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通訊周刊


  標題:【第44期】社論/何不順勢結合宗教力量 
  作者:本刊    ( 發表時間:2002-07-29    閱讀人次:2413 )  

這是一則沒有被報導,發生在一年多以前的漏網新聞:北竿午沙漁民王秋官因出海作業,船沈失蹤,屍體遍尋不著,親友便向廟宇求助,經過「扛乩」的結果,神明指示「向南尋找」,於是親友便一路找到平潭島,期間還發生了「挖錯墳」的糗事。後來,王秋官的屍體就在尼姑山附近海面浮起,才結束了這起徒勞無功的千里尋屍事件。

我們舉這個例子無意打擊某間廟宇神明的權威,也不想借此奉勸世人破除迷信,因為民間信仰在馬祖已經根深蒂固,即使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說過「敬鬼神而遠之」,不過,民間信者自信,不會因為一兩個聖人,一兩篇文章而會有所改變。

馬祖民間信仰的熱度,從今年元宵節北竿眾神明「跨海繞境大遊行」的場面,可見一斑。這次大遊行策劃半年、斥資新台幣四百多萬元、動員北竿軍民五百多人、南竿支援汽車三十多輛,這麼龐大的社會動員力量,竟然不是來自有錢有權的政府機關,而是完全源於民間虔誠的宗教信仰,令人震撼不已。

馬祖自從解除戒嚴以來,「發展觀光」已經成為全民最沒有爭議的共識,可是,解嚴以來馬祖的觀光前景,始終黯淡無光,更不要說「追金趕台」了。馬祖發展觀光的瓶頸之一是交通不便,如今政府已經尋著海、空兩條路線在謀求改善中,可是,馬祖能夠吸引觀光客的賣點在那裡?

從馬祖尋根的歷史探討中,我們發現,「馬祖」這個地名其實就頗具不凡的宗教意義,馬祖列島四座天后宮都是在清朝嘉慶年間由大海盜蔡牽所建,鐵板天后宮中的媽祖塑像非常年輕,極可能是建廟時期的原始「分身」,因為媽祖林默娘是二十八歲昇天,越是後期的廟宇,媽祖塑像越接近中年婦女,失真越嚴重。另外,日前在馬港又發現一塊修廟石碑,是民國三十二年大名鼎鼎的「土匪頭」張逸舟所立,可見馬港天后宮建廟與修廟都有海盜文化的影子,十分罕見,也格外令外人感到興趣。

其實,馬祖發展觀光除了交通仍需改善外,「結合民俗信仰」也是可以嘗試努力的方向。例如曹原彰國代十幾年前就開始倡導「興建媽祖巨像」,頗具遠見;而馬祖元宵節的「排暝」及「神明出巡」,亦可擴大發展成為一年一度「元宵敬神嘉年華會」,像著名的「鹽水烽炮」「羅東搶孤」,都是源於民間信仰,而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宗教盛會。

回顧馬祖開發史,祖先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在非常艱困的荒島中求生存,自然特別需要神明的護佑;比如說,奉祀陳靖姑是為了安產;崇拜五靈公是避免瘟疫、疾病;本境大王則是報陰間戶口的地方。如今由於醫學發達,科學昌明,客觀環境難以掌握的因素大幅降低,人們對於神明的信仰,實應轉變成為心靈寄託、社區凝聚、道德約束等正面功能,尤其,在民間大量投入社會資源之際,地方政府何不因勢利導,共創雙贏的「民俗信仰嘉年華會」?

或許,迷信之風難以止息,民眾求神問卜的行為仍將盛行,不過,如果能夠結合民間信仰的動力,開創馬祖觀光新局面,那麼,知識分子對於孔夫子「敬鬼神而遠之」的教誨,實在也不必太計較了。

(出刊日期:1997.03.25)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