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通訊周刊


  標題:【第127期】社論/從內灣看馬祖 
  作者:台北小雨    ( 發表時間:2005-04-25    閱讀人次:3279 )  

 新竹內灣曾經因為產業沒落,導致人口大量外流,但由於保有國內僅有的少數幾條鐵道支線,以及人為破壞少而保存了客家山城的風味,成為螢火蟲的故鄉。因為具有特殊的人文生態環境,也成為日後豐富的觀光資源,除了吸引了大批遊客以外,也爭取到各級政府的關愛眼光來投入建設。但近幾年來,內灣繼北埔之後又慢慢出現了衰退的警訊。

 文建會新故鄉推動辦公室調查,中央這幾年投注內灣的經費補助,在軟體與硬體的比例上為1:16。也就是說硬體的建設補助是軟體的 16倍。當然,過度的建設造成了內灣與烏來、北埔等地區的風格漸趨一致,也因為遊客的紛擾與農夫的撲殺,讓螢火蟲的棲息地遭到破壞。另外,打著客家風味的山城,由於無法讓人深刻感受到客家文化內涵,引以為傲的特色漸漸流失,隨時都有被別的地方取代的危機。

 不過,內灣社區已經警覺到這一個危機,也開始發出反省的聲音。

 相對於馬祖這幾年所投注的硬體建設,無非是想要帶動地區的產業與繁榮,從戰爭和平公園、媽祖巨神像、越開越大條的道路,以及隨後而來五年五億的聚落保存計畫,每一項計畫仔細推敲其背後支持永續運作的條件與規劃,幾乎都是貧乏的。

 為何地方建設總是病急亂投醫?馬祖備受中央的青睞如同新竹內灣一樣,在於特殊的地方歷史特色與豐富的人文自然生態,再得到支持與發展的經費後又回過頭來「挖自己的根」。馬祖用行銷閩東文化來包裝建設的合理性與帶動地方的經濟發展為訴求,卻淪落為把文化變成禮盒外炫麗的包裝紙,禮盒內卻是一堆爛蘋果。從所謂「海上桃花源計畫」的認知,執政者對於清水外環道的獨特見解,我們發現馬祖的前景已經出現警訊。我們相信,馬祖觀光建設的軟硬體比例一定比 1:16還低,更相信足以吸引人的閩東文化,只能靠民間的活力來慘澹支撐。

 曾旭正老師曾提到,很多地方建設一直停留在「爭第一」的迷思,套用在馬祖身上,第一高的媽祖巨神像、第一大的軍事公園、第一多的國內機場、第一長的跨海大橋…,但是對於馬祖很多屬於全國乃至全球的「唯一」,卻不見地方政府妥善運用與保存,唯一最北的領土、唯一冬季最長的地區、唯一閩東文化與福州語系地區、唯一黑嘴端鳳頭燕鷗棲息之地、特殊的海上交通與軍事戰地設施等等。

 「唯一」不見得討喜,但卻很難被取代。以舉辦了四年的桐花祭為例,桐花曾經是在客家地區唯一不受歡迎的代表性植物,經濟價值低、大量落花造成居民的生活困擾、植物物種的排他性與微毒等等。以前,沒有人想到桐花會成為意想不到的觀光資產。

 這幾年在政府巧妙的包裝行銷下,包含內灣在內的桐花祭,每年都吸引數以萬計的觀光客,活動幾乎橫跨六個縣市、卅七個鄉鎮,桐花祭所花費的經費卻只有九百萬,但是去年創造的經濟收益卻高達三十六億,許多地區只要做好桐花季節的觀光活動,就可以抵過一年的經濟收益。這九百多萬主要是針對軟體行銷、補助業者、舉辦活動與地區整合,甚至企業招商與結盟。相對於馬祖海上桃花源這幾年花了大把銀子所得到的效益,與內灣和客家庄來作比較,馬祖的執政者必須省思。

(出刊日期:2005.04.25)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