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竿 鄉 志


  標題:大事記(史前) 
  作者:北竿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6-01-08    閱讀人次:3283 )  

 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進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第六期」,針對金門及連江兩縣進行考古遺址登錄工作。在馬祖地區發現北竿塘岐、南竿福澳、東莒科蹄灣三處史前遺址。在塘岐遺址,考古學家採集到史前的陶片、石器,以及零星的繩紋紅陶,由出土的遺物推測,距今六千年的史前時代,北竿地區就已有人居住。
 宋元時期中央研究院的考古專家也在北竿坂里、南竿介壽、東莒蔡園裡、大埔石刻、東引燕秀等處採集到歷史時代的陶片及瓷片,由這些證據,他們認為宋元時代即有人類長期居住於北竿地區。
 北竿舊稱下竿塘,此一名稱最早出現於宋人梁克家所撰的《三山志》記述:「上下竿塘、大小亭山、桑嶼、關嶺、蛤沙、北茭鎮,俱在現東北海中。又東洛山、西洛山、西洋山,皆在北茭外海中。」,《三山志》成書於宋孝宗淳熙年間(西元1174-1189年),上、下竿塘的得名應該更早於此時。
 《三山志》也提及北宋時設置官兵,駐防於此:「元豐二年,添設巡檢一員於連江官澳。尋以逼近西洋、閩安,遂移置南匿嶼,以七十人為額,管福清海道。」,官澳應是官塘。
 黃仲昭的《八閩通志》的山川篇中敘及:「下竿塘山突出海洋中,與上竿塘並峙,山形峭拔。中有白沙、鏡睦七澳,上二山在二十六郡。洪武二十年,以防倭,故盡徙其民附城以居。」政府為了對抗海盜集團,實行海禁,將人民遷入內地。而人口聚落的形成絕非短短一、二十年可以完成。據此推論,在宋元之間,北竿島應已形成聚落。
 種種跡象顯示,遠在北宋中期,連江、長樂等縣的貧苦農民和漁戶,當已涉海來到竿塘島上居住謀生,持續開發至元朝末年,呈現「居民聚集,墾土成田,頗成繁盛」的景況了。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