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竿 鄉 志


  標題:第二章:私塾幼教及社會教育 
  作者:北竿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6-01-08    閱讀人次:2180 )  

一、私塾教育
 在國軍未進駐、正式學校未設立前,私塾教育是馬祖地區早年教育的主流。
 私塾招收學生不限年齡,甚至有十多歲才上學者,因此教學須採個別授課制。
 初入學者須行拜師禮,每年須繳納二至四次的謝師費(束脩)。一般都在農曆二月開課,至十一月冬至後結束,期間暑期六月份放假一個月。
 教學內容以國學為主,四書五經為正課。從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開始教起,第二年起傳授四書、五言雜學、幼學雜學、新律啟蒙、千家詩、六字直言、昔時賢文、幼學瓊林等。民國以後,增加國民教科書一至六冊,時稱新書;另外也教珠算、算術、書法等。
 塾師授課時都先令學生熟讀或背誦昨日課程,若背誦不順,則要其重溫,必至完全熟記始授新課。授課時,先生每誦讀一句,即以紅硃筆加以圈點,進度或一節,或一段,視學生程度而定。早年國語未曾流傳,誦讀都以福州話發音,塾師多配合音韻而搖頭晃腦,吸引學生注意,強化記憶。
 遇較頑劣學生,塾師會施以「打手心」、「扭眼皮」、「罰站」、「抓耳朵」等體罰,期能激勵其認真向學,基本上都以不戕害學生身心為原則。

二、幼稚教育
 馬祖地區的幼稚教育,始於民國五十二年,首在南竿復興村試辦,五十四年相繼於馬祖國校、仁愛國校附設幼稚園一班,後來陸續停辦,至六十一年,地區已無幼稚園。其後,六十九年東引國中小開辦幼稚園一班,接著七十四年東西莒分別各設幼稚園一班。期間,六十六年天主教「寶血幼稚園」成立於南竿馬港。
 本鄉幼稚園之設立始於七十二年,當時北高指揮官丁之發將軍,邀請南竿寶血幼稚園負責人區依弱斯修女,前來北竿創設「寶血幼稚園」。建園工程軍方全力支援,七十三年三月落成,並隨即招收四足歲以上幼童一班三十八人,區依弱斯修女擔任園長,另外聘請陳蕊金女士任老師,後來再加入陳秀梅老師。第二年招生迅速增加,達到七十人左右。七十六年鄭淑美修女接替區依弱斯修女出任園長,其後王珠英、陳玉鳳相繼擔任老師,學生人數大都維持在二、三十人左右,八十五年塘岐國小附設幼稚園開始招生後,「寶血」只能招收二歲半至三歲半的小小班,近年來學生人數愈來愈少,有時連十人都不到。
 「寶血」初期收費一學期只有一、二千元,後來逐年增加,最近一學期收費六千多元,光支付兩位老師的薪水都不夠,幸賴教會及連江縣政府經費補助,才能勉力運作。但來自縣府的奧援,後來以補助私立幼稚園於法不合,無以為繼;另一方面,教會來自國外的捐獻也認為馬祖已非貧困地區,理應自立,補助一再減少。
 九十一年六月,「寶血」眼看著就快撐不下去了。地方人士不忍此一陪伴多少人走過童年快樂時光的幼教機構,就此走入歷史,於是由鄉村長、民意代表,每月捐出二千元,王珠英、陳玉鳳兩位老師亦主動減薪,希望維持「寶血」正常運作至滿二十年(應在九十三年三月)。然而今後「寶血」何去何從,仍在未定之天。
「寶血幼稚園」位於塘岐村150號,中山路街尾,兩層樓建築,佔地約一百坪。
 本鄉公立幼稚園之籌設遲至八十二年,塘岐國民小學校務會議決議,並與地方民代、家長會共同研商決定興建國小附設幼稚園,地點在學校東側舊儲藏室,與鄉圖書館比鄰,後續編列經費增購校地三筆,並在八十四年動工興建兩層共四間教室一棟。八十五年完成,隨即展開招生,共招收大班二十三人、中班二十五人。幼稚園由周瑜芳老師兼第一任園主任,另聘黃明華、曹曉芳、黃愛華等三名教師。八十六年黃明華接任園主任,八十七年再由曹曉芳接任至今。
 塘岐附幼招收大班、中班各一班,學生人數逐年減少,大都維持在三十多人,九十一年大班只有八人。

三、社會教育
 國軍進駐本鄉,除積極興辦正式教育外,為掃除文盲,自民國四十一年起,利用國小原有設置,於夜間兼辦民眾補習教育班,簡稱「民教班」。四十六年,連江縣政府復訂「馬祖地區處理失學民眾補習教育計劃」及「國民學校分校附設民眾補習教育班實施辦法」,於各國民學校(含分校)附設民教班。強迫十三至四十五歲男子、十三至三十歲女子失學民眾,均需接受補習教育。其教學重點包括國語(注音符號)、算術、珠算、時事分析、政治教育、養雞、養豬、種菜、造林等。分高、初兩組,分別於每周一、三、五或二、四、六上課。
 五十六年,由於失學民眾漸少,民教班停辦。民眾補習教育雖僅施行十餘年,但對提升地區文化教育水準,功不可沒。
 近年來,社會教育較偏重電腦及英語教學。各中小學經常開辦社區民眾基本電腦技能及觀光英語研習,偶爾也為年老失學民眾開辦成人識字班。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