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竿 鄉 志


  標題:第三章:宗教信仰 
  作者:北竿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6-01-08    閱讀人次:14297 )  

一、宗教信仰源流
 馬祖列島的民間信仰文化源於福建,福建自古以來民間信仰文化發展,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包括:一、秦漢以前的閩越人自然崇拜和原始巫術流傳時期 二、魏晉北方漢族民間信仰的傳入與閩越巫術文化衝突、融合時期 三、隋唐五代漢族民間信仰文化在福建佔完全主導地位時期 四、宋元福建民間本土神祇大創造時期 五、明清以來民間信仰文化鼎盛時期。
 地方性的神祇崇拜,構建了馬祖民間信仰文化的主要內涵和區域特色。產生於福建本土的地方神祇,影響最大,卻也最特別的當屬天后媽祖,不同於其他地方神祇信仰者大都集中於同一方言區、州、府、縣,不但福建全境、沿海各省、馬祖、港澳、東南亞各地華僑社區,都有其崇拜者。馬祖地區各島都有天后宮的建置,本鄉芹壁、板里各有一座。
 另外,臨水夫人、五靈公、白馬尊王也是在馬祖列島頗具影響力的福建地方神祇。
 一般認為,臨水夫人的信仰,在唐代後期即已形成,明清以來,進一步成為福州等地區民間信仰中最有影響力神祇之一,在馬祖列島,臨水夫人廟各島都有,北竿在芹壁天后宮與媽祖合祀。雖然傳說臨水夫人具有種種神通,但其信仰主要內涵,在於保胎救產、護救婦幼,信徒以女性為主。
 五靈公信仰,源於閩江流域的五帝信仰,基本上是一種瘟神崇拜。馬祖列島開發之初,瘴癘叢生,移民水土不服,不免有瘟疫產生,五帝信仰的盛行,勢屬必然,祭祀五靈公廟宇亦遍布馬祖,本鄉芹壁、橋仔、午沙各有一座。
 白馬尊王的信仰流行於福州地區,始於漢初,盛於唐宋,延續至清末民初依舊不衰。馬祖地區的白馬尊王信仰頗為普及,四鄉五島處處可見,本鄉坂里、橋仔、大坵都有立廟奉祀,尤其橋仔一地便有兩座廟。
 除媽祖、臨水夫人、五靈公、白馬尊王等馬祖地區普遍的神祇,北竿鄉另有蕭王府、水部尚書公、楊公八使、鐵甲將軍等馬祖地區獨一無二的神祇信仰。
 蕭王府源自泉州,當地稱「富美宮」,在台灣地區分布甚廣,是閩南人信仰的神祇。北竿地區的傳入,來自原籍泉州惠安的周蒙氏,自原鄉帶來塘岐,原供奉於自家,後立廟奉祀。伴隨蕭王府而來的扛乩信仰,擴散至整個北竿島,獨樹一格,成為其他馬祖島嶼所未見的閩東信仰文化的一大流變。
 水部尚書公信仰在閩江流域盛行,清中葉以後達到「終日商船祈禱不歇」的程度。福州台江區有一座萬壽尚書公廟,始建於明代,面貌巍峨,廣達一千平方米,分前後殿。北竿尚書公信仰源於民國三十年間,塘岐村民蕭金妻周氏人稱金嫂赴台江萬壽尚書公廟,祈得分爐在斜坪家中,供鄉親膜拜。民國六十五年於大同一村建廟,八十二年間在大道機場對面新建廟宇,是馬祖地區少見的「大」廟。
 楊公八使信仰起源甚早,明崇禎年間印行的「福州府志」即紀錄北竿塘有八使澳這個地名,推測楊公八使廟肇建年代應早在明末清初,傳說楊公八使與惡龍鬥法,為惡龍捲入海中溺斃,屍體漂至后沃村大沃山附近,為漁民發現,向其祈願若豐收將予厚葬,果靈驗,遣人將屍體抬至塘岐隴裡,一時大雨如注,眾人走避,驟雨方歇,卻見屍體已遁入土中,遂就地蓋墓,另於后澳村立廟祭祀。每年元宵后澳楊公八使廟信徒前往隴裡謁陵,一般認為今日北竿元宵神明繞境活動應起源於此。

第三章:宗教信仰 照片
▲芹壁村天后宮的蛙神

 芹壁天后宮有一鐵甲將軍,所謂鐵甲將軍者「蛙神」也。閩越人曾活躍於閩江一帶,從事水耕火耨的生活,由於青蛙是稻田害蟲的天敵,是稻米保護神,報本崇始,使得閩越人普遍存有青蛙崇拜之習俗,從遠古一直到明清時期,福建的蛙神崇拜始終盛行。芹壁村民崇拜鐵甲將軍更甚其他神祇,村民流傳著不少蛙神飲酒、看戲、點兵的傳奇。八十六年芹壁鐵甲將軍奉天巡狩,跨海繞境南竿,並繞境北竿兩天,盛況空前。八十九年七月,芹壁村民數十人前往武夷山朝聖,向鐵甲將軍祖廟立碑進香。

二、廟宇簡介
水部尚書公廟
廟址:塘岐村大道機場旁。
廟宇負責人:王世才。
廟宇沿革:民國三十年間,北竿漁民蕭金妻周氏,人稱金嫂,赴大陸福州台江區塢尾萬壽尚書公廟,祈得尚書公分爐至斜坪家中,供鄉親膜拜。五十二年移駕塘岐大同一村,召募社友,並於六十五年籌資建廟,舊址在北竿衛生所對面,因廟空間過於狹小,於是信徒倡議在北竿航空站對面新建一座宮殿式重簷歇山廟宇,耗資新台幣一千五百餘萬元,經年餘建造,於八十三年竣工。
八十八年八月十四日,北竿水部尚書公廟代表六人,簽署協議書,捐贈新台幣一百二十三萬九千元,協助福州台江祖廟整建。九十年二月十日,北竿水部尚書公廟信眾五十九人,組成馬祖鄉親民族文化交流團,由總領隊王世才率領,從海上直航馬尾,赴大陸進香十一天,其中最重要活動便是前往福州台江區尚書公祖廟,及杭州西湖葛岭山麓墳地舉行隆重的敬香朝拜儀式。
九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把無名大火將尚書公廟燒的所剩無幾,由於整建經費龐大,除向社友募集外,也尋求官方援助,九十二年初已修復完成。
廟楹聯云:「節鎮守鄉邦,縱景炎殘局難支,一代忠貞垂史傳;英靈昭海筮,與信國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此一楹聯仿自祖廟,是道光三十年秋,林則徐卸任雲貴總督告老返鄉時所書,楹聯中把文天祥和陳文龍並列,皆抗元忠義之士。
祀神傳說:陳文龍,福建莆田人,宋咸淳五年進士,廷對第一,賈似道器重文龍才識,由節度使判官拔擢為監察御史。但文龍生性耿直,不齒賈似道弄權誤國,元兵攻陷襄陽之後,上書請纓並痛砭朝政,遭賈氏忌,黜知撫州,不久辭官返鄉,景炎元年文天祥、張世傑擁立端宗於福州,召文龍為參知政事,閩廣宣撫使兼興化軍,鎮莆泉時兵不血刃收復漳州。元兵攻佔福州,分兵興化,雙方鏊戰多日,敵不得逞。元遣使說降,文龍大怒,立斬來使,以明心志;不料興化通判曹澄孫開城迎降,將文龍家屬解往福州,元欲勸降歸順,文龍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即卒不屈。」忽必烈聞知他乃忠臣義士,不忍殺害,乃遞解至杭州,途中,文龍要求拜謁岳王廟。拜謁時掀一把香灰嚥下,並血書「效死勿去」,當日殉國,年僅四十六歲,葬杭州智果寺葛岭山麓。端宗聞耗,詔謚忠肅。明洪武三年封為水部尚書,列為海神奉祀,於是成為沿海漁民以及出使琉球船隻心目中保護神。
祀神來源地:福州台江萬壽尚書公廟。
祭典活動:每年元宵節是尚書公廟最隆重盛大的祭祀與酬神節日,當日廟會最高潮應是神明繞境祈福活動。約午後二時,先由廟的輦輿(俗稱乩)請神擇吉時巡境,其陣頭排序如下列:乩→嗩吶→開道鑼旗→高照→大鑼→扇排→旗隊→孩囝(骨塔)→骨牌燈→花燈→香火亭車→香爐(由長老手捧,一人拿令旗和印、另一人撐著黑傘)→鼓板隊→乩,整支巡境隊伍綿延數百公尺長。遊行路線從廟埕出發,經中正路轉復興路、中山路,然後走塘后道抵楊公八使廟做客,稍事休息,再循塘后道回廟,歷時約兩個鐘頭。之後廟方還要接待各村社前來做客的乩神,一直忙到深夜。當年若社員家中有人結婚,還要進行「送喜」儀式,通常由長老捧香案,鼓板隊隨行,一路敲鑼打鼓,送喜到新婚之家祝禱早生貴子,福氣滿堂。
正殿祀神:尚書公、尚書公夫人、王母娘娘、玉皇大帝、龍大帝、帝爺公、岳元帥、三十六大將、齊天大聖、三仙姑。
神誕日:
尚書公、龍大帝:農曆八月十五日。
王母娘娘、玉皇大帝:農曆七月十八日。
齊天大聖、三仙姑:農曆十月十二日。
三十六大將、帝爺公:農曆十月十八日。

第三章:宗教信仰 照片
▲水部尚書公廟

蕭王府
廟址:塘岐村70號。
廟宇負責人:徐美輝。
廟宇沿革:清光緒年間,塘岐村周蒙先生,由泉州富美宮迎蕭王爺金身回家奉祀。至民國六十六年由鄉紳姜元泉、王水官等發起募款共得新台幣七十萬元,籌建蕭王府廟,由北高指揮部全力支援兵工並捐獻砂石水泥協建。民國七十三年整修並增建山門一座。
八十五年五月十七日,信徒曾組團赴泉州富美宮祖廟進香。
八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一百零六人組成的龐大進香團再度赴泉州祖廟進香。
九十年八月十一至十四日,蕭王府信徒交流聯誼團前往中和、萬華、三重、新竹、梧棲、鹿港、雲林、嘉義、高雄等地富美宮交流訪問。
蕭王府廟為傳統閩東式建築,優美典雅,向被地方文史工作者讚譽為馬祖傳統廟宇經典之作。由於結構老舊,漏水嚴重,廟方已於九十二年三月將之拆除重建,重建經費預估高達新台幣三千萬元,除連江縣政府補助六百萬元外,其餘將展開募捐。
祀神傳說:蕭王府-蕭望之故事。《漢書》記載:蕭太傅,名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人。漢宣帝時,歷任左馮翊,大鴻臚、御史大夫、太子太傅,以清正剛直,愛國愛民著稱。《漢書》讚其「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元帝時遭宦官陷害,被迫引鴆自殺。歿後百姓立廟祭祀,成為神祇。在泉州,另有傳說,略謂:蕭太傅為人至孝,其母晚年不良於行,他特造一座小車,前由公羊牽引,自己在後推車,經常載母親出外遊玩。後來,信徒出自蕭太傅敬重,而有放公羊的習俗。讓公羊自行出食,只要放生之公羊,雙角都刻有「富美宮」字樣。泉州人視為神羊,任羊走到哪裡,吃到哪裡。
祀神來源地:泉州富美宮。
祭典活動:元宵節巡境祈福活動。
正殿祀神:蕭王爺、蕭夫人、蓮城佛祖、臨水夫人、南京先生、雷大人、金大人、丁將軍、本境大王。
神誕日:農曆九月九日。

第三章:宗教信仰 照片
▲蕭王府廟

廣玄宮
廟址:塘岐村273-4號(大道機場旁)。
廟宇負責人:劉秋英。
廟宇沿革:民國八十六年農曆四月初三,板橋廣玄宮七位師父為天命出巡普渡法事前來馬祖地區探察路線,由王樹欽擔任導遊,後因天候滯留北竿七天,在陪他們全天吃素七天中,王樹欽剃度持齋走向修行之路。五月一日,王樹欽赴板橋廣玄宮跪求真武老祖金身回家供奉鎮宅,並發願捐地,由師兄弟及地方人士贊助,搭建兩層樓鋁鋅鋼板屋一座,八十七年二月十八日正式入廟安座落成。
祀神傳說:相傳玉帝封玄天上帝為金闕化身,蕩魔天尊,掌管太陽宮及三十六員天將,賜黑袍、七星劍、七寶冠。真武玄帝來到太陽宮,不見三十六將,玄帝請教師父妙樂天尊,天尊告之:你還有四十二年災難未滿,得下凡受盡苦難。玄帝拜別師父,化一縷金光飛入淨樂國,善勝皇后夢見吞日入腹,忽覺有孕,於開皇二十五年三月初三午時出生。長大後棄家修行,斗母元君度其前往武當山苦練玄功有成,詔封玉虛師相,北方玄天上帝,管三十六員大將,八十二化身,年逢九月初九、十二月二十五巡遊天下,驗察善惡。時中界隋煬帝無道,玄帝自動請旨下凡,玉帝親封北方真武大將軍,受三清指點,先收伏龜蛇二妖,玉帝封為水火二將,自是玄帝披髮於後,腳踏龜蛇,手執寶劍,返天繳旨,玉帝大悅,加封混元九天萬法教主,玉虛師相、蕩魔天尊。
祀神來源地:板橋漢生東路廣玄宮。
祭典活動:每年玄天上帝神誕日,舉辦隆重祝壽及誦經法會;中元節舉辦中元普度盂蘭盆會;每月初一、十五定期舉行消災祈福誦經法會,並準備素菜素飯普施兵降及幽冥眾生;每年農曆十二月起開始受理消災解厄改制、安太歲、安光明燈、七星元神燈等各項登記。
正殿祀神:北極真武老祖、濟公活佛、天上聖母、地藏古佛、南海古佛、關聖帝君、無極元帥。
神誕日:農曆三月初三日。

五福天仙府
廟址:塘岐村23號。
廟宇負責人:王華英。
廟宇沿革:舊廟原位於午沙沙灘左側,現已荒廢,始建於民國十八年,民國五十七、五十八年村民將軍方北海坑道工程廢棄石塊,搬運至現址,建造新廟。六十八年、七十五年兩度整修。妙楹聯云:「道統諸天功啟三皇五帝,法周上界心存萬類群生」,「五族共沐慈暉大地、福星普照澤被庶黎」。
祀神傳說:相傳民國十八年,有內地漁船停靠午沙港,漁民香火袋被風吹到午沙水井旁樹枝上,香火袋上寫著五福天仙府。漁民尋獲請回漁船安放,第二天再度被吹回原地,居民嘖嘖稱奇,認為是神靈欲長駐午沙之靈兆,於是立廟奉祀,五福大帝應屬瘟神崇拜。又謂五福大帝廟成,一日,包大人(包青天)降神乩欲駐此地,村民塑金身以奉,又一年再降乩云:雲大人為其好友,欲同享煙火,村民再塑金身。
祀神來源地:福建長樂。
祭典活動:元宵排暝,近年規模日益縮小簡化。
正殿祀神:五福大帝、包大人、雲大人。

楊公八使廟
廟址:后沃村22號。
廟宇負責人:陳尚武。
廟宇沿革:據明崇禎年間編纂的福州府志卷十二海防篇,曾紀錄北竿「八使澳」的地名,可見楊公八使廟早在明末便已肇建。其間歷經多次修建,最近一次在民國七十六年籌資四百七十萬元,由擎天部隊協建,七十八年完工,並立碑永誌。九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后沃村民及旅台鄉親信徒共八十九人,組團赴大陸進香八天,曾前往連江縣后洋晉謁祖廟。
祀神傳說:楊公八使法師,連江松皋村人,幼年出外學習道術,及長返回故里幫助父親務農,有一惡龍常與其作對,每當楊公八使屋外曬稻穀時,惡龍暗中翻雲覆雨,待稻穀收回屋內卻又艷陽高照,令其十分氣惱。為擒住惡龍,某日,楊公本以銀針穿進龍鼻,其妹誤擲鐵針,惡龍疼痛難耐,遂將法師捲入海中,溺斃於閩海,不久屍體漂浮至現后沃村後山(大沃山)八使隴,清晨一漁民出海捕魚,發現浮屍,向其祈願:「若你有靈,讓我捕到滿船無頭黃魚,我將厚葬你」,果真如願,漁民感其靈驗,遂遣人將屍身包裹,抬至塘岐隴裡,頓時大雨如注,眾人走避,驟雨方歇,卻見屍體已遁入土中,眾人稱奇,以為楊公得地靈,就地蓋墓(現存墓碑鐫刻「楊公老祖」),另於后沃村立廟祭祀。
祀神來源地:連江縣安凱鄉安海后洋村。
祭典活動:元宵節當晚,迎神隊伍浩浩蕩蕩行經熾坪,再至隴裡祭拜楊公老祖墓。先由長老請神祝禱後,返程途經塘岐蕭王府和水部尚書公廟作客,短暫歇腳。此時,塘岐兩座角頭廟照例扛乩熱情邀約楊公八使迎神隊伍,乩與乩相互溝通,深怕怠慢,有失主人面子;送客時亦再三婉留,並以乩護送迎神隊伍,鞭炮煙火將天空喧鬧成璀燦奪目,最後迎神隊伍沿塘后道返回后澳八使廟。
正殿祀神:楊公八使、天上聖母、華光大帝、白馬尊王、福德正神。
神誕日:農曆正月初八日。

第三章:宗教信仰 照片
▲楊公八使廟

坂里天后宮
廟址:坂里村94號。
廟宇負責人:王詩如。
廟宇沿革:此廟肇建於道光年間,民國七十二年改建完成時,民眾將舊香爐丟棄,香爐上依稀可辨「清道光X未年」,據此推斷廟應興建於道光十五年(乙未年)或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年)。
祀神傳說:相傳天后林默娘(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卒於宋太宗雍熙四年。其祖輩可溯及唐代,唐憲宗時莆田有林牧者,育有九子,皆官至刺史,人稱“九牧林氏”,林默娘是林牧第十世孫女,父林愿,世居莆田縣湄洲嶼東螺村,因出生一個月從不啼哭過,其父遂取名默娘。據《三教搜神大全》記載:默娘母親「曾夢南海觀音與以優缽花,吞之,已而孕,十四個月始娩身,得妃(天妃林默娘)」。五歲能誦《觀音經》,與神佛結下宿緣,長大後能通悟祕法,預知福禍,為鄉民驅邪祛病,極受里人愛戴。她經常乘船渡海,雲遊島嶼間,憑其神通與好水性,在海上多次拯救遇難漁民和商旅,人們稱其「神女」或「龍女」。有一次暴風雨天父兄出海捕魚未歸,默娘投海救父,不幸罹難,本地鄉野傳說,其屍身漂至馬祖澳口,村民將安葬於現馬港天后宮,後莆田人得知,將其屍身迎回湄洲。默娘升化後屢被朝廷敕封,老堂公:偏殿祀神老堂公,據鄉老描述,老堂,屬陰神孤魂野鬼之類,常捉弄村民,不堪其擾,村民遂於廟之左側立一神龕供奉之。
祀神來源地:不詳。
祭典活動:元宵節及神誕時舉行,規模不大。
正殿祀神:媽祖娘娘、福德正神、本境大王、老堂公。
神誕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坂里白馬尊王廟
廟址:坂里村95號。
廟宇負責人:王詩全。
廟宇沿革:肇建於清道光年間,應與坂里天后宮同一時期。民國七十二年,村民在原址整建,委請北高指揮部支援兵工構築封火山牆式造型;八十七年,村民以規模太小,加上中澳口闢建遊艇碼頭,有失體面,於是將舊廟拆除,重建成今日宮殿式廟宇。
祀神傳說:漢武帝即位前,福建一帶由閩越國所統治,至閩越王王郢時為擴充版圖,北上圍東甌,南下擊南越,意圖稱霸福建。郢第三子,頗有乃父之風,幼習武有勇力,喜騎白馬,因其排行第三,人稱白馬三郎。時閩縣桑溪里東山之潭,廣六丈,深不可計,潭中有大鱔長約三丈,常為禍附近居民,白馬三郎為民除害,挾弓矢射大鱔,鱔纏以尾,人馬俱捲入潭中溺斃。當地人感念其偉蹟,立廟號曰:白馬三郎。唐貞元十年,觀察史王栩因福州一帶久旱不雨,率眾撚香向三郎禱雨,不久天降甘霖,普潤萬物生機,感其靈驗,於是修廟崇飾外觀,自後太守躬禱輒應。咸通六年,觀察史李瓚奏封龍驤侯。梁貞明中,閩忠懿王奏封弘潤王。宋熙寧八年,敕封沖濟廣應王。永寧十七年秋,大雨,半夜山洪爆發,廟有巨石高約兩丈堵其水分左右注流,無人傷亡,鄉人感其靈異,紹興五年奏封為孚佑王,對其崇祀固久矣。長樂縣一帶到處祭祀白馬王,板里王氏家族的原鄉十四都白眉村,清乾隆年間板里人王子貴籌建寺廟。
祀神來源地:長樂縣旒峰鄉白眉村。
祭典活動:每年正月十三日舉行繞境祈福活動,板里村民除以祭品恭迎神輿,並焚燒乾草以祭三郎座騎之白馬,充當糧秣。
正殿祀神:白馬尊王、白馬夫人、許元帥、招濟真君、少爺、總督。
神誕日:農曆三月初三日。

玉皇廟李哪吒三太子
廟址:坂里村93號。
廟宇負責人:王美淦。
廟宇沿革:某日,三太子哪吒突然附靈於王美淦僮身,並指示建廟。民國七十二年,村民集資興建完成。後因年久失修,加上嚴重漏水,村民乃再度募款,於舊址南側另建新廟,並於八十九年竣工。
廟楹聯曰:「廟廟巍峨地靈人傑,神功浩蕩物阜民康」。
祀神傳說:哪吒原是佛教的神明,為毗沙門天王第三太子,俗稱三太子。後被道教收編並豐富其故事,依據宋元故事版本:三太子哪吒是玉皇大帝駕下羅仙,身長六丈,頭戴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執法律,大喝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間多魔邪,玉帝令其下凡,於是托胎於李靖夫人之腹,哪吒出生五日,浴於東海,殺九龍和老龍,無意中射殺石磯娘娘之後又殺石磯娘娘。李靖大怒,痛責不已,哪吒遂割肉刻骨還父,斷絕父子關係。哪吒的真靈來到世尊面前求告,世尊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並授以密法,於是哪吒神通廣大,在靈山會上成為通天太師。玉帝更封他為三十六天將第一總領使,永鎮天門。而後封神演義、西遊記再從此進一步發展。
祀神來源地:王美淦受附身指示。
祭典活動:神誕日及元宵排暝活動。
正殿祀神:三太子李哪吒、李金仙姑、蕭大爺、福德正神。
神誕日:農曆五月十九日。

趙元帥府
廟址:芹壁村92號(上村)。
廟宇負責人:陳奕財。
廟宇沿革:民國八十六年,陳天官、王安民聯合台馬兩地鄉親集資新台幣二百二十九萬元鳩工興建,北高指揮部派砲指部工兵協建竣工,並勒石以記。
祀神傳說:趙元帥行頭出自龍虎山道教聖境,應是玄壇元帥趙公明。其事蹟可參閱橋仔正乙玄壇廟祀神故事。
附記:趙元帥原祀白沙謝家,黃木金經常去謝家串門子,一日,黃見神祇底部有一小抽屜,一時好奇拉出,不久,趙元帥附靈黃君僮身,一躍由二樓往下跳,毫髮無傷。黃木金被趙元帥收為專屬乩童,村中疑難雜症都求教於他。十餘年前,黃木金過世,趙元帥失其乩童。於是始做神乩,訓練乩腳扛乩,之後,凡求神問卜,顯乩文代答。另配祀余尊大帝、九將軍等神明,皆趙元帥收編之部將。而合祀之臨水夫人則從芹壁天后宮分香而來;芙蓉姐則是木金姊妹,早夭,被趙元帥收編為辦事員。麻仙姑則於數年前突然上神乩,表明欲長駐於此,村民亦塑金身。
祀神來源:民國四十年左右,海飄至白沙澳口,謝家拾獲雕像安放家中祭拜。
祭典活動:元宵節排暝祭祀。
正殿祀神:龍虎山趙元帥、麻仙姑、九將軍、余尊大帝、臨水夫人、芙蓉仙姐。
神誕日:農曆八月二十三日。

龍角峰五靈公
廟址:芹壁村90號。
廟宇負責人:陳則浩。
廟宇沿革:民國五十六年,大坵村民林木蘭將香火袋帶至芹壁村,村民因其靈驗遂建廟奉祀。
祀神傳說:五靈公傳說請參閱“清頭溪五靈公”;觀音據載為庄妙王之季女,王為三女選婿,惟妙音抗旨,逃婚至山學道。一日,王病,醫治無效,神醫指點云:需至親手眼,方可治療,國王二女皆不予,唯妙音毅然自斷手臂,並剜出兩眼,其行跡動感天地,遂長千手千眼來,以通觀世界,大慈大悲救人苦難,因此東傳佛教中以觀音與民眾結緣最深。本廟觀音,甚受婦女崇祀,據說不孕婦女求子,或祈求解答疑難,皆非常靈驗。每逢正月二十九日,許多婦女夜宿廟庭祈夢,或祈求賜子,絡繹不絕。
附記:廟右祀楊府大人,即史書所載楊夢斗。原鄉龍角峰有一石碑記載楊公生平簡介云:「公諱夢斗,字子卿,號山甫。南宋保佑四年,公元1256年,同其胞兄楊琦,胞弟叔濟,胞姪次鄭,登文天祥進士榜,一門同榜四進士,古來罕有,時稱“河東之鳳”,德佑初,元兵長驅南下,宋庭危急,與文天祥等各路兵馬相呼應,力抗元兵。兵敗,公赴楊子江,合門偕部將鑿舟自沈殉國。……」
祀神來源地:長樂縣金峰鎮龍角峰。
祭典活動:無大規模祭典活動,惟正月二十九日,祈夢者眾,稍見祭祀或還願。
正殿祀神:觀音大士、五靈公、楊府大人。
神誕日:農曆二月十九日。

芹壁天后宮
廟址:芹壁村53號。
廟宇負責人:陳兆虎。
廟宇沿革:肇建於清同治十二年,廟內有碑文以資佐證。民國六十八年最後一次翻修,由陳天官等鄉紳發動鄉人集資新台幣八十餘萬元,北高指揮官丁之發特遣工兵部隊協助興建,修建之碑文崁在廟壁上。
廟楹聯云:「聖稱無極居太上以遍三千,尊上穹步虛清而登九五」、「廟貌巍峨地靈人傑、神功浩蕩物阜民豐」。
八十九年七月,芹壁村民與旅台鄉親數十人,組團前往武夷山,向鐵甲將軍祖廟朝聖並立碑。
祀神傳說:天后傳說詳見板里天后宮。有關鐵甲將軍的故事,芹壁村民對鐵甲將軍之崇拜,遠甚於其他神祇。據傳某次芹壁村祭祀,滿桌祭品,以及斟滿杯的高粱酒立於旁,私塾夫子正主持請神儀式時,突見青蛙躍攀香柱,並喝起杯中高梁酒,私塾夫子指為蛙神-鐵甲將軍。此後,凡有祭典必沽高粱酒供神蛙飲用,此一傳說亦流傳於長樂一帶鄉野,而施鴻保所著「閩雜記」亦有記載。
另外,傳說蛙神除喜歡喝高粱酒外,還喜歡看閩劇。某日,芹壁突然駛來一艘麻纜船,船上滿載戲班和道具,村民甚感訝異,並未聞有人至內地請來戲班。戲班主稱說:「有一老先生預付演出費,選定戲碼,並言明至芹壁演出」。村民恍然大悟是鐵甲將軍愛戲成痴,欲神人同樂之舉。鐵甲將軍時有保境驅敵事蹟,鄉老又有云:清季民初,閩海常有海盜出沒,有次海盜船集結芹壁外海準備打劫,危急之際,青蛙點兵,海盜瞭望岸上見官兵甚多,難以下手,遂知難而退,村民因此免於劫難。
附記:通天府祀神楊戩,其犬為哮天犬,其事蹟散見民間小說。
祀神來源地:鐵甲將軍來自福建武夷山,威武陳將軍來自福建長樂鶴上鎮。
祭典活動:每年元宵節都舉行大型祭典活動,民國八十六年正月十三日,芹壁鐵甲將軍神明奉天巡狩,渡海繞境南竿,北竿民眾、芹壁旅台鄉親參與盛舉,陣頭空前浩大。接著兩日繞境北竿共慶元宵,除原陣頭外,更加入骨牌燈、舞龍花車燈、天女散花等,甚至動員軍方支援,排場之大為歷年僅見。
正殿祀神:媽祖娘娘、鐵甲將軍、臨水夫人、威武陳將軍、通天府二郎神楊戩。
神誕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娘娘)。

第三章:宗教信仰 照片
▲芹壁天后宮

白馬大王廟
廟址:橋仔村靠港處(澳囝)。
廟宇負責人:王永興。
廟宇沿革:肇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根據神座前一只石製香爐爐耳旁刻有:道光乙巳年,周道振喜捨。按乙巳年為道光二十五年。最近一次翻修在民國六十三年。
廟楹聯云:「白馬顯威通漁如意,大王靈應合境平安」。
祀神傳說:亦稱澳囝大王,屬本境大王之類神祇,神格不高,早年香火鼎盛,因位居進出漁船漁民必經之路,深受崇祀,附祀龍蝦將軍,以處理海事,庇佑漁民。
祀神來源地:不詳。
祭典活動:與一般廟宇無差異,近年橋仔漁業沒落,祭典規模更遜往年。
正殿祀神:白馬大王、龍蝦將軍、福德正神。

白馬尊王廟
廟址:橋仔村沉斗位。
廟宇負責人:曹百達。
廟宇沿革:肇建於何時不詳,最近一次整建在民國八十年左右。
廟楹聯云:「玉封白馬得財華意,只求顯靈居才海島」。
祀神傳說:又稱沉斗位大王,廟前小澳為昔日漁家下網打樁的定點,某日,海上漂來浮屍,漁民將之安葬,常顯靈驗,漁民遂立廟奉祀,久而穿鑿附會於「白馬尊王」尊號,其實其神格僅是陰神,因被立廟血食四方,被提升為本境大王。
祀神來源地:海上流屍被祀成神。
祭典活動:與一般廟宇無大差異,但規模較小。
正殿祀神:白馬尊王、觀音菩薩、福德正神。

探花府田元帥
廟址:橋仔村58號。
廟宇負責人:邱德寶。
廟宇沿革:肇建年代久遠無線索可考,民國八十一年修建成今日廟貌。
九十一年五月信徒曾赴莆田頭亭瑞雲祖廟進香。
廟楹聯云:「探盡世間善惡情,花雲現時盡除邪」。
祀神傳說:田元帥俗名雷海青,《三教搜神大全》記載,雷海青唐代人,其母蘇氏,一日感天上翼宿入懷,未婚生子,父認為有辱門風,怒棄嬰於野地,被一鰥夫抱養。某日,蘇父路經農夫家門口,見一小孩直呼外公,公頓生愛憐,領回撫養。海青年少俊秀,擅長音律歌舞,為玄宗召入宮廷為樂師。安史之亂,叛軍攻入長安,海青被擒,安祿山召之獻藝助興,海青將樂器擲地,安祿山大怒,令將士將其凌遲至死。後來玄宗逃難入川時,三次顯靈護駕,搧風點火助陣大敗叛軍,其雷部神將的大旗,當時被雲遮住,只現出田字,官兵感念其功,稱之九天三田都元帥,亦稱其會樂天尊、歌舞菩薩。忠義事蹟感動天庭,玉帝敕封為風火院元帥,助張天師驅疫鬼。歷代君王屢有敕封,唐玄宗敕封梨園總管、唐肅宗封太常寺、宋高宗封大元帥;梨園子弟則尊奉為田都元帥。
附記:村民流傳有關田元帥的另一種說法,相傳某日田元帥上到靈台公的乩,自稱田元帥另有其人,名叫田德標,其妹為田賽花,莆田人,生日為六月二十三日,鄭二爺乃其總管。
祀神來源地:福建泉州(莆田頭亭)。
祭典活動:元宵節時,信徒們擺設豐盛祭品,扛乩的乩腳(又稱乩將),受神明點召,紛紛從各地趕回來參與盛會。
正殿祀神:田都元帥、鄭二爺、龍駒先鋒。
神誕日:農曆六月二十三日。

清頭溪五靈公
廟址:橋仔村 66號。
廟宇負責人:曹百達。
廟宇沿革:肇建年代應在清道光二十年,廟壁鐘板上鐫刻“天仙府道光庚子年”依稀可辨(按庚子年為道光二十年)。清光緒十二年曾重建,最近一次整建在民國六十六年。主廟在福州市「百龍庵」,本廟廟門經神之指示,須以壁山留下之溪水,經廟下方流入大海之溪頭,作為廟門之方位,因此稱為清頭溪五靈公。廟成初期,信徒眾多,香火興旺人丁旺盛,居民經營各業順暢,豐衣足食。後因溪水中段被攔截興建水壩,廟前溪水枯竭,信徒四遷,廟宇兩次整建,均賴散居各地信徒,及在地信眾發心捐款,出錢出力得以完成。民國早年,有台灣彰化籍商船一艘遇難,經五靈公顯靈搭救,船員感恩遂將廟中正爐一鼎請回彰化供奉膜拜。
廟楹聯云:「德佩五行隆百代,威驅四氣庇千家」,「清頭溪裡清頭侯,五位神稱五聖嶽」。
祀神傳說:相傳元朝太宗年間瘟疫四處,民不聊生,當時有五位來自不同地區的書生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趙光明等進京赴考,在福州結識,因志趣相投,遂義結金蘭。由於五位書生有感天災瘟疫不斷,百姓無一倖免,至此無心功名,並對天發願,乞求上蒼體恤民間疾苦,收回此災難,五人並投身一口井內,此舉感動了玉皇大帝,乃封為「五瘟公」、「五顯大帝」,令其掌管民間瘟疫,傳染病等。據傳當時福州百姓從水井內打撈上來五位書生遺體,每位均呈現不同顏色的面孔,分別為黑、白、綠、黃、紅色,其中有一人甚至成了鳥的嘴型,應是吸了瘟毒所致。
明崇禎年間,某夜,崇禎皇帝忽夢見五位顯靈告知近日將有災難,瘟疫會盛行,我等將會化災難至最小,次日果傳出瘟疫,崇禎帝積極防疫,疫情受到控制,崇禎帝感念五人顯靈,遂謚封為「五福大帝」。定三月三日為聖誕千秋,七月十四日五人投井日為忌日,昭告天下,供萬民膜拜。
五靈公者老大張元伯為顯靈公、老二鍾士秀為應靈公、老三趙光明為振靈公,老四劉元達為宣靈公、老五史文業為揚靈公。
祀神來源地:福建長樂金峰鎮清頭溪分香而來。
祭典活動:與一般北竿澳口村廟元宵酬神慶典活動相同。
正殿祀神:五靈公、臨水夫人、周元帥。

玄天上帝廟
廟址:橋仔村 101號。
廟宇負責人:陳兆鎮。
廟宇沿革:據廟前「北極玄天上帝記史碑」記載:「早在明末即建廟橋仔,清乾隆六年重新修葺歷今三百餘年,因年代久遠迭有隳壞,故由地方籌資重建承北高指揮部全力支援,地區指揮官兼行政督導專員精心擘劃,得以順利完成,軍民咸慶,謹勒石立碑永誌弗諼,玄天上帝廟整建委員會謹立,中華民國歲次庚午年九月九日。」另廟內尚保存一塊吳航梅東子弟林開遠喜捨的玄天上帝感應杯譜,清楚記載清乾隆六年歲次辛酉年,是馬祖地區現存最古老籤譜。
廟楹聯云:「玄天威靈七政主宰,上帝恩澤合境平安」,「萬物總歸三尺劍,五雲現時七星旗」。
祀神傳說:玄天上帝又稱真武上帝、玄武帝、真武帝、北極大帝、上帝公、上帝爺等,原是七宿之星的崇拜。橋仔玄天上帝廟碑文記載與閩南、台灣傳說相同,《閩雜錄》
記載:上帝公為五代泉州人氏,姓張,殺豬為業,事母至孝。母親喜食豬腎,無論價錢多貴,都不肯出售,必留下孝敬母親。母逝,悲慟欲絕。一日,悔悟殺生過多,自覺罪業深重,行至洛陽橋畔,以屠刀剖腹,腸肚投入江中,立地成佛。後腸子化為蛇精,胃成龜精,經常興風作浪,上帝公顯靈降服蛇龜精。今日所見上帝公神像,皆身穿盔甲,手執寶劍,一腳踩蛇,一腳踏龜。
《三教搜神大全》則記載:玄天上帝是元始化身,太極別體。黃帝時托胎化生於淨樂國善勝夫人之腹,懷孕十四個月降生,十五歲辭父母求仙道,得玉清聖祖紫虛元君傳授無極之道,並命其越海東遊,再到武當山修練道家法術,經四十二年修道,五十七歲時飛升成仙,玉帝命其鎮守北方率三十六部。元始天尊見紂王暴虐無道,命玉皇大帝制詔,協助周武王伐紂,功成攝踏蛇龜返天庭,特賜尊號拜“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領九天採訪使”。
祀神來源地:長樂縣金鋒鎮上張村分爐來。
祭典活動:主要祭典為元宵排暝及神誕日活動。尤其是元宵廟會十分熱鬧。當日社友準備宰好之全豬、全羊,供奉於正龕前方供桌上,乾果熟食等祭品依戶排序,再插上紅燭一對,並有神明繞境活動。
正殿祀神:玄天上帝、天上聖母、白馬尊王。
神誕日:農曆三月初三日。

玄壇宮
廟址:橋仔村 100號。
廟宇負責人:陳兆鎮。
廟宇沿革:原祀於玄天上帝廟,後經神明指示趙、溫、關、馬四大元帥,皆位高權重,應另立廟祀奉。村民乃於民國七十三年另行立廟,稱正乙玄壇。主祀趙公明,另祀溫、關、馬元帥及林女帥。
廟楹聯云:「鐵面揚威功能點鐵,金鞭耀武衛防堆金」。
祀神傳說:趙公明有三種傳說:其一,據晉陶潛《授神後記》記載:趙公明,秦代人,避世於終南山學道,精心修練成正果,適遇張道陵煉仙丹,奏請為守護神,玉帝授正乙玄壇元帥,命他跨黑虎守丹爐,曾食張道陵仙丹,法力無邊。其二,《封神演義》記載,趙公明為峨嵋羅浮洞道長,受聞天師之邀下山助紂,與周武王部將肖升、曹寶等人交戰,趙將縛龍索,定海珠告示地寶祭於空中,均被肖升、曹寶所破,終死於姜子牙之手。死後趙公明魂魄逃往封神台,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下轄招寶天尊-肖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五人合稱五路財神。其三,《典籍實錄》傳說上古有十個太陽,被后羿射下九個,都在青城山便變成鬼王,只有一人變成人,此人即趙公明,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袪病消災,其老家方志記載為唐朝人,謚贈元帥封號,後人視其為武財神,並被道教納編為四大靈官之一。
祀神來源地:趙元帥祖廟在長樂梅花鎮沙嚇村,香火漂流至橋仔被拾獲供奉;林女帥則由浙江上惠漂流至此。
祭典活動:與一般村廟大致相同。
正殿祀神:趙公明、溫瓊、關羽、馬勝、林女帥。
神誕日:農曆九月二十一日(趙公明)、農曆六月四日(林女帥)。

山西靈台公
廟址:橋仔村 102號。
廟宇負責人:陳兆鎮。
廟宇沿革:民國五十四年,大陸掀起「文化大革命」風潮,在破四舊下,廟宇神祇紛紛被掃地出門,投入大河,再漂向大海
。橋仔村長陳雄飛指出,山西靈台公周大人,在文革期間被拋入黃河,順流至黃海再至東海,最後漂至橋仔海邊,被漁民石水銀和陳依三撿回,後來附身於石水銀身上,因而塑金身。但石水銀生計困難,遂交由陳寶供養。某日,周大人上玄天上帝的乩,希望由台灣遷回蓋廟,於是在玄天上帝廟旁建廟,並於八十六年,歲次丁丑年完成。
廟楹聯云:「靈霄九天十英豪聖星,台公堂前十二慧賢宿」。
祀神傳說:傳聞山西周大人是周公旦次子周律,在山西靈台崖得道,因緣際會漂至橋仔,言明長駐北竿橋仔,並收十六英星,十二地宿(合稱二十八星宿)為部將。十六英星中的淨明法師,常上乩書寫鸞文,勸人為善,道行高深,是閻山派五位法主之一。周大人另兩名僚屬,其一梅花先生擅長小兒科和婦科;其二山西先生擅長傷科;兩神明以乩把脈,並指點本地草藥,遇有不明病症,甚至指示轉診西醫。八十八年間,周大人指示信眾,擇橋仔北面山麓起建道場,供人修練。道場面對北面島礁,西從高登,東止三連嶼,恰似七星方位,集天地精華,適宜養生練氣。
祀神來源地:海中漂流神像。
祭典活動:與一般村廟大致相同。
正殿祀神:靈台公周大人、十六英星、十二地宿。
神誕日:農曆五月二十一日(靈台公)、五月十四日(十二大人)、十一月初一日(草藥先生)。

平水尊王
廟址:白沙村41號。
廟宇負責人:劉禮泉。
廟宇沿革:根據白沙村民國四十九年「平水尊王為神歷史傳」手抄本記載:平水尊王廟首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塑尊王神像衣五爪黃龍袍。清咸豐三年,鄉紳王三韜、王尚舉、王尚思、王尚恪、王尚緣等人重修宮廟,粧塑金身。民國三十五年,白沙村理事王詩芳、王詩珠、王詩仁、劉水妹、孫依珠等倡議募集資金重修舊廟,增建前座四扇三間築造石圍牆。國軍進駐,廟址做為全村小學教育場所。
六十三年,張金吾等人捐款十九萬元,再度修葺廟宇。八十四年間,劉禮泉等人倡議重建,集資二千餘萬元,經兩年多施工,於八十七年初完工。今日平水尊王廟是馬祖地區少見的大型北方宮殿式廟宇,廟貌巍峨,位處白沙碼頭附近,極為醒目。
廟楹聯云:「平度關山天下尊,水載恩澤海中王」。
祀神傳說:平水尊王,生於南宋末年,時蒙古軍南下侵宋,為避人耳目,毀容隱姓埋名於北竿島,並暗中結交忠義之士,時稱四傑八雄,十二人義結金蘭,誓報國仇,見機成熟,秘密渡海潛入福州,假扮傷殘沿街乞食,以刺探軍情。不久,見鎮閩王(元帝之族弟)防備鬆弛,伺機刺殺鎮閩王,取其首級以告祭先朝。閩中一帶義士,紛紛響應反元復宋之民族革命,元朝廷大驚,增援官兵,尊王寡不敵眾,敗逃出海,至進嶼,因船隻觸礁擱淺,與隨眾潛泳登上進嶼,在退無後路,前有追兵之下,只得自刎以明志,並大呼:「國仇未報,李某不甘願」。死後英魂不滅,常顯靈於海島,庇佑漁民,白沙村民流傳著進嶼耳聾大王顯靈故事,耳聾大王即平水尊王。元末,朱元璋遣部將湯和入閩討伐陳友定,尊王樂見滅元宿願將成,於是顯靈化為一盞明燈,導引明朝水軍順利進入閩江,擊潰陳友定部眾,完成統一大業。為感念導引之功,朱元璋欽賜龍袍,並隨口敕封為平水尊王,白沙村前島礁亦敕封為進嶼。
祀神來源地:本村傳說。
祭典活動:元宵節是一年中最大祭典活動。民國24年由鄉紳王詩芳倡議改革舊例,創制新規則,每一年由四戶輪值擔任福首,殺豬宰羊備牲禮,以供公祭,並通告每一家戶,應於當日自備祭品,同祭於神前以昭誠意,俗稱“擺暝”。其辦理程序:陳設三牲禮品於殿內,先往中澳境迎請白馬尊王,並請天后聖母等金爐至內殿安座,接受善男信女焚香祭禱膜拜。元宵夜裡見潮水退至烏喳下,由鄉老負責焚香朗誦神號,拜請全島各路神明到座。
排暝規則創始於民國二十四年,由王詩芳等人經村社共議,產生十項決議,規範福首、澳長、掌數人、請神人如何產生,如何分配祭品,如何送喜等。
正殿祀神:平水尊王、媽祖娘娘、周倉將軍、白馬尊王、福德正神。
神誕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娘娘)、十月二十三日(周倉將軍)。

第三章:宗教信仰 照片
▲平水尊王廟

大坵大王廟
廟址:大坵島。
廟宇負責人:陳依興。
廟宇沿革:相傳大坵大王神像由大陸漂至大坵海岸石縫中,民國六十年托夢給大坵居民張金木,希望建廟安置,經發起村民勸募經費興建完成。由於大坵已無百姓、軍隊居住,加以交通不便,較少人前往膜拜,廟貌荒蕪陳舊。
廟側門楹聯云:「敬神有神在,不敬也不怪」。
祭典活動:昔日每到排暝時,村民依慣例會請下目大王(下目指高登,下目大王應指趙大王)、孫嶼大王(孫嶼即小坵)、橫山大王(橫山即今日亮島,橫山大王應指趙大王)回來做客,饗以祭品。
祀神來源地:神靈感應托夢。
正殿祀神:大坵大王、白馬尊王、媽祖娘娘、福德正神。
編按:九十二年十二月,原廟宇負責人陳金官過世,家屬請神明幫忙尋找墓地,大坵大王上尚書公乩,略謂大坵鄉親二十多年來都拜錯了神,誤將白馬大王尊為主神,其實他才是地頭神,希望重塑金身,並正名大坵大王廟,經大坵旅台、旅北竿鄉親會同重塑金身,並改廟號為大坵大王廟,九十三年二月完成安座,位於桃園八德由大坵旅桃鄉親所興建的大坵境白馬大王八德宮,亦同時更名大坵境大坵大王八德宮。

第三章:宗教信仰 照片
▲大坵大王廟

大王爺廟
廟址:高登島。
廟宇負責人:駐軍官兵。
廟宇沿革:民國四十三年國軍始駐守高登,全體官兵秉先總統蔣公宏偉精神感召下,莫不淬勵以赴,肩負起保家衛國之重責大任,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前夕,趙氏託夢守備隊指揮官,共軍將以猛烈炮火襲擊高登島,俟後共軍果以炮火猛烈射擊,期間亂石衝雲走,飛沙撼天鳴,幸而官兵無人傷亡,有多發砲彈於廟前均未爆炸,官兵稱奇不已,遂整建王爺廟,供在島官兵祈求平安,而後我高登駐軍枕戈待旦,戌守前哨,固若金城,而年屆退官兵感懷王爺庇祐恩典,紛獻牌匾答謝,後於民國八十年將王爺廟重修擴建為現貌,且將一枚未爆彈保留原處,供後人紀念。
廟楹聯云:「護國佑民顯神威,盡忠報國名留史」。
祀神傳說:趙大王,諱萬安,任浙江巡撫,乃卹民公廉之清官,具傳其告老還鄉,榮歸故里之際,遭遇狂風巨浪,不幸船沉罹難,遺軀漂至本島,經過往漁民收殮安葬,並立廟奉祀。
祀神來源地:海上浮屍,漁民安葬後立廟。

第三章:宗教信仰 照片
▲大王爺廟

趙大王廟
廟址:亮島。
廟宇負責人:駐軍官兵。
廟宇沿革:民國五十四年步二○三團步兵連進駐亮島(北極演習),慘澹經營,大力建設,惟事故頻繁,諸事不順;其廟址處原欲興建陣地,惟巨石屢爆未成,旋聞趙氏託夢駐島指揮官「保安留原處、供其終息」,遂於巨石前整建「趙大王廟」,俟後事故遽止,官兵稱奇不已,遂定每月二十二日為祭祀日,供駐軍祈求平安,因有求必應,故香火鼎盛。此大王之靈。
廟楹聯云:「匡扶正義,衛國保民」。
祀神傳說:趙大王,諱金通,據傳湖廣人士,任滿清巡撫大臣,榮歸故里時,適遇巨浪風暴,不幸船沉,遺體漂至亮島,由漁民收殮安葬。
祀神來源地:海上浮屍,漁民安葬後託夢建廟。

第三章:宗教信仰 照片
▲趙大王廟

三、宗教信仰活動

(一)前言
 本鄉孤懸海隅,往昔衛生醫療條件落後,民眾強烈依賴廟宇,舉凡生老病死,生活中的種種疑難雜症,無不需要祈求神明,民間信仰文化中各種地方神祇,成了鄉民的有力精神支柱,而祭祀迎神、扛乩問事,更成為常民文化中重要的一環。
 本鄉早期各村都有「神媒」(又稱「神嬤」、「童身」),替村民處理超自然性事務;傳說白沙、塘岐等地神媒還曾在廟會後剃舌為人做符;白沙有一神媒,還曾帶劍直闖午沙「十八層地」救回村民王祥;板里王美淦傳說三太子附身,經常為村民解決疑難雜症,但因神媒通常年紀較長,神靈多次附身,對他們體力造成負擔,除非扛乩時「桌頭」無法清楚轉達神意,神祇才會上神媒之身,進行協助,在老成逐漸凋零下,神祇示意漸從附身轉而以輦轎為媒介,於是「扛乩」迅速擴散至各村落廟宇,而乩腳群的訓練和支援,使得這種活動得以生根及強化;也因此對民間傳統的求籤行為,造成很大的排擠效應,基本上,本鄉幾乎很少人到廟裡求籤,一般說來,籤筒的設置是留給外地人使用的。
 另外,本鄉在農曆正月二十九日,流行一種「祈夢」習俗,相傳當夜住宿芹壁龍角峰五靈公廟,會有「夢兆」不斷出現,信徒都以擲筊方式問神,據說還相當靈驗,因此吸引本鄉各村人,甚至南竿人前來一試。
迎神賽會是本鄉宗教活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迎神賽會習俗都源於長樂一帶,集中於元宵節期間舉行迎神、擺暝及食社活動。其中以尚書公廟、蕭王府、楊公八使廟等年年舉行的繞境巡行及擺暝活動最為盛大,且集中在元宵節當天,自下午一直到深夜,鑼鼓、鞭炮聲不絕於耳,全島陷入沸騰,可以說是全馬祖地區最盛大的廟會活動,歷久不衰。
 本鄉宗教信仰活動中最特殊的「扛乩」儀式,是馬祖列島閩東文化信仰中的異數,盛行於台灣南部的扛乩活動,在北竿發展出獨特且具在地性的信仰方式。一般人認為「扛乩」活動僅止於處理廟宇事務,事實上藉由「扛乩」信仰儀式作為溝通意見平台,將不同世代、不同族群的心力凝聚在一起,北竿的「扛乩」活動在居民生活中扮演吃重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北竿輦轎無論在色彩或造型上,都較台灣顯得更加鮮豔華麗,組合拆收也更為容易。

第三章:宗教信仰 照片
▲四人一組的扛乩

(二)扛乩活動
1.緣起
 馬祖人稱抬神輿行為作「扛乩」,扛乩活動傳入馬祖的時間為清末光緒年間,據蕭王府同興社大老指出,其周姓祖先原為泉州閩南人,當時以捕蝦皮為主;來到北竿後,曾將原鄉神祗蕭太傅及多位大人的金身,奉祀於塘岐周宅祭祀,每逢元宵時則由信徒至周家請金身輪戶酬神,至今超過百年。
在泉州的蕭太傅祖廟「富美宮」,早已有扛乩的儀式,即是人們抬著降有神靈的小輦轎,求神問卜以解困惑。那時來到塘岐的社友在物資缺乏下,起先只能用椅子來充當神輿,以延續這種習俗,後來逐步改良神輿的材質,並建立廟宇。
 由於扛乩的信仰方式,居民以為十分靈驗,逐漸被北竿各廟宇傳習,成為廟會活動的共通主軸。同在塘岐的尚書公廟,扛乩的歷史也近六十多年,當年活動頗為嚴格,有和臺灣相似的過火項目,地面上擺上十二條炭火,轎夫赤足而過;其它的廟宇也有二十多年的扛乩歲月,據統計,全北竿的乩超過二十座,和北竿居民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2.「扛乩團隊」的組成
 扛乩儀式為信徒請神降至輦轎,向祂訊問事宜,以尋求解答。執行扛乩事務則有一組工作團隊來擔任,負責抬神輿的轎夫,在民間稱為「乩腳」或「轎腳」,為替神輿提供腳力與輔助示意。儀式中,對神輿在供桌上寫字畫圖加以解讀的人,稱為「桌頭」;通常桌頭由年長的資深乩腳產生,以其經驗對神意作權威性的解釋,擔當桌頭的人數不多,扛乩現場通常只有一位協助信徒判讀神跡。
 至於乩腳的產生方式,蕭王府、后沃楊公八使、板里三太子、芹壁天后宮等廟的乩腳,均為廟神在社友之中點選年輕力壯者來擔任,被點到的人就算意願不高,在組織氛圍中仍會慢慢接受這份工作。
 廟宇委員會訓練乩腳的項目,大致包括抬舉方向的協調與平衡、步伐的一致性、體力的鍛鍊,及神輿示意的方式與方向等;訓練的時間長短不一,短則十天半個月,長者達一個月;廟宇對乩腳的約束力很強,一位任職於南竿的乩腳,曾在受訓期間奉神旨意,每日下了班,通勤搭船回北竿廟裡練習,次日清早再趕回南竿上班,時間長達一個月;而芹壁天后宮等廟在乩腳結訓時,至今仍能保有燒紙箔「過金火」的風俗。
 目前,北竿扛乩的神輿均是四人轎的形式,各廟宇大致有二、三組的乩腳成員。每座廟有一至二座神輿,全島總數約二十座左右;平常信徒問神只需請一座,乩腳可從二、三組人手中徵調四位來執行任務,現今扛乩的人力大體上足夠。
3.求神問卜程序
 神輿的主體為小形輦轎,靠背上插有四至六枝的令旗,大多數的神輿以五枝為主,符合廟中所設的神龕數;靠背所延伸出部分是書寫圖文以示信徒的「神來之筆」;轎的兩側為貫通的兩條主轎桿,前後各以麻花式繩結聯結各一條副轎桿,形成兩內兩外四人肩扛的運動。
 扛乩問神通常需事先商定,日子找好、人員齊備下進行,除非臨時性急事。會場裡,還須有儲備的乩腳在旁,以進行人力的補充。為求答覆的具體精細,做為行事的依據,常耗費兩、三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甚至用了半日才告結束。
 請神程序,大致為向神上香告知,以火焚黃錢在神輿上方環繞,使其潔淨化,再替神輿奉香火,問神是否已上轎。神祇上轎時間不一,快則不到兩、三分鐘,久則半個小時,通常神輿帶著乩腳轉動時,神便上轎了。
 過程中,信徒可以請想要祈求的神祇解答,若上轎者並非想求之神,可以請祂離開神輿,直到所祈求的神上轎為止。各神祇均有其專有的扣桌答應之聲,以及慣用示意的形跡,一座神輿可以是多神共用的。求問當中,桌頭為求慎重,還會問神輿所解讀對或否,一直到信徒疑問解答完畢,相關工作人員請他回神龕,參拜後收好轎桿,安放神輿至地面,才恢復原狀。
 北竿民眾問神開示的內容,多為生老病死或中邪等事,也有不少是生活方面的事務,溝通的方式較輕鬆及深入。神輿和資深乩腳因有長時間的互動,有時會給予一些突然性的訊息,要他及早因應準備。
4.廟宇間的互動
 培訓乩腳時,各村廟宇有彼此代訓、互訓、互援的情形。據了解,蕭王府曾代訓一批白沙平水尊王的乩腳,尚書公曾代訓楊公八使的乩腳等;互訓方面,尚書公、楊公八使相互輪流集訓乩腳;廟與廟之間,若一時乩腳湊不足時,可互相奧援,如芹壁天后宮與上村趙元帥互補乩腳,尚書公與楊公八使乩腳也常互援。
 乩腳代訓、互訓與互援的結果,形成幾套乩腳訓練系統及神輿的書寫示意方向,無形中造成廟宇間互動機會增加;再者,不少乩腳因遷徙的關係,成為新舊住地兩間廟宇的共同乩腳;另外,各廟的神祇間也存在某種程度的私誼,如尚書公與楊公八使情同兄弟,三太子與尚書公的交情最好。由於扛乩活動需要相當大的體力,扛乩組織自然形成一種新陳代謝的社會機制,促成同輩年輕人參與廟會事務機會增多;再加上扛乩本身動作具有高度的靈敏性,人神所交織的社會網路與關係,造就了北竿各廟間互動頻繁。
 每年,楊公八使的神輿都到楊公八使法師在塘岐的墓園謁陵,順道拜訪蕭王府、尚書公兩座廟;當島上有一座新廟落成,全島的神輿便會匯集該廟,共同表示慶祝;開春時,或某神祇壽誕也會有互動的儀式來往。
5.元宵扛乩
 元宵時節,廟內供品豐盛,紅燭映照廟堂,一片通明,香煙裊裊,信眾絡繹於途,扛乩的腳色便有不同轉化。具有兩座神輿的廟宇,有所謂的主轎、副轎之分,日常求神問卜所抬的是主轎,元宵繞境則常用副轎。廟中求神時多不請神祇金身上神輿;繞境時常安好武將形神祇於轎上,代表主祀神出巡,或扮演隊伍後方主祀神大轎的前導神祇;而未出巡的主轎神輿,則被請到供桌上受民眾供奉香火。北竿元宵廟會高潮在跨村繞境時,主方神輿與客方神輿各自代表廟方,作親善的迎接與拜會活動,神輿間振擺示好,彼此聚攏盤轉,鼓板聲與爆竹夾雜,蔚成一幅動人心魄的夜景。
(參考資料:〈扛乩:人與神的共振〉賀廣義撰文,連江水月刊民國88年5月16日出版)

(三)社團與擺暝
1.社團
 本鄉廟宇之多,稱冠馬祖地區,各廟宇都以村為「境」,境內村民都受其保佑。為了進行廟會酬神,以「社」為單位,進行擺暝、食社(又稱食福,或食份)等祭祀活動。
 大致上每一村境都有一個「社」,較大村莊如塘岐則有「尚書公廟」、「蕭王府」兩個社,基本上居民都加入最接近居住地區的廟宇為「社友」,像「尚書公」廟原位於大同一村,「社友」以居住當地民眾為主,後來尚書公廟遷移至機場對面,大同一村拆除,「社友」雖四散,但是今日「尚書公廟」仍以原班人馬為主要社友;「蕭王府」社友集中在中正路、復興路一帶,並以戶數計算,看來不多,其實人數頗為龐大;外村移入者則從中擇一「入社」。楊公八使廟「社友」雖以后沃村民為主,但旅台鄉親參與踴躍,「社友」將近百戶。
 在芹壁,天后宮和五靈公廟「社友」並不重疊,倒是天后宮和上村趙元帥廟社友有所重疊,乩腳還互相支援;板里天后宮和三太子廟社友各自獨立,芹壁五靈公廟社友移入板里者,多加入三太子廟;最特殊的是橋仔,橋仔現有人口不多,但廟宇多達七座,密度之高,馬祖甚至台灣都極罕見,過去各廟分別有自己的「社友」,近年來逐漸形成「共祀」情況,大體上以一體三廟(玄天上帝廟、正乙玄壇、山西靈台公廟)加上田元帥廟、五靈公廟,共組一個廟宇管理委員會,整合各廟社友,祭祀、巡行採取共同行動。
 每年各廟宇選出一人當「社頭」,又稱「當頭」,也就是台灣通稱的「爐主」。「當頭」負責遊行、擺暝、食社、補庫各項事務,通常在補庫結束後改選,一年一任。
2.擺暝
 擺暝又稱「排暝」,本鄉擺暝除板里在正月十三外,其餘各廟宇都是十五元宵當天至十六中午。
 每年各廟擺暝由「當頭」統籌擺暝事務。通常「當頭」的任務是訂購三牲、擺設供品、察看香燭、留廟守夜等。擺暝時社友紛紛奉獻紅燭,家有「大喜」(結婚)者供獻大燭,「半喜」(生兒女)供獻中燭,一般無特殊喜事者點小燭;另外各社友供獻祭品少者三、四十碗,多者甚至達五、六十碗,將公桌完全擺滿;並焚燒元寶,上香致祭,該晚,各大小廟宇燈火通明,香火鼎盛,煙霧裊裊。留守的社頭須負責修剪燭心,注意安全,直到第二天清晨才能離開。

第三章:宗教信仰 照片
▲元宵擺暝

3.食社
 正月十六中午以後,擺暝結束,各社社友開始吃酒席,謂之「食社 」。
 每年元宵期間,「當頭」都會向「有喜」的社友收喜錢,一般來說,結婚算「全喜」,又稱「大喜」;生孩子算「半喜」,其中生男孩算「中喜」,生女孩算「小喜」;一般的「行情」,全喜過去包五佰元,現在都包三至五千元紅包;「中喜」過去包三佰元,現在都包二至三千元紅包;「小喜」過去包二佰元,現在都包一至二千元紅包;紅包交給廟方購買元寶供奉神明,感謝神明保佑闔家平安。不論全喜或半喜,都要再贈送啤酒等酒類若干,提供食社之用。社友食社完畢,「當頭」都會分贈太平蛋、平安麵,祝福各社友喜樂平安。
 過去食社都由社友將雞鴨魚肉等祭拜之供品煮食後,在廟庭前眾人分食,但現今食社都委託餐館處理,社友聚餐經費通常由喜錢來支應。
(四)遶境遊行
 本鄉元宵節慶,每年都由板里白馬尊王廟揭開序幕,也就是所謂「板里十三暝」。下午六時,各村廟宇神轎陸續抵達板里中澳口白馬尊王廟,正式展開遊行遶境活動,大都遶境板里村境,有時也至白沙遶境,拜會平水尊王廟。較特別的是,板里村民除準備香燭、鞭炮,迎接尊王也在門口燃燒乾草,供白馬尊王座騎食用。
 節慶真正的高潮在十五日元宵節當天,下午二時起,塘岐尚書公廟首先展開繞境遊行,下午六時,后沃楊公八使廟遶境遊行隊伍接著自后沃出發,先前往塘岐隴裡楊公八使衣冠塚謁陵,再拜會蕭王府廟、尚書公廟,並在塘岐遶境後返回后沃;六時,蕭王府廟展開壓軸的遶境遊行,一直到晚間十時左右,整個迎神活動才告落幕。
 除上述幾個廟宇的遶境遊行年年舉行外,芹壁天后宮每隔三、五年舉行大規模的全島繞境活動,甚至跨海到南竿繞境遊行;橋仔的一體三廟(玄天上帝廟、玄壇宮、山西靈台公)聯合田元帥廟、五靈公廟,由玄天上帝領頭,每隔一段時間,也舉行全島繞境遊行活動,通常從上午八時出發,到下午三、四點才結束。
 在沒有大遊行的元宵當天,芹壁的二、三台乩和香爐先巡繞芹壁村和上村境,並至板里、塘岐,芹壁村民移居之處所探訪,同時到蕭王府、尚書公廟拜會問訊;橋仔的三、四台乩也在元宵當天至塘岐橋仔人居住處探訪,也同樣向蕭王府、尚書公廟拜會問訊。
 正月十五下午,尚書公展開遶境遊行前半小時,先由保長公、保長嬤手持酒壺與青竹枝,踏著醉步,帶領數名村丁,扛著尚書公銜牌頭旗、敲打開道鑼,巡行塘岐主要街道,進行清道任務,告知尚書公即將出巡,牛鬼蛇神、閒雜人等應迴避,下午二時左右,尚書公正式出巡,先由八將軍乩打頭陣,開道鑼鼓緊隨其後,接著是「肅靜」、「迴避」等高照、尚書公銜牌、尚書公神轎、乩、鑼鼓隊、孩囝,然後是七爺八爺、花籃隊跟隨其後,接下來是王母娘娘神轎、十二生肖燈、鑼鼓隊,最後有一台乩壓陣。中間的那台乩隨著隊伍行進前後奔馳,到處查看。
 巡行路線都從斜坪尚書公廟出發,繞經中正路,拜會蕭王府,再循著復興路,繞道中山路,經塘后道進入后沃,通常楊公八使廟的乩會在后沃村口接客迎駕,共同進入村境內楊公八使廟,當兩廟神轎交會時,七爺八爺、孩囝盡情演出外,雙方的乩不斷擺盪、靠攏旋轉,耳鬢廝摩一番,親切「問訊交談」,禮數周到,打道回府時,楊公八使的乩送至村頭,逗留將近一小時,尚書公廟的隊伍依依不捨的循塘后道回到尚書公廟,整個遊行時間長達二、三小時。
 當尚書公廟的隊伍回到塘岐時,傍晚時分,后沃楊公八使廟的遊行隊伍也準備就緒,照例有一台乩在前打頭陣,另一台乩衝前衝後,照應隊伍,香爐、鑾駕、高照、老中青三個鼓板隊隨行,浩浩蕩蕩,由村中楊公八使廟啟程,取道塘后道繞過熾坪尚書公廟,過門不入,繼續前行,抵達隴裡楊公八使衣冠塚謁陵,轉頭回到中正路,拜會蕭王府廟,雙方乩交會時,自不免頻頻靠攏,交頭接耳一番,大約半小時後,轉往中山路、復興路、中正路、最後到達機場對面的尚書公廟,傳說尚書公與楊公八使感情特佳,親如兄弟,雙方的乩頻頻擺盪靠攏,拜會問訊大約一小時後,乘著夜色返回后沃,時間已是晚間九時半、十時了。
 后沃遊行隊伍出發時,蕭王府遊行隊伍也整隊完成,陣頭由神乩開道,保長公隨後,清道鑼旗、高照、孩囝、旗隊、花籃隊、骨牌燈、舞龍隊、鼓板隊、香爐車、扇牌、香爐、神乩依序排列,從蕭王府廟埕出發,前行至鄉公所後折回中正路,至嘉賓餐廳左轉至尚書公廟,停留半小時後,沿著中山路,經山線主幹道巡行午沙村境,原路返回至開源建材行進入復興路,轉回蕭王府。有時不繞午沙,則從中山路右轉復興路返回。
 傍晚六時左右,各村廟神乩齊聚中正路蕭王府旁迎賓館前會師,舉行全鄉的祭祀祈福大典。
(五)補庫
 本鄉居民早年都以捕魚為生,面對詭譎多變的海象,人力往往無法克服自然環境的阻力,於是為了撫平心靈上的不安,並祈願豐收,常需透過村廟的護佑,為增加村廟的神力,祭拜時需不斷供以香火,持續焚燒紙箔,使廟庫不虞匱乏,地頭神有更多的「權與錢」,以充分進行消災賜福的功能,因而衍生出「補庫」的習俗。
 所謂「補庫」,也就是水路大法會,包括海祭和陸祭。意指燒庫寶給神明,以添補神明的財庫。地區流傳,每座廟神都有轄區,稱為「境」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