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竿 鄉 志


  標題:第四章:動植物資源 
  作者:北竿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6-01-08    閱讀人次:6944 )  

一、動物資源

(一)概說
 馬祖地區的動物資源調查始於民國八十五年七月的野鳥資源調查,至民國九十一年為止,已完成鳥類、蝴蝶、兩棲爬蟲類、海濱動物、海洋生物等五種調查。
 馬祖列島位居大陸弧形沿岸中段,是遷移性候鳥南來北往的中繼站,每年秋季,便有成千上萬的鳥類由中國東北、韓國、日本及西伯利亞來此渡冬或過境;春季,候鳥北返,又是另一波高潮。而為數眾多的鷗科夏候鳥,每年五月會準時來到馬祖各無人島礁上繁衍,為盛夏馬祖帶來熱鬧的氣氛。
 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協會調查結果顯示,馬祖地區鳥類計有二十目五十四科二百五十九種。其中夏候鳥白眉燕鷗、蒼燕鷗、紅燕鷗都屬珍貴稀有鳥類,而黑尾鷗在東引的繁殖地,是全球繁殖的南界;尤其八十九年六月間,傳說中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現身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中北竿中島無人島礁,更是震驚國際。
 在蝴蝶部分,依據蝶類專家李俊延調查結果發現,分佈馬祖地區的蝴蝶至少有六科九十四種,種類之多大幅超越面積大上馬祖數倍的金門和澎湖。馬祖地區的蝴蝶不但種類繁多,更重要的是有部分種類與台灣完全不同,屬特有亞種,像無斑波眼蝶及密點玄灰蝶;而黃鉤粉蝶、大豹蛺蝶、藍點紫斑蝶、玉帶螫蛺蝶、花弄蝶,則是未見於台灣本島,屬大陸閩東地區的蝶種;另外,原產於台灣的白條斑眼蝶及金鎧蛺蝶也在馬祖出現。
 兩棲爬蟲類部分,根據師大生物系教授呂光洋所作的「馬祖地區兩棲爬蟲動物相調查」,共紀錄到二十六種兩棲爬蟲動物,包括兩棲類六種、蜥蜴類七種、蛇類十二種、龜鱉類一種。兩棲類、蛇類、龜鱉類,大部分橫跨兩岸,同時分布於大陸和台灣。其中貢德氏赤蛙在台灣已屬稀有,但在馬祖仍維持相當數量。蜥蜴部分北草蜥和中國光蜥則是僅見於大陸,未見於台灣的品種。
 海濱動物方面,根據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章波、吳貞儀所作的「馬祖風景特定區海濱動物資源調查研究」,共紀錄到一百二十多種海濱動物,主要包括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苔蘚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脊皮動物、脊索動物等,以軟體動物螺科、蛤科種類最多,其中短玉黍螺、扭鐘螺、日本蜑螺、紫孔雀蛤、中華長文蛤等是台灣少見的溫帶種類。
 在海洋生物部分,根據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邵廣昭、陳靜怡編著的「馬祖風景特定區海洋生物」一書,共紀錄了十二種藻類、無脊椎動物包括海綿、海星、海膽、水母、珊瑚、海螺、魚、蝦蟹等、以及魚類包括軟骨魚類六種、硬骨魚類七十六種。魚類資源明顯比大陸官方在福建沿海調查到軟骨魚類二十種,硬骨魚類二百六十四種少了許多。
(二)鳥類
 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協會的調查,北竿地區的鳥類有四十二科一百七十八種,數量在四鄉五島中不算最多,但保育類猛禽鷹、隼,包括灰面鵟鷹、普通鵟、日本松雀鷹、遊隼、燕隼、紅隼在台灣都是零星出現,但在北竿島上數量極多,且成群御風而行;最特殊的是紅隼,連續兩年被發現在短坡山有繁殖紀錄;另外,科類的野、冠、赤胸在台灣已屬稀有鳥類,一年頂多出現二、三隻,有時好幾年才看到一次,野甚至已列入瀕危鳥種,但在北竿地區卻極為常見,常以三、四十隻,甚至上百隻出現。至於鷗科鳥類中白眉燕鷗、蒼燕鷗、粉紅燕鷗都已列入保育類及瀕危鳥類,北竿附近的無人島礁中島、鐵尖、白廟、三連嶼、進嶼族群頗為龐大,八十八年十二月已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劃為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八十九年六月,被國際鳥界稱為「神話之鳥」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四對成鳥、七隻雛鳥現身中島,這項台灣生態界的重大發現,震驚國際鳥界,使得馬祖聲名大噪。可惜的是,「神話之鳥」果真像神話一般「驚鴻一瞥」,第二年僅發現一隻,之後又消逝無蹤。
本鄉珍貴稀有鳥種介紹:
1.黑嘴端鳳頭燕鷗
 身長三十六公分,稀有夏候鳥,嘴為橘黃色,嘴尖為黑色,是最重要辨識特徵。頭部黑色,具有羽冠,額、胸部白色,背部至尾上覆羽灰色,翼羽灰白色,冬羽頭頂部分白色。求偶期額頭會出現黑色,孵卵育雛後開始翻白;停棲時,尾羽、翼尖幾乎等長;尾羽灰色,分叉明顯。單獨或成對飛行,棲息於海岸島嶼、河口、港灣附近,每年於四至九月繁殖,食物以魚蝦為主。
 *發現經過:
 生態攝影師梁皆得於八十九年六月初,接受連江縣政府委託,到馬祖無人島礁燕鷗保護區拍攝燕鷗生態,意外地於中島成群的鳳頭燕鷗中拍攝到至少有八隻神秘之鳥,於是將此一訊息致電中央研究院劉小如博士。
 梁皆得返台後剪接拍攝影片,找出嘴部前端有一小黑塊、身形較小的燕鷗,對照「世界鳥類手冊」,猛然驚覺這可能是被全世界認為早已滅絕,即使有也剩下不到百隻的極度瀕絕的鳥種–「黑嘴端鳳頭燕鷗」。另一方面,劉小如博士兼程趕到馬祖實地觀察,同時致函國際鳥盟及燕鷗研究專家問詢,結果證實確實是有「神話之鳥」稱號的「黑嘴端鳳頭燕鷗」。立刻引起國際矚目,英國BBC電視台作了獨家報導,成為台灣繼黑面琵鷺後,又一躍身國際生態舞台的空前大事。
 「黑嘴端鳳頭燕鷗」是四十多種鷗科鳥類中最稀少的一種,自一八六三年被人類命名以來,比較確定的觀察紀錄只有五筆,由於資料實在太少,甚至連它們的習性、外型、繁殖地都不得而知。想要看到它們的蹤影相當不易,因此被學者專家比喻為「神話之鳥」。有關它們最後一次比較確定的觀察紀錄是在一九三七年,此後雖於一九八○年七月在泰國、一九九一年九月在中國大陸黃河三角洲都傳聞有發現紀錄,但都未被證實。在幾乎「絕跡」六十餘年後重現蹤跡,難怪受到國際生態保育界格外重視。
 *後續發展:
 國際鳥盟在二○○一年秋季發表的「全球鳥瞰」季刊中,以頭題報導馬祖燕鷗保護區發現瀕臨絕種的四對黑嘴端鳳頭燕鷗,同時也肯定台灣各界在生態保育上所作的努力。「全球鳥瞰」季刊發行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擁有五百八十萬會員,是全球最重要的鳥類保育雜誌。報導中指出,自一九三七年於地球消失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於二○○○年六月在台灣的馬祖燕鷗保護區重新發現四對,這個消息振奮了全球保育界,並成為二○○○年保育界共同話題。
 國際鳥盟「全球鳥瞰」季刊主編理查?湯瑪士於二○○一年六月,應中華鳥會之邀,與理事長廖世卿連袂來馬祖燕鷗保護區探勘,他們目睹了中國大陸非法漁民干擾燕鷗保護區的行為,並拜訪了剛好前來馬祖巡視的行政院長張俊雄,表達關切,並表示黑嘴端鳳頭燕鷗的出現是全世界賞鳥者最關心的議題。理查?湯瑪士回國後即將此一報導做為當年秋季出刊的季刊頭題。
 在國內部份,交通部郵政總局於九十一年五月五日發行「黑嘴端鳳頭燕鷗郵票專冊」,收錄多張「黑嘴端鳳頭燕鷗」成鳥、雛鳥飛行、覓食照片,內文採中英對照,並由劉小如博士親自審稿,供民眾收藏。

第四章:動植物資源 圖片
▲黑嘴端鳳頭燕鷗

第四章:動植物資源 圖片
▲郵局發行「黑嘴端鳳頭燕鷗郵票專冊」

2.白眉燕鷗(褐翅燕鷗)
 身長三十五公分半,普遍夏候鳥。頸短翼長身形修長的大型海鳥,嘴尖而直,黑色。雌雄羽色相似。成鳥:體上,頭至後頸部黑色;額白色與白色眉線相連,下接黑色過眼線;肩背部至腰部與尾上覆羽均為黑褐色。體下,喉胸部至腹部與尾下覆羽均為純白色。腳黑褐色。飛行時,飛羽、翼上覆羽均為黑褐色;翼下覆羽白色;尾羽黑褐色外側白色,深凹狀呈燕尾形。亞成鳥:似成鳥的羽色,但較淡而不黑,且頭上至後頸部的黑色界線模糊,無白色眉線與黑色過眼線。
 在五月中旬開始少量到達繁殖區,六月上旬多數已到達並開始求偶配對,七月幼雛陸續孵出,八月長成離巢,九月初離境南下至九月中旬。繁殖區在各島周圍的無人島,如:中島、鐵尖嶼、白廟嶼、三連嶼、蛇島、劉泉礁、雙子礁…等。築巢於島上裸露岩面凹隙處或矮灌叢下,每窩一枚卵。肉食性,以表層性小魚為食。覓食時,來回穿梭 飛翔於海面上尋找魚群,發現後便直接撲入水中捕食。飛行時,拍翅慢而幅度深,飛行速度慢而優雅。鳴聲為柔細單音「咪---」,尾音稍拉長,似貓叫聲。
 白眉燕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是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中分布最廣、族群最龐大的一種鷗鳥。
3.蒼燕鷗(黑枕燕鷗)
 身長三十公分,普遍夏候鳥。頸短翼長身形修長的中型海鳥,嘴尖而直,黑色。雌雄羽色相似。成鳥:全身體上、體下除背淡灰色之外,餘均為雪白色;黑色過眼線與黑色後頸部相連。腳黑色。飛行時,除翼上覆羽淡灰色外,飛羽、尾羽、與翼下覆羽均為雪白色,尾羽深凹狀,呈燕尾形。亞成鳥:體上肩背部與翼上覆羽白色,且有黃褐色鱗紋,黑色過眼線與後頸部的界線模糊。
 春季在五月上旬陸續抵達,六月初便開始求偶配對,六月底七月初已有幼雛陸續孵出,七月底幼鳥成熟開始離巢,八月下旬便幾乎完全離開繁殖的島嶼南下。繁殖區在各島周圍的無人島,如:進嶼、中島、鐵尖嶼、白廟嶼、三連嶼、蛇島及東引周邊的礁岩。築巢於島上裸岩區的岩面凹隙處,每窩一至二枚卵。肉食性,以表層性小魚為食。覓食時,來回穿梭飛翔於海面上尋找魚群,發現後便直接入水捕食。飛行時,拍翅頻率適中而幅度深,飛行速度慢而優雅。鳴聲為單調而尖銳的單音「給---」。
 蒼燕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馬祖燕鷗保護區每個島上都可見其蹤跡,但在數量上,是所有燕鷗中最少的一種。
4.紅燕鷗(粉紅燕鷗)
 身長三十一公分,普遍夏候鳥。頸短翼長身形修長的中型海鳥,嘴尖而直,前半黑色而後半紅色,冬羽與亞成鳥為黑色。雌雄羽色相似。成鳥:全身體上體下除頭至後頸部黑色外,餘均為白色;翼上覆羽淡灰色。尾羽深凹狀,呈燕尾形。腳鮮紅色。亞成鳥:似成鳥,但額白色,肩背部與翼上覆羽白色且有褐色鱗紋。
 在春季五月中旬陸續抵達,六月初便開始求偶配對,六月底七月初已有幼雛陸續孵出,直至八月中旬亞成鳥多數已長大離巢,八月底便完全離開繁殖的島嶼南下。繁殖區在各島周圍的無人島:進嶼、中島、鐵尖嶼、白廟嶼、三連嶼。築巢於島上草岩混合區的地面上,每窩一至二枚卵。肉食性,以表層性小魚為食。覓食時,來回穿梭飛翔於海面上尋找魚群,發現後便直接入水捕食。飛行時,拍翅頻率適中而幅度深,飛行速度慢而優雅。鳴聲為尖銳單音「給啊---」尾音略拉長。
 紅燕鷗是世界一致公認為最易受威脅,瀕臨絕種的鳥類,本鄉的無人島礁鐵尖,民國八十六年間,曾有超過三千隻聚集在此繁殖;第二年起不再有繁殖紀錄,八十八年在中島海域發現兩隻;八十九年又出現較多紀錄,但以莒光蛇山八百隻最多,北竿的白廟二百隻次之。
5.鳳頭燕鷗(大鳳頭燕鷗)
 身長四十五公分,普遍夏候鳥。頸短翼長身形修長的大型海鳥,嘴厚壯,尖而直,亮黃色。雌雄羽色相似。成鳥夏羽:體上、額白色,頭頂黑色呈冠羽狀;頸部白色;肩背部至腰部與尾上覆羽均為暗灰色。體下,喉胸部至腹部與尾下覆羽均為白色。腳黑褐色。飛行時,飛羽灰褐色,翼上覆羽暗灰色;翼下覆羽白色;尾羽灰色,淺凹狀。冬羽:額部的黑色界線轉模糊。亞成鳥:整個體上與翼上均為灰褐色,密佈淡褐色鱗紋;無冠羽,額部的黑色界線模糊,且有白色縱斑。
 春季在四月底便開始到達馬祖,五月底六月初繁殖的族群多數已到達,並開始求偶配對,七月後幼雛陸續孵出,八月長成離巢,九月初便開始離境南下至九月中旬。繁殖區在各島周圍的無人島,主要的島嶼有中島、鐵尖嶼、白廟嶼。築巢於島上裸露泥土面及短草叢間,巢距緊密,每窩一枚卵。肉食性,以表層性小魚為食。覓食時,來回穿梭飛翔於海面上尋找魚群,發現後便直接入水捕食。飛行時,拍翅慢而幅度深,飛行速度慢而優雅。鳴聲為拉長的粗啞單音「嘎---」。
 鳳頭燕鷗在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中數量僅次於白眉燕鷗,在全國則稱冠;馬祖列島是鳳頭燕鷗繁殖的最北限。
第四章:動植物資源 圖片
▲鳳頭燕鷗

6.灰面鷲(灰面鵟鷹、灰臉鵟鷹)
 身長四十九公分,普遍過境鳥。體壯碩,翼窄、中長型的中型猛禽。嘴尖呈曲狀,黑色,蠟膜黃色。雌雄羽色相似。成鳥:頭上、頸至體上均為紅褐色;眼周、耳羽灰褐色,有白色眉線(雄鳥不明顯雌鳥較粗);喉白色,有黑色粗喉央線;胸部紅棕色有白斑(雄鳥色澤深白斑少,雌鳥較淡白斑多),腹部白色密佈紅棕色橫紋,尾下覆羽白色。幼鳥:羽色接近成鳥,但色澤較淡,胸腹部為白色,佈滿紅褐色縱紋。腳黃色。飛行時,翼略窄微尖,飛羽、覆羽、尾羽紅褐色;飛羽、尾羽密佈黑褐色橫紋;翼下覆羽淡紅褐色,翼尖稍黑。
 秋季八月底至十一月中旬,高峰期在十月十日左右,春季在四月上旬至五月底,高峰期在四月中旬。過境常成小群或大群出現在山頭、稜線高空,利用氣流盤旋昇高而滑翔遷移。棲息於樹林中上層,南竿望牛山東坡曾有大群落鷹過夜記錄。肉食性,以兩爬類、昆蟲為食物。飛行時,拍翅不快,幅度適中,常作弓狀滑翔。在北竿壁山、坂山、芹山、風山、大沃山、尼姑山等地可見其蹤影。
7.普通鷲(鵟)
 身長五十四公分,普遍冬候鳥。頭壯碩,翼寬圓而長的猛禽。嘴尖呈曲狀,黑色,蠟膜黃色。雌雄羽色相似。成鳥:頭、後頸淡棕色,密佈黑褐色縱紋,喉黑褐色,胸白色微黃,具褐色細縱紋;體上黑褐色;腹、為黑褐色粗大斑塊;尾下覆羽白棕色;脛羽白色。雄鳥具明顯細橫紋,雌鳥較不明顯或無。幼鳥:整體羽毛較淡,偏褐色,體縱紋少;腹部斑塊成縱斑樣。腳黃色。飛行時,飛羽、覆羽、尾羽均為黑褐色,初級飛羽基部具不明顯白斑;翼下白色微黃,翼尖稍黑色,翼角有明顯黑斑塊(幼鳥成縱斑樣)。
 十月上旬開始抵達,十月底度冬至翌年三月,四月後陸續北返。活動於臨海的沃口、峭壁、山頭附近,棲息於樹林中上層,岩坡草地上。肉食性,也吃兩爬類、鳥類、昆蟲。鳴聲為長單音一聲「ㄈㄧ---」。飛行時,不常拍翅,多盤旋、滑翔,並常頂著風定點於半空中。在北竿壁山、坂山、芹山、風山、大沃山、尼姑山等地可見其蹤影。
8.日本松雀鷹
 身長二十七至三十公分,普遍過境鳥,稀有冬候鳥。體壯碩,翼寬短形的小型猛禽。嘴尖呈曲狀,黑色,蠟膜黃色。成鳥雄鳥:體上自頭頸部至背腰部均為石板藍色;體下的喉白色,胸部橙褐色略呈橫紋狀,腹白色,橙褐色橫紋漸淡至尾下呈白色。飛行時,飛羽、覆羽、尾羽均為石板藍色,有數圈黑褐色橫紋,翼下白色密佈橙褐色細橫紋。雌鳥:似雄鳥,體上為灰褐色,非橙褐色,並有不明顯白色眉線及褐色細喉央線。亞成鳥:似雌鳥的體色,有不明顯的白色眉線與褐色粗喉央線。胸部有褐色粗縱紋,腹部則是褐色粗橫紋。
 為春秋普遍過境鳥,秋季自九月中旬開始過境,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為高峰期,度冬至翌年四月,春過境期最晚至五月下旬。過境時成小群出現,或混於赤腹鷹群一起遷移。度冬時,則單隻出現在丘陵的密林內或農地旁林緣。靜靜棲息在樹林中上層,觀察獵物,再趁機突襲追擊小型雀鳥。肉食性,以鳥為主食,兼食小型兩爬類及昆蟲。飛行時,鼓翼快速,常見張尾開翅盤旋,而後隱沒林中。
 相似鳥種:與其他雀鷹屬不易區分。飛行時,翼短而尖,尾長。翼尖稍不黑,而翼下有橫紋可與赤腹鷹區別。雌鳥與幼鳥均有明顯喉央線,可與北雀鷹區別,而雄鳥無眉線,可與北雀鷹雄鳥區別。在北竿壁山、坂山、芹山、風山、大沃山、尼姑山等地可見其蹤影。
9.遊隼
 身長約三十八至五十一公分,不普遍過境鳥,稀有冬候鳥。體壯碩,翼寬短呈尖形的小型猛禽。嘴尖呈曲狀,黑色,蠟膜黃色。成鳥:雌雄羽色相近。雄鳥:體上從頭頸部至背腰部為暗灰藍色;體下喉白色,頸側白色有條藍灰色粗鬚線極醒目,胸白色有藍灰色細縱斑,腹以下白色,有藍灰色細橫紋達尾下與腳脛。腳橙黃色。飛行時,飛羽、覆羽、尾羽均為暗灰藍色,翼下白色,全翼與尾羽密佈黑褐色橫紋。雌鳥:體型明顯大於雄鳥,體下腹部的橫紋較雄鳥粗得多。亞成鳥:體上呈暗褐色而非灰藍色,體下的胸腹部白色或微黃,而有黑褐色的粗縱紋。
 自十月中旬開始零星出現至翌年四月上旬,高峰期在十月底與三月下旬。度冬個體不多,多單隻出現在海岸附近的峭壁、岩塊、開闊地。棲息在岩石上或樹林上層。肉食性,以鳥類為食,常在高空巡弋飛行覓食,待發現目標後,即刻從高空直落俯衝而下捕食,動作極為迅速俐落。飛行時,較少鼓翼,多半平伸雙翼隨風而動
,或頂風近乎不動,飛行技巧極高超。在北竿壁山、坂山、芹山、風山、大沃山、尼姑山等地可見其蹤影。
10.燕隼
 身長三十公分,普遍過境鳥。體壯碩,翼窄短呈尖形的小型猛禽。嘴尖呈曲狀,黑色,蠟膜黃色。成鳥:雌雄羽色相似。體上從頭頸部至背腰部為灰黑褐色;體下喉白色,頸側白色,有條灰黑褐色粗鬚線與頭部形成「W」型花樣,極為特殊;胸腹部白色有黑褐色粗縱紋,下腹部與脛部為紅褐色達尾下。腳橙黃色。飛行時,飛羽、覆羽、尾羽均為灰黑褐色,翼下白色,全翼與尾翼密佈黑褐色橫紋。亞成鳥:與成鳥近似,但體上與翼下為褐味重的黑褐色,而下腹部與脛部呈白色,或極淡的橙色。
 秋季過境量甚多。自九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高峰期在九月底至十月上旬,春季自五月下旬至六月初時過境。過境時常以小群或單隻出現在稜線或山頭上,偶爾停落在這些棲地的高樹上層休息。肉食性,以昆蟲主食,偶捕食鳥類。常以大圈在空中迴繞覓食。飛行時,兩翼直伸,尾羽較少張開,鼓翼頻率少,拍翅不快。在北竿壁山、坂山、芹山、風山、大沃山、尼姑山等地可見其蹤影。
11.紅隼
 身長三十至三十三公分,普遍冬候鳥,不普遍留鳥。體壯碩,翼窄而尖形的小型猛禽。嘴尖呈曲狀,黑色,蠟膜黃色。成鳥雄鳥:體上頭至頸後為灰藍色;肩背部至腰部為紅褐色密佈黑褐色斑點,尾上灰藍色;體下喉白色,頸側淡灰藍色,眼下有條狀黑斑;胸腹部至尾下淡黃褐色,密佈黑褐色縱斑。腳黃色,飛行時,飛羽黑褐色,覆羽紅褐色具有黑褐色斑點,尾羽灰藍色末端黑帶粗而顯著;翼下淡黃褐色,密佈黑褐色細橫紋。雌鳥:體色近似雄鳥,但紅褐色部分較暗,且頭與尾羽為暗紅褐色而非灰藍色,頭部有黑褐縱斑,尾羽有數圈細橫紋與末端黑帶。亞成鳥:近似雌鳥,但體色為暗磚紅色非紅褐色,且頭部佈黑褐色縱斑幾至全黑。
 秋季自九月中旬開始過境,九月底為高峰期;度冬至三月下旬開始離境。在馬祖尚有少數留鳥族群,分布與數量均不普遍。肉食性,以昆蟲、兩爬類為食。飛行時,常定點於空中不動,搜索地面獵物,待發現後再直落而下取食。鳴聲為一連串急促的「急?急…」短音。在本鄉短坡山曾連續兩年觀察到繁殖紀錄,彌足珍貴。
12.野(硫磺)
 身長十四公分,普遍過境鳥,遠觀類似麻雀。雄鳥眼先與下嘴基呈黑色,眼圈白色,頭上臉部灰黃綠色。背部大致為灰綠色,有黑色縱斑。黑褐色的飛羽,羽緣灰綠色;中、大覆羽末端帶黃白色。腹面為黃綠色,體側有黑褐色縱斑,尾下覆羽黃白色。雌鳥大體上與雄鳥相似,羽色淡一些,頭上、臉部略帶褐色,眼先無黑色。
 出現於平地至中海拔之草叢、灌叢及闊葉林地帶,全身羽色與周遭環境極為相似。在本鄉村落邊菜圃、草地都可見其蹤跡,塘岐運動場尤其常見。
13.冠(鳳頭)
 身長十七公分,稀有過境鳥,為科鳥類中體型較大者,身軀挺直。頭部稍有羽冠,雄鳥身軀以黑色為主,翼及尾為栗紅色。尾上覆羽及尾羽末端呈黑色。雌鳥背面、臉部大體為暗橄褐色,羽冠短一些。尾、翼略帶栗色。腹面大致呈污黃白色。胸部為暗橄褐色,有黑色縱斑。
 單獨出現於低海拔樹林、丘陵、灌叢地帶,以穀粒、昆蟲為食。在本鄉村落邊菜圃、草地都可見其蹤跡,塘岐運動場尤其常見。
14.赤胸(栗耳)
 身長十六公分,稀有過境鳥。喉部白色,胸有黑色及栗褐色橫帶,耳羽栗褐色,頰線白色,顎線黑色。雄鳥頭上至後頸為灰色,有黑色縱斑。背部大體為栗褐色,帶有黑色縱斑;尾羽、飛羽黑褐色。腹以下淡黃色,有暗褐色縱斑。雌鳥大致似雄鳥,但羽色淡一些。
 出現於農田、草原或丘陵之林緣地帶。在本鄉村落邊菜圃、草地都可見其蹤跡,塘岐運動場尤其常見。
(三)兩棲爬蟲動物
 根據國立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呂光洋所作的「馬祖地區兩棲爬蟲動物相調查」,本鄉紀錄到十科十五屬十六種,僅次於南竿的二十三種,為馬祖列島中次多者。其中中國樹蟾為列島中僅見;而名列保育類野生動物的貢德氏赤蛙在台灣已屬稀有,在本鄉數量不少;另外,中國光蜥、北草蜥則是僅分布於大陸,未見於台灣的特殊品種。
 本鄉紀錄到的十六種兩棲爬蟲動物包括兩棲類黑眶蟾蜍(俗稱癩蛤蟆)、中國樹蟾、貢德氏赤蛙、澤蛙(俗稱田雞);蜥蜴類守宮、無疣蝔虎(台語稱善蟲)、中國光蜥、北草蜥、麗紋石龍子、印度蜓蜥;蛇類盲蛇、青竹絲、紅斑蛇、臭青公(臭青母)、南蛇、眼鏡蛇等。
珍貴兩棲爬蟲介紹
1.中國樹蟾:
 俗名中國雨蛙、雨蛙。體長約二公分半至三公分,吻部鈍圓,有一黑色粗過眼縱帶至鼓膜後端,體背綠色,腹股部有黃色花紋。棲息於墾地、灌叢、森林邊緣,春夏雨後夜晚大量出現,叫聲響亮。
2.貢德氏赤蛙:
 俗名沼蛙,中大型蛙類,體長約六至八公分,體型粗壯光滑修長,雙腿被面有明顯網狀斑紋,經常在水稻田或有水草的水塘附近活動,鳴叫聲音大。
3.中國光蜥:
 俗名光蜥,卵生,一窩可產五顆蛋,喜於較潮濕之樹林底下活動,偶爾亦至樹林邊緣;軀幹最長可達七公分半,尾長可達軀幹1﹒3倍,額鱗很長,四肢短小,頭頸區分不明顯;體背深褐色,體側由頭頸部延伸至尾具許多點狀白斑,腹側下邊常帶橘紅色。
4.北草蜥:
 俗名蛇舊母、舊母蛇(台語),卵生,一窩可產二至六顆蛋,日行性,喜於草生地、灌叢等植物體上活動,夜間則於植物體上休息;體型修長,舌頭明顯分叉,軀幹最長可達七公分左右,尾長約達吻肛的三倍,具三對骸片,腹面為白色,體背棕綠色,初生幼體深褐色,一般具一對鼠蹊孔。
(四)蝴蝶
 根據李俊延所編「馬祖彩蝶圖鑑」記述,分佈本鄉蝴蝶計有七十種,僅次於南竿的八十七種,是四鄉五島中次多者。蝶類相有其獨特之處,其中無斑波眼蝶屬特有亞種;另外,黃鉤粉蝶、藍點紫斑蝶、大豹蛺蝶、玉帶螫蛺蝶、花弄蝶則是未見分布於台灣本島的蝶種。
1.主要棲息地:
(1)午沙:是本鄉現存最重要的蝴蝶棲地,在短短幾百公尺的戰備道上,島上所分物的蝶種幾乎都能見到,尤其是本島最具代表性的美麗蝶種如橙粉蝶、黑脈粉蝶分布最多。
(2)塘岐:大道機場外的耕地、綜合運動場、怡園等處的花叢間,常見黃鉤蛺蝶、細蛺蝶、藍灰蝶棲息活動。
(3)芹壁:村莊聯外道路旁,常見薑弄蝶、大豹蛺蝶、斷線環蛺蝶、紅蛺蝶出現。
(4)山:本鄉僅次於午沙的重要蝴蝶棲息地,常見一些蝴蝶在林間或路旁草花上活動,以各種鳳蝶類、粉蝶類、弄蝶類及蛺蝶類為主,如黃鉤粉蝶、玉帶螫蛺蝶、黃襟弄蝶等。
(5)后沃:以蛺蝶類如大豹蛺蝶、小紅蛺蝶、紅蛺蝶為主,曾見數以千計的細蛺蝶在此活動。
(6)橋仔:村落四周可觀察到不少的粉蝶類、弄蝶類及蛺蝶類,以荷氏黃粉蝶、薑弄蝶及黃鉤蛺蝶較多。
(7)尼姑山:以黃鉤粉蝶、黑弄蝶、薑弄蝶、玄珠帶蛺蝶較常出現。
2.珍貴蝶種介紹:
(1)特有亞種
 無斑波眼蝶:中小型蝶種,族群數量十分稀少,塘岐附近曾見其蹤影。主要發生期在春、秋季節,成蟲飛行速度緩慢且低飛於林緣草地、草叢間及步道旁,嗜食花蜜和溼地或葉上水份。雌蝶喜好在向陽的林緣和草叢間產卵,卵產附在葉裡或沾附不牢而滾落草堆中,孵化後幼蟲都棲附於寄主離地面不遠處的葉裡或莖上。化蛹於寄主根部附近的莖枝或葉裡中肋。
(2)台灣未分佈種黃鉤粉蝶:中小型蝶種,一年一世代發生,塘岐、橋仔、午沙、山、高登島皆有分佈。成蟲於春季出現在耕地和路旁的花叢間,嗜食低矮草花花蜜。雄蝶具有飛降溼地上吸食水分的習性,雌蝶通常將卵產於向陽的寄主花蕾或果莢上,孵化後幼蟲以寄主花蕾或果莢為食,化蛹於鄰近植物離地面不遠處,並以蛹度過漫長的夏秋季。
 藍點紫斑蝶:中大型蝶種,一年多世代發生,每年春夏間出現於塘岐、板里、高登等地,數量不多。成蟲飛行緩慢且會乘著氣流推送由低地往山頂飄移,常在林緣、路旁日照充的花叢間覓食。雌蝶喜在高溫時於林蔭的寄主群落產卵,卵多產於寄主葉裡,孵化後幼蟲亦棲息葉裡,老熟幼蟲則棲附於寄主葉裡及莖蔓上,化蛹前會移往寄主附近的其它植物隱蔽處葉裡。
 大豹蛺蝶:中大型蝶種,一年一世代發生,每年春末夏初、秋季出現於橋仔、尼姑山、芹壁、塘岐、白沙、坂里、高登等地,是馬祖地區分佈最廣的大型美麗蛺蝶。喜棲息於路旁或公園中的花壇上吸蜜或吸食落果發酵汁液,通常以成蟲方式進行夏眠,而以幼蟲或蛹的形態越冬,隔年春天才由蛹裡羽化出來。
 玉帶螫蛺蝶:中大型蝶種,一年多世代發生,春末夏初間出現於尼姑山、塘岐、坂山、高登等地。成蟲飛行快速,常棲息於寄主群落附近的林緣高枝或樹冠上,嗜食發酵腐果汁液、溼地水份及動物排遺。雌蝶多將卵於寄主高枝的葉上,卵多產於葉面中肋以圓弧形底部沾黏於葉上,孵化後幼蟲多棲附於葉面中肋所吐縛細絲造「蟲座」上來固定蟲體,最後化蛹在寄主植物的莖枝或葉裡。
 花弄蝶:中小型蝶種,一年多世代發生,夏秋季出現於壁山、尼姑山、午沙等地。成蟲警覺性高且快速低飛,經常停棲於葉上平張雙翅進行日光浴,嗜食低矮植物花蜜、鳥類排遺及葉上露水,常見於山頂四周草原、濱海開闊地、向陽林緣及路旁活動。雌蝶將卵產於山頂的草。開曠地上匍伏的寄主葉面,幼蟲由卵孵化後即棲於葉面,且吐縛絲帶將數片小葉綴結固定而躲匿於網袋狀的巢中,並隨著發育成長而重複造更大型的蟲巢,最後並化蛹於蟲巢內。
(五)海濱動物
 本鄉的坂里沙灘十分寬廣,但因波浪作用大,僅有少數幾種沙灘海濱動物,附近岩壁也有一些海濱動物;像台灣玉黍螺、顆粒玉黍螺、短玉黍螺、痕掌沙蟹就極為常見,花笠螺、草蓆鐘螺、扭鐘螺、日本蜑螺、蚵岩螺、網紋松螺、棘牡蠣、巨牡蠣、花蛤、紋藤壺、小藤壺等亦偶爾可見。至於塘后道沙灘為少見的連島沙灘,南北兩岸的環境差異很大,南岸和坂里沙灘相似,但風浪大;北岸則是內凹型的海灣,坡度平緩,波浪小,屬於泥沙灘,兩側有小面積的岩壁、礫灘,有各式各樣的海濱動物棲息,像大駝石虌、花笠螺、草蓆鐘螺、珠螺、漁舟延螺、古氏海蜷、燒酒海蜷、蚵岩螺、棘牡蠣、巨牡蠣、燐蟲、痕掌沙蟹、和尚蟹、平背蜞等都極為常見,偶爾亦可見青鬍魁蛤、花蛤、巢沙蠶、右旋蟲、鱗笠藤壺、猶豫寄居蟹、艾氏活額寄居蟹、日本蟳等。
(六)海洋生物
 本鄉附近海域魚類生物相為馬祖地區四鄉五島中最為豐富者。包括有軟骨魚類白眼鮫科之寬尾曲齒鮫、黑印白眼鮫,土魟科尖吻魟,硬骨魚類之天竺鯛科天竺鯛,鯰科班海鯰、海參科烏鯧、長身參,鷹翁科背帶鷹翁、黃小砂丁、糯鰻科灰糯鰻,舌鰨科粗體舌鰨,鯷科黃鯽、芝蕪綾鯷、日本鯷、印度小公魚,鰩科飛魚,石鱸科橫帶髭鯛,隆頭魚科藍豬齒魚,服科仰口服、長吻仰口服、眼眶魚科眼眶魚,冠鱗單棘魨、短角單棘魨,海鰻,牙平科牙平,真鱸科日本真鱸,牛尾魚科印度牛尾魚,馬拔魚科五絲馬拔、六絲馬拔,石首魚科鱗鰭叫姑魚、杜氏叫姑魚、大鼻孔叫姑魚、大黃魚、黃姑魚,石狗公,赤點石斑魚,鯛科黃鰭鯛、灰鰭鯛、黑鯛、黃錫鯛、板鯛、嘉蠟魚,日本金梭魚,鯧科中國鯧、銀鯧、刺鯽,庫達海馬,月尾兔頭魨、網紋多紀魨,白帶魚等。其中較特別的是在本鄉海域發現的尖吻魟,目前在日本曾有發現紀錄,在台灣、馬祖地區、中國地區都未曾見其蹤影。
 另外,棘皮動物門有海星綱之中華五角海星,蛇尾綱之未鑑種,海洋齒綱之未鑑種,刺細胞動物門之水母,柳珊瑚目之深紫紅珊瑚、星棘柳珊瑚,蛾螺科象牙鳳螺,骨螺科稜結螺、千手螺、華南骨螺,章魚科長腕章魚,節肢動物甲殼類之銹斑蟳、銳齒蟳、安汶蟳、環紋蟳、善泳蟳、日本絨球蟹、雙角互敬蟹、擁劍梭子蟹、纖手梭子蟹、矛形梭子蟹、背刺菱蟹、三疣梭子蟹、紅星梭子蟹、遠海梭子蟹,對蝦科之劍角新對蝦、多毛對蝦、長角仿對蝦、鬚赤對蝦、彎角鷹爪對蝦等。

二、植物資源

(一)概說
 馬祖列島和福建沿海島嶼一樣,島上岩石主要由火成岩構成,其形成年代相當久遠,大約在九千萬至一億年之間;由於鄰近中國大陸,屬於大陸島的型態,馬祖地區與大陸、台灣雖具有類似的植物組成,但各島嶼彼此分隔,各自獨立發展,經過漫長歲月,各島生態自成一格。地處大陸華南與台灣之間的地理位置,使得馬祖地區的植物相,兼具了中國大陸和台灣低海拔植物的特色。
 由於長期的海水侵蝕、海風、季風的吹襲,已化育的土壤不易保留,使得島上土壤層普遍較薄;而海水帶來大量鹽霧,對於植物的生長頗為不利,在在影響馬祖地區植被及植物生長狀況。
 一般說來,馬祖地區的植被,大約可區分成半天然半人工的次生林、殘留片狀天然植群、海岸山坡草本植物群、具備暖溫帶特色的峭壁灌叢、沙灘草本植物群落等五種類型。本鄉的植被主要分為四大類型,包括人工林、山坡原生灌叢、山坡草本植物群落、沙灘草本植物群落等。
(二)植物種類
 根據台大植物系教授郭城孟進行的「馬祖地區植物資源調查計畫」,調查了馬祖地區南、北竿,東、西莒,東、西引,高登、鐵尖、中島、黃官嶼、林坳、南引、蛇山等十三座島嶼,共調查到一百二十科三百七十七屬五百三十一種植物,其中珍稀種植物有四十二種。北竿島是馬祖地區僅次於南竿的第二大島,島上共調查到 九十七科二百四十一屬三百一十四種植物,其中包括圓蓋陰石蕨、紫萁、蠅子草、薄葉嘉賜木、南丹參、馬祖卷柏、馬祖石蒜、野百合、馬祖黃檀等二十四種珍稀植物,僅次於南竿的一百科二百七十屬三百二十七種,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其中圓蓋陰石蕨、紫萁、蠅子草、薄葉嘉賜木、南丹參等五種更是未見於台灣,也未見於馬祖其他島嶼,北竿是全中華民國地區唯一分布地,更顯珍貴。而高登則是馬祖列島中距離大陸最近,也是眾島礁中面積最大的一個,總共調查到七十二科一百三十四屬一百四十九種,珍稀植物有二十二種,植物種類之豐富可與南、北竿等主要大島相提並論,其中小葉赤楠、虎皮楠、百蕊草、黃連木、野桐等植物更是馬祖其他島嶼所未見,島上有大片原始灌叢,極可能是馬祖植被之原貌。至於高登西側的鐵尖島,調查到三十科三十九屬三十九種植物,相對植物資源較為有限,但島上有成片的珍稀植物紅花石蒜,以及馬祖特有的麥蔥及珍貴的海芙蓉。茲紀錄北竿植物種類如下:
1.蕨類植物:
 包括縮羽鐵角蕨、圓蓋陰石蕨、熱帶鱗蓋蕨、披針貫眾蕨、全緣貫眾蕨、闊鱗鱗毛蕨、黑足鱗毛蕨、南海鱗毛蕨、木賊、芒萁、闊片烏蕨、烏蕨、紫萁、腎蕨、瓦葦、日本金粉蕨、鐵線蕨、扇葉鐵線蕨、箭葉鳳尾蕨、傅氏鳳尾蕨、鳳尾蕨、半邊羽裂鳳尾蕨、海金沙、馬祖卷柏、小毛蕨、野小毛蕨、密毛小毛蕨、大金星蕨、假蹄蓋蕨等。大部分為原生種,馬祖卷柏屬特有種。闊鱗鱗毛蕨、黑足鱗毛蕨、圓蓋陰石蕨僅見於馬祖,未見於台灣,圓蓋陰石蕨更是全國唯一分布者。
2.裸子植物:
 僅有小葉南洋杉、蘇鐵、黑松等三種,全屬引進栽培造林或庭園觀賞樹種,其中以黑松最多。
3.雙子葉植物:
 包括菊科、豆科、薔薇科、大戟科、石竹科、旋花科、十字花科、桑科、莧科…等,是植物中種類最多者。
(1)菊科植物包括霍香薊、紫花霍香薊、豬草、茵陳蒿、五月艾、琴葉紫苑、白花鬼針、小白花鬼針、南國小薊、野茼蒿、南方山芫荽、細葉假黃鵪菜、海芙蓉、油菊、鱧腸、紫被草、台灣山菊、匙葉鼠麴草、鼠麴草、兔子菜、濱剪刀股、鵝仔草、豨葴、一枝黃花、苦苣菜、苦滇菜、王爺葵、一枝香、雙花蟛蜞菊、天蓬草舅,南美蟛蜞菊、蒼耳、黃鵪菜等三十四種。
(2)豆科植物包括相思樹、合萌、大葉合歡、肥豬豆、舖地蝙蝠草、黃檀、小葉山螞蝗、假地豆、圓葉雞眼草、雞眼草、華胡枝子、鐵掃、銀合歡、天藍苜蓿、苜蓿、印度草木犀、黃香草木犀、老荊藤、大葛藤、密子豆、鹿藿、田菁、印度田菁、小巢豆、野豌豆、一條根等二十六種。
(3)薔薇科植物包括枇杷、翻白草、山櫻花、郁李、梅、桃、豆梨、厚葉石斑木、琉球野薔薇、小果薔薇、周毛玄鉤子、東南玄鉤子、紅梅消、蓬蘲等十四種。
(4)大戟科植物包括鐵莧菜、紅仔珠、大飛揚草、斑地錦、小葉大戟、小飛揚草、聖誕紅、澤漆、細葉饅頭果、扛香藤、蓖麻、烏臼等12種。
(5)石竹科植物包括無心菜、卷耳、石竹、長萼瞿麥、瓜槌草、女婁菜、蠅子草、匙葉麥瓶草、鵝兒腸等九種。
(6)旋花科植物包括濱旋花、平原菟絲子、馬蹄金、銳葉牽牛、番子藤、馬鞍藤、牽牛花等七種。
(7)十字花科植物包括油菜、焊菜、薺、臭濱芥、獨行菜、濱蘿蔔、葶藶等七種。
(8)桑科植物有台灣柘樹、牛乳榕、榕樹、薜荔、雀榕、葎草、小葉桑等七種。
(9)莧科植物有紫莖牛膝、空心蓮子、蓮子草、凹葉野莧菜、刺莧、野莧菜等六種。
(10)馬鞭草科植物包括杜虹花、灰葉蕕、金露花、馬櫻丹、馬鞭草、海埔姜等六種。
(11)茜草科植物包括琉球豬殃殃、豬殃殃、山黃梔、雞屎藤、紅藤子草、拎壁龍等六種。
(12)蓼科植物包括火炭母草、水蓼、扁蓄、酸模、酸葉酸模、羊蹄等六種。
 其他包括堇菜科:短毛堇菜、如意草、紫花堇菜、三角葉堇菜、堇菜,芸香科:厚皮酒餅筋、月橘、刺花椒、雙面刺、翼柄花椒;錦葵科:木槿、黃槿、金午時花、圓葉金午時花、野棉花,唇形花科:日本筋骨草、風輪菜、南丹參、耳挖草,藜科:變葉藜、藜、臭杏、小藜,蕁麻科:青苧麻、糯米團、矮冷水麻,葡萄科:漢氏山葡萄、虎葛、細本葡萄,馬齒莧科:馬齒莧、毛馬齒莧、土人蔘,茄科:枸杞、刺茄、龍葵,鼠李科:小葉黃鱔藤、山綠、雀梅藤,繖形花科:雷公根、日本前胡、竊衣,衛矛科:南華南蛇藤、光果南蛇藤、日本衛矛,景天科:落地生根、佛甲草、石板菜,大風子科:薄葉嘉賜木、魯花樹、柞木,防己科:鐵牛入時、大還魂、千金藤,柳葉菜科:水丁香、細葉水丁香、裂葉月見草,榆科:沙楠子樹、榔榆、櫸樹,紫茉莉科:九重葛、紫茉莉,木犀科:流蘇、華素馨,桃金孃科:大葉桉、番石榴,夾竹桃科:夾竹桃、台灣白花藤,五加科:三葉五加、鵝掌柴,蘿藦科:羊角藤、毬蘭,忍冬科:金銀花、台東莢迷,海桐科:七里香、海桐,酢醬草科:酢醬草、紫花酢醬草,紫堇科:伏莖紫堇、黃堇,樟科:樟樹、橢圓葉木薑子,千屈菜科:多花水莧菜、克菲亞草,玄參科:台北水苦賈、藍豬耳,瑞香科:芫花、南嶺蕘花,柿樹科:俄氏柿、柿樹,單種植物有爵床科爵床,番杏科番杏,槭樹科青楓,鳳仙花科鳳仙花,紫草科細纍子草,仙人掌科仙人掌,桔梗科不知名一種,木麻黃科木麻黃,金絲桃科地耳草,瓜科天花,胡頹子科宜梧,杜鵑花科唐杜鵑,金縷梅科楓香,野牡丹科野牡丹,楝科楝,楊梅科楊梅,紫金牛科樹杞,列當科野菰,商陸科美洲商陸,胡椒科風藤,車前草科車前草,櫻草科櫻草,楊柳科垂柳,檀香科百蕊草,無患子科車桑子,灰木科灰木,茶科凹葉柃木,田麻科菱葉捕魚木等。
4.單子葉植物:
 包括禾本科、莎草科、百合科、鴨跖草科、天南星科、薯蕷科、龍舌蘭科、美人蕉科、鳶尾科、菝契科、薑科等。
 禾本科植物是馬祖地區所有植物中最大的一科,種類最多,分布最廣,在鄉間路旁、草原開闊地、海濱都有它們的蹤跡;莎草科則在路旁開闊地、海濱沙地、岩地,不論潮濕或乾旱,都不難見其蹤跡;基本上禾本科和莎草科都屬雜草型植物。而百合科、石蒜科、蘭科等三科植物大都花朵大而艷麗或小巧精緻,是良好的觀賞花卉,本鄉僅有百合科植物;鴨拓草科則屬水濕生植物。
(1)禾本科植物包括鵝觀草、鵝觀草屬、毛鞘蘆竹、野燕麥、長枝竹、蒺藜、孟仁草、扭鞘香茅、狗牙根、龍爪茅、類蘆野青茅、牛筋草、野蜀、白茅
、五節芒、大黍、舖地黍、毛花雀稗、日本早熟禾、棒頭草、御谷、海濱狗尾草、擬高梁、鹽地鼠尾粟等二十四種。
(2)莎草科植物有高雄球柱草、小海米、短葉水蜈蚣、扁穗莎草、異花莎草、碎米莎草、香附子、竹子飄拂草、水虱草、磚子苗、斷節莎等十一種。
(3)百合科植物有薤白、天門冬、桔梗蘭、野百合、細葉麥門冬等五種及不知名一種。
(4)鴨跖草科植物有耳葉鴨跖草、圓葉鴨跖草、白竹子菜等三種及不知名一種。
(5)天南星科植物有異葉天南星、山芋、半夏、土半夏等四種。
(6)薯蕷科植物有大薯、福州薯蕷二種。
(7)單種植物有龍舌蘭科瓊麻、美人蕉科美人蕉、鳶尾科射干、菝契科菝契、薑科月桃等。
(三)植群分布
 人工林是本鄉最主要的植被類型,造林樹種包括相思樹、苦楝、黑松、木麻黃、烏臼與銀合歡等。其中相思林佔最大比例,全島觸目所及皆是相思樹林;在人工林中或林緣則有零星分布的原生樹種,如桹榆、沙南子樹、雀榕、樹杞等;人工林下灌木層則常見牛乳榕、橢圓葉木薑子、海桐、南華南蛇藤、雀梅藤、日本衛矛等;地被層則有油菊、台灣山菊、日本金粉蕨、黑足鱗毛蕨、闊鱗鱗毛蕨、耳挖草、沿階草、竹葉草等。
 在原生植物方面,本鄉的山坡原生灌叢出現在芹山、壁山及中興公園一帶山坡,呈零星分布,有時則出現在人工林旁,由林下灌叢延伸而來。主要樹種包括俄氏柿、豆梨、濱柃木、日本衛矛、海桐、宜梧、牛乳榕、雀梅藤、南華南蛇藤、橢圓葉木薑子等;另外,尼姑山則有琉球野薔薇、濱柃木灌叢,以及大片五節芒草生地。海濱沙灘植物群落分布於塘后道沙灘及板里沙灘,以草本植物為主,包括馬鞍藤、蔓莖、裂葉月見草、番杏、天蓬草舅、濱刺麥、鹽地鼠尾粟等。至於一般路旁亦有其它草本,像細葉假黃鵪菜、茵陳蒿、長萼瞿麥、短毛菫菜、琉球豬殃殃、豬殃殃、雞眼草、圓葉雞眼草、草木犀等。
(四)珍貴稀有植物
1.圓蓋陰石蕨
 根莖橫長,徑約零點五公分至一公分,被覆銀白色鱗片。三回羽狀複葉,葉五角形,葉柄長十至二十五公分,葉片與葉約略等長,厚革質,游離脈,孢子囊群具扇形、基部著生之孢膜。 本鄉碧園公園、芹壁、成功坡及午沙等地區可見其蹤跡,著生在岩壁上,較大族群出現在碧園公園,是本鄉最具代表性的植物,郭城孟教授建議可以考慮將其列為本鄉鄉花。
2.紫萁
 莖直立,密滿宿存的葉柄基部。葉兩形,二回羽狀複葉,營養葉寬卵形,小羽片無柄、全緣,長四至六公分,寬一公分半至二公分,游離脈,孢子葉每一羽片皆著生孢子囊。落葉性,羽軸和葉軸之間具有關節,葉三角形。僅見於本鄉中興公園。
3.蠅子草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三十至一百公分,基部常木質化,上部多分枝,植株稍具粗糙感。葉線狀披針形或批針形,長一公分半至五公分,寬二至九公分,頂端銳尖,基部漸狹成柄,上表面有毛,下表面光滑或近無毛,中肋凹陷。頂生或腋生的聚繖花序,花朵大,粉紅色或白色;花萼筒長管狀,長二公分半至三公分,光滑無毛,具九至十條縱脈,頂端卵狀至三角狀齒裂,邊緣具綠毛;花瓣五片,頂端二深裂,裂片再細裂,裂片線形或披針形,基部漸狹成長爪;雄蕊十枚;花柱三枚,細長。蒴果長橢圓形,頂端六齒裂;種子多數,腎形,有瘤狀突起。 本鄉壁山步道、中興公園及橋仔村的路旁及開闊地,都可見其蹤跡。
4.薄葉嘉賜木
 小型常綠喬木,枝條柔軟。葉近膜質、互生、長橢圓形,長六公分半至十七公分半,寬二至七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形至漸狹,不明顯的小鈍齒至細鋸齒狀,兩面光滑,主脈與脈在葉兩面均有凸起;葉柄長二至三公分,被短柔毛,基部有苞片;萼片被短柔毛,長一公分半;無花瓣;雄蕊八枚,長零點六公分,花絲有毛
,基部與短不孕性雄蕊互生合成管狀。蒴果多汁,橢圓,長十至十五公分,黑色。僅在本鄉碧園公園可見。
5.南丹參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外表赤紅色;莖四稜形,被柔毛。葉為羽狀複葉,長十至二十公分,小葉五至七片;頂生小葉卵圓狀披針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兩面疏被柔毛或無毛。輪傘花序多花,再組成頂生的總狀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花梗與花序軸密被長柔毛及具腺柔毛;花冠淡紫色或藍紫色,長一點九至二點四公分,外被柔毛,上唇鐮刀形,頂端深凹,下唇三裂,中裂片最大,倒心形,頂端微缺;花柱長,伸出花冠。小堅果橢圓形,褐色,頂端具毛。僅見於本鄉及大坵,生長在山坡、路旁和林下。

(植物資源根據郭城孟教授主持之「馬祖地區植物資源調查」節錄整理)

超連結(1):馬祖--燕鷗的故鄉

超連結(2):馬祖昆蟲生態導覽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