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通訊周刊


  標題:民意論壇/從澎湖經驗看南北竿大橋 
  作者:呂致緯/台大城鄉基金會    ( 發表時間:2003-06-23    閱讀人次:3618 )  

在南、北竿機場的定位與功能,猶在爭論不休 之際,另一個屢被提起的「南北竿大橋」議題,最近又再度搬上檯面。日前在縣議會定期大會中,北竿鄉兩位縣議員卯足全力,強力催生南北竿大橋,地方媒體也熱烈討論。然而,興建這座大橋就是發展北竿唯一的萬靈丹嗎?抑或因為大橋的興建更加速北竿沒落?國策顧問黃天麟曾經在2001年的專論中提到澎湖跨海大橋的錯誤經驗,或許可以作為馬祖興建南北竿大橋的省思與借鏡。以下節錄部分論文內容,並提出個人的一些淺見。

●跨海大橋可能加速北竿邊陲化

從澎湖的經驗來看,澎湖列島的兩大島嶼:澎湖本島與西嶼,正如同馬祖的南、北竿。西嶼位於澎湖本島之西,相隔不到4公里,兩島之間交通主要依靠船隻,因交通不便,所以人口相對稀少。在住民強烈之要求及期盼下,政府動員兵工,費時5年於1970年完成了全長 2160 公尺的澎湖跨海大橋。自此,西嶼的農漁業可經大橋直駛馬公,時程不到半小時。

黃天麟提到,大橋啟用後,大家都認為西嶼發展可期;但弔詭的是,西嶼人口從那一年開始逐年減少,由1萬3335人減少至1999年的8361人,減少幾近40%。更令人氣結的是,大橋完工前的1萬3335人也是台灣光復以來,西嶼人口數最多的一年。西嶼在跨海大橋未完成之前,人口是緩慢的上升,但是跨海大橋完成後,人口卻開始大量外移。

黃天麟分析,經濟圈內的邊陲地區人員、資金、技術,必逐漸流向該經濟圈的中樞地帶,交通越方便,此一流程也會越快。事實上,馬祖也曾有這樣的經驗也供印證。東、西引在中柱島連堤完成後,西引的商店原本從封閉自足的狀態,變為消費流向東引,於是西引商業日益蕭條。

由此可知,南北竿大橋興建完成後,觀光產業及民生消費減少,將對北竿造成衝擊;因為交通方便,多數觀光客及居民會選擇生活機能較佳、產業活絡的南竿落腳。南北竿大橋增加了交通的便利性,但確可能讓北竿更為邊陲化。

●興建大橋工程難度與環境影響

在土木營造工程方面,澎湖跨海大橋因所在地海流湍急、潮汐變化迅速及長年東北季風吹襲,鋼筋腐蝕嚴重,故又再編列12億的經費作為第二期的補強與新建預算;而南北竿大橋日後勢必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即使未來可透過工程技術克服大自然的阻礙,但還是沒有人敢篤定「人定勝天」的誑語,北宜高速公路的彭山隧道就是最好的例子。況且澎湖西嶼鄉的人口數就等於馬祖全縣,也許,經濟效益並不能與人民生活便利來做比較,但是以國家財源分配來衡量,錢必須花的值得。

再從生態環境改變的難以預測性來看,對岸的中國大陸在1956年,興建了廈門連陸工程「集美海堤」,以海堤將島嶼與大陸相連,合併為大陸的一部分。本來交通不便、缺水、缺電的海島與大陸連結後,生活條件迅速改觀,但是,海堤改變了原有海水流動規律,更因此產生各種不良的影響。例如,廈門集美海堤修建之後,不但造成廈門海港的淤積,而且原產於此處的珍希動物「文昌魚」,也因而瀕臨絕種。

馬祖海域原為許多珍貴的燕鷗與海鳥的棲息地,興建大橋的舉動極可能影響到自然生態應有的和諧。神話之鳥所造就的神話之島,也許將來會真實的被紀錄在歷史的一頁,就像現在只有課本上才讀得到馬祖「曾經」盛產黃魚。

●嚴謹評估後再決定是否造橋

從以上的澎湖跨海大橋經驗,個人認為南北竿大橋的興建,不應只從單純的思維與過於樂觀的想法,把它當作是未來發展所必須實踐的藍圖與願景。與馬祖地理環境相仿的澎湖及其他世界各地,不乏現成的實例,何妨參酌既有的經驗,以更寬廣的思考及嚴謹評估,再來決定是否需要執行這樣的造橋計畫。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