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引 鄉 誌


  標題:第七章 交通 
  作者:will    ( 發表時間:2002-03-26    閱讀人次:3040 )  

第七章 交通

本鄉四面環海,孤懸海上。昔日居民往來大陸皆靠「麻纜船」或漁船,掛帆行駛海上。陸上交通則循羊腸小道,崎嶇泥濘,步行於各澳口村落之間,民眾出村,稱之為「過山」,可見昔日交通條件之落後。

近年來,由於國軍進駐,政府銳意建設,海上交通從最初之海軍運補艦、AP人員運輸艦,轉換為民營之金門快輪、金航輪與臺馬輪,連江縣政府並於民國89年7月起,臺馬輪每周開航6航次,海上交通之便利,與往昔不可同日而語。至於陸上交通,在數十年防區官兵胼手胝足,興工構建下,高級水泥馬路四通八達,各式車輛與日俱增,甚至造成村落停車問題。空中交通則在直昇機場啟用後,開闢東引往返南竿飛航,約20分鐘可達,離島交通稱便。

一、陸上交通

(一)概況

本鄉山勢陡峭,昔日道路未闢,影響民生至鉅。自國軍進駐後,基於軍事需求,始興建道路,由於物資缺乏,初期多車轍道,亦稱戰備道,早年僅軍車穿梭其間。嗣後在軍政配合下,積極開闢高級水泥道路,至今四通八達,交通便利。

(二)內陸運輸現況

本鄉東、西引兩島之內陸運輸,除王易謙指揮官任內,曾購置9人座小客車權充軍用公車外,歷數十年來均缺乏便捷之大眾運輸系統。
地區軍民交通工具有各型軍車、計程車、自用小客車、自用小貨車、機車等。其中以計程車為防區官兵使用最頻繁的交通工具,計程車採包車營業,依車程長短,每車收費50至100元不等。島上民眾則多以機車代步,機車持有率甚高,平均每戶擁有1輛以上。

(三)各式車輛數量

據連江縣監理所統計,於民國89年7月止,本鄉共計各式車輛除軍車外,數量如下:

自用小客車:25輛
自用小貨車:34輛
自用大貨車:14輛
營業小客車:21輛
營業大貨車:1 輛
重型機車(50CC以上):210輛
輕型機車(50CC):32輛

至民國99年12月止,本鄉共計各式車輛除軍車外,數量如下:

自用小客車:100輛
自用小貨車:21輛
自用大貨車:6輛
營業小客車:9輛
消防車:2輛
警備車:1輛
救護車:4輛
輕型機車(50CC):50輛
重型機車(50CC以上):514輛
大型重機車(250CC)1輛

以上統計顯示,本鄉10年來成長最快的是小客車數量,從25輛增加為100輛,成長幅度達3倍之多,全鄉約每3戶就擁有1輛小客車。其次,10年來的機車數量從242輛,增加為565輛,也以倍數成長,全鄉各家戶的機車持有率為每戶擁有2輛。

(四)道路系統

本鄉多為陡峭山嶺,道路依山勢迴轉,網路密佈,無明顯之山線或海線區別,由於戰地政務解除前,掌管地方的東引指揮部經費較充裕,施工機具完備,因此道路建設並不遜於連江縣政經中心的南竿鄉。民國89年間,全島道路總長28.877公里,主要道路長約21.319公里,面積達10.79公頃,佔都市發展計畫用地55.18%。由於全島主要道路已規劃完整。至民國99年底為止,全島道路總長度維持不變。

1、主要道路:

橫貫全島呈「W」型路線,西自西引之三三據點、后澳山經煜光堂,穿越中柱島,往燕秀,向北經鄉公所、東湧水庫,南轉東引養雞場,向東北經中正堂達東引島最東的世尾山。本線西引至中柱島段,使用者多為軍事單位;東引島段往烈女義坑、太白天聲及三級古蹟東湧燈塔,沿途懸崖峭壁,景觀極佳,最具觀光價值。

2、集匯道路:

( 1 )西引島三三據點至東澳道路:本線橫貫西引,沿線寬闊的草原隨山起伏,景致特殊。
( 2 )東引西南沿海道路:中柱港對外連絡之用。
( 3 )東引東南端道路:所經地區多軍事單位。
( 4 )東引北端往東引醫院及恩愛山道路。
( 5 )白馬尊王廟至東引鄉公所道路:本線穿越南澳人口最密集之中柳村與樂華村,為居民主要出入道路,使用頻繁。
( 6 )中柱連堤:民國75年5月20日完工通車,是連結東、西引島的重要聯貫道路。

3、路名:

為方便觀光客認知所在路段,連江縣政府從民國96年開始徵詢公眾意見,修訂各鄉路名。依據「連江縣道路命名及門牌編定自治條例」,道路的命名應審酌適當的地理、史蹟或習慣,以及本縣的特色、容易記憶和辨認,且能發揚地方文化為主。經鄉公所與民代、村長及地方人士討論,提報縣政府審查後,全縣路名於民國97年大致定案。民國98年11月,四鄉五島的主要道路掛上嶄新路牌。

( 1 )中清路:中柱港-忠誠門-中柱島-西引清水澳。
( 2 )中正路:中柱港-東引遊客服務中心-精神堡壘
( 3 )南澳路:精神堡壘-東引鄉公所-加油站-安寧廟。
( 4 )北澳路:精神堡壘-東湧運動場-水庫-北澳口。
( 5 )燈塔路:精神堡壘-保修連-發電三廠-烈女義坑-東湧燈塔。

(五)加油站

1、沿革

本鄉由於人口、車輛不多,早期用油需求並不迫切。民國74年,開放計程車申請進口後,民間用油量驟增。初期本鄉無加油站之設施,各類油品均以200公升桶裝方式由臺灣運抵東引物資供應處,再以吸管抽入20公升膠桶之加油方式售予民眾,為恐缺油,民眾經常於自家儲存汽油,極易造成危險。

由於地方屢有設置加油站之呼聲,東引鄉公所乃先行於東引國中後方設置10公秉油槽兩座,暫時解決地區用油問題。初期僅供應92無鉛汽油及高級汽油,柴油及漁業用油仍以200公升桶裝供應。直至民國83年11月1日,中國石油公司撥款興建之東引加油站竣工,油槽正式移撥,並開始對外營業。

過去,東引加油站油品都委託東湧八號貨船自臺灣載運,以200公升鐵桶散裝,易漏油、生銹且回收不易,造成環境污染。民國89年起,全面更新為2000公升油櫃運送,安全性提高、儲油量加大,並可減少污染。

東引加油站位於東引國中小後方,「海現龍闕」景點上方,原隸屬連江縣物資供銷處東引供銷站管轄,民國88年7月1日起,業務歸馬祖油品股份有限公司管轄。

2、大事記

民國88年2月,連江縣物資供銷處有鑒於油品供應之安全及儲量需求,又增建30公秉油槽2座,專門供應95無鉛汽油,原10公秉油槽則改儲高級柴油。

民國89年1月1日,全面供應95無鉛汽油及高級柴油。

民國89年5月9日,配合離島建設條例免徵營業稅,汽油售價較臺灣地區便宜5%。

民國96年2月,中柱港漁船碼頭柴油加油站啟用,僱用臨時工1名。

3、組織編制及業務概況

東引加油站編制2人,包括站長、加油員各1人。

營業時間為每日上午8時至12時,下午1時30分至5時30分。民國99年間,每月平均營業額約1百餘萬元,汽油以地區營業計程車為主要供應對象,柴油則以東引酒廠、工程承包業者及漁船為主。油槽安全庫存量為3個月至半年,約60公秉。

二、海上交通

(一)概況

本鄉四面環海,自古以來,都賴漁船為交通工具,往返各島與內地之間。由於位處海上要衝,昔日福州一帶貨船「麻纜船」,往返福州與寧波、上海、臺灣等地,亦常中途泊憩本鄉各澳口,或取水,或避風,或等候季風。

昔日本鄉未興建碼頭,人員與貨物均需舢舨接駁,尤其大件物品運輸,異常艱難,物價也因而高昂。

民國50年代國軍進駐後,為因應軍事需要,開始派遣海軍運補艦航行於基隆、東引、馬祖間,運送米糧、罐頭、武器、彈藥、水泥、鋼筋等戰備物資,民眾需申請「入出境許可證」,經核准後免費搭乘。由於運補艦航速僅6至8浬,往返臺灣與東引,單程需時16至20小時,並且船艙臥床有限,多數民眾或坐或臥於甲板上,飽受日曬雨淋之苦;尤其冬季海象惡劣,船艙內空氣惡濁,嘔吐聲此起彼落,猶如海上難民,鄉親記憶深刻。

民國61年起,海軍「雲台號」AP-518交通船首航,臺馬海上交通迭有改善,爾後各型AP交通船522、523、524、525、526等相繼加入航線,船上臥床大幅增加,衛生條件改善,航行時間縮短,民眾稱幸。但早期由於尚未興建中柱港碼頭,乘客需靠小艇接駁,作業時間漫長,險象環生。

民國77年6月,本鄉歷年最鉅大的民生工程,斥資10億餘元的中柱港碼頭完工啟用,可靠泊5000噸級船舶,交通建設邁入新紀元。民國81年1月,民營客輪「連江快輪」首航中柱港,受到防區軍民熱烈歡迎,但由於該船不耐臺海風浪,經營未及1年,即告拍賣,臺馬交通改善,曇花一現。民國86年9月,連江縣政府新購的中古客貨船「臺馬輪」,首航臺灣、東引、馬祖,並自民國89年7月起,增加航班為每週6航次,不但一舉解決臺馬海上交通困境,並且本鄉與南竿間,往返亦稱便利。

(二)島際交通

東、西引間尚未築堤相連之前,基於軍事需要,早年防區指揮部購置機動舢舨,往返南澳與清水澳之間,南風季節則轉往北澳,行駛於西引東澳間,交通工具極為簡陋,物資運輸艱難,乘客上下船常須涉水而行。民國70年代,開始進駐陸軍小艇數艘,配合清水澳突堤碼頭完成,每日往返東、西引2至3航次,島際交通漸有改善,物資運補尚稱便利。直至民國75年5月,東、西引連堤完工通車,長達30多年的東、西引島際交通船,正式停航,塵封史頁。

本鄉與馬祖之間,由於戰地政務期間,政務不相隸屬,數十年間,均未開闢島際航線。兩地軍民往來,需靠漁船、貨船或軍艦順道搭載,甚或經由臺灣轉搭海軍運補艦前往馬祖。民國77年11月,馬祖島際交通船「慈航輪」試航抵達,但由於該船屬南竿與莒光間軍租船,無助於本鄉與南竿島際交通。直到民國82年 8月,19噸級民營快輪「新愛之船」試航南竿與東引航線,接著「鴻順號」、「永昌號」等快輪相繼下水,連江縣政府開始租用民間快輪,開闢南竿與東引定期航線。爾後,縣府新購 199 噸級「連江壹號」及99噸級「順風號」兩艘快輪,加入營運,本鄉與馬祖間交通,漸入佳境。民國89年7月起,臺馬輪採雙日、單日交叉對開於東引、南竿之間,航行更加舒適,島際交通獲得大幅改善。

(三)貨運航線

自國軍進駐以來,本鄉貨物進口均賴東引物資供應處承辦,經由海軍運補艦從臺灣運抵。民國60年起,政府為鼓勵漁民從事遠洋拖網漁業,開始輔導本鄉漁民購置「東興」號漁船,「東興一號」於同年10月下水。後又輔導「東興二號」「東興三號」「東興五號」等數艘拖網漁船,投入遠洋漁業。但由於漁獲不佳,民眾遂集資建購「東興六號」,於64年間,請求東引指揮部函請基隆港務局特許漁船載運蔬菜、瓦斯等物品,供應本鄉民生需求,於是開啟了長達18年的「菜船」歷史。

由於早年地區各類民生物資均需向東引物資處申請,漁船只能載運蔬菜、瓦斯及部分物資處未承購之貨物,從東興六號開始,陸續又有數艘東興號、聯興號漁船加入貨運行列。民國72年,王易謙指揮官上任至76年離職期間,為促進地方商業繁榮,先後開放 128 種民生物資自由進口,於是地方民眾相繼購置「台引一號」、「新復國號」、「東湧二號」及「東湧八號」等大艘鐵殼漁船,充當「菜船」,但此時載運之物資,早已不限蔬菜,南北雜貨及各式物品均可自由進口,本鄉商業進入鼎盛時期。

民國82年5月,「台引航運公司」正式成立,取得合法貨運航線,於是結束長達18年漁船替代貨輪的「菜船」時代(後來台引航運公司與東湧航運公司合併,改名東湧航運公司)。但由於政府實施外島裁軍政策,市場消費量驟減,東湧公司貨船尚需灣靠南、北竿,以增加運量,臺馬間的貨運榮景,已然遠逝。

三、空中交通

由於本鄉面積狹小,山勢陡峭,不適合興建固定翼機場,唯賴直昇機方能開啟空中聯外交通。

民國83年8月,亞太航空公司直昇機首度載運本鄉病危民眾,從臺北飛抵東引醫院臨時停機坪,開啟了直昇機包機業務的先聲。民國87年7月,東引直昇機場完工,德安與亞太航空公司相繼於7月25日、8月27日,試航北竿-東引航線;11月5日,德安航空公司申請核准臺北-東引臨時航線,單程票價為4800元。次年1月1日,東引直昇機場正式啟用,德安「連江號」直昇機首航臺北-東引航線,本鄉空中交通終於邁入新紀元。

民國88年12月11日,連江縣政府與德安航空公司訂定合約,試辦每日1航次直昇機往返東引、北竿。次年2月,南竿成功山直昇機場落成啟用,開闢臺北-東引-南竿航線,東引與南竿間票價為1400元,後調高為1500元。
民國89年6月,德安航空公司因故遭停飛2個月, 8月15日恢復南竿-東引航線,但停飛東引-臺北航線。

民國93年1月25日起,島際空中交通及緊急後送醫療由中興航空公司接手。民國94年1月1日起,凡設籍東引民眾,搭乘東引-南竿航線直昇機,由東引鄉公所補助每人每趟300元,東引-南竿航線直昇機票價為1200元,飛行時間約為20分鐘。

本鄉每逢冬令期間,對外交通因為海象不佳,船隻常無法開航,連江縣政府決定每年10月1日起到隔年3月31日,啟動直昇機離島航班,以解決本鄉冬令期間對外交通的需求。

冬季期間離島直昇機輸運班次如下:南竿—東引:每日中午開航1班,當日最高以3趟為原則,當日旅客達12人以上啟動第2趟飛航機制,達20人以上啟動第3趟飛航機制。

各班次之飛航條件為,每趟最少搭乘人數4人以上,且需設籍本鄉居民4人始可飛航,當日不足飛航人數時,併入隔日飛行,遇2日以上無任何替代工具往返南竿、東引間時,不受最少搭乘人數及設籍條件限制,進行緊急輸運。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