脊」留滴水口)也是芹壁聚落重要的地景元素。
 至於二披水和四披水的取捨,大抵和建築的高度有關,通常一層樓用二披水、二層樓用五脊四披水;從造形比例上來看,這樣的做法相當合理,整個量體比較優美;從構造的合理性來看,若二樓作二披水,石砌樓高至三樓,增加其建物的不穩定性;不過亦有例外(即二樓建築用二披水),其通常是傍著駁崁而建,即一邊是一樓,而另外一面海邊(高程較低者)則為二層樓。
2.壁身構造及立面形式
 芹壁傳統建築的主要特色之一在於其建築的壁身構造及立面形式。主要以石砌承重牆為主,不過亦有三面石砌、單面完全用木結構者,如芹壁村20號、26號等,此種材料上的對比反使得該建築特別凸顯。牆身砌法有多種不同工法用在不同的區位:(1)在門、窗開口部用條石榫砌;(2)屋角及開口周圍用丁字砌法;(3)其餘部份用人字砌法。
 芹壁的壁身砌造另有一項特色是承重石牆的基腳砌法,當地人稱「馬蹄腳」,是將垂直砌的牆身置於加寬放大的基座上,通常約在離地一百六十至一百八十公分的地方開始放腳三十五至四十五公分往外,房子內部是垂直砌的,外部則是在常人高度的地方呈弧線外放,這些石砌牆身讓人見識到一個成熟的營建體對於材料熟透後的那種順性、貼切、自在和豐富。
 芹壁建築兩側的厚重石牆通常以「人」字山牆為主,具有二項特色:第一、石砌牆身和室內的屋架木身結構是兩個獨立的系統,桁架是由木構造支撐而非石砌牆;第二、房屋的主結構由民間的二個桁架為主(通常為九桁架),次間的邊柱和樑枋為輔,因此最大跨距的木樑是房屋的進深而非山牆的間距(牆身一般厚約四十至四十五公分,進深約六至七公尺)。
(三)木架構造
 芹壁建築的木構架是形成內部隔間及支撐屋頂結構的結構體;在三開間的構造中,明間的兩側桁架主要是穿斗和抬樑式混合的桁架(大部分為九架桁、簡易者為七架桁),二樓和一樓的柱位不一定對齊,二樓的桁架是承座在一樓的柱子上的垂直樑上(進深方向),樑上擱墊木、再置密肋樑,然後再將木板密鋪於樑上;一、二樓柱位對齊者主要是石牆側的棟柱(分角柱及中央配置),以三開間而言,共有十柱緊靠石牆而立,然後和民間的桁架形成一個格子桁架,因此其柱位及格間有較大的彈性,可以減少出挑。
 木架構和屋頂五脊四披水的連結亦是芹壁村建築的特色之一。由於明間寬度不一定和屋頂的正脊同寬;若明間擴大,正脊小於明間,則通常會利用木桁架中柱搭接中樑,上立吊柱承接脊頂,四個垂脊則和桁架上的童柱和角柱搭接;若明間小於正脊,則桁架中樑會外伸,利用三排的額枋樑出挑吊柱去成正脊頂;這個用法在單室不開間、中柱不落地的架構上亦可利用,即利用前後棟柱及進深向的中樑,中樑上童柱,往二側用額枋(通常也是三排)出挑吊柱去承正脊樑頂,如此可以增加室內的空間,隔間也非常具有彈性。
 芹壁的木構架,基本上是典型的閩東系統,素樸但精巧,因此它的柱斷面並非正圓斷面,束材不作肥身,方童柱,無垂花,棟架採徹上露明造,不作天花,棟架間牆以編竹夾泥牆填補,再粉以白灰,桁間短較寬疏,不用望磚直接於椽子上舖瓦(或以望板取代)。芹壁建築的木構造不若閩南的華麗,卻非常具有結構性、機能性,在解決實質環境的功能上可以看出匠師的巧妙。
(四)細部及裝飾
 芹壁建築基本上是機能的、樸質的、沒有太多的裝飾或施工細節。它的美反映在於解決機能上的精巧工法。不過,亦有若干裝飾細部說明如下:
1.屋頂部分
 正脊上偶會有泥塑脊獸做為鎮宅避邪之用,特別是芹壁村14號的脊獸是背海面山,和一般與正門同向的脊獸、蚩尤(金門地區)、寶塔等不同。
 壓簷做法有很多種,亦有用女兒牆方式加線腳方式為之,受洋樓形式影響;這些女兒牆的正面約在開間結構上方會有獅獸、蓮花的裝飾,而出水口亦有以鯉魚泥塑作為出水口。
2.門窗部分
 平日出入的門側邊常有瓶形、葫蘆形、魚形的插香泥塑,考究者用石雕崁入,是真正的出入門道(通常為側門、而非正門)。
 門臼通常與石雕直接崁入牆體。
 有些建築前門設有照壁,並有八卦、太極等石雕、泥塑或木質雕刻作為避邪之用。
 門框通常以條實為楣,或作半圓拱,有時亦加有腰門。
 窗門通常較小,有防風、防盜的功能,並且內部成射口梯形(外小內大),亦有外窗及內窗(木結構)之分。有些建築較為考究,門楣上亦有石雕的幾何性線條裝飾,石牆與女兒牆之間亦有用磚45度角平舖砌成鋸齒狀作為裝飾。
3.牆體部分
 馬蹄腳是牆體砌作的特色,多採用丁字砌逐漸外凸約四十公分左右,人字砌的工法細緻,是芹壁建築的特色。

六、芹壁建築特色與閩東民居的脈絡
 馬祖地區的民居和福建閩東地區的形式頗為類似,馬祖和閩東地區的沿海一帶的民居,在機能上和材料上有更多的類似,長樂、古田、福清、霞浦一帶的民居同樣是開間無天井式的平面格局,正面做法與山牆與馬祖有頗多類似,而在屋頂形式上也是五脊四披水或封火山牆的雙披水形式,因此在形式脈絡上,馬祖應屬於閩東建築體系的一部份。
 尤其霞浦洪江民居「一顆印」式的四周外牆密閉的海邊建築如芹壁村傳統民居,內部亦為木構造,五脊四披屋頂、外牆勒腳,外觀宛如城堡一般。「質樸、自然」、「反應環境條件的有機形式」可以說是閩東建築的特色。

七、芹壁聚落保存與空間再利用
 芹壁村由於人口外流,當年繁華之聚落至今村內住戶不到五戶人口,近乎空城的景況。也因為人口外流,造就了芹壁村在馬祖地區快速現代化的過程中,唯一完整保存,尚未被現代建築入侵的傳統聚落。而芹壁的聚落建築,也由於年久失修,有許多頹坍、破敗的景況。馬祖地區推動聚落保存之觀念與實踐行之有年,八十八年底,連江縣政府提出「聚落保存政策白皮書」,確立了未來聚落保存發展方向,並經議會一致通過劃設北竿芹壁、東莒大埔、福正等村為「閩東傳統聚落保存區」,隨即向內政部營建署爭取經費,在八十九年九月展開芹壁聚落古厝第一期修復工程,沈寂了二十多年的芹壁村,因為此項工程的展開再現生機。九十年六月第一、二批古厝修復完成,並開放民間經營民宿村、咖啡館,為聚落保存空間再利用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第三、四期修復工程陸續展開,未來芹壁聚落保存將朝「觀光博物館」定位,仿效歐美、義大利等國家將芹壁聚落予以「原貌修復」,成立國際級的聚落保存博物館,成為全國唯一,且具國際水平的計畫。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