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通訊周刊


  標題:【第129期】社論/浮動碼頭加把勁 
  作者:楊綏生    ( 發表時間:2005-05-25    閱讀人次:3703 )  

 馬祖位於閩江出海口外,平均潮差達四米多,最大潮差更達六米。早期在興建碼頭時,或限於經費、或限於技術,皆以階梯式設計作為上下客的連接。在封閉的年代,也沒得比較,於是得過且過,或跟部份不求甚解的「專家」一樣,說:「馬祖潮差大,不適合建浮動碼頭」。隨著人員往來的日益頻繁、觀光立縣喊得震天價響,爬階梯上、下船的不便及不時出現的險象環生,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行的需求,更不利於觀光的推展。

 八十六年,本人擔任建設局代理局長期間,有機會碰觸到各鄉碼頭的興建及發包事務,並有緣檢視以往漁顧社所完成的各鄉碼頭設計(採一次設計,分年發包,並以已沉沒的「慈航輪」為設計標準),特別是福澳及白沙碼頭的擴建,讓我有機會提出「浮動碼頭」的構思,擬在福澳及白沙碼頭的港內,各興建一座浮動碼頭,供來往離島的旅客上、下船之用。只可惜隨著人事的更替,「浮動碼頭」的計畫也跟著蒸發了。

 最近,浮動碼頭的議題再度受到關注,有鑑於「浮動碼頭」是離島客輪靠泊時無可迴避的選擇,乃整理了多年來國內外旅遊、考察時所蒐集有關浮動碼頭的照片資料,在馬祖資訊網上披露,藉以引發議題討論,如能形成共識,將給相關單位帶來一點壓力,有助於推動離島客輪靠泊時接駁安全及品質的改善。

 基本上,浮動碼頭的設計是為了克服潮差問題,台灣的主要港灣如基隆、高雄港,潮差都不大,對於浮動碼頭的需求並不迫切。日昨在台北,利用馬祖機場整天關場飛不回去的機會,去淡水參觀了新建的浮動碼頭,感覺近幾年來台灣在浮動碼頭的建設,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如果馬祖有計畫要建浮動碼頭,應該到淡水看看。

 浮動碼頭的構造,主要有四個部分:浮動平台、連接橋、固定支柱及滑車組合。可以是很精密的結構,也可以是很簡單的組合。新加坡的浮動碼頭較精緻,也很普遍。澳門用於供水翼船靠泊的浮動碼頭採兩段式,故能克服珠江出口的潮差。其他如美國加州、加拿大溫哥華、澳洲雪梨、紐西蘭等地所看到的各式浮動碼頭,反而不如新加坡、澳門來得精緻。

 淡水浮動碼頭的浮動平台,採用鐵殼船體的設計,台面鋪木板,並有調節吃水的管路設計。固定支柱是左、右各三根連接的柱子,與滑輪接觸面以平面處理,每一固定支柱由三個滑輪固定(一共十二個滑輪),以防止平台的晃動。雖然滑輪與支柱的接觸面空隙稍嫌大了些(空隙太大易長藤壺割傷滑輪,將減損滑輪的使用壽命亦使平台不穩),但已是截至目前為止,我在國內所見最好的了。

 根據以往的經驗,要引進國內沒有的東西,困難度高,淡水碼頭既已完成品質不錯的浮動碼頭,馬祖只要依樣畫葫蘆,根據潮差調整連接橋的長度,將是理想而實際的作法。目前福澳漁港凸堤碼頭的南面、白沙內港南堤的東面都適合建造浮動碼頭,趁現在兩座碼頭都有施工機具時發包,將可以明顯的降低施工成本,有關單位應該更積極一點,不能以「交通部與經建會互踢皮球」做藉口,無限延長該做的事。有權、有責的人,加把勁吧!

文:楊綏生/醫生、前建設局長、前國代

(出刊日期:2005.05.25)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