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引 鄉 誌


  標題:第一章 名勝古蹟概述 
  作者:will    ( 發表時間:2002-03-26    閱讀人次:3386 )  

第一章 名勝古蹟概述

一、前言

東引島位於我國有效統治疆域臺澎金馬的最北端,除了過去曾在此奉獻青春歲月的軍人,對絕大多數的國人而言,這是一座遙遠而陌生的島嶼。東引,舊名東湧,曾因盜寇盤踞,明朝年間,就在島上設有防哨。民國38年國府遷臺,國軍進駐,在長達37年的軍事管制中,雖限制東引的發展,卻也因此保存了原始自然地貌,孕育令人驚豔的戰地文化。

由於地理環境位於國境最北端且又屬海島,東引氣候變化多端,四時風情,各異其趣。暮春時節是著名的霧季,全島籠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霧海裏,陣陣氤氳,飄浮翻騰,構成一幅如幻似夢的景致;仲夏夜裏,皓月當空,銀星萬點,萬籟匯聚,海風拂面,正是一派南國風情;秋風蕭瑟,滿山的狼尾草,迎風展姿,黃色的野菊花,開遍山坡,將全島粧點出絢麗的色彩;冬季的天空,細雨紛飛,冷冽的北風長驅直入,偶爾天降白玉般的霜雪,似優美舞姿,冉冉降下,使人在陣陣驚喜中忘卻寒凍。

宛如璞玉般的東引島,遺世獨立於國境之北的青天碧海中,海盜傳說、百年燈塔、豐富的海蝕地景、星羅棋布的坑道,都值得細細探索。

二、景點簡介

(一)東湧燈塔導航

東湧燈塔位於本鄉東北方世尾山突出的山頭上,是東引最負盛名的觀光景點,白色的燈塔矗立在峭壁之上,輔以藍天大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由於建築風格為歐式風格,被當地居民譽為「東引別墅」。民國77年經內政部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目前也被列為連江縣縣級古蹟,是臺閩地區位置最北的一座古蹟,也是本鄉最具代表性的觀光勝地。

東湧燈塔落成於清光緒30年(西元1904年),曾歷經民國2、35、44、55年之數次整修。塔高14.2公尺,中空圓筒型,塔身向上逐漸縮減,塔頂是半圓型穹隆構造,頂上安裝風標和避雷針。燈塔下方崖邊設有霧砲兩尊,目前這兩座砲台已停用,改設現代化霧笛1座,取代霧砲做為助航之用。

聳立於懸崖峭壁上的白色燈塔,和崖下湛藍的海水相互輝映,格外引人入勝。燈塔後方的附屬房舍,為英國工程師設計的18世紀英國式建築,全部建築位在陡峭山巖上,外觀古典優雅,建築物間,全由曲折而上的石階相連接,拾級而上,極目遠眺,百年悠悠歲月流轉於眼前,眼觀海天一色醉人景致,耳聽滾滾浪濤如樂潮聲,直教人心曠神怡、豁然開朗。

在燈塔後方海崖上,滿佈著馬祖地區特有保育植物紅花石蒜與東引長葉石蒜,夏秋之際,花兒交替為地景添上新粧,吸引無數遊人,前往一尋芳蹤。

(二)太白天聲攬勝

前往東湧燈塔途中,太白天聲觀景台就聳立巍峨巨石之上。觀景台視野極佳,極目遠眺,海闊天空,東引二重山沿岸瑰麗景致盡收眼底。此地每逢春夏之交,霧季來臨時節,雨霧四起,眼前盡是白色一片,再加上風聲與浪濤衝擊沿岸岩石,潮聲交錯,有若置身太虛幻境,因以得名。清明時節,走訪此處,向西望去,整座島嶼猶如隱身於一襲潔白薄紗之中,美不勝收。

(三)擂鼓石神遊

順者往東湧燈塔的步道而行,經過停車場不遠處就可看見一顆巨石直立於步道左側,為一約有兩人高、圓鼓般的花崗石巨岩。石上有白底紅字的擂鼓石三字,石頭上方狀似一頭趴伏的豬公,趣味橫生。隆冬時節,配合下方海岸的怒濤聲,加一點想像力,隱約間,沈昂的鼓聲咚咚入耳。

(四)烈女義坑傳說

位於大紫澳後方,此處為天然形成的海蝕崖,崖高百餘公尺,氣勢懾人。相傳為清末一民船女子投崖殉節之處,居民感佩其節烈,而名此崖為「烈女義坑」。現有圍牆及欄杆延伸至坑谷,可欣賞獨特之天然景觀。另在烈女義坑西側,有一塊巨石名為「烈女石」,相傳有一女子坐望夫歸而得名,亦屬獨特巨石景觀。

根據烈女義坑碑文記載:清末光緒年間,政綱失常,天下大亂,盜匪起於東南,轉掠沿海諸島,焚燒里舍,劫擄民船。一日,賊寇出海掠奪漁船,殺其主人,奪一女子,歸至島上。美姿儀,不詳其姓氏,賊首悅其色,欲玷污之,堅拒不從。賊雖百般誘說,仍不為所動。賊怒,乃以刃加其頸,勃然曰:「從我生,逆我死 」,烈女叱曰:「我良家女,死不受辱」,賊知不可屈,乃幽之囚室,絕其飲食。歷數日,俟守者稍懈,潛逃而出,至海濱懸崖,西望慟哭,自投崖下而死。東湧良民感佩其節烈,名其崖曰:「烈女義坑」。

傳說中的故事,雖無可考證,但沿者階梯向崖前走去,兩側高聳的懸崖,壯闊的海蝕地形,令人難以忘卻其氣勢。

(五)一線天聽濤

一線天是一處海蝕溝地形,位於天王澳的左側岬角,兩岩壁垂直相鄰至相接,下通海、上接天之海天麗景地質景觀,底部海潮夾雜侵蝕石塊,如萬馬奔騰之聲音,壯闊迴繞於岩壁間。岩壁上題有「天縫聆濤」4個大字,是民國61年時任參謀總長的賴名湯將軍蒞臨此地巡視時所題。

一線天為軍方駐守之重要據點,穿過曲折的戰備壕溝,沿道標語林立,對訪客而言如此貼近戰地據點,感受其中戰鬥氣息,是極為難得的體驗。

(六)安東坑道賞鷗

安東坑道位於東引指揮部旁,興建完成於民國61年,在馬祖列島目前所開放的坑道中,最具可看性。鑿穿二重山,坑道全長達300公尺的巨大戰備坑道,以約30度的陡降坡,直通海邊。坑道目前已無軍隊駐防,其中各式軍事設施齊全,舉凡中山室、彈藥房、寢室、廁所等皆具備,連養豬的豬圈都有,可以想見早年國軍耗費多少心力,興建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設施。

安東坑道共有8個對外洞口,這些昔日的對外火砲射口,如今成為本鄉最佳的「賞鷗」景點。每年春夏之交,黑尾鷗會南下過冬,翩然飛抵東引,從安東坑道口向外望出,海岸線的峭壁上,可見牠們築巢育雛的畫面。在全國的賞鳥景點中,安東坑道的地理位置、賞鳥條件極佳,若要近距離欣賞黑尾鷗的姿態或生活面貌,這裡是愛鳥人士絕不可錯過的一個地點,也是體驗自然生態的最佳場所。

(七)燕秀潮音迴響

位於特種部隊海龍蛙兵的連隊後方,由地質結構來看,燕秀潮音是一個典型的海蝕洞地形,潮水由外湧入洞中,浪濤衝擊岩洞引發聲響,由下而上傳遞,迴旋於谷中,燕秀潮音因而得名。

燕秀潮音的制高點可觀看360度景色,欣賞四周的海崖、海灣、海岬及海蝕洞等多種不同景觀。尤其遠眺素有「金花銀燭」美譽的「老鼠沙石林」,更是美不勝收。目前該景點建有潮音亭及環谷步道,附近並遍佈保育類植物濱柃木及原生植物,現為旅客必經之處。

本鄉耆老陳瑞琛曾撰述「燕秀潮音」之由來,略謂該處有個海天之窠,由上俯視海浪擊礁並舞樂之聲(福州話「燕秀窩」,即燕子築巢之處),由於本島海風強勁,燕子多無法在屋簷下築巢,都集中在「燕秀窩 」築巢孵卵,由於國軍進駐後,某夜在附近舉行實彈演習,燕子突遭槍砲聲隆隆巨響驚醒,群鳥亂飛,互撞慘死大半,此後便不再有燕子在該處築巢。

(八)北海坑道搜秘

北海坑道原名「潛龍坑道」,位於燕秀澳西側、東引苗圃下方。民國57年間,馬祖防衛部司令官雷開瑄基於攻防一體之戰略指導與作戰任務需要,各於南、北竿及東引開鑿可供登陸小艇使用之坑道,藉以保持戰力於九地之下,並將此案定名為「北海案」作戰工程。

該工程由李定指揮官主持開工,東引反共救國軍第四大隊、第二大隊與第五大隊先後投入大批兵員,不分晝夜輪班施工。構工官兵除了用炸藥爆破外,均靠人力使用鐵耙、圓鍬、十字鎬等一鑿一斧,開挖花崗石岩壁而成,堪稱鬼斧神工之作。期間曾因施工官兵爆破炸藥不慎,造成重大傷亡,數十名官兵因公殉職。

坑道從北海通往南橋頭,全長182公尺,寬10公尺,高12公尺。後因遭強烈颱風挾帶巨浪長驅直入,造成軍方「鐵血號」交通船沉,於是在民國69年間,軍方派遣五一九工兵營進行整修,封閉南橋入口,原來全長182公尺、雙向貫通的北海坑道,完工後只剩148公尺,船隻只能從北海單向進出。

民國76年,中柱港完工啟用,北海坑道遂遭棄置,後因年久失修,軍方乃上鎖封閉多年。連江縣政府為發展觀光,取得軍方同意開放觀光,斥資1260萬元,於民國89年2月動工整修。完工後,坑道內整修寬1.8公尺的步道及欄杆,裝置感應式自動照明設備,並於坑道末端岩壁上樹立8名構工者塑像,緬懷當年施工景象,供遊客與之合影留念。坑道周邊則進行美化工程,興建紀念碑1座,另構築拱橋跨越坑道前方,可就近欣賞鄰近的海蝕地景。

惜因坑道內落石,為考慮遊客安全,現坑道已關閉。

(九)東引酒廠品酩

東引酒廠創立於民國50年,戰地政務時期由東引指揮部成立,現為連江縣政府最重要的營利事業機構,同時也是本鄉最具規模的產業,該廠所產製的「東湧陳高」,屢獲國內評鑑肯定,製酒過程採用自然醱酵古法釀製,甘醇好入喉,被公認為高梁中之上品,曾獲總統府選為國宴用酒,素有「東湧陳高賽勝茅台」之美譽。

酒廠設有展示中心,內有免費品酒及觀光導覽服務,提供觀光客不同的參訪體驗,一覽本鄉的產業風貌。

(十)海現龍闕戲水

由東引加油站旁順者小徑往海邊走去,「海現龍闕」這個著名的景點就出現在眼前,海現龍闕是一個典型的海蝕地形。此一海蝕自然景觀,乃因迎風面之岩體受狂風夾帶巨浪,經年累月衝擊,將海濱之玄武岩地質地盤,沖刷出一條寬度逾丈的缺縫及一道海蝕門。每當隆冬季節,巨浪滔天,黝黑的岩石在風浪中若隱若現,宛若一條黑龍在此戲水,因此得名「海現龍闕」,在地人又賦予它另一個「潛龍鬧海」的別名,將這個景點的特色描述得更為豐富生動。

(十一)中柱港地標

本鄉交通長期以來依賴海運至深,目前東引最主要的進出門戶即是中柱港,遊客對東引的第一印象往往由此開始。每逢船隻緩緩入港,島嶼的面貌也隨之清晰,斗大的中柱港3字,多年來迎接一批批前來東引的軍民,已是東引地標之一。

中柱港位於東引島的南澳,它的興建,是改變東引命運的歷史大事,居民生活動線隨之變化。早年,中柱港尚未完成之前,人員、物資往來皆需依賴小艇接駁,險象環生,民國77年,中柱港正式啟用之後,東引對外交通的便利性才獲改善,觀光基礎方得以奠基。本港為馬祖地區兩大深水港之一,腹地廣大,可停靠5千噸級大型船舶,港區設施齊備,有候船室、港口大樓、浮動棧橋及停車場等,近年來港區因開發需求,擴建漁港碼頭1座,所增加的海埔新生地線已成為鄉民重要休閒活動場地,同時亦是釣友消磨時光的最佳去處。

(十二)白馬尊王威靈

座落於中柱港北側,往南澳村落道路山腳下的「白馬尊王廟」,是本鄉民間信仰中心,廟裡主祀的白馬尊王,乃地區民眾膜拜的守護神,流傳著許多傳奇故事。現有廟宇是民國76年10月,配合中柱港興建,由中央出資與地方募款所重建而成,雕樑畫棟,廟貌極為考究,每年元宵節後舉辦的白馬尊王出巡、迎神活動,是地方一年一度的宗教民俗盛事。

該廟碑文記載:白馬尊王係清順治年間由福建連江分祀而來,相傳清初甲午之春,漁民出海作業,突遇狂風巨浪,眼看漁船即將翻覆,突然出現一位身著白衣的長髯老翁駕雲降臨,施法解難,漁民獲救,咸認白衣老翁乃尊王化身;民國8年,長邑海嘯引起水患達兩丈深,屋舍毀壞逾千,人畜溺斃無數,唯獨置於木楻上的尊王塑像滴水不沾;民國14年,漁船載著新掛袍的尊王,途中船底罅隙滲水,船上所有東西皆濕,唯獨尊王衣冠光褶如新;民國55年,艾麗絲颱風肆虐,廟宇坍塌,片瓦無存,唯尊王與夫人安然無恙,舉鄉皆知,無不嘖嘖稱奇。

(十三)忠誠門一夫當關

忠誠門位於南澳的入口處,建於民國63年,為昔日東引軍民進出及漁獲上下必經之處,為一仿古城牆式建築,城樓兩側書有紅底白字「崇法務實,勤勞儉樸」8個大字,讓遊客可以直接感受到戰地的歷史氛圍,城樓最上方有1座持槍戰士臨陣禦敵姿態的塑像,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氣勢。忠誠門為昔日為本鄉門戶,但自中柱港完成後,已失去城門功能。

穿過城門,村落依山勢而上,階梯左方為中柳村,右方為樂華村,近忠誠門保留數間洋樓風格的閩東民居,以花崗石為建材,佐以洋式建築元素,饒富雅趣。忠誠門左後方為天后宮,為本鄉重要寺廟,相傳為聞名閩海的大海盜蔡牽所建,據考證其興建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嘉慶年間,廟宇歷史也見證了東引開發的痕跡。

(十四)中柱島勒石

中柱島是位於東、西引之間的一座小島礁,東引、西引之間早年並不相通,軍民往來須仰賴船隻運送,民國65年,國軍建造「介石橋」長堤,連結東引、西引兩島。早期中柱島上建有關帝廟,並有「中流砥柱」勒石,外形如一隻伸出之大食指。後來東西引興建連堤,兩島交通稱便,防區國軍遂於島上建「感恩亭」,立有故總統蔣經國巨大塑像,關帝廟則遷建至東堤附近。中柱島至忠誠門間,另有先總統蔣公手書「其介如石」及「梅臺」、「固若金湯」、「中柱堤」等勒石。

中柱島上感恩亭為觀賞東西引島的絕佳地點,視野開闊,景致極佳,附近也是釣客最愛的釣點,惜冬日強風直襲,遊客難耐久留。

(十五)和尚看經修行

西引島「兩六據點」山坡有一巨石矗立,從南澳西望,宛如一位定力高深的修行者,在滾滾紅塵中,入神觀看經書,毫不懈怠地修持人生,因而得名。昔日漁民亦稱之為「魚先生」,像是一位站立山頭的帳房先生,用心點算進出的漁船漁獲量,堅守崗位,工作不輟。

「和尚看經」在兩六據點居高臨下,可盡覽各式船舶進出中柱港,此外,在落日時分,從南澳遙望「和尚看經」,襯托夕陽景致,霞光滿天,亦是動人。

面對這尊常年不避寒暑,八風吹不動的修行者,民國50年代,海保第一縱隊副司令林滄圃也曾詠嘆:「乘興登陸和尚山,看經無語水潺潺,綠岩衰草斜陽裡,懶向東流問去還」林滄圃雖半生戎馬,然文學造詣之佳,可見一斑。

(十六)東海雄風瞭望

位在南澳七棟上方山頭,巨石寫有「東海雄風」4字,從山頭向下瞭望,南澳村莊、中柱港區與中柱島,美景一覽無遺。民國89年底,經東引指揮部同意,由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負責規劃,興建完成步行道、觀景台及烤肉區,已開發成為本鄉重要休閒景點。

關於東海雄風的由來,本鄉耆老陳瑞琛曾記述:「民國45年春,本島駐軍(東海游擊隊)一小艇巡邏海防,適有十數艘匪艇,侵犯我海域,被我艇擊退,凱旋返航,部隊長欣喜,寡能敵眾,題『東海雄風』4字,以表我軍英勇。」

(十七)泰山府步道尋幽

泰山府景觀步道興建於民國93年,周邊環境清幽,花木枎梳,不但可供地區軍民散步休閒,小而雅的廟宇,居高臨下,也是東引的地標之一。

多年來,在東湧社區發展協會、東引指揮部及東引苗圃的努力下,步道兩旁廣植海桐、豆梨、厚葉石斑木等原生種植物,並引進櫻花樹、桃樹等觀賞林木,因此豐富了步道的可看性,不但成為東引的新景點,也是當地學校進行戶外生態教學的最佳場所。

(十八)朝山觀音神工

由中柱港乘船出海,繞島航行是瞭解東引地質景觀的最佳方式,大自然的奧妙,鬼斧神工的海蝕地景,處處可見。船行至本鄉恩愛山東北面,仰頭看去,一座人形巨石,盤坐面向山壁,本地居民將它命名為朝山觀音,根據當地傳說,早年普陀山的觀音大士,駕雲捉拿妖怪,追至東引島,見妖怪逃遁入山巖中,觀音大士降下雲端,降服妖魔,留下此形象,供人憑弔。

從視覺上而言,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巧作,石像真宛如觀音大士端坐於山壁,予人無限想像。

(十九)鱷魚島傳奇

鱷魚島位於西引島清水澳的西側,以形如一隻靜臥的鱷魚得名。民間對此地有一傳說,據說有一兇猛的鱷魚長年於清水澳作怪,漁民深受其擾,玉帝特地施法收伏巨鱷,將牠化為石身,因而有今日所見的鱷魚島。鄉野傳說雖不具可信度,但為鱷魚島添上一段傳奇軼聞。

來到西引島,觀賞鱷魚島最佳的位置位於清水澳東側的公路沿線,目前地方政府在路旁特地設立一處觀景區,由此向西望去,不僅鱷魚島,連清水澳的海景也一收眼底。

(二十)后澳海蝕景觀

本鄉鄉民稱之為「土塘裡」的后澳,是東引鄉地質景觀最豐富的景點,教科書上常介紹的海蝕地型樣貌,在此皆可發現。東引四面環海,海岸歷經多年風化、侵蝕,造就出獨特的海岸景觀,節理發達的花崗岩地質,在海浪經年累月的拍打沖擊下,各種海蝕地形也隨之產生。以后澳為例,海蝕門、海蝕柱、海蝕洞的地形皆十分顯著。就教育意義而言,后澳也是一處絶佳的地質教室。

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已將此地列為西引島重要景點,結合軍方廢棄據點,特別修築觀景平台,讓遊客可以居高臨下,觀賞多變的地質之美。此外,往后澳的沿途山坡,每年夏末,是紅花石蒜和東引長葉石蒜的花季,后澳到國之北疆的小徑旁,常可發現它的蹤跡,花色粉紅帶淡紫的東引長葉石蒜,是馬祖列島中少見的植物,分佈地多在東、西引兩島,由於軍事管制的因素,它們的生長環境並未大量遭人為干擾,每年7月下旬起,固定為東引的海岸線妝點繽紛的色彩。

(二十一)國之北疆遠眺

東引雖是一蕞爾小島,離臺灣本島距離遙遠,然而就地理及戰略雙重意義來看,東引是我國有效統治疆域的最北境,長年部署重兵,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西引島的后澳往西走,穿過1條約200公尺小徑,便來到我國疆域最北處「國之北疆」。此地原為軍事據點,數年前一般民眾尚不得進入,民國95年才由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開發為景點,並豎立1塊「國之北疆」石碑,成為遊客到訪東引的必遊之處。立身於國之北疆的觀景平台上,向北望去是蒼茫無際的大海,平台西側則是著名地景「羅漢坪」,海蝕柱如十八羅漢而立,景色壯麗,夜晚在此觀星,繁星如鑽,鑲嵌在幽黑的天幕中,耀眼奪目,讓人駐足良久,不捨離去。

(二十二)三三據點壯闊

三三據點位於西引島最西端的岬角上,是東引防區33座據點中,位置最西,也是最後一座據點,與二六據點共同構成防禦火網,守護海上防線。

馬祖列島在早年的戰力佈置中,海岸線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每一處的岬角都建設成為堅強的防禦基地。過去受限於軍事及法令的限制,一般民眾未經申請不得進入,近年來由於兵力裁減,軍方陸續釋出許多據點,轉為發展觀光之用,昔日的軍事禁區因而得以讓民眾自由出入,三三據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於民國98年整修聯外道路,開放參訪。此處視野開闊,海蝕地貌壯麗,值得細細瀏覽。

(二十三)東澳礫灘戲水

東澳,位於西引島的東端,顧名思義,指的是位於東面的澳口,在東、西引尚未興建人工海堤前,東澳是西引島對外交通的重要樞紐,南風時節,物資多由此處上下,軍民順著陡峭的階梯將物資搬運上岸,在東、西引間連堤完成後,昔日的運輸功能便喪失,目前由馬祖風景區管理處規劃成為一處景點。

東引全鄉少有廣大潮間帶,東澳的礫灘是少數能讓人們親近海水的澳口,此處可欣賞海蝕門、海蝕平台等海岸地形,生機蓬勃的潮間帶是體驗東引海濱生態的最佳去處,在海岸的岩石間,隨時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