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引 鄉 誌


  標題:第五章 水利 
  作者:will    ( 發表時間:2002-03-26    閱讀人次:11663 )  

第五章 水利

一、概說

本鄉地質以花崗岩類岩石為主體,上被覆0至8公尺之沖積層或堆積層,地下水體主要含於節理裂隙之花崗岩類岩石風化層,以及表層之沖積層或堆積層,而以裂隙水為主要地下水源。早年本鄉均依賴地下水供水,村內挖掘多口深達4至5公尺左右之淺口井,可供居民日常用水,水量以春夏雨季時較多,秋冬以後因降雨量稀少而大幅減少。爾後,民眾用水量與日俱增,常借電動馬達抽取井水,缺水問題日益嚴重。

俟因地方重大建設陸續展開,民生用水漸增,井水不敷所需,且村內井水又飽受污染,地方人士遂有興建自來水工程之議。經東引指揮部謝久指揮官全力爭取經費,規劃於北澳興建水庫,經3年兵工協建,規模龐大的「東湧水庫」大功告成,自此一舉解決居民缺水之苦,不但成為自來水廠最主要水源,也兼具觀光遊憩效益。隨著自來水管線完工,民國75年5月20日,東引自來水廠開始全天候供水,本鄉民眾迎向另一階段現代化生活的來臨。民國92年3月,東引海水淡化廠開始營運,加入供水行列,本鄉長期缺水問題,獲得改善。

二、東湧水庫

本鄉由於面積狹小,地勢陡峻,既無河川,也無湖泊,加上四季雨量分佈不均,水源儲存極為不易。地面能承接的降雨量極少,降雨量約90%直流入海。此外,全島皆係火山岩組成,地下儲水空間只限於薄層的沖積層與岩石受風化裂隙發達處,地下水資源也很稀少。但由於本鄉降雨日數集中,在山谷間利用地形興建水庫,乃貯存水源最有效途徑。

早年防區歷任指揮官雖有興建水庫之識,都受阻於地形、地質的重重難關,未能動工。直至謝久指揮官上任,決心排除萬難,敦請水利與工兵署專家,幾經商討規劃,親自陪同專家數度至預定地北澳實地探勘,並爭取中央政府撥付5000餘萬元,於民國71年11月1日動土開工。先後調派第六軍團五一一工兵營第二連暨五一五工兵營第一連前來東引施工,防區官兵全體動員。期間,因設計不符,曾一度停工,後於民國73年12月9日復工,前後歷經3年兵工協建,民國74年7月11日,東湧水庫壩體工程竣工,蓄水量8萬噸;後又完成水庫污水管線、攔砂壩、簡易淨水廠、輸配水管路系統、環湖便道等工程,民國74年10月31日大功告成。

民國88年6月,為增加水庫儲水量,再完成水壩加高工程,儲水量增加為 9萬噸,每月供水可達1萬2000噸。

為維護水庫水質,東引指揮部曾於民國75年5月9日,完成隴后菜地的徵收工作。但由於集水區內尚有部分軍民居住,民生廢水常與雨水混合流入水庫中。東引國中師生曾於民國84年進行「東引地區水質調查」,發現集水區內最嚴重的污染源乃是地補庫、汽車連、發電廠與保修連之廢油料、化兵排之有毒化學物質及北澳村上方之農藥污染,使水庫出現優養化現象,甚至水質有惡臭產生。另外,集水區內的軍方單位及北澳村大多無獨立的污水排放管,易造成污水滲入地下水,一旦暴風雨來臨,便滲透進水庫,引起水庫水質污染。

在遷村及遷建部隊營舍皆不易的情況下,民國82年,東引自來水廠已完成集水區污水下水道工程,民國88年,再爭取2100萬元,完成淨水廠改善工程,以確保地區軍民飲用水之安全衛生。

三、軍方水庫

除東湧水庫外,東引指揮部先後興建3座軍方水庫:紫澳水庫、中央水站及東澳水庫。其中紫澳水庫已接管至東湧水庫,中央水站由東引指揮部自行管理,東澳水庫已停用。

紫澳水庫建於恩愛山與三甲桶之間的灣澳,附設簡易淨水廠1座。中央水庫站位在莒山廣場下方,僅具有儲水功能,由東湧水庫供水,經中央水站抽水供應指揮部與發電廠用水。東澳水庫位在西引島東澳上方,於民國79年11月開工興建,完工後供應西引防區官兵用水,並設有簡易淨水廠1座。民國94年3月,東引海水淡化廠至西引管線工程完成後,西引民生用水全部由東引海水淡化廠供應,該水庫已停用。

由於紫澳水庫壩基滲漏嚴重,目前仍在爭取預算謀求改善中。東引指揮部已將該水庫移交連江縣自來水廠東引營運所接管,從紫澳水庫抽水至東湧水庫,加入自來水廠統一供水。

四、連江縣自來水廠東引營運所

(一)沿革

民國67年11月15日,南澳地區簡易自來水工程竣工,開始供應民生用水。但因水源不繼,不久便告停擺。

民國75年5月,東引自來水廠成立,由東引指揮部工兵組負責營運,僱用管理員1名,辦理業務,並收取水費。5月20日,東湧水庫完工,配合興建大型蓄水池,及完成自來水管線工程,南澳、北澳、獅子村正式供水,充裕的水源、潔淨的水質,為鄉民日常生活帶來莫大的便利。同年,南澳42戶民宅完成衛浴設備第一期改善工程,大幅提升鄉民生活品質。

民國77年7月1日,東引指揮部將自來水廠移交東引鄉公所管理,成立臨時編組,由副鄉長陳端才兼任廠長,下設會計員(鄉公所幹事兼任)、業務員及工程員各1名。

民國81年11月17日,東引鄉自來水廠納入連江縣自來水廠組織編制,次年3月正式成立「連江縣自來水廠東引服務所」。民國89年元月再改制為「連江縣自來水廠東引營運所」

(二)大事記

民國75年10月,全鄉裝設消防栓11處,並於定點安置消防水管,首開全縣消防紀錄。

民國77年10月,開始向軍方用戶收取水費。

民國78年10月,斥資300萬元改善自來水淨水廠,次年2月竣工。

民國80年5月20日,斥資300萬元,自來水廠辦公大樓完工啟用。

民國82年7月1日,調整水價,全縣統一收費,每度27元起累進計算。

民國82年11月,斥資700萬元完成水庫集水區污水下水道工程,以確保水庫原水品質。

民國83年9月,斥資230萬元完成淨水廠快濾工程,以增加處理水量。

民國88年5月,斥資2100萬元完成淨水廠改善工程,採快速過濾系統,原水加藥混凝、沈澱、過濾、殺菌,確保飲用水之安全衛生。

民國88年6月,水庫壩體加高工程竣工,滿水位達18.8公尺,蓄水量增至9萬噸。同時更新輸配水管網、新設東引醫院供水管路,總工程經費2600萬元。

民國89年6月,斥資720萬元,完成淨水廠高壓系統改善及辦公大樓工程。

民國92年3月,東引海水淡化廠開始營運,加入供水行列。

民國94年3月,為改善西引缺水問題,斥資650萬完成東引海水淡化廠至西引管線工程。

民國94年12月,斥資465萬元完成燕秀水井等3個抽水系統及小紫澳蓄水池,將蓄水抽回淨水廠統一調配運用,減輕東湧水庫供水壓力。
民國95年5月,斥資230萬元完成東引淨水廠設施改善工程。

民國97年3月,斥資410萬元完成東引地區供水管線工程(淨水廠至南澳配水池及98高地配水池)。

民國97年12月,斥資1280萬元完成南澳地區自來水管線更新工程。

民國99年7月,斥資227萬元完成東引管路更新工程(淨水廠至混砲營及獅子村配水池)

(三)組織編制及業務概況

連江縣自來水廠東引營運所設兼主任1人,技工2人,掌理出供水操作、水質控制、設備維護、抄錶、收費等工務及行政業務;並配備機車兩輛。

連江縣自來水廠東引營運所前身為東引自來水廠,首任廠長由副鄉長陳端才兼代;民國82年2月,東引自來水廠併入連江縣自來水廠。同年3月,林光東就職「連江縣自來水廠東引服務所」主任,民國89年元月改制為「連江縣自來水廠東引營運所」;民國93年11月18日,林光東離職,營運所主任職缺由林振平兼任至今。

至民國99年12月止,計有民間用戶304戶、軍中用戶33戶。民國99年12月水費收入,民間為9萬7246元,軍中為17萬1681元。

(四)設備

至民國99年底止,全廠設備:東湧水庫1座、淨水處理廠1座、快速過濾設備2座、抽水機房1間、辦公平房1棟、二層高壓電力機房1棟、二層淨水操作控制大樓1棟、50至300噸輸配水池共5座、原水抽水機及清水抽水機共10台、各型輸配水管網約1萬公尺。

五、東引海水淡化廠

經濟部水利署為協助東引地區解決缺水困境,民國90年編列1億1千餘萬元,於東、西引連堤靠西引端的蓮花園下方空地,興建東引海水淡化廠,同年9月3日動工,次年7月底完工。

東引海水淡化廠興建完成後,採取公辦民營方式,於民國92年3月委外營運。預定目標產能為兩部機組每日生產900噸淡水,前期由於只按裝1部機組,產能依海水溫度每日約可生產300至500噸淡水。生產完成之淡水,利用自來水管線輸送至自來水廠配水池,主要供應西引及南澳地區民生用水。

由於全島供水設施日益改善及觀光客人數逐年增加,民國99年間,東引地區每日供水量已達1400噸,整體用水量僅居於南竿之後,排全縣第二。為有效紓解用水量增加壓力,並發揮海淡廠最大效益,民國100年2月,東引海水淡化廠再按裝1部機組,每天可增加約400噸淡水,配合取水工程改善後,將可有效紓解東引地區的民生用水壓力。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