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竿 鄉 志


  標題:第四章:人口 
  作者:北竿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6-01-08    閱讀人次:7360 )  

一、前言
 馬祖地區居民早期多以捕魚維生,務農為輔,但生活漂泊,往返內地與地區島嶼之間,去留不定,居無定所,又無戶政管理單位,欠缺人口統計資料。及至民國四十五年實施戰地政務,依據戶籍法及有關法令,始設立戶政機構,加強戶籍管理,掌握人口動態。

二、人口消長
 民國四十五年,連江縣總人口數為一萬零九百八十四人,本鄉人口為三千零八十五人。此後人口陸續增加,至民國六十年,連江縣人口達一萬七千零八十八人,創下歷年最高峰,本鄉人口也在同年達到四千七百八十五人的歷史紀錄。六十年以後,人口開始外移,至六十八年,全縣人口首度跌破萬人,僅剩九千八百零九人,本鄉人口也自極盛時期的四千七百八十五人大幅減少,至七十年,跌破二千人,銳減至一千八百六十六人,僅剩四成不到。
 七十年後,全縣人口仍持續下降,至八十年,減至五千五百四十七人,創下歷年新低。本鄉也在八十二年降至一千二百人歷史新低;此後全縣人口呈緩步上升,八十六年甚至達八千四百十九人(選舉幽靈人口大量遷入),本鄉人口也驟增至一千八百六十九人,較前一年增加近五成。八十七年,全縣人口又降回六千六百五十五人,本鄉人口也同步回落至一千三百五十四人。九十年又逢選舉,全縣人口再度暴增至八千八百五十一人,本鄉人口再度回升至一千八百六十六人,九十一年全縣人口持續保持八千七百六十三人高檔,本鄉也維持在一千八百八十五人高檔。
 大體說來,本鄉人口的變動,較全縣為鉅,人口增減起落急驟。近兩年則維持在歷年高檔,回復至七十年初的人口水準。

三、人口密度
 根據九十年底統計資料,本鄉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二百零九人,低於連江縣平均三百零七人及南竿鄉的四百九十一人,但略高於東引鄉的一百八十七人和莒光鄉的一百六十六人。

四、北竿鄉與連江縣歷年人口統計表
第四章:人口 照片

第四章:人口 照片

五、旅台鄉親概況

(一)概說
 馬祖居民多以捕魚維生,務農為輔,漁汛季節出海捕魚,季節一過則下田事農。由於從事海洋漁撈者,一向有對外發展的傳統習性,不若農民必須長期依附田地。
 一般說來,一種民族大規模的遷徙,不外乎謀生就養的原因。早年馬祖先民從原鄉長樂、連江徙居,正是生活所逼,不得不然。極盛時期,馬祖人口曾多達一萬七千餘人,後來因漁業沒落,居民謀生困難,遷台成為唯一出路,自六○年代開始,興起大批移民潮,一直到八○年代告一段落,此時馬祖本地人口已驟降至六、七千人,但遷台鄉親經婚姻繁衍,竟多達四萬餘人,以桃園縣最多,約佔遷台人口三分之二,尤其是鄉親最為聚集的八德市,更出現每十人就有一人是馬祖人的特殊現象。
 馬祖鄉親最早遷台,應起於五○年代末期,當初來台者,大都在基隆落腳,或許和搭乘AP艦海上顛簸十餘小時,地利之便就近「紮營」有關,但因基隆為一純港埠型都市,缺少工業區,加上終年綿綿細雨,氣候惱人,不適居住,於是六○年代初期遷台者,逐步南移至台北近郊,板橋、中和、土城、淡水、關渡等地都有鄉親蹤跡。
 六○年代中期,桃園、中壢一帶工廠眾多,謀生既易,房價也較便宜,對於靠勞力謀生的鄉親再合適不過。於是,桃園附近的八德、中壢、大溪各鄉鎮,成為馬祖居民移居的重鎮,尤其八德當地的聯福紡織、廣豐實業兩大工廠更是馬祖人命脈之所繫。總括來說,馬祖居民大都定居眷村外圍,一來房價較便宜,二來馬祖地區長年軍民共處,眷村語言、環境較易融入。七○年代末期,遷台馬祖居民第二代紛紛出頭,從事公職、擔任教職者漸多,由於上班多在大台北都會區,於是遷居中永和、新店一帶,但沒有像八德、中壢一帶形成聚落。
(二)旅台鄉親分布
 馬祖四鄉五島遷台鄉親,除莒光人集居土城一帶,東引人群聚板橋、中和外,人口最多的南、北竿鄉親則以桃園地區為大本營,聚集八德、中壢、大溪一帶。大體說來,南竿人以八德更寮腳一路延伸至大溪僑愛一帶最多,北竿人則集中於八德大湳一帶,從八德市介壽路東培電子一路往大溪方向沿線二十個里都有鄉親聚居,估計約有三、四千人之眾;八德霄裡忠貞市場一帶,則是南北竿人都有,北竿居民大都來自坂里、芹壁,其中坂里人佔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尤以王姓家族為主,坂里人王詩譚更曾連任三屆村長。至於中壢的大龍崗地區也是南北竿人集居,當地最大的眷村幸福新村所在地華勛里,其間華勛國小甚至與塘岐國小結為姊妹校。另外,鄰近八德的鶯歌鎮,也因塘岐人林金順率先落腳,陸續牽引北竿鄉親定居,目前也聚居數百人。至於北投、關渡、淡水一帶早年也吸引北竿人群聚,尤以芹壁人為多。
 雖然南竿人遷居桃園人數較北竿人更多,但桃園馬祖同鄉會理事長除前三任由南竿人出任外,自第四任至今五任理事長皆為北竿人,尤其特別的是,鄭銀福、林詩發、林木官等三任理事長都出身大坵,這個曾經是馬祖人口最少的行政村,如今已是無人島的大坵,竟然出了三位馬祖旅桃數萬同鄉的龍頭,確屬難能可貴。
 遷居八德的北竿鄉親,早年都做工維生,任職聯福、廣豐兩大紡織廠尤眾,數年前聯福關廠歇業,鄉親受創慘重。然而海島子民具有屢仆屢起,強韌的生命力,前些年蔥油餅盛行一時,市場上麵糰最主要供應者多為北竿旅桃鄉親。
 在大台北地區的北竿人以經營麵館最負盛名,午沙王姓人士在遼寧街開設的「馬祖麵館」二十四小時營業,創下國內先例;同是午沙王姓人士「王家麵館」則在八德路開設本店、分店,經常成為媒體報導的對象。
 近年來,北竿旅台鄉親在各行各業紛紛嶄露頭角,白沙人王禮騏曾任總統府參議多年;桃園縣議員鄭銀福是大坵旅台鄉親,他是馬祖人在台灣擔任基層民代第一人;后沃人王如泰經營電子書包卓然有成,聯合報曾大幅報導,年前曾致贈地區學校相關教材,回饋鄉里;芹壁人陳兆虎擔任國光劇團團長。
 北竿人在學術界的表現尤其亮眼,王金利是北竿第一位博士,曾任中興大學財政系主任;林業試驗所研究員王國財,開發成功特殊紙品,曾被國內各大報刊大幅報導;曾任中山國中校長多年的白沙人曹常仁,亦榮獲博士學位,目前是台東師院幼教系主任;塘岐人陳功宇任淡江大學數學系副教授;白沙人王禮駿曾任木柵大成高中校長多年。
另外,橋仔人陳天華現為榮民總醫院主治醫師;曾獲世界職業撞球比賽冠軍的陳維知為塘岐旅台鄉親;北竿旅台鄉親也出了兩位將軍,一為后沃人陳敬忠,一是塘岐人陳泉官,分別於九十一、九十二年初晉升少將旅長。

第四章:人口 照片
▲陳維知曾榮獲世界職業撞球比賽冠軍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