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竿 鄉 志


  標題:第七章:交通 
  作者:北竿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6-01-08    閱讀人次:8191 )  

一、前言

 本鄉位處福建外海,往昔民眾都與福州地區往來,皆仰賴「麻纜船」或漁船,藉助風帆航行,約三至六小時可達福建沿海地區;陸路方面早年並無道路設施,也鮮少車輛,各村落之間往來,僅有羊腸小道,崎嶇難行,民眾出外全靠步行,陸路交通之險惡可見一斑。
 民國四十五年,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成立後,大力投入交通建設,逐年改善地區交通,台馬海上交通在南竿從早期海軍運補艦、AP艦、金門快輪,逐步演進至大型客輪「台馬輪」,航次也由最初每月三航次,提升至每日開航,海上交通之改善真可謂一日千里。島際交通也從早期由漁船權充,進展至貨船替代,至八十年左右,民間快輪興起,設備新穎,班次大增,往來南北竿極為便利。
 陸上交通在防區官兵櫛風沐雨,全力構工興築下,高級水泥馬路早已四通八達,公車每日固定行駛,計程車、私家轎車、機車更是競相奔馳,早已擺脫當年羊腸小徑出入全靠雙腳的窘境。
 空中交通的開展,本鄉因為早年軍方興建的大道機場既有基礎,拔得頭籌,率先改建為民用機場,一舉躍升為馬祖對外空中交通門戶,隨著場站設施不斷改善,飛航班機也從一開始十九人座提升至五十六人座,往來本鄉與松山僅需五十分鐘,空中交通的便利,使得民眾不再飽受海上長時間航行顛簸之苦。

二、陸上交通

(一)交通工具之演進
 本鄉地勢陡峻,往昔並無道路,更無交通工具,民眾平日出入全靠步行,國軍進駐後,始興建道路,初期多為車轍道,也就是戰備道,早年僅供軍車行駛。後來在軍民全力配合下,積極興築高級水泥道路,如今早已四通八達,無遠弗屆。
 本鄉早在民國四十六年十二月,便由軍中大卡車改裝成公車,每日環島行駛九班,負責軍民運輸,未幾停駛,直到四十九年九月再度行駛,設總站於塘岐,每日行駛四班。大卡車充當公車,既無固定座位,又難掩刺鼻汽油味,民眾往往視搭車為畏途;直到七十一年,成立北竿公車分處,由北高指揮部負責管理,配置四輛新型公車,行駛鄉內主要村落,星期假日另行增班,鄉民稱便。目前北竿公車每日行駛十六班,自早上六時二十分至下午五時二十分,由塘岐總站發車,分山線、環島北路兩線,其中山線行經北高醫院、上村、坂里、中澳口、白沙再循原線返回塘岐。目前北竿公車站擁有三輛新型公車,除兩輛固定行駛外,另有一輛做為團體觀光客包車用途。
 早年因本鄉地勢陡峻,指揮部為安全顧慮,遲遲沒有開放計程車進口,隨著道路拓寬,交通設施逐步改善,民國七十三年首度開放十輛計程車進口,後陸續開放,如今計程車已成為房區官兵、外來觀光客使用極頻繁的交通工具。一般民眾則以轎車或機車代步,尤其機車更是家家戶戶必備的交通工具。
(二)車輛概況
 根據連江縣監理所統計資料顯示,截至民國九十二年五月底,本鄉擁有各式車輛數量如下:
自用小客車:二百三十一輛
自用小貨車:四十五輛
自用大貨車:十二輛
營業小客車:十七輛
營業大貨車:八輛
重型機車(排氣量50CC以上):四百二十二輛
輕型機車(排氣量50CC):一百二十一輛
(三)加油站
1.沿革
 本鄉早年並無加油站之設施,各類油品都以二百公升桶裝方式由台灣運至北竿物資處,再以吸管抽入二十公升膠桶。民眾每次限購一桶,除需自備油桶,尚需配油卡,忘記攜卡即不能加油,民眾因此往返奔波,甚為不便;為恐缺油,民眾經常在自家儲存汽油,安全飽受威脅,塘岐就曾發生汽油爆炸事件。地方屢有設置加油站之呼聲,歷經六、七年努力,終獲中央補助新台幣四百六十八萬元經費,興建北竿加油站,並於八十一年七月十六日正式啟用。
 北竿加油站位於上村趙元帥廟下方,初期僅供應高級汽油、普通柴油,後來增加九二無鉛汽油。柴油及漁業用油仍以二百公升桶裝供應。八十八年二月,連江縣物資供應處有鑒於油品供應安全及儲量需求,增建三十公秉油槽兩座,專門儲存九五無鉛汽油,原有兩座十公秉油槽則儲存高級柴油。
 八十九年一月一日起,全面供應九五無鉛汽油及高級柴油,價格原與台灣同步。五月九日起,配合離島建設條例免徵營業稅,汽油較台灣便宜5﹪。
 稍早,北竿加油站油品都委託地區貨船自台灣載運,二百公升鐵桶散裝,易漏油、生鏽且回收不易,造成環境污染。八十九年起已全面更新為二千公升油櫃運送,儲油量加大,安全性提高,污染大幅減少。
2.組織編制、業務概況
 北竿加油站原隸屬連江縣物資供應處管轄,八十八年七月一日起,改歸福澳加油站管轄,人員薪資由中國石油公司編列預算支應。目前編制二人,包括站長、加油員各一人。
 北竿加油站開設初期,正值北竿機場整建、鐵拳山炸除、跑道東移工程連續展開,用油量激增,平均每月營業額高達新台幣二百萬元,目前每月平均營業額一百萬元,汽油以地區計程車為主要供應對象,柴油則以小型工程承包業者為主。油槽安全存量為三個月至半年,約為六十公秉。營業時間每日上午八時至十二時,下午一時三十分至五時三十分。

三、海上交通
(一)前言
 自古以來,本鄉都賴漁船為交通工具,往返各島與內地之間。由於位處海上要衝,福州一帶「麻纜船」,常以本鄉各澳口為休憩中繼站,在此取水、避風,或等候季風。
早年橋仔為本鄉對大陸往來最主要港口,每年梅花人來此撈捕蝦皮,漁船穿梭往來兩岸。梅花人鄭水哥擁有「麻纜船」十三艘,除收購北竿地區漁獲,運往福州一帶銷售,也帶來各種民生物資。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兩岸往來中斷,魚貨銷售無門,漁具、民生物資的供應也不再充裕,民眾生活陷入困境。
 五十年代國軍進駐後,馬祖與台灣的交通,主要是靠海軍的登陸艇。除運送米糧、罐頭、武器、彈藥、水泥、鋼筋等戰備物資,順便搭載民眾。二次大戰初期的戰艦,航速僅六至八浬,速度極慢,從馬祖到台灣,如果運氣好而風平浪靜的話,大概十二到十六小時,可以扺達基隆,萬一不幸碰上了風浪,則拖上個二、三十個小時也不稀奇。通常開航時間及到岸時間都不定,且都靠泊馬祖港,北竿地區民眾欲赴台,須先搭乘漁船前往福澳,再搭車到馬港,時間及金錢的消耗頗為可觀;另一方面,船艙臥床有限,多數民眾或坐或臥於甲板上,飽受日曬雨淋之苦;尤其冬季海象惡劣,船艙內空氣惡濁,嘔吐聲此起彼落,猶如海上難民;夏季遇颱風常改變航程,甚至曾航行三天才到台灣,有時還靠泊高雄港,多數鄉親被整得七葷八素,幾乎把膽水都吐光,折磨的不成人形。
 六十一年起,海軍「雲台號」AP- 518交通船首航,台馬海上交通漸有改善,後來各型AP交通船522、523、524、525、526等相繼加入,金門快輪也投入台馬航線,船上臥床大幅增加,衛生條件改善,航行時間縮短,民眾稱幸。但各型交通船都靠泊南竿福澳港,北竿民眾為了搭船赴台,經常三更半夜乘坐漁船,摸黑航行,而上上下下,都需靠小艇接駁,更是險象環生,所花費的時間、精神更是難以估計。
 民國八十三年六月,斥資新臺幣三億八千多萬元興建的白沙碼頭動工興建,並於八十七年間完工啟用,交通建設邁向新紀元。雖然受限地形,大型船舶仍無法順利靠泊,但千噸級商船、各型貨船、島際交通船都能直接靠岸,不必再靠小艇接駁,不但安全較有保障,更大幅縮短作業時間。八十六年九月,連江縣政府新購的中古客貨船「臺馬輪」,首航台灣、馬祖、東引,並自八十九年七月起,增加航班為每週六航次,一舉解決台馬海上交通困境。由於本鄉擁有馬祖地區第一座民用機場,居民大都利用空中交通往來台馬,但由於島際交通船航班增加,航行時間縮短,而「台馬輪」航班、啟航、到岸時間都頗為固定,本鄉民眾若利用海路前往台灣,亦堪稱便利。
(二)島際交通
 早年島際交通都靠海軍LCC或LCM補給艦,本鄉對外門戶在午沙,補給艦和商船常在此靠泊,配合潮水須在夜間作業,碼頭經常燈火通明,忙碌異常,為了港口聯檢之需要,北竿警察分駐所早年便設立於午沙港口附近,六、七○年代,北竿人口大量外移,多少鄉親攜家帶眷,從午沙搭乘補給艦前往台灣,應是記憶猶新。後來用漁船充當,風浪稍大便停航,一天又只有一班,民眾極感不便,後來政委會向民間租船,最早是「安勝輪」,利用商船改裝,航速、設備都難以滿足民眾需求,行駛十餘年後,於民國六十七年除役退休,改由台灣「鴻達輪」替代,但因不熟悉地區海域觸礁沉沒,又改由「祥興輪」擔任,仍屬軍租貨船。直到七十七年,地區人士集資一千五百萬元,購自日本,三百五十噸級、二百六十個座位、航速達十二節,第一艘真正客輪–「慈航輪」首航地區,島際交通自此邁入新紀元。但因沒有碼頭,乘客上下船都要靠小漁船或忠誠號木頭船接駁,爬岩涉水,幾經折騰,險象環生,民國五十六年六月間便曾發生接駁船翻覆,死十四人的慘劇;不僅如此,往返南北竿一趟得花上二、三小時,八十二年起,戰地政務解除,配合北竿機場即將啟用,地區人士籌組「北竿海運」、「馬祖海運」、「龍興海運」陸續購入「愛之船」、「鴻順一號」、「鴻順二號」、「豪華愛之船」、「永昌號」、「龍興號」、「利隆號」等,行駛南北竿之間,離島交通大幅改善,初期都以散客招攬方式,每天跑幾班由市場決定,業者競相投入下,造成惡性競爭,後來連江縣政府實施補貼制,行駛固定航班,從每日兩班,逐步增加為四班、八班、十一班、二十一班,並曾實施過夜航;目前南北竿航班自上午七時至下午五時三十分為止,南竿每準點、北竿每半點對開一班。

第七章:交通 照片
▲昔日軍方用漁船當南北竿交通船

(三)貨運航線
 馬祖地區的貨物運輸,早年都由基金馬聯營所三百噸級貨船負責,卸載以南竿大宗物資為主,蔬菜、水果、鮮魚以及日用百貨商品,都由地區農漁品運銷合作社船隻負責載運,昔日本鄉並無碼頭設施,貨船接近岸邊,再由木殼小船接駁,白沙、橋仔、午沙、坂里靠泊不定,夏天則在芹壁靠岸接駁,費時費力且險象環生。民國八十七年白沙碼頭完成,大型貨輪靠泊、卸貨極為便利,北竿地區貨運航線頓時熱絡不已,計有閩台輪、東湧八號、台福八號、錦陽輪、新華輪等五艘五百至一千二百噸大小貨輪,往來基隆、南北竿之間,載運水泥、鋼筋、砂石、各項民生物資,除週一、週二外,幾乎每天都有貨船到岸,地區有王禮好、周木興兩民眾經營碼頭卸貨業,專門處理貨物裝卸、運送等事宜。

第七章:交通 照片
▲昔日午沙港

(四)白沙駁船海難
 本鄉早年白沙碼頭未建時,往來南北竿,搭乘軍租船靠泊時,都由機動漁船擔任接駁任務,經常險象環生。民國五十六年六月二十日,發生白沙駁船新復國號因超重超載,翻覆沉沒,造成十四人死亡的慘劇。
 事情發生在當天下午一點多,當時南風極為強勁,正值退潮,阿兵哥、百姓魚貫上船,原來應該分兩趟載運的,卻一下子擠上來四十多人,其中有一阿兵哥還攜帶一部重型發電機,眾人紛紛擠向船頭,船才剛要掉轉回頭,一陣大浪襲來,頭重腳輕,超載又超重的船隻立刻翻覆沉沒。
 事發當時,正在岸上修補漁具的坂里、白沙漁民王詩如、王禮水、曹玉財、曹玉康、曾仁?等人見狀,立刻駕著三艘小舢舨馳往救援,新復國船員吳忠友的姑媽吳軟金在海中載沉載浮,拼命呼喊吳來救他,但落海人數實在太多,吳忠友根本過不去,眼睜睜的看著姑媽沉入海中,王詩如等人歷經半個多小時的救援,救起了二十餘人,最終仍有十四人不幸罹難。
 十四人中有四位百姓,包括因岳母過世前來白沙奔喪的前馬報北竿記者劉舫,剛好前一天中共砲宣彈擊中白沙,決定提前返台,不幸遇難;另外,橋仔居民陳泉妹,欲前往南竿辦嫁妝,妹妹陳蓮花陪同前往,姊妹雙雙葬身海底;還有回白沙娘家省親,欲回梅石夫家的吳軟金女士;其餘十人為阿兵哥,都是準備赴馬港搭乘運補艦返台休假者。
 此一重大船難事件,當年形格勢禁,並無隻字片語的報導,事發後第三天,北竿各界在塘岐中正堂公祭海難死者,有關事件經過、死傷情況,仍是諱莫如深;一個多月後,連江縣政府表揚救難有功十六人。

四、空中交通

(一)前言
 台馬地區的空中交通,最早期有美軍及軍方的銀天鵝、藍天鵝水上飛機,民國四十六、七年間,台灣每週或隔週,至少有一班民航機飛往馬祖,但那是軍方租用的,不載民間的旅客,而且它是水上飛機,降落在港內。這一白一藍兩架飛機,不同期地航行於台、馬之間,它們的行動是高度機密,兩地飛行的時間約為一小時,總要到起飛四十分鐘以後,台灣方面才以密語通報馬祖,通常降落的地點,不外乎福澳港和馬祖港。民國四十六年,台北市發生了劉自然事件,為了美國人的安全,銀天鵝水上飛機首先停飛;四十七年的某一天,藍天鵝突告失蹤,於是馬祖未再出現民航機。
 北竿地區的大道機場,興建於五十年間,五十四年至六十七年間做為軍用小型起降場,提供兩架只能搭載三人的軍方偵察機起降。由於當年北竿舉目所見皆為車轍道,機場跑道相對顯得寬大許多,因而有「大道」之稱;另有一說謂「康莊大道」之簡稱,或謂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首句命名,後雖廢棄不用,但機場條件、設施不差,得以在後來馬祖地區興建首座民用機場時脫穎而出。
 馬祖地區興建民用機場之議,自七○年代後期開端,《馬祖之光》月刊第二期由曹原彰執筆的「請比照金門加強台馬海空交通」短評,揭開默默為台馬飛航長期奮鬥的序幕,接著連續在第五、六、七、九、十、十九、二十、二十一期連續撰文呼籲,或投書報刊,遊說立委質詢,更於七十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八二三金馬愛鄉大遊行」率眾走上街頭,要求開放觀光、開闢台馬航線。
 另一方面,七十六年十一月十八日,永興航空公司申請台北、馬祖航線,七十七年初並派員考察大道機場現有設施,了解飛機起降可能性;七十九年三月,國內航空專家二十餘人抵北竿,考察大道機場設施;八十年四月十七日,交通部民航局空運組長林寶章率員勘察大道機場,認稍加整建,即可飛小飛機;十一月十五日,國防部同意,大道軍用機場撥借民航局整建使用;十一月十九日,中華顧問工程司完成北竿機場整建藍圖修正,總經費八千萬元,工期九至十一個月;八十一年五月,榮工處以七千四百三十九萬元得標承建,十月三十日北竿大道機場整建正式動工。
 八十三年一月十七日,交通部長劉兆玄主持台馬首航及馬祖航空站啟用典禮,地區民眾數百人參與盛會,場面熱鬧。
(二)北竿機場
1.場站設施
(1)原跑道一條,總長890公尺,寬20公尺,現已改為滑行道。
(2)新建跑道一條,總長1150公尺。寬30公尺,可供五十六人座DH8-300型客機起降。
(3)停機坪
1固定翼機坪乙處,面積1574平方公尺,可供五十六人座DH8-300型機停放一架。或是十九人座多尼爾228機型同時停兩架。
2直昇機停機坪乙處,面積1486平方公尺,可供貝爾412機型停放一架。
(4)航站大廈一座,面積538平方公尺,包含候機大廳、內候機室、各航空公司營業櫃檯及本站辦公室。
(5)停車場兩處(含計程車候車處),面積510平方公尺,可停放25輛小型客貨車。
(6)電力系統:由台電供給3300V單向供電,另裝置緊急照明燈三十三盞專供停電時使用。
(7)空調系統:五噸及十噸箱型冷氣機一台,窗型冷氣機時二台,分離式冷氣機二台。
(8)消防設施:一千五百加侖泡沫消防車一輛,一百加侖泡沫發生器一台,一百五十磅乾粉滅火機六具及二十磅滅火器二十具。
(9)電話總機:配有電話電纜線一百對,供站方及航空公司向電信局申請話機使用。
(10) 播音系統及閉路系統各乙套。另增設航站導覽系統及LED字幕資訊顯示器。
(11) 飛航服務設施:包含助航設施(歸航台、測距儀)管制塔台、氣象觀測台、跑道頭燈。
2.營運現況
(1)駐站營運航空公司共二家,立榮航空公司及德安航空公司。
(2)民航運輸機飛航作業時間,自上午七時至下午七時止。
(3)現有班機航線僅台北-馬祖航點,原台中航線已於八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起取消飛航。
(4)固定班次:立榮航空原飛五班,自九十年十一月十八日增為七班,九十二年二月南竿機場開場後,減為每日三班,後又增至四班;德安航空公司則以醫療包機為主,離島接駁航線為輔。

第七章:交通 照片
▲北竿機場啟用初期,右為鐵拳山,現已剷除。

3.機場改善情形:
(1)鐵拳山及部份風山剷除工程:將東側之鐵拳山全部剷除,並將接近跑道之風山部份剷除,全部工程二億四千萬元(包括土地補償及軍事設施遷移),已於八十六年二月十四日開工,八十七年二月二十四日完工。八十八年六月一日開放北面(21跑道)進場,大幅提升本場有效飛航架次。
(2)北竿機場道面加舖工程:將現有跑道道面加舖AR4000道面,增加跑道承載力,以供較大型之航機起降。立榮航空已於八十八年五月八日使用DH8-200型航機正式飛航馬祖地區,開啟馬祖中型客機飛航之新頁。
(3)加裝跑道頭燈:便利駕駛員判斷跑道正確方位,已於八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完工。
(4)完成航站擴建:八十三年一月十七日北竿機場啟用時,飛航最大航機為DO-228型,可坐十九人,原航站大廈面積約300平方公尺(供旅客使用空間191平方公尺),近年來旅客大幅成長,加以立榮航空公司於八十八年五月八日起改以大型DH8-200型航機飛航,尖峰時已不敷使用,故為提供旅客舒適之候機環境,繼續投資擴建,增加旅客報到櫃檯、擴大拖運行李區域、增加外候機室空間、改善到站、出站動線,使航站大廈面積增加為538平方公尺(供旅客使用空間增加為385平方公尺),旅客使用空間增加一倍,已於八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落成使用。
(5)加裝直升機夜間照明設備:大幅改善離島地區緊急醫療救護能力及提昇直昇機全天候服務,已於八十九年三月完工。
(6)跑道東移工程:利用鐵拳山棄碴填海,將跑道東移160公尺,以遠離短坡山,並延長跑道為1150公尺,以供最大適航機型DH8-300起降,增進飛航安全,由國工局監造施工,九十年十一月十八日正式啟用。
4.後續辦理工程:
興建新航站大廈,面積1050平方公尺,停機坪、停車場,以提高飛航安全及服務品質,總工程費總工程費一億三千零九十萬元,九十二年四月十四日開工,預定九十三年六月底完工啟用。
5.馬祖輔助航空站八十三年至九十年營運量統計表
第七章:交通 照片

6.組織編制
本站原稱為交通部民航局馬祖輔助站,自九十二年二月南竿機場開場後,改稱北竿輔助站,編制員工十六人,現有員工十人,歷任主任為李自強、顧方永、劉煦蒼、陳黔星、林幸榮(九十二年一月到任)。
(三)國華航空空難
 北竿機場當初僅以七千萬元整建後開放,地形不佳,設備簡陋,有識之士對機場的飛安早就憂心忡忡,果不其然,民國八十五年四月、八十六年八月,國華航空班機在北竿機場發生兩次空難,死傷極為慘重,不但震驚全國,更引起馬祖民眾二百多人包圍機場,抗議北竿機場設備過於簡陋,民眾生命飽受威脅,要求民航局具體承諾立即改善,其後民航局陸續展開炸除鐵拳山、跑道東移、航站擴建等各項工程,飛安獲得重大改善,飛航班機也由十九人逐步提升至三十七人,再增至五十六人座,運能大幅增加,民眾往來稱便。玆將國華兩次空難記述如后:
1.國華四五空難
 民國八十五年四月五日下午四時二十五分,國華航空編號B-12257由台北飛馬祖班機,在距離北竿機場約一浬處落海,機上機組員及乘客共十七人,五人罹難,一人失蹤,十一人獲救。
 在罹難的五人中,有四人是一家人,分別為陳寶卿、陳忠山、陳寶華、陳張娥,欲前往馬祖探視正在服兵役的子弟,不幸罹難。另外李珠雲為南竿人,失事時本有機會逃生,但返回機艙尋找女兒曹蕙玲時,不幸溺斃,而曹蕙玲則宣告失蹤。
 國軍搜救中心獲報國華班機墜海,立刻通知馬防部派遣海龍快艇及各型軍艦六艘趕往救援,民間龍興號、愛之船等交通船也加入救難行列。
 第二天一早,北竿民眾發動大規模抗爭行動,在北竿機場拉起白布條,抗議民航局漠視北竿機場的飛安,並包圍機場,佔據跑道,要求民航局具體承諾立即改善。
 此一「北竿機場跑道靜坐」抗爭事件,後來被金門地方法院連江庭判決,依違反「民用航空法」規定,帶頭抗爭的十一人中,北竿鄉長王詩乾、鄉代會主席謝承春、縣議員陳功漢、塘岐村長王鈿、芹壁村長王安民、民眾王美淦等六人都被判處四個月有期徒刑,緩刑三年;另外,民眾王中判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三年;鄉代吳金平、陳玉鳳處拘役五十天,緩刑三年;其後九人都提起上訴。
 至於罹難民眾,國華航空賠償每人新台幣七百萬元。
2.國華八一○空難
 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十日,國華航空再度在北竿發生空難。上午八時二十分國華航空編號B-12256班機由台北飛北竿班機撞上壁山失事,機上十四名旅客及正副駕駛共十六人全部罹難。
 罹難十六人中,國代陳雪生(現任連江縣長)之弟陳雪源一家,包括陳雪源、妻子張秋蓉、兩個女兒陳姿宇、陳姮宇、岳母吳滿等五人全部遇難最為悲慘;服務於連江縣社教館的詹曉玲、民眾唐木伙則為南竿人;其餘包括張淑真、徐美玉、蔡錦華、吳靜妙、劉佳玲等都是前往馬祖探望服役的親人或男友;王慶中、侯信匡則為現役軍人;另外正副駕駛萬嘉瑞、劉秀台等,機上十六人無一人生還。
 空難發生後,國防部搜救中心獲報,立即通報北高指揮部,隨即動員軍警民眾五百多人進行搜救,由於當日風雨交加,搜救極為困難,下午二時十六分,十六具遺體全部尋獲,無一人生還。
 事件發生後,北竿鄉各界舉行「馬祖再度空難記者會」,國代曹原彰揚言,如果情況再不改善,他將率眾前往台北抗議,並按鈴控告失職人員;鄉長王詩乾呼籲飛安改善工程應加速進行;鄉代主席謝承春則要求停建南竿機場,將所有經費和力量投入北竿機場改善。
 國代陳雪生後來為其弟陳雪源成立「陳雪源紀念獎學金」;另外,南竿罹難的兩名鄉親唐木伙、詹曉玲遺體因為馬祖地區「外地死亡者,遺體不能進村莊」的禁忌,不但福澳碼頭不讓通過,「循例」由南竿垃圾場上岸,並因村內大老反對,遺體無法進村,只能停放成功山公墓,並在當地辦理喪事。罹難者後來由國華航空賠償每人新台幣七百萬元。

第七章:交通 照片
▲民國八十五年國華班機墜海,五人罹難,一人失蹤。

第七章:交通 照片
▲由於連續發生兩次空難,北竿民眾包圍機場,強烈
要求民航局局長張國政具體承諾立即改善。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