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竿 鄉 志


  標題:第七章:文化事業 
  作者:北竿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6-01-08    閱讀人次:3659 )  

一、訊
 創刊於民國八十七年十月的「訊」,是北竿地區唯一的刊物。「訊」顧名思義為坂里校訊。每期發行約一百份,印行彩色和黑白兩版,校內彩色,對外黑白。除發送各學生家長外,也寄送給文化中心、各學校。
 「訊」四開兩版,主要內容包括學校訊息、新知通訊、好書報報、學生風雲榜、學校大事紀、創作天地等。學期開始時,通常會有校長期勉師生的話;遇寒暑假時,則刊登寒暑假需知,截至九十一年底,共發行三十七期。

二、北竿文化推展協會
(一)沿革
 北竿文化推展協會於民國八十四年六月,由北竿籍連江縣議員陳貴忠擔任發起人,經過一年籌備,於八十五年五月四日正式成立,發起人陳貴忠被推舉為首任理事長。北竿文協是全縣第一個鄉文化組織,成立以來,積極推動各項藝文活動,對提升北竿地區文化水準具有相當程度的貢獻。
(二)活動紀要
 八十五年度活動:起飛北竿社區秋收—童玩、烤地瓜;國王銅管五重奏—馬祖首演音樂會;中秋節月光晚會。
 八十六年度活動:起飛北竿-風箏製作研習及施放;第一期電腦訓練研習班;社交舞蹈研習與成果展;新春聯誼茶會。
 八十七年度活動:電腦訓練班二、三期;醒獅團研習;屋頂上的提琴手音樂會;社區營造-舊街之旅、美食文化園遊會;藝術家進駐芹壁
;義工組訓;第一屆籃球賽。
 八十八年度活動:社區親子羽球競賽研習;藝術家進駐芹壁成果展;傳統地方戲曲表演;南管樂府;暑期學童籃球;游泳訓練研習;暑期青少年社區營造理念與推廣研習;發展地方文化藝術系列活動;觀光季-尋根之旅(元宵祈福);營造后澳社區-閩東閒情古厝藝文茶館開幕。
 八十九年度活動:彩繪天燈祈福-千禧慶元宵;民俗技藝研習-童玩、風箏之旅;網住一片情-牽罟之旅;陳英珠畫展;社區環境美化;塘岐街美食文化展;社區親子系列活動;執行社區總體營造計劃;北竿塘岐社區總體營造系列活動;螺蚌繫情-釣魚樂;單車環島親子之旅;直排輪技能親子訓練研習。
 九十年度活動:芹壁文化之旅;藝術研習之樂;社區總體營造研習觀摩;成立芹壁玉溪學堂;文化產業紙雕藝術作品展;他鄉/故鄉—「興之所至」攝影展;「隨心所遇」—北竿攝影研習成果展;莒光之美攝影展;王傳信個人攝影展;美化家園活動;肢體語言與人際關係講座;說唱藝術研習營。
 九十一年度活動:協助連江縣政府在芹壁舉辦「戰地文化饗宴」導覽解說工作;舉辦「掇椅頭,看電影」活動,播放「梁山伯與祝英台」、「陳世美與秦香蓮」等影片,造成盛大迴響。

第七章:文化事業 照片

第七章:文化事業 照片

第七章:文化事業 照片

三、北竿鄉圖書館
 為響應政府全力推展書香社會,促進文化向下扎根政策,連江縣政府於民國八十年訂定「連江縣社教與文化建設方案」,以「鄉鄉有圖書館」為目標,後承教育部專案核定補助新台幣一千萬元,興建北竿鄉圖書館,歷時一年四個月完工,於八十四年一月十九日正式開館啟用。
 北竿鄉圖書館為兩層樓建築,位於塘岐復興路上,緊鄰塘岐國民小學,自開放以來,除平日提供圖書、期刊、視聽設備供民眾閱讀使用外,近兩年更在教育部及連江縣立文化中心經費補助下舉辦愛鄉讀鄉計畫、名人作家演講會、天使說故事、閱讀植根推廣之讀書會人才輔訓及各項成果展等,並長期與學校社區合作,推廣各項社教活動。
 開館以來,包括教育部、高雄市立圖書館、北竿熱心民眾陳世鑽、謝如君,軍中長官弟兄等各界捐書踴躍;而承建北竿機場跑道東移工程業者志友營造公司,更捐款新台幣三十萬元充實購書經費,嘉惠軍民,熱忱可感。
 截至九十一年十二月底,全館藏書達12288冊,雜誌三十種,中國時報一份,並收集八十四年至今的馬祖日報,均採開架陳列,供民眾閱覽,藏書多以適應時代潮流及社會需要為主。
 北竿鄉圖書館開放時間為周三至周日,每天上午八時至十二時,下午一時半至五時半,周一、週二休館。

第七章:文化事業 照片
▲北竿鄉圖書館

四、迎賓館
 迎賓館原稱國軍英雄館,又稱隊史館。民國六十六年夏天,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上將率端節勞軍團蒞臨北竿,深感防區官兵缺乏文康活動及休閒場所,遂指示設計英雄館興建藍圖,並核撥經費二百萬元,由雄獅部隊興建,國慶前夕奠基動工,六十七年三月二十一日,竣工落成。
 迎賓館成立之初,王昇上將當年中秋節蒞臨巡視,指示成立圖書館,同年十二月開始籌建,館址即設於迎賓館內右側,六十八年成立完全開放之圖書館,經命名為「莊敬圖書館」,館藏三千三百冊圖書、雜誌,是當時全北竿最具規模的圖書館,如今圖書館原位址已成為一閒置空間,偶爾北竿地區小型室內活動在此舉行。內側設理髮部及小型圖書室兼心理衛生輔導室之用。
 隊史館位於迎賓館進門左側廂房,內部記載北高師歷史、沿革;隊徽之沿革及意義;陳列歷任指揮官玉照、事蹟;最內側兩間小房間則陳列長官巡視高登、亮島的檔案照片。二樓為士官兵住宿部,共有六間雙人、四人、八人寢室,並備有會議室一間。

第七章:文化事業 照片
▲迎賓館

五、中正堂
 中正堂位於中正路迎賓館上方,民國五十八年十月三十一日落成啟用,六十九年由擎天部隊擴建完成。
 早年地區民眾娛樂活動甚為貧乏,除每年三節台灣勞軍團體蒞臨演出外,看電影成為僅有的消遣。軍方的電影放映隊每月巡迴各村落露天放映,通常都選擇一處平地,布幕一搭,招徠村民扶老攜幼,帶著小板凳,圍在四周觀賞起來,即使是黑白片,聲光效果不佳,眾人也看得津津有味。民國五十八年,由防區官兵協建,興建完成中正堂做為室內演藝場所。
 民國六、七十年代電視尚未普及前,中正堂是全島軍民最重要的育樂場所,尤其黃梅調電影興盛期間,「看電影」是本鄉民眾最隆重的娛樂活動,每當新片上映,中正堂四百多個座位經常座無虛席,甚至連走道都擠滿人群,一票難求,甚至黃牛橫行,盛況空前。近年來,由於家家戶戶購置彩色電視、錄影機,卡拉OK盛行,加上錄影帶出租等諸多因素,中正堂電影院日漸式微,人潮不再,盛況難尋,如今中正堂偶爾以VCD播放過時的電影,供防區官兵免費觀賞,但聲光效果比起一般店家的MTV或DVD設備,遜色多多,觀賞者寥寥可數。
 中正堂雖不再放映電影,但社區政經、藝文活動,如重大集會、專題演講、學校畢業典禮、音樂演奏會、福州戲曲演出、舞蹈、曲藝表演等,仍在此舉行,使得中正堂成為本鄉社區演藝活動中心,提供不可或缺的社區育樂功能。近年來,塘岐老人活動中心啟用,逐漸取代中正堂部分功能,而年久失修的中正堂,內部設施舞台、燈光、座椅、空調、廁所無不簡陋陳舊,地方各界不斷提議改建中正堂,更新設備,發展成為標準演藝廳,以提升居民精神生活品質。

第七章:文化事業 照片
▲中正堂

六、芹山播音站
 國共對峙期間,心戰喊話是兩岸批判對方、宣揚己方重要的利器。國防部早年在金馬前線共設立五個專責心戰喊話的播音站,其中設於北竿芹山的播音站,曾經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播音站,共有四十八部五百瓦揚聲器對大陸播音。
 民國六十八年九月三日開播的芹山播音站,是馬祖前線唯一的心戰喊話單位。它的播音涵蓋範圍遠達二萬九千公尺(高登島距大陸北茭半島最近處不過九千二百五十公尺),因此福建沿海連江、黃岐一帶收聽極為清楚,當然馬祖列島也在其涵蓋範圍內,橋仔、芹壁一帶居民對播音內容早已耳熟能詳,漁船經過播音站下方時,簡直是震耳欲聾。
 播音站播音分成國語和福州話兩種語言,國語部分由女青年工作大隊負責,福州話則由北竿一位女教師協助錄音,內容不外乎批判共產主義、打擊中共領導人、並宣揚三民主義在台澎金馬為人民帶來富足康樂的事實。
 播音站早期的功能以心戰喊話為主,包括呼籲反共義士踴躍投奔自由,台灣方面將給予多少黃金等,另外就是即時新聞的播報,像十餘年前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共刻意封鎖消息,芹山播音站則不斷播放此一消息。播音站通常一天播放八至九小時節目,除了心戰內容,最常播的應屬小鄧(鄧麗君)的歌曲。
 隨著兩岸情勢日趨緩和,目前芹山播音站的播音內容早已沒有心戰喊話,而代之以新聞、氣象、音樂節目等。九十二年六月間,北高指揮部計畫將播音站內閒置的播音設備運往台灣報廢,後經北竿民代反映,已予暫存,留待大沃山戰爭和平紀念公園設立後,供作展示之用。

第七章:文化事業 照片
▲芹山播音站

七、橋仔漁村展示館
 橋仔漁村展示館是馬祖地區首間較具規模的傳統漁具展示區,外觀及硬體部分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經費一千一百萬元,在富麗漁村發展計畫下,於八十九年六月五日動工修建,歷時七個月完成整修,展示漁具由村長和村民提供。
 橋仔漁村展示館位於橋仔村公所後方,原橋仔酒廠位址,內部共分為漁火展示區、揚帆展示區、安居展示區、尋根展示區等四個區域。漁火展示區包括馬祖漁業介紹、岸上處理漁獲器具、蝦皮製作過程等;揚帆展示區陳列有海上作業器具、漁船模型、漁網等;安居展示區則介紹馬祖傳統服飾及地方美食、橋仔的一天;尋根展示區針對馬祖的開發、橋仔村先民之遷徙、橋仔村的漁業、橋仔村生活型態、橋仔村宗教信仰、橋仔村地理位置、橋仔村建築形式等都有詳盡介紹。

第七章:文化事業 照片
▲橋仔漁村展示館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