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竿 鄉 志


  標題:第三章:工業 
  作者:北竿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6-01-08    閱讀人次:3177 )  

一、前言
 本鄉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缺乏工業發展的環境。早年雖曾設立橋仔酒廠,以及白沙白力魚加工廠,但都設備簡陋,產量有限。目前塘岐街上雖有三家魚麵工廠、二家食品加工廠,都屬家庭式經營,市場受限、營業額也不高。最近,在政府輔導下,橋仔民眾成立漁產品加工產銷所,推出系列黃魚禮盒,市場反應頗佳,但屬半成品包裝,基本上,本鄉自始至終,並無真正的工業。

二、橋仔酒廠
(一)沿革
 橋仔酒廠成立於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最初稱為中興酒廠北竿分廠(五十九年易名「馬祖酒廠北竿分廠」)。在橋仔酒廠成立前,北竿島的酒,完全仰賴南竿供應,由於交通不便,運輸困難,數量有限,因此私酒盛行。馬祖政委會遂於四十九年十二月在橋仔成立中興酒廠北竿分廠,並嚴禁民間私釀。
 潔淨的水質是製酒重要原料,橋仔酒廠就地取水,利用橋仔村公所廣場上方轉彎斜坡一處深達二、三人高的水井水源,最初以人工肩挑方式,每次挑水一百多公斤,不堪疲累,後來改利用塑膠管引水。
 橋仔酒廠最初設在橋仔村民劉必清家中,後來搬遷至現今橋仔村公所後方「橋仔漁業展示館」現址及旁側廢棄老屋。由於設備簡陋,橋仔酒廠始終只生產老酒一種,產量自最初每月數千斤逐步增加至一萬斤左右,由於一年產期僅有七個月,全年生產量很少超過三萬公斤。因為產量不多,人員大約在七至十人間。
 民國七十年,南竿馬祖酒廠擴建完成,設備更新,產量大增,南北竿交通也大幅改善,而北竿分廠不敷企業經營效益,政委會決定關廠歇業,北竿地區唯一的小型酒廠至此走入歷史。
(二)產銷概況
 橋仔酒廠佔地二百坪,為兩層樓建築,內部設備因陋就簡,並無發酵池、蒸餾鍋等設備,完全採人工依循民間古法採自然發酵法釀製,通常都利用七十公斤瓦罈作發酵使用,爐灶也都用煤炭或柴火燃燒。
 老酒的釀造,都採圓糯米為原料,先浸泡一晚,再以木製蒸籠蒸熟後,待其冷卻,以五十公斤糯米和五公斤紅麴、四粒白麴,加水六十公斤,攪和後裝入酒罈,這就是老酒的原酒,經封口後數天,待其發酵用原棒攪拌使酒糟沉澱,數週後,壓榨出不帶原料的純汁,這種新紅酒經過一段時日低溫陰暗的貯藏,熟成度愈高,口感香味愈溫純,就是上等的「陳年老酒」。一般說來,攝氏十五度以下是製酒的最適溫度。
 由於設備簡陋,橋仔酒廠始終僅生產老酒一種,每年產量約在二、三萬公斤之間,只有六百公升玻璃瓶包裝一種,價格從早年每瓶八元至民國七十年左右每瓶五十元,全年產值不過數十萬元至一百多萬元,每年自中秋節過後白露開始生產至次年清明節結束,製酒時間僅有七個月,夏季天氣炎熱,容易酸敗,無法產製。
(三)人員組織
 橋仔酒廠最初設主任一人、技師一人,會計一人,廚房倉管一人,工人三人,另外旺季時聘用臨時工,以及洗瓶工若干人。後來工人增至七人,大抵維持在七至十人之間,首任主任為吳正仁,七十年結束前為孫志輝。

三、馬祖漁產加工合作社北竿分廠
 馬祖地區漁業曾經盛極一時,為了拓展外銷,增加外匯,地區漁業界人士在民國六十五年創立漁產加工合作社北竿分廠,廠址在白沙村吳忠友房舍旁邊,佔地約五十坪,主要從事白力魚加工,廠房設施包括醃魚池、烘乾池、各式烘乾機、自動包裝機等,人員大約七至十人。
 白力魚加工製成「霉香魚」過程極為繁複,從原料、選魚、取出內臟、加料、鹽漬、加工、包裝至成品,總計二十多道手續。通常選擇魚體肥大,脂肪含量高,無青肉色、無傷痕的白力魚,先充分洗淨滴乾,再用魚耙除去魚鰓及內臟、卵等,然後用清水洗淨,接著將高粱酒、食鹽、五香粉、味素等調和後由鰓部塞入;再將魚置入醃魚池中,將魚平放擺好,一層鹽、一層鹽封起來,池面加壓,使配料滲入魚肉中,經醃漬五天後,取出置入明礬水中,迅速洗滌撈起,置放於木板上日曬或陰乾,同時須每日翻轉兩次,促其乾燥,曬乾後用烘乾機烘乾,再利用真空包裝機包裝成品,即成美味的「霉香魚」。
 由於白力魚產季在每年農曆三月至七月,加工期只有五個月,但極盛時,每月加工達二、三千斤,產量豐富,產值更是可觀,自六十五年開工生產,六十八年達到產量高峰,後來漁獲逐年降低,收購魚價卻呈倍數增加,至七十二年,已不敷成本,遂黯然關廠。

四、橋仔漁產品加工產銷所
 橋仔漁產品加工產銷所是兩岸小三通後,第一宗由政府輔導成立的大陸漁產品加工所。由橋仔鄉親陳尚飛、陳兆鎮等人集資設置的漁產加工所,位於橋仔岸巡隊隔鄰,相關冷藏、打包、封口機一應俱全。漁產加工所以大陸養殖黃魚加工為主,其他漁產品紫菜、淡菜、海蜇皮、蝦皮、小魚干等都陸續推出。目前漁產加工所推出黃魚禮盒,除批發至馬祖各島特產店,並在桃園八德市金雞母廣場,由北竿鄉親陳紫玉所開設的特產店販售。

五、魚麵加工
 魚麵原是地區居民日常食物,民國六十九年,李伙金女士,人稱「水官嫂」首開風氣之先,將魚麵加工商品化,後來便以「阿婆魚麵」作為店名及品牌名。
 最初,「水官嫂」都靠人力製作魚麵,從選魚、切魚去皮、絞肉和粉,總共十二道手續。製作魚麵以灰海鰻、鮸魚為上選,這兩種魚魚體大肉多,皮厚容易剝乾淨,特別是鮸魚做成的魚麵耐久不變色,長期儲放不走味。除灰海鰻、鮸魚之外,馬加魚也常被用來製作魚麵,但油質太多,不易曬乾,而顏色又較暗,較不受消費者青睞。早年,魚貨都在本地購買,後來地區漁業沒落,曾經向大陸購貨,近年來都向基隆魚商訂貨。魚肉打成肉泥後,加入太白粉,搓揉成麵糰,再搓成饅頭大小,桿成麵皮,放在屋簷下陰乾,略乾後捲成春捲狀,再用大菜刀切成麵條,充分陰乾後,大功告成。
 早期「水官嫂」一天做八十斤魚麵,幾乎做多少賣多少,尤其一到過年,馬防部長官一買就是五、六十包,帶回去台灣送禮,經常供不應求。
 八十二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外貿協會、連江縣水產試驗所開始輔導地區業者利用機器加工,同時設計精美包裝盒,「阿婆魚麵」因此邁向機械化,同年,塘岐鄉親陳八妹創立「魚之鄉」魚麵,糕餅老店「鮮美廉」也推出魚麵製品,一時蔚為風潮,第二年北竿機場啟用,四鄉五島、台灣觀光客出入頻繁,人手一袋魚麵,加上批發至南竿、東引等地販賣,雖然三家競逐市場,每家一個月都有三、四十萬元營業額,賺個十來萬並不難。
 近年來,地區商業蕭條,景況大不如前,尤其南竿機場開放後每下愈況,如今每家一個月僅有十萬元左右營業額,售價也從過去每包一百元下降為八十元,三家長期處於「度小月」,僅能勉強賺個工錢而已。

六、糕餅加工
 在地區小型加工業中,糕餅屬地方風味特產,台灣食品難以取代,因而歷久不衰,近年來業者改良包裝,提升品質,地區特有的馬祖酥、芙蓉酥…等,漸與金門貢糖齊名,但因銷路有限,難以大規模生產,大都維持家庭式加工形態。
 本鄉糕餅加工業包括「鮮美廉」及「協和」兩家,都以生產馬祖酥、芙蓉酥,以及糯米酥、蘿蔔餅、地瓜糖等為主。
 「鮮美廉」創始於民國六十年,稱得上是馬祖地區老字號了,歷史悠久,在地區現存的餅店中,僅次於南竿「天美軒」。早期兼做麵包,八十三年北竿機場開放後,全面生產馬祖酥、芙蓉酥、糯米酥等特產,除在本地銷售外,也外銷至基隆、台北、南竿、東引、莒光等地,備受馬防部、縣政府人士喜愛。早年都以人工製作,八十三年以後逐步機械化,生意好時一個月可以有三、四十萬元營業額,如今三分之一都不到。除馬祖酥、芙蓉酥外,又稱「五味炒米」的糯米酥是獨家特產,以花生、芝麻、蔥花、花椒、核桃等製成的糯米酥,保存期限較短,產量通常不多,晚一點經常買不到。另外,「鮮美廉」也產製蕃薯糖、蘿蔔酥、繼光餅等。目前產品以小盒十個裝為主,售價一百元。
 「協和」麵包糕餅店成立於六十四年,負責人王敦發曾學藝於福澳「萬豐有」餅店正統馬尾師傅。八十三年間,投資千萬元,興建廠房,引進全套自動化生產機、包裝機,率先推出真空小包裝產品,市場反應熱烈,地區其他業者紛紛跟進。「協和」產品多樣化,除馬祖酥、芙蓉酥外,另有以五穀雜糧製成的「蘿蔔餅」最受好評,由於不耐久藏,通常都接受訂製。外形似蓮花,以蛋、咖哩、芝麻、花生製成的「蓮花酥」也是店主引以為傲的產品,每日也生產少量光餅。目前產品有大盒裝「食錦禮盒」,包含馬祖酥、芙蓉酥、水果酥、杏仁酥、紅薯糖、花生酥等,售價二百元;小盒裝單一產品十二個裝,售價一百元。八十三年機場開放後前幾年,生意興隆,每月營業額三、四十萬元,但受限通路,未能打開台灣市場,目前每月營業額有限,麵包販售成為另一項主要收入。

七、特產加工
 金銀花是馬祖人耳熟能詳的原生植物,具有解熱退火的功效。熱衷園藝工作的芹壁村長王安民,經一年多的研究試驗,並在連江縣農業改良場的技術輔導下,開發成功「金銀花茶」。不但量產上市,並設計成茶包式盒裝,便利民眾餽贈親友及觀光客購買。
 王安民在上村農地廣植金銀花,採收後運往台灣進行專業烘培,製成鋁箔防潮茶包後送回馬祖販售。「金銀花茶」一盒三十包,售價二百元,九十二年初正式上市。
 九十二年四月SARS肆虐全球,中國大陸流傳金銀花對防治SARS極具功效,引起市場瘋狂搶購,狂飆至每一斤一千元台幣之天價,大大提升了「金銀花茶」的知名度。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