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專題報導/打開馬祖漁業滄桑史 |
作者:本刊 ( 發表時間:2002-07-28 閱讀人次:2729 ) |
|
「大陸漁民在東引海域炸魚已經前後10年了,政府始終拿不出具體有效辦法,前幾天東指部才捉了1艘,大陸海協會馬上跟我們要人‥‥東引漁民快沒有飯吃了,誰來幫助我們?好在我不是女人,不然眼淚馬上就要流下來了‥‥」3月2日上午,東引樂華村村長張永年強忍著哽咽,在立法院公聽會上,吶喊出漁民無奈與辛酸的心情。
張永年一家六兄弟有五人下海捕魚,排行老五的他,69年加入漁民行列的時候,馬祖漁業已經接近黃昏時分了。他指出,69年到78年期間,漁民每年獲利約20多萬至100萬不等,討海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收入足以養家活口。前幾年,大陸漁船還只在外海無人礁炸魚,偶而乘著濃霧駛入東引沿岸,偷偷炸魚。79年冬季,大陸漁船開始長驅直入,不但駛入澳口炸魚,近年來,更順手偷竊漁網、漁具;東引駐軍在「不傷及人船」的驅離原則下,束手無策。由於出海打不到魚,甚至不敢下網,地方政府也始終愛莫能助,漁民生活無以為繼,只好跨海陳情,走上台北街頭了。
?農復會扶植地區漁業
馬祖列島位於舟山群島西南,環海受閩江口淡水沖積,而海水含鹽稀薄,海底陸棚水淺而緩慢傾斜,礁堆星布,而且河口餌料生物聚集,適合魚群產卵迴遊,幼魚除了擔負旅群生命延續外,也提供較大型魚類的餌料來源。自古以來,馬祖列島都是我國沿海重要漁場之一。
根據「連江縣誌」粗略記載,民國初年,福建省政府在南竿設鹽務局,計劃開發漁業;由於當時海上治安不佳,盜賊據島為巢,嚴重影響漁業發展。抗戰勝利後,部分盜匪已被日軍消滅,部分被政府招安,編入正規部隊,馬祖漁業才告復甦。福建長樂、連江等縣漁民,利用馬祖列島為基地,每季前來捕魚的船隻數以百計,當時南竿鐵板澳口帆檣林立、漁火點點,蔚為奇觀。大陸淪陷後,由於跟內地交通中斷,漁具損壞無法獲得補充,馬祖漁業又再面臨停頓狀態。
民國43年,農復會開始積極扶植地區漁業,協助漁民將風力帆船改裝為機動漁船,並陸續補助興建防坡堤、避風港、魚寮、漁船修護站、冷凍庫等設施,馬祖漁業逐漸邁入全盛時期。59年,農復會大手筆貸款漁民建造49噸「躍馬號」「東興號」單拖漁船共14艘,漁業欣欣向榮。
馬祖區漁會總幹事游新太回憶說,當時由於漁業前景一片看好,他毅然辭去漁會工作,豪情萬丈地投入「以海為田」的事業,出任躍馬漁業公司經理。可惜好景不長,63年,受到全球石油危機影響,躍馬和東興公司雙雙在64年結束營運,馬祖漁業首度遭到重挫,至今漁船貸款仍未還清,成為一筆呆帳。
69年,政府再度貸款漁民建造39噸級美式單拖漁船「馬富號」8艘、「裕豐號」2艘,慘澹經營至今,馬富號只剩下1艘經常作業,2艘偶而出海,2艘裕豐號也早已綁在東引碼頭2年,沒再出海作業了。
16歲就出海打魚,討海資歷有30年的東引漁民劉金灼表示,10多年以來,大陸沿海原本就有「過度漁撈」的現象,加上近幾年大陸漁船瘋狂炸魚,漁場更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他說,3、4年前,裕豐號出海作業1季結算下來,甚至出現虧損狀態,2年前,只好忍痛結束討海生涯,往岸上討生活。
?捕撈黃魚一夜致富
67年至73年期間,馬祖漁業曾經掀起另一波高潮。這幾年的春季,大約40多艘馬祖各島漁船駛往東引捕撈黃魚,在漁會協助下,黃魚收購價格高達每公斤60多元,只要滿載1船黃魚,1艘船一夜之間就可以賺進30多萬元。每年春季,東引島一下子湧進2、3百的淘金人潮,一夜致富者比比皆是,當時東引夜間賭局盛行,牌九場一擲千金的豪情,至今東引人還念念不忘。
由於過度漁撈,或者受大陸漁民在舟山群島炸魚的影響,73年就已經少見黃魚的蹤跡。74年以後,馬祖漁船就不再北上東引,馬祖漁業史上最後1次黃金時期,就此一去不回。近幾年,再受到大陸漁船靠岸炸魚的「最後一擊」,以海為田的馬祖漁民,終究難逃飄零的命運。
根據統計,62年以前馬祖漁民人數還高達1千多人,63年就銳減為700多人。馬祖區漁會指出,目前登記有案的甲、乙類漁民共731人,其中享有漁保者300多人;但是,實際上馬祖現今碩果僅存的專業漁民,剩下不到50人,其中東引就占了20多人。漁業的沒落,也反映在漁會編制上,鼎盛時期,漁會工作人員一直維持30人左右,總幹事人選須由司令官圈定,漁會的財力和權力,雄霸一方,堪稱漁民的「地下縣政府」。如今,這座斥資2千萬元興建的漁會大樓,由於漁業不振,原先規劃的製冰廠、漁獲拍賣市場,連1次都沒有使用過;美輪美奐的大樓中,卻只剩下5名工作人員上班,靠著「不務正業」的招待所營業,以及出租老財產的微薄收入,勉強維持生存。當年曾經風光一時的漁會,今日與馬祖蕭條的漁業景氣一樣,處境堪憐。
?馬祖漁業何去何從
挽救馬祖傳統漁業,當務之急就是全面取締炸魚。
馬祖高中高職部老師曹昇華指出,大陸漁民經年炸魚,導致昔日馬祖盛產的經濟魚種無一倖免,子代無法育成,海洋形同荒漠,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後,沿岸生產力需要數年才能恢復。因此,他表示,如果炸魚不能根絕,水試所每年進行的魚苖放流,農委會對於漁民的補助,根本就是浪費納稅人的稅金,毫無績效可言。
由於馬祖海域生態長期遭到破壞,劉金灼建議,政府應該逐年投放人工魚礁,讓魚類重新聚集,一旦海洋生產力恢復,漁民自然還會重返海洋。馬祖高中高職部陳依興老師也認為投放人工魚礁是挽救漁業最有效的辦法,將來再配合高經濟魚類的魚苗放流,馬祖漁業才會有一線生機。他感慨地表示,馬高職教班漁業科及養殖科成立至今已經13年,畢業9屆共200多人,留在馬祖專職從事漁業的人數等於零,主要原因是漁業收入不高,而且又辛苦,年輕人自然不願意下海。況且當初家長只是為了讓孩子混1張高中文憑,留在馬祖也不容易變壞,並沒有真正從事漁業的打算。
陳依興指出,連江縣政府根本就沒有任何「漁業政策」,水產試驗所的計劃也完全受制於農委會,始終功能不彰。他認為,政府可以努力的工作很多,諸如取締炸魚、投放人工魚礁、加強魚苗放流、協助漁民克服淡菜運銷台灣技術問題等等,只要政府有主動服務的精神,馬祖漁業不致淪落到今天這樣的地步。
曹昇華老師對於傳統漁業的前景並不看好。他比喻,同樣捕撈100斤魚與台灣釣客釣到100斤魚來比較,釣客在馬祖停留期間所投入的住宿、飲食、租船等費用,漁民靠經營釣遊業,絕對遠超過賣魚所得。而且,馬祖地區漁民主要以網具捕魚,對於幼魚的殺傷力太大,因此他建議,全力推展休閒釣遊業,提高魚類附加價值,結合觀光事業,才是馬祖漁業唯一的生路。
對於在馬祖海域投放人工魚礁,曹昇華認為可以收購老舊漁船或將沒入的大陸漁船,投放在拖網漁船經常經過的航道,一則增加海洋生產力,又可以阻止漁船在3海里內違法拖網,一舉兩得。不過,他抱怨說,地方政府的決策,都是官僚體系和民意代表「閉門造車」,從未邀請社會精英及專業人士參與,馬祖漁業前途,在這樣的政府主導及規劃下,前途還是堪憂。
又是初春霧季來臨,南風徐徐拂來,海浪輕柔地拍擊著海岸,只是,以海為田的馬祖,已經難尋漁人蹤影,空留破落漁村獨向黃昏了。馬祖漁業何去何從?「漁民」即將成為消失的行業嗎?面臨破產的漁業還有復甦的生機嗎?我們衷心希望,這一連串的問題,能夠從悲觀中找出樂觀的答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