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竿 鄉 志


  標題:第一章:總論 
  作者:北竿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6-01-08    閱讀人次:2014 )  

 北竿自古以來即吸引福建沿海長樂、連江地區漁民在此定居或暫留,初期都搭建草寮,以後漸成漁村社會。居民捕魚、務農或養羊維生,生活大都清苦,讀書識字者不多,唯島上少數富裕人家深知教育子弟之重要,乃向福州地區禮聘塾師前來任教,稱為「人家齋」,開啟了本鄉私塾教育之先聲,此一風氣自清末民初一直延續至國軍進駐前。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政府為掃除文盲,在各村落普設「民教班」,強迫未識字成年人就讀,是為本鄉成人教育的開端。
 民國四十一年七月一日,始設塘岐國民學校,下轄后沃、橋仔、芹壁、坂里、白沙、大坵等分校,強迫適齡兒童入學,開啟正式教育的序幕。之後坂里分校合併芹壁、白沙升格為國民學校(一度遷往芹壁改名「興詩」,本身變為分校),橋仔分校也合併大坵分校,升格為禎祥國校。其後地區學童銳減,大坵於六十九年八月廢校;后沃於七十年八月廢校;橋仔於七十五年八月廢校。學校幾經遞嬗,如今全島僅剩塘岐、坂里兩所國小。
 五十七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始設中山國民中學,六十三年合併興詩國小成為中山國民中小學,實施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六十五年一月,地區頒布各級學校合併調整計畫,中山國中小原在坂里的國中部,與設在芹壁的國小部,二校校址遷調互換,國小又恢復為坂里國小,禎祥國小改隸中山國民中小學國小部,七十五年八月國小部廢除,改稱中山國民中學,自此校制再無變更。
 由於本鄉並無高中之設置,鄉民國中畢業後,或赴南竿就讀馬祖高中,或保送台灣就讀各級學校,教育程度日益提升,鄉民中大專畢業,甚至獲得碩士、博士學位者所在都有;而師範體系或愛鄉子弟陸續返鄉任教,加上軍中義教的支援,雖地處偏遠,師資並不匱乏。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